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生儿家长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

新生儿家长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

新生儿家长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
新生儿家长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

新生儿家长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新生儿家长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母亲经过辛苦的十月怀胎,孩子在一家人热切的期望中出生了,在喜不自禁,松一口气之时,孩子又因病理因素须转儿科治疗,其家长的心情也随之降至冰点,加上新生儿病室为防止交叉感染等原因,一般为无陪病房,随着孩子的转入,家长与新生儿间就隔离了。从新生儿入室至出院,家长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现将其心理特征与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心理特征

1.1恐惧心理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表现为担心孩子的病情、预后、遭受的痛苦、家庭经济负担等。

1.2疑虑心理表现为对医生护士不信任、医护措施不放心、孩子是否得到很好的照顾,尤其是孩子的病情加重或反复时,更加明显。

1.3自责心理表现为懊恼、愧疚、自我惩罚;这在知道孩子的疾病是宫内感染、遗传、母婴垂直传播时更为突出,家长陷入深深地自责中,不能自拔。

1.4追究心理表现为无理取闹、愤怒、打架、提过分的要求等,特别是在孩

子夭折或预后很差时发生,大大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

1.5侥幸心理表现为满不在乎、盲目乐观,认为医生诊断错误、欺骗他,当孩子存在有先天畸形而外表无异常时,最易发生,常常要求自动出院,使孩子丧失救治的机会。

1.6求知心理表现为焦虑、求知欲强、不自信等,这在孩子即将出院时最为明显,担心自己的育儿知识太少,不能胜任照顾孩子的角色。

2护理对策

2.1要有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提,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家长以深刻的心理影响。要多主动接触患儿,如对孩子多抚触、搂抱,以取得家属的信赖。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2.2巧妙的语言沟通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在 5 min以内热情接待患儿家属,及时做入院宣教。每次家属送母乳和探视患儿时,护理人员及时将患儿当天的喂奶和大小便等护理情况提供给家属,使患儿家属放心。我们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予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出院时,护理人员及时准确规范地向家属提供出院指导,教会家属回家如何正确护理新生

儿,使患儿家属感到满意。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 的服务观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这种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2.3注意非语言沟通在与家长交流时,非语言沟通也同

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真诚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专注的倾听、对其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护士的一举一动都映入家长的眼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信任感、消除疑虑、真正的放心。

2.4保持病房环境的舒适监护病房的布置力求舒适协调,灯光柔和,夜间使灯光暗淡些,在病室内安设钟表和日历。在探视之前,一定要把患者整理好,从头到尾再检查一遍患者身体与床单位、体位、引流管、敷料、输液等情况,护士要做到病情、治疗、护理心中有数,这是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

2.5把好护理质量关没有过硬的护理质量,再美好的语言、真诚的笑脸都是空洞的。因此,对家长的心理护理最终都要落实到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2.5.1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新生儿各组织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抵抗力弱,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从思想、实践中深刻体会护理质量方针中“热心”“周到” “至诚”“至爱”的内涵,以我们的热心、爱心、细心、耐心、精心为患儿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充分满足患儿和家属的要求,真正体现了“我们都是孩子的妈妈,您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您做不到的我们亦能做到的”护理理念。这就要求护士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将新生儿当作自己的亲人,减

轻其痛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5.2要有娴熟的护理技术新生儿的皮肤娇嫩、生命力脆弱,护理要求高,护士必须有娴熟的护理技术,在静脉穿刺、吸痰吸氧、气管插管、洗胃等方面要力求准确,一次成功,提高新生儿疾病的治愈率。

2.5.3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新生儿的病情瞬息万变,若不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将失去抢救时机。护士必须全面掌握新生儿疾病护理,熟悉主要的病理变化,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不放过任何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赢得抢救时机,提高成功率。

2.6加强健康教育根据家长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给家长以心理与技术上的支持。入院初期,护士要主动向家长做疾病知识的讲解,使其初步了解该病的病理变化、治疗过程以及我们的主要治疗经验。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提高家长的信任感;中期主要介绍患儿的治疗进展、目前的表现、还须治疗的时间,使家长心中有数,不要着急出院;接近出院时,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家长抱抱孩子,增进母子或父子感情,并不失时机的做育儿知识的宣教,必要时进行示范训练,直到家长掌握为止,这将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7及时随访新生儿出院时,要交代好一切注意事项,包括按时服药、功能锻炼、早期教育、注意安全等,并提供“爱心卡”一张,标明咨询电话。在出院的第二天及时电话回访家长,了解新生儿出院情况,必要时作家庭访视,使家长始终认为医护人员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3小结

通过以上的护理对策,能极大限度的提高护理的满意度,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也真正体现了护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护理

急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焦文芬 摘要:目的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结果病人身心舒适。结论急危重症病人良好心理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病人;心理;护理 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以从“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科学。 1.2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 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惊慌恐惧的心理这类患者多由于突然受到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变化而来医

院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来诊时常表现惊慌失措,向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态度也不好,情绪波动很大,迫切希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助,以抢救他(她)的生命。如凶猛的大出血最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和死亡威胁感,面部烧伤、四肢断离、双目失明等对患者最容易够成威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前区剧痛常给患者以一种频临死亡的体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使患者思想极度紧张,甚至不敢睁眼和翻动身体。 焦虑不安心理为了抢救患者生命,有些急重患者需要立即给予手术治疗。由于起病急,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加上手术痛苦大,对生命有一定的危险,使患者出现焦虑不安心理。此时,他(她)们最关心的是医院条件、医生的素质和手术的安全性。他们渴望得到有经验、医术高明的医生给自己做手术。 孤独压抑心理为了便于监护和抢救急重症病员常常将患者安置在一个特殊的病室环境中。如心肌梗死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远离亲人和朋友,探视也受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也无暇与之攀谈,使患者有一种深深的隔离感和孤独感。时间过久了,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压抑心理,表现为烦躁、辗转不安、激动易怒、神志恍惚,甚至出现谵妄。 挫折抗治疗心理多见于工伤、事故伤和服毒自杀者,表现为暴躁、易怒、呻吟、哭喊以及不合作和对立行为。如服毒者常因某些难言的内心苦楚而抗拒洗胃和各种抢救治疗。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临终患者接近死亡时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多年来,很多西方研究者在探讨临终患者的心理状况时最常引用的是美国医学博士E.Kubler-Ross将大多数患者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否认期病人往往不敢面对病情恶化的现实,对死亡的后果没有具体思想准备,希望奇迹会出现。此时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多数病人的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的都很短暂,很快会转而进入下一阶段,但是也有病人会持续否认,直至死亡。2.愤怒期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愈发明显,病人开始接受患病的现实,开始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病人会出现生气、愤怒、怨恨等情绪反应,无缘无故摔东西或呵斥医护人员和家属。病人的愤怒来源于恐惧和绝望,其愤怒指向可能是多方面的。3.协议期此阶段病人的

婴幼儿的生理特点

婴幼儿的生理特点 三.婴儿生理特点P38 出生至28天的新生儿期,1~12丧月的婴儿期(一)婴儿体格发育特点 1.生长发育最快,12月时赸过出生时3倍(>9kg) 前半岁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6 后半岁体重(kg)=出生体重+3.6+(月龄-6)*0.5 2.身长反应骨骼系统生长指标,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cm,1岁时 达到75cm。 3.头围指自眉弓上方最突出处,经枕后结节绕头的周长。反映脑及颅 骨的发育状态,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

4.不胎儿期的头颅生长最快丌同,婴幼儿期躯干增长最快。到6丧月 至1岁时,胸围呾头围基本相等,称乀为胸围交叉。 1.胃贲门括约肌弱,易溢奶戒呕吐。胃蛋白酶的活力弱,凝乳酶呾脂 肪酶含量少,胃排空人乳的时间为2~3小时。2.婴儿4丧月前丌喂肉,4丧月后增加辅食,如米粥类。 3.消化酶活力差,肝分泌胆汁较少,敀脂肪消化吸收能力差。 四.幼儿生理特点P39 (一)体重 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全年增加2.5~3.0kg,至2

岁时体重约12kg,2岁后每年增长1.5-2.0kg。(二)身长 1~2岁全年增加10cm,2~3岁平均增加约5cm ,3岁时,身长约100cm。 (三)头围、胸围、上臂围 头围不脑发育有关,1岁时增至46cm,出生时胸围比头 围小1~2cm,1岁时不头围基本相等,2岁以后胸围赸过 头围,反映出胸廓呾胸背肌肉的发育。上臂围在出生后第一年内由11cm增至16cm,随后持续 到5岁左右,上臂围可以反映皮下脂肪

厚度呾营养状况,以 及早发现营养丌良。 (四)脑呾神经系统的发育 脑组细的发育自孕丨期开始,持续到2岁至3岁,人脑的 神经绅胞分裂增殖至140亿丧,脑组细重量增至成年人2/3 以上,出生时脑重量370g,6丧月600~700g,2岁时达 900~1000g,为成人脑重的75%。(五)消化系统发育 1岁萌出上下左右第一乳磨牙,1.5岁时出尖牙,2岁时出第二乳磨牙 ,2岁时共出18~20颗牙。到2岁半时乳牙仄未出齐属亍异常,如兊汀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儿科病房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①建立良性的护患关系。②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③针对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④熟练的技术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 【关键词】患儿;住院;心理护理 近年来,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和健康,情绪和疾病的相互关系,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的情绪活动和大脑与植物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人体内的各个脏器和内分泌腺都是直接受大脑和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良好的情绪,有利与保持内分泌的平衡,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种精神状态是保证健康和增进机体抵抗力的主要条件[1]。儿童的心理尚不成熟,感情比较脆弱,特别婴幼儿还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善于观察,及时找出患儿的心理问题,并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以更好的配合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特征 情绪不稳定、信任心理、环境不适应、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孩子患病住院,父母的心理上首先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一是表现出焦虑烦躁,感到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二是感到内疚自责,疑虑重重[2]。家长的情绪,言行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变化,因此,患儿入院后护士与家长的亲切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了解家长的心理活动,用亲切的微笑的,良好的态度接待患儿入院,对家长的不安进行善意的安慰,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耐心的解释,清除家长的顾虑,增强信心,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孩子患病后,情绪极不稳定,首先由生理上的不适,从温暖,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心理上感到不适应,容易对医院,治疗产生一种恐惧,敌视,排斥的反应,可表现为哭闹,或由恐惧心理而出现忧郁,不合群或由于对工作人员生疏与不信任而拒绝治疗。对此,我们不能责备,嫌弃,而要以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精选文档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 件。许多疾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 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 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 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病人建立起克服困难的 勇气。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 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云南航天医院 外科 张泽媛 2016年5月18日

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情绪稳定。那么所使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才能顺利实施,这样做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患者、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恰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类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病痛的突然性,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内心恐惧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时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所以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绝大多数患者对入院后需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患者、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双管齐下必然事半功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动范围广、卫生条件差有关。 参考文献: [1]杨金凤, 张永霞.聊城市东昌区1017例手足口病患者的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3):271-272. [2]张欣, 闫惠平,黄春,等.70例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和临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72-874. [3]王健, 刘晓青,潘欢弘,等.手足口病的流行及其预防控制概况[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6):22-24. [4]王彦霞, 孙建伟,郭万坤.2005—2007年河南省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4):241-243.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临床实践卫生职业教育关键词:儿科整体护理;患儿家长;心理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3)02-0150-02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的优质护理。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开展的优质护理。 儿科的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5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心理护理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 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对其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可能达到相反的结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更好地开展对患儿的护理,希望通过家长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患儿,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所以,对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患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心理倾向可以转变为儿童的心理倾向,如不让某护士阿姨打针等。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上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 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得家长有一些患儿所没有的心理表现,例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在此,探讨患儿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的护理体会。 1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焦虑和紧张 1.1.1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复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治的病床接受治疗等。 1.1.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1.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不敢看或躲开的行为。1.3怀疑和不信任 1.3.1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1.3.2对医护人员由于年龄、 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1.3.3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2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因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歉疚感。于是对孩子患病期间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对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的行为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刘淑珍 (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276000) Vol.312013No.2 150--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他们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焦虑、悲哀、沮丧、孤独等的情绪及心理负担,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不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还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达到恢复健康的预期效果。结论对住院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可有效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患者;心理护理;增强信心 1患病后的心理特点人在患病之后都是痛苦的,其情绪和心理都可能发生与正常人不同的变化,研究和掌握住院患者的心理活动,配合药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2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患者住院后首次接触到的医务人员仍是护士,有关生活、病情、治疗、预后等等问题,也都希望护士帮助解决。因此,热情接待、关心备至、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秩序,

会使患者得到安慰。特别是初次见面,护士的医德、和蔼的态度最容易给患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将为今后探索患者的心理活动奠定良好的 基础,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促使早日康复起很重要的作用。由于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病种、病情轻重不同其心理活动表现也不一样。住院患者总的心理活动规律有一下几方面。 2. 1 希望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和蔼可亲的护士为他治疗护理。因此,患者本身和陪视人都很注意了解有关医护人员的情况,总希望得到一些照顾和引起医护人员对他的关怀。护理人员必须懂得患者的心理要求,正确引导并用美好的语言介绍医护人员的情况和治疗的方法,让患者安心接受治疗。 2. 2 急性病和危重患者,由于求治心切,他们既想要知道患病后的病情变化及预后,并希望亲人守护在身边。患者和家属常提出一些特殊要求,如要找技术好或有名望的医生诊治,有时对一些特殊检查,如腰穿、肝穿怕患者痛苦或留有后遗症等,有意无意地干扰治疗和护理。在这种情况下,切记语言简单、生硬、训斥患者与家

新生儿生理特点

新生儿生理特点 一、呼吸和脉搏 由于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健全,呼吸腔道狭小、胸腔变窄、呼吸功能差、胸廓的呼吸运动较浅。为此,必须经常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在出生10-12小时左右,从胸式呼吸转变为腹式呼吸,其呼吸经常不均匀、效率差,常可出现呼吸浅、快、不匀等现象。脉搏也可出现一会快、一会慢。正常新生儿每分钟呼吸约40-50次左右。脉搏每分钟在120次左右。新生儿在哭完和吃完奶时,有时会出现呼吸浅、快、不匀、脉搏数可增加一每分钟160次,是成人的两倍。 测量新生儿的呼吸次数须在安静时。正常新生儿每分钟呼吸次数在30-60次之间,超过此范围就可能是疾病所致。 二、体温与皮肤 刚出生的小儿体温较高,肛门测量时为37 .5-38℃,以后体温逐渐降低,到生后3-5小时,体温可降1 .5-2℃,至一昼夜后,在护理正常情况下,体温变为正常,大约肛温在37℃左右,腋温比肛温稍低些。 新生儿的皮肤红润,表面带着一层油脂(又叫胎脂),胎脂可使胎儿易于通过产道,分娩后,如胎脂过多时,可用消毒棉花浸植物油擦去一部分,残留的胎脂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一星期后,可以开始洗澡。 在新生儿的屁股、腰、后背等处常可以见到蓝绿色的色素斑,称为“儿斑”或“蒙古斑”,这是黄种人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逐渐消退。 三、排泄 很多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排尿,个别的在生后第二天排尿。最初几天、每日约排尿4-5次,7天后,每天可达20次左右。如果新生儿2天仍未排尿,就需要查找原因,应检查有无尿道畸形。新生儿出生后,一般多在10小时内开始排出胎便。胎便常呈黑绿或深绿色,粘稠,无臭味。2-3天后渐渐变为棕黄色的粪便。吃母乳的孩子粪便呈金黄色。每天排便一次至数次不定,有的新生儿大便次数较多,几乎每次更换尿布时都有染有粪便,倘若粪质均匀,没有奶块,水分不多又不含粘液时,属正常现象。如果生后24小时未排大便,则应查找原因,如先天性胃肠道畸形,直肠闭锁、无肛等。新生儿头两天的粪便称为胎粪,其中含有咽下的胎毛。如果生后胎粪便很少,也要就医,包括显微镜检。胎粪内是否有胎毛至关重要,如镜检查出胎毛即说明胃肠是通畅的,否则应考虑有异常情况。新生儿要勤换尿布,不要让屁股受粪便尿液的浸渍,否则容易引起溃烂。 四、睡眠 新生儿除吃奶或尿布潮湿时觉醒外,几乎都在睡觉。睡眠多,一方面是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他的脑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健全,大脑容易疲劳的缘故。正常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约为20小时。 五、运动 新生儿出生不久,手、脚都有会自由运动。最初几天,他还是保持出生前的姿势,双臂蜷缩在胸前,双腿向腹部蜷曲。此外,新生儿对外界的刺激有较强的反射运动,这些运动一般与大脑作用无关,完全是身体内外刺激引起的下意识运动,如拥抱反射(遇到响声、双手就会做拥抱状)、吸吮反射(靠近嘴边的东西吸吮一番)、握持反射(碰到手上的东西要抓握一阵)等。这些反射运动随着大脑的逐渐发育健全,当脖子开始挺起的3-4个月就会自动消失。 六、感觉

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要点

王素梅:新生儿生理特点及护理要点 宝宝从出生开始就是独立的生命个体,TA的成长每一步也离不开家长的精心照顾。如果 你想要当好“宝宝的守护神”,想要宝宝健康长大,需要先来了解新生儿的世界是怎样的。本期搜狐母婴专家会客厅我们请来了著名老中医王素梅教授,来从中医的角度给大家讲讲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要点,包括:小孩从生下来以后分哪几个生理期?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哪些特点和成人不一样?小孩的生理特点和得病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病理特点等 问题。大家快来学习一下吧! 王素梅,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儿童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四惠中医院儿科主任。 我们现在提倡治未病,什么叫未病?没有生病之前先防,我们要孕育一个健康的孩子,从孕育到出生到以后的成长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说句老实话,到了老年您再去养生为时有点晚了,孩子从一出生就能够有一个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理念陪伴着他(她),那么他(她)这一生都将是幸福的。 新生命诞生以后处在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当中,不同年龄小孩的形体、生理、病理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从医学上来说,把孩子共分为五期:从胎儿出生后脐带结扎至满28天为止的4周称为新生儿期;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称新生儿早期;从胎儿出生至满1周岁称为婴儿期;从1周岁后至满3周岁称为幼儿期;3岁以后到6岁属于学龄前期;6岁到12岁为学龄期;12岁到18岁青春期,而青春期男孩和女孩不一样,小男孩比小女孩生理期晚一年,大家把这个概念要搞清楚。 胚胎期:预防畸形是关键。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新生命的开始,直到小儿出生,这期间有40周的时间,属于胎儿期。胎儿期很重要,在这期间会因为受到遗传因素、外界因素及一些药物的影响,而导致孩子的畸形。如果发现得早,可以及时终止妊娠,如果发现的晚,最后生下来,给这个家庭带来就是一个灾难性的问题。所以,在胚胎前期一定要注意预防畸形,在中期和晚期一定要注意营养、发育。 围生期:如何守护新生命的前七天?咱们国家还有围生期,怀孕28周到出生以后的7天时间,这个时期也是新生儿容易发生疾病发生变化的阶段。尤其刚降生,脐带一剪断就是独立的生命体,抵抗能力、接受外界能力都是不完整的,这时候得病的机会更加多一些。这个时期也是婴儿死亡的高峰期,也是要引起高度重视。 新生儿期:配合医生做好全面检查警惕先天不足。小宝宝从出生到满28天是发病率最高的时候。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体,医生要对他进行详尽的检查,有一些在母亲体内没发现的问题,出生后就会表现出来。记得85年我在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进修的时候,有一位从其他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许多疾 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 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 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

小儿呼吸道的特点及护理题库

小儿呼吸道 一.小儿呼吸的生理特点: 人体的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组成,以喉下部的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和喉部的感染,而下呼吸道感染则被称作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组成小儿呼吸道的各器官分别有以下特点: (一)上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解剖特点: 1.鼻:婴幼儿时期头面部发育不足,鼻道相对短小、狭窄,初生儿几乎无下鼻道。此后随着面部、颅骨及上颌骨的发育,鼻道逐渐加宽增长,直至4岁左右才开始形成。婴儿期缺少鼻毛,鼻粘膜柔嫩,极易于感染。粘膜富于血管组织,感染时粘膜充血肿胀可使鼻腔更加狭窄,甚至闭引起呼吸困难。粘膜下层缺乏海棉组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至青春发育期达高峰。因此婴儿很少发生鼻衄,6-7岁后鼻衄较为多见。 2.鼻窦:婴幼儿鼻窦不发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育。蝶窦生后即存在,3-5岁后方有生理功能。上颌窦2岁时出现,至12岁后才充分发育。额窦的炎症在6岁以后方可见到。婴幼儿期虽易患呼吸道感染,但不易发生鼻窦炎。 3.鼻咽部及咽部:由软腭分隔,在婴儿期相对狭窄、垂直,且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包括鼻咽部扁桃体、舌及腭扁桃体,围绕咽部呈环状排列,这些淋巴组织肿胀时可引起气道部分阻塞。腭扁桃体为最大的集结淋巴组织,早期腺体及血管组织均不发达,至1岁末随着全身淋巴组织的发育而逐渐增大,4-10岁时发育达最高峰,至14-15岁时又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是在1岁以内婴儿少见,多发生在学龄儿童。扁桃体具有生产、供应和贮存抗原反应前驱细胞的作用,有一定防御、免疫功能,对单纯性扁桃体肥大者主张勿须手术摘除,如果腺窝处有细菌隐伏形成慢性感染病灶,不易控制者,可考虑手术。 咽后壁间隙组织疏松,当其处淋巴组织感染后可发生咽后壁脓肿,临床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 4.耳咽管:婴儿的耳咽管宽直且短,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时易患中耳炎。 5.鼻泪管:在婴幼儿期比较短,开口于眼的内眦部,瓣膜发育不全,婴幼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及眼结合膜,引起眼结合膜炎。 6.喉、小儿喉部相对地较成人长,为漏斗形,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易发生炎性肿胀。由于喉腔及声门部较狭小,轻度炎症或水肿时,容易发生呼吸困难。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武威职业学院 护理专业(专科)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何婧 学号:1413010415 指导老师:王菲 完成日期:2016年9月26日 教学系:护理系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目录 1 什么是心理护理 5 2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5 2.1 疼痛的心理护理 5 2.2 焦虑的心理护理 6 2.3恐惧的心理护理 6 2.4悲伤的心理护理 6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6 4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4.1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7 4.2 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8 4.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9 4.4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11 4.5重危病人的心理护理12 5护理措施13 致谢14 主要参考文献15 摘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关键词: 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6875679.html,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作者:樊春玲鲁丽君赵忠华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2期 住院患者由于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生活,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由健康人角色转变为患者角色,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而医务人员对患者在住院期间一般的要求,如尽快确诊、有效治疗、娴熟的操作技术等比较重视,而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患者的心理护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是必须先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分析产生心理活动的原因,尽量防止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注意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并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以下是对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的简单分析。 1需要良好的治疗与修养环境 1.1医疗环境即健康照顾的环境:医疗环境对患者应该有积极的影响,并具有治疗作 用,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护士的职责之一是为人群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以促进全民健康。医疗环境的安排、布置、工作程序都需要以服务的对象患者为中心,考虑患者的舒适与方便,尽量减轻其痛苦。因此,创造及维护一个最佳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对患者的康复是很重要的。[1] 1.2病室内应布置简单,整洁美观,并注意优美与悦目。室温要适宜,一般冬季为18~22℃,夏季为25℃左右。湿度以50%~60%为宜。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减少 噪音,尽可能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工作人员在说话、行动与工作时应特别注意: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另外,适量的阳光照射,能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使人食欲增加,舒适愉快。因此,病室内经常开启门窗,让阳光直接射入,但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患者的脸部。 2需要被悦纳和有所属 2.1人患病时通常会伴随着情绪及行为上的变化,患者往往会感到害怕、孤独、焦虑、 依赖、烦躁不安。对新患者来说,通常都有一种尽快适应新环境,从情感上被病友所接纳,并成为群体中受欢迎的一员的愿望。 2.2护士首先应热情接待患者,主动自我介绍,并介绍环境,介绍规章制度,将患者送 入病房时向他介绍同病室其他患者,协助病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交流。病友间的相互帮助与照顾,有利于消除新患者的陌生感和不安情绪,增进病友间的友谊与团结。但是应该善于觉察某些消极情绪的出现,耐心解释,正确引导。护理人员是患者所处环境中的主要调节者,恰当地引导,可使各种影响产生积极因素;反过来,护理人员又可利用这种积极气氛,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 体会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的优质护理。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可能达到相反的结果。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1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焦虑和紧张 1.1.1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医护人员所管制的床位。 1.1.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1.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躲开的行为。 2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且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等。 2.2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长期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长期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病痛的折磨和离开亲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同时又要接受各种检查、治疗,这一切都会使患儿产生紧张、焦躁不安和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儿童对疾病的认识,主要的压力来源及各年龄阶段儿童对住院的反应,这样才能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促使患儿身心早日康复。 标签:婴幼儿住院反应及护理;学龄前后住院反应及护理;护理人员素质 儿科病房收治的患儿入院后,由于病痛的折磨和离开亲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同时又要接受各种检查、治疗,这一切都会使患儿产生紧张、焦躁不安和恐惧心理。 婴幼儿住院反应及护理:是指0~2岁婴儿对住院的各种反应及主要护理措施。 学龄前后住院反应及护理:是指3岁~8岁的儿童对住院的各种反应及主要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素质:是指对护士必需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过硬的基本功。对于各项技术操作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1儿童心理护理的病例 1.1基本情况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研究,乳儿从6个月~1周岁是建立”母子联结”的关键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母爱。孩子离开妈妈,大都恐惧、焦虑和不安,经常哭闹、拒食及不服药。心理学家认为,人体间的接触和抚摸是婴儿天生的需求,有人把这种需求称为”皮肤饥饿”。儿童的皮肤饥饿现象,在家庭中可由父母的搂抱等方式满足。 1.2病史 1.2.1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霉菌、原虫、寄生虫所引起的感染。 1.2.2非感染性恶性肿瘤、白血病;结缔组织疾病; 1.3体格检查 1.3.1为取得患儿合作,在开始检查前先与患儿交谈,或用玩具、听诊器等与之游戏,以解除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或者用表扬的语言鼓励患儿,使之勇于接受检查。

儿科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儿科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对儿科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 提出护理措施。方法以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儿科患儿家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相关心理问题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心理护理。并对患者满意 率等数据行进分析;结果对患儿家长进行一定周期的心理护理后,统计患儿家长 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7.6%。结论根据对患儿家长心理问题的调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在提高患儿临床疗效的基础上,扩大了护理服务的范畴,明显改善了护患关系。 【关键词】儿科患儿家长心理护理护理满意度 儿科患者具有年龄小,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较差等特点[1]。这就给护理过程 中的沟通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患儿临床资料的采集及护理效果的反馈对需要借助 家长来完成。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与患儿家长做好沟通,确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准确患儿病情和确保临床疗效的基础。通过沟通使患儿家长主动地参与到 护理工作中,对儿科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患儿家长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护理的成败,因此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是儿科护理的重点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儿科2500例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如下:男48例,女 38例;年龄在26-38岁之间,平均年龄30.3岁。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52例,高中18例,初中及以下16例;患儿在院治疗时间在4-16 d之间,平均治疗时间5.3d。 1.2研究方法 根据我院多年心理护理经验及相关研究内容设计患儿家长心理问题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含患儿及家长的基本资料和心理状况两部分内容,具体内容包括:①患儿及家长的基本情况:患儿的年龄,疾病名称,治疗时间,家长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②心理状况:患儿家长是否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及原因,是否怀疑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等内容。对所有研究 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现场回收问卷。研究回收问卷2500份,回收率100%,有 效2440份,有效率为97.6%。 1.3问卷分析 由专人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患儿家长中出现的心 理问题及人数分布如下:①因对患儿的病情及预后缺乏必要的了解,而恐慌焦虑的2000例;具体表现为反复多次的与医生和护理人员强调患儿的病情,寸步不 离的监护患儿,甚至要求医护人员到床前监护;②因对医院及病房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紧张焦虑心理的1500例;③患儿家长因不了解治疗方法,加之对患儿的疼爱,对静脉输液、抽血、腰穿等侵入性诊疗方法存在恐惧和忧虑的500例。主要 表现为在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时,不敢观看,甚至拒绝接受诊疗;④因不了解治疗过程、治疗周期及治疗费用,而担心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等而产生紧张焦虑心理 的700例;主要表现为,当患儿病情稳定或稍有缓解,便要求出院;⑤家长溺爱患儿,对患儿的要求无论对错均给予满足,甚至包括拒绝治疗,研究中此类家长 占400例;⑥家长因治疗效果不显著,或患儿康复较慢,尤其是在病情出现反复时,对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水平产生怀疑的1000例;⑦家长缺乏护理知识,害怕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王瑞英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王瑞英 发表时间:2012-11-16T10:14:54.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王瑞英 [导读] 经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将老年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王瑞英(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医院 015000) 近年来,在老年病的治疗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逐步得到重视,现代护理理念逐步向以人为中心的全面护理转变: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兼具生物、社会等多重属性,其中社会-心理因素与机体健康状态的关系极大,在临床护理中对老年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不良因素、增强患者信心,对取得最佳的疗效常能起到重要作用。经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将老年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心理分型 1.1 孤独型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1.2 失落型表现为自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1.3 多疑型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对他人言行爱追根问底,心情闷闷不乐。 1.4 老年性痴呆型表现为整个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1.5 高度健忘型表现记忆衰退,转眼就忘。 2 护理措施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良好的心理会促进疾病的康复,不良的心理将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设计与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现分述如下。 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就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助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2.2 密切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由于患者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理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产生被遗弃感。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并适时组织老年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转移情绪,活跃精神生活。 2.3 满足患者了解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注重精心的生活护理护士对老人应主动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对痴呆、健忘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应协助完成特殊检查和服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2.5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洁幽静的基础上,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样,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 2.6 注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 2.7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2.8 护理人员应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达到和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交流目的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很快,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知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以便能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才能达到应有的护理效果。如护理人员在心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科学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 总之,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应细致观察患者的爱好,老年人有各种不同的爱好、嗜好和喜欢谈论的话题。要在护理中观察、掌握,并特别对待,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让其感受到关怀、理解及尊重。促进患者康复,为老年患者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