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邓中甲银翘散分析

邓中甲银翘散分析

邓中甲银翘散分析
邓中甲银翘散分析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銀翹散

上節課討論了銀翹散的主證分析,它的功效歸納,和方義分析。從它用藥分析來看,銀翹散的配伍上有這兩個明顯特點。

它是辛涼解表方,中間配伍少量的辛而微溫之品,指的荊芥、淡豆豉,體現一種去性取用的方法。這是配伍中的一種技巧。在後面將要學到的一些方劑裡,還有很多去性取用這種方法。這去性取用方法來增強君藥,它的辛涼發散作用。

整個方是以辛涼透表為主的,但是它配了清熱解毒的藥物,辛涼透表與清熱解毒相配伍,體現了整個方清疏兼顧,以疏為主。疏是疏表,解表。清是清裡,包括清熱解毒,它是表裡兼顧的,是照顧了溫熱病邪發病急,傳變快,容易蘊結成毒的特點。但是全方要注意,還是以疏為主,以辛涼解表為主。

辨證要點

初起發熱重,惡寒輕。

從開始感受風熱病邪,或風溫初起,可以有微惡寒,但以發熱為主。初起發熱重,惡寒輕,後面可以但熱不惡寒,這是一個動態的。

咽痛、口渴

它重要的兼證是咽痛,常見的。口渴是根據溫熱病邪,入裡的一種不同程度,反映的明顯程度不同。

脈浮數

這是使用它的一個辨證的要點。使用的基本依據。

使用注意

風寒和濕溫病,夾濕的不適合使用。

服用方法

不宜久煎。《溫病條辨》的銀翹散的煎服法要求,〝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要取輕清,過煮則味厚入中焦也〞。這段話的意思,前面的好理解,即取服,不能過煮,肺要取輕清,非輕不舉!做為衛分,上焦為主的,是〝上焦如羽,非輕不舉〞這個原則。過煮味厚入中焦,是什麼意思?入中焦指的是氣分。味厚相對辛涼來講,就是裡面往往以苦寒為主。辛涼的成份,芳香辟穢成分,過煮則揮發了,味厚就是剩下來的、苦寒類的,那個清氣分的,清裡的這個為主了。所以銀翹散的煎服法要求,是必須重點掌握的。它是保證這個方療效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當然做為劑型選擇上也應該注意,這個方本身用的是煮散劑。為杵散以後要煎服,煎一下,時間很短。他原來說沸三五沸,開三五開,形容它很短,香氣大出,即取服,當然你做成丸劑以後會影響療效。丸者緩也。尤其是證情較重,那更應該做湯劑,湯者蕩也,因為它主散劑帶有湯劑特點,藥力佈散快,發揮作用,吸收快。

隨證加減

傷津加天花粉

熱毒重加馬勃、玄參

熱傷血絡去荊、豉,加白茅根、側柏、梔子

肺氣上逆加杏仁

兼夾穢濁加藿香、鬱金

隨證加減就是圍繞著溫熱病邪侵犯人體,有可能產生的一些方面,我們說溫熱病邪發病急,傳變快,傷津快,兼夾穢濁,

容易蘊結成毒,以及它劑傷及到肺衛又傷及到肺系,所以這幾個方面是常用的加減方法參考。傷津都加天花粉,《溫病條辨》傷津很多地方也喜歡加天花粉;熱毒重加馬勃、玄參,不僅清熱解毒,還能利咽喉,因為銀翹散證體現出來的熱毒,咽喉是很重要的,是常見的;熱傷血絡就是說它發病急,傳變快,很快影響到出血,傷血絡是指的傷血的淺層,所以叫血絡,這種時候有一定的出血現象,要加白茅根、側柏葉,或者炒梔子這一類,這種有清熱涼血,止血作用;那當然這時候裡熱重了,辛而微溫的發散來說,荊芥、淡豆豉減少了,當然這時候一般來講也不惡寒了,所以入裡程度多,深入血分,荊芥、淡豆豉不宜使用。這也說明一個動態的,荊芥、淡豆豉是不是減量,甚至於不用,要看它入裡的狀況,用它往往都是比如口不渴,還有微惡風寒明顯,這種時候使用。要充分反映出一種動態性使用。當然你要用像過去銀翹解毒丸這一類呢,肯定效果就差了,你就沒有辦法針對性的來加減使用。它藥物針對不同階段了。

如果肺系病變,引起咳嗽可以加杏仁,杏仁苦平,平性的,用來降肺氣止咳。兼夾穢濁,有穢濁容易蒙蔽心竅,穢濁本身首先體現它兼濕,用藿香,有芳香化濕作用、鬱金芳香能化濕,還能開竅,保護心神。鬱金也能使這一寒涼藥涼而不鬱,這都是常用的加味方法。

桑菊飲 (《溫病條辨》)

主治證候的病機分析

風熱犯肺輕證

表熱輕證

邪傷肺絡風熱輕證身熱不甚,脈浮數

邪傷肺絡咳嗽

邪熱傷津口微渴

辛涼解表代表方,一般都是以銀翹散和桑菊飲兩個做為代表治法的兩個方面。銀翹散是肺衛病變為主的。,發熱重,邪正相爭於體表,這個為主的。桑菊飲呢,它是一種風熱犯肺的輕證。從程度上,(1)這個風熱犯肺的輕證。(2)它直接傷損到肺。風熱犯肺,那是肺系病變,所以它肺衛證症狀不突出,因為病邪比較輕,但是它影響到肺系(呼吸道)。所以總的病機歸納是風熱犯肺,銀翹散是風熱犯衛,提法上是有區別的。風熱犯肺但是輕證。

病機把它分開,包括兩部分:(1)表熱輕證,是比較輕的。因為邪較輕淺,但做為口鼻而入,傷及肺絡,絡也是輕淺的意思,風熱犯肺輕證,傷肺絡。

主治圍繞這幾個方面展開,風熱侵襲較輕,體表邪正鬥爭不重,加上風熱本身輕,發熱不重,身熱不甚。脈還是歸於浮數的,因為它性質畢竟是風熱。由於它側重反映在邪傷肺絡,所以肺氣不宣的咳嗽是它的主症。《溫病條辨》裡講桑菊飲的主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咳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但咳,說的

當然是絕對的,它只是咳,他把咳當作一個主證,身不甚熱,發熱較輕,也就是惡寒或者本身比較輕淺,有風熱特點,所以惡寒更不明顯,微微有點發熱,以咳嗽為主證,肺氣不宣,有個程度不同的口渴,所以一般熱邪不重,口微渴,甚至於做初期可以不渴,因為溫熱病邪較輕,就算有些入裡,它也傷津程度不重,脈一般還是浮數,所以從這個主治證候的病機分析來看,

病邪─風熱,風溫初起,這是輕證,所以表證不重。

侵犯部位─肺絡為主。就是肺系,呼吸道。(所以出現了肺氣不宣,咳嗽為主,發熱不重。)這是病機和主治方面,銀翹散和桑菊飲的區別。這一對是外感風熱常見的兩個趨向。一對辛涼平劑,辛涼輕劑,這是指的辛涼程度,指它針對的溫熱病邪的程度。常做為兩個代表。方義分析

君桑葉、菊花

臣杏仁、桔梗

佐連翹、薄荷、蘆根

使甘草

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前面講配伍技巧時提到過,桑葉、菊花雖然我們教材都說它歸肺經,實際都是肝肺兩經。幾版教材沒有提到使用它以後為什麼肝肺兼顧?當然這類部分的一些看法呢,不適宜做為一般規律寫進去,教材有個延續性的考慮的,當然在這裡,比如我們有一些體會,講給大家了解,有些不了解的,有些教材寫,別人不會講,那也不好辦。但桑葉、菊花既歸肺經又歸肝經,既能清肺肅肺,又能清肝平肝。這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來平肝的方裡,今後會講到羚角鉤藤湯,肝經熱盛動風,那就要清熱涼肝,熄風。包括一些清肝平肝,所以也配桑葉、菊花為輔助藥。這個方哩,它是風熱犯肺,引起的肺氣上逆咳喘,我們藥清肺,肅降肺氣,清肺肅肺。由於我們前面講到肝肺,它是氣機升降中間,升降之外輪,相反相成,相輔相成的。既在升降上有分工,同時相互制約保持正常的肅降或升發。所以這兩個用在這裡呢,既能清肺肅肺,又能清肝平肝。在這裡清肝平肝呢,能夠幫助肺氣正常肅降。

風熱以後病人都會有頭痛目赤,有一種肝經風熱,或者肝的升發太過這種特點,肝升發太過,肺氣降不下來,你選擇清肺肅肺藥的時候,正好這兩個藥它偏偏又有清肝平肝,多好,一舉兩得。這樣使肝升發不至於太過,肺氣更容易降下來。所以方裡的考慮是很恰當的。這個是配伍技巧了。

臣藥,杏仁、桔梗是我們常用的一宣一降。宣降肺氣、止咳的常用組合。這在桑菊飲裡反映很突出。桑菊飲理基本的配伍組合技巧,這兩組是體會理解的一個重點。因為很多方哩,這些基本配伍組合理解了,將來在臨床上組織新方,加減化裁等等使用的時候,可以減少隨意性

,提高療效。

佐藥,三味藥,連翹、薄荷、蘆根,在這裡連翹量根銀翹散裡連翹量相比,這裡小多了。少量連翹考慮什麼?溫熱病邪容易入裡,蘊結成毒,盡管主治裡還沒出現熱毒證,但是要考慮先安未受邪之地,少量的。薄荷也能清熱解毒,同時能夠清利頭目,配合桑葉、菊花能清利頭目,增加透表作用。因為整個方辛涼透表作用力量不大,因為這種風熱輕證。用蘆根生津止渴,清熱生津,它微渴,防止發病急,傳變快,傷津快,而從桑菊飲來講,它的繼續發展入裡也可以形成大熱,所以加味方法裡也可以加石膏、知母,由衛分進氣分,氣氛熱甚高,所以用蘆根本身可以清熱生津,這三味都是佐藥。

用甘草作使藥,調和藥性。它相應的比如和桔梗相配,輕利咽喉,這個作用還是存在,但這個方裡充分體現了一種辛涼透表,宣散作用比較平和,宣降肺氣力量較大,針對咳嗽的。因為從桑葉、菊花也能清肝平肝,杏仁、桔梗宣降肺氣,是治療肺氣不宣咳嗽,風熱引起的咳嗽,這是主證的。

銀翹散與桑菊飲比較

兩方皆為辛涼解表方劑,組成中桔梗、連翹、薄荷、蘆根、甘草五藥相同。其不同之處是:銀翹散解表清熱之力強,為「辛涼平劑」;桑菊飲肅肺止咳之力大,為「辛涼輕劑」。

桑菊飲中桑葉、菊花是銀翹散裡沒有的。再加杏仁。其他五味銀翹散裡都有。銀翹散解表透表清熱之力強,他有荊芥,淡豆豉去性取用,增強它發散。同時它的清裡作用,清熱解毒作用相對較大,所以把它稱為辛涼平劑。桑菊飲解表清裡之力比較小,但肅肺止咳之力強,肅降肺氣,稱為辛涼輕劑。輕和平是針對它的辛涼的特點來的,辛涼這個屬性大小來分的,也就是解表清熱力量,辛涼解表或者清熱解毒,清裡這個力量,所以叫它辛涼平劑或辛涼輕劑。配伍特點

用輕清宣散之品,疏散風熱以清頭目。

桑葉、菊花、薄荷這些都是花葉類,輕清宣散。治療風熱輕證。治頭目不利,咳嗽。

用苦辛宣降之品,理氣肅肺以止咳嗽。

苦辛宣降,桑葉、菊花之意辛散,桔梗苦平,同時桔梗開宣辛苦平,有這個特點。杏仁它苦降,也是苦平的。

上清頭目,又止咳嗽。這個是藥味整個比較,花葉類輕清宣散,同用止咳方面來宣降肺氣,這是它的主要用藥配伍方面的特點。

這個方的疑點,辛涼解表藥很多,為什麼選桑葉、菊花?剛才我們討論過了,今後在講治風劑的羚角鉤藤湯,平熄內風的,以後,可能會體會更多一些。

運用的辨證要點

咳嗽、發熱不甚、微渴、脈浮數

使用注意

肺熱甚者當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藥輕

風寒咳嗽,不宜使用

宜久煎

臨床助益最大方面就是說熱重多少,肺熱重的,要加味。肺熱重,裡熱為主,外兼點表,我們說熱盛陽明加母膏,加知母,石膏。這是常用的一個配伍方法。風寒咳嗽,不適宜。不宜久煎,也是輕清宣透為主,不宜久煎。

在這裡說到風寒咳嗽不宜使用,我們前面講到的銀翹散,現在講的桑菊飲這一類,辛涼透表藥裡,在我們新藥研究產生當中,佔的比例很大。辛涼加苦寒成分。特別在新藥研究早期來說,因為這類方出處明顯,講臨床反應來說相伍對少一點,因為辛涼、辛溫辨證不清的時候,用了這個,它辛散能夠祛點邪,但是容易造成解表不徹,容易造成解表不徹,所以辨證就是使用注意裡,一定要辨清風寒,不適宜使用。風寒使用了,可能散一點表,不會徹底,反而這個寒涼閉鬱肺氣,肺氣更加不宣。咳嗽長期不癒,再帶來一個後果呢,容易損傷表氣。肌表衛陽之氣,更加使將來反覆感冒。

隨證加減

氣分熱盛:加石膏、知母

咳嗽較頻:加黃芩 (往往因為肺熱)

咳痰黃稠:加瓜蔞、黃芩、桑白皮、貝母

絡傷咳血:加白茅根、茜草、丹皮

傷津渴甚:加天花粉

熱毒咽痛:加玄參、板藍根

前面提過,氣分熱盛是指的發熱證明顯,加石膏、知母,由肺熱造成咳嗽頻繁呢,並不一定表現在發熱高上面,往往反映在苔的黃上面,熱了有心煩這些,加黃芩清肺熱;兩個的清泄肺熱還有些不同,黃芩清泄肺熱往往鬱熱較多,石膏、知母呢,經熱散漫的熱較多,這選藥有時候也有針對性。

剛才談到桑菊飲主治裡面沒有說到痰多,因為它是以肺氣不宣為主的。熱邪煎灼津液凝聚為痰,這種熱痰還並不明顯,因為它是表證階段,如果說咳痰黃稠,說明肺熱灼津形成了熱痰,要加瓜蔞、黃芩、桑白皮、貝母這一類,清化熱痰;桑菊飲證熱傷肺絡進一步傷血絡,出血,可以加涼血止血藥物,結合涼血止血,也是常用的加減的一些方面;如果口微渴變成口渴嚴重了,那說明入裡傷津重了,加天花粉;熱毒咽痛這種證,銀翹散證裡多,如桑菊飲證,它風熱較重了,蘊結成毒出現了,當然可以加玄參、板藍根這一類,清熱解毒利咽喉。

3.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

有時候簡稱麻杏石甘湯。

病機分析

外感風寒,邪熱壅肺證。

這方從它的病機來看,它治療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全面的說是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但到目前古今運用上有一定的差別,但總體全面看是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我們現在使用,邪熱壅肺是主要的了。所以主證現在為肺熱咳喘,是主證。原來這個方出在《傷寒論》,它是用於外傷寒邪,由表入裡

,由太陽到陽明,由表入裡過程當中,要化熱,邪正鬥爭化熱,就造成了傷寒由表入裡,由太陽到陽明,這種鬱而化熱,導致邪熱壅肺,這導致的邪熱壅肺。

從溫病來講,也用麻杏石甘湯,溫病的原因,溫熱病邪侵犯,它由衛分到氣分也是由表入裡,也可以鬱而化熱,形成邪熱壅肺,但這時候表邪未盡,就是說在這樣一個階段,邪熱壅肺已經形成了,但是病邪沒有完全入裡,表邪,表證的尾巴還有,所以叫未盡。應該說不重。但運用這個方要針對表邪,有沒有,有多少,還是要靈活運用的。

麻杏石甘湯雖然出在《傷寒論》,但實際上傷寒學派,溫病學派都使用。不管是寒邪,還是溫邪侵犯人體,最後由表入裡,殊途同歸,都可以導致邪熱壅肺。當然來的,起源的這個傷寒,寒邪也好,溫邪也好,它們程度和後來的病情影響,變化速度,可以有一定的區別。但從這種基本病機的形成,都是殊途同歸,殊途同歸的,由表入裡的,鬱而化熱,造成以內熱為主了。兼有表證。

但整方的用藥呢,因為表裡同治,所以辛散、寒涼清裡相結合,辛和涼,辛涼透表,意義是麻黃是辛散,石膏是寒涼,相結合辛涼,同時從病機,完整病機是表裡同病,還是外寒內熱,盡管以內熱為主,所以還是辛和涼的結合。所以把它歸在辛涼解表劑裡面。這種分類方法,不同的教材,參考書也不一樣,有些按五臟分類,你比如成都中醫藥大學八十年代使用的自編教材,中醫治法與方劑裡,就清肺熱,都清裡為主,就是清裡,病機就是邪熱壅肺。這是強調了肺熱那個方面。二版以後的教材,基本上放在辛涼解表裡。但是要明白有表證沒表證,都能用。不是說一定要有傷寒由表入裡,由表這個過程。溫熱病邪由衛分到氣分的過程。都是表裡同病,這個運用當中不一定。但是從這個證的形成,這兩種可能最後都是鬱而化熱,形成邪熱壅肺了。

表邪未盡邪熱壅肺

脈浮數身熱不解,咳逆氣急,甚則鼻煽,口渴

動態症狀

有汗或無汗,苔薄白或黃

所以它最後內熱形成了,表邪未盡,是這樣一個特點。表邪未盡,可以看得出浮脈,總體上以裡熱為主,所以脈數。所以脈浮數。邪熱壅肺是這個方證的主要臨床表現,身熱不解,發熱明顯,甚至於有的發熱較重。咳逆氣急咳喘,咳喘嚴重的甚則鼻煽,鼻翼煽動,熱邪傷津產生口渴,所以表裡同病,突出在裡熱和肺熱。當然由於表可以有表邪未盡,裡呢邪熱肺壅形成,這裡有個動態症狀,反應出由表入裡不同的階段一些標誌。有汗階段是入裡了,無汗表還明顯,或者是表寒很清楚,很顯著。有汗呢,汗越多就入裡程

度越重。熱邪迫津外泄了。苔薄白或黃苔,有反映了邪在表的程度,和入裡的程度。這做為一種動態症狀。

功用

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清肺平喘,這個方是以此為主的。辛涼疏表是指的表證還比較明顯的階段,因為這個方有一點,就是說,現在我們很多學生,臨床看到的和教材上講的,表邪未盡邪熱壅肺,臨床看到用這方,大多數是不考慮表證,表證很不明顯,肺熱很高了。所以這個一定要了解實際運用當中,辛涼疏表當中,解表方面佔的成份呢,重視程度越來越少。主要是清肺平喘是它特點。方義分析

這個方麻杏石甘四個藥,簡單很簡單,主要是掌握它的相互之間的組合關係。反映出了對後世很有指導意願的基本組合。很多基本組合、基本配伍技巧。君藥,不同教材提法不同,五版教材麻黃為君,六版教材麻黃和石膏聯合為君。我認為麻黃和石膏聯合為君比較恰當。因為六版時候解表劑也是我在起草,因為考慮到如果以麻黃為君,清肺平喘為主,石膏是很重要的,用量也最大。所以多用於肺熱咳喘為主證,所以這兩個聯合,麻黃之辛,石膏之寒,體現既合作,辛涼,有表邪可以透表,有可以清肺熱,宣肺氣。所以麻黃在這裡疏散表邪有散的力量,同時宣肺平喘,石膏清熱生津,解肌透邪,透熱。石膏有散熱、透熱作用。同時

清肺熱,有能生津。生津是跟甘草相配了。杏仁,是降逆肺氣,平喘咳的。這是多次碰到的。甘草既能益氣和中,保護胃氣,不受大劑量的石膏影響。避免石膏寒涼傷胃。有能調和寒熱,調和宣降,說它調和於寒溫宣降之中了,調和諸藥。這是分別討論它們一個關係了。

配伍組合分析

麻黃石膏:相輔相成,相制相成(用量 1:2)

麻黃杏仁:宣降費氣

石膏杏仁:清肅肺氣

石膏甘草:甘寒生津

這方裡雖然四個藥,基礎配伍的關係很多,首先石膏麻黃相配,既有相輔相成,又有相制相成。原方石膏麻黃用量比例是二比一。相輔相成指的它是分工,一個宣肺散表,一個清熱(就是解肌透熱),而麻黃又能宣肺,有表邪那透表,這是相輔相成。相制相成,麻黃得到石膏使全方不至於過分溫散,不會散之太過了。得到石膏也可以不會助熱,石膏得到麻黃不會過份涼遏,涼遏氣機,這是它相制相成。這種配伍在前面大青龍湯已經出現。麻黃二石膏一這種配伍。這裡呢麻黃一石膏二,所以清宣當中以清為主。大青龍湯裡又有清宣,又有散表,但是以散表實,治療風寒表實為主。

麻黃杏仁相配,很多方裡遇到了,基礎方代表是三拗湯,這裡也包括麻、甘、杏。一宣一降也反映一個基本組合。

石膏杏仁相配

,何時常用它呢?肺熱的咳喘當中,一清一肅,一清一降,清肅肺氣,熱證的咳喘,肺熱咳喘常用了。石膏甘草相配,說它甘寒生津,所以後來對石膏的功用,認為也能夠清熱生津。石膏是一個礦物藥,弄得出什麼津液來呢?實際上是一種間接生津。人體津液的生化是在胃,飲入於胃嘛,胃為水榖之海,胃中,肺胃有熱,傷津很快,石膏清胃熱,可以保護津液,保護胃化生津液這個功能。所以這是一種間接生津。歷來就把這個作用,從臨床反映出來的結果,歸納到石膏上。說它既能清熱,又能生津。這是怎麼理解石膏生津。石膏甘草同用,能夠既養胃氣,又能幫助胃恢復功能化生津液。這個都是後世常用的一種基本組合了。

我們麻杏石甘湯先討論到這裡。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读后感 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等四部经典医学著作的形成,就标志着中医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祖国的传统医学发展到现在,已是各家各派学说竞相争鸣。在中医的众多治疗方法之中,方药无疑是最根本的。今年寒假,在张凤瑞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邓中甲教授的《邓中甲方剂学讲稿》。邓中甲教授系四川省教学名师、首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从事方剂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他善于以大量的书证,严密的说理。新颖的观点,开拓学生的眼界,处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这本书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是刚刚才结束中药学的学习,可以说是带着中药学的很多问题来看这本书的。记得张凤瑞老师说过:“药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可是如何去体会其中的奇妙,我却满是疑问,正是带着这种疑问我开始了《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的学习。 在本书的开篇就明确了什么是方剂。这一点给我的感触极大。也许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算不上是一个问题。认为方剂不就是在处方签上写几味药,那个药物群体就是方剂。这种观念我想即使是我们很多接触中医有一段时间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吧?邓教授告诉我们方剂有着严格的规矩性,方剂是以药物按照一定的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才能成为方剂而且方剂必须是在辨证论治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斟酌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置而成的。没有中医学理论的指导的所组成的是不能称之为方剂的,只是一张处方,一个方子。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必须要铭记于心的,是必须要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坚守的准则。正如张景岳说的:“遣方用药之道须谨慎行之,切不可轻率处之。” 在论述方剂这篇中,在每一个方剂上除了明确指出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之外。很多方剂还选出了一些临床上很典型的案例供我们初学者分析,理解方剂的妙用。同时对部分由特殊用法的方剂也明确告诉我们其差别。例如,银翘散久煮功效偏重与清热解毒,其疏散风热之的功用就会大打折扣,提醒了我们要多注意方药的用法。主治中作者从病机角度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深刻的剖析了各种症状的产生和所对应的病机之前的关系,使人起来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茅舍顿开之感。例如:在麻黄汤中关于,以前一直不懂为什么麻黄汤证中会有恶寒重这一现象。邓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卫阳在寒邪作用下,寒性收引凝滞,使得卫阳被郁遏,则卫气温煦体表功能减弱,就会恶寒。在这段话中,告诉了我们麻黄汤证中为什么气体正气不虚,又为什么出现了寒像,同时这一解释也可以被我们用到其他临床现象的分析当中,通过举一反三,对我们中医学的融会贯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也集中的体现我们中医学中的一体观这个概念。 在方剂的分析中集中体现了中医的各种理论。例如大柴胡汤中所使用的柴胡配芍药这一疏肝与柔肝缓急止痛的经典配伍,既可以防止柴胡疏肝太过,又滋养肝阴,同时两者合用还可增强止痛的功效;还有生姜配大枣,既能温中,同时能够降逆止呕。还有很多经典的由伤寒这一经典著作所奠定的基本配伍方剂结构,书中也都一一作了深入的分析,同时邓教授还把时方派与经方派在方剂的使用之中的分歧对我们进行讲解,让我们对方剂的基本组成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例如再造散,这是使用经方的理论和时方相结合的方剂,以羌活、防风。桂枝代替麻黄的发散之功。在邓教授的分析之后,给人以一种独特的体会,也对方剂的使用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在案例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邓教授举了一个他三十多年前遇到的一例年轻人破伤风的案例。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抗毒素血清,只好使用了玉真散,结果一周之后病人就得到了痊愈。中医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不能用来治疗急性病证,很多临床工作多年的中医大夫也是这样的想法。然而从这个案例中我觉得中医在一些典型的急性病例中也应该是具有广阔的天地的,中医能在几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之中流传至今,一定是有她的实实在在的

邓中甲方剂学全部方歌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止咳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勿过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甘翘,芦根杏仁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清肺平喘疏表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治疹方,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败毒散 人参败毒羌独活,柴前苓芎桔甘壳,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祛寒湿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肠痈湿热瘀滞证,泻热破瘀服之康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水热互结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大黄附子汤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里散寒又通便,寒积里实服之康 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冷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宜 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功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方剂学》讲课稿:小承气汤

《方剂学》讲课稿:小承气汤 上一次讨论到泻下剂寒下法的第一个方剂,大承气汤,这个大承气汤,从它的主治证候,病机分析到方义分析,功效归纳,到最后变证要点,基本我们都讨论完了。下面呢,从大承气汤演变到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现代中西医结合,治急腹证所配的复方大承气汤,形成了一个系列,特别是三承气汤,是做为大承气汤这个系列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讨论附方,小承气汤。 附方: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大者) 功用 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小承气汤也是《伤寒论》的方。它主治证候,我们根据大承气汤主证来对比,大承气汤是痞满燥实,四证俱全,即使它可以用于热结旁流证,或者热厥、痉病、发狂,这些都是属于在热实互结基础上发

生的,热实互结在大承气汤证里,相对是重证,所以要峻下热结,小承气汤证是轻下热结,在《伤寒论》里,形容小承气汤证,说它是一有一个特征是,初头硬,后必溏,大便秘结,大便不好解,开始是硬的,后面会软的,这和大承气汤燥屎的特点,燥屎、燥结特点就不同,说明它燥结不甚,而是痞满燥实四证当中燥证不具,而是热实互结轻证,热实互结阻滞气机,这是有的,痞满有的,当然也不是很重。所以从病机和大承气汤比,它具有痞满实而不燥,临床燥屎内结,燥实不重,所以有大便秘结现像,往往有初头硬,后必溏这个特点,这是小承气汤治疗的一个方面。 如果说用于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痢疾一般是湿热,湿热郁滞肠道,搏结气血造成的。因为它有湿热积滞,而且这类属于较轻的,用小承气汤能够攻下积滞,它虽然轻下,反能攻下积滞,热毒搏结气血,大黄也能起到通因通用,清热解毒,解除热毒的作用。所以这个小承气汤,用于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因为里面有调气和血的成份,体现通因通用的思想。这里也就是异病同治,在主治方面的体现。 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比较,大黄量是没有变,厚朴量减少了,只剩四分之一。枳实也减少了,而且大黄又不后下,那这个方泻下作用,就缓和得多,叫它轻下热结。后世有很多方剂,利用小承气汤做为一个基础方,经过配伍,也经常用于兼有热实互结的证候,所以这个方,既是大承气汤衍生出来的加减方,又成为一类病证的热实互结不甚的,这一类的基础方。

方剂学 79 邓中甲

方剂学79 邓中甲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苓甘五味姜辛汤,和三子养亲汤,这是温化寒痰类里边的方剂。现在我们讨论治风化痰。 半夏白朮天麻汤《医学心悟》 主治证候 风阳上扰证。 治风痰证的半夏白朮天麻汤。主治的证候是风阳上扰证。从风阳上扰证的形成机理来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本身脾湿生痰,有痰湿的本质。这类的体质因素,根据《内经》上讲的,肥人多痰,一般体质都比较胖。《内经》上讲“肥人多痰,肥人气虚”,气虚反映在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以生痰。 2肝风内动,这个肝风内动的形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痰气上逆。痰气上逆引动肝风。所以我们有的叫它肝风挟痰,实际上痰为主。而是由这种痰气上逆引动的,痰气上逆,上扰清空,造成眩晕,这个眩晕,眩是眼睛看东西发黑,晕是天旋地转,现在我们说耳源性眩晕,像美尼尔氏综合征这类神经性眩晕,这类其中不少就属于这种,包含有风痰上扰这类的可能,当然这类病也要辨证。证型可以有多种。但风痰上扰证在其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 除了眩晕,可以头痛。这种痰湿上逆,上干清阳,头部气血逆乱,可以导致头痛。这类的眩晕头痛,往往阵发性的,一发作,非常剧烈,眼睛发黑,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平静下来呢,状若常人,什么感觉都没有。这和气血不足的眩晕,或者属于像气虚的头痛这类,在临床上不难区别。它带有一种阵发性,突然发作。平息以后状若常人这种特点。 兼证来讲,痰阻气机,既然脾虚生湿,有痰,痰最容易阻滞气机,造成胸膈痞闷,引起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可以恶心呕吐。从一般舌像脉像这些佐证来看,舌苔白腻

反应出是有痰湿,脉弦滑,弦反应有一定的肝风特点。滑主痰。 从刚才这个主治证候分析来看,风痰上扰证的核心问题,是痰气上逆,所以我们化痰和治风要相结合。 功用 化痰熄风,健脾祛湿。(其中化痰熄风是治标,健脾祛湿是治本) 方解 君半夏擅长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治痰)天麻擅长平熄肝风(治风) 臣白朮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 佐橘红理气化湿,和半夏相配治气 使甘草 1. 补脾胃之气2. 调合全方的药性 燥湿化痰治疗痰湿是治本的,本身这个肝风挟痰,我前面讲了,是痰气上逆引动的肝风。所以解决谈的问题。前人(《本草纲目》)说天麻是治眩晕的要药,是治肝风的神药。但现在有些把天麻说得太神了。天麻是没有补性的。它擅长于,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有降血压作用。这实际上就是在中医的平肝熄风。针对肝阳上亢,肝阳化风,风阳上扰,平肝熄风这个作用。半夏、天麻两样联用,体现一个治痰,一个治风。针对了这种风痰上扰,起到化痰熄风作用。 臣药白朮、茯苓,白朮健脾燥湿,和茯苓的健脾渗湿,白朮、茯苓就构成健脾除湿的一种基本组合,配伍结构。这两味药是从张仲景时代以后,这一千八百多年,人们经常用来健脾除湿的基本结构。体现了治病求本。 橘红理气化湿,通过理气化湿有助于化痰。橘红半夏相配,实际上是治痰要治气,“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

方剂学 68 邓中甲

方剂学68 邓中甲 麦门冬汤 上次讨论到治燥剂里,治疗内燥的方,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的临床运用,后面我们要接着上次讲的,辨证要点,随证加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这方里面人参在临床使用的时候,现在很多人喜欢把它换成西洋参,因为西洋参偏重于气阴双补,偏一点微寒,所以对这个证候更为适合。 使用注意 肺痿有虚寒、虚热不同的证型,对虚寒肺痿,本质上阳气不足,导致津液不化,不布,张仲景用甘草干姜汤这类治疗,不能用麦门冬汤。所以遇到虚寒肺痿是不适宜的。 养阴清肺汤三类方 分类按照方剂常用情况来区分的,养阴清肺汤过去是二类方,我们现在做个重点提示,以便临床运用时也可选用。在我们教材285页,养阴清肺汤。这方过去是治疗白喉的一个主方,也是它的特长。白喉是烈性的甲级传染病,现在在中国大陆基本已经控制了。 白喉的症状,也就是养阴清肺汤的主治,喉间起白如腐,咽喉肿痛,鼻干唇燥,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细数或数而无力。 病因病机 白喉的形成,病因和它的内外因素有关。素体阴虚,也就是这类患者本身内燥,有阴虚阴液不足的基础,又感受外来的燥气疫毒,燥气疫毒就是外来的传染因素。再内外合邪造成了疫毒阻滞在咽喉,喉间起白如腐。既有燥热疫毒,又有阴虚的基础,咽喉肿痛。从症状反映出肺系的燥热。燥热疫毒表现。

功用 养阴清肺,利咽解毒。 也就是说,养阴清肺治其本,它可以利咽散结化痰,同时解毒。能够消除疫厉之气。 方解 八味药。体现了邪正兼顾。 生地 玄参 增液汤,滋阴清热 麦冬 丹皮清热凉血散瘀 芍药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贝母清化热痰,散结 薄荷散邪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养阴清肺汤的组成为主体的,有一个相当于后世把它叫增液汤。我们前面讲的基础方,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在这个方里,增液汤起到滋阴清热的作用,而其中的玄参还能散结解毒。方里的丹皮、芍药、贝母、薄荷,也是起到协助的辅助作用。丹皮能清热凉血散瘀,有助于散结。芍药益阴养血,增加增液汤滋养阴液的作用。同时芍药、甘草也能缓急止痛。贝母长于化痰,清化热痰,贝母也能散结,有助于消肿,消除咽喉肿痛。薄荷能散邪。在这里针对对燥热疫毒之气,增加玄参的解毒作用。凡是外来的疫毒有这种薄荷的发散,有助于祛邪。甘草调和药性,也能酸甘化阴。又能缓急止痛。这是它一个方剂配伍的一个大致情况。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 目录 01、绪言、总论 02、发展简史 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 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 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 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 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 08、方剂的配伍(一) 09、方剂的配伍(二) 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 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 12、剂型更换的变化 13、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 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 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 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 18、止嗽散(二)。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 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 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 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 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 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 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 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 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 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 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 31、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 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 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 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 38、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袪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一) 39、吴茱萸汤(二)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参附汤 40、第三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及附方、阳和汤

方剂歌诀(七版教材)

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注】麻桂比3:2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注】羌—太阳经;芷—阳明经 芩—少阳经:术—太阴经 细辛—少阴:芎—厥阴经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注】风寒表实,里有气郁 5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 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注】 ①表寒重头身痛甚加气滞

②组成:香苏散加防、艽、芎、蔓荆子 6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7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附方 8华盖散 华盖麻黄杏橘红,白皮苓草苏子供, 三抝只用麻甘杏,表散风寒力量雄。【注】 ①素体痰多,又兼外感风寒 ②华盖散: 麻甘杏加紫苏、桑白 皮、陈皮、茯苓 9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注】 ①外感风寒,里有郁热 ②组成: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姜 枣 10射干麻黄汤 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细辛髋菀行, 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四两破坚

城。 【注】疗风寒表邪较轻、痰郁甚而肺气上逆之咳嗽 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杏石甘汤 仲景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越婢汤 金匮要略越婢汤,麻黄石膏于枣姜, 发汗解表于利水,善治身肿风水伤。 【注】风水夹有里热 5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6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51邓中甲

方剂学51 邓中甲 配伍特点 重在补涩,辅以清利。 刚才讲到易黄汤的结构,它重在补涩,辅以清利。治湿热带下,一般以清热利湿为主。这方特点建立在,它带脉、任脉和带下关系这个理论,傅青主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它是以补涩为主,辅以清利。而这方呢,在临床上的确很有效果。治湿热带下很多,妇科老师很爱用易黄汤,很有名。所以在历来书理论探讨里,欠缺一些,到目前出来的教科书,包括很多教参,结合傅青主自身理论的探讨,多是针对性不够强。或者不是很深入的。这方面我还收集过一些书,看过这个。 运用 现在范围越来越宽,除了妇科用,其它内科也用。从临床观察的病例报导很多,它治疗蛋白尿,它本身有泌别清浊的作用,所以对像蛋白尿,它泌别清浊,在治疗方面病例报导不少。所以不仅仅是妇科湿热带下方面运用。 辨证要点 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苔黄腻。 随证加减 湿盛,加土茯苓、苡仁;热重,加苦参、败酱草、蒲公英;带下日久不止,加鸡冠花、_回头。

这方清利湿热的作用,不是太大。所以湿重的,还可以加一些利湿药;偏热重的,可以加清热药,这是在这个方的基础上,这五味药基础上可以加味运用的。带下时间长,还可以加强收涩作用。 第九章安神剂 从适应病证来说,主要治疗心神不安。当然包括以失眠为常见症状,但往往也包括了剧烈地心烦,兼有这种心悸,甚至于怔忡,这些常见表现,都是安神剂主治里的主要临床表现。但由于神志不安,它可以有虚证、实证。实证那是由于比如五志化火,引起了心肝的阳热亢盛,热扰心神,造成心神不安,也可以兼夹有秽浊、痰浊这一类,引起心神不安。如果瘀血和热相结,瘀热互结,扰乱心神,甚至于闭阻心窍,也可以导致心神不安。这里就是说谈了一些心神不安造成原因,偏实证的有一部份,总的和热有关,和痰瘀这一方面有关。虚证,有心的阴不足,血不足,总的阴血不足,造成心失所养,心神不安,但如果单纯血不养心,可以引起出现心神不安,兼有血虚证像,阴不足,除了心神不安以外,它还可以有阴不制阳以后,虚热现象。

方剂学邓中甲

方剂学50 邓中甲 固涩剂前面讨论到第三节,涩肠固脱。 第四节涩精止遗 适用病证 肾虚失固→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膀胱失约、尿频遗尿。 病位以肾为中心,包括精关不固、膀胱失约两个方面,都直接受肾气的主司。我们选用的方是以桑膘蛸散,二类方为代表。 主治分析 心肾两虚,心肾不交证。 肾之精气不足是个本,涉及到心肾不交,心肾两虚,在肾反映精气不足,肾精不足以后肾气的化生必然受影响,肾气虚可以膀胱失约,肾气司关门开合,所以产生小便频数,膀胱气化不利,清浊可以不分,尿如米泔,膀胱失约可以遗尿。 肾气不足,对肾精失去封藏,也可以遗精、滑泄。

心的方面,主要反映心气的虚弱,主证里心神恍惚,健忘,这也是一种心气不足的表现。心肾两者是水火之脏,正常情况下,水火应当既济,心肾相交。具体反应在心神要控制肾精,神要驭精,肾精又是心神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精要养神,现在心肾两虚,心肾不交,两者相互的一种滋生促进控制作用,就平衡打破,精不养神,神不驭精,这样一种相互恶性循环的机制。越是这种遗精、遗尿的发生,本身也使心神的气更加虚弱。心的神气虚弱,更不能控制下元的肾精,古人说,“心动则神摇,神摇则精泄”。说明心神、肾精之间的一个正常连系。这种连系打破了,就形成这类的心肾两虚的心肾不交证。 治法 调补心肾,涩精止遗。既要分别的针对心神、肾精的治疗,同时要恢复它交通心肾。恢复两者的正常协调平衡。 方解 桑膘蛸是君药,是补肾固肾止遗的常用药。桑膘蛸、龙骨、龟甲相配,君臣相配,构成一个常用的涩精止遗,龙骨擅长于收摄,它既能收摄肾精,也能收摄心气,龟甲能滋阴补肾,也有收涩潜阳的作用。用人参、茯苓、当归,人参补五脏,擅长于安神定志。茯苓也有安神的作用。在这方里,如果不是用于像清浊不

方剂学 49 邓中甲

方剂学49 空海 上节课讨论到固涩剂的定义。固涩剂和补益剂的所适应证候的区别。它主要针对的是气、血、精、津的有形的一种滑脱散失。在使用当中呢,一般是以虚为主,无邪的时候使用。 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 牡蛎散一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固表止汗以牡蛎散作为代表。 适应病证 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所致的自汗,盗汗等。 气虚自汗自汗日出,短气烦倦 体虚 阴虚盗汗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悌,舌淡红,脉细弱。 牡蛎散在治疗汗出,固表止汗方面很有代表性。它既可以用于自汗,又可以用于盗汗。所以学习牡蛎散,对它的形成这种机理的病理过程是重点之一。这是很重要的,才能体会它的用药。 牡蛎散证它首先一个前提,往往自汗日久,体虚初期可以是气虚自汗。但用到牡蛎散,首先一个前提它强调自汗日久。从短气烦倦,这是比较精练的,一方面病机反应出气虚,短气,容易倦怠乏力。而且自汗日久这是反映出,白天,醒了出汗是自汗特点。阴虚盗汗,汗出夜卧尤甚,本来有自汗,又有盗汗因素,到晚上当然出汗就加重。心悸惊悌是一种心阴不足以后,心阳失去潜藏,心阴不足,阴不能涵阳,心阳偏亢。舌淡红,脉细弱,这个反映有气虚加阴血不足,我们这是把这个自汗、盗汗分解开来,根据主治分解开来看这个症状。但这个病机呢,

它是一种整体的,彼此影响的,怎么造成的过程呢?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内在的一个病理机转。 气虚表卫不固→自汗日久→心阴耗伤,心气受损→心阳失潜→阳不敛阴→盗汗。 汗为心之液。心阴耗伤,心气受损,从这一点来说,它加重气虚。同时阴不足阳亢,那心阳偏亢,心阳失潜,使阴阳两者维系的这个平衡关系进一步打破。阳不敛阴,偏亢,造成盗汗。这个时候是由于阴不足而阳偏亢,,导致的汗出。这类汗出往往偏于晚上出,睡了出。这是盗汗。 盗汗发生,后面还可以继续,自汗日久又引起兼有盗汗因素。这样加重汗出,白天就有汗出。入夜尤甚。到晚上因为又加盗汗因素,加重汗出。耗气,心气耗散随着这种加重的汗出。随着汗出,心阴受损。又会造成进一步的恶性循环。所以实际上,自汗日久是个很关键的,牡蛎散在临床使用的时候,首先它不是说有自汗或者盗汗,时间较短,是较长。它这个病机有个气虚表虚不固的自汗,和阴虚阳失潜藏偏亢的盗汗的病机,可以同时出现。所以首先病理机制要了解,因为从主治来看,它自汗和盗汗。本科同学初学的时候,因为学《诊断学》时,把自汗盗汗分得非常清楚,内在一个相互影响,气虚到阴虚,相互影响的继发过程。这个光从主治几句话没反映出来,所以实际上这里头有这种自汗日久以后,气虚引起阴不足,心阳失潜,再继发了盗汗,以后可以恶性循环,加重。这是牡蛎散的病机过程。 功用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方解 治疗汗出就要固表,益气固表针对了气虚不能卫外固摄,心阴不足,心阳失潜呢,心阳偏亢,我们要益阴潜阳,还继续在汗出呢,要敛阴止汗,所以这个方是体现了三方面兼顾,(1)收敛阴液止汗。(自汗盗汗都适用的)(2)益气固表止汗,(3)滋阴潜阳(针对心阳偏亢的,调节阴阳来达到止盗汗)。

方剂学 65 邓中甲

方剂学65 邓中甲 上次讨论了镇肝熄风汤,有些注意的点,我们补充一下。中医的中风这个病,在现代医学来说,包括脑血管意外的多种病。其中尤其是脑血栓和脑出血,在现代医学治疗上,它是要在诊断上比较准确之后,才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而在中风发生的时候,特别初起,往往在某些医疗设备条件差一点地区,一时往往现代医学难以区分,这是哪一类病?那就要观察,这样容易延误病情。用镇肝熄风汤,我个人体会,只要中医的病机属于肝阳上亢,肝阳化风,气血上逆,就应当及早使用。以免这个病人昏迷日久,就往往造成不可逆。 这类的临床病例教训也很多,当年我记得八十年代初,当时安排给我的老师当助手,我们学校的第一批的四大教授,彭履祥教授,内科专家了,他本人就治了很多这类中风。也喜欢用镇肝熄风汤。他本人对自己的体质也比较了解,有一次他跟我和它另一个助哩,就讲到他今后可能会发生中风,发生中风,一定要及时用中药治疗。就你们来开方。不要西医去检查、诊断,两个同时进行,时机耽误。但由于他的地位,他后来有一次比较劳累,突然就在开会的时候中风了,中风以后,立刻组成了省里专家组,中西医联合诊治会诊,就无法确定,是脑出血?还是脑血栓?西医的结论要观察,那由于当时我和他的儿子,现在也是我们学校教授了,因为当时的年资无,就不可能在医疗组给他用中医来治疗。这样就一直昏迷到半年后,在西南医院专家也来看他以后,说当初就不是脑出血,应该按照脑血栓,但是后来昏迷到一年以后去世了。这个病例给我感觉到这个诊断,中稀医的诊断,中医的辨证清楚了,就应当及早的用镇肝熄风之类治疗。 这件事过去不久以后,正好接到电报,我母亲,本身也是西医,高年资的西医,七十多岁,中风了。我赶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昏迷八天,当时还成立医疗组,因为还是特殊对待了,她本身是民主党派,北京直属支部的,和方老师他们一个支部的。她也是比较有影响的专家。西医诊断还是昏迷八天了,脑出血,脑血栓,还没有下确切诊断,所以还是观察。我去了,因为我也学医,这样呢,医疗组跟我商量。我说你们检查诊断,你们照常进行。我用中医方法,先吃中药。用胃管,

方剂学-46-邓中甲教学教材

方剂学46(六味地黄丸)邓中甲 治法 滋补肝肾。 上次课讲到六味地黄丸的主治证候分析。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是一种肝肾阴虚的基础见证,也就是肾精不足。再加上阴不制阳的虚热内扰,这两部分构成。 这个方是个基础方,从配伍来看,有两队药。第一组,以补为主的药,君药熟地,熟地能够滋补肾阴,又能养肝血,体现肝肾同治,也针对了肝肾同源,称它为填精补髓,不仅是滋肾阴,补肝血,能够填肾精。这是熟地作为君药。君药在方中用量一般最大。 臣药,山茱萸和山药,山茱萸和山药分别用来补肝补脾,这方说起来它三补,肾、肝、脾兼顾。实际上它不能说它同时补肾、肝、脾,而是围绕着肝肾阴虚,通过补脾,通过补肝,来加强补肾作用,应该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说法思路不同的。过去都说三个同补,那似乎就是这个方里也能补脾,有能补肝,应该说它不是这个同补,是通过补脾补肝来间接地增强补肾作用。围绕还是肾阴虚、肾精不

足。山茱萸是酸温的,可以补肾精,补肝血,它补肾精的特点,它酸收,有个收涩肾精的作用,又能补肝血。 山药,能补脾,能够固肾,山茱萸补肝是针对肝肾同源,精血同源,山药补脾是考虑到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充足了,五脏六腑之精下归于肾,能够增加滋养补益肾精的作用。所以这三味药,山茱萸山药是臣,熟地君药,君臣药结合,体现了肾、肝、脾三阴并补,其目的是补肾。所以它补肾为主。 这三补之外,六味地黄丸又配伍三泻。三泻是属于佐药。其目的是考虑到正虚以后,相应会产生病理产物。有虚中兼实,因虚致瘀,产生病理产物的一个消除问题,第二个是为了对于补益药物,用的时间可以长久一些,适合缓治,缓图,所以能够使得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总的来说,三泻作用,既有协同作用,又有佐制作用。 具体来讲,泽泻和熟地相配的话,体现出它能够泄肾浊,以前说到肾阴不足可以产生肾浊,这是它的协同的一方面。同时有泽泻的淡渗,减少熟地的一种滋腻。 丹皮,它有凉血、清热作用,特别治疗血热,虚热常用。所以针对这个虚热内扰,它可以有清肾虚所产生的虚热作用。第二,它和山茱萸相配,山茱萸酸温,入肝肾经,丹皮入肝经,能凉血。能制约山茱萸的温性。所以它也存在一个相互既协同又制约这个关系。 茯苓是淡渗利水的药,和山药相配,使山药的补脾能够结合健运。单补脾,不健运,服用长时间,可以使悳脾胃气机壅滞,用茯苓的健运和山药的补脾合作。体现出健运、补益相结合。而且茯苓淡渗利水,也可以使山药补而不滞。这是茯苓的含义。 佐药的三味和君臣药相配,体现了三补三泻兼顾,扬长补短。

方剂学15(医科教学专辑)邓中甲讲座

方剂学(医科教学专辑)方剂学15 邓中甲讲座 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次谈到了桂枝汤的主治证候分析,和桂枝汤的功用以及方解,也谈到了桂枝汤证这种产生的病汗。和服桂枝汤以后,通过这个药汗祛邪调正这个机理。上病汗、药汗的临床区别。 下面我们再讨论桂枝汤,我们谈到它典型意义的时候曾经谈到过,它是一种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这种基本结构的代表方剂。所以徐彬曾经讲过,“外证得之,它能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能够化气调阴阳”。这个体现在哪些方面?因为理解了这一方面,才能理解它群方之冠,它调正、双向调节这些道理。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个方面呢,从张仲景对桂枝汤治疗这种自汗的不同应用来体会。我们说桂枝汤是一种伤寒中风,就是太阳中风。太阳中风是以伤风邪为主,风寒当中以伤风为主的外感病兼有营卫不和的这种自汗。这种自汗用桂枝汤来治。张仲景应用它治疗发热、自汗,在内科杂病中间出现的它是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是营卫不和也,是卫气不和了,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段话,仲景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病人脏无它病,没有其他方面的病,就是出汗和发热。时发热,自汗出,它是定时,每天在一定时间一阵子热,又出汗。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说明可以有好几天,形成一种规律性。他说原因是卫气不和,卫气不和营气相和,不能固护营阴这样子。他说先其时发汗则愈,先其时就是说,本来这个时候每天在这个时间有一阵热,出汗。那提前一个时辰,我们现在说是两小时左右,提前时辰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可以用桂枝汤。 这个呢,过去我们在临床遇到过这样的病例。我们教研室有个年轻老师,现在本人也在北京了,他一个舅舅得了胃肠炎。一般西医治疗,年龄六十左右要补液了。补液以后胃肠炎改善,逐渐在好,住了几天医院,结果产生了一个时发热自出汗而不愈者。每天下午四点钟前后一阵子出汗,发烧并不高,燥热,出汗。第二天又来了,由于出汗量还比较多,那又要给他补液,又要给他补液呢,他第二天下午还出(汗)。连续到第三天了,加上前面这胃肠炎快一周了,我们那个年轻老师,去看了以后就跟医生说。医生说你(是)中医学院的,请你们老师看看好了。省医院和我们学校比较近,相互关系也比较好,经常有会诊。去看以后呢,我跟他说这个人倒是有点照书上得病了: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就用桂枝汤。用桂枝汤前后总共两剂,不出(汗)了,也就出院了。所以这个用法它没有表证啊,不是治疗表证的,是调和内在的气血阴阳,也包括体表的营卫,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阳可以固护阴啊,但张仲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

方剂学 66 邓中甲

方剂学66 邓中甲 我们下面接着讨论本教材各论的第十四章,治燥剂。治燥剂的定义: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燥证外燥 温燥 凉燥 内燥 上─肺 中─胃 下─肾、大肠 从定义看,燥证治法有轻宣辛散和甘凉滋润两类治法。这两类治法,分别针对了燥证的外燥和内燥两类病证。燥是外感六淫之一。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对燥的认识,历史上有一个过程,对于内燥认识比较早,早在《内经》,以及汉代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都已经有对内燥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方剂。比如我们后面要讨论到的麦门冬汤,那就是治疗内燥,滋阴润燥的一个典型方剂。对于外燥,外燥这方面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产生比较晚。较早的是清代初年的喻嘉言,喻昌,他提出来外燥燥邪为病的问题。《内经》病机十九条里边没有燥,所以喻嘉言还补充了一条相应的燥邪为病的经文,他补充一个经文。因为在当时的方剂书里,都没有外燥的分类。历史演变过程当中,像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里,有一些开始治疗外燥的方出现。一直到清代初期《医方集解》,才有了外燥分类。外燥的代表性方剂的出现,是在清代的中期,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里,他利用参苏饮,改造组成一个杏苏散。一般认为治疗外燥当中,特别凉燥一个典型的方剂。由此看来,对外燥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燥,首先分外燥和内燥两类。其本质,内燥是阴液不足。人体失去津液濡润的现象,称之为燥。这一点大家很好理解,对于外燥中的凉燥,往往初学的学员不好理解。

第一节轻宣外燥 杏苏散一类方 主证病机分析:外感凉燥证。代表方 外感凉燥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恶寒无汗 咳嗽咳痰清稀头微痛鼻塞嗌干 苔白脉弦 下面我们看看杏苏散,杏苏散这个方,它是治疗外感凉燥的一个代表方,所以主证、病机分析,病机是指它外感的凉燥证, 燥,作为外邪来讲,都于秋天发生。所以一般称它为秋燥。秋燥都容易伤肺。同气相求。风寒暑湿燥火。燥属于金,燥金。肺也属于金,所以五行当中有肺金。所以燥易伤肺。秋天的气候,介于夏天和冬天之间,在初秋的情况下,往往前面连着夏天,这时秋阳以暴,太阳还比较充裕的,气候仍然比较炎热。所以初秋容易感受温燥,它是以伤津为主。深秋就和初秋不同。深秋的气候特点,后面接着冬天,因此有些人把这种凉燥称作“燥为次寒”,比寒次一等,或者又叫小寒。因为这时候西风肃杀,气候开始比较寒冷了。这时候感受的外燥,都偏于寒,把它称为凉燥。 杏苏散的主治,它主治外感凉燥证。从主治的这个证候来讲,外感凉燥,像恶寒、无汗、咳嗽,这我们都好理解,燥易伤肺,肺失宣降,咳嗽,包括头微痛,都好理解,但是它鼻塞、咽干,在深秋的时候,感受偏于寒邪的燥邪,鼻子阻塞,咽喉干燥,这个应该类似于津液缺乏的表现,但反过来主治里又有咳嗽痰多清稀,咳痰清稀。这又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小青龙汤证那种寒饮内停,咳嗽痰多清稀的表现。这一点是初学杏苏散这个方,初学凉燥治法,很难理解的方面。要理解这个问题,主要我们要从燥的本质来看,燥的本质是缺乏津液濡润的现象,称之为燥。那缺乏津液濡润的现象,对人体津液缺乏,可以有整体性的,可以有局部性的。比如内燥,或温燥,外燥当中的温燥,它都是一种整体性的缺乏津液濡润,

方剂学 32 邓中甲

方剂学32 邓中甲 上次讲到清热剂,从清气分热,到清营凉血,那就是说这是按照卫气营血辨证的体系来展开的。 第三节清热解毒 适用病症 各类热毒证候 当然这里所说各类热毒证候,也是选用一些各种内证,外证,这类代表性的针对性的方剂,这一节里面,我们主要讨论一个基础方,黄连解毒汤。 有三张是常用方。包括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因为对于热毒证候,在讲清法的时候,曾经谈到过,热毒的一个含义。虽然没有整个规范过,但是热毒从多数情况,历来医家对热毒的表述来看,涉及到两个方面: 1.热邪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可以轻则热扰心神,重的话窍闭神昏。这一类认为有热壅热聚成毒造成。 2.热邪搏结气血,搏结气血使局部红肿热痛,进一步可以腐败血肉,产生脓血一类的现象,称为热毒。 这大体上讲,因为中医学它内容产生,在长时间的,一两千年的小生产方式下的,正在一种整理规范过程,我们只能从其作为主流的,多数的,一种内容的反应上来归纳。 黄连解毒汤做为清热解毒一张代表方,以及它是基础方。这方过去当过二类方。由于它做为一种基础方概念,体现了三焦热毒,针对上、中、下三焦热毒的一种清解方法。现在把它当一类方了。 黄连解毒汤,这个名称的考证,是《外台秘要》上引的崔氏方。崔氏方这个书没有了。它里面出两很多方剂。但是从三味药相同,应该说见于《肘后备急方》。所以产生年代是较久了。 黄连解毒汤证候分析 三焦实热火毒证 1.气分热毒:大热烦渴,口干咽燥,错语不眠。 2.血分热毒:吐血、衄血、发斑。 3.热毒疮疡:痈疡疔毒。

4.热毒(湿热)下利(痢):湿热痢,疫毒痢,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有些本科学院初起学习的时候,觉得这个方的主治很复杂,有的又说这个证候涉及面相当广,像大热、烦躁这一类,它类似于咽干口燥,大热烦躁,错语不眠。这个气分热盛的时候可能出现,也就是说具有气分热盛的一些特点。它又有出血,热迫血妄行这种吐血、衄血,以及热毒引起发斑,那又是涉及血分了。同时,主治当中,还结合了热毒的外科疮疡肿毒,涉及到热毒在肠道造成了痢疾。 所以它的一个适应范围是很广。这个就要理解它,在各种不同的这类证型当中,都可以包有热毒的成份,都可以达到热盛,壅积成毒这种情况。而不是说主治这些都是包容在内,要理解这个精神了!就是热毒可以发生在不管气分、血分,外科疮疡肿毒,热毒下利,以及热毒引起黄胆等等。从湿热壅积也可以成毒,可以造成胆汁外溢发为黄胆。所以它的主治病证看起来复杂,实际上讲了一个意思,在各种热证当中,只要热壅可以成毒,可以产生在很广泛的病变当中,是这个意思。也并不是说,就这类,这些病,也不是说这些病同时出现,只要符合这个热毒,出现在某一类证里边,都可以以这个基础方来进行化裁,或者和其他方剂一起治疗。主要是捕捉它的共同精神实质。 功用 泻火解毒 药味作用三焦脏腑 君黄连清热燥湿,清热解毒中焦清心热 臣黄芩清热解毒燥湿上焦清肝胆热 黄柏清热解毒燥湿下焦清解肾脏虚火佐栀子清热利水三焦利水从小便出 这个方是针对热毒,所以清热解毒。从方解来看,简单地讲很简单,四味药都有清热解毒作用,各自特点不同。一般从三焦来分析,同时有的从脏腑来分析,可以两者结合。黄连擅长于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其作用从三焦来说,作用中焦为主。清降胃热、胃火。从五脏来讲,清心经热毒。比如后面要讲的导赤散,如果发展到心经有热,有热毒特点了,那加上黄连,就是清心导赤散。 三黄在历史上,过去黄芩、黄连开始用得多,并列用,仲景时代黄芩、黄连也并列用,但黄芩、黄连和大黄来相配,清热毒,主要是清中上为主。同时又引热下行。但三黄同配,后世各家的方书里基本都有收载。

王付方剂学讲稿

王付《方剂学》92王付《方剂学》92 讲同步文稿 校编整理:shuangjia09 、春风微拂校编整理:shuangjia09shuangjia09、春风微拂 01.【上篇?总论】绪言、定义、内容、要素。第一章:方剂学发展概要 (1) 02.第二章:治法与方剂 (4) 03.第三章:方剂的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8) 0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一) (12) 05.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第五章:剂型。第六章:煎服法(方药古今剂量换算) (15) 06.【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19) 07.桂枝汤 (23) 08.小青龙汤 (26) 09.小青龙汤(续) (30) 10.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附: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34) 11.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附:九味羌活汤、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 (38) 12.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大承气汤 (42) 13.大承气汤(续)、大陷胸汤 (46) 14.第二节:温下?大黄附子汤(附:温脾汤) (49) 15.第三节:润下?麻子仁丸 (53) 16.济川煎 (56) 17.第四节:(峻下)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60) 18.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64) 19.小柴胡汤(续) (68) 20.大柴胡汤 (72) 21.第二节:调和肝脾?逍遥散、痛泻要方 (75) 22.第三节:调和脾胃?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苦参汤、雄黄薰方)79 23.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82) 24.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汤(附:抵挡汤、犀角地黄汤) (86) 25.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附:干姜附子汤、普济消毒饮、凉隔散) (90) 26.第四节: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附:导赤散、左金丸) (93) 27.麻杏石甘汤(附: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 (97) 28.清胃散(附:附子泻心汤、玉女煎、柏叶散) (100) 29.芍药汤(附: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 (104) 30.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附: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108) 31.第五章:祛暑剂?桂苓甘露饮(附:香薷散、新加香薷饮、六一散) (112) 32.清暑益气汤 (115) 33.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理中丸(附:枳实薤白桂枝汤) (119) 34.理中丸(续)、小建中汤 (123) 35.吴茱萸汤 (127) 36.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第三节: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 (130) 37.第七章:补益剂。第一节:益气?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134) 38.补中益气汤 (137) 39.玉屏风散、生脉散、人参蛤蚧散。第二节:补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方剂学第七版方歌(完整)

中医方剂学七版方歌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止嗽散 止嗽散用白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二.辛凉解表 6.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三.扶正解表 10.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四.寒下 1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12.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肠痈初起 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五.温下 13.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六.润下 14.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15.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七.逐水 16.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