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述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论述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论述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论述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论述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

上的应用

姓名:李晓光

系别:食品科学学院

学号:200820614231

论述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摘要: 信息技术已成为评价农业信息化现状的指标。农业信息技术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组成部分, 它是评价农业信息化现状的指标。因此, 应把握时机和利用现有条件, 加速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智能化农业信息化技术及示范工程也是本文中重点要介绍的。

关键词: 农业信息技术;现状;发展; 智能化农业; 示范工程;综合评价

所谓农业信息技术, 是指通过综合运用农业知识、信息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 将一定区域的土壤成分和微气候数字化, 并与不同农作物所需土壤、气候条件集成起来形成智能数据库, 服务于农业的现代技术。

1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农业信息技术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农业信息化现状的指标; 衡量农业信息化指标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指标, 但农业信息化的衡量标准有其特殊性。评价农业信息化指标应包括:(1) 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 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分布情况、电话用户等; (2) 农业信息技术装备。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量及其它通讯设备能否保证信息传播畅通; (3)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再开发和利用;(4) 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包括各种农业信息技术的用户数, 按主要农业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5)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包括农业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农业生产总值中所起的增值作用, 即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1 ] 尽管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在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科技成果, 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还存在很多问题: (1) 农民素质不高, 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2)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 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 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 在规模小时, 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 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 支付获取信息费用, 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 权衡之下, 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3) 网络成本较高, 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 也就难以获取农业信息。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5 000 元至6 000 元; 二是农村电话费若按0. 3 元/分钟计算, 加上上网费用4 元/小时, 合计每小时上网费超过10 元, 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4) 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 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 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 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 信息来源可靠性差, 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 更为重要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 但质量不高, 实用性差。(5) 信息技术实用性差, 没能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农业生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种植、生产, 也就要求信息技术的适应性要因地制宜。目前从事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的人员比例较少, 且开发的技术品种不多, 适应性差,加上目前农业应用软件出现供求之间的矛盾, 更加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6)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 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 另一方面, 发展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 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 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7) 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 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

产品信息, 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 投入经费少, 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 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2]

2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2.1 集成化

数据库、系统模拟、人工智能、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单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 现代农业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需求却日趋迫切, 单项信息技术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 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与集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较流行的是GIS 与作物模型技术、遥感与GIS 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的集成以及作物模型、专家系统、信息系统三者的结合等

2.2 专业化

即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种具体作物, 或某一项具体农艺措施, 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以进行生产管理。如美国研制成功的棉花集成管理系统CO TMAN , 在提高棉花产量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另外, 专业化的农业应用软件还具有可适用于不同生产级别(如地块级和农场级) 生产管理的特点, 更能经济、有效地确保农业生产。[3]

2.3 网络化

近两年随着Internet 网络的迅速兴起和发展我国农业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向电子信息网络化发展。国家农业部机关及主要事业单位的内部网Intranet 已经建成并作为结点联通了Internet 。全国30 个省及直辖市的农业部门己与农业部联网建成中国农业信息网推广科技教育畜牧畜医菜篮子花卉果业包装等信息以信息的传递和政策介绍为主最近建成的江苏农业网,内容全面丰富更新快是一个不错的农业专业网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开发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指导北京地区的小麦大田生产1994 1995 年的实际应用和示范证明该系统可使小麦产量增加10% 15% 生产成本减少5%。

2.4 多媒体化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进行加工处理形象生动地表达一个主题。它是计算技术影像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的广泛应用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舞台。[4]

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

3.1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简介

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是以农业系统模拟模型、农业经济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及农业综合模型为基础而形成的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总结省内外、国内外众多农业专家多年研究成果、农业生产经验和基础农业理论而集成的农业专家系统。[5]

3.2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

3.2.1.北京小麦示范区

1996 年7 月12 日批准建立“北京示范区”,全面开展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研究。经过2 年的建设,完成了基于网络的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农业科技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农业科技新成果和新技术查询系统、农业科技培训系统的研究开发,全市已有8 个区县近50 个乡镇通过北京农业智能网络AIC-NET 联网运行,推广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各级农业领导、科技人员和生产者的科技信息意识和科技进步对生产的贡献率,对北京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开发的智能应用系统经过北京郊区几年来联网运行和示范区四个层次各试点大面积生产实践的检验,具有明显稳定可靠的增产、节支、增效作用。北京示范区通过“北京农业智能网络”,推广应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1996-1998 年,累计推广439 万亩,增加产值17251 万元,节

约成本3284 万元,获得总经济效益20380 万元。两年来累计进行计算机培训14 次,培训人员285 人次;进行农业技术培训15 次,培训人员6050人次,提高了基层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农业生产人员的科技信息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

3.2.2. 安徽示范区

1996 年,“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安徽示范区”项目,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立项。项目区设一个主点—庐江县,辐射点为蒙城、利辛、肥东等县。经过两年的实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1996-1998 年,示范区推广面积242.5 万亩,农民增收节支1.76 亿元。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显著。农业专家系统能够因地制宜给出科学合理优化的方案,大大促进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提高,是我国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发展持续农业和精确农业的有力手段。鉴于我国当前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农业专家系统能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使用多媒体专家系统,声、图、文并茂,农民乐意看,看的懂,给出农民直观且较准确的科学种田意见。农业专家系统还能解决基层农技单位专业配置不全、技术人员专业单一的问题,帮助基层农技人员提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可以代替专家汇集专家群体的智慧走遍农村,深入农家,面向农民,有利解决我国当前农业专家严重匮乏的问题。

3.2.3.云南示范区

为了使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2 年云南省开始引进国家863 计划支持研制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先后在澜沧、宁蒗等5 个县作水稻、玉米等专家系统的试点推广,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96 年9 月,云南省政府把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列为重点推广的农业重大科技项目,1997年推广面积84 万亩,增加产值7626 万元。1997 年11 月国家科委正式批准,增补云南省为国家863 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示范区。1998 年智能化技术推广水稻89 万亩、玉米67 万亩、小麦20 万亩,增加产值10867 万元。同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示范工程有利于推动民族贫困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粗放经验向集约经营的转变。示范工程对于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事实表明,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把农业科技成果直接送到农民手中的一种好形式和途径,它的成功应用给高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了很好的经验。[6][7][8]

3.3示范工程综合评价

以农业专家系统为突破口, 符合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发展的要求。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和以知识库为核心的农业专家系统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两大主流。前者主要面向领导决策层和管理层, 提供的是决策依据( 信息) ; 后者主要面向基层的科技

人员和生产者, 提供的是可直接使用的决策实施方案。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作用, 梯度推进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进程, 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实际需求, 不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所需要的支持环境, 特别是农业信息技术本身的适应性、实用性、可推广性和实际效果。农业专家系统是众多农业信息技术中面向农业生产非常实用的技术, 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示范工程以示范区建设为核心, 把实际应用效果作为项目的评判指标, 通过建立实用的农业专家系统,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成果传播瓶颈问题。通过建立信息快速传播的网络解决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与统一的社会大市场矛盾; 通过加强技术培训, 解决人员素质瓶颈问题, 培养当地农业发展的“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示范工程总体上采取了需求牵引、技术推动; 突出重点、典型示范; 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 认真总结、不断完善; 强调计算机与农业相结合; 科研部门与推广部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9]示范工程对改造传统农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提高了基层广大农民科技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 强化了农技推广体系。在实施示

范工程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 使基层的广大农民、科技干部, 认识到了农业科技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加强了基层领导干部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 调动了农村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为了干好这项工作, 很多农民和基层科技人员, 自觉地学习科技文化知识, 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培养了一支从科研到推广的各层次的队伍。2.克服了专家短缺和专家知识上的不完备性。便于复制的特点, 克服了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短缺的问题; 专家系统为各种农业技术和专家知识提供了集成平台, 克服了由一个领域专家知识上的不

完备性而造成的决策方案上的不完备。3.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手段,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智能化信息技术软件产品、光盘、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 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人力、信函、广播等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提高了技术的推广效率, 减少了条块分割给农业科技推广造成的困难; 由于形象生动直观, 便于广大基层人民的接受,提高了推广

效果。4.提高了各示范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通过实施示范工程, 将农业最新的科技成果、专家知识, 通过专家系统软件, 推广到农民手中, 并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从而提高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使当地的农村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的轨道上来。5. 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实施示范工程在生产上表现为稳定的增产、节支、增效作用。高产地区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上; 中低产地区主要表现在增加产量、提高效益上。通过实施这项工程, 基层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 使得这项工作能够持续发展。

6.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思想观。念上: 对于落后地区, 改变了过去“一把锄头一把镐,面朝黄土背朝天”发展农业的做法。从技术上: 加速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接轨, 使农业信息技术能够服务到大面积生产的具体地块( 农户) 。加速了农业技术推广由局部到整体、由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10]

参考文献

[1]章云兰, 郑江平, 陈振宇. 农业信息技术现状分析与我国的发展对策[J ]. 浙江大学学报, 2001, 27, (2) : 229~232.

[2]曾路, 苗新明, 张兴亚, 周光海.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新疆农垦科学院信息所, 新疆石河子832000)

[3]周国民.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展望.(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文献信息中心,北京100081)

[4]李旭.浅论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江苏省农林厅作栽站210013)

[5]郑日亭,李士臣.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6] 柯长松.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与政策探讨.《计算机与农业》,2002 (2)4~5

[7] 庄嘉,庄铁成.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学上的应用综述.《计算机与农业》,2001,专刊10~15

[8] 庄铁成,李立,佟宇,于连军,张英韬,李文东。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计算机与农业》2002 年第12 期

[9] 杨恩庶,刘彦泉.大兴区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思考. 《农业网络信息》2007 年第1 期

[10] 国家“863”计划306 主题专家组.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第3 卷)

农业信息化技术试题样本

当代农业信息技术复习资料 注:所有答案都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农业信息技术》(李军主编)一书上,请自己看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是指获取、解决、传递、存储、使用信息技术,是可以扩展人们信息功能技术。 2.信息采集技术:信息采集技术指能有效地扩展人类感觉器官感知域、敏捷度、辨别力和作用范畴技术,涉及传感、测量、辨认和遥感遥测技术等,但当前广泛使用重要是传感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等。 3.信息传递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也称通信技术,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延伸,涉及数字程控互换技术,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光纤通讯、数字移动通信、卫星通讯、信息高速公路等,用于迅速、精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4.信息解决技术:信息解决技术就是应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数字传播网,对信息进行文字、图形、特性辨认,信息与互换码之间转换,信息整顿、加工、生成,以及运用数据库、知识库实现信息存储和积累技术。 5.信息控制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功能是依照输入指令信息(决策信息)对外部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实行干预,是效应器官功能扩展延伸。重要涉及显现技术、人机接口技术、遥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 6.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贮、传递、解决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征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技术总称。 7.农田气候:农田气候普通指距农田地面几米内空间气候,是各种动物、植物和微 生物赖以生存空间气候。 8.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指在采用各种材料建成、具备一定温度和其他环境因子调控设施半封闭式空间里进行农业生产办法,分为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两大类。

{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1世纪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经济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实施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举措。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必须充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这壹管理和传播手段。 第壹节什么是农业信息技术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从那时起到今天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共经过了三次产业革命。和此相对应的三个历史时代被称为蒸气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今天,我们正进入壹个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电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融合为特点的信息时代,也就是说人类正面临第四次产业革命。 于信息时代里,信息作为壹种新颖的资源于社会生产的经济发展中起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将逐渐减少同以物质资源为代表的自然打交道,而更多的和信息资源打交道。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运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第二节农业信息技术的作用

农业信息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它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当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 ②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指导农业生产、管理,最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③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实现科学化管理; ④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⑤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⑥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和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第三节主要农业信息技术介绍 根据信息技术于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自动化技术等。 壹、气象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就是通过遥感卫星或飞行器对地面、海洋、空气等进行监测的壹项新技术。我国从80年代就开始研究用遥感手段监测和评估洪涝灾害。从最开始时用诺阿气象卫星的AV I RR数据,发展到用陆地卫星的T M影像,用全天候的机载和星载侧视合成孔径雷达(S A R)来监测洪水。于遥感数据传输方面,也于“八五”期间研制成功了实时传输机载S A R图像的“机-星-地”系统。此外,

3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3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摘要: 3S技术和农业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因为3S技术有了全新的发展——精准农业,同时也促进了3S技术的成熟与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逐步脱离了以往落后的生产技术, 21世纪的农业要走集约化的道路, 实现节水农业、优质高产无污染农业, 需要与各种新技术的结合应用。而测绘行业的3S技术, 即全球定位系统( 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和遥感( RS)技术, 能为农业发展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地理信息系统, 提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决策使用, 为现代农业的高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技术的发展,单纯地运用GPS、RS与GIS中的某一种技术往往不能满足综合工程的需要,不能提供精准农业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对地测量、存储管理、信息处理、分析模拟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把RS、GIS、GPS有机结合,综合应用,构成一个一体化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技术系统,这是一个充分利用各自技术特点的空间技术应用体系,并逐步成为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新学科,简称为“3S”集成技术。 论文简要介绍了“3S”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并通过解读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的技术特点及技术优势,结合工商管理专业阐述了“3S”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精准农业的相关概念。

关键字: 3S技术,精准农业,遥感,信息处理 正文: 1.3S技术的概念: 3S 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地理信息系统( G IS)和遥感( R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1.1.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技术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是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设备等三部分构成的。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交通(船舶、飞机、汽车等)导航、大地测量、摄影测量、野外考察探险、土地利用调查、精确农业以及日常生活(人员跟踪、休闲娱乐)等不同领域。 1.2.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就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不但能分门别类、分级分层地去管理各种地理信息;而且还能将它们进行各种组合、分

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提高农业生产力鲜大炜-10页文档资料

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提高农业生产力进入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革命性的重大科学突破不断涌现的新时代。农业作为一个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在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主导的农业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也将发生质的改变。 信息传播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传播信息的最重要媒介,互联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由于网络根本地改变了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把人类带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传播是信息的基础,而沟通信息是传播是关键,可以说,传播与沟通是相互相成的。 一.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1.1 精细农业 1.1.1 精细农业的概念精细农业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以获得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 化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1.1.2 精细农业的核心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都是以田块生产为基础,把田块看作是作物均匀生长的地块进行统一的管理。但实际上,在同一田块内,土壤类型、肥力、苗情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对作物栽培实施定位管理,按需变量投入。“精细农业”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利用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即卫星定位系统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的大量时空

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数据库,并对作物苗情、病虫害、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在获取上述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指导农田管理,促进田块内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1.1.3 精细农业的技术支持体系 1.1.3.1 3S技术。3S 技术是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RS(遥感)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简称。GPS具有高精度、全天候的实时定位和导航能力,能为遥感实况数据提供空间坐标,利用GPS定位引导定量获取农田内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信息;RS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GIS 是一个空间信息输入、储存管理、分析应用与结果输出的计算机化系统,在GIS中利用各种空间分析方法生成差异性信息分布图,通过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原因,制定经济、合理的生产决策方案,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指导农田定位作业。还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能实现快速、准确的空间分析和动态监测研究。三者有机结合集成了空间、电子、计算机、数据库、信息、通讯、人工智能和地球科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成就,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 1.1.3.2 DSS(智能化辅助决策支持系统)。DSS 实现了由计算机自动组织和协调多模型的运行以及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取与处理,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辅助决策能力。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模型库、数据库、知识库、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等。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成果,被引入决策

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

姓名:祖孝岩班级:计算机1班学号:201020721242 论述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的信息化 一、农业生产管理呼唤信息技术 ??? 1.作物栽培技术是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基础 ??? 建国以来,作物栽培技术发展较快。20世纪50年代注重研究影响作物生育的各种环境因子及其变化规律,形成经验,示范和推广。6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研究作物的外部形态指标,重点研究作物的株高、分蘖、叶面积等数量性状同栽培措施的关系,探讨群体的合理结构,全国出现了研究作物群体结构热。70年代至80年代末,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指标化栽培、高产数学模型以及模式化栽培,90年代以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体系及其优化调控理论研究为主,突出质量型栽培,使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明显提高。这些理论和技术基本定量了各种环境因子对作物生育的影响;明确了作物某些基本生理过程及其相互影响,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之间的关系;定性描述了一些农艺措施如施肥、灌溉等对作物生育的影响;制订了一系列定量或定性描述作物系统行为的指标。这些成果为建立数据库、专家系统和作物生长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依据。 ??? 2.信息技术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 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子系统,受气象、土壤、作物及栽培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综合考虑这些多因子的互相作用、预测和分析作物生长趋势等方面,信息技术有其它工具不可替代的优势。数据库能储存多年、多种作物的生产和生育资料,便于查询;专家系统能模仿专家的思维,解决生产问题;作物模拟模型能快速决策农艺措施的效应和进行目前在大田无法实施的试验研究,如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等。??? 3.发展市场农业和调整农业结构需要信息技术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灵活组织和安排农业生产,不断调整经营方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因此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性,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依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加以调整,调整农民种植作物的种类,生产丰富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各个层次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作物种类的增多,迫切需要相关的栽培、加工、储藏等新技术和营销新信息,农业信息技术能可推进市场农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 4.信息技术是农业新技术的高度浓缩与传播载体 ??? 我国农业的发展,最终必须依靠科技。因此,如何使科学技术在广大农业区得以迅速推广,关系到农业的长远发展。而我国目前还缺少一种合适的途径,来实现农业科技的快速传播和推广。技术传播过程分为技术需求、革新、确认、销售、应用和评价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频繁的信息交流,都有可能因为信息不畅而延缓下一阶段的到来,从而减慢技术传播进程。信息技术在这里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将一些科技成果、高产经验总结归纳形成软件,制作成光盘,推广和普及,既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保证了推广的质量,又能根据不同条件灵活运用而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 二、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兴未艾 ??? 农业信息技术是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与农业有关的信息的技术,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可建成农业信息数据库、农业生产管理系统、专家决策系统,可进行不同方式的模拟和预测,目前应用得比较多的有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技术、作物生长模拟、多媒体

南京农业大学数据库与信息管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管理信息:指那些以文字、数据、图表、音像等形式描述的,能够反映组织各种业务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和时间上的变化程度,并能给组织的管理决策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情报资料。 2、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3、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是适用于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通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该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现代化办公环境,以使领导决策、业务部门处理、个人事务处理建立在更为现代化、信息化的工具与手段之上。 4、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就是在网上开展商务活动,当企业将它的主要业务通过企业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以及Internet与企业的职员、客户、供销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就是电子商务。 5、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数据模型:主要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等,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 关系模型:最重要的一种数据模型,也是目前主要采用的数据模型。常用表的集合来表示数据和数据间的联系,每个表有多个列,每列有唯一的列名 层次模型: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基本层次联系的集合为层次模型:1. 有且只有一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这个结点称为根结点,2. 根以外的其它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双亲结点. 网状模型: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基本层次联系的集合为网状模型。1)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无双亲;2)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双亲。 6、元组:关系模型中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张二维表,它由行和列组成,其中每一行称为元组。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候选码: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主码: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全码:若关系中只有一个候选码,且这个候选码中包括全部属性,则这种候选码为全码。 7、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流程图内所包含的数据元素(数据存储、数据流、数据项)的定义及说明的集合。 U/C矩阵:U代表use,C代表create,U/C矩阵是通过一个普通的二维表来分析汇总数据,表的横坐标定义为数据类变量,表的纵坐标定义为业务过程类变量。 8、数据:(Data)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9、E-R方法:即实体-联系方法,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 10、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综合了所有用户的需求

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建设的探讨

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建设的探讨 课程名称:农业信息化导论 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业发展,存进农村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下将对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做重点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技术机器视觉技术 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的生产、供销、管理和相关服务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信息运用水平,更好的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发布等方面的相关技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都可以在农业中找到相应的应用领域,或者可以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通过交叉渗透,实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信息技术广泛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快串通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一、农业信息技术的作用 农业信息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它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当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 ②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指导农业生产、管理,最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灾 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③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实现科学化管理; ④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⑤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⑥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和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目前国际上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称之为农业信息技术,主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含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信息化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细农业、生物信息学、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国家农业研究信息系统等诸多领域。 二、机器视觉技术 在农业科研与生产的许多方面,大量的工作都是通过对农作物或农产品外观的判断进行的,诸如水果和种子品质的检测、果实成熟度的判别、作物病虫害的 监测、作物生长状态的识别以及杂草辨别等等。这些过去主要依靠人类视觉 进行辨别与判断的工作,可以利用机器视觉技术部分地替代,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与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来代替人眼做测量和判断的系统,它通过光学装置和非接触传感器自动获取目标对象的图像,并由图像处理设备根据所得图像的像素分布、

农业信息学复习题

1.农业信息学的内涵。P5 农业信息学研究农业生产中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利用的关键技术及相应的应用平台和系统,从而对农业系统过程的信息流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表达和整合,农业信息学体系有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应用系统三方面组成。 农业信息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的基础,至少包括农业信息的结构、性质、分类及表达农业信息的传输机制与信息流的形成机理,农业信息的管理与调控技术等。广泛涉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生态学、土壤学、农业学等多个科学领域,其主要学术思想是将信息系统原理与信息管理技术等创造性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系统的研究和管理。 农业信息学的技术体系包括农业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模拟、信息控制四个主要方面,主要表现为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核心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以及包括以数据仓库、模拟模型、人工智能、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 农业信息学的应用系统以农业信息学的关键技术为基础,以农业产业的应用领域为服务对象,以农业信息流为主线,定量描述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过程及其与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决策调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并广泛应用于优化资源配置、动态监测农情、预测作物产量、设计生产方案、实施精确管理等多个农业产业领域。

2. 遥感的技术系统。(包括各组成部分的分类等)P141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摇感平台、传感器及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等三部分组成。 (1)、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按高度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空航宇平台等。 ①、地面平台:地面上装载传感器的固定或可移动的装置,包括汽车、轮船和高塔等。在近地平台上进行的遥感称为地面遥感。他主要用来配合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使用,起着标准和辅助作用。 ②、航空平台:主要包括飞机和气球,在航空平台上进行的遥感称为航空遥感。 ③、航天平台:主要包括探测火箭、宇宙飞船等,在航天平台上进行的遥感称为航天遥感。 (2)、传感器:记录地物反射或发射电磁波能量的装置,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 像面扫描方式 扫描方式 图像方式 物面扫描方式 被动方式 传感器 TV 摄像机 固体扫描仪 非扫描方式——照相机 黑白 天然、红外、彩色红外、其他 光机扫描仪 微波辐射计 微波辐射计 地磁测量仪 重力测量仪、傅里叶光谱仪、其他 主动方式像面扫描方式——被动型相挖阵雷达 物面扫描方合成孔径雷达 真实孔径雷达 微波散射计 非图像方式——非扫描方式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以有线电视利用为中心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通过有线电视播放、自由播放、村内电话、调频广播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并以计算机和多功能传真等作为补充,传递农户和农协之间的发货和销售信息; 农产品电子商务由企业运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利用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和综合性网上超市的规模、品牌优势销售农产品的,也有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和农产品网上商店。 六韩国韩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新型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为农民和公众提供新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土壤环境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详细的原始土壤图的制备、土壤详图数据库、稻田和早地土样分析等信息。农场信息技术系统主要向农场主、农户发布作物生长条件、农场全方位技术、害虫预测信息、农业标准设备的设计规划、特殊地点农户实用技术和农村生活等信息。农场生产环境信息系统提供实时天气预报信息。牲畜出口产品管理系统提供畜产品价格动态分析信息。农民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开发和提供农业管理项目。此外,韩国农业电子商务也极为发达。 第二节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普及、发展和提高阶段。 起步阶段(1979-1985):解决农业领域中的科学计算和数学规划问题。1981年,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 普及阶段(1986-1990):主要以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信息管理为主,农业专家系统成为热点,农业模拟研究相继开始。 发展阶段(1991-1995):农业专家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列入863计划的重点课题,专家系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获得应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益。

农业信息技术在作物上的推广及应用

农业信息技术在作物上的推广及应用(长江大学农学院研一作物专业张志敏 201472281) 摘要:农业信息技术是研究作物生产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一出现就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吸引了广大的农业科学工作者,研制了许多有价值的产品。充分利用常规作物的生理生态关系,适当地推广到其它特种作物上,加快特种作物的支持研究,因为特种作物的许多生理生态过程和农艺措施的影响与常规作物相类似,可以相互借鉴。 关键词:信息传播;农业;推广应用 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生物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两大关键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应用学科,是农业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新领域。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已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50年代初,美国首次利用计算机研究饲料问题,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50-60年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农业科学的统计分析与计算;70年代主要用于数据的处理和数据库的开发;80年代以来,应用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农业决策支持与自动控制的研究与开发;90年代开始进入网络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虚拟农业、精准农业已现端倪。 建国以来,作物栽培技术发展较快。20世纪50年代注重研究影响作物生育的各种环境因子及其变化规律,形成经验,示范和推广。6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研究作物的外部形态指标,重点研究作物的株高、分蘖、叶面积等数量性状同栽培措施的关系,探讨群体的合理结构,全国出现了研究作物群体结构热。70年代至80年代末,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指标化栽培、高产数学模型以及模式化栽培。90年代以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体系及其优化调控理论研究为主,突出质量型栽培,使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明显提高。这些理论和技术基本定量了各种环境因子对作物生育的影响;明确了作物某些基本生理过程及其相互影响,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之间的关系;定性描述了一些农艺措施如施肥、灌溉等对作物生育的影响;制订了一系列定量或定性描述作物系统行为的指标。这些成果为建立数据库、专家系统和作物生长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依据。 我国农业的发展,最终必须依靠科技。因此,如何使科学技术在广大农业区得以迅速推广,关系到农业的长远发展。而我国目前还缺少一种合适的途径,来实现农业科技的快速传播和推广。技术传播过程分为技术需求、革新、确认、销售、应用和评价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频繁的信息交流,都有可能因为信息不畅而延缓下一阶段的到来,从而减慢技术传播进程。信息技术在这里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将一些科技成果、高产经验总结归纳形成

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

农业信息化管理与应用 学院名称:信息学院 专业班级:农业信息化学号:20159060504 姓名:刘畅

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家居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技术与产品应运而生,但如今的智能家居系统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重复建设、系统功能和性能受限、扩展性差以及后期维护难度较大等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智能家居的发展和普及。本论文试图采用云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数据处理和软件设计等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家居管理系统,并做了示范应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现有智能家居和云计算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借鉴现有的智能家居系统,本课题采用ZigBee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室内进行无线组网,搭建室内无线局域网络,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采集室内各项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在智能家居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并利用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科技园的现有设备,采用Hadoop的技术,搭建了智能家居系统的云端平台。在云平台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参考物联网的结构模型,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家居管理系统的六层模型,并对云计算平台的核心部分信息融合与处理层进行了详细设计。 最后,作为对智能家居云平台管理系统的应用与验证,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家居管理系统可以提供的一项服务一一智慧家居花卉管理。在这个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首先从系统结构出发对系统作了整体规划,然后从软件、硬件和云计算平台三个方面实现了系统功能。通过子系统的实现验证了云计算智能家居管理系统的可行性与先进性。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家居,云计算,Hadoop 一、绪论 1、物联网智能家居概述 智能家居是物联网技术的一项应用,它通过传感技术、传输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家具设备,比如照明、窗帘、空调、冰箱、电视、安防设备等连接到一起,通过传感网络、无线传输网络和智能处理设备,为用户提供智能家电控制、智能灯光控制、智能防盗报警、家居环境监测等智慧化的家居服务。 智能家居系统一般具有5项基本功能,其中包括家居安防、灯光控制、环境控制、家电控制、多终端管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功能配置,在这5个基本功能中,家居安防系统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有效地提高居家环境的安全性,包含防盗、防燃气泄漏、防火等功能,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家中情况,做到对家庭安全的保护,灯光控制和家电控制系统是通过传感器检测室内的光照情况、家电的运行情况,然后根据结果控制灯光的强弱、家电设备的开启与关闭,环境控制系统是对室内的各种环境参数进行监测,比如室内的温湿度情况、室内有毒气体的含量等,并且通过智能化的处理后对室内环境进行调节,而多种途径控制功能可以让用户在任何地点通过多种方式对家中的情况进行监控、操作与管理,提高了智能家居系统使用的便捷性。 2、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以传统互联网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方式提供动态且易扩展的虚拟化资源等相关服务的使用和交付模式。云计算的概念是对传统互联网和网络的抽象说法,它既包括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又包括具体的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云计算,传统意义上的计算能力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了,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和流通,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完成一切需要处理的任务,计算能力通过网络传递,从而摆脱硬件和软件资源的限制,真正做到全网协作、按需计算。云计算的核心目的是满足用户对计算能力不断提高的需求。 云计算提供的资源是可以动态生成的虚拟化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这些资源。与传统的IT技术不同,资源的使用者并不需要掌握云计算本身的技术,而是根据实际

农业信息技术 思考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包括哪四部分?分别对应人体信息器官的哪些功能?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指获取、处理、传递、存储、使用信息的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功能的技术。它集通信(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和控制(Control)技术于一体,其内容包括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控制技术,其功能对应着人体信息器官的功能,即感觉器官、传导神经网络、思维器官和效应器官。 2.什么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有何作用? 农业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或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AIT)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贮、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它是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发展相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支,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 农业信息技术是传感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遥感监测、全球定位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作物模拟模型、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智能控制技术等。目前在农业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有农业信息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作物模拟模型及其集成系统精确农业技术体系等。 农业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管理技术、试验手段和传播途径,可应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农田精细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灾害防治、农业教育与培训等领域,能够促进传统经验型农业向现代精确型农业转变。 3.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在农业领域引进计算机技术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从1990 年开始,我国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模型及实用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1995~2000 年期间,国家863 计划306主题在全国相继选择建立了北京、云南、杨凌等20 多个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1997 年10 月,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建成,开始组建农业信息网络“金农工程”。2001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ERCITA)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挂牌成立,技术上依托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与此同时,我国一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相继成立有关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机构,开展农业信息技术的科研与教育、示范与推广工作。 “七五”以来,我国在农业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作物模拟模型、农业遥感监测、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信息网络、农业自动化控制、精确农业技术等领域开展了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已建成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作物种子资源数据库等100 多个,同时还引进了世界上几个最主要的农业数据库。自80 年代开始,开发了5 个863 品牌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200 多个本地化、农民可直接使用的农业专家系统,如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栽培管理专家系统。已初步建成的“金农工程”,已经能够与全球的农业科技信息网联网,而且也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络的联网。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工厂化农业生产如温室栽培,已经得到广泛示范与初步生产应用。我国还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系统,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 “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设立863 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进行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了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初步实现了玉米、水稻株型结构数字化设计,建立了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四大作物的气候-土壤-作物综合系统模型,初步形成了畜禽数字化养殖技术平台和数字林业公共技术平台框架。先后在上海浦东、吉林省、黑龙江省、新疆以及北京的小汤山等地建立了设施农业数字化技术、大田作物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农业集成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设立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进行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流通过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等的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以及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数字农业方面,开展了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技术、农业过程数字模型与系统仿真技术、虚拟农业与数字化设计技术、农业数字化管理技术和农业数字化控制技术研究。在精准农业技术方面,研究开发了精准作业车载土壤信息和作物信息采集的共性技术与产品、精准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模型及农田变量作业处方生成技术、精准作业控制与导航技术、农业机械装备

农业信息化技术试题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复习资料 注:所有答案都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农业信息技术》(李军主编)一书上,请自己看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 是指获取、处理、传递、存储、使用信息的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功能的技术。 2.信息采集技术:信息采集技术指能有效地扩展人类感觉器官的感知域、灵敏度、分辨力和作用范围的技术,包括传感、测量、识别和遥感遥测技术等,但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是传感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等。 3.信息传递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也称通信技术,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伸,包括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光纤通讯、数字移动通信、卫星通讯、信息高速公路等,用于迅速、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4.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就是应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数字传输网,对信息进行文字、图形、特征识别,信息与交换码之间的转换,信息的整理、加工、生成,以及利用数据库、知识库实现信息存储和积累的技术。 5.信息控制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的功能是根据输入的指令信息(决策信息)对外部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实施干预,是效应器官功能的扩展延伸。主要包括显现技术、人机接口技术、遥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 6.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贮、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 7.农田气候:农田气候一般指距农田地面几米内的空间气候,是各种动物、植物和微 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气候。 8.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指在采用各种材料建成的、具有一定的温度和其它环境因子调控设施的半封闭式空间里进行农业生产的方法,分为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两大类。 9.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获取地球表层各类地物信息、测量与判定目标地物性质或特性的综合性探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与环境调查与监测、军事应用、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 10.遥感图像处理: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对遥感图像加工的各种技术方法的统称。 11.高光谱遥感:是指将遥感成像技术和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利用几百乃至上千个小于10nm 电磁波波段从地表目标物体获取连续光谱曲线,从而形成图像和光谱合一的高精度遥感方法。 12.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等功能,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13.地理信息: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等功能,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14.地理数据: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 15.数字地图:是指与传统的地图相区别的、在GIS 中以数据库形式保存的地理信息。 16.作物生长模型:其全称为作物生长模拟模型(Crop Growth Simulation Model),简称为 作物模型(Crop Model),是指能定量地和动态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过程及

3S技术在农业中应用

3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3S技术农业 "3S"技术及其农业应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被称为"3S"技术."3S"综合技术的最新发展是"3S"技术集成,集成反映了空间信息系统从数据获取到数据处理到信息生成的全过程,"3S"集成也就是要解决该过程的全自动化问题,使空间信息学的研究真正进入大规模实用化阶段."3S"技术引入农业研究和实践,可有效地管理具有空间属性的各种农业资源信息,对农业管理和实践模式进行分析测试,便于制定决策、进行科学和政策的标准评价;能有效地对多时期的农业资源及生产活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比较;可将数据收集、空间分析和决策过程综合为一个共同的信息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农业资源监测评估"3S"技术可以为农业资源监测评估提供帮助.RS/GPS系统能快速准确地获取研究区域内农业资源的遥感图像及空间位置信息,提供大量其他常规手段难以得到的资源信息,经判读解译、图像分类处理提取专题信息,利用RS/GIS强大的图形分析与制作功能,编绘出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的图件,据此可进行多种专题图的叠加分析.同时,利用RS可以对农业资源质和量的变化进行动态的监测,及时更新农业资源数据库,通过GIS的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功能和资源分析、评价模型,即可对具有时空变化特点的农业资源进行存量和价值量的测算,实现资源现状、潜力和质量评估. 农业区划"3S"获得的资源分布、土地利用、空间社会经济差异等信息,具有综合性、同源性、宏观性及动态性,GIS数据库管理功能为这些数据的总汇提供支持并能够对其中的空间或非空间信息进行高效的处理,使农业区划工作者可以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分析区域农业的差异规律,为区划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研究是GIS应用最广的领域,因此早期地理信息系统也叫做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涉及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的各个环节.在GIS支持下,能方便地完成距离与面积量测、空间查询、缓冲区分析.GIS能对地理信息进行动态描述,构建土地利用管理过程中系统要素格局的变化和发展、未来土地资源状态及社会环境状态的演变进行动态的模拟和预测,保证利用管理的策略及目标优化. 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作物长势监测是一个动态过程,分析RS影像信息,就能够反映出宏观植被生长发育的节律特征.在实践中,结合相关资料,判读解译RS影像信息,在GIS中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信息提取、空间分析,识别作物类型,分析作物生长过程中自身的态势和生长环境的变化,统计量算出其播种面积,也可以发挥GIS系统的模型功能,构建出不同条件下作物生长模型和估产模式,把能反映产量的因素引入模型中,估算大面积作物的产量. 农业灾害预警及应急反应借助于RS的动态监测,利用GIS系统,可以应用于诸如洪涝灾、旱灾、水土污染和作物病虫害等农业灾害的预测预报、灾情演变趋势模拟和灾情变化动态、灾情损失估算等,为防灾、抗灾、救灾的预警及应急措施及时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通过GIS 的分析处理,可给出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图、分布图及可能蔓延区图,为防虫治害提供及时、准确、直观的决策依据. 农业环境监测通过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空间数据库,管理、分析和处理海量的环境数据,进行农业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建立若干环境污染模型,模拟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污染演变状况及发展趋势;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找出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通过GIS空间制图功能,提供多种形象、直观的环境状况信息表达方式. 农业基础性生产资料管理与合理利用以土壤肥料为例,土壤肥料是保证农业增产的重要生产资料.GIS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可以帮助农业、环境、化工、农资、农技推广等部门了解我国土壤肥力状况及化肥利用率的动态变化,进行区域性化肥合理规划和调配.GIS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种子调配、农药调配等其他农业基础性生产资料上.

农业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技术概念及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一、农业信息技术概念农业信息技术是以传感、通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实现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判译分析、存贮传输和应用为一体的集成农业技术。其目标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引入农业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系统中,进行创新,重在应用;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现代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内部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农业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农业信息监测技术、农作物模拟技术、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信息网络服务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等。二.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1、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60%-80%是靠信息技术。以1979-1989年为例,依靠信息技术使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3%,德国提高88%,法国提高90%,日本提高130%。美国、日本等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农业的生产能力、决策支持与环境控制条件、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1 美国美国的农业是集机械化、自动化、遥感遥测、计算机网络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工作经验和模式,已为世界许多国

家所借鉴。美国从事信息技术的劳动力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超过60%。自70年代初开始,美国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后来快速出现生物科学情报社、美联邦农业局、美国国家农业数据库和FAO农业情报体系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通过英国的DLALOG、SDC和欧洲的ESA向世界农业提供服务,广泛应用于作物生长管理自动化、病虫害诊断、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业技术资源保护等。美国农业部已形成了庞大、完整和健全的信息体系和制度,建立了手段先进和四通八达的全球电子信息网络。 1.2 法国法国是欧盟第一农业大国,其农业信息技术比较发达,具有集中、准确、高效的农业信息收集、处理、发布系统;具有多元复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和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计算机及互联网使用已有相当好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趋势。法国农业信息由农业部下达农业信息收集任务,大区农业部门负责组织和完成信息采集、汇总和上级任务,省农业部门协助大区农业部门完成信息采集任务。法国农业信息采集面比较宽,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还有林业、食品生产以及农产品流通情况等。法国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和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被使用。信息多元化包括国家农业部门、农业商会、研究、教学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