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坊七巷南后街导游词

三坊七巷南后街导游词

三坊七巷南后街导游词

【篇一:三坊七巷导游词】

福州三坊七巷闽都文化游导游词

参观景点路线:杨桥路(双抛桥、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郎

官巷(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塔巷——南后街(刻印印书雕塑、同利肉燕)——衣锦坊(水榭戏台)——黄巷(小黄楼)——南后

街(花灯雕塑、马鞍墙、叶氏民居)——安民巷——文儒坊(乡约碑)——宫巷(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南后街(甘液境、蓝建枢故居)——吉庇巷、光禄坊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

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

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在2009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

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晋安郡首任

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

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新城。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

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钱纹砖砌筑起“罗城”,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

的砖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为贵族居住;城之南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也就是在此时,三坊七巷成为罗城

西南的重要区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

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

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

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

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

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三坊七巷”

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

域特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体现亲近

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除明清时代的建筑外,更令人惊叹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

近代诗人陈衍作诗提到:“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

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

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世道变迁之中表现

得更加强烈。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

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吴石……翻动历史,你会

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

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

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

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

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

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

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

自己的文化遗产。福州也曾走过弯路。上世纪末,全国旧城改造热中,三坊七巷也曾面临相同的被“改造”危险。福建省、福州市及时

调整思路,终止了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原有改造项目。近年来,福建

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的保护修复工作,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三坊七巷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

保护修复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仅成为物质

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

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给予三坊

七巷修复改造工程很高的评价。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贵,在于同时保

护生活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

居民原生态的旅游区,而是将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

居住社区,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中共福建省委

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说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

闽台深厚渊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护不仅仅是福州的财富,更是海

峡两岸、海西经济区的共同荣耀,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杨桥巷

现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杨桥巷

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扩

建为马路,由巷变成了路,很自然路名就定为杨桥路。旧时杨桥巷

东头南面有“台湾林”大院,因为这个大院就有海峡两岸的一段佳话。陈宝琛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访台时,结识了台湾板桥林氏家族

的林维源,促成了他的二妹陈芷芳与板桥林家结亲,陈芷芳嫁给了

林维源的侄子林尔康。甲午海战后,林尔康携妻带子渡海来到福州,在杨桥巷建楼盖屋定居,林尔康女儿林慕兰,嫁给了严复的三公子

严叔夏为妻。严叔夏1952年至1956年曾任过福州市副市长。严复

的孙女严倬云和严停云都是响誉台湾妇女界的名人。严停云以姑姑

华严的姓名为笔名,创作了大量散文,是台湾当代著名的女作家。

严倬云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嫁给后任台湾海基会董事长的辜振甫。辜振甫先生因“汪辜会谈”而载入史册。严倬云从小在福州长大,后

到上海读书十几年,再后就随母去了台湾。人们从上面的史实,不

难看出海峡两岸千丝万缕的源缘关系,两岸本是一家人。

【双抛桥】

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至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一是在古代

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

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

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荫,称为“合抱榕”,于是就

有个青年男女殉情的凄美爱情故事,传之久远。“合抱榕”被市民评

为“十大榕树”,可见它在福州市民中的位置。不过,由于河道改造

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继续造福过路的人们。

【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

我们现在所处的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

生前的住处。林觉民,闽县(今福州市区)人,辛亥广州起义中黄

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从小就有叛逆性格。天资聪慧的他厌

恶八股文,13岁那年在被迫参加童生试时,他在试卷上挥笔写下“少

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第一个走出了考场。14岁进福建高等学堂,1907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3月3日,林觉民放弃了他十分珍惜的留日学习机会,为筹划广州起义,由日

本来到香港。3月底,林觉民返回福建家乡,召集同志,赶制炸药。林觉民投身革命,卖掉家产用以制造炸弹,他的妻子陈意映不但不反对,还拿出自己的首饰和陪嫁来支持他。林觉民运送炸弹出城时要把这些炸弹放在棺材里,然后要一个女人来扮做寡妇哭她丈夫,这个女人本来他是要陈意映来装扮的,陈本人也很愿意,但是,林觉民考虑到陈已身怀有孕,就另选了别人。1911年4月24日,离起义只有三日了,林觉民料定此去九死一生。天亮前,他写下了《禀父书》和《与妻书》两封绝笔。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与方声洞等率先袭击总督衙门,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在堂上发表演说,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关押几天,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

林觉民被捕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到光禄坊。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在《禀父书》里写道:“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怒之。”

《与妻书》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殷殷的情意和深深的歉疚,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新婚不久,陈意映就曾请求林觉民远行时能将她带上,生死都愿相随。二十多开前,林觉民从家中离去时,陈意映无奈地靠在门上看着丈夫身影越行越远,泪眼婆娑,心乱如麻,却绝没想到那竟是永绝。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竟然以这样的文字与妻子“如晤”,怎么能“如晤”?!陈意映望断秋水,等来的却是天人永隔的悲恸。吾至爱汝……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正是因为“至爱”,所以才是至痛。

《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憾!一封《与妻书》,海峡两岸不约而同都将它收入中学课本。印尼、新加坡等国的华文教材中,据说也有它的位置。林觉民故居

也是“世纪老人”——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的故居。林觉民被捕后,林氏家族逃离此宅,房屋卖给冰心祖父谢銮恩。隔墙外南侧“紫藤书屋”花厅,就是当年冰心祖父设塾课徒之所,这里培养出不少当时社会中坚人物。屋里的柱子上还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虽然时间不长,但给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这样回忆到:“我们老家在福州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

南后街林觉民、冰心的故居,同时也是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的祖居。林长民与林觉民是同曾祖父的堂兄弟。1919年林长民在国内报刊上率先披露巴黎和约的内容、从而引燃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林徽因是作家和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参与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同时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南后街

【牌坊】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牌坊正面中间一对是由郭道鉴撰联、省书协主席陈奋武书写(字体为行草)的:“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据史书记载,宋代福建共有7607人中进士,其中有22位状元,按人口比例为全国第一;明代福建有2410人中进士,在全国名列前茅;清代有1337人中进士,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从三坊七巷大宅走出的,仅仅一条文儒坊,1958年以前,保留下来的“解元”、“世进士”等纪念金榜题名的御赐牌匾就达十余面之多。近代三坊七巷更是才子扎堆。当地人说,因为金斗河与安泰河围绕着三坊七巷呈人字形叉开,活像一本翻开的书本,所以,这里的子弟格外善于读书。

旁边一对是柯云翰书写(字体为行草)的“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作为三坊七巷中轴的南后街,曾经试馆林立,每逢乡试,各州县员生云集而来,书声琅琅,意气奋发。南后街与位于和平门外北京琉璃厂单说古旧书店就有24家之多,花灯店更比肩接踵,达数十家之多,绚丽火红,一路绵延而去。清末举人王国瑞在此处游览时,一时兴起,感慨吟出一名“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就是这个人,第一次将南后街与琉璃厂类比了起来。

郎官巷

各位团友!走过了杨桥路,我们首先来到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

一的郎官巷。在七巷中,郎官巷的长度最短,只剩一百余米了。其

他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它略微弯曲,所以,当年它的长度据说

列七巷之首。在郎官巷原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

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讲的是,

宋代在这条巷子里曾经住着一位叫刘涛的人。因为这个刘涛,也因

为刘涛的儿子是郎官,孙辈也接连做起郎官,郎官结队成行,满巷

生辉,于是巷子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

郎官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官呢?

“郎”其实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郎”即古“廊”字,指宫殿的廊。郎

官的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时就开始

置设了,秦、汉相沿,东汉时,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分曹任事的

人通称为尚书郎,职责范围与过去的郎官不同。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的要职。到了清代初年,刑部设十四个司,各司长官

正的称郎中,副的称员外郎,总称“郎官”。“郎官”为五品以上,专

门负责为皇帝出谋划策,可以说是皇帝的高级参谋人员,虽然品级不高,但很受皇帝器重,是朝廷重要官职的候补人选。

宋朝著名学者陈烈也居于此巷。在这条巷里住过的还有清代爱国诗

人张际亮、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接

下来请大家参观严复晚年的居所---严复故居。

【严复故居】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毛泽东推崇

严复和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一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

严复于1854年1月8日出生于福州市南台,少年时期,严复先在

福州船政学院接受了西式的教育,后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留

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

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短暂地在

福州船政学堂从教一年,从此开始了执教天津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

的历史,对于近代海军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严复还

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等职,更从海军界

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

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之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

这样一个脑中装满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学说的人,犀利的双眼早已透

彻看穿中国铁板一块的旧制度的弊端,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从西方

回来后,严复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对科举恋恋不舍。在他身为

北洋水师总教习,甚至副校长、校长之后,竟还先后参加过四次乡试。先是为自己捐了一个应试的资格,然后1885年回福建应乡试,

没有中;1888年、1889年两次入京参加顺天乡试,又没中;1893

年4月,他不小了,已近不惑之年,竟再回福建应试,还是没有中。甲午战争,中日在海上一场恶战,这场战争几乎就是大清国彻底走

向衰败、日本迅速走向强大的一个分水岭,那么对于严复来说,是

不是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呢?那以后,他从八股文中解脱

出来,斗士一样跃上战场了。1898年,严复译述《天演论》单行本

出版,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化原理,阐述其救亡图存

的观点,对处于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年代的中国人民,起

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改良主义思想倾向与严复早年的战斗性格截然不同,却又有着一脉

相承的必然性,使他对十月革命持批评的态度,甚至对封建帝制的

复辟也持明显的同情立场。这一点无论从他早年对封建帝制的情感

上的留恋中,还是从他晚年的政治思想中,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严复在运用西方思想武器改变中国现状的愿望无法实现,又发现资

本主义也不能解救中国的情况下,必然地选择了向传统文化寻求济

世良方的道路。历史在演进,个人认识总带有局限性,尽管严复晚

年有迷惑与彷徨,但他通过政论文章和八大译著,第一个比较系统

地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给国人带来

新鲜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60岁之后,严复就得上了哮喘病。1920年底回福州养病时,时

任福建省督军兼省长的李厚基为他买了这处建筑。李厚基是海军总

长刘冠雄的保荐下,才获得这个位子的,所以一直对刘大人感恩戴德。而刘冠雄除了跟严复是老乡外,又是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

时的学生,就因了这层关系,见严复千里迢迢回到福州,李厚基先

殷勤地把他接到督军府“洗尘”,又以房子作为礼物拱手献上。房子

不大,也就六百多平方米,却简朴实用,可惜他住得却并不舒服。1920年10月29日起,郎官巷16号的花厅楼上又开始不断传出一

个老人粗粗的喘气声,太痛苦了,为了止疼,医生给他开出“特效药”,他病不择医,一口吞下,谁知竟是鸦片,而

【篇二: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

福州三坊七巷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福州旅游观光。我是中国旅行社的导游

王东明。大家叫我小王就可以了。大家知道吗?福州是一座拥有

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山环水绕,名人辈出,特别近代以

来福州有许多名人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有意思的是许多名人都曾

住在福州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什么呢?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

的福州老城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在最繁华的八一七路边,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院落群,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占地约

40公顷。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

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

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里面坊巷纵横,石

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

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

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林纾、冰心、郁达夫、……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

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

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三坊七巷的入口。我们在这里参观二个小时,请大家先跟我走,最后我会给大家自由活动时间的。现在我们

到了杨桥巷。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扩建为马路,由巷变成了路,很自然路名就定为杨桥路。大家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杨桥路与

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林觉民,辛

亥广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写的《与妻书》不仅表达

了夫妻间殷殷的情意和深深的歉疚,而且表达了为天下谋永福”的革

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

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林觉民被捕后,林氏家族逃离此宅,房屋卖

给冰心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

各位团友!走过了杨桥路,我们首先来到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一

的郎官巷。宋代在这条巷子里曾经住着一位叫刘涛的人。因为刘涛

的儿子是郎官,孙辈也接连做起郎官,郎官结队成行,满巷生辉,

于是巷子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

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故居也这条巷里,严复是中国

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毛泽东推崇严复和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一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

物的杰出代表。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塔巷,全长295米。为什么叫塔巷呢,大家顺着

我手指的方向,看到巷口坊门上的小塔了吗?塔巷有千年历史,顾名

思义在这条巷里曾经有座塔,是唐代闽王王审知的部下所建,名为“育王塔”。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当时福州有大大小小700多

座寺庙和塔,“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是当时福州城

内的一大奇观,这七塔就包括了这条巷里的育王塔。

出了塔巷就是南后街,南后街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

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一应俱全,“五四”时期南后街出了三位有名的才女,分别是谢冰心、庐隐、林

微因。

穿过南后街,我们来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据说,当年西

湖的湖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

景致逐渐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为了荣耀乡里,从此

改名衣锦坊,这条坊内也确实出了很多名人。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到了文儒坊,文儒坊长460米,是现在三坊七巷

中最长的一条。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

在此安居,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坊内

很多文武官员聚居在这里,有抗倭名将张经、台湾总兵甘国宝、清

代大学者陈衍等等。大家知道,从战国到北宋初年中国古代城市,

实行里市制度,以坊为单位,坊内不可经商,经商只能到固定的市场。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

发展成横列的巷,商业沿城市大街布臵。福州三坊七巷的现有形制,以民居为主,坊巷内商铺极少见,在坊巷的出入口处建立封闭的高墙,成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现在我们到了安民巷,巷名来

历与黄巢入闽有关。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

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

安民。也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

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各位团友接下来我们参观七巷之一的宫巷。宫巷有“宫”吗?现在没有,以前却是有的。不是皇家宫殿,而是一座道观紫极宫。在唐天宝元

年,皇帝让全国的每个州都建一个紫极宫,福州的紫极宫就建在这

条巷内,因此得名。宫巷是目前

福州保护最完整的古巷,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

有趣的是,林则徐三个女婿家都在宫巷,这座就是林则徐女婿沈葆

桢的故居,沈葆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船政大臣,被誉为“中国近代

海军之父”。他曾任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两江总督

兼通商大臣等,在福州马尾办起了中国也是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马尾造船厂,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

沈葆桢还是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倡者,开创台湾建设的新局面。台

湾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从沈葆桢治台开始的。沈葆桢故居为木结构,

四面风火墙,由三进院落、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在翘角和墙的

上部装饰泥塑的人像、花鸟、鱼虫、静物等,俗称墙头花,体现明、清代福州地方传统的墙头雕塑技艺和风格。现在人们到了吉庇巷,

这时俗称“急避巷”。传说,家住吉庇巷的一个穷秀才,叫郑性之,

家境贫寒。有一年,又到寒冬腊月祭灶的时候,家里却没有钱买祭品。早上,郑性之硬着头皮,到巷口卖肉的店里,求老板赊点肉。

正好老板不在店里,老板娘看着郑性之可怜,颇为同情,就赊了点

肉给他。郑性之高高兴兴把肉拎回去煮了。谁知道,那肉店老板回

店后,知道老婆把肉赊给穷秀才郑性之后,满肚子不高兴,就冲到

郑性之的家里,把刚煮好准备祭灶的猪肉夺了回去。郑性之当然也

生气了,哪有这么欺负人的!但是没办法,谁叫自己穷呢。他发奋读书,终于在嘉定元年考了进士第一。据说那肉店老板就是感到无颜

见郑,急急忙忙躲避避到暗处。因此此巷就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

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到了参观的最后一个“三坊”中的光禄坊。光禄坊

原名闽山,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

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

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三坊七巷不仅以它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它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

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

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集合的时间是10:30,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照相,一会请准时在这里集中上车,谢谢大家。

【篇三: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

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

导游路线:概况——街巷——古建筑——三坊七巷的历史价值

各位团友,大家好!旅途一路辛苦了。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游览

福州三坊七巷。首先我代表集大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姓郑,是大家此次旅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郑或郑导都行,这位是陈师傅,今天的游览将由我和陈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

我们将本着“宾客至上”的原则竭诚为大家服务,预祝各位团友玩得

开心、愉快。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

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

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今天我们来到了福州三坊七巷——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

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

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

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

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

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

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

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

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

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

俗等。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

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

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

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

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

番大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

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俯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伏的万顷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它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它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

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

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

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

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

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

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

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

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

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

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

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都曾在三坊七巷

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

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