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

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

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
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

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

摘要:为研究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以XXXXXXXX校园内草地、疏林处、密林处为研究对象,在群落内外随机确定10个测点,从早到晚每隔1h测定各点的温度,连续测12h。通过数据整理以及分析,探索白天中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草地树林

引言

(1)群落内外光照强度及其变化

由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及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反射和散射介质的差异,太阳辐射具有时空上的显著差异。植物群落由于叶子对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植物群落内外的太阳辐射也有显著的不同。

(2)群落内外温度及其变化

地球表面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气温也存在时空变化。植物群落由于植物枝叶的作用,气温与土壤温度的变化与群落外不完全相同,具有本身的特点及规律。

(3)群落内外空气湿度及其变化

相对湿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e)与该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E)的比率(以百分比表示),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变化而

变化温度升高,E值增大,因而,相对湿度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群落由于形成独特的群落环境,其相对适度的大小及空间变化与群落外具有显著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时间、地点

实验时间:2015年4月21日至5月4日

实验地点:XXXXXXXXXXXXXX

1.2 实验器材

三个温、湿度计,3个照度计

1.3 实验方法

1.3.1 群落内外光照强度及其变化

以校园内草地、疏林处、密林处为研究对象,在群落内外随机确定10个测点,从早到晚每隔1h测定各点的温度,连续测12h。进行数据处理。

1.3.2 群落内外温度及其变化

以校园内草地、疏林处、密林处为研究对象,测定时,在各群落内随机确定测点,从早到晚每隔一定1h测定,共测定12h。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处理。

1.3.3 群落内外空气湿度及其变化

以校园内草地、疏林处、密林处为研究对象,测定时,在各群落内随机确定测点,从早到晚每隔1h测定,共测定12h。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群落内外光照强度及其变化

具体数据见附录一。

表1 不同群落的光照强度及其变化

时间草地(lx)森林较疏处(lx)森林较密处(lx)

6:30 2371 822.7 70.56

7:30 13352 2321 122.24

8:30 19396 3947.3 389.5

9:30 37560 19396 748.1

10:30 37650 21890 680.3

11:30 49410 28730 472.5

12:30 48240 37650 5230

13:30 37034 37560 2390

14:30 29240 15400 1727

15:30 31020 13352 690

16:30 24450 2385 502.3

17:30 19340 2316.7 333.39

图1 不同群落的光照强度及其变化图

由以上数据及图片中可以看出,不同群落光照强度不同。三个群落相比较而言,不同时间段光照强度的变化草坪>森林较疏处>森林较密处;各时段光照强度草坪>森林较疏处>森林较密处。这说明植物群落由于叶子对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植物群落中受到的太阳辐

射减弱,使得光照强度减弱。由于植物对光照起到了遮蔽的作用,所以相较于草坪和森林较疏处群落,森林较密处群落受到不同时段太阳光光照的影响较小。

而具体观察曲线,可以发现由于太阳刚刚升起,清晨光照强度普遍很低;随着太阳的逐渐升起,光照强度都越来越强,直到正午11:30至12:30这段时间光照强度都很强;这段时间过后,光照强度又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光照强度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太阳照射的强弱以及是否存在遮挡太阳光的事物影响光照强度。

2.2 群落内外温度及其变化

表2 不同群落的温度及其变化

时间草地(℃)森林较疏处(℃)森林较密处(℃)

6:30 21.5 26 25

7:30 25 26.5 27

8:30 26.5 27 24

9:30 28.5 27 24.5

10:30 28.3 27.5 25.3

11:30 29.2 29.6 26

12:30 30.5 28.5 28

13:30 34 29 29

14:30 32 30.5 30.5

15:30 28.5 28.3 26.5

16:30 27.5 27.5 26

17:30 27.5 26.5 26

图2 不同群落的温度及其变化

由以上数据和图片可以看到,不同的群落,群落内部的温度稍有差异。相较而言,整体上不同时间段环境温度的高低为草坪>森林较疏处>森林较密处;各时段光照强度草坪>森林较疏处>森林较密处。这说明植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群落内部的温度,所以森林较密处的温度相较于其他两个群落而言较低。

而观察具体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由于太阳还未升起,清晨的温度普遍很低;随着太阳的逐渐升起,温度都越来越高,缓慢上升,直到正午12:30至14:30这段时间温度都很高;这段时间过后,温度又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一天中的温度主要取决于太阳光照射的强度,而环境中的树木可以起到调节小环境温度的作用。

2.3 群落内外空气湿度及其变化

表3 不同群落的湿度及其变化

时间草地(%)森林较疏处(%)森林较密处(%)

6:30 95 77 81

7:30 73 86 91

8:30 69.5 77 90

9:30 69.5 74 100

10:30 61 64 73

11:30 61 61 73

12:30 68 71 74

13:30 39 67 67

14:30 59 61 65

15:30 57 62 69.5

16:30 67 66 73

17:30 74 77 81

图3 不同群落的温度及其变化

由以上数据及相关图表可以看到,不同群落空气湿度不同。相较而言,不同时间段空气湿度大小为森林较密处>森林较疏处>草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将水分散失到空气中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而变化趋势相近,维持比较平稳的状态。从曲线波动情况可以看到,早上的空气比较湿润,这可能与实验前一天有小雨有关。

而观察具体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清晨,空气的相对湿度较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到达正午也就是11:30至12:30时,相对湿度达到最低;正午过后,相对湿度缓慢上升。出现这样变化趋势的原因是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e)与该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E)的比率(以百分比表示),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升高,E值增大。因此当到达正午时,温度达到一天中的最高,饱和水汽压最大,相对湿度变低。而早上气温逐渐上升,相对湿度降低,下午气温逐渐下降,相对温度升高。

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相对湿度与温度息息相关,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光照越强,温度也就相对较高。而树木对光照能够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调节小环境的温度,进而影响小环境的相对湿度。

3 结论

三个群落相比较而言,不同时间段光照强度的变化草坪>森林较疏处>森林较密处;各时段光照强度草坪>森林较疏处>森林较密处。整体上不同时间段环境温度的高低为草坪>森林较疏处>森林较密处;各时段光照强度草坪>森林较疏处>森林较密处。不同时间段空气湿度大小为森林较密处>森林较疏处>草地,而变化趋势相近,维持比较平稳的状态。

4 讨论

广州的天气一直不太稳定,连续很多天都在下雨。进行实验的前一天刚下过了一场雨,所以清晨草坪群落的湿度较大,对实验的结果与分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实验的当天并非一直维持晴天的状态,所以对光照强度的测定也有影响。若以后做相同的实验,应该特别留意天气的变化,并在不同的几天重复相同的实验,这样可以得到更令人信服的数据。

附录一

时间6:30 7:30 8:30 9:30 10:30 11:30 12:30 13:30 14:30 15:30 16:30 17:30

草坪1766 16320 19710 31400 34000 43300 51100 34450 25800 26900 21700 19900 1839 17080 17350 36500 32800 43600 49400 36880 26700 24000 23900 20800 1642 13780 19700 38600 34900 44300 53900 45020 29600 29600 19300 18300 2260 9240 18600 40700 35300 47800 48900 35530 24000 28700 11800 19800 2400 14250 19700 39300 37200 49100 46000 36360 25700 28600 22400 19200 2420 11810 19500 37500 36500 50600 46000 36100 27500 33500 24400 17900 2530 11700 18700 37100 41000 48900 47900 34760 28300 33500 25200 19700 2820 13120 20400 37500 40000 51500 51400 33590 28900 39200 29600 18800 2720 11660 20300 38400 44000 51600 42200 34040 32200 31600 31600 17900 2770 14560 20000 38600 40800 63400 45600 43610 43700 34600 34600 21100

平均值2316.7 13352 19396 37560 37650 49410 48240 37034 29240 31020 24450 19340

森林疏处700 1760 2230 19710 23700 40600 34000 31400 10200 16320 3600 1766 762 1830 2700 17350 28100 30100 32800 36500 16600 17080 2690 1839 890 1600 4500 19700 18900 29000 34900 38600 18100 13780 1090 1642 870 2400 4653 18600 33000 26100 35300 40700 18900 9240 1560 2260 900 2360 3500 19700 34600 28800 37200 39300 17600 14250 1610 2400 730 2420 4600 19500 33000 26500 36500 37500 17300 11810 2370 2420 820 2530 4900 18700 29400 31200 41000 37100 17700 11700 2740 2530 832 2820 3900 20400 13200 26300 40000 37500 15200 13120 2820 2820 931 2720 4880 20300 3100 23100 44000 38400 10500 11660 2670 2720 792 2770 3610 20000 1900 25600 40800 38600 11900 14560 2700 2770

平均值822.7 2321 3947.3 19396 21890 28730 37650 37560 15400 13352 2385 2316.7

森林密处68.1 186 421 456 667 536 2340 4100 3020 500 105 202 65.3 115 598 719 612 666 1790 1000 1580 600 115 402 85.2 111.9 306 1159 629 585 1480 700 1540 300 485 596 66.4 103.2 416 554 594 221 1180 4300 2660 400 295 965 69.1 104.5 322 444 512 177 **** **** 1560 100 464 103 60.4 93.2 311 668 451 889 11450 2400 1350 200 793 103 74.2 114.4 385 673 578 598 9920 1100 1270 400 766 171 88.7 105.6 406 812 809 768 6790 2100 1100 400 766 658 64.3 128.6 296 969 1111 176 **** **** 1340 1800 790 81.7 63.9 160 434 1027 840 109 5750 900 1850 2200 444 52.2

平均值70.56 122.24 389.5 748.1 680.3 472.5 5230 2390 1727 690 502.3 333.39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资料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大气辐射)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着地面。 (1)太阳辐射: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1点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2点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向各纬递减。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热高冷低”。 (4)7月份,世界值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 二、等温差线 1、气温的日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2) 气温的日变化与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3)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在地表面上有规律的日变化引起的,同时也受纬度、季节、地形、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第16卷第1期极地研究Vol.16,No.1 2004年3月CHIN 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 March2004 研究论文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马丽娟 陆龙骅 卞林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提要 依据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5年来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南极地区,海冰平均北界和海冰总面积的变化基本一致,可以用海冰北界来研究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极海冰最多和最少期分别出现在9月和2月;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地区海冰最多、变化最大,南极半岛地区海冰最少,变化也小;近35年来环南极地区的海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南极海冰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十分明显,存在着5个变化不同的区域,其中有两个区域近35年来海冰范围扩大,面积增加,而另三个区域则海冰范围缩小,面积减少。不同区域的海冰都存在着较明显的2—3年和5—7年主振荡周期。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南极地区海2冰2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讨论南极海冰变异与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南极海冰 数学诊断 时空变化 全球变化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要课题,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科学家们目前正力图从此发现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兆。极地是地球大气热机运转的冷源所在地,其海洋和大气状况对于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南极地区是全球地2气系统的主要冷源之一,而赤道地区则是全球地2气系统的主要热源(周秀骥,陆龙骅等,1996)。旋转地球上冷热源的非均匀分布,正是产生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因。 海冰是南极地区最重要的大气环境特征之一。海冰的存在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是极地海洋状况最显著和变化最大的特征。海冰所具有的高反射率及其对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汽交换的抑制作用,以及海冰生消所伴随的潜热变化,对于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大气的热量收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极地大气冷源的强度。因此,极地海冰覆盖范围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极地大气冷源的强度而影响大气环流。另一方面,由于受极地海陆分布及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海冰地理分布不均,导致极地各区域海冰对大气环流的影 [收稿日期] 2004年2月收到来稿。 [基金项目] 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资助。 [作者简介] 马丽娟,女,1979年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是极地气象与全球变化研究。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3-05-23;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3-12-09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144)、201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053)资助。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静玉(1971-),男,河南林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E-mail:liujy@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6403367.html,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刘静玉,杨虎乐,宋琼,范晓霞 (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摘要:将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由“线”→“点”→“面”的分析思路,运用引力模型、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模型、经济隶属度模型等各种模型,定量分析1990~2010年间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时空差异明显。“线”层次上,城市间的引力和城市联结线数目的增多,逐渐形成辐射网络,引力和联结线数目的变化存在时空差异性。“点”层次上,通过“线-点”叠加分析,城市最大联结线数目增多和城市潜能等级提升的时空差异性明显。而且1990~2010年间各个城市潜能等级跃迁的时空差异明显。“面”层次上,近20多年来,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4个中心城市的腹地变化明显,核心组团——郑州组团1990~2000年北扩,2000~2010年东扩;1990~2010年,潜能高值区域的空间收缩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关键词: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潜能;中原经济区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4)09-1060-09 空间相互作用用以表达两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1],城市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相关研究可归纳如下:第一,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多采用定性[2~4]、定量[5~8]以及定性与定量[9,10]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由于城市间OD(Origin-Desti-nation)交通距离数据获取难度较大,而采用理论模型[11~13]计算相对简单,因此,随着理论[14~18]和模型研究的不断深入,计量模型不断更新[19~24]。第二,数据类型多样化。研究数据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因为属性数据的易获取性,研究中多采用由城市属性数据诸如GDP 、人口、投资、城市空间或时间距离等组成的静态数据[25~31]。但属性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因此,学者多从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等方面收集数据[32,33],运用流数据进行研究[27,34~37]。但由于研究多为客货流总量数据[38]或铁路区段OD 数据(单元偏大、空间属性比较笼统),很少涉及城市间OD 数据,即使涉及也多采用替代指标[39]或推算的间接数据[40]。第三,计量模型多样化。计量模型是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或改进的引力模型[22,41]、城市化曲线[42]、重力模型[20]、可达性模型[21]、地缘经济 关系分析模型[43]、中心职能强度指数模型[26]和城市流强度模型[44~49]是常用的计量方法。此外,相关系数、综合客货量模型[50]、投入-产出模型等也在相关研究中采用[51]。第四,研究内容不断细化。相关研究多从静态角度来研究城市体系某个时间断面上的 空间联系特征[40,52,53] ,并将空间联系细分为经济、 旅游、劳动力流动、行政、社会联系[26,50,54,55]乃至创新联系[56]等,其中以经济联系研究为主[57~60]。第五,主要研究邻近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带城市间的相互作用[26,43,45,46,48],针对城市群的研究多集中 于长三角[61,62]、珠三角[26,43]和环渤海城市群[48,63]。 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数据类型由大量使用静态属性数据,转向动态的流数据。第二,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刻画。定量模型表现出多样化趋势,传统模型及其改进模型依旧发挥重要作用,新的计量、数理模型不断引进。第三,不同尺度的城镇体系内部城市间相互作用是传统研究热点,经济联系活跃的邻近城市、发育较好的城市群与经济区域同样是研究的热点区域。第四,城市间作用机理辨析、经济空间划分、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是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当然,相关研究也存 第34卷第9期2014年09月 V ol.34No.9Sep.,2014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MODIS 地表温度 反演原理 时空变化规律

MODIS论文:基于MODIS影像地表温度反演结果的年内时空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恶化, 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己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比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等。这些例子所涉及的温度都是指气温,而气温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热源为地球表面,所以,地温的研究也开始成为必要。地表温度综合了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结果,精确地测定地表温度,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灾害监测及资源管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本地接收的MODIS HDF格式原始影像数据,进行去条带、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等预处理工作。在ENVI软件支持下采用idl语言编写局地地温劈窗算法,计算每幅影像每个像元的地表温度分布。原始影像为全景影像,为了提高程序运行效率,需要进行裁剪,按照研究区的具体范围边界,给定一个研究区的掩膜,按照该掩膜的尺寸进行数据裁切。将裁剪后的结果转换成点阵图,选择出大于200K的值,其它的值为无效值。采用克里金插值法进行插值,将1km分辨率插值重采样成100m×100m,对于已经裁剪好的栅格数据做统计分析。与NASA网站上公布的同期数据产品进行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计算出每天的地温数据,将每日的地温影像进行旬、月的合成,结合研究区域分析地温的时空演...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a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 much more people began to concern their ambient temperature changes, such as: greenhouse effect, urban heat island and so on. The temperature involved in these examples is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most direct and important heat source of the air temperature is the Earth’s surface, so the study of the ground temperature became necessary.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combines the matter and energy e... 【关键词】MODIS 地表温度反演原理时空变化规律 【英文关键词】MODI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retrieval theory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基于MODIS影像地表温度反演结果的年内时空特征研究摘要4-5Abstract5-6 1 引言9-13 1.1 地表温度9 1.1.1 概念9 1.1.2 应用领域9 1.2 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9-12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1.2.2 研究方法10-11 1.2.3 论文结构 11-12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13-17 2.1 研究区概况13-14 2.1.1 地势与地貌13 2.1.2 水系与流域13-14 2.2 技术路线 14-15 2.3 数据源15-17 2.3.1 遥感数据及其参数 15-16 2.3.2 辅助数据16-17 3 地表温度反演

核物理分析答案终极版

第一章 1、微观截面:△I=-σIN△x,σ为比例常数,称为微观截面,它与靶核的性质和中子的能量有关。σ是表示平均一个给定能量的入射中子与一个靶核发生作用概率大小的一种度量。宏观截面:∑=Nσ,把∑称为宏观截面,宏观截面是一个中子与单位体积内所有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的平均概率大小的一种度量。 2、平均自由程:中子与原子核发生某种反应之前所穿行的平均距离。 3、中子密度:单位体积内的中子数,用n表示。 4、核反应率:每秒每单位体积内的中子与介质原子核发生作用的总次数,用R表示,便等于R=nv∑ 中子/m3?s,R叫做核反应率。 5、中子通量密度:等于该点的中子密度与相应中子速度的乘积,表示单位体积内所有中子在单位时间内穿行距离的总和。中子通量密度是该点沿空间各个反向的微分中子束强度之和。中子注量率=中子通量密度。它的大小反映堆芯内核反应率的大小,因此也反映出堆的功率水平。 6、俘获-裂变比:α=σr/σf,辐射俘获截面与裂变截面只比。α与裂变同位素种类和中子能量有关。 7、有效裂变中子数:燃料核每吸收一个中子后平均放出的中子数,用η表示。 8、顺发中子:裂变反应时,99%以上的中子是在裂变瞬间(约10ˇ-14次方s)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顺发中子。 9、缓发中子:有小于1%的中子(对235U裂变,约有0.65%)是在裂变碎片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做缓发中子。像87Br这种裂变碎片,在衰变过程中能够产生缓发中子,通常叫做缓发中子先驱核。 10、四因子公式:k∞=εpfη。 第二章 1慢化能力:.只有当中子与核发生散射碰撞时,才有可能使中子的能量降低。因此要求慢化剂应同时具有较大的宏观散射截面∑s和平均对数能降ξ。通常把乘积ξ∑s叫做慢化剂的慢化能力。 2.慢化比:我们定义ξ∑s/∑a叫做慢化比。从反应堆物理观点来看,它是表示慢化剂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好的慢化剂不近应具有较大的ξ∑s值,还应该具有较大的慢化比。 3.慢化剂的选择:除了要求有大的慢化能力外,从减少中子损失的角度显然还要求慢化剂应具有小的吸收截面。重水具有良好的慢化性能,但其价格昂贵。石墨的慢化性能也是较好的,但他的慢化能力小,因而石墨堆一般具有较庞大的堆芯体积。水的慢化能力ξ∑s值最大,因而以水做慢化剂的反应堆具有较小的堆芯体积,但水的吸收截面较大,因而水堆必须用富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基于1997-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变化等方面,对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定性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宏观政策、人口因素、交通因素等。结合1997-2010年重庆市相关数据,从定量角度分析表明,人口驱动因子和经济发展驱动因子是影响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三高”农业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一圈两翼;主成分分析;重庆市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时期,也处于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与重点突破阶段,如何协调好建设、发展和吃饭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往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只见于局部地区和小流域[1-5],关于全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也仅限于少数文献[6-9]。 本研究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通过对相关文献阅读[10-15],从多个角度更加详细地分析了重庆市1997-2010年这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正确处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1 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1.1 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 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土地利用格局迅速变化。①耕地面积1997-2010年逐年减少,每年平均减少7 031.46 hm2。耕地的占用主要是人们追求经济利益和人口增多、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产业、旅游业等政策的结果及重庆市直辖后城市化建设,由1997-2010年建设用地审批情况来看,每年建设用地均占用较大面积的耕地。②1997-2010年园地、林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园地年均增加7 855.03 hm2,林地年均增加58 165.25 hm2。主要由于退耕还林、还园的政策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一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实施森林工程和库周绿化带工程建设等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园地的经济效益远p 1.2 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 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是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综合结果,可以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来表征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可以表达为:

中国区域发展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及其预测_贺三维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6-02-23;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6-08-13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62、41571384)资助。[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601162,41571384).]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贺三维(1987-),女,湖北荆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sanwei.87@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6403367.html,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王伟武,副教授。E-mail:weiwuw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6403367.html, 贺三维,王伟武,曾晨,等.中国区域发展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及其预测[J].地理科学,2016,36(11):1622-1628.[He Sanwei,Wang Weiwu,Zeng Chen et al.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Forecast in China.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11):1622-1628.]doi:10.13249/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6403367.html,ki.sgs.2016.11.003 中国区域发展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及其预测 贺三维1,2,王伟武3,曾晨4,刘明辉1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地方政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3; 3.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4.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摘要:基于1997~2010年的全国省级、地级市和县级多尺度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库,采用GIS 与空间统计学相结合方法,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变特征及时空格局的尺度依赖性,并对未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进行合理预测。结果表明:①1997~2010年中国经济的空间中心位于河南省境内,并呈现出西北移动的趋势,出现沿海-大陆共生的经济空间格局并逐步均衡化。②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较为显著的尺度效应,其分布重心、形状和方位在不同尺度上发生变化;总体而言,空间尺度越小,其经济重心越偏向西南方向,其空间分布形状越接近于正圆,主轴方位越偏东。③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0~20a 中国经济重心会继续向北移动,略微偏向东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等沿海城市群仍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引擎。研究结果可以为各级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多尺度;标准差椭圆;灰色预测模型中国分类号中国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6)11-1622-07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研究方面,新古典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库兹涅茨曲线、内生性增长理论、循环累积因果论等主流经济学理论一般忽视经济 活动的空间性[1,2]。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新经 济地理学的提出,许多经济学家开始重视空间因素的作用,强调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异质性和空间集聚特征[3~5]。目前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正成为区域差异研究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予以重视,研究成果日趋丰富,主要归纳为四大特点:①区域差异理论由关注收敛与分异、内生与外生问题,开始注重空间区位和空间布局对经济发展 的作用[6,7] ;②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关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更注重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变过程和规律[8,9]; ③研究尺度趋于多元化,由区域、省级、地级市等宏观中观尺度转向于县级等微观尺度[10];④测度方法和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包括Moran ’s I 指数、局部Moran ’s I 指数、Geary ’s C 指数、热点分析、空间马 尔科夫链、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11~13]。然而,目前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区域发展及差异等地理现象具有较强的空间尺度效应,基于多尺度对比和县级等微观尺度的研究尚不多[14~16]。②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地理空间方法(如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分析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集聚或扩散特征[17,18] 。它 侧重于空间数据的自相关问题,但忽略了空间数据的整体性、图像性以及空间格局之间的变异性[19]。因此,本研究将从省级、地级市、县级3个空间尺度上,采用空间格局统计方法来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尺度效应,结合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时空格局预测,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及研究数据 为了揭示经济发展的空间尺度效应,研究以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第36卷第11期2016年11月 V ol.36No.11Nov.,2016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主要知识点: 1气温垂直分布 2气温水平分布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气温垂直分布 ⑴读下表记忆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⑵读下图比较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答案: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 重要结论: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6℃/1000米 2上冷下热利于空气对流 低层大气组成 体积(%) 作用 干 洁 空 气 N 2 78 地球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 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 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0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10高考文综卷) 3.由图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4.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答案:3.A 4.B 二、气温水平分布

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 7 月或 1 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祥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份正好相反。 ④7 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 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中国一、七月气温分布特点? 一月: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七月:除青藏高原和高山外,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反应时间的年老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反应时间的年老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俞正炎 (上海市华东医院,上海,200040)  崔思松 朱汉民 (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认知功能研究室) 1 引言 随着人口老化问题日益突出,认知老化(Cognitive Ag2 ing)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认知老化模型的研究证明速度是认知老化的中介因素。无论是传统的认知能力(特质)测验,还是近年兴起的PASS理论指导下的智力过程评估,均将速度作为分析、评估的重要指标。老年性痴呆(AD)研究发现早期AD病人有反应时间延长,错误较多等特点。因此探讨反应时间的增龄变化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对于反应时间和认知老化规律的研究,AD早期的诊断均有重要意义。有些研究证实,反应时间自青年期后开始逐渐延长,老年期改变最大。一般认为这与老年人生理,心理功能的衰退有关。我们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发现,老年人反应时的个体差别比一般年龄群体大,这种现象很难用单一的老化予以解释,鉴于老年期正处老年疾病发病时段,是否会加剧反应时的增龄变化和个体差别?声、光,简单、选择等不同感觉通道,不同内容的反应时间的增龄变化趋势否相同?由于未见有关研究文献报导,本文试对些问题进行探讨。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1.1 青年人组48例。年龄20—39岁(29.11±8.41),男29例,女19例。 2.1.2 中年人组46例。年龄40—59岁(49.76±4.20),男24例,女22例。 2.1.3 老年人组286例。年龄60—83岁(69.26±9.12),男197例,女89例。 2.1.4 老年病患者组99例,年龄60—83岁(69.75±6. 26),男62例,女37例。其中高血压38例,冠心病32例,糖尿病20例,肺气肿12例,慢支14倒,高血脂症39例,失眠15例,精神抑郁5例,轻度脑血管病27例。 2.1.5 健康老年人组59例。年龄60—82岁(67.94±8. 46)。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气肿、慢支、脑血管病、失眠、精神抑郁等病史。 2.1.6 青、中、老年人组从社区,企事业,医院门诊随机抽样获得。老年病组和老年健康组从医院门诊和体检中取样获得。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病患者,听觉、视觉明显障碍者。 2.2 方法 RT测试采用XZW—3A多项心理功能测试仪。对象全部作声、光简单反应时间(SRT)和选择反应时间(CRT)测试。光刺激信号选用红、绿两种颜色。声刺激信号分别为850HZ和1050HZ。刺激持续时间500ms,每次反应允许的最大时间3000ms(在这段时间内被试如果不作反应,作漏报处理),刺激前准备信号500ms, 准备信号发出后到刺激信号出现之间随机等待时间500—2000ms(在这段时间内被试如果作反应,作虚报处理),每一种刺激信号重复15次。实验前给被试以完全相同的指导语,练习到能正确按指导语操作后开始正式测试。实验由经过心理测验培训的专人操作。实验结果由计算机自动统计输出。 3 结果 3.1 青年、中年、老年人组声、光SRT和CRT的增龄变化 图1显示,简单、选择反应时均随增龄延长,声、光信号趋势相同(方差分析,p<0.01)。各年龄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别(t检验,p<0.05—0.001)。声信号反应时在青年组较光信号快(t检验,p<0.05),但随增龄差距逐减,至老年组几乎一致(t检验,p>0.05)。说明RT受增龄影响很大;声、光RT的差别随增龄缩小。 图1 声光SRT、CRT增龄变化 3.2 健康因素对老年人SRT、CRT的影响 3.2.1 表1显示,老年病组与老年人组比较,SRT、CRT延长(t值分别为 4.656、 5.561;p<0.001);健康老年人组与老年人组老年人组比较,SRT、CRT缩短(t值=2.624、2.526; p<0.01、0.05),漏报、虚报次数无明显差别(p>0.05)。说明老年人RT受健康和老年疾病的正负效应影响很大。 3.2.2 表2显示健康老年组与中年组比较,SRT、CRT无显著差别(t值=1.59,0.97;p>0.05)。但比青年组明显延长(t值=3.65,2.78,p<0.001、0.01)。漏报虚报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说明排除老年病因素,老年人RT的改变比较缓慢。 157 心 理 科 学 2002年 第25卷 第6期

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添加收藏 会议名称: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摘要: 通过对中国气象台站观测的冻土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中国冻土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主要分析了中国冻土分布的季节变化,开始冻结的日期分布,开始解冻的日 期分布,冻结的时间长度分布以及中国冻土的深度的空间变化,同时也分析了上述特征 的时间变化.主要结论如下: 中国冻土分布十分广泛,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影响的面积 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0%.按照决定冻土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主要自然因素的综合特 征,可将冻土划分为三个东部,西北,青藏高原三个区域.在东部区域从最北端的大小兴 安岭地区到长江流域都有冻土分布,在个别年份冻土的范围扩展到浙江,湖南,福建等 省份,在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都有广泛的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中国东 部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规律,而青藏高原冻土分布主要表现为高度地 带性,西北地区则兼而有之. 中国季节性冻土具有显著的年内变化特征,季节性变化明 显,冻结主要从9月开始,由北向南逐渐推进,在冬末春初我国的冻土面积和深度都达 到最大,北方部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冻结深度超过了100cm,部分地区超过了 200cm.在夏季,季节性冻土面积不断减少,八月份达到最小.而秋季,春季则是过渡季 节,秋季冻土面积和深度不断增加,春季则相反.从冻结时间长度来看,大小兴安岭地区 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季节冻结区冻结时间长度最长,其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江淮流域冻土 的冻结时间最短,只有两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中国 地区的冻土总体表现为最大冻土深度减小,冻结时间推迟,融化时间提前,冻结持续日 缩短,多年冻土面积萎缩,以及冻土下界上升的总体退化趋势.冻土的主要转型时期发生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同时在一些地区的冻土也有不同的变化,例如在东北大兴安岭 部分地区,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青海东南部部分地区冻土是总体是呈增加 的趋势的. 关键词: 冻土分布,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冻土气象观测,冻结时间 会议年代: 2006

近10年中国大气PM_10_污染时空格局演变_李名升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8卷第11期 2013年11月V ol.68,No.11Nov.,2013 收稿日期:2013-05-28;修订日期:2013-07-26 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43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0YJCZH130; 11YJA630008)[Foundation:The Forestry Public Welfare Project of China,No.201304301;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No.10YJCZH130; No.11YJA630008)] 作者简介:李名升(1981-),男,山东安丘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研究。 E-mail:lims@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6403367.html, 1504-1512页 近10年中国大气PM 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 李名升,张建辉,张殷俊,周磊,李茜,陈远航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12) 摘要:为分析近10年来中国PM 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运用统计学和GIS 方法对2002-2012年 PM 10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级及以上城市ρ(PM 10)年均值由0.130mg ·m -3下降至 0.076mg ·m -3,达标城市比例由37.6%上升至92.0%;环保重点城市ρ(PM 10)日均值超标天数比 例由24.7%下降至7.0%。②12月份PM 10污染最重,其次为1月和11月;8月份污染最轻,其 次为7月和9月。③PM 10的重污染区域明显减小,由集中连片分布变为零星点状分布。但空间 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湖北一直是PM 10污染相对 严重地区。④北方地区PM 10污染重于南方地区,两者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北方采暖期(1-4月及 11-12月)。⑤PM 10污染的改善主要体现在重污染城市的改善,1/10左右的重污染城市对降低 全国PM 10平均浓度的贡献约占1/3,而清洁城市PM 10污染则有加重趋势。⑥环保重点城市污 染天气以轻度污染为主,占全部污染天数的80.4%。受沙尘天气影响,3、4月份发生严重污染 天气的比例较高。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PM 10;时空格局;空间分异;空气质量 DOI:10.11821/dlxb201311006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环境空气质量尤其是城市空气质量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已成为威胁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挑战。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臭氧(O 3)、颗粒物(PM)及有机物等。其中,颗粒物是空气污染中较为普遍且危害较大的污染物之一[1]。颗粒物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 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 10)。由于PM 10能够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甚至深入肺泡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2-3],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有研究表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与呼吸统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4-5],此外,颗粒物浓度对大气能见度[6]和全球气候变化[7]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围绕污染分布[8]、健康风险评价[9]、污染来源[10]、影响因素[11]、预测与模拟[12-13]等方面,PM 10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大气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 PM 10是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14],开展对PM 10的相关研究对我国更具有重要意义。自2000年以来,众多学者在PM 10的污染特征[15-16]、健康评价[17-19]、源解析[20]、跨界污染[21]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分析气象因素[22-23]、沙尘[24]等条件对PM 10污染的影响,试图建立颗粒物的排放源清单[25],尝试应用遥感手段进行PM 10监测[26-27]。但这些研究多针对某一城市,且时间序列较短[15-16,18-20],缺乏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研究,对PM 10空间分布规律的探讨更少。 本文利用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年以来的监测数据对PM 10污染时空格局进行分析,以

温度的变化

温度的变化 1、用图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图像是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重要方式,其特点是非常的直观。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2、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方式与特点 表达方式特点 表格多个变量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张表格中 关系式准确地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的数值关系 图像形象地给出了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趋势 一般题型 1、如图是某地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在这一天中最高气温与达到最高气温的时刻分别是() A.14℃,12时B.4℃,2时 C.12℃,14时D.2℃,4时 练习 1、下图是西安市99年某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那么这天() A.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2℃ B.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2℃ C.最高气温6℃,最低气温-2℃ D.最高气温6℃,最低气温2℃

2、下图是桂林冬季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填空: 在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当天最高气温为℃,这一天的温差为℃(所有结果都取整数). 、 经典题型 1、如图是某地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这张图回答: 2、在这一天中, (1)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度? (2)20时的气温是多少? (3)什么时候气温为6℃? (4)哪段时间内气温不断下降? (5)哪段时间内气温持续不变? 练习 1、如图是襄樊地区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中: (1)气温T(℃)(填“是”或“不是”)时间t(时)的函数. (2)时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最高汽温是℃,最低气温是℃. (3)10时的气温是℃. (4)时气温是4℃. (5)时间内,气温不断上升.

科普阅读: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时间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这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地球以一日为周期的绕轴自转和以一年为周期的绕太阳公转,某一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就出现以日、年为周期的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昼夜(日)和季节(年)变化。 (1)气温昼夜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日为周期的有规律变化。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此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也上升。到了正午,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随之上升。此后,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地面得到的热量仍比地面长波辐射推动的热量还要多,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气温也随着升高。到午后一定时间,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使地面得到的热量开始少于推动的热量,地温开始下降。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热量由储存转为亏损、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这一时刻通常在午后一小时左右。随后,由于地面热量不断地亏损,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之前地面储存的热量减至最少为止。所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而不是在半夜。由此看来,一昼夜间气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接受太阳辐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地面的热量收支,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向外放射的地面有效辐射的数量之差。如收入多于支出,则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同时还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地方,每一天的气温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又不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2)气温季节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由于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地面储存热量最多的时期,就是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储存热量最少的时期,也就是

川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特征

川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特征 摘要:川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地区,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国土资源优化布局、生态屏障建设以及下游流域生境保护具有显著作用。该研究以2000年、2005年及2013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川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分异特征。2000年-2013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083%,表明这期间每年每100 km2土地中有083 km2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研究认为,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多维向转化是引起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变化的直接表现形式。2000年-2013年期间植被指数NDVI出现好转现象,表明近13年来川江流域土地利用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关键词:川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植被指数 中图分类号:P208;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6)02003806 Abstract:Chuanjiang Basin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core zone of the Yangtze River upstream,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ntry′s Western Development.Changes of land use in valley will contribute to optimize the land use structure,to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shelter zone and to protect the habitat of downstream watershed.Based on the land use data in 2000,2005 and 201by using ArcGIS software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pattern on the spacetime dynamic changes in Chuanjiang Basin and made evaluation by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conspicuous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use types in spatial scale and component.The land use comprehensive dynamic changes was 0.83 percent,which indicated that there had 0.83 km2 land per 100 km2 land changed its way of use land every year.The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of land use types was direct manifestation that caus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land use from 2000 to 2013.Throughout duration of 2000 to 201the NDVI was obviously improved,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land use changes had certain rationality in the recent 13 years in Chuanjiang basin. Key words:Chuanjiang basin;land use;temporospatial dynamic variations;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近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的作用在全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