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血管病变

脑血管病变

脑血管病变
脑血管病变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的出血性或缺血性损害引起突发神经功能缺失称为中风。好发于老年人(65~74岁),是人口第2位死亡原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吸烟是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广义上讲,中风分血栓形成、栓塞和出血3种类型,其中前二者为缺血性中风,后者为出血性中风。在缺血性中风中,约2/3为血栓形成,其余1/3是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是颈内动脉和左心房,后者主要为心房纤颤的患者。

脑梗塞

是指因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可发生在脑内任何部位,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区,小脑、桥脑梗塞也相当多见。

临床表现取决于梗塞大小、部位。部分病人先出现头昏、乏力、言语不清、肢体麻木等,几天后发展至高峰,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运动障碍等不同程度脑损害症状。

CT和MRI表现

诊断脑梗死的关键是病变区与血管供血区相吻合。通常大动脉闭塞产生典型楔形病灶,病灶的底在脑表面,尖端指向脑深部白质。若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或者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供血的交界区,即为“分水岭”脑梗死。无论CT还是MRI诊断脑梗死,均依赖脑组织局部水增加来所致的影像学征象。

CT通常在梗死24小时之后才有低密度表现,有时中风发病数分钟内,CT可见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栓子表现为高密度。目前,随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CT可进行灌注扫描,早期发现脑缺血性病灶,定量显示脑血流量异常变化,以区分缺血半暗带(指缺血区中尚有存活的脑细胞)与坏死脑组织,为临床早期实施溶栓治疗提供依据,并弥补了常规CT对早期脑梗死诊断不敏感的缺点。

MRI除早期显示脑梗死病灶比CT更敏感外,对小脑和脑干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CT。常规MRI在发病6小时内,即可显示脑梗死灶T1WI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多种MRI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使MRI 诊断脑梗死的能力大为提高。如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ion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可清楚显示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区,较常规MRI检查更敏感。若进行MRI弥散扫描,在发病30分钟即可发现脑梗死病灶。

脑梗死灶随病程进展,依病灶大小不同,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严重者引起大脑镰下疝和钩回疝。在脑梗死3~10天后,由于病灶区血管壁缺血变性、通透性增加,侧支循环建立或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使继发脑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在发病1周左右,脑组织开始液化坏死,伴发脑萎缩改变,表现为邻病灶的脑室系统扩张,脑沟和脑裂增宽等。

MRA、CTA和X线脑血管造影均可用于脑血管病病变的检查,MRA和CTA是无创伤检查技术,其检查快速、显示血管清楚,受操作者影响较小,优于血管超声检查,而且MRA无射线辐射危害,更为优越。X线脑血管造影的操作复杂、属有创伤检查、有射线辐射危害,以及碘对比剂过敏的潜在风险,影响其临床应用,目前,主要用于介入治疗。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判断病变区与血管供血区相吻合是诊断脑梗死的关键。MRI显示早期脑梗死病灶优于CT

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持续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由于深穿支血管闭塞而产生微梗塞。主要见于壳核、内囊、丘脑、脑桥基底部、放射冠等。

头颅CT和MRI扫描都可显示直径小于1.5cm的小梗死灶,称为“腔隙性脑梗死”,常见于高血压和老年人,为供应基底节和内囊的小穿支动脉闭塞所致。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当患者出现感觉或运动缺失、构音障碍,以及肢体不灵活的症状时,应怀疑为此类中风。

CT表现腔隙性脑梗死为小斑片状低密度灶。MRI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灶T1WI为低信号,T2WI高信号,能更早期地显示更小病灶,优于CT。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出血。分为损伤性和非损伤性脑出血两大类。后者大多数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其次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临床上多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CT和MRI表现

急性脑出血首选CT检查。脑出血可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和囊变期。急性期血肿表现为脑内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影,CT值为60~80HU。在血肿形成3~7天后,血肿边缘的血红蛋白开始破坏,血肿进入吸收期。此时血肿的边缘变得模糊,从边缘开始向中心发展,使血肿密度逐渐减低,至1个月后,血肿成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出血2个月后,血肿能完全吸收,成为脑脊液密度的囊腔,标志血肿进入囊变期。以后,该囊腔逐渐缩小,部分囊腔可完全为胶质瘢痕所替代,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亚急性脑出血应首选MRI检查。在MRI图像上,血肿的表现随血肿内血红蛋白的病理生理变化而产生一系列特征性改变。脑出血后,伴随血红蛋白由含氧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4个阶段的转变,MRI可将血肿分为4期:①超急性期(脑出血后24小时之内)在出血后的数小时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成为脱氧血红蛋白,造成红细胞内、外铁的不均匀分布,使体素内磁敏感性不同,质子去相位加速,从而缩短T2弛豫时间,在T2加权像上,血肿呈明显低信号。T1时间不受上述因素影响,T1WI无异常信号表现。病灶有占位征象。②急性期(出血2~7天)血肿在T1WI呈略低信号,在T2WI上为低信号。伴周围脑组织水肿,血肿的占位效应明显,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局部脑沟和脑裂消失等。③亚急性期(出血1~4周),血肿内的脱氧血红蛋白被氧化为正铁血红蛋白,具有明显顺磁性,红细胞破裂,正铁血红蛋白自由分布于血肿内,使其在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 慢性期(出血1个月以后)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吞噬和降解后,转变为含铁血黄素,血肿周围的水肿完全消失,血肿周围由巨噬细胞构成的含铁血黄素环,此环在T1WI上呈略低信号,T2WI上呈明显低信号。

诊断要点:急性脑出血CT表现均匀的高密度影,应首选CT检查。亚急性脑出血应首选MRI检查,脑出血病灶在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其次是动静脉畸形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

临床表现,突发严重头痛是脑出血的最常见症状,如果患者主诉为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头痛,就必须考虑脑出血的可能。及时进行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可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

CT和MRI表现

CT平扫和MRI的FLAIR像显示脑沟、裂模糊不清,其中有高密度或高信号。

诊断要点:CT平扫和MRI的FLAIR像显示脑沟、裂模糊不清,其中有高密度影或高信号。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能够明确诊断。

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于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扩大。动脉瘤好发于Willis环附近,以囊性动脉瘤多见,常累及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临床表现,在动脉瘤破裂前,90%的动脉瘤无特殊临床症状。后交通动脉瘤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眼睑下垂,瞳孔扩大)。少数人可出现偏头痛,颅内杂音等。动脉瘤破裂引起颅内出血,表现

突然头痛,恶心,呕吐和精神症状。腰穿可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和MRI表现

动脉瘤较大、瘤腔畅通时,CT平扫表现为圆形高密度。较小动脉瘤与周围脑组织密度相近,CT平扫不易区分,增强后,动脉瘤明显强化。CTA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与MRA共同成为本病的有效诊断方法。

MRI显示动脉瘤优于CT。无血栓形成的动脉瘤,血流速度快,呈“流空现象”,T1WI和T2WI都为低信号。瘤内有血栓形成或湍流时,瘤腔内低信号中可伴有高信号,典型者在MRI上出现信号不同的多层结构,动脉瘤腔为低信号、瘤壁为中等信号、附壁血栓为高信号,瘤周出血所致的血肿根据出血时期不同信号各异。MRA无需对比剂即能显示动脉瘤其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检查简便、安全、有效。

诊断要点:颅内动脉瘤CT平扫表现为圆形高密度,增强后,动脉瘤明显强化。MRI显示动脉瘤呈“流空现象”是动脉瘤典型的CT和MRI表现。

脑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多见的类型,是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畸形血管团构成,由于动静脉之间缺少毛细血管床,由1支或多支供血动脉与多支引流静脉直接交通,血液短路回流至粗大扭曲的引流静脉。

脑AVM的典型临床症状为头痛、癫痫发作、进行性瘫痪及突发脑出血症状等,60%以上患者有长期偏头痛史。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初次出现症状的峰值年龄在20~40岁之间;本病多数患者首发脑出血,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偏瘫和失语。AVM的动静脉短路也可造成邻近正常脑组织的供血不足,而诱发脑萎缩,并引起对侧肢体肌力减退和肌萎缩。

CT和MRI表现

在CT平扫图像上脑AVM的典型表现为脑实质内部的局灶性高低混杂密度病灶,多呈团块状,亦可表现为点、线状高密度,其边界不清,CT显示病灶内伴发的钙化灶敏感,同时可见病灶周围的局限性脑萎缩改变。CT增强扫描AVM病灶呈团块状强化,其中可见迂曲血管影,可显示病灶周围的粗大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在常规SE脉冲序列上,迂曲扩张的畸形血管团表现为团状、巢状流空信号,无论T1WI还是T2WI 均呈低信号。MRA显示粗大的供应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二者间的异常血管团。

单纯脑AVM无占位效应,若伴发脑出血则出现脑水肿和占位效应。

MRI显示钙化的敏感度不如CT,有时难以区别陈旧血肿周围低信号是含铁血黄素沉着还是钙化,应该结合CT图像进行综合分析。

既往X线脑血管造影检查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动脉期可见1条或数条供血动脉与畸形血管团连接,对比剂由畸形血管团直接流入引流静脉,即引流静脉提前显影,提示存在动-静脉短路分流。由于X线脑血管造影仅显示血管病灶,不能显示脑实质的情况,又属于创伤性技术,有射线辐射危害和对比剂过敏的风险,所以,目前很少直接用于本病的诊断。

诊断要点:CT平扫表现为脑实质内团块状或点、线状高密度,病灶内伴发的钙化灶;MRI显示迂曲扩张的畸形血管团表现为流空信号是脑AVM在CT和MRI的典型表现。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称Binswanger's病,是一种发生于脑动脉硬化基础上,临床上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脑血管病。多起病于50岁以上。

CT和MRI表现

CT平扫显示脑白质斑片状低密度,常对称分布侧脑室周围(额角最明显)、半卵圆中心,其密度降低不如脑梗死明显,边界不清,基底节-内囊区、丘脑、脑干常伴有腔隙性脑梗死,弥漫性脑萎缩。

脑白质病灶在T1WI上多为等信号,T2WI表现为较广泛的斑片状高信号。MRI能更好的显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锥体束Wallerian变性(华勒变性)

1)脑组织受损后,远离病灶的其他部位可发生神经纤维的变性,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有Wallerian变性,逆行变性,跨神经元变性等,其中以Wallerian变性最为多见。

2)Wallerian变性是指神经元细胞死亡后,它所属的轴索、轴突分支和树突所发生的顺行性变性,可发生于各类神经传导通路,最常见于锥体束,各种引起神经元细胞死亡的原因如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脑白质病变等均可导致椎体束Wallerian变性。(脑梗死更多见)。

3)原发病变的MRI表现:引起Wallerian变性的原发病灶均位于幕上。

4)锥体束的改变:包括信号及形态的异常。均伴有异常信号,表现为轴位上原发病灶与锥体束之间连续3个层面以上出现异常信号,多数为长T1常T2信号,FLAIR上高亮信号,一部分为等T1长T2信号,FLAIR上略高信号。部分患者伴有患侧脑干的萎缩,表现为患侧大脑脚、桥脑腹侧及延髓腹侧体积的非对称性缩小,出现该征象距原发病间隔时间最短为10个月。

5)Wallerian变性的MRI表现:Ⅱ期为T2WI低信号,Ⅲ期为长T1长T2信号,以后均出现长T2信号。

(应注意与原发性脑缺血灶鉴别)。

6)单纯额、颞、顶叶梗死,发生Wallerian’s变性均有报道,单纯枕叶则无。另外大面积脑梗塞更易发生,腔梗也有,但一般均累及内囊后肢。(以上均与锥体束的部位、走行有关)。

V-R间隙(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属正常变异)

影像学诊断要点:1)可见于任何年龄,好发生于前联合两侧,近大脑凸面半卵圆中心、脑干大脑脚、最外囊,呈条形、线状、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锐利,绝大多数无占位效应;2)CT表现为圆形、卵圆形、线状或点状脑脊液样低密度影,无强化;3)MRI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囊样间隙,边界清晰锐利,各序列信号同脑脊液信号,Flair序列信号可完全抑制,邻近脑实质可正常或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无水肿及强化。V-R间隙通常是5mm或更小,部分可引起局部占位效应及脑积水,但也可以很大。DWI信号正常。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

是以小脑皮层、下橄榄体和桥脑区神经元变性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某些酶的缺陷引起的代谢性异常有关,也有认为病毒感染在本病的发生上起作用。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常有家族遗传史,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遗传,以显性遗传多见,偶尔可为伴性遗传方式。散发病例在临床上也不少见,可能为新的显性突变,也可能是隐性遗传家族中的唯一发病者。

主要病理改变为小脑、桥脑、下橄榄核萎缩,神经元严重脱失并伴胶质增生。小脑中以蒲金野细胞丧失最明显,颗粒层变薄,小脑中脚和齿状核变性。脊髓后索、橄榄脊髓束、皮质脊髓束及脊髓小脑束变性,克拉克柱细胞及前角细胞脱失。还可累及基底节及大脑皮层。

临床表现特点为缓慢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步态蹒跚,言语呐吃,构音困难,眼球活动障碍,患者常呈凝视状,晚期眼球几乎固定。还可伴发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肌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约20%出现痴呆。晚期可出现精神衰退,病程发展之5-10年可完全不能活动,常死于并发症。

影像表现:后颅窝结构体积变小,小脑萎缩,脑干变细,四脑室、枕大池、小脑上池、桥小脑角池扩大,小脑沟裂增宽加深,桥脑、桥臂和大脑脚盖萎缩。大脑半球额叶和顶叶也可出现萎缩。一般

没有异常信号。如果萎缩区出现异常信号,常提示其他疾病所致。

另外,单纯小脑萎缩可见于许多变性性疾病,也可继发于乙醇和药物中毒,不应与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混淆。

脉络膜裂囊肿

影像诊断要点:1)位于颞叶与岛叶之间的脉络膜裂内;2)CT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信号,CT值多在0-20HU,病灶无钙化、出血,邻近脑实质无水肿,增强扫描无强化;3)MRI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长T1长T2信号,T2 FLAIR及DWI为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4)病灶可轻微推压海马,周围可见强化的脉络丛或小血管轻度受压移位。

属于神经上皮囊肿,具有原始室管膜和(或)脉络膜丛的特征,其内衬有上皮组织,可以同时具有或缺乏基底膜。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MRI冠状位、矢状位。

与侧脑室颞角扩大及脑软化灶相鉴别(位置、有无占位效应、病灶周围伴无胶质增生等)

急性脑血管病优秀教案

教案 班级:学时:4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内科学单元、章节: 课题:急性脑血管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诊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辅助检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难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治疗 课时安排: 病因 40’治疗 40’ 临床表现 80’ 诊断 40’ 教法设计: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及病案分析。 教学用具: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讲授内容旁批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急性脑功能损伤的一组 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按神经功能 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小时)和脑卒中(>24小 时)。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apoplery),接病理性质又分为缺血性卒 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 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疾病是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严重疾病,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时间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不 足引起的供血区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即完全恢复。TIA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TIA 易进展为脑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 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和心脏病的附壁血栓脱落形成微栓子,微栓子进 入颅内小动脉造成缺血症状,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端,血液供应恢复, 症状消失。此外脑动脉硬化狭窄的病变可刺激脑血管发生痉挛。血压过低、 心律失常、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椎病所致椎动脉受压也可造成一过 性脑灌注不足,引起TIA。 【临床表现】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高脂血症病史。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 钟,恢复快,不留后遗症。通常TIA每次发作时间少于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对恒定。根据病变部位的 不同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Ⅱ^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麻木感觉和/或对 侧面部轻瘫。特征性体征有眼动脉交叉瘫(病侧一过性黑蒙或失明、视野 模糊、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mer盯征交叉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暂 时性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症状有一过性眩晕、共济失调、耳鸣。特征性症 状有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 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出现暂时性皮 质盲。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脑干的交叉瘫、一侧视力障碍伴 对侧局限性肢体无力等。 【辅助检查】 CT、MRI检查大多正常。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D微栓子监测 适合发作频繁的TLA患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TLA发作为一过性.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突然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主要为偏盲、局限性瘫痪、局限性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构音困难

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年国家脑血管疾病分类 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劲内动脉系统 2.椎-基底动脉系统 Ⅱ脑卒中 1.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引起 A.先天性动脉瘤 B.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C.感染性动脉瘤 (2)血管畸形 (3)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其他 (5)原因不明 2.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2)继发于梗死的出血 (3)肿瘤性出血 (4)血液病引起的出血 (5)淀粉样脑血管病 (6)动脉炎引起 (7)药物引起 (8)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 (9)其他 (10)原因不明 3.脑梗死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 梗死 (2)脑栓塞 A.心源性 B.动脉源性 C.其他 (3)腔隙性脑梗死 (4)出血性脑梗死 (5)无症状性脑梗死 (6)其他 (7)原因不明 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Ⅳ脑血管性痴呆Ⅴ高血压脑病 Ⅵ颅内动脉瘤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外伤性假动脉瘤 5.其他 Ⅶ颅内血管畸形 1.脑动静脉畸形 2.海绵状血管瘤 3.静脉性血管畸形 4.Galen 静脉瘤 5.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6.毛细血管扩张症 7.毛细血管瘤 8.脑-面血管瘤病 9.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 10.其他 Ⅷ脑动脉炎 1.感染性动脉炎 2.大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 3.系统性红斑狼疮 4.结节性多动脉炎 5.颞动脉炎 6.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7.其他 Ⅸ其他动脉疾病 1.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3.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 4.淀粉样血管病 5.动脉壁夹层病变 6.其他 Ⅹ颅内静脉并、静脉窦及脑部静脉血栓形成 1.海绵窦血栓形成 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3.直窦血栓形成 4.横窦血栓形成 5.其他

脑血管病康复评定内容与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 Broca失语 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 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 (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 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 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 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 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评价心脏泵功能的指标?( ) (A)前负荷; (B)后负荷; (C)动脉血压的高低; (D)射血分数; (E)心率。 2、关于心排出量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左心室大于右心室; (B)等于搏出量X心率; (C)动脉血压可影响心排出量; (D)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 (E)与静脉回心血量保持动态平衡。 3、心动周期的等容收缩期时( ) (A)心房压<心室压; (B)心房压>心室压; (C)主动脉压<心室压; (D)心房压>动脉压; (E)主动脉压=心室压。 4、通常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 ) (A)心脏每搏排出量; (B)外周血管阻力; (C)心率;

精品文档(D)主动脉弹性; (E)循环血量。 5、形成水冲脉的原因是( ) (A)脉压增大; (B)收缩压降低; (C)舒张压升高; (D)吸气时右心室充盈压增高; (E)心包内压增高。 6、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第4相主要离子流是( ) (A)Na+内流; (B)K+外流; (C)Ca2+内流; (D)Cl-内流; (E)Na+泵离子流。 7、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 ) (A)动作电位去极相有超时现象; (B)复极时间长于去极时间; (C)有复极2期平台期; (D)有明显的4期自动去极化; (E)动作电位的总时间长于骨骼肌。 8、心肌缺血心肌细胞頓抑的定义是( ) (A)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部分溶解; (B)心肌细胞肿胀,部分线粒体溶解;

(C)缺血改善后心肌细胞功能立即恢复正常; (D)心肌细胞萎缩; (E)心肌细胞形态正常,能量代谢障碍,收缩功能暂时丧失。 9、下列哪种说法最接近于心肌细胞凋亡的定义? ( ) (A)细胞皱缩变小,细胞膜将胞浆和断裂染色质包裹成小体,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 (B)首先表现为细胞肿大,然后细胞器溶解,细胞膜破裂,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降解; (C)细胞形态正常,能量代谢障碍,收缩功能暂时丧失; (D)细胞皱缩,部分线粒体溶解,当细胞环境改善可恢复正常; (E)细胞器溶解,细胞膜破裂,细胞死亡。 10、何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 ) (A)梗死区域膨胀,而非梗死区域无变化; (B)梗死区域膨胀,心肌肥厚,左心室扩张; (C)梗死区域膨胀,心肌萎缩,整体左心室容积缩小; (D)梗死区域无变化,心肌萎缩,左室射血分数降低; (E)梗死区域无变化,非梗死区域心肌肥厚,整体左心室容积增大。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心脏压塞的Beck三联征是指什么?( ) (A)血压突然下降,颈静脉显著怒张,心音低钝遥远;

脑血管病变是什么意思

脑血管病变是什么意思 文章目录*一、脑血管病变是什么意思*二、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三、脑血管疾病的食疗有哪些呢 脑血管病变是什么意思1、脑血管病变是什么意思脑血管病变就是突发性的突变包括: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的 出血性或缺血性损害引起突发神经功能缺失称为中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吸烟是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广义上讲,中风分血栓形成、栓塞和出血3种类型,其中前二者为缺血性中风,后者为出血性中风。 在缺血性中风中,约2/3为血栓形成,其余1/3是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是颈内动脉和左心房,后者主要为心房纤颤的患者。脑梗塞,是指因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可发生在脑内任何部位,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区,小脑、桥脑梗塞也相当多见。 2、脑血管病的分类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常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和偏瘫为主要表现。

3、脑血管病的症状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 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左右。 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1、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是脑血管病最主要和常见的病因。有资料表明,脑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压病史,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2、心脏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血栓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由于栓子可以反复脱落,所以容易复发。 3、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据报道,脑血管病患者中有 30%~40%患有糖尿病,并且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人高5倍,发生动脉硬化的时间比正常人要早,动脉硬化的程度亦较重。

脑血管病变常用检查方法简解

脑血管病变常用检查方法简解 1.颈动脉超声检查: 无创,简单易行,实时成像,直观,重复性好,已成为颈动脉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并能够术前评价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及效果。 2.多普勒颅脑血管超声检查(简称TCD)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它与DSA、CT、MRI技术不同,它可以提供这些影像学

检查所不能得到的重要血流动力学资料,可以早期发现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存在,对症及时治疗,是预防和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的有效手段。 : 3.颈头部CT血管成像检查(简称CTA) .CTA诊断70%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96%、93%和94%, 4.颈头部核磁共振血管式成像检查(简称MRA)MRA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且比较成熟的血管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用于诊断和排

除血管病变的常用手段。在不用任何造影剂的情况下显示动脉瘤、血管狭窄和闭塞、动-静脉畸形等多种病变。 MRA是目前唯一的无创伤性、无辐射危害的、快捷、敏感性高的脑血管造影技术。MRA无需注入对比剂、避免病人接受射线辐射,能清晰显示血管的变异和异常。.虽然DSA仍是目前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具有创伤性、风险较大且费用高,不适宜作为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法,但可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MRA在临床应用中充分展示了其优势,例如病变显示不受颅骨影响,可同时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willis环,利于观察颅内动脉供血全貌并进行两侧血管对比,这是DSA难以做到的。 5.脑血管造影检查(简称DSA) .医学界公认,DSA检查是所有血管疾病检查的“金标准”。其他检查手段都是通过间接征象了解血管病变情况,如多普勒、彩超、核磁共振、心电图等检查,在发生梗塞、出血等较明显征象后才能判定血管病变,因诊查结果往往不能肯定,就影响到确诊和治疗。DSA检查不但能清晰明确地了解影像病变,而且在造影过程中就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2练习题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2练习题 1.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PNF)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重点是() A、增强肌力 B、加大关节活动范围 C、通过螺旋模式运动改善平衡协调功能 D、通过对角模式运动,加大肢体活动范围 E、通过最大阻抗,快速牵伸与螺旋对角模式易化正常运动 2.Brunnstrom神经生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重点是() A、增强肌力 B、加大关节活动范围 C、促进神经生理功能恢复 D、按神经生理特点恢复功能 E、利用张力性反射与协同模式改善运动控制 3.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训练和加强正常运动模式的方法是() A、Bobath方法 B、Rood 方法 C、运动再学习方法 D、PNF方法 E、Brunnstrom方法 4.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利用抑制病理运动模式的方法是() A、PNF方法 B、Rood方法 C、运动再学习方法 D、Brunnstrom方法 E、Bobath法 5.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利用病理运动模式的方法是() A、Bobath方法 B、PNF方法 C、Brunnstrom方法 D、Rood方法 E、运动再学方法 6. Bobath 神经发育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重点是() A、增强肌力 B、加大关节活动范围 C、促进神经发育 D、促进神经发育和功能恢复 E、纠正异常张力与反射模式,易化自主运动反应 7.Rood神经生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重点是() A、增强肌力 B、加大关节活动范围 C、改善平衡协调功能 D、通过刷、拍刺激体表,促进感觉功能恢复 E、通过刷、拍体表感觉刺激,易化或抑制运动活动 8.脑卒中偏瘫患者可以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是() A、急性期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 B、进入恢复期后2周 C、进入恢复期后3~4周 D、进入恢复期后2个月 E、进入恢复期后3个月 9.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评定BrunnstromⅢ期的表现是() A、无任何运动 B、可诱发联合运动 C、可随意引起协同运动 D、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模式 E、出现相对独立于协同运动的活动 10.关于偏瘫训练的原则,不正确的是() A、抑制异常的反射活动 B、强化原始的反射活动 C、改善运动模式 D、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 E、协调动作、精细动作的训练

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康复

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康复 病人患脑血管疾病后早期的康复介入及正确的康复治疗对致残的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资料证明,发病1个月内开始康复者功能提高约40%—56%,日常生活活动(ADL)几乎100%有提高;而一个月以后开始康复的功能提高均在20%以下,ADL仅85%有提高。因此认为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最初几天,虽然应以临床抢救和治疗为主;但应该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缺陷不在发展后48小时开始,而不要求患者完全清醒,但应由警觉性对疼痛和不适有反应,有一些交流能力。患者卧床时体位的摆放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患者将来可能发生抗重力肌痉挛(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痉挛),床上的卧位(不论是平卧还是两侧卧位)均应尽量采取偏瘫侧上肢各关节伸展和下肢各关节屈曲的体位。 1、目的早期康复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将来可以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的发生,二是尽早进行改善功能的训练。两者相比前者更为重要。早期康复治疗中最重要的就是良肢位的摆放。 2、良肢位的摆放有很多种,良肢位的摆放主要分为1仰卧位方法、2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方法、3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方法,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确保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应每2—3小时转移一次体位。 3、帮助患者翻身,以防止压疮 4、进行肢体(包括健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主动活动,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或疼痛所致的二次致残。 5、对吞咽障碍者及下胃管鼻饲的患者,要预防吸入性肺炎。 6、积极预防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的合并症。 7、对有言语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者(如把自己有病的肢体说成是别人的,不能注意或找到自己有病测得肢体等),护士和医生都要反复提醒患者(用言语或其他刺激)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 8、对于有严重情感障碍(如强哭、强笑)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的患者,要尽量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治疗。 总之,这个阶段的康复处理是为尽快开始主动性训练打好基础。一旦病情稳定就很快开始主动性床上训练。

脑血管疾病康复锻炼健康知识宣教

脑血管疾病康复锻炼健康知识宣教 [心理指导] (1)首先应向家属与病人交代清楚,康复不等于病后吃好、穿好、休息好的代名词,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病人的残存功能,康复工作贯穿始终。 (2)进行康复训练,特别是行走训练时,病人不可过于自信,在无人陪护或看护的情况下不要自行起立或移动身体,以免发生跌倒等意外。 (3)有语言障碍的病人,为提高病人训练积极性,减少干扰,便于病人集中注意力,训练过程中禁止外人参观,强化训练时应遵循康复医生的要求,督促为主,当病人语言训练达到要求后仍有训练欲望时,可按其要求扩展训练内容。 (4)当病人训练出现情绪烦躁、不肯训练时可能为下述几种原因,应及时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 1.缺少信心和害羞心理。应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说明练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循序渐进性,对病人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2.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压力。可找有关人员谈话,争取他们支持,言明康复训练的积极意义及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努力取得家人的信任与合作。 (5)康复训练应定期进行评估,以了解病人康复进展情况,及时修改训练计划,告诉病人不要因某些重复检查而烦躁,应尽力配合。根据病人情况,可每周或每月甚至半年安排一次评估。 [床上训练指导]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大多数意识障碍瘫痪卧床,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也应重视肢体功能康复。为了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关节痉挛、肌肉萎缩等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应指导病人与家属作好以下工作: (1)良肢位的摆放: 1.平卧位时:肩关节屈45°,外展60°,无内外旋;肘关节伸展位;腕关节背伸位,手心向上;手指及各关节稍屈曲,可受握软毛巾等,注意保持拇指的对指中间位;髋关节伸直,防止内外旋;关节屈曲20-30°(约一拳高),垫以软毛巾或软枕;踝关节于中间位,摆放时顺手托起足跟,防足下垂,不掖被或床尾双足部堆放物品压下双足,足底垫软枕。 2.健侧卧位时:健手屈曲外展,健肢屈曲,背部垫软枕,患手置于胸前并垫软枕,手心向下肘关节、腕关节伸直位;患肢置于软枕上,伸直或关节屈曲20-30°。 3.患侧卧位时: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不可过度侧卧,以免引起窒息;患手可置屈曲90°位于枕边,健手可置于胸前或身上;健肢屈曲,患肢呈迈步或屈曲状,双下肢间垫软枕,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循环。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他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 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他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他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 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 (三)其他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高血压脑病 五、颅内动脉瘤 (一)先天性动脉瘤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心脑血管病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心脑血管病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强市、强区的文件要求,推动我院脑血管专科的持续发展,加强特色专科的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诊治需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资料显示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其中脑卒中的发病率每年大约达200/10万,致残率高达60%~70%,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思想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其生存质量,尽可能地回归社会是医务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研究中医中药、中医适宜技术和现代医学、现代康复技术结合点,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深入社区对脑卒中的防治和康复,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弘扬我省我市我区的中医中药事业。对加强社区的卫生建设和建设中医强区有深远的意义。寻求最佳的理法方药及技术方案治疗脑血管病,建设名院名医,创立医疗牌品,使我院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专科的可持续发展再上新台阶,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建设发展规划。 二.指导思想 落实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关于建设中医强省、强市、强区的文件要求。发挥我院在荔湾区的中医龙头单位的优势,在原有人才、技术基础上,结合实际,明确目标,做精做强做大,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脑血管专科,力争把本专科将是成为荔湾区的优质医疗服务品牌。 一、专科的现状与分析 1.专科的基本情况: 我院脑血管病研究有2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设有脑血管病专科病房、专科门诊和社区防治机构,对脑血管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有效特色方法。专科注重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现已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专科技术人员共有1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5人,熟悉脑血管病专业知识,大部分具有全科医师资格,有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社区工作经验。我科有关论文先后多次参加国际、全国及省市学术会议的交流;发表于国际、国家级及省市级学术论文多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专科业务用房约500平方米,其中门诊约80平方米,包括专科门诊诊室、针灸室、理疗室、按摩室;住院部约420平方米,设有专科病床25张,康复治疗室1间。 2. 专科负责人: 专科带头人何景如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心理函授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2000年4月获得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先后发表有关脑血管病论文10多篇,获得中华名医高新科研成果先进奖、紫荆花创新医学金奖、共和国名医成就贡献奖等多项奖项,业绩入编《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 专科病房负责人冯森坚主治医师,内科副主任,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本科系,从事脑血管病临床诊疗工作多年,熟悉掌握脑血管病的新动向、新技术,近四年主持本院脑血管病专科住院部工作,在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较有心得,先后发表了《激光结合参麦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观察》、《重要熏蒸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观察》等多篇论文。 3. 专科特色技术 专科配套各种先进仪器,现有减重步态训练仪、电动站立斜床、中药熏蒸床、中频治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一、目标 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二、康复治疗方法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被动运动 b、体位摆放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 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 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 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①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②传统康复治疗 ③心理治疗 三、康复治疗方案 1、早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缩短、关节活动度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压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压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

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

《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教学设计 彬县职教中心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杨建春课程名称康复医学教学课题康复评估课时 2 目标群体12康复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授课教师杨建春 教材分析 本教材编写的原则是适应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遵循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顺应中职学生学习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基础性、职业性及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需求,除了按一般教材编写原则进行编写外,在常见疾病的诊治中附有按疾病病程发展不同时期的康复治疗范例,以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整体掌握与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对广大基层学员更适用。 教学对象 分析 我校康复护理专业的学生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差异大,理解能力差,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形象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都有学习的欲望,动手操作能力强于理论素养,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的情感趋于深刻稳定,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数情况下,理解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教师一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角色要发生转化,教师是导演,学生变为演员,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用团队的力量,完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爱学,乐学,想学,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目标知 识 目 标 ●康复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表现(包括运动言语感知认知社会适应) ●康复评定(内容目标和具体评定项目) 能 力 目 标 ●痉挛的康复方法运动康复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 ●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 ●失语症、构音障碍和吞咽障碍的康复 ●认知障碍的康复 ●注意障碍的康复 ●泌尿功能的康复 素 质 目 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重视细节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康复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表现 教学难点 ●运动康复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 ●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 ●痉挛的康复方法 。 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组织指导学习(情境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演示法) 学生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动力的自主学习(探究法、头脑风暴法、小组合作法) 设计理念利用“创设情境,再现形象,突出实践”的教学原则及“能说会写善干”的教学目标,首先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 识,然后让学生参与实践,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最后进行评价,使他们既感受到成功 的喜悦,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于更好地改进自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教师准备好演示作品,学生准备各自的文字内容或图片作为作品的素材。 2、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每组成员角色分工。角色为组长、解说员、质检员、小老师、联络员、记录员、考评员。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答案

脑血管病后肢体瘫痪的性质及肢体运动恢复的分期、机制 1、脑血管病后肢体瘫痪的错误形式不包括(A)A、痉挛B、联合反应C、共同运动D、姿势反射 2、当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病变时,(D)现象不会出现A、晕眩B、吞咽、构音障碍C、交叉性瘫痪D、意识障碍 3、我国的ICF分类标准不包括以下哪一项(C)A、躯体机构和功能B、个体活动能力C、智商高低D、参与能力 4、关于共同运动说法错误的是(D)A、由意志引起的但只能按一定模式的运动B、由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组成C、是一种病态运动模式D、由脑干控制 5、关于联合反应说法错误的是(B)A、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于健侧肢体运动引起患肢的肌肉收缩B、出现在瘫痪恢复的中期C、特点为上肢呈现为对称性D、可用于诱发患肢的活动 6、关于Brunnsrrom分期说法错误的是(B)A、I期时为弛缓性瘫痪,无活动B、III期以联合反应为主C、V期时随意分离运动明显D、IV期可做精细技巧运动 7、造成偏瘫的原因不包括(D)A、脑出血B、肿瘤C、炎症D、心衰 8、当颈内动脉系统出现病变时,(D)现象不会出现A、意识障碍B、失语、失用、失认C、偏瘫D、共济失调 9、中枢性瘫痪恢复机制不包括(D)A、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B、功能重组C、脑循环动力学D、血脑屏障完整 10、关于姿势反射的类型说法错误的是(C)A、紧张性颈反射发生在上部脊髓水平B、紧张性迷路反射发生在延髓水平C、紧张性腰反射发生在脑干水平D、立位时上肢屈肌占优势,下肢伸肌占优势 脑血管病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的方法、流程 1、Glasgow昏迷量表的评定项目不包括(A)A、手指运动B、睁眼C、语言反应D、偏瘫侧运动反应 2、不属于失语症评定项目的是(C)A、自发性言语B、听觉理解C、发声D、复述 3、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评定中常用的方法不包括(C)A、目测评分法B、重心评分法C、上田敏方法D、步态分析法 4、关于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B)A、I级特征是能在伸直下肢的情况下坐着B、III级特征是能双足站立C、IV级特征能单膝跪立D、V级特征是能单腿站立 5、康复的适应证不包括(A)A、急性心梗B、神志清楚,没有严重精神、行为异常C、生命体征平稳,没有严重并发症、合并症D、发病后受累肢体的症状不再继续发展 6、康复的禁忌证不包括(D)A、昏迷B、颅内高压C、心绞痛D、心包积液 7、中枢性运动功能评定的方法不包括(B)A、Brunnstrom方法B、Ashworth方法C、Fugl-Meyer 方法D、上田敏方法 8、不属于注意评定方法的是(B)A、视跟踪和辨认测试B、韦氏记忆测验C、数和词的辨别注意测试D、声辨认。 9、关于Brunnstrom评定法中手的分级错误的是(C)A、1级为无随意运动B、2级为稍出现手指的联合屈曲C、3级为可做球状和柱状抓握、独立伸展D、4级为能侧方抓握,手指可做集团伸展 10、关于肌张力Ashworth评定标准的说法错误的是(B)A、0:无肌张力增高B、II: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活动范围之末时出现最小阻力或突然的卡住和放松C、III: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D、IV:挛缩,受累及部被动屈伸时呈挛缩状态而不能

脑血管病考试题【详细资料】

2017年神经内科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学习考试试题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每空5分,共50分) 1.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 A.高血压B.脑动脉粥样硬化C.各种动脉炎D.血压偏低E.红细胞增多症 2.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引起对侧偏瘫的特点是:() A.不伴脑神经瘫. B.偏瘫以下肢为重C.均等性轻偏瘫D.偏瘫以上肢为重E.上下肢均为0级瘫 3.导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变闭塞血管是:) 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E.后交通动脉 4.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那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 A.发病6小时内B.CT证实无出血灶C.病人无出血素质D.出凝血时间正常E.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 5.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脑动脉炎B.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C.血液病D.脑动脉瘤E.脑血管畸形6.下列哪根血管闭塞最容易导致偏瘫() A.小脑后下动脉B.大脑中动脉C.脊髓前动脉 D.小脑前下动脉E.大脑前动脉 7.试述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 A.控制脑水肿B.止血剂C.迅速降血压 D.抗生素治疗E.吸氧 8.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高血压病B.血液病C.脑动脉粥样硬化 D.先天性颅内动脉瘤E.脑血管畸形 9.脑栓塞治疗的正确目标是:()

A.控制脑水肿和预防脑疝B卧床休息C控制脑水肿,并治疗原发病 D.外科手术摘除栓子 E.应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 10.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是:() A.皮质下白质 B.桥脑 C.小脑 D.基底节区 E.脑室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哪些?。2.脑梗塞急性期有哪些治疗措施?

脑血管病变常用检查方法简解

1.颈动脉超声检查: 无创,简单易行,实时成像,直观,重复性好,已成为颈动脉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并能够术前评价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及效果。 2.多普勒颅脑血管超声检查(简称TCD)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它与DSA、CT、MRI技术不同,它可以提供这些影像学检查所不能得到的重要血流动力学资料,可以早期发现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存在,对症及时治疗,是预防和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的有效手段。

: 3. 颈头部CT 血管成像检查(简称CTA ) .CTA 诊断70%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96%、93%和94%, 4. 颈头部核磁共振血管式成像检查(简称MRA ) MRA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且比较成熟的血管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用于诊断和排除血管病变的常用手段。在不用任何造影剂的情况下显示动脉瘤、血管狭窄和闭塞、动-静脉畸形等多种病变。 MRA 是目前唯一的无创伤性、无辐射危害的、快捷、敏感性高的脑血管造影技术。MRA 无需注入对比剂、避免病人接受射线辐射,能清晰显示血管的变异和异常。

.虽然DSA仍是目前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具有创伤性、风险较大且费用高,不适宜作为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法,但可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MRA在临床应用中充分展示了其优势,例如病变显示不受颅骨影响,可同时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willis环,利于观察颅内动脉供血全貌并进行两侧血管对比,这是DSA难以做到的。 5.脑血管造影检查(简称DSA) .医学界公认,DSA检查是所有血管疾病检查的“金标准”。其他检查手段都是通过间接征象了解血管病变情况,如多普勒、彩超、核磁共振、心电图等检查,在发生梗塞、出血等较明显征象后才能判定血管病变,因诊查结果往往不能肯定,就影响到确诊和治疗。DSA检查不但能清晰明确地了解影像病变,而且在造影过程中就可了解血管内血流、血管壁等情况,全面判断血管结构及功能变化,为确诊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了DSA因血管病变所引起的人体各部位疾病都可诊治;不仅对血管性病变,对非血管性病变引起的疾病同样可以做确诊和介入治疗,如肿瘤等复杂疾病 虽然DSA仍是目前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具有创伤性、风险较大且费

急性脑血管病题库1-0-8

急性脑血管病题库1- 0-8

问题: [单选,A1型题]脑梗死临床表现中,不应有的症状或体征是() A.意识不清 B.肢体瘫痪 C.头痛 D.抽搐 E.脑膜刺激征

问题: [单选,A1型题]关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变部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脑血栓形成最易发生在大脑中动脉 B.脑栓塞以大脑中动脉阻塞最常见 C.脑出血的血管最多在豆纹动脉 D.脑桥出血多由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破裂所致 E.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大脑凸面畸形血管破裂最多见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常见原因:①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50%~80%)。②血管畸形:约占SAH病因的10%。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血栓和脑栓塞以大脑中动脉多见;脑出血常发生在豆纹动脉;脑桥出血多由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破裂所致。故选E。

问题: [单选,A1型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的时间应在() A.24小时内 B.28小时内 C.36小时内 D.48小时内 E.72小时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是指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故选A。 (安徽11选5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16532897.html,)

问题: [单选,A1型题]高血压脑出血最多见于() A.基底核 B.脑桥 C.小脑 D.脑白质 E.脑干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部位以基底核区最多见,主要是因为供应此处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成直角发出,在原有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受到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后易致血管破裂。故选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