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高考.散文阅读

2018年高考.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

【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207年高考考查特点:

1.题型稳定。一般设置三至五道题,以主观表达题为主,有的试卷中题都是主观题,有的试卷中是客观选择题(一道)加主观题。

2.选材涉及中外散文。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3.试题贴近实际,要求由文章内容出发对生活进行联想、感悟。试题设计不仅就某一篇文章的某一点进行思考,还要求考生将思维拓展下去;不仅仅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也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学以致用,这种命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探究能力中“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仍是探究的重点。新课程大纲强调的探究性学习、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这一理念在散文阅读中体现较为明显。

二、2018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一)备考措施:

1.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语感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每年的必考题。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与高考阅读试题相关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问题了。

2.多写散文,改写古代诗歌,提高理解能力。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写作方法。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改写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有效地提高散文的写作与理解能力。

3.加强练习,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每周自主练习1道高考真题或者各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思路。通过对高考散文阅读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二)解题思路

1.找线索,理思路,明主旨。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1)语段结构分析。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小结。

(2)全文层次分析。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分析全文层次,首先可抓标志性句子或词语。有的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会有结构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复出现,这就是标志性句子。

2.析词语,明情感,挖信息。

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现的,它要跟其他词语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意思,所以,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它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信息,这就需要考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抓开头,重结尾,找关键。

散文的开头是很讲究的,甚至有的文章开头就是“文眼”。当然,文章的写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候,文章的关键语句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需要仔细寻找。关键语句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在文中或总起,或概括,或警策,或衔接,或揭示主旨,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4.品语言,悟句意,析手法。

散文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技巧,多从修辞、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方面思考。

5.观全文,明哲理,悟意蕴。

对具体形象的描绘特点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找出蕴含哲理的关键句仔细领会。注意文章的结尾,细细咀嚼,通观全文,辨明哲理,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

6.按步骤,精答题,提能力。

答题前应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简答题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

找,不要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仔细审出试题题干中暗示的答题指向,从原文中找命题点,并从命题点的前后文中找相应的词或句,或用原文,或稍加概括作答。对于散文中的写法及其作用的赏析,一是要充分运用赏析常识作具体分析,分析所用的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并且要紧扣文章主旨;二是要分条陈述,力求有理,分析宁多勿少,因为评卷是据理评分的。

7.2017年课标2卷考核散文,应引起重视。

【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

1.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鉴赏评价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探究 F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考点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①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

②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

③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概括作品主题要关注散文的写作背景。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考点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

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广阔,因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想象和联想,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说,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考点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所谓重要语句和精彩的语句,主要是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句子;

②能帮助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③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②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③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

考点4: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是指具体的人,有时也指文章中所描写的具体的物。欣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关于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关于具体的物,可以是作者所描写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一组景物的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意境。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所写之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

考点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散文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因此,在鉴赏散文作品时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客观分析、辩证分析,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存在的不当之处。

考点6: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

为探究F。

【名师点睛】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是指从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出多侧面的、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从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主题。其主题往往具有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多义性,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则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考点7: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把握,成为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总是力图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理清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创作背景是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金钥匙。

考点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从文本找准一个切入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深入的分析与评价。见解力求独到,读出不同,写出个性,张扬灵气;论点力求深刻,不要面面俱到,只求一点深入。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结合文章提供的背景材料适当地作具体阐述,透过现象看本质。【试题演练】

一、【2014年高考天津卷】阅淡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枣香醉人

洪丽丽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給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破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臵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

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靜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剌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額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先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先……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兩,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玢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

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检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

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铰子?不怕累着??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焰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噜呼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参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屹立不倒的枣,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都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四年之中。

(选文有删改)

16.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4分)回忆童年快乐,表现浓浓亲情,增添生活气息;昔日的热闹,反衬出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3分)叹惜枣树的老去,体现奶奶对老树的深厚感情;奶奶借枣树的老去感慨自己的衰老。

【解析】这种情感是对枣树、自身的感叹,是对时间的感叹。要抓住“老”的多重意蕴。先抓住句子的难懂的词语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度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答案】排比、反复、衬托;句式整齐,语意递进,情感浓烈。

【考点定位】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本文标题为“枣香解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4分)

19【答案】枣香醉人:“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文章以“醉枣”起,“醉枣”结,首尾呼应。

根:“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

【解析】认为“枣香醉人”好,则从“枣香”是线索,结构全文,渲染主题;运用比喻写爷爷奶奶对我的影响入手答题。认为“根”好,则从“根”运用比喻,点明主题——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以及对我的影响入手答题。认为哪一个好均可。这是相对开放的题目,实际上是探究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强调重点、手法、情感)和结构(对题目、上文、下文结尾)两方面回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

B.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

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

D.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

E.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里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

【答案】A.E

【解析】A不是突出坚守乡村的可贵品质,在寒冷中等待我,突出表现了爷爷奶奶对“我”

的关爱。E没有心理描写。A项考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主旨,E项考查了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2014年高考天津卷】《枣香醉人》这篇文章引发我们对广受社会关注的“空巢老人“问题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限80?100字.(7分)

【答案】略

【解析】提示:内容:表达。可选角度:个人、家庭、社会、政府、伦理、道德、法律,等等。

参考:个人——空巢老人也应转变观念,减少对子女的依赖(老人要从思想上改变,接受新的生活观念。老人退休以后,要建立新型家庭观念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合理安排退休后的生活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其他可以陶冶情操的运动或文艺上面。适当减少对子女感情的投入,降低对他们的期盼值进而达到对子女的依恋充实孤独老人生活。充实老人生活,找到代替角色。老年生活本就枯燥无味,老人要适当的调节生活乐趣,增加生活情趣,平时可以培养新的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群,进而调整生活状态对生活有新的规划展望。)

家庭——尽孝要趁早,子女应主动为老人提供更多关爱(古语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即便孩子很长时间不能回家一次,老人也没有怨言。但是,孩子走得再远,始终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牵挂。他们嘴上说不用惦记家里,但心里却盼望孩子能经常回来看看自己,陪自己说说话。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最渴望的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是来自儿女的亲情爱护。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治愈老年人身体上的病痛,但是无法抚平他们心灵上的空虚。即使医院有高水平的心理医生,也难以排解老人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尽孝应趁早。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所有人来说,都应该把赡养老人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来完成,不论

是节假日还是平时,能陪伴在老人身边的尽量陪伴,外出打工的能回家时尽量回家,实在回不去的也要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下老人,报告下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只有这样,老人才是幸福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不仅是家庭的宝,更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他们。)

政府——仍需为“居家养老”提供制度保障(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陈钟林建议建立专门针对老人群体的保障制度,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公共投入。要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须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机制,从“社会保障”向“社会福利”过渡。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实行“居家养老”,即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但这些服务多数仍限于生活层面,还不能给予老人精神慰藉,而且部分从业人员缺少培训,服务质量不高。“完善居家养老模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政府投入,这些都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积极措施。”陈钟林认为,如果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得到有效保障,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十分巨大。)

法律——“常回家看看”入法需要刚性(精神赡养有时比物质赡养更重要,“常回家看看”

是给钱、给物代替不了的。许多“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并不是子女给予物质就能解决的,他们需要子女的精神抚慰,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然而,他们仍然无法依靠法律来帮助自己实现意愿,因为“常回家看看”虽然入法,却没有规定谁来监督执行“常回家看看”,也没有赋予有关组织强制的权力,更没有规定不“常回家看看”的结果。对于“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条文,总体上要靠子女自觉来执行,而且,这种道德上的义务、亲情上的事情,法律也不宜干涉过深。但是,为了让这一条文更能发挥作用,不妨增加一些强制规定。比如,子女长期不“常回家看”而老人提出要求的,街道、居委会、村委会有义务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严重后果的,例如造成空巢老人死亡的,法律应当对子女进行相应的惩戒。)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内容要有文采。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筐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她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烧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发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

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藻,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太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19.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

【答案】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2分)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2分)

【答案】

(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

②凸现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一般做题的思路是,将原文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代词、喻体、深刻的词语)转换成语境中的直白含义,然后将这些零散的含义根据原句顺序,组成通顺的话表达出来即可。此题第(1)题基本按这个思路解答,第(2)题则分析比喻的修辞效果,本质是赏析句子的题。山东卷往年的试题中2009年《记住回家的路》两

个句子按基本思路答题,2012年《被时间决定的讲述》中的句子含意题则按赏析制定的答案。所以在备考中为了周全起见,先解释基本含义,有手法的要分析手法及其效果。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答出其中的任意4点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要全面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

【答案】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客观认识历史上的名人,具有现实意义,“杜甫很忙”曾经在网络上影响颇大,因此这个探究题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正确是非判断能力,客观认识问题能力,而不应该人云亦云,或跟风起哄调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此题为探究题,这类题一般要求学生既要关照原文,又要有所提升,不能就原文分析原文。在这片文章中要从全文多个角度分析把握,注意题目中“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两个关键词。此题6分,一般分条答题(分三点的可能性最大,为了周全答出四点较稳妥,当然不可机械套用此规律),思路才显清晰,而且阅卷标准更好把握。因此备考中要养成条理答题的习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22分)【2014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

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我们人类,大家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的那一种怪习惯;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我从前有一位同事,他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我想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

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我想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丙项是()()(4分)A.文章从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谈走,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发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已,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答案】A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对文章段落段意的概括。做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截”(截取重要的语段和语句),然后“删”(删掉不重要的句子,使答案精炼),最后“改”(将原文中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话)。在原文中能找到欣赏自然山水的三种方法: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山水中欣赏自然。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相呼

应,行文详略有致,富有变化。

【解析】此题考察了中间段落的作用,第⑧段是文章的中间段,它会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产生一定作用,比如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以在看到中间段作用时,首先想到的是它产生的结构作用有:①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中的……引出了下文中的……)②前后照应(与前面出现的时间相照应)③点明中心主旨。而在内容上就要考虑文段本身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只有将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一题中拿到高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6分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胞,又觉得清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呈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常常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家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答案】

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性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独木舟之道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从他将船桨侵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然。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

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的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风暴雨抗争。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事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他们的怒吼和激流。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激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徒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臵之度外。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⑤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会在急流中荡舟。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是我赞成年轻人感想敢做的精神。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⑥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朴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⑦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水路。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⑧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

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选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有删节)11.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的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4分)顶风破浪:

冲过急流:

【答案】顶风破浪:奋战抗争,欢快得意

冲过急流:挑战凶险,超然生死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2)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答案】(1)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的身体的一部分;人舟和谐,融为一体。

(2)长满荒草的小路,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解析】要理解(1)中的比喻,运用比喻,写荡舟之人将船当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能掌控独木舟,让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2)要理解(2)中“小路、结伴而行”所表达的语境义,联系“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荡舟人荡舟时能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作答理解句子就是理解具体词语在文中的语境含义。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3.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6分)

【答案】(1)不可删。结构上,⑤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述。并由此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上,⑤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

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

(2)可删。结构上,⑥段首句可直接上承④段,删去⑤段,上下文联系更为紧密;内容上,

⑤段意在强调荡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此意已蕴含在上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之中,删

去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8分)【答案】(1)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

(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乙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乙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

(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狂风暴雨和急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

(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一种超载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5)独木舟之道即传统之道,就是通过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当独木舟行于渐趋荒僻的水道时,荡舟人与往昔旅者精神相通,感慨古老明智的生活传统的逝去,并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解析】题目已经明确“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五、【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