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小结

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小结

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小结
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小结

单元小结

“龙”主题单元小结

本单元由三篇主体课文、一篇拓展阅读及相关实践活动组成,《龙的传人》为说明文,《大人们这样说》是一首现代诗歌,《叶公好龙》为文言文,《乐山龙舟会》是一篇现代记叙文,文体多样,活动丰富,带领学生深入龙文化,感受龙的精神。

一、教学所得

1、整合单元内容,阅读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龙对学生来说是虚幻的事物,只有将龙的形象具体到一幅画、一首歌、一幅书法作品中学生才更易理解龙的象征意义。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将语文天地中的实践活动与具体的阅读教学相结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更全面地感受龙文化。如,教学《龙的传人》一课时,开课即以龙的书法作品引入,学生从龙字的演变过程及书法家的行笔运势中感受龙的自由飘逸。教学《大人们这样说》一诗前让学生搜集表现我国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图片、文字资料,学习第5、6小节感受新时期龙的象征意义时,学生理解深刻,感受强烈。

2、发挥小组合作及独立学习优势,自学自悟、交流提升。

“乐学乐导”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大大增强,因此在教学一些内容短小精悍、有学法可循的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学目标基本可以达成,学生能力再次提升。如,学习《大人们这样说》一诗时,小组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研读自己选定的一小节,通过读诗、联想、讨论的方式自学完成,之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对部分问题深入点拨,理解全面、深刻。教学《叶公好龙》时,引导学生继续采用古今对照的方式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为文言文每一句找到具体的译文,同时通过揣测、推测、讨论,理解较难词语的意思及寓言的道理,基本不需要教师指导。

3、鼓励搜集丰富的信息,开展多彩的龙文化体验活动。

本单元安排有关龙的活动非常丰富,如搜集龙的故事、欣赏龙的书法作品、了解龙字的演变、搜集有龙形象的工艺品、了解含有龙字的地名物产、学唱歌曲《龙的传人》、了解“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写一写龙的风筝等,并且结合每课的需要又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作为补充,如,教学《乐山龙舟会》时学生还了解了正月十五闹龙灯,端午节赛龙舟等民间活动,所以学生通过大量资料的搜集对中国龙文化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1、学生搜集资料热情很高,但是筛选能力欠佳,有的甚至是不加选择的下载,自己对资料内容知之甚少,所以交流时不知所云,缺乏重点。建议学生搜集时选择着眼点小一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便达到真正了解、自信分享的目的。

2、本次习作指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可以借助自己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两点来写。但是许多学生作文内容是对资料内容的简写,缺乏自己的感受、观点,有的是对别的文章观点的转述,稍显遗憾。

“书”单元小结

本单元以“书”为主题包含四篇文章,《神奇的书》是一首抒情诗,《走遍天下书为友》是一篇抒情散文,《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是记叙文。我们的学生从入校起就浸在书的海洋里,所以本单元学得轻松愉快,感受深刻。

一、教学所得

1、注重朗读,理解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文章的最佳手段。《神奇的书》这首诗语言简明,生动形象,适于朗读.教学时,我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体会书

的神奇、美丽以及给人的兴奋和震撼。如初读诗歌时,我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来体会诗的意境。精读升华感情时,我让学生通过齐读、同桌合作读、接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加深对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了思想感情。

2、大胆质疑,实际体验。

教学《忆读书》时由学生自己根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提出三个问题学习课文,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质疑的优势,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又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明确,作者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读书,正因为读过很多的书,作者才能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3、写法迁移,进行仿写。

仿写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习对比的写法。学习《神奇的书》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前两小节,边理解诗意,边让学生想象,还可以用哪些事物做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书的神奇。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一节,抒发对书的情感。我还引导学生体会一二节运用对比的写法,边理解诗意,边让学生想像,还可以用哪些事物做形象的对比,来突出的书的神奇,然后让学生仿照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写。学生写出了:“没有一艘神奇的飞船,能像一册书籍一样,带我们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也没有一列非凡的列车,能像一部史书一样,带我们去穿过时空的隧道。”等诗句。由此看来,学生对书的神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本单元作文学生都能做到有话可写,有情要抒发。但是作文内容基本以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主,缺乏对读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叙述过多,感受较少。在作文讲评中应该指导改进。

“角度”单元小结

“角度”单元由《古诗二首》和《牛和鹅》两课组成,用清晰的说理和有趣、生动的故事说明了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思想,同时在写法上有借鉴作用。

一、教学所得:

1、五步学古诗。教学《古诗二首》时,首先和学生共同总结古诗学习五步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飞来峰、走进庐山,感受诗中所描述的景,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怀。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采用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积淀后,直奔重难点,即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悟诗情,明诗理。

2、读中思,思后读。《牛和鹅》一课笔触细腻,描写生动具体,是有感情朗读的好材料。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如,初读课文时,知道学生读得正确、流利,通过边读边想,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文字意义,尽快感知课文内容;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悟,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读了有思,思了又读“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入情入境地读中,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本单元的习作有两个选题,《假如我是……》《XX,我懂你的心意》学生们都进行了练习,但是在练笔过程中发现虽然在习作指导时有特别强调两篇习作的着眼点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好意。但是还是有少数同学出现了明显的审题偏差,《假如我是……》写成纯想象的文章,体现不出“换位思考”的主题,《XX,我懂你的心意》叙事过多、心理描写较少。作文讲评时应强调学生把握文章主题要求。

“真诚”单元小结

“真诚”单元由一首诗及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一、教学所得

1、用声音传情,让朗朗读书声充满课堂。

一首清新的小诗《用目光倾听》,文字看似简单,但通过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使学生感悟到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真诚交流的深刻道理。《信任》一课中美丽的桃园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最高境界,学生捧起书来美美地读文中描写,想象桃园主人劳动、收获的情景,深刻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修鞋姑娘》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描写传神,学生关注人物描写中的重点词语,通过朗读时声音、节奏、轻重的变化,表现修鞋姑娘的诚实、守信、善良。

2、进行适度的课外延伸。

学习《信任》一课前,引导学生阅读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产生的美好境界,课后推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激发学生想象并创造人间的精神仙境。希望激发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从不同作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从而学会多方面、个性化表达。教学《修鞋姑娘》一课后,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平凡人,从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选取事例,学习原文多方面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练笔。

3、真情表达。

“真诚”这一主题与生活贴切,学生学习本单元时乐于表达。在教学《语文天地》时将“畅所欲言”与“初显身手”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温馨的氛围,聊一聊自己的优点及不足,说一说身边同学的优势及缺点,然后制作小卡片鼓励、劝告、赞美、感谢朋友、同学,学生学会了如何得体地表达感情,如何真诚地对待他人。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习作选材真实,事例典型,但是人物描写方法单一,动词的运用不够准确,缺少必要的外贸描写。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有针对地进行赏析品评,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好处。

“心愿”单元小结

一、教学所得。

1、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引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句,自主学习,让他们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读自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凡卡的悲惨遭遇及社会的黑暗。在教学《种子的梦》时,通过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如,自由读、默读、师生评价读、指名读、配乐朗读、“情感迁移”读、“创造情景”读等,以读促理解。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体会了“冰冷的世纪“”土层的压力”“冰雪的妒忌”等词语的深层含义。

2、了解背景,深入体会。本单元两课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在理解内容时,必须结合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资料,才能更深入地体会诗歌或文章的内涵和表达的感情。因此预习时让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沙皇俄国统治时期的资料和文革时期的资料,课前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补充,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和获取资料的能力,使得资料的应用不流于形式,使得学习更加深入。

3、拓展练笔。学习完《凡卡》一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凡卡是否能见到爷爷?他后来的生活会怎样?进行续写练习。大部分学生能与原文思路一致,表现凡卡更悲惨的遭遇,描写一种凄惨的社会环境。还有一部分同学改变原文意思,表现凡卡愈来愈好的状况,也很动人。学习完《种子的梦》一诗后,和学生小组讨论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心愿,进行文章结构布局的指导后,完成《我的心愿》练笔。学生思路开阔,表达真情实感。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本单元习作练习——写一首小诗,学生想象大胆,表达丰富,但语言的优美性与准确性欠缺,自我修改习作的能力欠佳。在日常的习作中注重语言的锤炼。

“劳动”单元小结

一、教学所得

1、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教学《幸福在哪里》一课时,结合文章中心句,组织学生讨论三位青年幸福感的来源,明确劳动会带来人心灵的幸福感。同时质疑难道仅仅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学生通过讨论说一说自己理解到的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幸福。教学《劳动的开端》时,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对于作者来说“劳动的开端”给他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同时将本课与《幸福在哪里》一课进行对比,质疑:劳动到底是快乐的还是艰辛的?经过学生激烈地讨论,对劳动有了更客观、有深度的认识,深化了学习内容。

2、学法指导重实效,写法指导重实践。

教学《古诗二首》时,引导学生按照四步骤“查—读—明—悟”进行自学。将“查”与“读”放在预习环节,课堂上主要把“读”和“悟“”这两个环节作为重点来进行。学生通过交流感悟理解诗意,并声情并茂的朗读出诗的韵味及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改写古诗,学生想象丰富合理,表达主题突出。尤其是对《秋浦歌》的改写能生动的描绘劳动的热烈场面,注重周围环境及人物外貌的描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学《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特点及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方法,结合自己的经历交流自己的“劳动开端”,运用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本单元习作学生选材范围不够广泛,对劳动的场景、动作和自己的感受写得不够细致。个别学生讲评之后,能认真修改。但还有学生修改作文不够积极主动,不能抓住要点进行修改。修改作文的态度要端正,能力要加强。

“尊严”单元小结

一、教学所得

1、资料补充,加深理解。…

教学《囚歌》一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叶挺等革命烈士的事迹及皖南事变的相关资料,并且搜集有关重庆渣滓洞的照片,通过交流分享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革命者的生存环境,帮助理解全诗。学习《晏子使楚》一课后,补充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使学生对维护国家尊严有了正确的认识,晏子的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的人物形象愈加丰满。

2、学习金钥匙,更好地体会人物的精神境界。

高年级学习课文要更深入,要能理解人物的思想和品质。结合金钥匙,学习“理解人物的精神,深入思考他为什么这样做?”如:“妇人为什么要让乞丐搬砖?”“晏子为什么面不改

色地应对楚王的刁难?”“乞丐为什么不吃嗟来之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深入体会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和精神。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作文为写尊严的故事,对于涉世不深的孩子来说选材难度稍大。第一次完成习作时,大多数学生多是查找、摘抄的故事,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讲评作文时再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有尊严、无尊严的人,结合实际,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写出自己对尊严的观点与看法,略有改进。

“火与光”单元小结

“火与光”单元包含《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奇异的激光》、《灯光》三篇主体课文及略读课文《灯塔》,学生可以了解火与光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张中的作用,同时感受到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

一、教学所得。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外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本单元前两课《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和《奇异的激光》时,学生在未学文的情况下根据文章内容质疑,提出“普罗米修斯是谁?他为什么要为人类送去火种?为什么把他称作英雄?”及“激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说它很奇异?”等问题,课堂上经过问题筛选,抓住核心问题,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课外收集有关希腊神话及激光的资料进行补充,小组继续探究,形成共识进行分享。这样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要自己不断的探索,钻研,更多的学习是在自己掌握方法之后的自主学习。

2、强化朗读,读中感悟。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中对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段描写采用排比的方式、运用简短有力的文字及准确的动词表现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不屈、意志坚定。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含义、感受痛苦后,通过朗读表现,学生读得投入,读出感情。《灯光》一文多次描写灯光,因此课堂上创设革命胜利的情境,一次次引导学生利用文中句子接读,感受郝副营长对光明的期盼及伟大的牺牲精神。《奇异的激光》是一篇说明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指名读,加深印象;教师领读,加强师生融洽感;男女分角色读,增加竞赛感。采取多种形式阅读课文,不但使用权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而且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3、课外收集,知识积累。

希腊神话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习《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认识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并了解他们所掌管的事物,为理解文章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学《奇异的激光》一课,让学生收集有关激光或课文内容的资料,这环节的设计,使语文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既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实践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提高。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本单元习作训练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写说明文:自己熟悉的灯;一个是想象作文:我回到了不会用火的时代。说明文学生基本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灯的外形及作用,但是语言过于简单、平时,缺乏生动性。《回到不会用火的时代》一文,学生想象丰富,但是内容过散,泛泛而谈,不能就一点展开想象详细描写。因此作文讲评时应该再举例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修改。

“破除迷信”单元小结

“破除迷信”单元由两篇主体课文《西门豹治邺》和《活见鬼》及两篇自读课文《鬼是

一棵矮杉树》《试胆量》组成。

一、教学所得

1、有效朗读与多元评价相结合

考虑到《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抓住三个重点句让学生自由而充分的读,揣摩语言中的“话中有话”,体会语言之妙。《活见鬼》一课内容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古今对照理解古文意思后,鼓励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两个人“笑”的缘由,其中道理自然而出。在朗读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能够不断地处于思想与情感的相互交流与转换,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愉悦,情感得到升华,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提升。所以课堂上除了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读的过程中探讨、交流体会感受,师生互相评价,提升读的有效性。

2、鼓励质疑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在复习导入、拓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确定研究主题: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之后,师生围绕这个主问题共同研究学习策略,通过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一起解决问题。《活见鬼》一课围绕“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这一问题展开,学生在自主探究,寻求答案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他们懂得努力寻找方法去探究自己思考的内容。同时,教师的提问随着学生的思路转移,并进行必要的点拔。课文学完后,还鼓励学生继续质疑问难,保持研究的激情,真正做到质疑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3、阅读教学与写法指导相结合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觉得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得很缓慢,仅仅靠每单元一次的习作课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反思我们认为在平时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借助每篇课文都进行相应的写法指导。教学完《西门豹治邺》一课后我让学生激情想象: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他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当学生交流汇报之后,有机的渗透本课推理的方法作为指导,指导学生写人物语言做到有理有据。

4、开展实践活动树立科学思想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语文天地“初显身手”所要求的科学实验、小魔术,并利用微信群传播实验、魔术过程,并揭示其中的道理,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准备、实践,充分感受的科学的魅力。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习作“替西门豹写一份治邺的工作报告”,大部分学生利用人称转换的方法完成,但是提炼内容的能力欠缺,基本与原文结构、内容安排一致,缺乏创新精神。

“我们去旅行”单元小结

“我们去旅行”单元由主体课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少年旅行队》和自读课文《山阴道上》《古罗马斗兽场》组成。

一、教学所得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根据学生预习时提出的有一定探究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为什么说徐霞客是一位奇人,他“奇”在哪里?”展开探究,从而引导学生们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2、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精心设计了过渡语,小结语。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此后的三十年---”,出示了5张图片,伴以激情的解说,将学生带入了徐霞客走过的足迹中,一起鉴证了徐霞客阅读大地时那段艰苦的历程,也为学生理解徐霞客坚强的意志做铺垫。教学《少年旅行队》时,用第一人称简要生动地叙述旅行队的经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将一个个场景生动形象化,想想自己是旅行的的成员,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所见、所闻、所感,感受旅行的快乐,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3、创造想象,发散思维。

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引导学生探究徐霞客夜以继日历尽千辛万苦时,引导学生看插图,图上的情景只是徐霞客旅行生活的一个小片断。激发学生想象,在徐霞客长途旅行的日日夜夜中,他还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畅所欲言展开合理的联想进行回答:可能会被险峰上滚落的石块砸伤,鲜血直流,可能找不到野果子,可能遇到骄阳似火,可能大雨倾盆,可能偶遇风寒,肯能险些成了野兽的美餐。这样就比单纯的品位语言文字更直观形象,学生体会到不求功名,立志考察的徐霞客的确是一位卓尔不群的奇人。教学《少年旅行队》后,模仿文章的3、4、5片段或最后一个片段的写法,创作自己的《少年旅行队》,学生思维活跃,巧妙利用文中部分文字,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自己的旅行感受。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自读课文《山阴道上》和《古罗马斗兽场》是两篇很典型的游记范文,结合文章体会总结游记的写法,指导学生完成一篇游记。大部分学生做到叙述有序,景物由点及面重点描写,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旅行感受。但是普遍存在问题是描写较粗略,人物行程代替景物描写,重点不突出。因此在描写方面的指导应该加强,从片段练习做起。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全册教案

实验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

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改总结经过这一期的课改教学工作实验,我收获很大,其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现把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课改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摘汉字果,猜字谜,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识字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当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师,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读书学习。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正讲述着课文知识,一个孩子的突然"问题"使我措手不及。我没有恼怒,没有训斥,而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不起,我也了解得很少,但我们可以一起去研究。" 3、给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实行小组合作制,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既相互合作,又互相竞争,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自我的渴望与冲动,因而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小组和个人的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合作探究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成日记,利用课前几分钟朗读展示;大胆泼辣的同学让他们在讲台上背诵或演讲,以展示思想。这样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 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 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 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 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实验结论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三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_1

三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孩子们到三年级下期已经掌握了XX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学法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作为过渡性的一个阶段,阅读和写作教学作为初步的渗透,课标中也未将其列为教学的重点。但是,鉴于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学中必须坚持“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滚动提高的特殊性。教学中我牢固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互为促进,滚动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心得,觉得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做好“五四三二一”。 第一“五”即强化“五字训练法”。 五字就是“读、标、注、划、思”即读五遍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当中,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这是我对课前预习提出的要求。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做好预习,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第二“四”即每天积累四个好词语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四个好词语,要求会背,理解意思,初步会用该词语说一句话。对程度好的同学,外加好句子两个。允许在课文中摘抄,鼓

励在课外抄录。这样做既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三”即强化“三步生字学习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步生字学习法”的第一步是“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课堂中辨形辨意”,坚持“字不离词”的原则。结合文中的词语分析字意,初步学会口头应用。第三步是“单元巩固法”。这是纠正错别字的重要阶段,运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对本阶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在书上用红笔圈记的方法,缩小复习范围,不定时抽查。 第四,“二”即坚持每天20分钟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坚持20分钟阅读,内容不限,可以是优秀作文,童话故事,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读后填写读书卡,家长签字,每周老师进行检查评比。在评比中,结合好的阅读典型,逐步向学生渗透精读、略读、速读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先从精读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认真读,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字词及时找工具书解决,对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问。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配照片

实验一: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小石块、塑料泡沫块、小刀、橡皮、萝卜、曲别针、带盖的空瓶、蜡烛 实验过程:把水槽放在桌子上,从袋中取出小石块、塑料泡沫、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实验结论带盖的空瓶、蜡烛、萝卜、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

回形针、橡皮在水中是沉的。 实验二: 实验名称:同一材料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小刀、萝卜 实验过程:把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

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实验三: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实验过程

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 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四: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橡皮泥、小刀等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一:用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 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实验结论:1、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2、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实验五: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的培训心得体会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的培训心得体会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心得体会我于XX 年2月19日参加了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培训。培训中,指导老师认真耐心地讲解、分析教材,谈了看法、说了感受,交流了教法等等,他们结合自身的心得体会,以丰富的知识内涵对语文教材进行精辟的阐述。 本次培训使我们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总之,我们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无论从教学思想还是对新教材的认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是我参加培训以来几个方面的学习体会: 一、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要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过去我们只重视教学实践,忽视了教学理论上的升华。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应向个性化,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升华,培养科研意识,对教学问题跟踪研究,使之课题化,并总结成果,形成个性和特色的理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支撑。 二、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明白: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捷径。在此之前,我的理论知识很肤浅,对案例的认识不是那么深刻,当然反思就不会那么确切了,只不过是自己的理解罢了。他们的点拨讲

解让我豁然开朗。 三、通过此次学习我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教师在新的课改中任重而道远,即如何把信息知识同其他课程整合起来,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在备课、上课、课余的辅导中要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其次,教师应教学生如何正确应用信息资源,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学科之间如何融合贯通,学以致用,如何与别人沟通与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当中来,这和老师的学习与引导是分不开的。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为我们完善自我,提高理论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作为一名实施者,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的发展之中,在新学期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更新观念,钻研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心得体会XX年3月17日,我在晋华小学参加了榆次区教研室组织的"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培训".此次活动至今想起仍旧历历在目,温丽君老师深入的课标解读、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对高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对具体实施有了一定的思考,下面就自己的

三年级语文老师教学心得体会

三年级语文老师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三、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

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 四、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众所周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孩子们到三年级下期已经掌握了2000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学法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作为过渡性的一个阶段,阅读和写作教学作

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杠杆平衡实验 班级: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杠杆平衡实验 实验器材:杠杆尺、铁架台、钩码 我的猜想: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我这样做: 1.组装杠杆尺,并把杠杆尺调成平衡状态 2.确定杠杆尺一侧的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3.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 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4.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做三次实验 5.收拾桌面,整理实验器材,把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观察到得现象或测量结果: 1.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2.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3.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 也不费力 本次实验的得与失:注意不要把钩码乱丢乱放,不要砸伤。

实验名称:杠杆和轮轴 实验器材:螺丝刀每组一把、扳手每组一把。 我的猜想:杠杆和轮轴都能省力 我这样做:1.选几名力气小的同学握螺丝刀的刀柄旋转,力气大得同学握住螺丝刀的刀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看谁能取得胜利。2让全班力量悬殊的学生进行游戏,再让同桌的学生试一试,让大家都当一回“大力士”。 3.整理桌面 观察到的现象或者测量结果:使用轮轴和杠杆可以省力,在轴相同的情况下,轮越粗,越省力。 本次实验的得与失:使用螺丝刀小心,在相互比赛时注意安全

实验:研究吊车上的“轮子” 实验器材:铁架台、滑轮、线绳、钩码、测力计 我的猜想:滑轮可以省力 我这样做: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测力计指针是否在0刻度处 2.按要求组装定滑轮,在线绳一端挂两个钩码重1N,在线绳另一端拉动 线绳,用测力计向下匀速拉动,测得拉力为1N 3.测出两个钩码加滑轮重量,为1.1N 4.按要求组装动滑轮,向上拉动线绳,滑轮随重物一起上升,用测力计向 上拉动,提起重物加滑轮0.55N的力 5.按要求组装滑轮组,向下拉动线绳可将重物提起,用测力计向下拉,提 起重物加滑轮用了0.55N的力 6.收拾桌面,整理实验器材,把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 1.定滑轮可以改变运动方向,不省力 2.动滑轮省力,不可以改变运动方向 3.滑轮组既省力,又可以改变运动方向 我的得与失: 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要归零

三年级语文听课的心得体会

在柴老小学听课的心得体会 2014年4月22日的上午,在县教育局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坛新星”送教下乡活动在田桥乡柴老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听课活动。听过三位老师各自的教学特色,领略了她们对教材的精心准备, 教学目标的深刻解读,使我深深的感到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成长和同 学交流的一项技术。通过听了她们的课让我受到很多,教学方法和执 教的新理念上受到启发。 一、导入新颖 分组讨论本课重点词语:(关于心情的词语) 第一组:忧伤、哀痛 第二组:着急、悲伤 第三组:高兴、快乐 引出《和时间赛跑》一课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是一篇清新、淡 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朴实中有着感 人的力量。文中“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爸爸妈妈为早日结 束“我”的哀痛,告诉“我”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后来听了爸爸 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 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 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本文采用的是叙议结合的方法,观点鲜明,故事具体,值得我们学习、深思。 二、谢老师对教材熟悉和掌控课堂的能力值得我学习

这节课出乎我的意料,它并不是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节朗读课或者说读书课。在淡淡的忧伤氛围中,谢老师以作者小时候哀伤的口吻娓娓述来。以“时间”为主题,以读代讲,返璞归真。通过师生对读、师生接读、情感引领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体现谢老师“不同的教材还原它不同的本色”的理念,呈现了一节完美的朗读课。 三、在理解课文段落利用了情感教学值得我学习 听谢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总感觉耳目一新。我能感受到她充盈血脉之间对语文教学的那种异乎常人的深情,对教育那种敏锐独特感悟和体会。关注课堂的背后,我更是被她的勤勉深深折服。谢老师总是步履仓促,因为她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台上每一分钟的设计,都是课下精心雕琢而成,台上每一句精彩的话都是集腋成裘所得。每一堂课折射的都是谢老师的汗水和心血。谢老师有句名言:精彩的课堂设计,就是精彩的人生设计,课堂设计的精彩,就是人生设计的精彩。谢老师说:“课堂就像一棵能开花的大树,每一个学生都是大树上的叶子,都需要阳光和水分。我们语文教师要想到,面对这一个个等待滋润的孩子,不论智力的高低,应该怎样得到你温暖的呵护或照耀,从而让每一个孩子心中都开出属于自己鲜艳的花儿,而不是阴暗角落里的毒蘑菇。” 总之,谢老师她对教师职业的执着,对生活、对语文教学的真诚,潜心探索的激情让我感动。兵无常势,教无定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老师的教学功底分不开的。和时间赛跑吧,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以高昂斗志,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的每一节课。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doc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 名称 实验 组别 实验步骤: 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 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 1、 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2、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实验步骤: 一、 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 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 改进和完成 1 .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实验结论: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橡皮泥在水中 的沉浮 实验 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一: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实验二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实验结论: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实验步骤: 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 <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 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实验结论: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实验步骤: 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大小。 1、烧杯里取一些盐水。 2、 用滴管取清水往烧杯里滴(水要带颜色的)。 3、 再分别在每个烧杯里倒入浓盐水、糖水和酒精。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实验结论: 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 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实验步骤:

三年级语文心得体会三篇

三年级语文心得体会三篇 (一)态度真诚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际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如讲《乡村四月》一课时我这样提问:我们这里的乡村四月有什么样的景色呢?导入课文后问学生:作者家乡的四月有什么特点呢?“才”和“又”写出了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引领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生活,了解文章的内容,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体现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比如教《鱼游到了纸上》,在第一环节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课文几次写“鱼游到了纸上”的?作者三次写鱼游到了纸上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围绕问题,学生可开展小组学习,也能使课题充满生机。 (五)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题(纯文字)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题(纯文字)

五年级科学实验题 一、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二、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 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三、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1、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四、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 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 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 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 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 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 水槽、玻璃管、澄清的石灰水、烧杯、火柴等 实验步骤: 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严。 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观察看到什么现象。 3、将呼出的气体通过小管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实验现象: 1、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2、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我们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实验3凸透镜成像 实验材料:凸透镜、纸屏、火柴、蜡烛。 实验步骤: 1、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同一直线上。 2、调整蜡烛、凸透镜、纸屏的高度,使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3、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纸屏的位置,看成像大小有什么规律。实验现象: 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当凸透镜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的像小; 当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时,形成的像大。 实验结论: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当凸透镜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的像小; 当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时,形成的像大。

三年级作文之三年级学习心得体会

三年级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三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心得体会红柳沟镇学区: 陈红艳 从事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工作以来,接触最多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多年的语文教学 经历让我感受到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不强,阅读 量不大,这直接影响着学 生的写作能力和学习成绩。然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处于 基础和核心地位,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教 学中的阅读教学我有如下 三点感悟。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和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知识点的时候,让学生一上 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 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上课内容,设计不同的讲课方式。 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 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 设计悬念等方式。另外,小学生喜欢获得表扬,也喜欢得到老师的 关注,针对学生这个特点 采取多种形式的展览、表扬、适时的鼓励学生,可以有效地激发了 学生爱好语文的兴趣。 二、掌握字词夯实基础学生对形近字、多音字掌握不好,考试中极 容易出现错字、别字。对字词的掌握不到位 直接影响阅读写作的能力。所以,在这里对字词的夯实我有两点体会: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把预习纳入首要任务带入课堂,教给 学生预习方法,达到能认、能写、能运用、能通顺 流利朗读课文的效果。让学生有循可依,有的放矢,使预习由扶持 向放手过渡转变。从而减

少错别字的出现和增加字词的积累。 2.加强学生的字体练习每日一篇的书写练习既能够让学生熟悉基本 的汉字;同时也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观,书 写美观大方,能赢得更多的关注和赞赏,增强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卷面整洁美观,可以赢 得阅读、作文高分。 三、加强学生词句段的训练要求学生读懂句子、读懂段落,段的训 练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主要抓自然段的理 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划分段落。让学生学会划分段落和划分层 次的方法。同时要鼓励学 生试说段落大意,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落思想内容的理解,能把课文语言转化为 学生自己的个性语言。在指导段落意思表达时,还要注意把概括地 说和具体地说有机结合起 来。关于段落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都可以联系 课文内容,让学生大胆地 去想象,去表达。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 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之,三年级的教学中坚持“激发兴趣、学 会学习、整体推进、鼓励并进、螺旋上升” 的指导思想,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滚动提高的特殊性。教学中牢 固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 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互为 促进,逐步提高。篇二: 三年级读书心得报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读书心得报告践行“酷 爱读书”的校训,争当“读书三士”! 1. 书名作者千字数 2. 这本书是属于哪一类的?(在□内划√)□ 童话寓言□ 文学名著□ 历史地理□ 其他□ 神话故事□ 自然科学 □ 人物传记 3. 文章摘录:(至少从书中摘录一个段落) 4. 读了这本书,我想写出心得体会:(100-200字,字迹规范工整)篇三:小学生读书 心得体会 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书”,我们再也熟悉不过,课桌上的“餐具”, 天上的“太阳”,生活中的“水”,我们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1、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一、实验目的:杠杆尺实验 二、实验要求:说明杠杆三点,验证杠杆作用。 三、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尺、钩码。(或简单机械实验盒)。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照下图组装。 3、分别改变力点到支点,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实验什么情况省力?什么情况费力?什么情况不省力也不费力。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5、把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注意:、认真调整杠杆尺平衡。A B、实验时不要用测力计进行杠杆尺实验,应改用钩码进行,这样可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果。 2、天平的使用一、实验题目:怎样使用天平二、实验要求:怎样使用天平三、实验器材:天平. 四、操作步骤: 1、取出天平放在桌面上,在盘中各放上一张大小相同的纸,旋转调节螺丝使指针指向0位。 2、在左侧盘中纸上放上所要称的物体。 3、用镊子夹出砝码放右侧盘的纸上。 4、增减砝码的数量,直至天平平衡。(还可以使用游码调节) 5、计算砝码及游码总量并记录。 6、依次取下天平盘中的砝码和物体。整理好天平。将天平和砝码放回盒中。 3、定滑轮实验。 一、实验题目:定滑轮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定滑轮作用。 三、实验器材:铁架台、定滑轮、钩码、线绳。(或简单机械实验盒)。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铁架台、定滑轮、钩码、线绳按下图组装好实验装置。 3、手拽线绳,通过定滑轮提起重物,研究定滑轮能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4、用钩码代替手拽绳的拉力。试试通过定滑轮,用多大力才能提起重物?研究定滑轮省不省力。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 做定滑轮能不能省力的实验时,要用钩码,最好不用弹簧称。

三年级语文观课心得体会

三年级语文观课心得体会 三年级语文观课心得体会1 12月16日,一个好日子。我们花厅小学语文课改组一行六人,在杨思锋校长和徐伟前主任的带领下,五点多就起床,六点钟出发,七点十分就赶到了上饶县一小。观摩了在一小举行的小语课堂改革研讨会。此次活动的内容有名师课堂教学、校长评课、网络作文教学等。课型有“主题阅读”下的以文带文、展示分享、整体识字、读写联动。还有一场别开生面,大气宏伟的“百人诗会”深深吸引了我……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听完几位老师的汇报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朱丽华校长亲自上阵,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她先以评书的味道朗诵了《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外貌的语段,生动形象,别有韵味,受到了大家的赞赏,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的读打好了扎实的基础。课中,她抓住经典著作中,形象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

对王熙凤的“辣”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以文带文的形式,对人物的拓展品读,即对严监生和胖墩小嘎子的品读,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朱校长优美生动的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汪老师《望天门山》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范老师和王老师的同课异构,老师在上《掌声》这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描写掌声的语句,体会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的情感;再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掌声响起的原因;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英子的感情升华。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实验 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

实验题 (一)探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目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实验猜想: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用测力计测得勾码的力为1N,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细绳穿过定滑轮吊住勾码,用测力计测得细绳上的力为1N,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结论:定滑轮不省力,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二)探究动滑轮的作用 实验材料:动滑轮、细绳、勾码、测力计。 实验过程:1、固定细绳的一头,中间穿过挂了勾码的滑轮,另一头用测力计勾住,测得力为0.5N,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垂直测的勾码的力为1N,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实验结论:使用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实验仪器:支架,平衡尺,勾码 实验过程: (1)某同学在调节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时,发现杠杆的右端翘起,他可以调节右端的螺母,使它向右移动,或者调节左端的螺母,使它右移动(选填“左”或“右”),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2)操作时,左10厘米的地方勾上10克的钩码,右边5厘米的地方需要勾上20克的钩码才能保持平衡。 3实验结论: 力臂越长,需要的力越小,也就越省力。力臂越短,需要的力量就越大,越费力。 (四)实验名称:探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器材准备:小车、木板、弹簧测力计、书本若干等 实验步骤: 1.提出假设: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2.进行猜想: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3.设计实验; (1)保持不变的小车的重力、斜面的粗糙程度 (2)改变的量有:斜面的坡度 4.进行实验: (1)第一次斜面下垫3本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第二次斜面下垫上6本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比较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 (五)轮轴是否省力? 实验材料:轮轴,测力计,勾码 实验过程:(1)用测力计垂直测得两个勾码的力为1N; (2)用测力计钩住轮拉动勾码,测得力为0.5N。 实验结论:轮轴能省一半的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