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厚江-葡萄月令

黄厚江-葡萄月令

黄厚江-葡萄月令
黄厚江-葡萄月令

黄厚江《葡萄月令》教学实录

师:我们今天学习汪曾祺的《葡萄月令》,课前把课文看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没有学生举手);看过两遍的举手(没有学生举手);看过一遍的请举手(少数学生举手);一遍也没看的请举手(半数以上的学生举手)。向你们的坦诚表示敬意。没有预习是正常的,很多同学学语文是不预习的。其实不预习也不是大错。我们上课一起好好学,一样能把课文学好。

师:据说,汪曾祺先生写了这篇散文后,非常得意。后来,人们一般也把它当做汪曾祺的代表作。(板书:代表作)可是它能“代表”什么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它首先能代表的是汪曾祺的“汪氏语体”(板书:汪氏语体),汪曾祺的散文和一般人不一样,这不一样首先表现在语言上。究竟是什么语体?请同学选课文的一小段,通过你的诵读,读出“汪氏语体”的特点。

【一名学生朗诵课文描写“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的选段,语气平淡,语速中等】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认为读得好的请举手(多数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认为读得好,请一位同学说说好在哪里。

生:他读出了汪曾祺先生语言的特点,就是平淡、朴实、自然。

师:很好。这篇文章其实不好读,那种情感比较外显的文章,是好读的,而这样一种情感比较内敛的文章很难读。因为它不能用语音的技巧,一用,就破坏了文章。就如我们这位同学归纳的,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平淡、质朴。读这样的文章,最高的技巧就是不用技巧。刚刚那位同学读得非常好,他读得很陶醉。如果我建议的话,还可以再读得慢一点,节奏还可以再舒缓一点,这种平淡的味道可能更好。

师:品味一篇文章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从语言本身入手。有人说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就体现在好几个“多”上。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看看能找到语言的几个“多”。(板书:多)找到越多的“多”,那就读得越细、越深入了。大家发现几个“多”了?找到一个就说一说。

【学生阅读课文,小声讨论】

师:找到“多”的举举手。

【有学生举手找到一个,有学生找到三个】

生:首先找到很多描写时间的词。

师:这些表现时间的词有何作用?

生:成为全文的线索。

师:这篇文章行文是什么线索?

生:他种下了葡萄,从1月到12月,是个时间过程,葡萄的生长过程。

师:这个“多”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结构特点。再找找语言方面的“多”

生:文中写色彩的词语多,还有很多的语音助词。

师:举个例子看看。

生:比如说,“树枝软了”、“树绿了”、“树醒了”。

师:这位同学找得很不错,其他同学有没有找到?

生:描写多,抒情多。

师:抒情有直接有间接,那么直接抒情多还是间接抒情多?

生:直接抒情多。

师:哪些句子是直接抒情(学生未能举例)找了半天还没找到,说明(直接抒情)多不多?

生:不多。

师:不要轻易下结论,也不要因为找不到而着急。让黄老师和你们一起找,好吗?从句子长短来看,长句多还是短句多?

生:(齐)短句多。

师:再从修辞的角度看,哪些修辞多?

生:(齐)拟人多,比喻多。

师:整篇文章来看,用修辞的句子多还是不用的多?

生:(齐)不用比喻的多。

师:不用比喻的语言是什么语言呢?

【学生在下面说“白描、平实”】

师:对,所以虽然文学性的语言不少,但总体来看,口语化的语言比较多。(板书:口语多)可见,文章的“淡”,主要就体现在口语多上。如果这篇文章就是淡,就是口语化,它就算不得是散文语言的极品。这篇散文是淡,但是淡的好,那什么样的语言淡的好呢?

生:(齐)淡而有味。

师:这篇文章的“淡而有味”的“味”体现在哪里呢?它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同时又有文学的色彩,这非常难,一般人写不好。要把口语的语言和文学的语言融合得天衣无缝,这非常非常难。它的句式是短的多,但有没有长句啊?

生:(齐)有。

师:长句和短句又结合得这么好,这也增加了语言的味道。当然,更重要的味道就像吃葡萄一样,我们还要慢慢地欣赏。因为语言的“味”不仅仅表现在语言本身。

除了语言,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是汪氏散文的代表(板书)。那么这篇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生:这篇散文是以时间为序来安排结构的。

师:大家在读的时候觉得,这篇散文是更讲究技巧,还是不讲技巧?

生:(齐)不太讲究技巧。

师:也就是说写法比较简单(板书)。武术里有句话叫“无招胜有招”,而在文章里面,

没有技巧往往是最高的技巧。这简单的写法能写成精品,有其艺术的规律在其中,简单却能体现其艺术的匠心。请同学们围绕这一点谈一谈,它“简单”中的匠心体现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还写到别的树,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色彩也很丰富,展现了非常美丽的画面;因为用了口语化的语言,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很有亲切感;很多地方语言很幽默、风趣;拟人和比喻让人觉得很有美感,而且很幽默。

师:除了写到桃花梨花,还有一些其它的内容。比如,四月引用了《图经》。——散文中引用文献,是很难的。运用口语,一难;把口语和文学语言融合在一起,二难;又把学术文献的语言融在里面,三难。融的天衣无缝,一般人做不到。——我们再从写法来看。本来这篇文章是个简单的结构,以时间为序,而又写了桃花等,在内容丰富的同时,写法上又富于变化。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形散而神不散。

师:所以写散文要把它“散”开去,“散”开去了文章就显得摇曳而有变化。另外,在结构上,十二个月是不是平均用力?

生:(齐)不是。

师生:(齐)有详——有略,有长——有短。

师:大家看看,哪些段落写得长,哪些段落写得短?

【大家在下面回答:五月,还有八月】

师:为什么有的段落长,有的段落短呢?长的段落写得长的原因是什么?首先这几个月从葡萄生长来讲——(学生齐)最重要。还有什么深层的原因?

生:这几个月葡萄长得好。

师:这个“好”是怎么个“好”。能不能说得具体一些?

生:天气好。(学生笑)

师:你看,这也暴露了写作中的问题,对吗?写文章能不能这样写啊?天气好就多写一点?(学生笑)这几个月除了对葡萄的生长最重要以外,还有深层的原因,是因为这几个月的葡萄园有什么特点?

【有学生答:生命力、生机】

师:对,具有生机,具有了生命的活力,最容易引起作者内心的共鸣,所以作者才详写。

师:下面,我们给同学们一个更有难度的任务。假如让你把汪曾祺的文章缩写成一篇短文,你能缩写到多少字,而且内容比较全,忠实于原文。看谁缩写得最快,缩写得最短,内容最全。在草稿纸上写一写也可以,在书上圈一圈也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两三个同学商量也可以。

【学生讨论、活动,老师巡视、指导3分钟】

师:缩写的字数在50字以内的同学请举手。(一名学生举手)就请你来说一说。大家看

是不是符合内容不缺少的要求。

生:一月,葡萄未出窖;二月,葡萄吐芽;三月,葡萄上架;四月,为葡萄浇水施肥;五至七月,喷药修枝;八月,葡萄成熟;九到十二月,葡萄下架入窖。

师:嗯,不错。他的内容全不全?

生:(齐)全。

师:的确全了,有没有比他写得更短的?一个都没有?我就认为他的内容还可以再短。那该怎么做?大家想一想。

【学生七嘴八舌】

师:需要每个月都写“葡萄”吗?

生:(齐笑)不用。

师:一月葡萄怎么样,二月葡萄怎么样,12个月就多了24个字。(学生笑)其实,我们只要把葡萄移到最前面就行了。(示范)葡萄一月在窖,二月出窖,三月上架,四月、五月、六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五月中下旬开花,七月膨大,八月着色,九月、十月自然生长,十一月下架,十一月、十二月葡萄入窖。

师:假如把我和这位同学缩写的内容加一个题目,能不能叫《葡萄月令》?好不好?

生:(齐)不好。

师:“月令”是什么意思?“月令”有两个意思:一、气候;二、物候。这里主要指气候还是物候?

生:(齐)物候。

师:什么是物候呢?物候就是植物生长的周期特点以及与气候的关系。

【学生记笔记】

师:不要记。上课笔记是最不重要的。这个记下去有什么用?给你们的孙子看?(学生笑)那重要的是什么呢?听比记重要,说比听重要,想比说重要。所以我们要多想一点,多说一点。

师:尽管解释“月令”说什么“气候、物候”,但是用了“月令”两个字,从语感上看上去,有了“月令”我们就有一种什么感觉?

【有学生小声说:美感】

师:太好了。这就是良好的语言素养。你去查了字典就没有美感了,你不查反而有美感。刚才我和那位同学压缩的几十个字,美感还有没有?

生:(齐)没有了。

师:我们也想一个没有美感的题目。

【有学生答“四季葡萄”,有学生答“葡萄的生长周期”】

师:如果题目就叫“葡萄的生长周期”,这篇文章成了什么文体了?

生:(齐)说明文。

师:那我们现在读《葡萄月令》是什么文章?

生:(齐)散文。

师:(板书:说明文、散文)汪氏散文是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的语言。这就是汪曾祺的散文。《白杨礼赞》比它好写多了,《背影》你和我都能写得出来。这种文章,一般人写不出来。所以,我们才称之为“散文中的散文,散文中的极品”。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月令》来呢?要写《葡萄月令》这样的文章,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什么呢?

【有学生答:诗人】

师:诗人就能写出《葡萄月令》了吗?(板书:诗人)(学生答:熟悉葡萄的人)对,第一个条件是熟悉葡萄的人。那在汪曾祺之前那么多人种葡萄怎么没写出《葡萄月令》呢?

【有学生答“还有丰富的内心”,有学生答“懂一点文学的人”】

师:对。还要懂一点文学的人。可是当时懂文学而且和汪曾祺一起种葡萄的有人就跳湖了。所以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

生:(齐)乐观的、热爱生活得人。

师:对,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板书:“热爱生活”)在这么多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生:(齐)最后一条,热爱生命。

师:其实,我们这样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下面,黄老师来读一段话。是汪曾祺女儿写的。我读一遍,看你能记住几个关键词。不是记得越多越好,而是记得越关键越好。然后想,汪曾祺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朗读汪曾祺女儿汪明的文章选段】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们知道,父亲自己对于《葡萄月令》的偏爱是不言而喻的。当年因为当了“右派”。他被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那个农科所劳动改造。在别人看来繁重单调的活计竟被他干得有滋有味、有行有款。一切草木在他眼里都充满了生命的颜色,让他在浪漫的感受中独享精神的满足。以至于在后来的文章中,他常常会用诗样的语句和画样的笔触来描绘这段平实、朴素、洁净的人生景色。果园是父亲干农活时最喜爱的地方,葡萄是长在他心里最柔软处的果子,甚至那件为葡萄喷的“波尔多液”而染成了淡蓝色的衬衫在文章中都有了艺术的意味,而父亲的纯真温情和对生命的感动也像“波尔多液”一样盈盈地附着在《葡萄》上。

师:让我们看看同学们都记下了几个词。就记下一个词的同学请举手(没有)。记下三到五个词的举手(有一部分学生)。记五个以上的举手(很多)。你们记笔记的功夫很厉害。(学生笑)我们看看记的是不是最重要的。哪个同学主动来说说看?

生:我记得比较多,一个是“偏爱”,这是对葡萄园的感情;一个是当时的身份——“右派”;还有“劳动改造”,是他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去;“单调”是别人的生活,而他(汪曾祺)

是觉得生活“有滋有味、有形有款”的;还有“生命的颜色”,这也是对葡萄的感情;还有“平实、朴素”是这篇文章语言的风格;还有“纯真,温情”是汪曾祺先生这个人的特点。

师:我觉得你记得够全了。如果让你删掉一个,你删哪一个?

【学生在下面小声讨论】

生:删“单调”。

师:那“偏爱”你为什么舍不得删呢?你也“偏爱”吗?(学生笑)这一段的关键点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当时他的处境很不好,同时告诉我们另外一个消息,在这个非常不好的处境当中,他显得很乐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个词形容。

生:(齐)乐观。

师:有没有更好的词?

【有学生答:豁达】

师:从这个时候的汪曾祺,你有没有想到一个类似的人?

【有学生在下面答:苏轼】

师:对,苏轼。苏轼的人生境界和汪曾祺的人生境界的确有相通之处,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可以用什么词?

生:超脱。

生:悲惨。(学生笑)

师:听到你这个答案,我觉得很遗憾。(学生笑)他的处境是有点悲惨,但是悲惨的生活他过得有滋有味,就不悲惨了,对吧?

生:有爱。

师:也对,爱是永远不能没有的。假如让你们从黑板上的词语中找一个词来概括汪曾祺的人生境界,可以选哪个词?

生:(齐)淡而有味。

师:汪曾祺之所以这么乐观,在这样的生活中还充满爱,确实是他的恬淡的人生态度决定的。(板书:恬淡)所以只有这样的汪曾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来,只有这样的汪曾祺才能写出这样的汪氏散文来。有人读了《葡萄月令》,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汪曾祺与葡萄的关系,比得非常好。如果让你来比,你会怎么比?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也就是在汪曾祺的心目中葡萄是什么?

【有学生答:孩子】

师:有何凭据?从文章中找凭据。

生:四月份,给葡萄浇水,“不一会儿,它就从根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

师:这是把葡萄当孩子了。有其他依据吗?

【学生小声讨论】

生:“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幸福、平静、慵懒。”

师:这怎么说明葡萄是孩子呢?(学生笑)不要害怕别人质问。好多同学都是这样,有很好的想法,看到老师眼睛一瞪就以为自己错了。还有的同学就看老师的眼色判断对不对。这都是不好的习惯。现在请同意这个同学意见的同学举手。(几个学生举手)我认为这足以说明这个问题。葡萄园把每个葡萄看成它的孩子,那葡萄园就是孩子的妈妈。那为什么说葡萄又是汪曾祺的孩子呢?很简单,我们想一下,如果葡萄园是妈妈,爸爸是谁啊?(学生笑)生:(齐笑)汪曾祺。

师:对!(学生笑,鼓掌)其他有没有依据?我们再来看文章最后一小节是怎么说的:“老鼠爱往这里面钻,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了。”请注意,“咱们”能不能是一个人?不能,至少两个人。那这里的“咱们”除了作者还包括谁?

生:(齐)果园。

师:这样的一句在文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找。葡萄在汪曾祺的眼中就是他的一个孩子。由此可以推出一个结论,汪曾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学生答:汪曾祺就是一棵葡萄树】

师:非常好。葡萄的爸爸不就是“葡萄”吗(学生笑)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欣赏了汪曾祺为我们提供的一串葡萄——葡萄一样的语言,葡萄一样的散文,葡萄一样的心,葡萄一样的人。读散文,读现代散文,要读出人物的性情。怎么读出人物的性情呢?从语言入手,走进作者的心中。

好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