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家D.W.布雷研究认为:“决定杰出成就的主观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能力,而另一个是个性品质。”如果缺乏某些必要的个性品质,即使有最大的能力,也不能取得较大的成就。小学数学教学,要期望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在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相应的个性品质。而在个性品质中,兴趣是基础,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在数学上有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兴趣,因而数学成绩不是特别突出。如果教师能启发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喜欢学习数学,这个学生一定会迅速地提高数学成绩。可见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否会取得成功。心理学研究证实,能力和兴趣总是息息相关,一个人如果对某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能专心致志,从而有效地运用和发展他某方面的能力。兴趣重在培养,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学习活动化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动作思维将会受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体现学习过程活动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投入时间,多提供一些让学生活动的机会。如:《圆柱的认识》一课,我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型物体初步认识圆柱,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议一议,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概括出圆柱的特征。在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通过沿垂线和斜线两次不同的剪法,让学生想象得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进一步发现,这两个展开的图形形状不一样,但面积相等,从而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整节课中,学生学得十分积极主动,参与热情很高,学习有效度非常高。又如,教学行程问题时,我针对小学生对“地点”“时间”“方向”等关键要素、及“相遇”含义难以理解这些情况,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首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其他学生按照题意给他们做“导演”,然后,请学生借助于自己两只手进行活动演示。事实证明,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表象,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二、学习生活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学生最直接最感性的的认识就是数学题目和解题,这种片面性造成了数学远离生活。而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我以为,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数学以本来面目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数学应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文化的培养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文化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新课程标准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教和学的方式方法的转变怎样来贯彻实施,因为,作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无法由简单教和学的方式方法获得。此时,数学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就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一什么是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有何作用? 美国学者怀特认为,“文化的特征是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个人意识,个人通过学习其他个群体的习俗、信仰和技术来获得文化。”因此,首要的,数学对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它的抽象性决定数学就是一种文化。 作为人类抽象产物的数学,在最初的应用需要中,由数学语言系统演绎、逻辑系统推理,从而成为由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著作、数学工具等构成的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其语言、逻辑系统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对行为的影响,最终促进了数学理性精神的形成。 可见,数学从它的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课程的数学无不闪烁着文化的光辉。 美国著名数学史家克莱因(M.Kline)认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的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的最深刻的核心最完美的内涵。而这正是数学的教育价值。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创新意识。 二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开发 结合数学定义和数学文化的分析,在实施作为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 1.数学的理性精神 这种理性精神的养成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文明、特别是西

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8篇论文

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思维的活跃性 在教学过程中,上课伊始就利用趣味性的教学内容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主动探索所学内容,促进思维的活跃性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学内容,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趣味性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快速理解数学概念,并通过做数学练习题目对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小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小松鼠和小白兔约好了第二天一起玩耍,并说好7时在森林的小河边见面。第二天早上,小松鼠7时准时到了河边,可它等啊等,直等到太阳落山了小白兔才来。小松鼠气愤地对小白兔说:“你真是一个不守时的家伙,我在河边等了你一整天。”小白兔小声地辩解:“对不起啊,我以为是晚上7时。”在有趣的故事中,学生意识到用12时计时法有时会对所说的时间造成误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引出24时计时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设计探究活动,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随着掌握知识的增加,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在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

考动力,让他们在反复思考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探究问题:学校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要怎么办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掌握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知道要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需要测量出操场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利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开展分层教学,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快,有的学生则很难理解所学的知识。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开展分层教学,把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分成一组,规定为A组;学习进度中等的学生分成一组,规定为B组;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分成一组,规定为C组。分好组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个组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让他们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完成学习内容。随着掌握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思维也成梯度式发展。在布置以后的学习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增加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分层学习取得有效的进步。例如,在教学“画角”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在布置学习内容时,教师可以让A组学生用两个小棒任意摆一个角,然后用量角器测量所摆角的度数,并用量角器画出角。让B组学生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掌握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画出给出度数的角。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C组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规定度数的锐角,掌握了画角的方法后,再学习画钝角。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够

小学数学论文——论传统文化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小学数学论文 论传统文化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一. 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根据数学国际教学课堂中一次国际测试结果显示——曾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各地区的学生普遍拥有较好的数学成绩,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学生较能取得优良的数学成绩。为了探寻此情况的原因,笔者将从传统文化的层面进行相关的分析,总结得出传统文化对于数学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教育传统鼓励学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 通过研究儒家文化可以发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教育特征可概括为“A+B”的形式,即“苦读+考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乏中国古代人民为了读书而忍受艰苦的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励志故事。在古代,人们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跳脱原有的阶级束缚,通常会提倡“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式。这种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传统观念一直延续至今,鼓励着现代学生为了取得良好事业而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数学作为高考内容中的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高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学生往往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儒家文化自身的演绎特征限制了数学思维的创新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儒家文化自身是一个演绎系统。通过此认知,我们可以将儒家的经典比喻成数学知识中的公理内容,而朱熹、王阳明等人为经典所作的引申与注解则是对定理及其论证,而古代读书人的任务则是依照儒家文化代表人物的标准进行练习。儒家文化从整体上看来是一个收敛的、封闭的、演绎的体系,与创造、探索、发现等发散性逻辑思维相反,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总而言之,儒家文化不提倡创新、忽视数学的创新。长期以往,儒家文化体系中局限性的文化便无可避免的融入进中华人民的骨血之中,压抑着中华人民在数学领域的创造性、压抑着数学创新精神的产生与成长。 (三)清代儒家的“考据文化”促进了数学逻辑推理思维的发展 由上文的论述可知,儒家文化是一个封闭、收敛的思想演绎体系。然而,在十八世纪的中国所出现的考据文化却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治学方式。在清朝的雍正时期盛行着文字狱,所有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重新投入到过去的书籍中谋取生活,探寻字词的古音古义,辨别著作的真伪性,谨慎遣词造句。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出生于1724年,卒于1777年的戴震,而以戴震为代表的的考据学派遵循谨慎求证的态度,并且极力反对空泛的言论及粗放的考究求证方法,要求人们在进行考据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证据的作用、坚持实事求是、谨慎的、科学的求证精神。因此,清朝雍正时期盛行的考据文化引导人们走向科学的世界,搭建起近现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渗透数学 文化,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所独有的文化价值,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 习兴趣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激发起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创新,勇于实 践,并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呢?本文结合自己 的教学实践对此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中国论文网 一、充分挖掘数学课本的文化内涵 目前我们的小学课本对于数学的文化价值给予了突出强调,表现出了生动性、趣味性、 可读性的特点,课本结合所介绍的数学知识,介绍了很多数学的趣闻、数学发现,著名的数 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涵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呈现给学生了一个美妙的数学世界,使学生真 正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也使学生对数学认识更加趋向全面化,提 升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比如,在“认识小数”“你知道吗?”的内容中,介绍了“小数就是十进分数。我国古代 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年多年前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学生由此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史,感受到我国古人对数学发展所做出的巨大成就,让学生由此生起民族的自豪感。 再如,在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教材编入了这样一道“想想做做”练习题: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32块金牌;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澳门回归祖国是1999年――他们所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在学生去探 究问题的答案的同时,记住了镌刻着伟大祖国光辉成就的史实,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挖数学课本的文化内涵,运用这些鲜活的实例 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数学所独有的文化价值,就会激发起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在 数学知识的瑰丽殿堂中张开遨游的翅膀飞翔。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文化修养 我们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因为,教师的文化修养是渗透数学文化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解读,对教学活动 的设计与开展,都凸显出教师的文化修养,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 结合新课改理念,抱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比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在最后我这样总结:“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世界,仰望蓝天,我们会看到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俯视大地,我们 会看到荷花中飞舞的蜻蜓,当秋风萧瑟的季节,你看到山间小路上那一枚枚灿烂的枫叶,犹 如从唐诗诗集《山行》中读到的一样美丽,感受着这样的美好。我们开心地绽开了笑容…… 同学们,回味这一切,处处都让我们捕捉到的是轴对称图形的足迹,有人说和谐才是美,对 称才是美,你是否感受到这种对称美的力量……”学生随着我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展开 了想象的翅膀,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引领他们在浩烟如海的数学世界尽情的徜徉。 三、注重凸显小学数学的文化属性 数学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抽象的,而且是枯燥乏味的,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对一些定理法 则的死记硬背,这些印象也一直阻碍着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 对数学学习初始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数学本身所蕴含的灵动的文化背景的忽 视,对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道理的无视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小学数 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凸显数学的人文价值,促进学生数学修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下册《圆》后,在下课前,我作了这样的结课设计: 师:圆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神奇而又美妙,圆是来美化我们这个世界的天使,现在让 我们来欣赏―― (多媒体视频:伴随着曼妙的音乐,一幅幅圆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公园里的摩天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教师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文/龙杰华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

浅谈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摘要】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认识倾向,兴趣是以对某种事物需要的探索及认识为基础,是推动人探究真理和认识事物的重要动机,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最为活跃的一个因素。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够产生较强的学习热情,进而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体验。本文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国学生兴趣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求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平台。而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来说,应该积极重视创新的作用,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笔者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合理对策,希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1)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

四岁开始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四岁开始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我也早早教孩子学数学了呀……”说到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不少家长觉得自己没少费心思。荣合灵说,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绝不只是唱数和计算,她建议家长在儿童期要培养孩子十大数学思维能力,即数量、计算、分类、集合、时间、空间、对应、排序、抽象、解决,从孩子三四岁时家长就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了,具体建议如下: ●数量 包括唱数、计数。唱数是1、2、3、4、5……计数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几个,比如几根手指等。这两种家长都比较重视,却常常忽视另一种——测量,包括对刻度、重量等单位的感知。不妨抽空带孩子拿一个棍子,量量跑道有几棍子长,或拿橡皮量量铅笔盒有多宽,让他知道测量是用一个个单位去量,并且这个单位是统一的,让他能在最简单的测量中理解和感受单位。 ●计算 多数家长可能是掰着指头教孩子算加减法的,这不够。我们不是主张让孩子在小时候一定学会计算多少数,而是在算的过程中,更多地让他去理解,而非死记硬背。比方说,小明有10颗糖,毛毛有8颗,小明比毛毛多了几颗?豆豆有20颗糖,他分给小朋友8颗,还剩几颗?虽然都用到减法,但实际不同,前者是比较型,后者是剩余型,家长重要的是帮孩子去理解两者间有什么不同,而非算出最后的结果。 ●分类

想让孩子思维发展,必须重视多元化分类。比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你会把三角形归属一类;但把这三样变一下,一个蓝色三角形、一个红色圆形、一个红色三角形,除了按形状,也可按颜色,把红的归为一类,这就是多元化分类,它能更好地锻炼孩子思维的清晰程度。不过,在孩子刚接触一个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等新概念时,可以先单一分类,当这些概念形成后,再开始多元化分类。 ●集合 从小学开始,所有计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清楚了,以后解决问题会好很多。比如:小明10颗糖,毛毛8颗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是一集合,两集合比较相减,就得出了小明比猫猫多几颗糖。当孩子感知集合以后,就能分析出两种集合之间有何相关或完全不同之处,也有助分类。 ●时间 除认识钟表,让孩子知道这个针走到哪儿是10分钟,要让他感知时间,亲身感受一下多长时间是10分钟。 ●空间 除让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还要培养孩子的空间建构能力。拼积木、拼图等游戏都是在进行空间建构。拼积木是随意的、创造性的、立体的空间建构;拼图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间建构。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4793893.html,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陈银惦 来源:《数学大世界·中旬刊》2019年第11期 【摘要】课堂上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益于他们学会尊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让他们有文化自信。本文将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渗透问题展开详细阐述,旨在通过二者融合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中華传统文化是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是需要传承的民族历史文化。我校作为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和福建省首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研究基地,非常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从课堂上营造传统文化情境氛围,注重确立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部署学科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路径,完善文化传承体系。 一、引入传统文化故事 在悠远的历史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传统文化小故事和名人故事。课堂上可通过引入小故事,向学生呈现古人数学思想,普及古人的一些计算方法。在了解故事过程中,学生将被其蕴含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等传统文化精神所感染,主动继承故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故事通常具备一定说服力,所以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巧妙引入经典故事,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魅力的体验,树立正确的成长方向。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时,可先引入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小故事:刘徽思想敏捷,一生都在刻苦探求数学。在面积计算上,他经过数次研究,提出可把一个图形分割、移补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听了刘徽的故事以后,学生被他坚持不懈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所感染。当学生与故事中的刘徽产生情感共鸣以后,可再顺势引入割补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S=a×h这个计算公式,还将促使他们主动继承坚持不懈的传统文化精神,积极探求多边形面积知识。 二、了解古代计算工具 古代计算工具有着独特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课堂上为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认识由古人智慧创造而成的计算工具,启迪他们透过计算工具发展史增强文化自信,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期间,要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调查古代数学计算发展历史,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9-09-12T16:05:54.733Z 来源:《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89期作者:饶菲菲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442714 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我们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运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宜推广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够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在课堂外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要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2.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3.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图形与变换》一课,展示给学生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图案、年画、脸谱、等等一些吉祥图案。在学习之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副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了解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有时回补充一些习题或者编一些题目,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在编纂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反映传统文化成就的应用题。通过习题中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逻辑推理、运算结果等使人直接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物质享受和情感体验;或以教材内容为题材介绍数学家。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时,可以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加减法问题时设计这样

的题目,“我国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第一高峰,高8848米,高出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237米,乔戈里峰海拔多少米?”还比如在学《质数和合数》一节课,涉及到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讲一讲他的故事以及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产生共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1)

试论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

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整理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

【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怎样培养小学生 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往往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教育中,尤其是信息技术作为主导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中,怎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经过不懈地努力,认真学习数学新课标要求,刻苦钻研各种教育书籍,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结合各家所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在课堂课外的教学中,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 一、利用身边熟知事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对于新的知识,他们所没有接触到的东西,带有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又有一点畏惧的心理在作祟。这样他们在接受新的知识时,内心是充满了期待,又会有些抗拒的。了解到学生这个特点以后,我就常常利用他们所熟知的事物来导入新课,这样既缓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还满足他们的强烈的好奇心。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

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这个新朋友就时时刻刻藏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找到他吗?(这时学生会东看看,西看看,成功引起学生的好奇),这时板书分数(学生会在心里产生疑问,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个新朋友了,我怎么看不到他呢?)。 其实分数这个朋友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分物品时要平均分,这样体现了公平性。下面大家伸出双手一起和老师做动作。老师双手抱圆,表现出怀抱西瓜,学生照做动作。然后将这个西瓜从中间切开,平均分成2份,双手摊开,将其中一份分给你的同桌,一份留给自己。你的同桌分得的西瓜就是二分之一,你自己留下的西瓜也是二分之一,这就是分数。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分一份其他的物品吗?(这时同学们会非常积极踊跃地用动作去分物品,有的同学会比划着分蛋糕,有的同学会比划着分月饼……)大家的小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情,体会到收获新知识的快乐。 这样导入新课,把分数这个陌生的知识传递到我们身边,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新知。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兴致很高,大家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是有趣的,数学是有用的。 二、学生身体力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这样导致他们的想象能力常常局限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动作上。我注意到很多次这种现象,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老师会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平行四边形,一部分同学会环顾教室,希望能够在教室中找到,一部分同学在自己座位认真地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很快就有一个同学举手回答,我在停车的位置见到平行四边

学生数学思维严谨性的培养策略-2019年精选文档

学生数学思维严谨性的培养策略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要养成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继而又要落实到思维品质的形成上。数学和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特征都包括严谨性,思维的严谨性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要求。数学具有周密的逻辑性,任何数学结论必须借助于周密的逻辑方法来实现。 一、注重概念教学,把握概念实质 例如:关于x的方程ax2+x-3=0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 这道题,本来是考查分类思想方法和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简单题,然而,学生往往只顾及求解,而忽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中二次项系数不为0的隐含条件,急速运用韦达定理求解,忘记分类思想,造成了不必要的失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错就错,然后回头反问,当a=0时,方程是否有解?效果斐然。 概念是所有数学内容的基本元素,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组成整个逻辑系统。数学概念的形成大凡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必要时举反例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针对学生思维不周密、简易疏忽隐含条件、只看问题的表象等问题,可先练习,再针对性引导返查,透过现象看本质,仔细区分和正确使用概念;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使之遗漏,要求在审题时不但注意明明的条件,而且留意隐藏条件,全面思考问题。因此,在学习时,要认真理解数学概念,确凿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严格的数学推导,才能正确有用地解答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周密性。 二、定理运用,把握前提 例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4x+5=0的两根为x1、x2,求x12+x22的值. 在解这道题的过程中,用韦达定理和配方法简易解 得:x12+x22=(x1+x2)2-2x1x2=(-4)2-2×5=6的满意答案,但实际上原方程判别式小于0,根源无解,何谈两根的平方和!学生经常忘记,所以,在运用结论、定理时,必须注意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

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发表时间:2020-02-27T11:42:55.737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41期作者:毛选忠[导读] 本文将围绕数学文化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广东省兴宁市永和镇中心小学 5145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教育事业对于人文素养的培育越来越重视,因此新课标中指出要将文化因素,文化意识融入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基于此,本文将围绕数学文化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文化;渗透方法 引言: 近几年,基于人文素养培育理念发展的背景下,一系列类似于“数学文化”的名词也相继出现。本文就选择将数学文化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理念进行研究讨论,旨在介绍渗透数学文化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掌握的重要作用。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现状和必要性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理论较为繁多的学科,且它也具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其中所谓数学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对数学家、数学教育发展、数学思想推论、数学精神传承、数学方法研究等的总体概括。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只简单学习数学教材的表面知识,还需要学习一定的数学文化,培养基本的数学素养。 (二)分析数学文化渗透的现状 在新教育目标的深入影响下,渗透数学文化的理念逐渐变得倍受重视。但我国教育体系长期以来都受着应试教育的压迫,致使教师在教师、学生在学习各类学科时,更多的只是重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理解,往往都忽略了对所学学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把握【1】。因此,针对于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理念来分析,尽管已经提出了引入数学文化的教育理念,但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时还是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一些问题,还是很难保证其渗透的有效性。 (三)分析数学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文化是教材的组成部分。”还有在此之后,召开的《关于基于数学文化的教育研究设计与实施》专题报告等中都明确指出了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含义和意义、指出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要求,并列举了几个较为出色的数学文化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通过这些可以知道,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研究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渗透数学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满足实现自身的发展需要。另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不再只是学习数学抽象表面而是更为全面渗入的知识,并且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 (一)引入数学史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过:“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说过:“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由此可知,引入数学史也是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途径之一。以下是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有关于引入数学史的两方面的要点:引入数学内容原始与现今的比较和引入对应知识数学家的故事【2】。例如在教师在讲授“图形的面积”(北师大版本小学数学五年级)这一章节中的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早在公元前600年以前,据中国战国时尸佼著《尸子》记载:“古者,倕(注:传说为黄帝或尧时人)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也就是说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已经有了“圆、方、平、直”等形的概念;到后期一世纪左右,古希腊梅内拉发表的《球学》一书中富有包括球的几何学,并附有球面三角形的讨论;同样在一世纪左右,在《度量论》一书中,古希腊希隆从几何形式推算出了三角形面积,即也成“希隆公式”等这些有关于三角形面积的研究历程。通过知识点发展历程的介绍可以帮助深入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体验数学文化的真谛,让学生们产生自己正在探索一些曾经被著名数学家们探索过的问题,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开展丰富的数学研究活动 众所周知,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或课余时间中可以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数学性质的研究学习与活动。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这章中的“折纸”时,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下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这样不仅能向学生讲授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还可以自然地引出本章节的教学内容,然而在此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布置折纸要求,例如在统一纸张大小的前提下要求只经过三次的折叠或裁剪形成新图形的面积尽可能大,长度还要是宽度的两倍【3】。等到学生们都将作品上交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所有新图形的分类活动。又如在学习“可能性的大小”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摸球”的游戏并记录数据,同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九章算术》,并在后期的课堂上开展五分钟的“九章算术数学文化抢答”比赛。游戏与实验都是小学生比较钟爱的学习活动,在这两种学习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介绍,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作为所有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数学文化作为所有文化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教学十分重要且必要,作为教师一定要首先培养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数学意识,其次才能更好地把数学文化渗入课堂、融入教学,力求借助文化层面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热爱。 参考文献: [1]熊妍茜.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1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