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建校本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考

【构建校本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考

【构建校本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考
【构建校本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考

【构建校本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考校本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现对教育本真的回归、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促进青少年素质全面提升的 __。一、校本活动课程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意义

校本活动课程不是简单的活动或课程,有四个基本特性:一是校本性。即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或办学理念,具有“本校”或“本土”特色,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文化,和学校的办学目标价值取向相一致。二是活动性。通过组织一系列有目标、有特色的活动,显现校本文化,体现学校的教育追求。三是课程性。即像课程一样明确活动的多维目标,像课程一样分阶段实施,像课程一样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像课程一样注重实施效果的评价考核。四是自主性。是学习者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的领域,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它是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1]。

1.培养团队精神

在校本活动课程的准备阶段,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合作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在活动过程中,大家根据分工各负其责,每个人的活动又不是独立的,大家必须随时互通信息,分享信息,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可见,校本活动课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

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学习情境和课程生态环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相交流情感、体验,分享彼此的思考、感悟、经验,从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团队精神。

2.推进自主管理

现代教育观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教育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来培养和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体。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调整自己”。在实施校本活动课程过程中,需要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参与各项专题教育课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校本活动课程为满足学生心理、展示个体的创造才能营造了特定的场所。因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活动[2]。

3.强化责任意识

校本活动课程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倡导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方面内容,开展探究性、实践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也

就是认识自我,进而完善自我的过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他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提升综合素养

校本活动课程需要有科学的实施方案,需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需要有各项过程保障,需要在过程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校本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课程资料可以借鉴,也不像课程那样有老师的全程指导,需要发挥参与学生的最大潜能,开动脑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它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现实的情境,促进学生参与实践、参与体验、参与探究、参与创作、参与管理,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本活动课程的组织建设

校本活动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育人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

大力配合。可以组织由政教、教务、团委、年级组及学生社团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机构,形成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同时又集中考评、强化监管的组织机构。学校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管理、课时、教师指导、评价等方面的制度[3]。

建立校本活动课程的组织机构,有利于提高对校本活动课程的

认识,消除少数教师或管理者关于校本活动课程“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促进全校上下对校本活动课程形成统一的、清晰的认识。建立校本活动课程的组织机构,可以形成分工协作的统筹管理,防止活动课程走过场,为各项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校本活动课程的组织机构,还有利于为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指导、督导服务,防止活动课程低水平运行,不断提高活动课程实施的质量,从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校本活动课程的组织机构主要职能:一是整合资源。组织机构

通过立足校本,挖掘学校所处区域及自身的办学资源。二是统一规划。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对全校一定时期内(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校本活动课程进行全盘规划,形成校本活动课程全校“一盘棋”。对不同的活动课程提出不同的活动目标,对活动课程的方案制定、活动细则、安全保障、总结反思等提出具体的可量化的要求。三是过程督导。对活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四是考核评价。制定考核评价的体系,对校本活动课程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对今后如何改善和提高校本活动课程运行质量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校本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校本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已倍受人们的关注。它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社团小组活动

在自愿报名、适当筛选的基础上,建立一些学生社团小组。如文学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热爱文学的素养;小记者社团,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关注热点、关注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广播社团,可以组织学生采编、播出学校内外重要新闻,可以培养学生的新闻意识、时政意识。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成立机器人制作小组、乒乓球小组、韵律操小组等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

2.社会实践活动

如踏青远足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知自然,感知家乡变迁,懂得环境保护。还可以组织环保校园的系列主题活动:如环保社区的认领,环保植被的认领,区域环保开发,环保节能活动,环保垃圾分类。还可组织社区义工活动等,学校可帮助联系体育馆、陵园、养老院、学校图书馆、学校食堂等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3.常规管理活动

可开展体现学生自主教育的主题班会活动:如感恩心、宽容心、敬畏心、谦和心等“四心”教育,青春期教育,抗挫教育,生命教育,逃生教育等。可借助社区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如交通法规图片宣传、法制讲座等活动以及后续的讨论及征文活动。可针对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违规典型现象组织专题大讨论:如针对早恋现象、男生留长发现象、手机使用等开展专题班会、专题大讨论。可开展家校联手的亲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走近父母、感悟父母、理解父母、信赖父母。

4.校节系列活动

可举办体育节,开展球类活动、田径体育活动、趣味体育活动、特色体育活动、跑操活动、民俗体育活动等。可举办读书节,开展主题演讲、专题讲座、图书跳蚤市场、新书推介、“书香师生”评选等活动。可举办艺术节,开展才艺展示、艺术(摄影、书法、绘画)展示、校本剧比赛、大合唱比赛、街舞比赛等活动。可举办科技节,开展科技专家讲座、机器人制作比赛、小发明展示、环保创意比赛、重大科技进步图片展等活动。

5.基地系列活动

一些学校相继被评为不同类型的教育基地,可结合教育基地的特征,开设相应的系列活动。“科普教育基地”的学校,可以开展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场馆行、科技宣传周等活动;“环保基地”的学校,可以开展走近故乡河、生物多样性调查、野生动物救护、环境调查等专题活动;“体艺基地”的学校,可以组建学生合唱团、学生艺术团、学生舞蹈团,开展相应的活动。

校本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坚持活动专题性,每一个活动着力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长和能力;需要坚持活动的一贯性,每学期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不因学校的 __而中止;需要坚持活动的长效性,全校一盘棋,围绕相同的教育目标结合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开设相似的活动;需要坚持活动的可持续性,对开展的活动课程不断修改完善,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校本活动课程的考核评价

校本活动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实际设定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一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校本活动课程更突出学生的实际要求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校本课程不进行考试,但要考核教师的组织情况以及学生参加活动次数、活动质量、学生学习情况等。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临沂长安路小学校长李晓玲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补充。我校致力于“1+X”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并通过调整课时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这里的“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五大综合性课程,即学科拓展系列课程、学科实践系列课程、学科整合系列课程、系列活动节日课程、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保证质量,综合性课程张扬个性。 学科拓展课程——选课走班。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找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并加以拓展延伸,开发出相邻或相近的板块,以社团的方式呈现,通过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的选课走班来落实。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着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程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身素养奠基的目的。 学科实践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学科实践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大学科,主要是基于学科本位,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自然而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延伸。语文学科设置了《童心雅读》课程和《写字立人》课程,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儿童戏剧团”、“国学班”等社团。数学学科引进了“超脑麦斯”思维数学课题研究,通过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目前每个年级设一个“超脑麦斯”实验班,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立3个社团。英语学科则成立了“快乐实践园”、“情景剧场”等社团。实践课程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大学科意识,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整合知识、拓展运用,以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学科整合课程——学科跨界。我校学科整合课程《尚美百科》是基于国家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 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 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P011) 1.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 3.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 4.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 六、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提出要求(P015) 1.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2.国务院〖国发[2010]36号〗文件提到:“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资料word . . 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深化技工院文件提到:[2010]57号〗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 发……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提升办学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校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标准为依据、; 体系”文件提〗[2011]11号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Mercer中国银行

2006年2月 中国建设银行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修订稿)

目录 1.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0 2.岗位胜任素质蓝图 (3) 3.培训课程分类 (15) 4.培训课程体系蓝图 (17) 5.管理建议 (21)

1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通常依据两个基础:一是支持企业经营战略的组织架构下确立的岗位体系所要求的胜任素质模型,二是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中短期战略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前者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关,后者与企业随时调整的经营策略相联系。 大多数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是依据岗位体系所要求的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的。事实上,企业中短期发展战略要求的能力也可通过对岗位任职者的胜任素质要求纳入到岗位胜任素质模型中。因此,中国建设银行的培训课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据岗位序列的胜任素质模型。 美世建议的中国建设银行培训课程蓝图的建设有如下四个步骤: ?岗位分析:建立岗位体系,通过岗位分析确定关键岗位序列。 ?能力建模:对关键岗位序列所要求的胜任素质进行分析,建立各类胜任素 质模型。 ?课程形成:对胜任素质模型进行聚类分析,形成课程和课程等级。 ?体系建立:通过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逐步形成课程体系。 下面我们将这四个步骤及方法简述如下: 1.岗位分析

我们在岗位-绩效-薪酬子项目中梳理了建行的组织结构,澄清了部门职责,建立起了岗位体系。通过岗位澄清,明确了岗位对任职者的胜任素质要求。在岗位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了关键岗位序列。(详见项目成果〈岗位管理办法〉) 2.能力建模 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的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见下图所示: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现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本文从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开展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三个阶段,论述如何构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些职业院校也对此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的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也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下面结合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改革实践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作一探讨。 1.开展市场调研 1.1开展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定位问题。首先组织由骨干教师、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岗位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分析,同时对比其他职业院校在本专业方面的教学现状,寻找之间的差距,编写出调研报告。然后,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及专业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中职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 1.2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机电技术应用职业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召开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大量列举出本专业的各种工作任务;然后,对所列举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般化职业能力要求,形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 2.人才培养模式论证 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与途径。主要分三个步骤:一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培养目标;二是学校组织教师围绕这些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并考核是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职业专门人才,是中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更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

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推动与发展,大批量的境外企业进入国内,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机加工产业的传统的加工方式,已经逐步被数控技术应用的加工方式所取而代之,从大批量生产模式到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数控加工均已被广泛投入使用。为了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有深入良好的了解学习,为此进行课程调研。 二、调研目的 初步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行业技能的工行要求以及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可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学校的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专业的个性发展。解决的问题如下: 1.数控行业现如今的发展趋势? 2.数控技术应用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哪些? 3.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 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一、 建立培训课程体系目的 按照电控人才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高端引领、整 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方针,构建人才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打造和谐高效具有战斗力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团队。为“十三五”时期 完成“启航工程”,落实好八个子工程,通过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提 升三支队伍的关键性能力和素质。 使公司早日成为在细分市场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 IDM 集成电路供应商。 二、 培训课程体系 集团培训课程体系是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的,以能力发展为核 心,将组织愿景、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有效地转化为每 位员工的言行习惯。 (一) 集团胜任力模型 序号 纬度 胜任特征 战略思维 1 战略认知 综合分析能力 决策能力 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掌握应用能力 2 解决问题能力(制度流程执行) 专业、专注 创新能力 3 团队协作 沟通能力(和谐、高效) 4 素质养成 责任心 职业化 成就动机 5 工作视野 专业英语、自我发展能力 国际化

(二)培训课程体系框架图 (三)课程体系设计步骤 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根据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及相应职位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将所有岗位 划分为三个职位族,根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判断,将职位族划分为七个职位层级。 2、根据职位族的划分结果,将职位类型与职位层级进行组合,构 成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3、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解析和提炼胜任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4、从必备知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把各岗 位所需要的每个能力要素逐一分解为若干的行为要点(行为表现)。 不同层级人员在能力要素的要求上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层级人 员岗位要求和工作重点的差异,逐一划分各层级人员应具备哪些相应 的行为要点,使得不同层级人员的能力呈现连续性和递进性。 5、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实现能力要求与课程的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定稿版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 学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孟庄镇寺后张小学 石进忠 2015.11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们寺后张小学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镇中心校工作安排,始终以市教体局基础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促内涵式发展”的工作要求,以“抓两课,育特色,保均衡”为工作思路。以导学案、课程纲要编写与使用,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三化教学,充分利用幼教通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全力打造有效课堂和快乐校园。现将我校近年来课程构建的做法同大家做以交流: 近年来,我校构建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主的三大课程,将课程进行合理整合,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构建多种教育方式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育人先育德,我校构建了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和“责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实践课程。 养成教育课程——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 在养成教育中,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为框架,在小学段培养人生48条好习惯,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坚持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使心理健

康教育成为重要的学校文化,在这一文化的浸润中,“使儿童身心健康”和“培养阳光少年”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调。 责任教育课程——确立每个人的责任,使校园里每个人都承担着自我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成长的尊严。每个人都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对家庭、对他人、对团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这些责任的教育过程,都从小事做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民主与自由,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的状态中。 情感教育课程——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以性情的陶冶和心灵的自由。 潜能教育课程——把学生的创造力量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和拓展出来。 渗透教育课程——将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看成教育行为,营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自我教育课程——发现并呵护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全课程”的理念,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上延伸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无限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德育课程中我校强调了德育思想由管理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德育方法由“重说教”到“重体验”的转变,注重心灵的互动和知情意行的过程体验,使一般的德育行为升华为高水平的道德享受,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课程质量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此,我校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科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学校对备课管理的过程实行“对话”+“现场”的模式。首先“对话”备课,一是同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对话研讨交流。实施导学案教学,导学案的编写按照先由市中心教研组形成导学案;然后由个人下载修改,形成个性预案进行课堂展示;再进行议课反

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点分别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部分。……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归根到底是以课程为载体来实现的。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教务处根据招生实训处、培训处提供的企业用工信息和要求,结合市场调研,对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创新。首先将课程整体上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然后根据每一专业职业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由项目工作组首席教师会同有关教师、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一起将工作过程中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 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一般贯穿四个学期,着眼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及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例如:语文课程由基础知识、口语交际、文本理解、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五个模块组成;英语课程由生活情景口语、职业情景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三个模块组成。 专业技能模块一般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进行学习,是专业学习必需的、基本的职业技能组成的模块,由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国家教育标准需要。 综合技能模块安排在第四学期,分岗前技能、职业资格技能、拓展技能模块,根据考证考级(初中级)、订单培养、岗前培训或竞赛需要由学生自选模块,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在课程整体划分基础上,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在构建中我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技能形成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项目载体提高学生的总和职业能力。 模块化项目课程及教学项目设计是创新课程体系的关键。模块化项目课是根据每一个专业工作领域(岗位)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的,分若干个大模块,通过相对较大和完整的项目来实现,也有几个项目整合设计为一个模块,把若干个项目根据项目大小、工作结构、技术实践逻辑关系设计为若干个模块成项目课程。同时按项目课程门类的要求,进行实训场地的建设。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可以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和职业综合技能模块。通过研究实践,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师结构团队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同时采用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为导向法作为教学方法。 ……基于国内外职教课程改革经验的分析总结,我校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建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多元发展需要。 一、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㈠课程目标的定位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职业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教材目标的确定依据”。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㈢课程结构的特征 在实施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时,课程结构一般按模块化设计。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对某一职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 二○一四年四月五日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构 (一)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通过对行业和本区域典型电子企业的调研,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岗位任职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表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过程 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高新区等区域内企业的调查分析,电子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电子工艺操作、电子生产管理等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生产质检、产品维修为主的产品检测维护岗位群和以小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售后服务

为主的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岗位群。 课程体系的建构:结合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学交替、产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化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一)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能力为本,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本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兼顾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中的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维修电工、微控制器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七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选取与整合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01.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目的 为梳理、沉淀和传承具有XX特色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公司课程开发体系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隐性知识显性化,最终形成知识管理平台,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整体素质、营造更优更强的学习氛围发扬企业文化,故制订本方案。 二、范围 适用于集团公司需要审核的课件开发流程; 三、方案阶段 方案整体分三个阶段进行,预计时间2.5年; 第一阶段:建设氛围,初步建立激励标准及课程评价标准,整理知识库周期1年; 第二阶段:完善标准,完善标准,培养开发人员能力,完善知识库周期1年; 第三阶段:形成体系,形成具有XX特色的知识库,周期半年; 四、方案实施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激励标准及课程评价标准,整理知识库周期1年; 4.1整理现有资源:整理现有课程资源,按照管理知识类、企业文化类、素养心态类、通用知识类、营销知识类、专业技术类进行归类; 4.2建立评审标准: 4.2.1课程评审标准:参考附件1 4.2.2课程评审流程: A、人力资源部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和日常业务单位开展需求制定内部课程开发计划; B、培训组根据课程开发计划,综合公司资源分布,指向性派发课程开发任务; C、派发课程任务时应明确课程需求、课程级别、课程评审时间、成品课程上传等因素,然后由培训组对进度及结果进行跟进; D、课程开发完成后,培训组进行审核,审核标准参考附件1,审核通过后加入课程库; E、评审通过后,培训组按财务审批流程以现金的形式向课件制作人员发放课程制作费用; 4.3设置激励标准 4.3.1精神激励:A、每年年底,根据课程开发质量及课程培训实施效果,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3门当年度“优秀课程”,对评选为“优秀课程”的开发人员,给予一定奖励;B、开设风采榜,将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皮革制品企业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并从核心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材开发、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对模块化课程的教学与实施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模块化课程;教学研究 “模块”源于英文Module,原意指具有独立功能、可灵活组合的部件。“模块课程”即教学内容以模块为组织形式的课程,模块化课程模式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划分模块,以工作过程的各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围绕能力或技能形成组织教学内容。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于2009年立项了“皮革制品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课题。经过研究和试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效果明显,毕业生职业技能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吻合,缩短了适应企业工作过程的时间,受到了皮革制品企业的欢迎。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题组派出专业老师深入皮革制品企业,通过与技术专家、毕业生代表、岗位从业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座谈、研讨,确定皮革制品专业高职人才面向的主要岗位群。并对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分解出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和规范。对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合并,得出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并由此确定主要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此为基础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置对应的专业模块课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出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以每个专业方向上所面对的具体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为基础,组成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实行项目教学;学生经过职业技术能力强化培养,对将要面对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非常熟悉,毕业生职业技能达到中级或高级工的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 皮革制品企业(以鞋靴为例)的主要工作过程为:订单——产品设计——制板——划裁——制帮——制底——组装成型——整饰——检验——包装——入库——交付——销售。 根据皮革制品企业工作过程岗位能力要求,上述工作过程主要包含4个环节:产品开发设计、工程技术支持、生产技术管理和产品营销,因此皮革制品专业课程设置为产品开发设计类、制鞋工程类、生产技术管理类和产品营销类4大模块课程。4个工作环节中,主要有12个职业岗位,对应12个工种,根据这12个工种相对应的岗位能力,开发和设置12门专业子模块课程。职业岗位与专业课程模块设置见表1。 表1 职业岗位与专业课程模块设置表 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子课程模块 鞋样手稿设计手绘造型设计能力 设计类课程模块鞋靴造型设计模块 鞋样电脑设计电脑造型设计能力鞋样3D设计模块 帮样设计与制作帮样设计与制作能力 工程类课程模块鞋靴帮样结构设计模块

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与项目实战

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与项 目实战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及项目实战 1、机器学习课程大纲 第一课:Python基础与科学计算库numpy 语言基础

数据结构(列表,字典,元组) 3.科学计算库Numpy基础 数组操作 矩阵基本操作 矩阵初始化与创建 排序与索引 第二课:数据分析处理库与数据可视化库数据读取与现实 样本数值计算与排序 数据预处理与透视表 自定义函数 核心数据结构Series详解 数据索引 7. Matplotlib绘制第一个折线图 8. Matplotlib条形图,直方图,四分图绘制

9. Matplotlib数据可视化分析 第三课:回归算法 1.机器学习要解决的任务 2.有监督与无监督问题 3.线性回归算法原理推导 4.实现简易回归算法 5.逻辑回归算法原题 6.实战梯度下降算法 第四课:案例实战信用卡欺诈检测 1.数据与算法简介 2.样本不平衡问题解决思路 3.下采样解决方案 4.正则化参数选择 5.逻辑回归建模 6.过采样与SMOTE算法

第五课: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1.熵原理,信息增益 2.决策树构造原理推导 ,算法 4.决策树剪枝策略 5.随机森林算法原理 6.基于随机森林的特征重要性选择 第六课:Kaggle机器学习案例实战 1.泰坦尼克船员获救预测 2.使用pandas库进行数据读取与缺失值预处理 3.使用scikit-learn库对比回归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构造原理 5.特征的选择与重要性衡量指标 6.机器学习中的级联模型 7.使用级联模型再战泰坦尼克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 1、建设内容 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以就业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实施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接的情境教学、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教学,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科目课程,科学构建以“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按照基本职业素质、双证融通情境教学、职业定位顶岗实习三个模块七类课程若干个项目单元进行模块化建构,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学院服务湖南及周边省份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岗位要求,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四步法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

图16 课程体系设置步骤图 (1)确定培养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模块化科目课程 以双证融通模式设计课程,在教学单元基本内容的设计上将. 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模块化教学单元,并按实际培养的需要划分成一组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形成按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对应的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项目。同时,要克服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使课程的功能取向和整个系统的取向一致,通过各门科目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达

到课程体系的最佳状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科目课程构成如表所示:

专家座谈会于基型典计作工算合作分析岗位过程机网络技位作设计岗合术图17 模块化科目课程开发共建流程图 2()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本专业以就业岗位 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职业活动分解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形成突出能力培养、与上岗对接的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全新的模式组织教学。本专业从07年开始,全面打破学科体系结构,以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 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 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 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 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 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 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 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 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 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 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 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 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 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 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 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 学资学习网 ------------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教学教材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建设综述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为做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泰山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泰山学院课程评估方案(试行)》、《泰山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泰山学院选修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外语教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计算机课教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根据2007年“迎评促建年”活动实施项目,从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大纲建设、课程评估、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着手对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思路和工作计划。成立了专业建设与评价、课程建设与评价专家组,制定了相应的评价工作细则,加强对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较好效果。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方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据“重组基础、反映现代、面向前沿、交叉融合”的改革思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建设合格课

程、创建优质课程、争创名牌课程,以点带面,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 主要措施: 一是组织教学研究立项,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活动。2006年我校印发了《泰山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文件的精神我校规范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立项研究,为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特别在项目立项、经费资助、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校级立项,学校给与一定经费资助,凡是列为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学校在经费上分别给予以1:1和1:2配套。 二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将研究成果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先后三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 三是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要求基础课程、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干专业课程,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规划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获国家、省、部级奖的优秀教材等。同时鼓励教师编写辅助教材,进行教材配套,优秀教材评奖。 四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配套改革,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支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全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新)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

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就业市场欢迎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中职教育接轨市场顺理成章。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对经过职业教育尽快就业的愿望强烈。中职学校实施模块化项目课程改革,具有行之有效的现实意义。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点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部分。通过模块化项目体系的研究实践,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师结构团队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并且采用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为导向法作为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技能模块项目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正步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期。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作为教育的“心脏”——课程面临新的挑战,自身也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基于国内外职教课改经验的分析总结,我校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内容,服务于绍兴经济建设的多元发展需要。 一、建构背景 1.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新要求。企业由于技术层次的迅速增多,对专业技能人才要求多样化、复杂化,提出了“留得住、用得上、上手能干事”的零过渡上岗要求。外来民工大多素质较低,跟不上企业发展人才需求。企业希望与学校实行双向对接,即学生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希望招聘到的学生一到单位就能适应工作岗位,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如机电专业的学生就要求能利用各种机床加工出合格零件,财会专业的学生能做财务报表业务,化工专业的学生能进行样品取样、试剂配制再到定量分析,建筑专业的学生能承担起建筑工地一线所需的四大员要求。这一切都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就业导向的观念,并据此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贴近就业,贴近生产实际。 2.职业教育正将转向面向人人的教育。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给职业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方面尽其对群众的义务”。基于此,他倡导、推行的职业教育根本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对职业指导的要求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 设典型案例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任务引领,以工促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首都北京对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职业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课程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现状,而以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课程是职业学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的归宿。一体化课程建设同时将会带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场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理论,保驾护航 目前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色彩,实践证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德国“双元制”、加拿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使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分析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开发出适合我国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 二、众志成城,不破不立, 为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服务,我校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打破原有的中等职教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刻成体系,势在必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