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1.阜新市(09辽宁省)

(一)阅读回答9~12题。(10分)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2.河南省(09)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2)忠之属也。属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3.怀柔区(09北京市)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3)小大之狱狱: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

4.莆田市(09福建省)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3)既克,公问其故。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5.天水市(09甘肃省)(二)(15分)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小惠未徧.(2)又何间.焉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2分)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20.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4分)

6.义乌市(09浙江省)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五.简要回答:(1分×17格=17分)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等

2.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文中相关的句子是:

3.曹刿认为进军、反攻的有利时机是

;追击开始的时机是。

4.本文说明了必须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5.本文“论战”的中心是“”;

本文以线索,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和军事上的。

6.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不顾同乡劝阻“请见”,表现了他勇于为国分忧的爱国热忱。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

8.“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1、(一)9.(1)赐福、保佑。(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10.(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12. 语言;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

2、17、(1)目光短浅(2)本分内的事(3)满一年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20、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21.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3、10.答案:(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11.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12.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

4、5.(1)问:参与(2)福:赐福、保佑(3)故:缘故、原因6.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解释出“鄙”“谋”的意思各得1分,整体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7.(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分,每个分句1分。)(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8.)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5、(15分)1

6、(1)同“遍”,遍及;普遍。(2)参与1

7、C 1

8、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以实情相报。(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1

9、(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0、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6、,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19.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分,意思对即可)

五、1、(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2、是否取信于民/民心向背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3、“彼竭我盈/ 齐人三鼓”之时辙乱旗靡之时4、①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③善于把握战机。5、远谋长勺之战的经过为远见卓识杰出才能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8、承上启下

一、答案:(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二、答案:9.A 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 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A

三、17参与古代祭祀用的祭品18略19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

四、答案:9 福:赐福,保佑狱:案件10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11政治上取信于民1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五、11⑴参与⑵鄙陋目光短浅⑶丝织品⑷倒下12.D13.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14.语言描写议论15.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

气也。1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六、8.(1)参与(2)离开,离去。9.B(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11.(1)远谋鄙(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3)取信于民

八、参考答案17.(1)击鼓(2)战胜18.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20.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

九、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2)倒下(3)偏爱(4)“方圆”或“纵横”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20.故克之故逐之设喻(类比)王之蔽甚矣21.(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十、答案:17.(I)参与(2)击鼓进军(3)追赶、追击(4)倒下18.(1)刿(曹刿) (2)之(它)19.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20.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十一、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13.(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

十二、11⑴参与⑵鄙陋⑶丝织品⑷倒下12.D13.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14.语言描写议论15.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1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十三、20.倒下。22.略23.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分)24.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答出其中一点即给分)

十五、答案:11.答案:A 12.答案:(1)同“遍”,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13.答案:(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14.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十六、19、B20、略2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十七、答案:14.(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2)已经16.齐人三鼓

十八、答案:6.(1)间:参与;(2)以:凭借;(3)等:同样。7.(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8.②③

十九、11.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四

文言文阅读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1—14题。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徧:()(2)彼竭我盈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

答案:11.答案:A 12.答案:(1)同“遍”,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13.(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1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二)文言文阅读(10分)14.(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2)已经

15.(5分)(1)(2分。每个分句1分)(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2)(3分。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16.(3分。每处1分)齐人三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

2008年威海市初中升学考试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8分)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B.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

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一)(共8分)9. C(2分)10. D(2分)11.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2008 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 题(12 分)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十年春,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21、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每题3分,共6分)

(l)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

(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均用原句答)2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4 分)

(l)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2分)20、D(A:前一个“师”为”军队”,后一个“师”为“老师”;B:前一个“属”为“一类”,后一个“属”为“连接”;C:前一个“安”为“养生的东西”,后一个“安”为“怎么”。)(2分)21 、( l )齐鲁长勺之战(l 分);取信于民(l 分),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答出一点即给分)(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l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22、(l)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2 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均意合即可)( 2 分)

2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将三军,使士卒乐死()(2)敌国不敢谋()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8分)

曹刿论战

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又何间焉间:②小惠未徧徧:

③神弗福也福:④牺牲玉帛牺牲: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文: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刿:

鲁庄公:

四)18分18、略19、B20、略2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版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小大之狱狱:监狱 B.又何间焉间:参与 C.弗敢加也加:虚报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2.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 C.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D.一鼓作气,再而衰再:第三次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衣食所安安:养 B.牺牲玉帛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肉食者鄙鄙:人品不好目光短浅 D.望其旗靡靡:倒下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下视其辙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C.遂逐齐师逐:追赶、追击 D.夫人国,难测也测:测试 5.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弗敢专也弗:不 B.必以信信:实情 C.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D.惧有伏焉伏:屈服埋伏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虽不能察虽:即使,尽管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能够可以凭借 C.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D.战则请从请:请求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B ) A.齐师伐.我讨伐/伐.竹取道砍到 B.战则请.从/子墨子日:“请.献十金。”请求 C.衣食所安.奉养,安身 ...../安.能辨我是雄雌疑问代词怎能 D.忠之属.也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 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彼竭我盈,故克之./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代指齐国军队 B.乃.入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于是/竟然 C.何以.战/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相与步于.中庭在 9.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B ) A.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B.小大之狱助词,的 C.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D.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指齐军 10.下面句中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齐师伐.我攻打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B.①又何间.焉参与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私自,偷偷的 C.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目光短浅 .... D.①忠之属.也类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 11.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何以战? B.吾谁与归? C.吾与徐公孰美? D.宋何罪之有? 12.下面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 A.齐师伐我。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必以分人。 D.彼竭我盈,故克之。 13.下面的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C ) A.齐师伐我 B.必以分人 C.战于长勺 D.夫战,勇气也 A项,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没有倒装; B项,必以分人,应为“必以(之)分人”,省略句;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pdf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所以 课文中的“我”指鲁国一方。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案件——监狱2.必以情实情——感情 3.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4.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6.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7.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能愿动词 五、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六、一词多义 1、师:遂逐齐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属: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3、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4、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5、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6、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可以一战(凭借) 7、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公将驰之(代词,齐师) 七、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望其旗靡靡:倒下 3、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初三语文第 1 页共 2 页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完成22-24 题。( 7 分) 十年春, 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22.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 分) A.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C.问:“何以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一鼓作气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3. 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 A.乃入见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B.可以一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 分)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答案:

22. ( 2 分) A ( 谋划) 解析: B. 长远的/ 传得远, 远播; C. 询问/请教; D. 振作/ 做、干 23. ( 2 分) B ( 介词, 凭借) 解析: A. 于是、就/ 竟然; C. 在/ 对; D表承接或修饰/表并列 24. ( 3 分)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 ( 1分) 我不敢独自享用, ( 1分)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分) (2015新疆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乡人曰其真不知马也B.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D.公问其故马无故亡而入胡11.请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2.请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物有哪些特点。(4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试题《曹刿论战》试题2(含答案)

三星级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军队) B.又何间.焉(参与) C.肉食者鄙.(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D.牺牲 ..玉帛(指自己不要,给别人) 2.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伐(征伐) 将(将要) B.请(请求) 谋(谋划) C.惠(恩惠) 必(必定) D.徧(普遍)鄙(卑鄙)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根据鲁国史编写的。 B.曹刿认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没有远大的目光,表现了对这些人的不屑和鄙视。 C.牺牲,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祭品。 D.《左传》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4.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的“徧”同“遍”。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5.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6.《曹刿论战》这篇文字选自《》,相传作者为。“齐师伐我”中的“我”指什么?7.通过《曹刿论战》一文学习,你是如何认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的?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总结篇)

《曹刿论战》 一、按原文填空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 和(深谋远虑) 。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 二、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精选题库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

曹刿论战练习试题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 ) ②肉食者鄙( ) ③牺牲玉帛( ) ④下视其辙( ) ⑤登轼而望( ) ⑥望其旗靡( ) 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 ) ②又何间焉( ) ③肉食者鄙( ) ④牺牲玉制( ) ⑤小信未孚( ) ⑥大小之狱( ) ⑦可以一战( ) ⑧齐师败绩( )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①伐( ) ②将( ) ③请( ) ④谋( ) ⑤惠( ) ⑥必( ) 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 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彳扁”的“彳扁”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

曹刿论战中考题(含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5广州市)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4题 [甲]公与之乘……故逐之。”《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吾请无攻宋矣。《公输》12.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________________ ②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___ ③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 ④公输盘诎________________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________________ ②例句:以牒为械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________________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大国,难测也。(2)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05长沙市)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故逐之。” [乙] 故曰……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三、(2006湖州市)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7-19题。(8分)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 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阜新市(09辽宁省) (一)阅读回答9~12题。(10分)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2.河南省(09)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2)忠之属也。属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3.怀柔区(09北京市)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 4.莆田市(09福建省)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3)既克,公问其故。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 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 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5.天水市(09甘肃省)(二)(15分)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小惠未徧. (2)又何间.焉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2分) 2

新版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题答案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题答案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题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③牺牲玉帛() ④下视其辙()⑤登轼而望()⑥望其旗靡() 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②又何间焉() ③肉食者鄙()④牺牲玉制() ⑤小信未孚()⑥大小之狱() ⑦可以一战()⑧齐师败绩()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①伐()②将()③请() ④谋()⑤惠()⑥必() 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 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彳扁”的“彳扁”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 鼓进军。 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

【《曹刿论战》测试题及阅读答案范文.doc】《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测试题及阅读答案范文.doc】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测试题及阅读答案范文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③牺牲玉帛()④下视其辙()⑤登轼而望()⑥望其旗靡()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②又何间焉()③肉食者鄙()④牺牲玉制()⑤小信未孚()⑥大小之狱()⑦可以一战()⑧齐师败绩()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①伐()②将()③请()④谋()⑤惠()⑥必()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 1. 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小惠未彳扁”的“彳扁”同“遍”。 B. “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 “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 “齐人三鼓”的“三鼓” 指击鼓进军。 2. 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一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 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一一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 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一一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曹刿论战同步测试题及阅读答案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 4. 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 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含答案修订稿

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含 答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选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一片萧索的秋景,衬托出了游子内心的悲哀。 B、“小桥流水人家”显得非常安逸、悠闲,这种安闲其实反衬了游子的无助、孤寂、伤感。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说天晚了,远在天边的妻子想念着游人,想得肝肠寸断。 D、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异乡游子的悲凉、孤寂的心情。 2、赏析《天净沙·秋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初冬。 C、这首小令的主要特色是寓情于景。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凄楚的心境。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鲁迅的作品,都选自于散文集《朝花夕拾》。 B、《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词,词牌名是“天净沙”,题目是“秋思”。 C、《渔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D、安徒生是丹麦着名的童话作家,《青蛙王子》、《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是其代表之作。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的感情由悲痛焦虑变为宁静喜悦,最后昂扬奋发,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B、《羚羊木雕》的插叙内容充分刻画了万芳的“仗义”形象,展现了“我”和万芳珍贵的友情,也为“我”送给她礼物作了铺垫。 C、安徒生,丹麦着名童话作家。着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白雪公主》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 D、《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所写的最为有名的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出师表》《马说》《陋室铭》中的“记”“表”“说”“铭”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其中“表”是奏议的一种。 B、成语“一鼓作气”“鸿鹄之志”“心旷神怡”分别出自《左传·曹刿论战》《史记·陈涉世家》《岳阳楼记》。 C、《范进中举》《狼》分别选自《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作者分别是明代的吴承恩和清代的蒲松龄。 D、《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两篇作品,前者是元曲,后者是宋词,其中“天净沙”“水调歌头”分别是曲牌名和词牌名,“秋思”“明月几时有”是题目。 6、对《天净沙?秋思》的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西风”,写的均是秋末之景。 B、“夕阳”与“昏鸦”中的“昏”字照应,点出特定的时间。 C、这首元曲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曾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D、这首元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映了天涯游子的漂泊情怀。 7、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B、《春》的作者老舍是现代着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C、《伊索寓言》里的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乌龟和老鹰》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D、《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唐代着名戏曲作家。 8、下列对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过零丁洋》和《己亥杂诗》不属于同一朝代的作品。 B、《行路难》和《渡荆门送别》不属于同一诗人的作品。 C、《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属于同一文体的作品。 D、《次北固山下》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边塞诗类型的作品。 9、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1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格列佛游记》的作者用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手法和离奇的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B、《关雎》选自我国第一如诗歌总集《诗经》;《天净沙·秋思》是明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马克·吐温。 D、《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五猖会》《狗·猫:鼠》《二十四孝图》都选自这部作品。 11、下列作品、朝代(国别)、作者信息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海燕》英国高尔基 B、《马说》 唐?韩愈 C、《天净沙·秋思》 宋?马致远 D、《白杨礼赞》 现代?郭沫若 12、下面关于诗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诗句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而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曲的这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作者在诗中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前句是说八百里急行军之后,将士们非常疲惫辛苦,于是用烤肉犒赏将士们。 1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京沪高铁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将建的众多铁路专线中最主要的一条,以后京广、京哈、沈达、陇海线也将相继建设。 B、意想不到的微笑,在童老师的眼底一闪:“好,问得好,这说明你们已经掌握这些知识了。” C、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D、人生百年,是为个人的名利而苦苦钻营还是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不懈奋斗这是每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带答案新人教版

21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带答案新人教版) 21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带答案新人教版)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词汇理解 (1)肉食者鄙() (2)弗敢专也() (3)弗敢加也() (4)必以信() (5)虽不能察() (6)公将驰之() (7)遂逐齐师() (8)故克之() (9)小惠未徧() (10)神弗福也() (11)公将鼓之() 2.一词多义 (1)故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 之 (2)从民弗从也战则请从  (3)间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其间千二百里奉命于危难之间 (4)夫夫战,勇气也其夫呓语 予观夫巴陵胜状 (5)之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 小大之狱公将鼓之宋何罪之有辍耕之垄上 (6)以何以战必以分人 必以情不以物喜  3.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隔开,不连接。 (2)肉食者鄙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粗俗,低下。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1.阜新市(09辽宁省) (一)阅读回答9~12题。(10分)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2.河南省(09)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2)忠之属也。属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3.怀柔区(09北京市)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 4.莆田市(09福建省)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3)既克,公问其故。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5.天水市(09甘肃省)(二)(15分)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小惠未徧. (2)又何间.焉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2分)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20.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4分) 6.义乌市(09浙江省)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doc

《曹刿论战》复习 (一) 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1)齐师伐我。伐:攻打 . (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4.. (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 ( 6)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 7)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 8)夫大国,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3、翻译下列句子 (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如:他牺牲.. 了自己的青春) (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能) ..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讨伐) 2. 9、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掌握心理,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 意见。 10、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 答: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 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二) 1、翻译下列句子 (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从。..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九年级下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九年级下曹刿论战同步练 习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曹刿论战》目标检测(样卷) 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时明来 一.给加点字注音(1分×10题=10分) 二.解释加点的字:(2分×20题=40分)

三.翻译句子:(3分×5题=15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翻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四.默写名句:(2分×9题=18分)(在横线上填写上句或下句,在括号中填作者,在书名号中填篇名)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3.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5.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五.简要回答:(1分×17格=17分)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等 2.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是否取信于民/民心向背,文中相关的句子是: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曹刿认为进军、反攻的有利时机是 “彼竭我盈 / 齐人三鼓”之时;追击开始的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4.本文说明了必须①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③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曹刿论战》考点整理

2017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曹刿论战》考点整理 一、按原文填空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的战例之一 (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 ) 和 (深谋远虑 ) 。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一鼓作气 ) (辙乱旗靡)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以弱胜强的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二、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 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