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测试试卷

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测试试卷

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共3题;共36分)

1. (9分) (2016高一下·泉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博是新媒体中的新媒体,它的横空出世,迅速改写了中国人的传媒心态。在微博空间里新出现了一种微小说。它不是微型小说的瘦身版,而是一种新型的小说生产与传播方式。微博不仅改写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学批评表达与传播方式。

伴随着文学的衰微,文学批评更趋边缘化了。每年的文学圈似乎都有“收成”,也常见镁光灯前的短暂热闹。但这短暂的热闹和轻量级的“收成”,显然与眼下大时代不相匹配。文学批评不仅是艺术批评,也是社会批评。只有掘进时代的地心,接近岩浆奔涌的时代地心,深刻感受其深度与温度,把时代深处的爱恨表达出来的文学批评才会有力量。表面上我们的文学批评越来越专业化,文学批评者操弄着带有专业色彩的批评话语,编织只有在专业圈子内流通的话语云锦。文学批评毕竟是关于文学的批评,文学是“1”,其他是“0”。换言之,文学批评的附加值是建立在对文学的精准把握基础上的。但当下很多文学批评是难以得到文学创造者们的认同的。

微博打破了文学批评的专业壁垒,让批评为普通大众敞开大门,启动了文学批评的大众化时代。微博突破了文学批评自闭的大门,使得文学批评社会化、媒介化了。微博大大降低了文学批评的专业门槛,使得普罗大众可以对文学评头论足。

在微博世界里,专业话语不再是文学批评的交流语言,也不再是精英圈子研习文学的身份符号,而是被另外一套新话语体系置换了。专业文学批评的载体通常是专业性刊物,微博文学批评的载体则是微博。微博这一新兴载体在技术上不允许长篇大论,在微博里交流,你不能阳春白雪故作高深。一个人的言论要想获得围观,必须看他的言论够不够新锐、震撼,能三言两语搔到公众的痒处,吸引多数人的眼球。

微博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或文学现象,但评论的语言是一种大众语言。评论者也不局限于专业文学批评者,可以是普通的文学批评者。著名演员姚晨,一不小心成了微博明星。在她的微博上,她甚至开始评论诗歌。文学在微博上变成了一个话题。评论者参与评论并不一定要求真懂文学,可以无知无畏的表达。当然微博上也藏龙卧虎,经常会有高人显山露水,引领批评的方向。

微博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它搅动了满池春水,打破了专业精英的文学壁垒。虽说微博文学批评的繁荣,拓展了文学的基本面,使得普罗大众都可对文学进行批评。但微博文学批评的过度喧嚣,也会对专业文学批评构成负面影响。在微博空间中,微博毕竟多是零星、碎片化、浅表性的思想与感兴,批评的纯度被稀释了,厚度被摊薄

了,高度被削平了。如果一个时代只有普通民众的话语繁荣,而没有专业精英的有力表达,那么宽广的民众声音可能会行之不远。

(选自2011年第6期《决策探索》,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微博文学批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微博文学批评的载体与专业文学批评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微博,后者通常是专业性刊物。

B . 微博文学批评既改写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学批评表达与传播方式。

C . 微博文学批评有其积极意义,但若过了“度”对专业文学批评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D . 微博文学批评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准确的说,是一种大众化的话题批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微博空间里新出现的微小说与微型小说不同,微小说仅仅是一种新型的小说传播方式。

B . 微博语境下的大众文学批评突破了专业文学批评的狭隘视野,使文学批评有更广的空间。

C . 在微博世界里,作为文学批评交流语言的专业话语,已被新兴载体微博的话语体系置换。

D . 微博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微博文学批评的参与者认知程度参差不齐,对此应正确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在微博里交流长篇大论或故作高深是没有市场的,作者须放下身段与读者平等交流。

B . 作者认为微博空间下的文学批评,多是一种碎片化、浅表化的批评,是一种“零星”的批评。

C . 作者认为微博这一新兴载体,一定会给当前的文学批评带来新的契机,民“声”渐行渐远。

D . 作者期待专业精英文学批评能够与微博文学批评互为补充,开创一个双重勃兴的局面。

2. (12分)(2019·汕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

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让曾经浮躁的电视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化上的根。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当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一一激发,产生强烈共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人不安。《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我们的需求远比“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

(摘编自2017年12月27日人民《<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观众不只需要“更快的马”》)

材料二:

近日,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

“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历史。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不仅自己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

入期末考试试题中。

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目第一期的最后,梁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

(摘编自2018﹣01.09中国《评: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式”》)

材料三:

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

《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丈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中国新闻网《国家宝藏》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肯定了央视推出的节目《国家宝藏》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具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是目前大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B . 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同时还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

C . 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

D . 虽然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都持续热播,获得成功,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

接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国家宝藏》中讲述的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激发了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可以说,《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是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B . 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C . 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D . 《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域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E . 《国家宝藏》能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主要是因为这个节目有“受众意识”,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看法。

3. (15分) (2019高三上·赣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笛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喜悦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孩子笑毛了。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部分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独自一人时,会对着山峰和森林吹奏,笛声平静、清澈,梁老师告诉朗风,就像落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样,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能吹出最丰富的心灵。朗风的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而逝的记忆。一会儿,山林呼啸,那尘封的年代,从卡车上下来的那么多戴眼镜的人,梁老师瘦小单薄的身板,脖子上红色的围巾。一会儿,山谷里飘来春天的气息,梁老师给他重新起的名字,晴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一会儿,山风浩荡,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一会儿,山间大雪弥漫,梁老师没能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家”,这是他的遗愿,他希望留在这里,每年听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的声音。从此,朗风经常来这里,他为梁老师吹笛子,再也没有人指点他,但站在这里,他觉得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老师们沉默着,大个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拿过朗风的笛子,端详着,然后递给其他老师,他们传看着。最后笛子被小心地送回到朗风手里。“是把好笛子,孩子。它原来的主人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是个很好的笛师。”

朗风的眼睛有点红,低下头,他想起梁老师生前不止一次对他说的话:“有一天,你会站在音乐学院的乐台上

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标题“魔笛”中的“魔”形象生动,既点出梁老师、朗风师徒二人吹奏技巧的出神入化,隐含着他们对音乐的痴迷,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小说中的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他未经允许就吹奏,演奏《无言曲》时即兴发挥,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

C . 小说中老师们开始想笑又不敢笑,后来“一下子都笑了”,这些细节描写既丰富了朗风的形象,又表现了老师们对考生的尊重、对朗风的喜爱。

D . 小说结尾部分用老师们传看笛子的举动和梁老师的话暗示朗风能够考取音乐学院,突出了优秀音乐家梁老师在艰苦条件下培育人才、传承艺术的形象。

(2)朗风吹《乌苏里船歌》段写得精彩,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就画线句子作简要分析。

(3)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共3题;共34分)

4. (19.0分) (2017高一上·汕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1)对下列划线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②凌万顷之茫然(凌驾)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下)

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端正)

⑤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

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滤酒,这里指斟酒)

⑦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减和增长)

⑧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应)

A . ①②⑤⑥⑧

B . ②③④⑥⑦

C . ①③④⑦⑧

D . ①④⑤⑥⑦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B . 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C . 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 . 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 . 固一世之雄也

B . 渺渺兮予怀

C . 何为其然也

D . 月出于东山之上

(4)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 . 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 . 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 . 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5)翻译句子。

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5. (9.0分) (2019高三上·海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6. (6分)(2017·包头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一句“________”极写刘裕为恢复中原而大举北伐时的威猛声势。

(3)

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共3题;共20分)

7. (9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阿拉伯世界发生的多米诺骨牌似的政治_________,不仅极大改变了这个地区的地缘政治版图,也使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去年12月,分散在全国31个大城市的52块LED屏被整合在一起,实现了网上________,此举的意图是力争打造全球最大的户外同步信息平台。

③4月18日晚,安徽中升药业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有毒气体________事故,已导致2人中毒死亡,10人遭受重伤。

A . 剧变联播泄漏

B . 剧变连播泄露

C . 巨变连播泄漏

D . 巨变联播泄露

8. (6分)(2019·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泰晤士高等教育日前发布了第14届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从全球范围来看,牛津大学依旧蝉联第一。剑桥大学上升了两位,跃居至第二位,赶超了并列第三的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虽然美国继续雄踞榜单,但中国的大学也在逐年快速赶超。中国有66所大学上榜,其中10所为首次上榜。北京大学为中国排名最高的大学,并列第27名。清华大学排第30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排名的编辑部主任表示:“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显示,中国在高等教育上的进步是确实存在且发展迅速的。13年来,中国首次有两所大学进入前30名,其领先的大学如今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全球精英的一部分,并超越了美国、英国和欧洲的多所名校。”在今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东亚地区表现很突出。北京大学与纽约大学和爱丁堡大学齐名(并列第27名)。同时,清华大学赶超了墨尔本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慕尼黑大学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

9. (5分)仿照例句,另选两个字,分别写一段话。要求:拆字合情合理。

例句:舒——“舍”得给“予”他人,自己才能舒心。

四、写作(60 分) (共1题;共60分)

10. (60分) (2019高一上·虹口期中) 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材料提示要求作文。

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的一首诗《痕迹》是这样写的:“把每一个黎明看作你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你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痕迹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见证。

请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选材,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复杂记叙文,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共3题;共36分)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共3题;共34分)

4-1、

4-2、

4-3、

4-4、

4-5、

5-1、

5-2、

6-1、

6-2、

6-3、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共3题;共20分)

7-1、

8-1、

8-2、

9-1、

四、写作(60 分) (共1题;共60分)

10-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