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锁记》与《情人》的互文性解读

《金锁记》与《情人》的互文性解读

《金锁记》与《情人》的互文性解读
《金锁记》与《情人》的互文性解读

《金锁记》与《情人》的互文性解读

西安美术学院戴荣

内容摘要:本文意图以具有东方情结的法国女作家杜拉斯,以及在特殊时期的沦陷区上海进行写作的中国女作家张爱玲为对象,以她们的作品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切入角度,从而得出二人对作品主题选择方面的类同和文字处理的不同手法等规律。

关键词:主题学互文性文本重述

在中国的近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无法忽略的。晚清民初时期,“谴责”小说和市井小说成为文学类型中的主流,担负着百姓记载民生、发表言论、参与社会发展进程的重担,张爱玲得其大益,不仅使自己的创作登上了40年代沦陷区无人能及的宝座,同时保留和延续了中国传统世情小说的创作风格,并使其焕发出另一种崭新的面貌。解放后的中国大陆,模式化的“十七年文学”以及长达10年之久的“文革文学”,命令式的凋敝呆板创作风格和写作态度,至使中国大陆失去了大批优秀的创作者和没有“出世”的杰出作品。幸甚至哉,新时期的大陆文坛如喷涌式地“发现”众多仍然关注真实、关心民生、关怀人心的作家、评论家,他们中的许多人将视线重新投入寻常的百姓生活中,用笔触捕捉真情,或感恩、或宣泄、或赞美、或揭露……张爱玲在非刻意中扮演了中介的角色,这位“二传手”在一定程度上担任着延续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历史使命,并且表现相当精彩,功不可没。

张爱玲因为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善于运用第三人称的旁观者视角讲故事,正如她自己所讲,她是熟悉小说的叙事方式,“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1]夏志清也肯定张爱玲从旧小说中吸收了许多精华——写作技巧,他说:“张爱玲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对中国人脾气的摸透,《传奇》里的中国人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有时简直道地得可怕……”[2] 对题材的处理,主要是指作家对生活题材进行艺术化加工,开掘和提炼出主题思想来。处理的方式和角度,对作品的风格不无影响。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而较晚近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多了起来,还有一种是较为特殊的,即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而杜拉斯则顺应了当时在欧洲大陆兴起的新小说写作规则,即瞬时或迅速转移叙述角度,

加之淡化情节的处理手法,常常使读者犹如走入迷宫,对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感到迷惑,从而达到自己写作时力求的“放弃塑造人物”和使读者“身临其境般的处于虽平常却逼真的社会现实中”。杜拉斯的作品的确将“新小说”的这一标准发挥到淋漓尽致,在多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中,她反复使用第一人称的“我”、第三人称的“她”或者客观名称“女孩”来指代同一个人物,造成初次阅读时的混乱和障碍,却使得作品叙事艺术得以提高。

在《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表明不喜欢“强烈的对照”式的书写模式,“如大红大绿的配色”,因为这样“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反之,她偏爱“参差的对照”[3],一种“葱绿配桃红”的有层次交迭、交错的形式,以给人“更深入的回味”,并认为这种形式“较接近事实”,因为“凡人”的生活常是“不彻底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4]。

在张爱玲的多部代表作品中,除了男欢女爱的两个绝对主角之外,往往还存在反衬主线的“隐性第三者”。这个“第三者”一般都是被作者预先设置,并用暗示性的语言告知读者,结局大多与这个“第三者”的干预或介入有关。“第三者”的力量都是具有破坏性的,也许它是无意的“闯入”,也许是刻意的“离间”,虽然并非都是以爱情的名义,但确实是对美好事物的打击和摧毁。在许多境遇中,它们以一种潜伏的状态存在,在时机成熟或紧要关头释放其破坏力,将故事的发展方向导入另一个轨道。

在张爱玲最优秀的作品《金锁记》中,“隐形第三者”的运用贯穿了全篇。例如在曹七巧和丈夫姜仲泽之间,存在三弟姜季泽;同时,曹七巧也是姜季泽和妻子兰仙之间的潜在破坏力;反之,双方各自合法的丈夫和妻子对曹七巧和姜季泽之间的障碍,尽管他们是私下的、见不得光的,于是所有逾理逾情的欲望都被压抑、被封锁,当它得不到正常发泄时,悲剧接踵而至,断送了曹七巧曾经渴望的幸福。

在曹七巧这个人物身上,存在多重的隐喻意义。对于她的一双儿女长白和长安而言,母亲是赐予者、监护人、管理层、主审官等身份的集合,于是他们不加反抗地依附于这个“集权者”,而正因为如此,长白和长安注定无法得到常人平凡简单的生活,只有孤寂地困守于母亲用生命积攒和捍卫的金钱周围,落魄此生。长白妻子芝寿的含恨而亡、长安看到童世舫心痛离去的背影,都缘于曹七巧变态的丑陋心理对其子女的影响,使他们失去了“最初的最后的爱”。张爱玲对人物感情的拿捏老到娴熟,加之她对世俗人情的透视和看穿,使得她笔下的凡人,尤其是女性,常常伴有一种邪恶的冷漠,尤以曹七巧为代表。

互文性也称文本间性,它是西方结构主义的一种文本理论,一个文本往往对前文本的引用、改写、浓缩、扩展和扭曲中确立讲话主体的价值系统。而杜拉斯笔下的“东方情人”形象,也出现在多部小说作品中。这些相似的形象间,有某些确定的重叠的内容,比如他身

上神秘的异国情调、象征其显赫身份的名车和钻戒、对女孩的爱慕和迷恋等等;更多的是某些交叉的因素,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到《情人》再到《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杜拉斯对情人形象的刻画愈来愈接近真实和本质,或者说对这个人的本来面目进行一步步地还原。除此之外,杜拉斯将她对情人的理想采用浪漫化的笔法,使“情人”既被她自己所认可,同时使读者大众喜欢这个“若即若离”的“情人”。在三部作品中,存在不同却极为相近的场面,还有叙事结构和人物之间的姻亲关系。当然,诺先生是个很富有的白人,而现实生活中的雷奥是个很富有的安南人。必须等老了,无所顾忌了,等到足够的一把年纪,杜拉斯才敢写情人和她不是一个种族的,有个当地的情人在当时是件非常有损体面的事情。

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猥琐、丑陋的诺先生,为了得到苏珊的垂青,不但放下白人身份,向她承诺了关于金钱的所有誓言:满足了母亲用女儿换来修筑堤坝的费用,成全了哥哥到城市里过富裕生活的梦想。但是苏珊却没有施舍一点爱给诺先生,这个拥有白色皮肤的有钱人,完全是个当地安南人的形象。而在《情人》中,情人形象虽不及白人的血统高贵,但这位中国少爷却有着“本质上的优雅”,他使她产生了肉体方面的依恋。《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的“北方情人”则使她着迷,女孩对他产生的是精神上的爱。

随着杜拉斯对情人形象的逐步深入刻画,在这三本小说之间产生文本的互相颠覆效果。《堤坝》中的诺先生,生活在殖民主义制度统治下的印度支那,当地的种族观念意识相当普遍,而且无论上等白人或是下等的安南人,都已经将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已经对此司空见惯。1940年,远在大洋彼岸的法国,社会风气充斥着对上流阶层的追逐和向往,而进入上流社会的捷径就是通过婚姻的缔结享受一切物质满足。法国的主流观念波及到它的海外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使得生活在印度支那的杜拉斯也侵染到这种人种差异带来的阶级贵贱,所以她将自己归入“特别顾忌羞耻的阶层”中开始她的创作生涯的。在三十四年后的《情人》中,芳华已逝的杜拉斯对多年前的情人给予最深情地怀念,对于情人的黄色人种身份,挑剔的杜拉斯更改了在《堤坝》中虚假的表述,揭去了她刻意安排的白人面具,接近了历史真实。码头上的意外邂逅,杜拉斯就点明这个开着穆利汽车、穿柞丝绸衫的年轻男人是个中国人,并且对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爱。但是言语间杜拉斯仍然遮遮掩掩,用非确定性的文字美化这个令她产生好感的中国人,即他来自中国的北方城市抚顺,那是个不同于南方潮湿贫瘠的遥远地方。北方中国人的气质远胜于羸弱萎靡的南方人,更加比当地的安南人高大英武,其优雅气质是从外表和谈吐中可以看出的。1991年重写的《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杜拉斯已经将“情人”形象描写的十分英俊,直接在书名中强调这是个来自北方的华人,他不仅皮肤白皙,而且身体健壮。而这些在体质学上的变化带来的是性格心理的变化,例如对待女孩

的家人的态度表现,足以显示他的睿智和强势,充满在精神上和智力上的优越感。在欲望、性和婚姻的这场赌博中,代表白人家庭的女孩输了,中国家庭不喜欢混乱,也不会挥霍他们的财产。这里的隐含功能表现在:缩小情人与白人的差异,使其本质上更接近于自己所欣赏的同类。这里的“北方”并非地域性质、现实意义上的“北方”,而具有精神分析学的意味。

《情人》里不朽的情人比起《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里的情人来,前者显然较小、较瘦、较虚,后者则较强壮,对自己充满信心且不容置辩。这两个情人都是中国人,来自满洲里或其他什么地方,肤色明亮的中国人,几乎接近白种人,中国人而不是安南人,这在别人听上去要时髦一点。他们是另一类人,富有,非常有钱。但是杜拉斯描写的第一个情人却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里的白人,瘦弱、乏味、淫秽、爱偷看猥亵场面,玩弄猎物。

同样的25岁,一样漂亮崭新的黑色穆利车,身穿剪裁精致的柞丝绸西服。诺先生却“长得不漂亮,肩膀很窄,胳膊很短,并且身高要低于普通男人”[5],是三个情人中最滑稽、最瘦弱、最病态的。杜拉斯似乎非常在意情人的手,在这几部作品中,她都描写了那“小小的、精致的,确切的说,很瘦、很漂亮的手”。杜拉斯笔下的情人的手都是高贵的,非常高贵,她总是非常精心的、满怀欣赏的描写他们的手。

关于杜拉斯作品的叙事学研究在西方评论界也有如下观点:从女性理论的角度剖析作品,得出不同几部小说的共同点——分别对其它故事或文本的重述;另有文章指出,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和电影剧本《伊甸影院》虽然来源于同一个故事,而由于采用不同叙事手法,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注释:

1.《自己的文章》,选自《张爱玲作品集》,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575页。

2.《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60页。

3.《自己的文章》,选自《张爱玲作品集》,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576页。

4.同上,577页。

5.《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杜拉斯著,张容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51页。

参考书目:

1.《张爱玲传》,张均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再读张爱玲》,许子东、梁秉均、刘绍铭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3.《记忆张爱玲》,陈子善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4.《杜拉斯传》,[法] 劳拉·阿德莱尔著,袁筱一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 人们常把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丝毫谈不上有什么创意,甚至有人认为翻译就是“模仿”或“拷贝”的同义词。不仅如此,在传统观念中,作者和译者是全然不同的两种角色,作者是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处置自己的作品,而译者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权利,他只能跟在作者的脚步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只能如实地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更没有发挥创造性的自由。 近些年来,认为翻译缺乏创造性的看法在理论界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这对于广大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 译者的创造性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列举了翻译中对译者创造性要求最高的七种情况,包括文化词语、特殊的句法结构、具有文化内涵的暗喻、习语、谚语、双关语和新造词、特殊的语音联觉效果等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原文中遇到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所做的出色而灵活的处理。请看例子: 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22章,有这样一段近乎文字游戏的表达,幽默而不失词趣,可是,多年来成为了一个翻译难题,各路高手屡试不爽。 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 (David Copperfield,XXII) 这段文字其实是英语中的一种嵌字顺口溜,也是一种文字游戏,说的人一般要讲六句话,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头一个字母都要一样(如上述文字都是以字母E打头的单词),如果作不上来便要受罚。此类文字游戏的翻译通常对译者都是一种挑战,因为这种文字上的特点在汉语里似乎是不可能再造的。且看以下两种译文: 译1:……我爱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订了婚的)。我用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 (美妙),我劝我的爱人从事Elopement(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东方)。(转引自《英美名著翻译比较》,第271页) 翻译家董秋斯是以上译文的译者。 在这段译文中,英语和汉语夹杂。对于不懂英语的读者来说,那就构成了遗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1658621.html,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作者:魏晓恬 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11期 ◆摘; 要:与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相比,卫礼贤德译《聊斋志异》存在大量因尊重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而产生的省译,因阐释意象、补充故事情节等需要产生的增译以及因译者的独到见解而产生的改译等。以上翻译策略无不反映了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卫礼贤德译《聊斋志异》文本语篇层面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理解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聊斋志异》;卫礼贤 1引言 “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到意大利的一句谚语“Traduttore,traditor”——“翻译者即叛逆者”。 本文所谈及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有意识地采取某种翻译策略和方法而达到的语言和内涵层面较源语文本“脱胎换骨”而富有创造性的现象。这些翻译策略和方法包括因尊重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而产生的省译,因阐释需要而产生的增译以及因译者的独到见解而产生的改译等。 2卫礼贤德译《聊斋志异》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1899年,卫礼贤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青岛。但是在之后的20多年里,卫礼贤并没有成为一个狂热的宗教传播者,而是成为了一名汉学家,将中国古代经典引入德语界。1914年,卫 礼贤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Chinesische Volksm?rchen)(Wilhelm,1914),收录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包括《聊斋志异》故事15篇。此外,卫礼贤还翻译了《聊斋志异》中《辛十四娘》《瞳人语》等译文。本文以《中国民间故事集》中的《聊斋志异》故事译文为文本,分析其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2.1省译 省译是指指在翻译的过程中省略翻译原作中的某些句子或段落。卫礼贤翻译的15篇《聊斋志异》故事篇目中,省译主要表现在省略翻译故事结尾“异史氏曰”部分。

读金锁记有感经典范文800字

读金锁记有感经典范文800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金锁记读后感1 《金锁记》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的。小说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作为女人(不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

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但身处没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 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爱之外,还有情爱,但因为猜疑,她放弃了这种机会。我不认为作者只想表现金钱的胜利。但此后,她抛弃了这么多所获得、保护的财产,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从丈夫、季泽得不到爱,她忍受着情欲的煎熬,产生了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包括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儿子长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让已结婚的长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讲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儿媳妇自杀身亡。与丈夫结合只是使她获得了家产,季泽只给了她爱的煎熬,长白则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个浪荡子,连同女儿长安,都成了她病态心理的牺性品。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都不能给她爱,作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说明的是,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作为正常的女人却因为金钱原因嫁给了一个废人,这种违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会是司空见惯的,女

分析艺术特色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第二节分析散文的表达特色 【教学目标】 分析散文的表达特色 【教学重点】 能够多角度切入,分析散文的表达特色 【教学难点】 掌握表达特色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考点解读: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形散神聚)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新授内容 一幅烟雨牛鹭图(节选)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①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

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摘要]古诗翻译要求译者根据需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诗歌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变通,最大限度地把原诗的情、韵、意完好地再现出来,从而达到译文和原文在意境、文化背景和情感上的和谐统一。 标签:古诗翻译;创造性;译者 [一、概论 在古诗翻译中,关于译者能不能进行创造性翻译的问题,许渊冲提出了另一种创造性的翻译理论,那就是译诗与原诗的创优似竞赛论。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许渊冲,2003)他主张译者应该充分发挥创作精神,译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诗,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又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作品中留有许多空白与不定点等待着读者去补充,而读者的思想中又存在不同的先行结构与前理解,所以读者不同,补充的图景也各异。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还是译作的创作者。他们以理解的主动性、阐释的能动性以及重构的创造性把一个全新的译作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但同时译者不能完全脱离原文文本随意发挥,因为原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客体具有相对固定的审美意蕴,寄寓了原作者的某种情感。译者的责任应该是把它们尽量完美地再现出来,在译语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忠实的译语文本。 二、译者的创造性发挥达到与意境的和谐 译文是原文的代替物,而不是译者随心所欲地改变原文的意思、风格,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创造出译文。诗歌有它比较固定的模式或内涵,翻译时,我们有时需要把诗歌原文中的意境传达出来,充分发掘出蕴涵于其中的美的因素。明朝的朱承爵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陈伟,1997)这说明了意境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在考虑到源语的语言特征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译语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转化,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特征。根据语境的需要还需进行必要的增减词,进行整体的变通。如: 刘方平的《月野》中有: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Winter Bynner的译文为: When the moon has colored half the house, With the North Star at its height and the South starsertting,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因为通常被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意。但是近些年来,这种看法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 在由Ann Beylard-Ozerfoff等大主编的题为《翻译者的策略与创造性》一书中,就有专门文章来讨论翻译与创造性的问题。在谈论翻译的创造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界定什么是创造性。该书中有关文章对创造性行为的认定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指一个人产生新的或原创思想、艺术创造的能力O。一个创造性的构想一般定义为这样一种构想,它是"有新意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其所出现于其中的情景有用或合适"。 2.创造性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定义,它指把原先存在的一些构想以新奇的方式加以组合。 3.一种学科的规则与约束,不仅不与创造性对立,而且还使创造性成为可能。每一件音乐作品的创作都不能超出音符系统的范畴。一个文学作品,即使它是标新立异之作,也总是要符合它所成文语言的语法规则。但须在掌握了某一学科规则之后,方有可能来打破这种规则,这又是一种体现,创意的方式。 4.创造性行为还可以界定为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形式。 5.翻译的过程是将源语转变成为目的语的过程。这一转换过程导致一个新的文本的产生,这个新文本在内容上虽与原作相同,但却是一个崭新的作品。从这一点上说,这就是一件创造性的作品。它是在词、句、语义三个层面上重构信息的结果。语言结构重组的程度越高,这个转换过程的创意便越大。

金锁记读后感1000字_金锁记读书心得五篇

金锁记读后感1000字_金锁记读书心得五篇《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了商人家庭出生的曹七巧如同疯子一般的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葬送儿女幸福的故事。关于《金锁记》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金锁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这是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相对以前读的那些,她的小说很短,但读完的心情却是沉重的。“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是苍凉”。 小说的开始,通过小双和凤箫两个丫鬟的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以及大致的情况交代了。其中女主人二奶奶——曹七巧的形象也出现在眼前。“来自麻油店、嫁给了一个病怏怏的丈夫而且在姜家也没有什么地位”。 似乎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结局是悲剧。出身卑微的她,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大家庭,不是因为她自身有多好,而是因为她所嫁的丈夫是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没人肯嫁他。可即使嫁到了姜家,她依旧是卑微的,婆婆、妯娌冷落,甚至连丫鬟也可以在私底下说她。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这时她是让人同情的,或许当初她没有嫁进姜家,这一切会有不同的结果,她的人生或许是另一番景象。 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终于离开了这个束缚的家,本以为她的人生可以换一种方式,可结果却只是从一个牢笼换到了另一个牢笼。这一次的她是自己心甘情愿被金钱锁住。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似乎就像小说的名字一样,《金锁记》,这个彻底被金钱锁住的女人。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因为这枷锁,“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似乎什么也没得到,有钱,生活却过得不是那么的有意义,没有遇到真正关心喜爱她的,甚至最终连自己的儿女都恨毒了她。 这时候对她是怨恨的,无论她经历了什么,是苦是甜。一切就到此为止,给自己的孩子留有一份自由。别让他们再次经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可七巧或许曾将这样想过,只是慢慢地一切又恢复到了原来的轨迹。 其实在那个年代,作为女人,能够依靠的更多或者说唯一的是男人。七巧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姜季泽,儿子姜长白。丈夫是“没有生命的肉体”,对她而言“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从丈夫这里她得不到任何的安慰。小叔子姜季泽是她曾经喜欢的人,只

浅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解读

浅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整部作品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性格刻画丰富诡异、艺术风格诙谐讽刺,语言运用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体现了作者吴承恩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浪漫主义幻想色彩;塑造三性合一的人物形象;运用尖锐的矛盾与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大量使用幽默讽刺艺术手法四方面。 关键词:《西游记》;艺术特色;浪漫主义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作品主要描写孙悟空等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苦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整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吴承恩非凡的艺术想象力。本文从以下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烈的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按照现实生活中原来人的样子来加以描写、刻画,而是经过高度的艺术夸张手法,使之具有很强的幻想色彩和理想成分。 (一)塑造奇特的人 《西游记》中的人大多是神通广大、变化多端、法力无穷的,因此赋予了整部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主人公孙悟空,出生的地方就很奇特,它通过大自然独特的孕育,在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上破石而出,显然是个“天产石猴”,而他所学的本领也不是一般的本领,具有七十二种变化,可谓变化无穷。还有他的奇宝金箍棒,在他手里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变化自如。孙悟空靠这根金箍棒,搅地府、闹天宫,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打败了不计其数的妖魔鬼怪、克服了重重的艰难险阻,为取到真经立下了汗马功劳。再有他身上的根根毫毛,也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他的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他的火眼金睛能善辩人妖和善恶;他的大公无私、正直有义、积极乐观、敢于反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勇敢奋斗,这些都是作者赋予古代英雄人物的特点。 猪八戒也称得上是“奇人”。它一出生就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天蓬元帅因为调戏嫦娥仙子,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间,结果错投到了猪圈里,变成了一副猪的模样。而且他的毛

读《金锁记》有感800字

读《金锁记》有感800字 张爱玲笔下那个的纸醉金迷的旧上海,奢靡华丽,有着当时中国最时新的东西却也还保留着旧社会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锁记》为反映其中现象的典型。 曹七巧,一个麻油店主的女儿,嫁给一个身患“骨痨”残疾的世家大户姜家的二少爷,自身粗俗不堪,不得人缘,哥嫂又不争气,这一切使她时刻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文章围绕着她对于“黄金”和“情欲”的追求,就如她对女儿长安说的:“你自己要晓得担心,谁不想你的钱?”她将自己锁在那黄金做的枷锁中,也许这便是张爱玲“金锁记”书名的由来吧。 如果不是为省下那笔嫁妆,当她高高挽着大镶大滚得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时,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以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可因为家里贪财,她嫁给了身患“骨痨”的瘫痪少爷,正常的生理情欲的不到满足并为其所折磨。她试图勾引姜家三少爷,忍不住地哭诉着“天哪,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不见她哭,只看见发髻上插的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掣动着。”“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她不像在哭,简直像在翻肠倒胃地呕吐。”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她的眼直勾勾的向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 终于,她戴了丈夫的孝,又戴了婆婆的孝,等到了分家的那一天,那是她一切幻想的集中点。这些年,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却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但之后却没有什么改变,她仍然戴着那副黄金的枷锁,她不允许女儿长安跟她表哥玩在一起,郑重地告诫她:“表哥岁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账。你自己要晓得,谁不想你的钱?”当她先前唯一存着些感情的三少爷上门并对她调情时,“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她甚至觉得“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可她一转念“他想她的么——她卖掉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随后,精明的

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完整版

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 论李劫人小说《死水微澜》的艺术特色 课程名称:《经典名着赏析》 上课时间: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姓名:李坤 学号: 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11城市规划 任课教师:史连成 职称:统计师 摘要:《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劫人,现在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作品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是新文学中最早试验做白话小说的一位作家,1912年就发表了以讽刺四川立宪派的共和党人选举为内容的白话小说《游园会》,是传统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过渡的一个代表人物。“五四”运动期间,曾应李大钊等人的邀请共同发起中国少年学会,随后留学法国。1924年回国后,一边办工厂、办报纸,一边写小说、翻译法国文学作品。1936至1937年李劼人出版了三部反映中国近代史的连续性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概括了自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和人间悲欢,其中《死水微澜》在艺术上最具特色。

关键词:四川乡土小说近代史社会心理动机创造性 《死水微澜》是史上知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在把握历史进程中,传统历史小说住住笔触集中在上层社会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和显赫活动的狭小范围内,而《死水微澜》则突破了这一局限。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历史与世情、上层的动荡与普通人的命运、社会矛盾与生活纠葛的有机统一,力求多层次、大容量、全方位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为读者展现出异常开阔的社会生活全景。 一、创作的动机: 1、源于作者大规模描写中国近代历史的雄心和企图。《死水微澜》就是这一创作意图的最初尝试,也是最为成功的实践。 2、据李劫人回忆:“从1925年起,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一些短篇小说时,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捩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 二、赏析内容

金锁记读后感

在一个偶然的机缘,读了张爱玲的《金锁记》,一种心碎碎的感觉,像被一种东西割裂着,痛, 却无法抗拒?? 心便被她俘虏了。在她的笔下,一切的人物皆是那样在细细的、碎碎的、在不 够充分的阳光下生活着,为了生活,他们被迫牺牲了甚至是女人最致命的东西。 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 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 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 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 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 —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 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 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 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 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 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看着她拿自己一生的幸福做了赌注,嫁给了残疾的二少爷,她爱上了自己的小叔子,她 把这一切作为她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可是,她到最后终于是垮了,她被她自己扭曲了的人 性变成了一个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 “她把翡翠镯子撸到胳肢窝处,有时候曾经想,自己年轻时也曾有过浑圆的胳膊。”每 每读它,我的心里总是有些不忍,有些痛楚,有些泪痕。 然而,这还不够,到最后,还搭上了她的一双儿女,长白和长安。可怜的长安,在看到 “有人看见她在街上买袜子,钱是她自己挣的,当然,是从男人的兜里来的”时,我几乎愤 怒了,这是长安的错,还是七巧儿的错呢??? 有时侯,真想找她去理论一番,为什么,在你那样柔美的笔端,却非要那些原本可爱的 女子,走那样艰难而泥泞的道路,接受那样悲惨而痛苦的命运,而我们自己,却只能像一个 完全的局外人般的品味她们艰难的人生之旅?同时却又因了她们而使人泪落如雨?? 七巧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和街上的走贩眉来眼去,享受着生 活的快乐;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尽管大哥把她带到火坑了,她后来再 见大哥,哭闹过后,一样塞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大哥带回,这时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 季泽被她骂走后,她不也会躲在窗户背后看着爱人仓皇而去的背影吗?那时她心中还有爱情, 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间也仍然怀念年轻时候的温柔。这样,这个人物也活了,我们也对 她丝毫没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爱的,也是不幸的。 从表面看,曹七巧不过是遗老家庭里一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末不足道的渣滓。 但命运偏偏要教渣滓当续命汤,不但要做儿女的母亲,还要做她媳妇的婆婆,——把旁人的 命运交在她手里。以一个小家碧玉而高攀簪缨望族,门户的错配已经种下了悲剧的第一个原 因。原来当残废公子的姨奶奶的角色,由于老太太一念之善(或一念之差),抬高了她的身份, 做了正室;于是造成了她悲剧的第二个原因。在姜家的环境里,固然当姨奶奶也未必有好收 场,但黄金欲不致被刺激得那么高涨,恋爱欲也就不至压得那么厉害。她的心理变态,即使 有,也不至病入膏肓,扯上那么多的人替她殉葬。然而最基本的悲剧因素还不在此。她 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在她心中偏偏来得嚣张。已经把一种情欲压倒了,缠死心地 来服侍病人,偏偏那情欲死灰复燃,要求它的那份权利。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 “儿子女儿恨毒了她”, 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可怕的报复!可怕的报复把她压瘪了。 至亲骨肉都给“她沉重的枷角劈杀了”,连她心爱的男人也跟她“仇人似的”;她的惨史写成 故事时,也还得给不相干的群众义愤填胸地咒骂几句。悲剧变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 还有什么更悲惨的?

文学赏析-艺术特色分析

试述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邓亚楠学号0994061314 一、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生活于俄国从极端野蛮落后的封建专制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制度日渐过渡的新旧交替的历史大变更时期 ,大变更最容易带来整个社会的动荡变异性 ,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托尔斯泰横跨两个世纪 ,耳濡目染了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变革活动,诸如农奴制改革 ,宗法制封建经济遭受冲击的崩溃,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肆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等等,这种“动态感”对托尔斯泰来说自然就会更加强烈。 二、写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资本主义在俄国一切生活中横冲直撞的七十年代,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许多重要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农奴制度改革后的社会现状。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娜—渥沦斯基—卡列宁的情节线索,反映七十年代贵族社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及其社会关系;一条是列文—吉提的情节线索,反映俄国庄园地地主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小说开头“奥布朗斯基家一切都混乱了”这句话是理解全书的钥匙,这反映贵族社会面对资本主义侵入产生的危机,是动荡不安的时代的缩影,这惶乱不安既是小说的总的思想情绪,也决定了作家紧张的精神探索及对笔下人物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 三、主要内容 生活在俄罗斯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安娜·卡列尼娜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在一次探亲的途中,她在火车站巧遇风流倜傥的伏伦斯基, 伏伦斯基对她一见钟情。而后在舞会上又再次相见,他领她在舞池中飞舞,两人已知彼此心中互恋,但碍于

身份,必须保持距离。然而两人终究抵不过爱的魔力,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安娜不顾丈夫的反对,义无反顾地追随渥伦斯基而去,由此在上流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与此同时,公爵的小女儿吉提深深地迷恋着伏伦斯基,当她得知伏伦斯基对安娜的恋情后,失望痛苦之余,终于为苦苦追求她的乡下绅士列文的诚意所感动,两人终结连理。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有社会地位的卡列宁却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不让安娜离开。此刻,安娜怀了伏伦斯基的孩子,却不幸得了一场重病。病愈后,安娜与伏伦斯基离家过着同居生活。上流社会对他们关闭了大门,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伏伦斯基开始冷落她,安娜无法获得所需的关心与爱情,最后在重重压力下,在火车站结束了自己痛苦的生命。 四、《安娜·卡列尼娜》艺术特色 (一)主要人物分析 1、安娜形象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她不仅代表着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还一个是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安娜形象的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但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制度显得格格不入。 2、伏伦斯基形象 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他有一定典型意义,有激情,思想犀利,但却没有勇气与上流社会决裂、同安娜生活在一起,是个懦夫,终使安娜进退维谷。

论翻译的创造性-最新文档资料

论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而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说它是一门艺 术,和翻译本身具有创造性是密不可分的。 翻译的创造性,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透彻理解原文 的基础上,通过发扌车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的创造性阐释和 再现。旨在通过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来再现原作中的精神内涵与 意境风貌。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曾写道: “翻译与其说是出自原作 之生命,不如说是出自其生命的延续。”。“译者的任务,就是 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 是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将囚禁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 翻译具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翻译并不是对原文进行随 意的更改和延伸。翻译的创造性要始终以原作为依据。因此翻译 中的创造也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创造。正如英国诗人莱德顿所比喻 的那样,文学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翻译的创造性在语言转换中的体现 (一)词义的延伸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些词语在词典中的意 思放到另一种语言中,原封不动地照搬翻译过来, 放到具体语境中,会出现意思不通的情况。这时候就要求对英语某些词语的语义进行适度的延伸。如以下的情况: 例1:A personnel deficit has existed for years.

人员短缺的情况已经存在多年了。 名词deficit 在词典上意思是“赤字”,“亏损”或“逆差”。但放在上面的句子中,显得很生硬,读起来很拗口。因此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引申,在句中译为“短缺”。 例2:The man was lured to north London house and secretly filmed in a compromising position with the woman. 这位男子被(一女人)引诱到北部伦敦的一所房子里。他与这个女子在一起有卿卿我我之嫌的情景被人偷偷地拍录下来。 英语中单词compromise 常常可以作“妥协”,“损害”讲,也可以表示“放弃”,“改变”,“修正”,“修改”的意思。 但是现代英语中频频出现如compromising position 一类的表达,使译者不得不费一点思量了。将其译成“妥协的地位”,或者“损害人的地位”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样的翻译即便不使人误解,也常语焉不详。其实compromising 在现代英语中做形容词用,常表示人“处于或暴露在某种瓜田李下或不名誉的境况之中。”据此,译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大胆进行词义引伸。 二)语义的引申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冲突,需要译者绞尽脑汁。译文要做到准确流畅, 可读性强,就要译者进行不地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意思上的调整。具体如下:

小说《金锁记》读后感

小说《金锁记》读后感 导读:本文小说《金锁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完《金锁记》后会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说《金锁记》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内容还请关注哦。 曾有人说过,张爱玲笔下的女子都带了些许戾气,但又苍凉而无奈。黄金枷锁,困住女子一生,七巧又有什么错呢?她只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女子,奋力挣扎而不得的女子。 这篇小说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给了当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从小就是残疾。七巧的为人十分泼辣、刻薄,再加上嫁了个废人,便特别不招姜人待见。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这样她在别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过了几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继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离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带着儿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过得十分悲哀:三爷姜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骗钱的把戏,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儿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儿媳,她把儿媳活活气死了;女儿在30多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找了个人家,她偏从中搅和,断送了女儿的一段好姻缘……最后,这个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在这篇小说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凄凉的象征。月亮的变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内心的变迁。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时代的一个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彰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七巧儿媳眼中的月。 张爱玲永远都喜欢给笔下的女子割开一道伤,只流血不结痂,汩汩鲜血,是对他人的报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明知季泽不是个好人,明知没有结果,依然义无反顾,投身其中,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可是长久的压抑与枷锁换来的荣华不允许自己装糊涂。斥退了季泽,也破碎了自己多年编织的梦。苦了太久,鲜血渐渐凝固,最想拥抱的还是有形的物质,而非虚妄的理想,人之常情,无可厚非。那些只懂梦幻爱情不知贫贱事哀的,只是现今狗血的偶像剧。 一直在想,要是七巧真嫁给了一个普通人,肉店的朝禄或是沈裁缝的儿子,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为小小的生计烦恼,没有猜忌,没有压抑,说不定会更幸福。哪像如今,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又亲手摧毁了儿女的未来。她没有人性?她只是不甘心,不甘心天下被命运捉弄的只有她一人,只能如此来换取心底的平衡。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长安成为另一个七巧,这悲剧是否又会重新上演? 三十年前的人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被命运捉弄的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

读《金锁记》有感精选范文五篇 《金锁记》用了倒叙手法,由此刻的月亮联想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很自然地写到三十年前的事。文章先从风萧和小双大谈论着手,她们谈论下人的衣着基本上拣上头人穿剩下的衣服。那么金锁记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金锁记读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读《金锁记》有感范文一 看完金锁记后,心里真的好压抑好难过,除了以前看穆斯林的葬礼和三毛的黑奴让我情绪很沉重以外,这是第3篇文章。 感染读者的作品很多,为什么我唯独对这篇文章感触颇深呢原因自己或许是清楚的吧。对于曹七巧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吧。对于她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她儿女悲惨命运的延续,是该抱着憎恨还是同情的心态呢。曹七巧的杯具也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她本身也是个十足的受害者。原本的她也单纯可爱,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可人生的晚年确实那么的不可理喻,让人无法忍受,直至敬而远之。 本以为杯具能够完结,但谁都明白,因果是循环的。因为曹七巧杯具的原因最终也就导致了长安长白的不幸。长白我就不去做什么评论喽。至于长安,我真的好同情她。同情她的症结所在呢除了她这个人物本身值得同情以外,还掺杂着别的情愫吧…… 如果换做是我,我或许同她的选取一样吧,或许她还比我坚强,即使在那样黑暗的时代背景之下。她的无奈,她的泪水,她的妥协,她的任命……总觉得自

己能够感同身受,只因为自己痛彻心扉的经历过呵呵,或许是自己太过于小提大作,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太过于懦弱。但情形和感情或许能够称得上是雷同的吧。 为什么每个时代每个国度每个地点都会上演这么多让人心寒而又无奈的故事! 读《金锁记》有感范文二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作为女人(不仅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

名著艺术特色分析

一、小说艺术特色分析技法:(包含语言特色,写作特色) A.紧抓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如都可从几个角度思考:是否善于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否个性鲜明(如《西游记》《童年》《钢》等);情节是否曲折、神奇(如《西》《鲁》《格》等);环境描写是否突出(最经典如《钢》)。 B.区分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 如可从两个角度思考:是否具有想象力(如《西》《鲁》《格》《汤》等);是否取材于生活,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创作(如《童》《钢》)。 C. 抓住使用的视角。 如可从两个角度思考:是否使用了第一人称(如《童》《鲁》);是否是从儿童的视角(如《童》)。 D. 抓住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如可从以下角度分析:是否语言幽默诙谐(如《西》);是否语言浅显易懂(如《鲁》);。 E. 抓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法等分析。【文本分析题主要考核内容】 如可结合具体文段判断:是否有对比、衬托;是否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是否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如景物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细节描写(如《钢》中) 《西游记》 例如:艺术特色:1善于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2想象丰富; 3擅于运用修辞等手法。运用对比(如:三打白骨精中悟空一眼识破妖怪,而八戒则贪图美色。)、夸张(如:妖怪的法力。)、人物描写(如:孙悟空打倒人参果树时的心理描写。)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反映社会现实。 4小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超凡,夸张神奇,变形荒诞。 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小说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如大闹天宫这一章节孙悟空在斗法过程中上天如水、变化多端,一会儿变成麻雀、大慈老、鱼儿、水蛇,一会儿变成土地庙等等。 5语言幽默诙谐,妙趣横生。 运用了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显得新鲜而有生命力、活泼而又准确。人物语言更显个性化。人物性格:孙悟空:桀骜不驯、忠心耿耿、聪明幽默、爱憎分明、勇敢机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顽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妖如仇

《金锁记》读书心得体会五篇

《金锁记》读书心得体会五篇 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选择反抗——以自己的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金锁记》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精选《金锁记》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曾有人说过,张爱玲笔下的女子都带了些许戾气,但又苍凉而无奈。黄金枷锁,困住女子一生,七巧又有什么错呢?她只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女子,奋力挣扎而不得的女子。 这篇小说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给了当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从小就是残疾。七巧的为人十分泼辣、刻薄,再加上嫁了个废人,便特别不招姜人待见。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这样她在别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过了几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继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离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带着儿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过得十分悲哀:三爷姜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骗钱的把戏,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儿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儿媳,她把儿媳活活气死了;女儿在30多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找了个人家,她偏从中搅和,断送了女儿的一段好姻缘……最后,这个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在这篇小说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凄凉的象征。月亮的变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内心的变迁。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

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时代的一个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彰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七巧儿媳眼中的月。 张爱玲永远都喜欢给笔下的女子割开一道伤,只流血不结痂,汩汩鲜血,是对他人的报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明知季泽不是个好人,明知没有结果,依然义无反顾,投身其中,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可是长久的压抑与枷锁换来的荣华不允许自己装糊涂。斥退了季泽,也破碎了自己多年编织的梦。苦了太久,鲜血渐渐凝固,最想拥抱的还是有形的物质,而非虚妄的理想,人之常情,无可厚非。那些只懂梦幻爱情不知贫贱事哀的,只是现今狗血的偶像剧。 一直在想,要是七巧真嫁给了一个普通人,肉店的朝禄或是沈裁缝的儿子,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为小小的生计烦恼,没有猜忌,没有压抑,说不定会更幸福。哪像如今,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又亲手摧毁了儿女的未来。她没有人性?她只是不甘心,不甘心天下被命运捉弄的只有她一人,只能如此来换取心底的平衡。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长安成为另一个七巧,这悲剧是否又会重新上演? 三十年前的人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被命运捉弄的又何止七巧一个?无论是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摩登女郎,还是偏僻乡村逆来顺受的劳作着的妇女,那个时代的女子总是被任意支配与戏弄。当女子的青春渐渐蒸发,美人迟暮,似落花,散落天涯。 眼角的一滴泪,懒怠去揩拭,渐渐也就自己干了。 幸福的人不应责怪七巧,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她的屈辱与不平,天真的说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