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心理学复习

幼儿心理学复习

幼儿心理学复习
幼儿心理学复习

选择题

1、动机的基础是人在( D )。

A、感知

B、思维

C、想象

D、需要

2、心理是( B )的机能。

A、心脏

B、人脑

C、客观现实

D、生理成熟

3、( C )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

A、心脏

B、人脑

C、客观现实

D、生理成熟

4、正常的( A )是幼儿心理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客观现实

D、能动反映

5、关键期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 B )提出的。

A、格赛尔

B、劳伦兹

C、皮亚杰

D、普莱尔

6、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着( C )作用。

A、决定

B、诱导

C、主导

D、控制

7、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为活跃的是幼儿的( D )。

A、能力

B、性格

C、兴趣

D、需要

8、( C )能调动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性。

A、想象

B、幻想

C、兴趣

D、需要

9、注意是感知觉的( A )A、开端 B、条件 C、发展 D、目的

10、注意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C )

A、清晰性和指向性

B、鲜明性和选择性

C、指向性和集中性

D、清晰性和集中性

11、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 A )A、无意注意占优势 B、有意注意占优势 C、注意的发展不受语言支配D、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均衡发展

12、儿童不受窗外其他孩子玩耍的笑声吸引,努力控制自己,专心做功课,这是( A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13、“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注意的( A )

A.广度

B.稳定性

C.选择

D.范围

14、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 D )

A、15分钟

B、5分钟

C、7分钟

D、10分钟

15、儿童从事一项活动能够善始善终,说明他的注意具有很好的( B )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

16、儿童在唱歌时常常忘了做动作,说明儿童注意的( C )较差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

17、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认真、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每个小朋友复述的故事却不一样,这说明幼儿具有( A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8、小朋友正在听老师讲故事,教室里突然响起鸟叫声,幼儿就会去关注小鸟,说明幼儿注意具有(B )的特性

A、转移

B、分散

C、分配

D、选择

19、教师往往对小班幼儿说“站到靠墙的一边”,而不是说“站到右边”,是因为( D)

A、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落后于方位词的理解

B、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还未达到“恒常”水平

C、幼儿的方位辩别能力比较弱

D、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

于方位词的掌握。

20、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是( C )

A、方位知觉

B、大小知觉

C、时间知觉

D、距离知觉

21、“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幼儿情绪、意志受( D )影响。

A、表象

B、记忆

C、知觉

D、注意

22、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的( A )结合起来。

A、名称

B、明度

C、色调

D、饱和度

24、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辩别的难度是由难到易是( C )。

A、半圆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B、正方形—长方形—八边形—五边形

C、五边形—八边形—三角形—正方形

D、圆形—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24、幼儿的听觉偏好趋向是( D )

A、就人声和物声而言,新生儿趋向物声

B、就母亲声音和陌生人声音而言,新生儿趋向新鲜的陌生人声音

C、就声音音调来讲,新生儿趋向低音调

D、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

25、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不包括( D )

A、方位知觉

B、形状知觉

C、距离知觉

D、颜色知觉

26、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 )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

27、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 D )

A、感知和表象

B、表象和动作

C、表象和概念

D、感知和动作

28、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 C)

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同快乐的样子。

29、正常婴儿主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 A)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运动觉

30、“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 A)

A、距离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31、幼儿记忆的基本特点是( D )

A、有意记忆占优势,无意记忆逐渐发展起来

B、机械记忆的效果优于意义记忆的效果

C、接近联想优于相似联想

D、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32、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这种现象属于( A )

A、再认

B、再现

C、习惯化

D、条件反射

33、儿童最早出现的是( D ),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

A、情绪记忆

B、语词记忆

C、形象记忆

D、运动记忆

34、昔日同窗情,至今常怀念。这属于( B )A.运动记忆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语词记忆

35、形象与( B )的结合,使得幼儿记忆的效果更好。

A、动作

B、语词

C、表象

D、情绪

36、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幼儿也能熟练地背诵古诗,这是( C )

A、意义记忆

B、理解记忆

C、机械记忆

D、逻辑记忆

37、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是 ( A )。

A.形象记忆占优势 B.语词记忆占优势

C.意义记忆用的多 D.机械记忆效果好

38、再认主要依靠的是( B )

A、再现

B、感知

C、表象

D、记忆

39、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 B )

A.5±2个信息单位 B.7±2个信息单位

C.6±2个信息单位 D.8±2个信息单位

40、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这种现象属于( B )

A、再现

B、再认

C、习惯化

D、条件反射

41、“昔日同窗情,至今常怀念”这属于( B )

A.运动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语词记忆

42、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幼儿也能熟练地背诵古诗,这是( C )。

A.意义记忆 B.理解记忆 C.机械记忆 D.逻辑记忆

43、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这是年幼儿童常出现的( B )。

A.记忆扩张现象

B.记忆恢复现象

C.记忆潜伏现象 d.记忆提取现象

44、在幼儿词汇中掌握最多是( A )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连词

45、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是( C )

A、口头言语

B、自我中心言语

C、出声的内部言语

D、社会化言语

判断题

1、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提前学习对孩子并没有多大作用。(√)

2、生理成熟使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3、性格外向的幼儿受批评后,活动的积极性很长时间不能恢复。(×)

4、遗传与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都极为重要,而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

1、心理学上提到的表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现象。(×)

2、认生的婴儿除了熟悉的人,不要其他人抱,这是成长中退化的表现。(×)

3、会使用代词“我”意味着幼儿自我意识有了根本的发展。(√)

4、教师在组织3-4岁幼儿活动时应尽量减少孩子手中无关的玩具。(√)

5、幼儿情绪易冲动,教师要强制他们学会控制。(×)

6、幼儿爱模仿,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7、“好奇好问”说明幼儿不爱动脑筋,是一个不好的特点。(×)

8、幼儿按照物体的外形大小排序说明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9、婴儿不仅有表达情绪的能力,也有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

10、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1、幼儿的任何心理过程都离不开注意。(√)

12、幼儿画画时,突然玩起手中的彩笔。这是幼儿注意的转移。(×)

13、无意注意不如有意注意好。(×)

14、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影响幼儿注意的范围。(√)

15、幼儿开始能够按照物体某些比较稳定的特征进行概括,这是知觉的概括。(×)

16、幼儿直观行动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尝试错误。(√)

17、幼儿掌握概念主要是日常的、具体的概念。(√)

18、幼儿思维发展中,形成最晚的是功能概括。(×)

19、具体性、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

20、教师在幼儿园应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1、幼儿是无忧无虑的。(×)

22、无意注意不如有意注意好。(×)

23、幼儿智力操作的最佳情绪背景是特别高兴的状态。(×)

24、幼儿不存在情绪健康问题。(×)

25、幼儿告状是孩子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26、拆卸玩具行为是幼儿求知欲的表现。(√)

27、幼儿很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28、幼儿期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不要紧,长大了自然就好。俗话说“树大自然直”嘛。(×)

29、对待攻击性强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惩罚。(×)

30、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31、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

32、自我意识是人生来就有的。(×)

33、1岁前儿童没有自我意识。(√)

34、男女确实存在性别差异,因此不能片面强调男女平等。(√)

35、在分享行为中儿童的均分观念占主导。(√)

36、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37、把女孩当男孩养或把男孩当女孩养都是不合适的,容易造成性别角色的错乱。(√)

38、人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39、和性格相比,人的气质更受先天因素的影响。(√)

40、幼儿只要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行,与同伴的交往意义不大。(×)

名词解释

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2、直观行动思维: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即思维依赖一定的情境,离不开幼儿自身的行动。

3、具体形象思维:指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4、抽象思维:指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5、游戏言语: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特点是边做动作边说话,以言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这种言语往往比较完整、详细、情感丰富。

6、问题言语:是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产生分言语,用以表示困惑、怀疑、惊奇等,言语比较简单、零碎。

7、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言语。表现为不考虑同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听自己讲话,自我中心言语可以用来指导行动而并不用来进行交流。包括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独白。

8、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错过这个时期就很难形成,这个使儿童心理获得显著而迅速发展的时期就是关键期。

9、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10、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客体永久性,是指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13、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4、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15、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16、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17、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18、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简答题

一、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答:基本特征是: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站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二、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幼儿教师组织活动时要注意?

答:组织活动时要注意

1.注意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

2.活动的游戏化

3.注意与幼儿操作的结合

4.幼儿的身体状况

三、简析幼儿“说谎问题”

答:指幼儿的记忆存在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和想象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的残缺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回忆。

原因:幼儿记忆失实而出现言语描述与实际不符,不是有意说谎,是幼儿心

理发展不成熟造成的

解决: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耐心帮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来

四、想象在幼儿学习、游戏中的意义。

(1)想象有助于幼儿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感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一是通过他人的描述间接地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在间接经验学习过程中,需要想象,这样才能理解、构建、内化新知识。(2)想象在幼儿游戏中起关键作用。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想象可以使得游戏能够发生,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使得幼儿游戏从单纯模仿发展到创造。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

(1)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方面。创造思维可分为直觉、灵感、想象三个方面。创造思维重在创新,想象可以使人自由,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把创造思维一切特征充分表现出来。

(2)想象是评价幼儿创造思维的主要方面。看幼儿的作品,要看他是否能发挥想象,创造美的形象,而不是以像不像来衡量。幼儿想象的作品虽然稚嫩,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创造。

五、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作用。

1、想象在幼儿学习、游戏等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抽象概念,理解较为复杂知识,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缺乏想象是无法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想象能使游戏的每个环节活动得以展开;想象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核心。

六、简述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想象发展;从想象的无意性到出现想象的有意性;从再造想象到出现创造想象;从想象的极度夸张性到出现想象的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七、简述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

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八、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是怎样的?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幼儿的概念、判断、推理体现出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幼儿理解事物水平不高,不深刻,常受外部条件限制。

九、幼儿园为什么要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正面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和教育目的决定的;与正面教育相反就是压服教育,这是封建社会落后、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幼儿理解事物水平不高,不深刻,往往是表面的。

十、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幼儿社会化过程;言语是思维的工具,幼儿言语发展水平影响幼儿思维发展;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起调节作用。

十一、情绪与身心健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保证幼儿的情绪健康?

答: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情绪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健康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

父母和教师要注意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尽量保持幼儿健康的情绪。(1)要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2)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3)要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4)要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5)要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十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幼儿情绪具有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和外露性等特点,但到幼儿晚期,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稳定性、调节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幼儿的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也有了初步发展

十三、游戏活动能满足幼儿的哪些需要?需要的满足对幼儿的情绪有什么影响?答:游戏不仅使幼儿直接从活动本身获得快乐,还可以满足幼儿的主动感、好奇、好动、想参加成人活动等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就会使幼儿获得快乐,使幼儿愉快、自信、自豪、心情舒畅。

十四、什么是自我意识?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各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受暗示性,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幼儿的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逐渐增强。

十五、幼儿需要的发展有什么特点?教师怎样正确对待幼儿的需要?

答:幼儿除了生理性需要之外,开始出现明显的社会性需要,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1)、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2)、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幼儿教师要正确判断幼儿的需要,要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制止幼儿不合理的需要,帮助幼儿形成新的需要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十六、什么是气质?幼儿气质发展有什么特点?

答: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方面。

幼儿气质出现了个别性,幼儿气质可能发生变化,幼儿气质可能发生“掩蔽”现象。

十七、什么是性格?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有哪些?教师应怎样塑造幼儿的性格?

答: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主要有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

幼儿教师在加强对幼儿性格的塑造,要对幼儿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和实践活动,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巩固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克服幼儿性格方面的缺点。

十八、什么是能力?幼儿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哪两方面?幼儿能力发展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答: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幼儿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的发展和特殊才能的发展两方面,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且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幼儿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

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主要有幼儿能力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幼儿能力表现出了个别性,幼儿也有能力异常的表现。

十九、一般将人的气质分为哪四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人都有怎样的典型特征?

答:一般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主要的气质类型。

胆汁质的人具有精力旺盛、表里如一、易怒易激动、刚强、易感情用事等特征。

多血质的人具有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等特征。

粘液质的人具有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等特征。

抑郁质的人具有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等特征。二十、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 )好奇好问,(4)模仿性强,(5)好冲动。

二十一、幼儿有哪些需要?教师怎样正确对待幼儿的需要?

答:幼儿有生理的需要、活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幼儿教师要正确判断幼儿的需要,要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制止幼儿不合理的需要,帮助幼儿形成新的需要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十二、幼儿游戏中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游戏的主要形式。游戏中幼儿有说笑、互借玩具,但交往不密切。(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提高。(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

二十三、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心情轻松、活泼、愉快。

(2)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3)同伴交往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二十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一)发生:儿童最早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是共鸣性同情,它发生在1岁以前。(二)分享行为的发展:18~24个月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而且分享与助人、合作、安慰等迅速发展和分化。(三)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1、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2、幼儿的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3、当物品人手一份还有多余时,幼儿倾向于将多余的物品分给需要的儿童。4、当分享对象不同时,幼儿的分享反应也不同。5、幼儿更注重对食物的分享。

二十五、儿童攻击性行为原因及特点?

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或事物采取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的行为。

原因:一是父母的惩罚,惩罚会加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二是榜样的影响,影视暴力成为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三是强化,攻击性行为如果得逞,会

大大提高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四是挫折,孩子心理受挫往往会通过攻击他人来缓解内心的不满。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幼儿更多依靠身体攻击,而不是言语攻击。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十六、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价值?

(一)发展幼儿的身体和动作

(二)发展幼儿的言语和智能

(三)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

(四)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二十七、举例说明什么是功能游戏、象征性游戏、建构游戏和规则游戏。

功能游戏又称练习性游戏、感觉运动游戏。开始于出生后的4-6个月。是孩子为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练习性游戏在1-2.5岁最为典型。

象征性游戏表现为运用“替代物”,以假想的情景和行为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愿望反映出来。象征性游戏中“替代物”的变化,体现了幼儿游戏中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发展。

建构游戏综合了操作性和象征性的因素。低年龄儿童的建构游戏较多反映具体事物,而年长儿童更多地反映比较抽象的概念。

规则游戏是指具有明确规则且必须完全遵守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幼儿期有一些通常由成人发起的简单的规则游戏。

论述题

一、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怎样的作用?如何理解。

答: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动机作用、组织作用、信号作用及感染作用。

(1)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如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何种情况中发生,恐惧均能使人退缩,愤怒使人发生攻击,厌恶引起人躲避。相反,愉快、喜爱等积极情绪则使人去接近、探索。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幼儿的行为目的性和受理智支配的程度很低,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多地受情绪支配。

(2)组织作用。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适中的愉快情绪可以提高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相反,痛苦、惧怕等消极情绪对幼儿的智力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痛苦、惧怕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3)信号作用。情绪、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状态。儿童在与父母、教师的交往中,更多的是从父母、教师言行中获得一种感情的信号,喜爱或不喜爱。而儿童在接受这些信号之后,就会逐渐学会将类似的信号传达给周围的其他人。

(4)感染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此种以情动情的现象,就是情感的感染作用。情感的感染作用在幼儿期表现尤为明显

二、对比幼儿园小、中、大三个年龄水平的幼儿他们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

程度。

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一)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于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之中。颜色鲜明、形象生动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这种注意是无意注意,它是由于幼儿对事物感兴趣而引起的。幼儿对事物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幼儿在看卡通片、看电视、玩游戏等活动中主要运用的是无意注意。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例如,专门让幼儿学一首儿歌,由于他们兴趣不高,所以老师要费很大的力气,效果也不一定很好;而幼儿偶尔听到一句特别的词语,他却会毫不费力地记住。幼儿的想象也以无意性为主。幼儿的想象大都没有目的,‘尤其表现在幼儿的游戏、绘画和音乐感受活动之中。当幼儿拿到一根木棍时,他一会儿把它当作马,骑着奔跑;一会儿又把它当作针,给人扎针。幼儿的想象变化是相当快的,其变化往往由具体行动引起,事先没有任何的预想。幼儿在画画中无意想象表现也很突出。

(二)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幼儿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反之,如果幼儿情绪很低,不愉快,或处于恐惧、痛苦状态,活动效果就比较差。

(三)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例如,老师让5~6岁的幼儿在家里把不用的食品盒收集起来做汽车等玩具,大部分幼儿会主动积极地去收集,能够有意地完成任务。5岁的孩子能在游戏活动之前提出一定的目的和计划,有意地关注游戏活动过程,3岁的孩子则不能。

三、举例说明幼儿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一)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比较容易变化,而且不能自觉地加以控制。就幼儿来说,年龄小的孩子情感变化比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5~6岁的孩子情绪情感逐渐稳定。如,3岁左右的幼儿,对同伴的情感不是稳定的,也没有稳定的同伴,而5~6岁孩子则相对稳定。(二)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年龄较小的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常表现得比较冲动。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开始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如有的幼儿遇到不高兴的事,也能够表现得不那么明显,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否则,并不能像较小的幼儿那样容易被人了解。总之,幼儿随着年龄和教育的影响逐渐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四、请观察3~4岁幼儿,并分析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1)生活范围扩大。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幼儿园。新的环境对幼儿最大的影响是: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更多老师、同伴的新环境。

(2)认识依靠行动。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3、4岁幼儿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例如,一个3岁孩子拿着一支笔在乱画,画什么,他也不去想,突然他看见了自己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大圆圈,于是就说“我的苹果”。

(3)情绪作用大。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起来。这时你对他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的。如果用玩具或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他会破涕为笑。

(4)爱模仿。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如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就想要什么。由于3~4岁的孩子爱模仿,所以在这个年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们常常是在幼儿的模仿下形成和巩固下来的。当然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由于幼儿的模仿而形成。所以要谨慎对待幼儿的模仿,意义非常重大。

五、观察说明4~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4~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1)活泼好动。4~5岁的幼儿总是处于不停的活动中,他们明显地比3~4岁孩子能动,能说,能跑。小班的孩子比较听话,顺从老师,活动量没有幼儿中期大。幼儿中期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总是摸摸这儿,看看那,动作灵活,思维活跃。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表现为活动积极性极高,时刻处于活动状态,不知疲倦,让老师觉得“不好带”。但他们更能表现出童趣。

(2)思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最为典型。这时期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很形象的和很具体的。4~5岁的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表现在多方面。从听故事到理解事物;从掌握数概念到解决问题,都有一定的表现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4~5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如不在室内大喊大叫、追跑;遇到人多时要学会排队;不乱扔东西等,还有进餐、盥洗和午睡中的生活常规。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初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如认真听别人讲话,不随便插嘴,发言举手等规则。在游戏中,4~5岁的幼儿已能理解一些游戏规则,与他人合作游戏时,初步能遵守游戏规则,在一定的要求下能做到不破坏游戏规则。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合作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4~5岁的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也会玩。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因此,中班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都可以在幼儿的参与下共同制定。一旦定下来,他们能够自己分工,安排角色。

六、观察说明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1)好学好问。5岁以后幼儿不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要知道“为什么?”。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事物的兴趣。非常爱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5~6岁的孩子非常喜欢智力活动。在一些智力活动中还能有较强的坚持性。

(2)抽象能力开始萌芽。5~6岁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幼儿已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对事物的关系做出判断并正确排出顺序,有了初步的序的概念。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能初步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困难”、“勇敢”、“左”、

“右”等;能初步理解一些数概念,如知道“3”的实际含义;也能初步抽象概括地掌握类的含义,如能把各种车放在一起,作为同一类的事物来看待。5~6岁幼儿的抽象能力还表现在对事物的记忆上,他们已经能按类别进行识记。5~6岁的幼儿已能够对事物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5~6岁的幼儿已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或是思维、想象等,都有了一定的方法。在观察图片中有顺序地按一定的规律去看。在注意事物中,5~6岁的幼儿能够采取一定的方法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在记忆一些事物时,幼儿也会采取一定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大班幼儿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和活动过程。

(4)个性初具雏形。5~6岁的幼儿已对事物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他们爱憎的态度比较明确。看问题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在情绪上也能够克制自己,情绪变化比以前要小得多。5~6岁的幼儿也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

案例分析

一、某幼儿园大班在室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时,外面出来一群别班的孩子在玩耍,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了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保持安静,也没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这时老师突然停了说话,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试分析这位老师的教学亮点在哪里?

答:从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来看,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逐渐发展,但相对较弱。在教学与活动中,老师通过对比鲜明的言语刺激来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从而控制幼儿的活动,同时教师的语言对于幼儿的有意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常常能帮助幼儿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核心: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通过言语变化巧妙引导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

二、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答: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另外,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要。再者,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对象和背景的区别,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最后,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

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三、有位老师曾用两种不同方法教幼儿记忆《龟兔赛跑》这个故事,采取老师念一句,幼儿跟一句,这种单纯重复、死记硬背的办法,幼儿需要六节课时才基本记住这个故事,在一个半月后召开的故事会上,大多数幼儿都不能讲出故事的主要情节;采取在幼儿背诵之前,先通过图片、活动教具、讲解等帮助幼儿理解,这样,幼儿只用四节课的时间就基本记住了故事内容,在一个半月后召开的故事会上,许多幼儿能比较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1、这说明什么问题?

2、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答:1、幼儿的有意记忆正在发展;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2、在教学中,引导、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幼儿记忆的特点组织幼儿的记忆活动;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四、兰兰是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一天她拿起纸和笔画画,画之前她自言自语地说:“我要画小猫咪。”然后画了毛头,猫眼,猫耳朵,接着画了一条线,说这是草地,在草地上她画了一只小兔子。她边画边说:“不像不像,像什么呀?像小火车。”这时她突然想起小猫还没画嘴和胡须呢。于是她又画起来。

1、兰兰的画画行为说明幼儿想象的什么特点?

2、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参考答案

1、反映出幼儿想象的无意性特点。他们的想象无目的性,无稳定主题,内容凌乱无系统性,他们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2、丰富幼儿表象,发展幼儿语言表现力;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在很多中进行适当的训练,陶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提纲中粗体字部分属重点掌握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 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4、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横向研究比较。 6、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8、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经常的、稳定的能力。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稳定的立的心理过程,而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10、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的注意。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3、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者另一种活动中去。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视觉敏度: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也称作视力。(儿童的视觉敏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6 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 17、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8、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两种,感觉对比一是先后对比,二是同时对比。) 19、幼儿期健忘: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能力描述为“幼儿期健忘” 20、记忆恢复: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一般为数天)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以下是小编带来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

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讲师,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1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

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0-1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条件:儿童的需要能得到即时的满足;母亲能积极、敏感的 回应孩子的需要。 社会化代理人:母亲 1-3岁 自主对羞愧 危机:获得自主感,克服自我怀疑、羞耻感。 条件:给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社会化代理人:父母亲。 3-6岁 主动对内疚 危机: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 条件:让儿童承担责任和社会义务,对孩子的失败给与保护 性态度。 社会化代理人:家人。 2、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构成系统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见下图。 生态圈 微观系统处于中心点,是指儿童在即时环境中的作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儿童自己主动接受和探索外部信息,属于一种相对封闭的自为系统。其行为带有很强的个体色彩,这就是他们的生理能力、气质体系以及外部塑造的心理行为体系。 中间系统处于微观系统的外围,相对于微观系统它的交互作用范围更大一些,包括伙伴、父母、居家邻居、托幼学校、诊所、社区活动场所等即时环境。儿童和这些环境要因相互影响,每种状态都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和大人以及伙伴一样都是主动的,直到建立一种氛围和价值的平衡。中间系统保证了家庭氛围中社会因素的加入。 外层系统在中间系统的外围,是儿童环境中那些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要素,是儿童非即时性的环境。正式组织,如父母的工作室、宗教机构和社团的健康福利服务。非正式的组织,如父母的社会网络——提供建议、友谊和经济帮助的朋友和家庭成员。这些系统提供了儿童发展的制约和支持。外系统的衰弱会带来消极影响。由于个人或社团关系少,或受到失业影响而导致与社会隔离的家庭出现冲突和虐待儿童的比率在增加。包括父母单位、社区邻居、亲朋、各种媒体、机关、医疗机构等。 宏观系统处在第四层,像是外层系统和中间系统“蒸发”出的文化氛围,包括养育价值、社会习俗、教养法规及文化价值观、法律、文化和资源等,是儿童成长的大的环境保证。宏系统会间接影响儿童的微系统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 动态系统是这个四个系统的状态属性,它更强调四个子系统的即时变化和非静止性。它是不断变化的。重要的生活事件,如同胞的出生、上学、搬入新的邻里环境或父母离婚,都改变儿童和环境的关系,产生影响发展的新环境。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发展既不是受环境控制也不是受内在倾向驱使。相反,儿童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生产者。社会生态学理论其实是一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模型,操作性或应用性都比较差,但迎合了现在人们的一种环境价值观。 3、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选择性育种与家谱研究); 选择性育种和家谱研究,是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 选择性育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通过选择性培育有特殊特质的动物,来回答遗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特质的个体差异。一个有名的选择性育种的实验是屈赖恩所进行的,他试图证明老鼠走迷宫的能力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特质。 传 统 医疗服务机构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儿童学习心理重点

第一章、儿童学习心理第二课 一、 1、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1882)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美国的霍尔是第二个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如胎儿在一个阶段是有腮裂的,这是重复鱼类的阶段);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过程。 3、比奈: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测验方法主张用精确的数量化方法研究较多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 4、心理学家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被试的行 为及其变化,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其它手段或仪器予以详细记录、 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与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集中观察指在长时间内连续观察;分散观察是按一定的时间进行的间隔观察,每次观察一段时间,反复进行。全面观察即在一定时期内对被试的 心理面貌进行方方面面的观察以了解被试一定时期内全部心理的 表现;重点观察是在一定时期内,选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 某些方面进行观察;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一 组儿童;某一个儿童。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情景下研究儿童的心理,所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过,使用观察法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要坚持观察的目的性、 客观性、全面性和观察对象的典型性。 ②调查法:是指通过被调查者对所问的问题的回答来收集资料,弄清事实,发 现问题,探求规律的研究方法。 直接调查法是由被研究者本人直接回答所问问题的方法。如对某个学生的调查可以通过对其本人提问来进行。间接调查法是由熟悉被研究者情 况的人来回答问题的方法,如对某个学生的调查也可以通过对其家 长、老师、其他同学来进行。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 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 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同时调查很多人,能在短时间 内收集到大量信息,但难以保证每个被调查者都能如实无遗漏的回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A.幼儿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 A.实物 B.文字 C.口头语言 D.图表 E.图像 3.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有以下特点()。 A.从依赖成人的评价到独立评价 B.从外部行为到内部品质的评价 C.从比较笼统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D.从主观情绪到客观性的自我评价 E.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4.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E.亲密感 5.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 A.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 B.志向水平的差异 C.智力的差异 D.人格的差异 E.学习风格的差异 6.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态度 E.运动技能 7.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包括()。 A.强化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E.同化律 8.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持这种观点的是()。 A.斯宾塞 B.格罗斯 C.拉扎鲁斯 D.皮亚杰 E.弗洛伊德 9.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游戏发展水平与智力发展相应,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游戏()。A.练习游戏 B.角色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游戏 E.结构游戏 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E.消退现象 11.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可以将幼儿游戏分为()。 A.创造性游戏 B.教学游戏 C.无规则游戏 D.有规则的游戏 E.常规游戏 12.吹拉弹唱属于()。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E.外部技能 13.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构成。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能力 E.气质 14.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 1 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 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 分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感过程:人们通过认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更不是淡漠无情的,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 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还在情感的激励下,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 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分为: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 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四、心里的实质 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二节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童年期:6、7~11、12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2 小学儿童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 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和规律;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1、幼儿学习特殊性。2、幼儿教学特殊性。①幼儿教学非正规性;②幼儿教学目标重在发展;③教学模式以过程模式为主。3、幼儿的教材更广。4、幼儿学习即活动。5、良好人际关系在幼儿教学中很重要。 幼儿教育心理的任务:1、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2、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3、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学习的分类:㈠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 ㈡布卢姆的分类:1、认知领域的学习;2、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3、情感领域的学习。㈢我国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动作技能的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4、模仿 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1、观察模仿学习;2、操作学习;3、语言理解的学习;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5、交往中的学习;6、游戏活动。 婴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1、主动的学习者,但主动性也容易被扼杀;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的无意性和内隐性;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7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性。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㈠、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将最终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得以保留,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尝试错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和惩罚是增强或减弱反应概率的手段。 强化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不必亲身经历,只凭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称为替代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特点:1.并不依赖直接强化;2.具有认知性;3. 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观察学习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㈠、罗杰斯罗杰斯的学习观:1、人生下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2、意义学习。 3、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4、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5、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 人本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 1、学习目的:使学生成为完善、有用的人,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2、学习过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3、学习原则: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能自我教育、发展的潜能。 4、如何促进学习:(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3)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4)从做中学。 评价人本主义: 贡献:1、强调学习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发展。2、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3、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局限:1、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2、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三、认知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主动通过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是形成学科知识的类目极其编码系统(认知结构)的过程。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其特点是:(1)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2)着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 发现法学习的优点: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③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的技巧。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因为学生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30分) 1.可以在较短时间获得大量资料,较易作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A.问卷法B.谈话法C.观察法D.实验法 2.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A.任何时候B.关键期C.最佳期D.敏感期 3.下列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A.认识依靠行动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C.开始接受任务D.最初步生活自理 4.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A.感觉的概括性B.知觉的概括性C.思维的概括性D.记忆的概括性 5.四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D.20分钟 6.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7.正常婴儿主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A.视觉B.听觉C.触觉D.运动觉 8.下列哪种推理属于传导性推理?() A.爸爸告诉孩子:“地上一道一道的是车沟。”孩子就说:“爸爸脑门上也有车沟。” B.孩子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认为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时也像母鸡。 C.有个孩子认为金鱼是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因

为它总是摇头晃脑的。D.有人喊孩子的爸爸,爸爸没回答,孩子就说:“爸爸没听见。” 9.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 A.图上有些什么呢? 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 C.这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 D.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10.下面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因素的是()A.榜样B.强化C.移情D.挫折 11.下列活动属于“言语过程”的是()A.听故事B.练习打字C.弹琴D.练声 12.下面属于4~5岁幼儿想象特点的是()A.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B.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C.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D.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 13.下列哪种活动反映了儿童的形象思维?()A.做游戏,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 B.过家家,用玩具锅碗瓢盆做饭、吃饭 C.给娃娃穿衣、喂奶 D.儿童能算出2+3=5 14.用以控制幼儿情绪的“消退法”,其理论依据是()。A.行为主义理论B.认知理论C.人本主义理论D.精神分析理论 15.让一个4岁半的幼儿看“牛、人、船、猪”四图,要求拿出不同的一,他拿出了“船”,是因为()。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

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习题 一、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心理过程B心理行为C、心理现象D、神经系统 2、()是对事物某方面属性的反映。A、感觉B、知觉C、思维D、个性 3、以下属于描述情感过程的是() A、看到周边的生活环境干净整齐,心情和愉快 B、我们接触过某些事物后,总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 C、根据某些气象反映判断未来的天气 D、处于某种场合,不能批评指责别人而避开他 4、心理现象包括()和个性心理。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心理过程 5、心理过程包括()、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A.认知过程B.个性心理C.认识过程D.自我意识 6、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A.性格B.能力C.需要D.气质 7、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有别于他人的心理倾向或心理特点,即()。 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个性倾向性D.个性 8、()年,德国冯特在()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A.1840 莱比锡大学B.1879 莱比锡大学C.1978 慕尼黑大学D.1789 慕尼黑大学 9、幼儿主要指()的儿童A.2到6岁B.2到7岁C.0到6岁D.3到6、7岁 10、脑的结构中,最发达的部分是()。A.大脑B.额叶C.桥脑D.小脑 11、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A.神经系统B.条件反射C.反射D.信号 12、每当铃声响起,就出现吃饭行为,久而久之,铃声引起人或动物的唾液分泌,此时的反射行为属于()。A.反射B.条件反射C.无条件反射D.具体信号 13、()是心理的内容和源泉。A.心理现象B.自然环境C.社会环境D.客观世界 14、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效度和信度,()是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A.信度B.效度C.难度D.易度 15、由一个小孩的“娃娃家”游戏,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心理活动;检查小孩用过的玩具,可以看出他的一些个性特点,这是采用的哪种研究方法()。A.观察法B.个案法C.实验法D.产品分析法 16、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 A.获得信息真实可靠B.研究结果只适合个别情况C.具有针对性、可重复性和结果显著性D.结果合乎实际 17、以下属于社会环境的是()。A.房屋B.法律C.花鸟鱼虫D.内蒙草原 18、“对偶故事”研究儿童道德认知是采用了()研究方法。A、个案法B、实验法C、观察法D、产品分析法 19、实验方法分为两种:()和自然实验。A、实验室试验B、严格实验C、心理实验D、社会实验 20、“谈梅生津”是()反射和()信号刺激。A、无条件具体B、条件具体C、无条件抽象D、条件抽象 21、个性心理特征不包括()。A、需要B、能力C、气质D、性格 二、填空题 1、大脑主管身体的右半边活动。 2、当一个人听到他人说到酸梅时,舌头会产生唾液分泌,这是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 3、心理现象通常被划分为和两大部分。 4、感觉、知觉、想象和思维都属于认识过程。 5、观察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6、视觉、、、触觉、、味觉,都是属于感觉。 7、感觉、、、、思维,都属于认识过程。 8、心理过程包括、、。 9、人的个性通常反映在三个方面、、。 10、幼儿心理学是研究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11、脑的结构中最发达的是,大脑皮层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12、机体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行动是,按起源分为两类:、。 13、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 14、心理是的机能,是对的反映,它具有,在中不断发展。 15、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16、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和。 17、实验法的优点:、、。 三、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要求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在各个阶段中所表现的质的特征,就是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它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有相 应的心理反映内容和功能,三部分又始终处于冲突一一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反映人的 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寻求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超我追求完美,属于人的良心和道德范畴,按理想原则行事,监督自我表现。 1、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指(斯金纳)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形式进行的教学,其程序教学原则可分指定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其程序教学模式可以分经典型直线式程序,优越型衍枝式程序和莫菲尔德程序。 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它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而进行的,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1、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操作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的增加就是正强化;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时,这种刺激的减少就是负强化;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当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1、维纳归因模式的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即行为结果的产生是有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决定的);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P188 1、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制 定和使用有关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包括学习者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节监控的方式等等。 1、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P157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发现学习: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这些内容并将它们内化。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机械学习:在学习中所得经验间无实质性联系的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幼儿心理学(已整理)教学文案

幼儿心理学(已整理)

幼儿心理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P1(定义) 2、一般认为,在幼儿主题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游戏活动就是其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基础。P4(填空) 3、在教育过程中,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P5(辨析) 4、简答: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1.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P5-10 2.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3.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5、简答:教育为什么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P10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第二,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地发展。 第三,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6、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间既是互相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P12(填空) 7、简答:为什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P13 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2.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儿童身上起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彼此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8、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 9、简答: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P16 第一,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 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10、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P17(定义) 11、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P18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幼儿心理学考试试题(1)

1..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好问、好学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2.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使什么?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3)感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4)幼儿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常受感知觉的影响。 3.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吼道的作用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4..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5..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的情绪自控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5)较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6.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 (3)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7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①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 ②幼儿仍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③在婴幼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 8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社会化一般的趋势?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幼儿心理学》考纲

学前教育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及学科性质 学前教育专业考试科目为“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和选做科目四门课程,其中“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占80分,“幼儿卫生学”占70分,选做科目70分,总分300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是幼师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其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强调学生对本学科基础是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相关学科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理论解决学前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教学大纲中涉及的概念、观点和原理能清楚地理解和识记,能深入理解和运用重要理论、原理分析幼儿的行为,探索解决方法。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要点 1.理解有关心理学的概念。 2.掌握有关心理学的原理及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3.理解有关教育的概念、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4.掌握想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手段、途径、原则和方法。 5.理解有关幼儿卫生学的基础知识。 6.掌握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婴幼儿营养、婴幼儿的身心保健以及集体儿童保健的措施和制度。 (二)能力要的 1.运用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2.分析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能力。 3.灵活运用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幼儿心理及幼儿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幼儿心理》考试复习内容 第一编幼儿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考试内容】 识记:基础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概念。 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现象的本质;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