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_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__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_CQMM_课

2016_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__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_CQMM_课

2016_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__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_CQMM_课
2016_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__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_CQMM_课

2016年第3期

(总第235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Social Sciences )No.32016General Serial No.235

收稿日期:2016-03-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需求结构转换背景下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15ZDC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测算与展望研究”(15JZD01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地方债发行机制与监管研究”(14JZD01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要素价格扭曲与经济结构失衡关系研究”

(13CJL017);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城市规模与城市居民工资不平等研究”(7150322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中国实践背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20720151037)作者简介:课题负责人:李文溥、龚敏。本文执笔:李静、王燕武、卢盛荣和龚敏。李静,女,江西弋阳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王燕武,男,福建仙游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卢盛荣,男,福建建瓯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龚敏,女,云南个旧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余长林、博士研究生吴华坤、郭学能等参加本次研究。

2016—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 )”课题组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 )”课题组于2016年2月25日在北京发布了中国季

度宏观经济模型第二十次预测。预测显示,

中国经济增速在投资减速的压力下还将继续下行,但下降的幅度将减缓;全面通缩的风险相对较小;预计2016年GDP 全年增速为6.66%,

CPI 上涨1.48%;2017年,GDP 增长率将下探至6.58%,CPI 增速略降至1.39%。模拟研究发现,维护人民

币币值稳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是更有利的政策选择;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清楚地认

识需求结构及其基本发展变化趋势。因此,

应当高度重视当前的经济持续减速;供给结构调整应当以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需求结构转换为愿景指导,扩大投资稳增长,用新增产能调结构;实行腾

笼换鸟术,通过投资置换,获得投资资金;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为供给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

环境。

关键词: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 );宏观经济;供给侧改革;需求结构

中图分类号:F1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6)03-0001-09

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实际增长6.9%,增速比上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是过去25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受上游制造业过剩产能以及出口制造业生产减速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5.9%,增速比上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也是自1997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从需求面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论是在各个行业还是对于各类投资主体都出现普遍的减速;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的持续减缓,抑制了居民消费的扩张;出口需求的持续疲软,以及因中国国内工资水平持续上升而导致加工贸易行业不断萎缩,抑制了出口增长。从供给面看,经济减速是既有供给结构遭遇人均收入水平提高、需求结构转换而导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与生产效率下降的

结果。此外,

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生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步伐缓慢、金融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滞后且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而转变,也成为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后制约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2016年2月,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宏观经济数据,采用CQMM模型对2016年和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季度运行趋势展开预测;模拟人民币快速贬值的宏观经济影响;并且模拟分析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依据模型预测及政策模拟的结果,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与展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2015—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一)模型外生变量的假设

1.美国及欧元区经济增长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年1月19日的预测,美国在2016年和2017年的经济增速均为2.6%,增速分别比IMF2015年10月的预测值下调了0.2个百分点。欧元区在2016年的经济增速将为1.7%,比2015年10月预测值提高了0.1个百分点;2017年的经济增速有望继续保持在1.7%的水平上。

2.主要汇率水平

2015年底,受美联储加息及其预期的影响,中国国内经济减速也强化了人民币贬值预期,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较大幅度贬值,资本外流的压力加大。预计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还将呈现震荡贬值态势,至年末将贬至1美元兑6.7元人民币;2017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将基本保持稳定,年末维持在1美元兑6.8元人民币的水平上。受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未来美联储实际加息步伐以及欧美经济数据的综合影响,每欧元兑美元的汇率2016年将贬值为1.06,2017年为1.15。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

预计央行仍将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改变市场预期,扭转悲观情绪,打破“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预计2016年、2017年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分别保持在13.4%、13.1%的水平,以及预计2016年第二季度可能有一次降息,调降25个基点;年内可能实施三次降准,每次50个基点。

(二)2015—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1.GDP增长率预测

在上述外生变量的假定下,CQMM预测结果表明:2016年GDP增速为6.66%,在2015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0.25个百分点。2017年,GDP增长率将可能进一步下探至6.58%,比2016年下降0.08个百分点。从季度增长率来看(见图1),去产能过程中银行信贷谨慎等因素导致的投资减速在2016年上半年将不会明显改善,预计经济将因此持续减速至第二季度的6.61%;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强,对出口需求的拉动,以及货币政策当局将在二季度末配合财政政策,实行降息,调整市场预期,2016年三季度GDP同比将增长6.68%,四季度增速有望回升至6.70%。此后由于国际环境的风险增大,传统投资拉动路径的失效以及国内银行对贷款的谨慎态度,2017年一季度经济将下行至6.58%,随后继续下探至6.56%。

2.主要价格指数预测

模型预测,2016年CPI将上涨1.48%,增幅将比2015年上升0.04个百分点;到2017年,预计CPI增速将略降至1.39%。分季度看,受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2016年第一季度CPI增速可能下行至1.36%,第二季度降至1.27%,第三季度在货币政策调整的作用下,略上升至1.6%,第四季度继续升至1.69%;到2017年第一季度下行至1.62%,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小幅波动至1.43%。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未来两年中仍将继续维持负增长,但是降幅在去过剩产能、增有效供给的过程中将有望大幅收窄。2016年PPI预计为-3.31%,2017年有可能大幅收窄至-0.66%。

·

·

2

第3期“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2016—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

PPI降幅的收窄将有利于上游生产资料企业利润的恢复性增长,以及企业实际债务负担的减轻。分季度看,PPI增速可能于2016年第一季度下跌至-3.2%,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一带一路”建设铺开,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下降,企业经营状况好转,该指标预计将在此后六个季度降幅

逐步收窄。至2017年第四季度的开始正向增长为0.06%

3.其他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长率预测

(1)进出口及外汇储备预测

模型预测2016年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总额预计将增长0.83%,增速将比2015年提高3.11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增速可能降至-8.36%,比2015年小幅提高了6.06个百分点(见表1)。分季度看,出口同比增速在2016年第一季度将继续保持负增长,增速为-1.26%,第二季度将小幅回升至1.33%,从而持续增长到第四季度的2%。进口同比增速在2016年第一季度可能达到-1.74%,此后降幅扩大,并于第四季度降至-13.14%。2016年中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将降至1.58%的水平。2016年依然存在因经济减速而导致的人民币贬值预期以及资本外流的压力,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继续消耗中国的外汇储备。预计2016年外汇储备可能降至3.12万亿美元。至2017年,随着外部市场需求的逐步恢复,中国出口将呈现恢复性增长。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增速预计将达到3.08%;进口增速预计为-3.88%,降幅将显著缩小。外汇储备在2017年可能维持稳定,小幅降至3.05万亿美元。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测

制造业的过剩产能、房地产业的过度库存以及企业普遍较高的实际债务负担将继续成为投资减速的下行压力。2016年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为9.13%,比2015年下降1.11个百分点。2017年,随着供需双方结构调整所引发的有效投资需求将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支撑,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9.22%。

(3)消费增长率预测

由于短期内,中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速还难以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习惯、消费倾向更难以发生较大变化,因而未来两年居民消费将继续保持现有的较缓慢增长态势。2016年按现价计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为11.53%,比2015年小幅上升0.33个百分点,2017年将小幅下降至10.48%。

综上,基于CQMM的预测表明,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在投资减速的压力下还将继续下行,但增速下降的幅度将减缓;全面通货紧缩的风险相对较小。

·

·

3

表12016—2017年中国进出口及净出口占GDP比重预测(单位:%)

时间

出口(%)进口(%)

不变价

人民币

现价

美元

一般贸易

现价/美元

加工贸易

现价/美元

不变价

人民币

现价

/美元

一般贸易

现价/美元

加工贸易

现价/美元

净出口占

GDP的比重

(%)

2016年7.140.83-0.52 1.48 2.95-8.36-11.68 3.92 1.58

第一季度3.37-1.26-3.200.5712.45-1.74-6.02 5.72 1.59

第二季度7.65 1.33-0.14 1.91 5.41-8.22-11.49 3.37 1.70

第三季度8.51 1.310.970.740.91-10.03-13.60 6.72 1.91

第四季度9.08 2.000.42 2.74-5.50-13.14-15.60 2.95 1.10 2017年 3.423.083.05 2.28-1.85-3.88-7.250.11 1.92

第一季度 3.61 1.82 1.16 1.62-2.82-7.59-10.73-0.67 2.02

第二季度 5.003.133.09 2.34-1.88-5.66-8.370.13 2.09

第三季度 3.88 3.27 3.683.08-1.22-3.66-5.940.98 2.23

第四季度3.213.083.27 2.09-1.49-2.38-3.52-0.01 1.36

二、政策模拟分析Ⅰ:人民币快速贬值

(一)背景分析

自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基于市场供求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不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而且名义(实际)有效汇率都开始了漫长的升值历程。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改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结束了单边升值的态势,进入了震荡贬值阶段:2015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贬值了约6%的幅度。进入2016年之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余势不减,仍持续震荡下行之势。

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以及对美元升值的预期是导致2015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快速贬值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大幅度贬值以及不断自我强化的贬值预期,加剧了资本外流的倾向。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外汇储备快速减少,2015年全年累计外汇储备减少5126.6亿美元,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年度降幅,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33万亿美元。在此背景下,有观点认为,不妨放任币值走低,令人民币币值一次性或快速调整到位,如至2016年底贬值13%左右,则在经济上有利于制造业复苏、提振疲弱出口,在政策上有利于降低汇率干预成本、减少外储流失,不失为当前困局的破解之道。

让人民币快速贬值到位,是否有助于化解当前汇率政策困局,缓解经济增速下滑之势?理论上看,一方面,人民币快速贬值到位有利于加强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提振疲弱的出口,同时也将使部分对国外商品的需求转向国内,减少进口;两者同时作用,扩大净出口,对日趋下滑的经济增速将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势必使资本大量外流,它将对经济流动性形成负面影响,加剧资金面的紧张程度。考虑到外汇占款在当前经济流动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外流将加剧资金面的紧张程度,对未来投资形成拖累;除此之外,仍持有较多美元负债的企业也将蒙受损失,同样可能影响其未来投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交织,具体的综合效应不易确定。

为了准确衡量人民币陡然贬值可能造成的复合影响,课题组利用CQMM模型对这一情景进行模拟,量化分析汇率快速贬值对当前经济可能产生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其综合效应,为相关政策制·

4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第3期“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2016—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

定提供参照。

(二)模拟结果

如果放任人民币快速贬值到位,至2016年底贬值13%,确实可能有利于净出口增加,进而对整体经济产生正面影响。然而,这一快速贬值带来的大规模资本外流将使本已显露颓势的投资雪上加霜,对整体经济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以现价、美元计算的出口增速2016年上升至2.67%,较基准预测高出1.84个百分点;2017年进一步上升至3.46%,比基准预测高出1.38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在2016年和2017年则分别较基准预测下滑1.09和0.99个百分点,分别达到-9.45%和-5.87%。政策模拟结果表明,如果人民币在未来两年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对出口的提升和对货物贸易顺差的改善作用将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虽然人民币的快速贬值能够带来出口的提升,但是,如前所述,它也将进一步恶化资本外流的局面。基于CQMM的模拟显示,如果人民币在2016年快速贬值至1美元兑7.3元人民币,或将引起11560亿美元的资本外流。鉴于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发放中占有重要的份额,这一规模的外流势必造成流动性供应的紧张,进而抑制本已显露颓势的投资。根据模拟,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6年增速将从基准预测的9.13%下滑至8.02%,2017年则进一步由基准预测的9.22%下滑至7.72%。这一变化也将令今后两年投资占GDP的比重由预测的45.99%和45.14%分别下滑到45.67%和43.65%。

第三,人民币贬值对进出口的正面冲击和对投资的负面冲击同时作用,将使GDP在预测期内互有消长。2016年,在人民币陡然贬值的刺激下,大规模资本外流造成的投资萎缩超过净出口的增长作用,GDP增速将由预期的6.66%下降0.21个百分点至6.45%;2017年,随着贬值预期削弱、资本外流缓解,GDP增速将由预期6.58%轻微上调至6.59%。然而,如果扣除掉基数效应,整体的净增长效应并不容乐观。

此外,考虑到人民币快速贬值对外部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给国内经济环境带来一些结构性负面影响,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是更有利的政策选择。

三、政策模拟分析Ⅱ:需求结构转换背景下的结构性供需失衡

(一)背景分析

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实施了以“四万亿”投资计划为代表的庞大的财政刺激政策,然而仅仅时隔两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就从回升再度掉头向下,持续下行至今。沉重的现实促使决策高层全面反思自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以总量需求为主导,侧重需求面,“大水漫灌”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缺陷,以及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却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症结(CQMM课题组,2014;2015a;2015b);于2015年末提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重在改善有效供给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以及“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宏观调控总体政策思路,坚定了从供给侧着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的战略方向,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的提出是本届政府对过去数年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期叠加”和“新常态”判断的进一步探索和升华,是最高决策层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全面深刻认识,针对现实经济中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提出的治理方略。对于一个具备广阔内部市场的国家而言,在借助外

·

·

5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部市场和工业化顺利跨越贫困增长阶段之后,其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早已转向国内,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症结是非均衡发展下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而非周期性和外部性冲击。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是目前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然而,如何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其关键在于:第一,发生当前严重的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经济发展阶段背景是什么?第二,能够有效实现供给结构调整的是看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第三,如何让看不见的手在实现供给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认为: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清楚认识需求结构及其基本发展变化趋势。适应中等偏上收入向发达经济过渡阶段的需求结构转换,解决供给结构无法适应需求结构转换而出现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市场机制将比看得见的手更快、更好、更彻底地实现供给结构调整。

(二)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及其趋势展望

利用1992—2012年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八大类消费支出的调查数据,可以描绘出二十多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轨迹。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顺利突破贫困障碍,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第一,食品衣着类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由原先近七成以上,逐渐降到五成以下。与此同时,交通通信和住房的支出大幅提高,逐渐成为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消费结构的演变,基本符合发展经济学的理论预期,也与以往的国际发展经验相一致。当一个国家由贫穷向中等收入过渡时,随着资本财富的积累,消费者会逐渐降低对食品、衣着等满足最基本生存物品的消费,而逐渐提高对更高层次、更高享受的实物消费比重。这就从需求层面解释了中国的汽车和房地产业在过去二十年间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正是因为,居民对交通和住房的强烈需求,使得一旦制约这两大产品供给的体制障碍被突破,两个产业很快就发展起来,并迅速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第二,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产品的支出比重较低,不及全部支出的20%。并且,从趋势上看,自2002年以来,这两类支出的占比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其中,一方面是由于住房、交通通信等现阶段居民主要消费项目占比提高带来的挤压;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服务产品本身的供给机制不畅、价格高企息息相关。

从现有的消费结构出发,未来五到二十年,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会如何进一步演变呢?理论上,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由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的过渡,居民消费的结构将开始由以实物消费为主转变为服务消费与高质量的实物消费并重,渐趋服务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对比韩国的转型发展经验,这一判断基本成立。因此,课题组认为,在今后十年之内,随着中国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向高收入经济体(十三五期间人均名义GDP将突破10000美元)过渡,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出现新一轮的升级转换。以住房交通和食品衣着等实物消费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服务消费与高质量的实物消费并重。它将逐步替代已高速增长了近二十年的住房交通消费需求,成为未来十到二十年之内,中国经济的主要新增消费需求动力。

(三)模拟分析供需结构不对称抑制居民消费

在居民消费的结构将开始由以实物消费为主转变为服务消费与高质量的实物消费并重,渐趋服务消费为主转换的过程中,在制造业出现一般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我国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却由于体制障碍而面临着严重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这种供需结构的不对称,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以及消费率的提高。然而,造成现代服务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垄断严重以及国有经济比重过高。电影行业、旅游行业、健身行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服务等竞争因素较强的行业,在近些年飞速增长,成为新兴产业。与至今仍在政府管制下的传统教育、医疗等部门的萎靡不振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强调供给结构的调整,并不是意味着脱离消费。相反,是要求下一个阶段的供给调整必须围绕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借助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市场开放等相关措施,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能·

·

6

第3期“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2016—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

够满足新消费结构的产品和现代服务供给体系,形成有效供给,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

在为了验证上述判断,课题组构建一个具有两类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假定经济体中存在两类消费品C_1t和C_2t,对应两类生产厂商Y_1t和Y_2t。其中,C_1t表示实物产品,其生产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C_2t表示服务产品,受体制约束,生产处于完全垄断的状态。完全竞争与垄断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价格的接受者,厂商不具备调整价格的能力,主要通过产量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后者既可以选择价格调整,亦可通过产量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限制垄断厂商的价格调整能力,假定垄断厂商存在价格调整成本。代表性居民将通过效用函数的最大化,选择最佳的消费品比例,生产厂商则根据这一最佳消费品比例从事生产,使得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相匹配。进一步地,为体现服务产品部门垄断造成的供给扭曲,课题组还设定了服务产品部门同是完全竞争的情景,并将之与基准设定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模型推导结果显示:第一,在稳定状态下,当代表性家庭的实物产品消费权重越大、实物部门的要素生产效率越高以及服务部门的价格调整成本越大,都会导致总产出中,实物产品的产出越大,而服务产品的产出越小。进一步地,可以推论,当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向服务产品倾斜时,服务产品厂商的价格调整成本和要素生产效率的反向变动可能会阻碍消费结构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所应该带来的资源优化配置效应,从而产生消费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扭曲,导致要素配置的低效率。第二,在破除服务产品部门的垄断之后,稳定状态下,服务产品部门的产出将会增加;并且,实物产品部门和服务产品部门的供给结构将随着代表性家庭的消费结构变化而变化。第三,当服务部门的产品对代表性家庭更加重要时,越偏向实物产品的生产结构,可能带来的资源要素配置扭曲越大,进而使得对应的产出供给效率越低。

总之,在服务部门处于垄断的情况下,尽管实物厂商能够满足实物产品消费的变化,但服务产品的厂商则可能由于资源调整的滞后、供给抑制等调整成本的问题而无法及时跟上消费结构的变动,造成服务产品的生产偏低,价格偏高,并推动实物产品的消费由于相对价格下降而上升。最终,生产结构的滞后调整,一方面会造成资源要素出现非最优配置,引起价格扭曲,另一方面,也会阻碍消费结构的转变,导致消费跟随生产转变,造成居民的总体效用水平下降。

四、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课题组认为:

1.应当高度重视当前的经济持续减速正使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首先,在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2015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已开始减缓。第一,产业结构方面。尽管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但与人均GDP水平处在相近水平的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55%)相比,三产占比依然偏低。更重要的,中国目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现代服务业在解除政府管制、推进市场化进程方面还存在严重滞后。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与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还直接抑制了居民收入的快速提高,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快速扩张。第二,投资结构方面。在2015年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民间投资增速却大幅度下降,投资结构改善的步伐明显减慢。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将信贷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以满足民间投资的需求。与此同时,在投资体制、投资领域上,也仍然存在着对民营经济投资有形无形的限制和障碍。第三,制造业结构方面。尽管制造业规模的扩张得以减缓,但结构升级缓慢。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计算机、

·

·

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都有明显下降。

其次,经济增速的持续下降使人民币贬值预期进入了自我强化的循环。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8月11日启动了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兑美元出现大幅贬值。尽管经常账户继续维持顺差状态,但是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的缩小、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对美元进一步加息的预期,以及人民币贬值预期等因素叠加后资本外流的压力不断增强。

最后,经济持续减速叠加结构性通缩的不断加剧,提高了经济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自2012年开始的结构性通货紧缩究其原因是应对金融危机大规模产能刺激(包括房地产行业的扩张)的后果。然而,中国对过剩产能的消化却因体制性原因而步履艰难,导致结构性通货紧缩不断加剧。对过剩产能的消化将不可回避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以及亏损破产企业的债务处理问题。

2.供给结构调整应当以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需求结构转换为愿景指导,在做减法的同时更加重视做加法,做除法的同时做乘法,在运用加法进行供给结构调整的同时扩大需求稳增长。

中国自2010年人均GDP跨过5000美元之后,便开始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向现代发达经济过渡。由于同期又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此前的宏观经济政策过多地关注了国际金融危机这一来自外部的周期性冲击,忽略了发展阶段转换所带来的结构性、体制性调整需要,过于重视扩大总需求的刺激政策,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也因此更进一步激化经济发展内在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延缓了发展阶段转换亟待进行的结构调整及体制改革,从而导致了当前严重的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经济增速不断下行的严重局面。

然而,经济发展阶段转换所产生的内在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它体现为在经济不断下行的过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速度发展差异。根据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向现代发达经济过渡这一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需求结构转换趋势,对供给结构进行调整,在做减法的同时更加重视做加法,做除法的同时做乘法,将使中国经济更快地实现供给结构调整。运用加法增加有效供给、调整供给结构的同时,将有效地扩大内需,实现经济运行的正向循环,稳定经济增长。

3.以调整供给结构为导向,扩大投资稳增长,用新增产能调结构。

需求疲软是当前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2015年,PPI价格已经降至-5.2%这一创纪录水平。在这种供需状态下,单纯的去产能,做减法,只会引起叠加性的需求下降,提高经济螺旋形下滑,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当此之时,增加投资,扩大需求,利用过剩产能是稳定经济增速的必要之举,在投资品价格为负数的情况下,增加投资,更是经济之举。问题在于:这一投资,虽然结果是扩大当前需求,但却必须立足于未来,根据需求转换的发展轨迹,以调整供给结构为导向。因此,在加快去除过剩产能、去库存的同时,需要放长眼光,围绕未来五到十年、十到二十年的市场消费需求结构趋势变化,打造新兴产业,突破体制瓶颈,补齐供给短板。

在今后十年之内,随着中国人均收入逐渐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过渡到高收入经济体国家(十三五期间人均名义GDP将突破10000美元),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出现新一轮的升级转换。居民消费将由以住房交通和食品衣着等实物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逐渐转变为服务消费与高质量的实物消费并重的消费结构,对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比重将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在未来十到二十年之内,成为主要的消费需求动力。为应对消费结构的改善,必须尽快改变当前现代服务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如果按照人均水平、单位国土面积水平比较,我国城乡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仍然是严重短缺、滞后,低于发达经济体的防灾减灾水平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水平也相距甚远,阻碍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此类投资需求巨大。

4.实行腾笼换鸟术,通过投资置换,获得投资资金。

由于经济持续下行,各级政府的财税收入增速锐减,2015年,公共财政收入增长8.4%,增速比·

·

8

第3期“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2016—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

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长15.8%,增速比上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财政赤字23551亿元,占GDP的3.5%。而此前的各级政府债务尚未偿还完毕,因此,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钱从哪里来,值得研究。然而,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速下滑,除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将信贷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中的民营经济部门之外,投资领域仍然受限,也是民营投资增长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实行腾笼换鸟术,通过投资置换,将有利于政府部门获得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与此同时,扩大了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也将提高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速。第三,由于国有经济目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因此,对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造,也就意味着,打破垄断,解除管制,引进市场竞争,这也将大大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资源利用效率、生产效率,实现了供给效率的提高。当然,有效实行腾笼换鸟术,投资置换的前提是,在可以实现市场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制,必须以国有股退出控股地位,让民营经济真正当家为前提。实行腾笼换鸟术,不仅以既有的国有企业退出为前提,而且必须以新的视角对既有非市场竞争领域的现代服务业的重新审视为前提,通过新的制度安排,使过去被视为事业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但实际上是可市场化的部门获得进入市场,竞争性经营的可能。

5.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为供给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当前,维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稳健推进汇率市场化步伐,加强政策的开放性与透明度,有效管理市场预期,将有利于为国内的供给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CQMM课题组,2014:《2014—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再展望》,《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CQMM课题组,2015a:《2015—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CQMM课题组,2015b:《2015—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再展望》,《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责任编辑:叶颖玫]China’s Economic Outlook in2016-2017:Forecast and Analysis

The“China’s Quarterly Macroeconomic Model”Research Group

(Center for MacroeconomicResearch,Xiamen Univesity,Xiamen361005,Fujian)

Abstract:The“China Quarterly Macroeconomic Model”(CQMM)Research Group released its20th forecast of the CQMM in Beijing on February25,2016.China’s growth is forecast to continue to slide under the pressure of investment shrinkage,but the risk of broad deflation is low.The GDP is predicted to grow by6.66%in2016and6.58%in2017,and CPI is expected to be1.48%and1.39%for the two years.TheResearch Group simulated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the rapid devaluation of theRenminbi,and contends that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Renminbi would be a better poli-cy choice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environment.TheResearch Group also estimated the inhibiting effects on consumption due to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demand structure and the supply structure,and argues that identify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demand structure is crucial to supply-side reforms.It is suggested that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lowdown of economic growth,aim to match supply structure adjustments to match the demand structure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expand investment to sustain economic growth,use the new production capacity to adjust the supply structure,obtain investment funds by replacing old investment projects,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Renminbi to create a better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supply-side reforms.

Key Words:China Quarterly Macroeconomic Model(CQMM),macro-economy,supply-side reforms,demand structure

·

·

9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文案

目录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1) 基本分析 (1) 下篇:行业分析说明 (2) I 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分析 (2) 一、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简述 (2) 二、2003年全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3) 三、2004年中国经济分析预测 (4) II 2003年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与分析 (10) 一、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 (10) 二、轻重工业发展分析 (10)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分析 (10) 四、机电产品生产快速增长 (11) 五、能源生产分析 (11) 六、工业产品进出口分析 (12) III 2003年全年工业经济效益情况及预测 (13) 一、全年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13) 二、生产资料效益分析 (16) 三、工业行业效益分析 (18)

IV 我国全年居民消费比较分析 (19) 一、居民消费价格简述 (19) 二、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三、分类别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分析 (21) V 我国前三季度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及分析 (24) 一、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24)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6) VI 2003年上半年三大景气指数走势及分析 (29) 一、国房景气指数 (29) 二、消费者景气指数 (32) VII 2003年宏观经济发展十大事件 (35)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基本分析 今年我国经济有望增长8.5%。据此测算,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根据有关改革方案,今年国家统计局不再像以往那样在年末公布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数,而改在2004年1月中下旬公布。以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为基数匡算,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 2003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以及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来之不易。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创下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高纪录。二季度,受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6.7%。通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到三季度,我国经济基本恢复到了非典疫情发生前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9.1%。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当前xx宏观经济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来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稳定;从就业上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上看,当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任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1.经济增长GDP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 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亿大关。 从长远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数量和“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消耗和环保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们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无污染高技术的第三产业。 2.就业方面 劳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一国的国民收入中,很大一本分来自劳动力的贡献,因此,对劳动力必须加以充分利用。而劳动的实现就是就业。 只靠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必须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4%,由于产业的转型,许多产业都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急剧下降,由于现在许多企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导致一大部分非知识型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在家滞留。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通货膨胀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任达轩 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 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2009年中国经济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 【摘要】2010年中国GDP预计可增长10.3%,复苏迹象明显.但在投资刺激和出口回归正常后,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可能难以继续保持之前两位数增长,预期增长9%左右.综合不同货币调整力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居民可分配收入变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依据预测和政策模拟的结果,本人对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国民收入支出结构,抑制通胀。 【关键词】宏观经济预测结构调整抑制通胀 【问题】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防通胀、稳增长”已成各方共识,与之相对应,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或成明年政策基调。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很可能不变,但通胀目标率或将被务实地上调到4%。有专家以为,相比之下,经济增长的目标容易达到,但通胀率能否控制在4%以内,还有一些不确定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意味着政策面在保增长、防通胀和结构调整之间的配置权重需要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在2010年初,有专家指出,既有的经济数据已经确认国民经济活动快速回到正常水平,经济温度相对发达经济体明显扩大,并认为美联储在中期内加息的概率微小,建议国内政策不能坐等美国的调整,国内外不同的经济周期要求中国刺激性的政策应提前加快退出。 2010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房地产部门出现明显过热迹象,鉴于中美政策的脱钩明显滞后于经济基本面的脱钩,有专家认为,2010年的物价上涨将不会在年中出现市场所预期的放缓,政策退出临着赶不上通胀形势发展的风险。 2010年4月份,政策当局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中央财政刺激的力度也有所收紧,经济过热迹象几近消失,有专家从5月份开始判断经济进入微型滞涨格局,并强调经济增长的下滑只是边际意义上,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不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相比之下,物价上涨是更值得关注的经济风险。 在美联储退出第二轮数量宽松政策前后,有专家认为,中国政策面非但不应该跟进国外同行的放松政策,反而面临更加有力收紧的必要,并强调指出,过去经济周期显示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来自通胀加速,当前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还有较大的空间。 那么,2011年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国内的政策会如何调整?潜在的政策风险点是什么?有专家在这里尝试给出个人的预判。 2011年,外部经济环境有望有所改善。中国经济在增长方面,增长率可能由2010年的10%左右下降到一位数,到9%左右。这仍是相当理想的水平。在人口结构、资源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的约束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有所下降,相应的目标增长率也应有所下调。中国的消费将迎来一个长时期的较快增长,投资增速会相应有所回落,而2011年的净出口增速预计也趋缓。总体来看,消费的增加不足以弥补投资和净出口的下降幅度,经济增速因此将有所下降,但在结构上,国民经济会更加平衡地增长。 在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2011年的通胀率可能在今年基础上进一步走高。由于2010年物价前低后高,2011年上半年的CPI翘尾因素影响较大,加之物价上涨的惯性因素,2011年上半年物价上行的压力将比较大。有专家预计,2011年通胀的外部环境也会有所恶化。今年下半年,综合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已经超过危机前的高位,金价也创下历史新高,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继续实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还会增加。另外,美国的通胀率将会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抬升,预计通货紧缩的风险得以解除,实体经济也会更有起色,这也会增加国内的通胀压力。2011年的通胀率有可能在4-5%之间。在中国的通胀史中,这是一个温和的通胀期。 在政策面,当前货币政策收紧、财政政策结构性调整的格局还将在2011年得以保持。已经物价在今年7月份后出现加速上涨后,近来政策面快速形成合力,出台了产业、货币金融、财政、行政等一揽子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由于物价上涨压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些政策会继续执行,以保持对物价的高压态势。与此同时,房地产领域的严厉调控政策也将会在明年继续。近几十年来的危机史一再证明,资产价格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爆发的主要策源地。

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所

摘要: 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在消 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开始在2012年9月出现“触底反弹”,并在十八大政治换届效应、存货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外需小幅回升、投资持续加码等因素的作用下,重返复苏的轨道。2012年前3季度回落超预期,而第4季度复苏幅度也可能超预期。 2013年将延续 2012年第 4季度复苏的势头,随着换届效应的持续发酵、房地产困局的破解、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金融困局的缓和以及中期力量的释放,中国宏观经济将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2013年不仅是中国宏观经济完成由“复苏”向“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也是中国迈向“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关键年,更是新政府全面确立和落实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因此,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 利用模型进行预测,2012年中国 GDP增速将达到 8.0%,比 2011 年回落 1.3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经济将重返 9时代,增速达到 9.3%,CPI出现反弹,达到 4.1%。 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报告认为,未来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强化中期定位的基础上保持相对宽松与积极的导向,应当在正确认识中国新时期的各种结构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的变化的基础上,超越

“新常态”悲观主义的定位,应当在收入分配、房地产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性改革,清楚“改革疲劳症”。 关键词:新复苏、新结构、新常态、中国宏观经济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第一章2016-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总结 第一节2010-2015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概况2010-2015期间,世界经济整体处于疲软态势之中,各国在复苏之路上走走停停。主要国家相继实施深度的政策调整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10-2015的五年期间,中国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十分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对我国有利。 一、2010-2015全球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008年,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重创。此后,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但由于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导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化。2009年全球经济回升,但从2010年开始,增速明显降低。2011年至2014年,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到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形势基本得以巩固,但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 从世界经济具体表现来说,本研究分别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贸易、社会问题这五个方面着手,对2011年-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做出展望。 (一)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回暖 表1.2009-2015年(预测)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单位:%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4年10月。 如表1所示,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严重衰退,于2010年反弹至高速增长状态。2011年,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速,以及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均比2010年各自增速降低1.3个百分点,说明2011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产出与发达经济体经济产出基本持平。 2012年-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分别低于上年,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是由于自身总需求不足、市场信心匮乏;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受到自身控制通胀政策的影响以及发达经济体拖累。 2014年,尽管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但增速相比2013年仍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家庭债务调整、缩小财政赤字工作取得进展,增长动力部分恢复;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则比2013年放缓0.3个百分点。 展望2015年,世界经济表现将略好于2014年,IMF预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为3.8%。 (二)全球就业情况略有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失业率大幅下降。2011年-2014年世界平均就业水平有所好转,但各主要经济体就业状况差异较大。此外,以欧元区为典型的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还将长期制约劳动生产率提高。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主题一:GDP增速下降是新常态,但短期因素改善,增长质量提高 综合长期趋势和短期因素,虽然在2015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会继续下行,但周期性因素会有改善。两相抵消,2015年全年GDP增速相较2014年可能略有下降。美国已经退出量化宽松,2015年四季度很有可能开始加息,美元会保持强势,而人民币(6.2117, -0.0023, -0.04%)对美元大幅走弱的概率极小,因此2015年强势人民币会影响我国出口。但另一方面,强势美元伴随着国际上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因我国是能源和大宗商品进口的世界第一大国,我国经济从整体上来讲必然受益,表现在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增加、企业因成本降低而利润空间扩大、居民因在能源上面节省支出从而增加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方面,我们认为2015年实际的投资增速或能有一定反弹。最后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经历了2014年的较大幅度调整,基数已经降低,而过去几个月的放松限购、放松限贷和降息等措施会在2015年发酵。另外户籍和土地改革有望在2015年得到实质性的推进,有助于增加对大中型城市住房的需求。 主题二:低通胀引致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和无风险利率下行 由于强势美元,对我国未来几个季度的出口将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2015年人民币升值空间极为有限。考虑到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维持国内资本市场稳定和防止资本外逃等因素,尽管美元或许继续走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低位徘徊,国内通缩风险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空间也很有限。国际油价有望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每桶70美元的低价。2015年我国没有通胀风险,通缩压力稍有显现。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维持在2.0%左右,生产者价格指数仍有下跌空间。不过2015年CPI通胀上限仍可能维持在3.5%。为给货币政策和价格改革留有足够的空间,我们认为政府没必要调低CPI通胀上限。目前我国融资利率还是太高,政府在2015年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调整货币政策。2015年广义货币增速目标或许由2014年的13%小幅下调至12%,但仍有很大可能维持13%的目标。我们预计人行会采取不对称的方式降息一次,一年期贷款和存款利率分别降0.4%和0.25%。降准幅度更大,我们预测在2015年底前人行降准三次共1.5个百分点。由于有其他备选工具,降准幅度和频率或许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我们认为人行在2015年会维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从而在低通胀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无风险利率。 主题三:地方债改革加速,股市复苏,风险溢价下降 新一届政府从2014年开始系统处理地方债问题,迈开了关键的两步。最新的改革方案将存量地方债整合到省一级政府,未来新增债务主要由省政府为主体发行债券来满足,其余由人民银行[微博]借道国开行来解决,应该说是结合我国实际的最佳选择。金融改革的另一艰巨任务是降低我国企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降低企业杠杆和融资成本的关键是完善和发展我国的股权融资市场。从种种迹象来看,提振股市信心和加快股市融资发展已经成了新一届政府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2015年,我们预计政府会尽快推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放开对IPO的实质性审核,放宽对股票发行的盈利指标等要求,加快培育新三板、柜台市场等低层次的股权市场。同时政府也会加快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推进步伐。地方政府债务改革和股市发展能在2015年有效地缓解我国企业的融资困境。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能从央行[微博]直接获取,减少了挤出效应,给民间融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将地方政府债务整合到省一级政府则能大幅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同时也降低整个中国信贷市场的利率。股市的发展给企业提供了更为稳定和廉价的筹资渠道,而非像过去几年过度依赖短期高息的债务融资。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精心整理

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今天,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以“外部压力下的中国经济——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为主题,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风险因素,并为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给出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改革建议。 年中报告指出,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忧,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与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相叠加,使得稳增长、防风险的难度加大。

从需求侧来看,消费增速持续疲软,虽房地产开发投资维持高位,基建投资小幅回升,但受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进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大幅下滑,总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家庭部门杠杆率持续攀升,家庭流动性愈益收紧,普通家庭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收入差距未见明显缩小。不断强化的家庭储蓄动机不仅放大了总需求不足的影响,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困难,迫使企业被动加杠杆,实体部门杠杆率逆势反弹。在财政政策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率亦有所增加。虽金融部门去杠杆成效显著,但宏观杠杆率不降反升。

从更深层次来看,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僵尸企业无法出清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拖延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缓解,对经济发展的桎梏日益凸显。同时,区域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限制了企业对冲各类冲击的工具选项,导致企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承压。 正如课题组2018年度报告所预测的,受实体部门杠杆率进一步上升的拖累,中小银行风险加速暴露、其系统重要性持续上升,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难度进一步增加。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已对进出口形成拖累,人民币长期贬值压力不可忽视。但正如课题组一直分析强调的,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还是内部的结构性失调,长期增长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投资,刺激消费,释放增长潜力。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