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58疼痛学-4

358疼痛学-4

358疼痛学考试大纲

完整word版疼痛诊疗学重点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疼痛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麻醉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和阐述疼痛及各种疼痛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及诊断与处理的一门学科。 2、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同时可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学的改变。 3、疼痛诊疗的任务与范围:①慢性疼痛性疾病②头痛③创伤后疼痛④内脏痛⑤术后痛⑥分娩痛 ⑦癌性疼痛⑧非疼痛性疾病。 第二章疼痛的基础知识 1、疼痛的周围神经机制:①伤害性感受器;②伤害性感受的传入;③外周交感纤维活动与疼痛; ④外周敏感化:表现为静息时疼痛或自发性疼痛、原发性痛觉过敏、触诱发痛。 2、何为伤害性感受器?分几类? ①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胃肠道黏膜和浆膜下层、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肌腱表面和内部、深筋膜、骨膜和血管外膜等处。②体表痛觉感受器、躯体深部痛觉感受器和内脏痛觉感受器。 3、疼痛的中枢神经机制:①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背角的终止:脊髓是疼痛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 ②伤害性刺激由伤害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背角。③痛觉中枢包括皮层下中枢和大脑皮层:参与疼痛整合、调制和感知作用的皮层下中枢主要是指丘脑,下丘脑以及脑内的部分核团和神经元;大脑皮质是疼痛的感觉分辨和反应冲动整合的高级中枢。④中枢敏感化:表现为对正常刺激的反应增强,接受区域扩大,新近传入冲动激活阈值降低。 ⑤疼痛的中枢调整机制:节段性抑制机制,脑干下行性抑制机制。 4、疼痛的感觉传导纤维及功能:①Aδ纤维和C纤维。②有髓Aδ纤维传导速度快,称快痛;无髓C纤维传导速度慢,称慢痛;又可分为躯体疼痛传导和内脏痛觉传导的周围神经 5、脊髓背角Rexed 分层及功能:①Rexed根据神经的形状、大小、走向和密度把脊髓背角分为 6层。②感受伤害性刺激的细胞集中在RexedⅠ层和Ⅴ层:Ⅰ层中对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细胞占多数,Ⅴ层细胞对触压觉、温度觉和伤害性刺激等均产生反应。后角胶状质(Ⅱ、Ⅲ层)是调控伤害性信息的重要部位。 6、主要的疼痛传导束:脊髓丘脑束(STT)、脊髓网状束(SRT)、脊髓中脑束(SMT)、脊髓颈核束(SCT)、背柱突触后纤维束(PSDC)、脊髓旁臂杏仁束(SPAT)、脊髓旁臂下丘脑束(SPHT)和脊髓下丘脑束(SHT)。传导快痛的传导束有SRT、SCT和PSDC,既传导快痛也传导慢痛的传导束有STT、SMT、SPAT、SPHT和SHT。 7、痛觉过敏:是指伤害性感受器阈值降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增强。 触诱发痛:是指在慢性疼痛的情况下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感觉。 8、疼痛的分类:①按发生部位:a躯体部位:头痛、颌面部痛、颈部痛、肩及上肢痛、胸痛、 腹痛、腰及骶部痛、下肢痛、盆部痛、肛门及会阴痛等。b疼痛部位的组织器官、系统:躯体痛、内脏痛、中枢痛。②性质:刺痛、灼痛、酸痛。③原因:创伤性,炎性,神经病理性,癌痛,精神(心理)性疼痛。④持续时间:急性痛,<6个月;慢性痛,>6个月。⑤五轴分类法:根据疼痛产生的部位、病变的系统、疼痛发生的类型及特征、疼痛强度及疼痛发生原因进行划分。 9、疼痛测量与评估的意义:疼痛的测量:是指在疼痛治疗前及过程中利用一切的方法测定人的疼痛强度及性质,为临床评估病人的疼痛强度、病情作出判断,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意义:①更准确地判定疼痛特征,便于选用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②在治疗过而不是在终止治疗后才由病人作出回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随时监测疼痛程度的变化,程中,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 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90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36学时 学分:6学分 适用对象:医学影像专业 选修课程:电子学,医用物理学,影像诊断学等 基本要求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就学科本身而言,介入放射学的范畴就非常广泛。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学时为9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X线检查技术、医用X 线诊断装置、胶片冲洗原理及乳腺摄影、CT线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安排56学时理论讲授和34学时实验实习。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习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试验结果,并争取学习一定的实验方法。 本大纲根据第2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便于同学学习。由于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X线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X线检查设备,对病人进行检查并获得影像诊断医生所需资料的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是一门既有较系统的理论又实用性很强的分支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对传统X线摄影技术、现代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技术与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培养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影像职业技能的综合素质。二、教学基本要求

疼痛学分类模拟题3含答案

疼痛学分类模拟题3 A1/A2型题 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下面炎性脱髓鞘疾病的概念和分类正确的是 A.是指以脑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病,有脑动脉炎和白塞病两种 B.是指以脑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病,有颈椎病脊髓型和弥漫性硬化两种 C.是指以脑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病,有多发性硬化和弥漫性硬化两种 D.是指脑和脊髓以髓鞘破坏或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可分为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弥漫性硬化、同心圆性硬化、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E.是指脊髓以髓鞘破坏或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有视神经脊髓炎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两种 答案:D 2. 下面关于多发性硬化概念、病因和病理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多发性硬化是指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B.多发性硬化是指脑和脊髓以髓鞘破坏或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C.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D.该病主要累及大脑半球、脑干、小脑等白质,病灶位于脑室周围是其特征 E.病理肉眼所见:整个脑叶白质以半卵圆中心,内囊、脑室周围、侧脑室前角最为常见 答案:B 3. 下述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中正确的是

A.先有疲劳、体重减轻、肌肉关节隐痛、感冒、感染、外伤、药物过敏等表现。首发症状多为一侧或多个肢体无力麻木;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失明、复视,痉挛性或共济失调性下肢瘫,Lhermitte征 B.先有发热、肌痛等,继之以偏盲、偏瘫、失语、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 C.发热、畏光、头痛、肌痛、恶心、呕吐、全身无力、颈项强直、Kernig征 D.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局灶性脑损害,病变轻、预后好,多有带状疱疹史 E.病前有发热,首发症状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部位根痛或病变节段束带感,继而完全横贯性损害 答案:A 4. 下述多发性硬化的体征中错误的是 A.肢体瘫痪、视力障碍 B.眼球震颤或眼肌麻痹 C.其他脑神经受累(如面神经麻痹) D.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精神症状 E.脑膜刺激征为最主要的体征 答案:E 5. 下述多发性硬化的辅助检查中错误的是 A.脑脊液淋巴细胞可达(100~1000)×106/L B.脑脊液淋巴细胞正常或升高,在15×106/L以内,不超过50×106/L。蛋白轻度升高。可检测到MBP、PLP、MAG、MOG等抗体 C.IgG鞘内合成:70% IgG指数增高;CSF寡克隆IgG带检出率高达95%,而血浆中缺如 D.诱发电位:包括视觉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一项或多项异常 E.CT及MRI:侧脑室角周围类圆形斑块,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脑干、小脑、脊

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教学指导大纲

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刖言 “医学影像学”包括X线、DSA CT MR、DSA介入、超声和丫闪烁摄影等,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超声另编,丫闪烁摄影等在其他学科讲授,但在总论中应予介绍,使学生有完整的概念。 放射诊断学是利用放射线进行疾病诊断的一门学科。本教材主要是X线诊断,顺应医学影像学 的发展,增加了有关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MRD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等内容的比重,并介绍近年来发展的信息放射学。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内容以三基即总论、各系统的正常X 线、CT MR表现和基本病变X线、CT MR表现为主,并适当编入部分疾病的X线、CT MRI 诊断,以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课堂讲授与见习的比例为2:1(36:18)第一篇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X线、CT MR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 二、熟悉常用的X线、CT MR检查方法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使用。 三、了解X线、CT MR诊断的方法、原则、价值、限度和地位。 四、了解数字化X线成像、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 [教学时数]理论课:3学时。 [教学内容] 阐明“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临床学科,主要包括X线、超声、CT MR、丫闪烁摄影诊断及介入放射学等。目前,本学科重度讲授X线、CT MR诊断和介入放射学。X线诊断学是应用X线的特性通过摄影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 第一章X线成像 第一节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1)X线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2)X线的特性:穿透性、感光性、荧光作用、电离作用 二、X线成像基本原理

疼痛学分类模拟题7含答案

疼痛学分类模拟题7 A1/A2型题 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治疗蛛网膜下腔麻醉并发症头痛的措施,错误的是 A.去枕平卧或采用头低位 B.输液治疗 C.使用镇静药或小剂量镇痛药 D.头部降温 E.硬膜外自体血充填 答案:D [解答] 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头痛通常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典型症状是坐起时加重,卧床可减轻。表现为严重的枕部头痛并向后颈部放射,重者可出现全头痛并伴耳鸣、视觉模糊和复视。发生机制是脑脊液外漏,脑脊液压力降低使脑膜血管和颅神经受牵拉所致,自体血充填治疗效果最佳,其他方法卧床平卧、输液和使用镇痛剂等。现在未有头部降温有效的报道。 2. 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的顺序正确的是 A.血管舒缩神经纤维→温觉消失→痛觉消失→触觉消失→运动麻痹→压力感觉消失→本体感觉消失 B.血管舒缩神经纤维→触觉消失→痛觉消失→温觉消失→本体感觉消失→压力感觉消失→运动麻痹 C.血管舒缩神经纤维→痛觉消失→温觉消失→触觉消失→压力感觉消失→运动麻痹→本体感觉消失 D.血管舒缩神经纤维→温觉消失→本体感觉消失→痛觉消失→运动麻痹→压力感觉消失→触觉消失 E.血管舒缩神经纤维→温觉消失→痛觉消失→压力感觉消失→运动麻痹→触觉消失→本体感觉消失

答案:A 3. 关于肿瘤说法错误的是 A.机体正常细胞异常分化呈现相对无限制性 B.细胞异常增殖不符合生理需要 C.肿瘤不可预防 D.细胞增殖不受正常调控机制的控制 E.肿瘤细胞是由机体细胞而来 答案:C [解答] 肿瘤不但可以治疗,也可以预防。 4. 恶性肿瘤通常包括癌和 A.神经瘤 B.纤维瘤 C.肉瘤 D.骨瘤 E.结缔组织瘤 答案:C 5. 恶性肿瘤的诊断,最重要的依据是 A.病程短、发展快 B.肿块质硬、固定 C.血清酶学及免疫学检查 D.X线、放射线核素或超声波检查 E.病理学检查

麻醉科实习进修新进人员培训制度

麻醉科实习、进修及新进医生教学培训工作规范 一、总则 (一)教学主任职责 1负责向新入科的同学介绍科室概括及宣布实习纪律。 2根据实习大纲要求,安排实习次序及带教老师。 3每周三组织学术讲座,介绍基础理论及新进展。 4安排主任或副主任医师进行规范化示教。 5定期检查老师带教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6定期进行理论及操作考试。 7实习结束,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考核成绩,书写评语及记分入成绩册。 8定期向科主任汇报教学工作。 (二)带教老师职责 1 介绍科室情况,要求学生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2介绍科室布局,特别是药品、器械、设备的放置地点,要求学生小心使用,用毕归回原位. 3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操作机会应加以限制。所有操作如一次未成功应停止其操作;接台手术不能由学生操作;中心静脉穿刺应在全麻后进行;学生实施操作时,带教老师必须戴手套在旁指导。学生不能实施高位(T12-1以上)及小儿硬膜外穿刺和困难气道插管。

4手术麻醉期间带教老师无特殊情况不得离开手术间,如将病人交给学生管理或学生违反操作规范造成的非技术性医疗差错事故,由带教老师负全责。 (三)学生职责 1尊敬老师,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2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不应为练习操作增加患者的痛苦。 3不得擅自进行各种医疗行为,麻醉操作及用药必须在带教老师参与下进行,否则减少麻醉操作一次。麻醉同意书、收费单及处方须带教老师签名后方有效。 4爱护麻醉设备,用毕归回原位。麻醉结束后,负责清洁麻醉用具,整理各科麻醉记录单。 5遵守劳动纪律,严格请假制度。半天以内由住院总医生批准,一天以上由分管教学的主任批准。累积不得超过学校规定的假期。 二、麻醉教学计划与要求 (一)第一阶段(了解阶段)4周。此阶段学生不做具体操作。 1了解科室各项规章制度。熟悉各种医疗文件的记录,包括术前访视、麻醉记录、术后随访、麻醉处方等。 2熟悉临床的运转程序及其有关规定。 3了解麻醉机、监护仪的基本结构和正确使用方法。 4了解麻醉专业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第二阶段(熟悉阶段)共16周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 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称为症状。 体征:是医生给病人检查时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 问诊(inquiry):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做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 主诉(chief complaints):是患者感受最主要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是本次就诊最主要原因和持续时间。多于一项就按照发生的先后次序列出,并记录每个症状的持续时间。主诉要简明精炼,不超过1—2句,20字左右。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围绕主诉进行描写,记述患者患病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既往史(past history):包括患者以往健康状况和过去曾患过的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药物过敏,特别是与本病有关疾病。 病历记录:是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等资料经过医学的思维归纳、分析和整理,加工成书面记录 咯血(Hemoptysis):是指喉及喉一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 牵涉痛:是指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器官某部体表或深部组织的疼痛。 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改变。 三凹征:是指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出现的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的体征。 心源性哮喘:是指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为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咳粉红色泡沫痰,重者可有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出汗、哮鸣音及肺底湿罗音。 恶心:为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可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的前奏。一般恶心后随之有呕吐,但也可仅有恶心而无呕吐,或仅有呕吐而无恶心。 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呕血(Hematemesis):上消化道疾病(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Image Diagnosi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71(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时39)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相关各专业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常见病的基本病变影像学变化。 (二)了解影像学诊断的成像原理,诊断价值及其限度,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和发展概况。 (三)了解影像学中各种检查方法,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应用范围,并能在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 (四)学会观察、分析各种影像的表现、方法和诊断原则。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是以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基础知识。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临床CT诊断学》李果珍主编

《X线诊断学》荣独山主编 《CT与MRI影像解剖学图谱》姜树学主编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分三部分:包括平时实习课考核、期末理论知识考核、期末实习读片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10%,理论知识考核占70%,期末实习读片考核占20%,要求三项成绩总分相加大于60分为及格。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性,理论与实习课课时数比约1:1.25。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配以大量的影像图像,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为直观的理解。实习课分为四部分,包括带教老师 简单介绍实习内容要求、带教老师讲解见习片内容、学生独立读片及带教老师疑难解答、带教 老师分析学生在阅片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重点内容做总结分析。 第一章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X线、CT、MR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X、CT、MR图像的特点 2观察异常X、CT、MR表现的要点及其诊断方法和原则 (二)熟悉: 1.X、CT、MR影像学多种成像技术

医学影像学教案

第一次课:循环系统 一、教材:专升本层次《医学影像学》(第 1 版) 二、章节:第篇第三章第 1-2 节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请根据教学大纲分别注明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 ①掌握、熟悉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X线、CT、MRI、血管造影。X线投照方位及正常 解剖。 ②了解USG放射性核素检查及心脏、大血管在其它影像解剖表现。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请根据教学大纲分别注明重点和难点内容): 重点:X线、CT、MRI、血管造影在循环系统的检查特点。 难点:各种方法灵活应用及比较后的特点(优缺点)。 五、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1.√启发式 2.√导入式 3.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4.案例教学 5.自学 6.其它: 六、教学手段和教具(请打“√”选择) 手段:1. √大课讲授 2. 分组讨论 3. 讲授+录像 4. 其它 教具:1. √多媒体设备 2. 幻灯机 3. 投影仪 4. 其它(如实物、模型、挂图等)七、教学内容提纲及教学步骤(具体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 ①循环系统成像技术方法介绍(30分) ②正常影像解剖结构、特点(60分) 八、思考题或作业 ①了解、掌握各种影像成像方法特点、优缺点。 ②循环系统解剖结构在各种影像方法成像显示特点、鉴别、特征。

第二次课:循环系统 一、教材:专升本层次《医学影像学》(第 1 版) 二、章节:第篇第三章第 3 节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请根据教学大纲分别注明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 ①掌握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②了解心脏大血管造影的异常表现。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请根据教学大纲分别注明重点和难点内容): 重点:掌握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难点:深刻领悟肺循环的基本征象及血流动力学机制。 五、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1.√启发式 2.导入式 3.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4.案例教学 5.自学 6.其它: 六、教学手段和教具(请打“√”选择) 手段:1. √大课讲授 2. 分组讨论 3. 讲授+录像 4. 其它 教具:1. √多媒体设备 2. 幻灯机 3. √投影仪 4. 其它(如实物、模型、挂图等)七、教学内容提纲及教学步骤(具体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 第一节课(45分钟):讲述①心脏外形异常。→⑥边缘异常。 第二节课(45分钟):讲述肺循环异常→心脏大血管血管造影征象。 八、思考题或作业 ①肺循环异常有哪些、如何鉴别肺血增多、减少。 ②心胸比正常、异常值?如何判断各房室增大?

疼痛学-20

疼痛学-20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型题 (总题数:12,分数:100.00) ? A.钙离子通道 ? B.钠离子通道 ? C.钾离子通道 ? D.氯离子通道 ? E.镁离子通道 (分数:8.00) (1).与突触传递过程无关的离子通道是(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 (2).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最先开放的离子通道是(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去极化,与之相关的离子通道是(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超极化,与之相关的离子通道是(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解析] 经典化学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神经细胞兴奋使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神经递质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的电位改变,这种电位改变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去极化。这种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局部去极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氯离子的通透性,氯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超极化。这种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A.乙酰胆碱

? B.谷氨酸 ? C.P物质 ? D.多巴胺 ? E.阿片肽 (分数:8.00) (1).最常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是(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 (2).中枢传递痛觉信息最主要的递质是(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 (3).具有强烈抗吗啡作用,可加强痛觉传导的递质是(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4).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抑制痛觉传导的递质是(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 ? A.吗啡 ? B.哌替啶 ? C.可待因 ? D.美沙酮 ? E.羟考酮 (分数:10.00) (1).可用于治疗严重咳嗽的是(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疼痛诊疗学》考试试卷

《疼痛诊疗学》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疼痛 2.VAS 3.精神依赖性(成瘾性) 4.神经阻滞疗法 5.PCA 6.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7.癌痛介入治疗

8.颈椎病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8363341.html,seque sign 10.分娩镇痛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疼痛治疗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 A.神经阻滞疗法 B.药物治疗 C.心理疗法 D.物理疗法 2.肋间神经阻滞一般在哪个部位进行() A.腋前线 B.腋中线

C.肋骨角或腋后线 D.锁骨中线 3.治疗带状疱疹最有效的方法是() A.抗病毒治疗 B.药物治疗 C.皮质激素治疗 D.神经阻滞疗法 4.常用PCA分类中不包括() A.静脉PCA B.皮下PCA C.肌肉PCA D.硬膜外PCA 5.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的适应证是( ) A.急性剧烈疼痛 B.术后疼痛 C.癌性疼痛 D.以上均是

6.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作用是( ) A.镇痛作用 B.解热作用 C.抗炎作用 D.以上均是 7.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特点( ) A.疼痛常常很剧烈 B.疼痛可表现为烧灼样、针刺样、刀割样、电击样等多种性质 C.常有痛觉过敏或痛觉异常 D.以上均是 8.腰椎间盘髓核的构成成分中,青年时期哪种成分含量最多( ) A.粘多糖 B.胶原纤维 C.蛋白质 D.水 9.下列体格检查试验,不能用于诊断颈椎病的是( ) A.臂丛牵拉试验 B.压头试验

C.4字试验 D.引颈试验 10.下列哪一条不是椎管内给药分娩镇痛的适应证() A.宫缩较强和分娩过程疼痛剧烈者 B.产妇有心脏或肺部疾患不宜过度屏气者 C.痛域较低的初产妇 D.产程进展缓慢者 三、判断改错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客观的测定和评价较难。() 2. 疼痛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用药原则是:合理使用;按需使用;短期小量使用; 防止滥用。() 3. 星状神经节是由下颈交感神经节(C6 、C7)+T1神经节融合成。()4.带状疱疹的疼痛及皮疹常常为双侧性、对称分布。() 5.对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常常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及抗抑郁治疗。()6.大多数癌痛即便通过规范的镇痛治疗,疼痛仍不能得到有效缓解。()7. 长期服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可能成瘾。() 8.脊髓型颈椎病不宜采用颈椎牵引治疗。() 9.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多见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疼痛学-23

疼痛学-23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A2型题 (总题数:53,分数:100.00) 1.实施额神经阻滞、眶上神经阻滞、滑车上神经阻滞时,均应注意的事项不包括 (分数:1.00) A.应避免消毒液流入眼内造成角膜化学性损伤 B.操作时应用手压住眶缘,防止穿刺针滑入眶内 C.可能出现眼球活动和视物颜色改变,与同时阻滞动眼神经和视神经有关√ D.阻滞后可出现上眼睑水肿,数日内可消退 E.穿刺方向由眶缘下朝向眶顶,避免损伤眼球 解析:[解析] 额神经阻滞后可能出现眼球活动和视物颜色改变,与同时阻滞动眼神经和视神经有关。 2.髂腹股沟和髂腹下神经阻滞术的穿刺点定位是 (分数:1.00) A.髂前上棘向内侧2~3cm处√ B.髂嵴中点下方2~3cm处 C.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 D.髂嵴中点上方2~3cm处 E.髂后上棘向外侧2~3cm处 解析:[解析] 髂腹股沟和髂腹下神经阻滞术的穿刺点定位是髂前上棘向内侧2~3cm处。 3.患者,女,63岁。上肢患肢痛一年,实施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阻滞成功的标志是 (分数:1.00) A.声音嘶哑 B.腹式呼吸 C.患侧出现Horner综合征√ D.呃逆 E.头面部出汗 解析:[解析]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阻滞成功的标志是:注药2~3分钟后,患侧出现Horner综合征。 4.实施股神经阻滞术时,阻滞成功的征象不包括 (分数:1.00) A.疼痛缓解 B.股前、膝下、小腿内侧感觉迟钝 C.股四头肌肌力减弱 D.膝部腱反射减弱 E.跟部腱反射减弱√ 解析:[解析] 实施股神经阻滞术时,阻滞成功的征象包括:疼痛缓解;股前、膝下、小腿内侧感觉迟钝;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膝部腱反射减弱。 5.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患者应慎用的下肢神经阻滞是 (分数:1.00) A.隐神经阻滞术 B.腓浅神经阻滞术 C.胫后神经阻滞术 D.腓深神经阻滞术 E.腓总神经阻滞术√ 解析:[解析] 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患者应慎用腓总神经阻滞术。 6.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应慎用的下肢神经阻滞是 (分数:1.00) A.隐神经阻滞术√

疼痛护理学试卷A

泰山医学院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2005级护理本科1-2班《疼痛护理学》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痛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2分),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胃肠道黏膜和浆膜下层、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肌腱表面和内部、深筋膜、骨膜和血管外膜等不同的组织(1分)。 2、在脑脊髓神经节、神经根、神经干(丛)、神经末梢和交感经神经节等神经周围注射药物或以物理方法刺激神经而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称为神经阻滞(2分)。利用神经阻滞治疗疼痛者称为神经阻滞疗法(1分)。 3、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向星状神经节周围注射局麻药而阻滞支配头、面部、颈部、上肢及上胸部的交感神经的方法(2分),利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1分)。 4、PCA的背景剂量:多数PCA镇痛泵除PCA给药外,还提供持续给药,从而使血浆镇痛药浓度更为恒定,达到满意镇痛效果,该给药剂量即为背景剂量。 5、Buerger病:又称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周围血管炎症和闭塞为特点,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静脉,以下肢血管为主,是慢性、节段性、周期性发作的炎性闭塞性疾病(2分)。1908年,Leo Buerger发现病变血管有炎性反应和血栓形成的特点,故命名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称Buerger病(1分)。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根据痛觉感受器位置及对不同刺激条件的敏感性,将其分为体表痛觉感受器、躯体深部痛觉感受器和内脏痛觉感受器三种不同的类型。 2、三叉神经为第5对脑神经,三叉神经出颅后分为3支,即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 3、病人自控镇痛技术(PCA)一般分为静脉(PCIA)、皮下(PCSA)、椎管内(PCEA)、外周神经根/丛(PCRA)等途径。 4、颈椎病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和混合型颈椎病六种类型。 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程可分为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和坏疽期三期。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医学影像学重点(自己整理的)教学内容

5、骨龄:是指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及骨骺和干骺端骨性愈合的年龄。(对诊断内分 泌疾病和一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有一定价值) 6、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见于炎症、肿瘤、肉芽肿) X线: 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消失,骨皮质边缘模糊。 1、骨质疏松:指一定体积单位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 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变细,间隙变宽。 2 骨质软化: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为 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7、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中断(多 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 3、骨膜增生: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有病变存在。 X线:骨骼密度上升,骨皮质、小梁增厚。 8、骨膜三角(Codman三角):恶性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 成的骨质,其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病灶,称为骨膜三角。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征象。 9、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 移动,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Colles’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答:Colles’骨折为桡骨远端3cm范围内横行或粉碎性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跌倒时,前臂旋前,手掌着地,引起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观察患肢呈银叉畸形、刺枪刀样畸形。 X线表现为:桡骨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掌侧成角,可见骨折线。常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尺骨茎突骨折。 10、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骨小梁 和骨皮质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11、骨“气鼓”(骨囊样结核):骨干结核初期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 干膨胀,故称为骨“气鼓”或骨囊样结核。 12、骺离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骨折时,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 骺分离,即骺离骨折。 13、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 14、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由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 15、肺门角:肺门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的夹角,称为肺门角,而相交点称肺门点,右侧显示较清楚。 16、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Ⅰ型),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 年,少数为成人。X线:典型表现呈“哑铃状”,包括:①原发浸润灶②淋巴管炎③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 17、肺实变: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代替,常见于大叶性肺 炎、肺泡性肺气肿、肺出血、肺结核、肺泡癌等。 空洞:是由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 空腔:是肺内生理腔隙病变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肺气囊都属于~。 18、龛影:钡剂涂抹的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溃疡型食管癌可见边缘不规则的局部向外凸的龛影。 19、充盈缺损:钡剂涂抹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的表现。它是因管壁局限性肿块突入腔内所致。 20、憩室:食管壁向外囊袋样膨出,有正常黏膜通入,与龛影不同。 21、半月综合征:为进展期胃癌的龛影表现,多见于溃疡型癌。其表现为:形状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 内缘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为轮廓内;龛影周围绕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称为环堤,其轮廓不规则而锐利,环堤上见结节状和指压迹状充盈缺损(指压迹),这些充盈缺损之间有裂隙状钡剂影(裂隙征)。 法洛四联症:肺动脉、肺动脉瓣或/和瓣下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增厚。 支气管扩张:X线:肺纹理改变粗细不规则的管状透明影。

疼痛学-16

疼痛学-16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A2型题 (总题数:50,分数:100.00) 1.下列关于大脑皮质分区和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大脑皮质表面布满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 B.大脑皮质根据形态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几大部分 C.大脑皮质是人脑中最高级的处理中枢 D.大脑皮质负责意识水平的几乎所有的感觉、运动、情绪、语言等高级功能 E.大脑皮质某些区域损伤后,相关功能会完全缺损√ 解析:[解析] 尽管大脑皮质某些区域损伤后,相关功能会严重缺损,但它并不是完成该功能的唯一结构,许多功能的实现都需要多个皮层区域的合作才能完成。 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脑干的结构是 (分数:2.00)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网状结构 E.边缘系统√ 解析: 3.对脑干功能的描述,以下选项中错误的是 (分数:2.00) A.调节呼吸、心跳、血压 B.调节觉醒与睡眠 C.调节瞳孔与眼球的活动 D.调节体温 E.参与学习和记忆能力√ 解析:[解析] 延髓、脑桥、中脑和网状结构都是脑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延髓是心血管中枢及呼吸中枢,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血压、消化等,脑桥负责小脑半球间的神经冲动传导,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网状结构主要功能是调节觉醒与睡眠、注意力、肌张力等。边缘系统是指包括海马、扣带回、杏仁体等神经核团的大脑结构,其功能与内脏活动、学习与记忆、感觉、情绪等有关。 4.关于脑干的神经核团,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 A.脑干内神经核团连接12对脑神经 B.脑干内神经核团共18对 C.脑干内神经核团包括运动核6对,感觉核12对 D.脑干内神经核团分工明确,互不干扰 E.孤束核既是一般内脏感觉核,又是特殊内脏感觉核√ 解析:[解析] 脑干连有10对脑神经,包括中脑2对(动眼神经、滑车神经)、脑桥4对(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延髓4对(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脑干内神经核团分两类,一类与脑神经有关,称为脑神经核,共18对,其中运动核12对,感觉核6对,功能较为明确,另一类为非脑神经核,相互形成网络,共同完成相应功能。脑神经核中,孤束核既是一般内脏感觉核,接受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等系统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又是特殊内脏感觉核,接受面神经舌咽神经传入的味觉纤维。5.交叉性瘫痪是指 (分数:2.00) A.病变同侧肢体正常,对侧肢体瘫痪 B.病变同侧脑神经正常,对侧脑神经麻痹

疼痛诊疗学整理

第一章 1.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与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同时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及心理学等多系统的改变 2.五大生命体征: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疼痛 3.疼痛诊疗的范畴:慢性疼痛性(骨关节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头痛,肌肉软组织慢性疼痛、创伤后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内脏痛,术后痛,分娩痛急性创伤性疼痛)、癌性疼痛 4痛点:是病人体表疼痛最敏感的最剧烈的部位。有明显压痛,多为肌肉、筋膜、结缔组织最敏感的部位,可有硬结,往往是无菌性炎症的聚集地。痛点或扳机点不等于病灶。 5引起疼痛的原因:创伤,炎症,神经病变。 6疼痛的分类:①按发生部位:a躯体部位:头痛、颌面部痛、颈部痛、肩及上肢痛、胸痛、腹痛、腰及骶部痛、下肢痛、盆部痛、肛门及会阴痛等。b疼痛部位的组织器官、系统:躯体痛、内脏痛、中枢痛。②性质:刺痛、灼痛、酸痛。③原因:创伤性,炎性,神经病理性,癌痛,精神(心理)性疼痛。④持续时间:急性痛,<6个月;慢性痛,>6个月。⑤五轴分类法:根据疼痛产生的部位、病变的系统、疼痛发生的类型及特征、疼痛强度及疼痛发生原因进行划分。 7疼痛的治疗原理:消除病因,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提高痛阈改善痛觉反应 8疼痛的诱因:疼痛常由于某些明显诱因或有明显的原因,如搬重物时突然引起腰腿痛,截肢术后可能导致残肢痛或幻肢痛,湿冷天气易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等。有些疼痛并没有明显的原因。因此,应询问有无感染、外伤、过劳、情绪激动、体位性低血压疲劳、饮食习惯等。

第二章 1.疼痛的机制:疼痛由能使机体组织受损伤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是一种对 周围环境的保护性适应方式。其机制包括周围神经机制和中枢神经机制 2.痛觉感受器: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主要分布在皮肤,粘膜, 胃肠道黏膜和浆膜下层,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肌腱表面和内部,深筋膜,骨膜和血管外膜等不同组织 3.疼痛的感受器的类型:体表痛觉感受器,躯体深部痛觉感受器,内脏痛觉 感受器 4.疼痛的感觉传导纤维为A&纤维和C纤维,痛觉信号的处理初级中枢是脊髓. 5.外周敏感化: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神经源性反应释放炎症介质激活伤害性 感受器或使其阈值降低从而使正常时不能引起疼痛的低强度刺激也能导致疼痛,这种现象称之为外周敏感化。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原发性疼痛过敏,触诱发痛。 6.中枢敏感化:指组织损伤后,伤害性体积经C纤维传入,导致脊髓背角浅 层释放伤害性神经递质或调质,这些递质或调质作用于相应的受体,致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呈活性依赖性升高,即中枢敏感化。主要表现为:对正常刺激反应增强,接受区域扩大,新近传入冲动激活阈值降低。 7.疼痛诊疗的内容和程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证实发现阳性体征,排除其 他疾病,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 8.疼痛测量与评估的意义①更准确地判定疼痛特性,便于选用最恰当的治疗 方法和药物②在治疗过程中,随时监测疼痛程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在终止治疗后才由病人作出回顾性比较,避免治疗的偏差③用定量的方法判断治

疼痛诊疗学试卷(内部)

疼痛诊疗学试卷 1、关于肋间神经痛的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经皮肋间神经冷凝术 B、肋间神经阻滞疗法 C、痛点阻滞疗法 D、药物疗法 E、经皮电刺激治疗 2、关于心绞痛神经阻滞治疗的说法错误的是(D) A、星状神经节阻滞 B、胸部硬膜外阻滞 C、胸部交感神经节阻滞 D、胸部副交感神经阻滞 3、下列哪项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方法(E) A、神经阻滞治疗 B、双下肢牵引治疗 C、骨盆牵引治疗 D、经皮超激光疗法 E、卧软板床休息 4.小儿手术后镇痛常选:(A) A、氯胺酮 B、阿片类药物 C、阿司匹林 D、吩噻嗪类 E、丁酰苯类 5.老年人术后镇痛时,应特别注意:(B) A、尿储留 B、呼吸抑制、血压大幅度波动 C、睡眠不足 D、伤口不愈合 E、体温升高 6.耳鼻咽喉手术后镇痛首先注意(B) A、给予足量镇痛药 B、保障有效通气 C、给予足量镇静剂 D、补充血容 E、保持侧卧位 7. 以下术后疼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除外(E) A、恶心 B、呕吐 C、括约肌张力增加 D、胃穿孔 E、胃肠平滑肌痉挛 8.术后止痛,最有效的给药方法是(B) A、口服 B、肌注 C、静滴 D、皮下注射 E、椎管内注射 9.椎管内注射用于手术后止痛,最常用的方法是(A) A、硬膜外腔镇痛 B蛛网膜下腔镇痛 C、硬膜下腔镇痛 D、骶管镇痛 E、椎间孔镇痛 10.术后镇痛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方法是:(D) A、肌肉内给药 B、皮下给药 C、硬膜外给药 D、静脉内给药 E、蛛网膜下腔给药 11.硬膜外2mg吗啡的作用时间(D)

A、3-4小时 B、5-6小时 C、7-9小时 D、12-24小时 E、24-30小时12.WHO推荐的癌痛治疗方案以外,还有哪种治疗方法最有效(C) A、心理治疗 B、康复治疗 C、神经阻滞 D、饮食疗法 E、针灸13.糖尿病患者出现肩周炎,需注射治疗,哪种药物不宜应用(C) A、局麻药 B、维生素 C、山莨菪碱 D、强的松 E、抗生素 14.关于疼痛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不正确(D) A、疼痛是由于机体内外较强刺激产生的一种症状 B、疼痛是机体的主观感觉和体征 C、不能单纯依靠疼痛出现与否来判断机体有无伤害和疼痛 D、每个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差异不大 E、每个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差异不同 15.疼痛的心理性效应不影响(C) A、痛冲动的传递 B、痛反应过程 C、镇痛效应 D、疼痛的形成 E、患者的人格特征 16.癌痛可分为如下,但除外(D) A、骨痛 B、神经痛 C、内脏痛 D、软组织痛 E、心因性痛 17.关于小儿疼痛的特点,下列哪种说法不恰当:(B) A. 早发性 B.不敏感性 C.高应激反应性 D.回避性 E.易疲劳性18.颅脑术后镇痛,哪项不宜(E) A、地西泮 B、吗啡 C、苯海拉明 D、苯巴比妥钠 E、异丙嗪19.提倡预先给药进行术后镇痛,目的是(A) A、减少术后镇痛用药量 B、防止尿储留 C、阻断生理性疼痛转为病理性疼痛 D、促进患者排气 E、促进伤口愈合 20.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首选(A) A、药物治疗 B、神经阻滞 C、手术治疗 D、理疗 E、光疗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蚌埠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 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程 总学时:68 理论课学时:34 实验学时:34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本科、麻醉医学专业本科 课程简介:20世纪70-80年代后,医学影像学发展非常迅速,医学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不断完善,相继出现了超声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发射体层成像等多种成像技术。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兴起,开创了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CT、MRI、DSA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了解普通X 线、超声、CT、MRI、DSA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2)熟悉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熟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3)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掌握各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本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示教片实验教学相结合,均在课堂完成。 二、教学基本要求 各系统或器官的影像诊断学内都分别介绍了X线、超声、CT及MRI的检查方法、影像的观察与分析、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等内容。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典型影像学表现与诊断,目的是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了解不同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与限度,便于比较、优选和综合应用;熟悉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能正确运用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第一篇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一节 X线成像 【掌握】1、X线的特性。 2、X线图像的特点。 3、医学影像学的定义。 2、X线检查方法的价值、限度及临床应用。 【熟悉】1、X线的产生及成像的基本原理。 2、DR、DSA的成像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了解】1、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简史、当前地位及前景。 2、X线检查中防护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