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把握时代新形势 推动农业现代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把握时代新形势 推动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4-2015学年春季学期)

论文题目:把握时代新形势,推动 农业现代化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任课教师:

班 级:动科123

学 号:1204010305

姓 名:赵玉超

把握时代新形势推动农业现代化

摘要: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党和政府多次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时代新形势,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四化”同步中推动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三农加油助力。作为农大学子,应以农大建校110周年为新起点,为现代农业储备力量。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民发展改革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新增投资需求,用好这个空间,可以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5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时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一、把握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前,必须准确把握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有五大趋势,第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消费需求发生变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第二,供给模式发生变化。在坚持口粮绝对安全、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适当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通过自给加适当进口满足农产品需求,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供给的基本模式

和格局。第三,资源功能发生变化。过去相当长时期,耕地、水等自然资源更多用于满足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供给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农业不仅要承担产品供给功能,生产过程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还要拓展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第四,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农业经营方式表现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两个方面,农业生产方式正由过去的“人力+畜力+精耕细作+分散经营”,转变为现阶段的“人力资本+机械化+现代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农产品流通也由实体流通向实体流通与电商营销相结合转变。第五,调控行为发生变化,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更应通过政策引导,用市场的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时,应在放宽农业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让市场机制在调控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新常态下,加快农业转变生产方式,必须推进农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大力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农业作为初级产业,它还接“二”连“三”,即它是和二产、三产连在一起的。日本、韩国把农业看成六次产业,1+2+3=6,1×2×3=6。今后,我国农业调整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就是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这方面一个重要的改革探索是实行目标价格制度。实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以后最大的变化是农产品的价格开始逐步向市场均衡价格回归,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对中国农业来讲,必须要进行脱胎换骨的革命性改造,把农业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方面,需要加快实施的举措有:控制农业用水总量,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推行农业投入品包装包括废弃农膜基本实现有效回收处理。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完善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对生产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黄箱补贴”已经逼近黄线,要创新农业的支持政策。“绿箱补贴”是不受限制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扶贫、农民直接收入支持等这些方面,今后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把握“四化”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重点方向

我国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继“三化同步”推进的理念提出后,2012 年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又从战略层面上将“四化同步”作为新时期现代化发展的思路,特别是提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

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需要把握新时期阶段性和客观性的要求,丰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和方式,完善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措施。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根据“四化”同步的发展思路,将新型工业化经营理念引入农业产业经营中,可大大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使农业生产在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减轻农业劳动力对农村的就业压力。促进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转变,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经济效益,延长农业效益链条。

坚持城乡逐步融合,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是集城乡统筹、以人为本和生态和谐等理念于一体的城镇化,重点是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运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坚持在城乡统筹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通过城镇二三产业向农村拓展,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坚持制度创新,用农业现代化的理念推进农业农村改革。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求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活力。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又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农村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尽快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和发展方式粗放的现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统筹推进,正确处理和调整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坚持资源集约利用,用现代信息化的理念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可利用信息化渗透力强、传递速度快等优势,创新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大力采用现代传媒等信息技术,依托电子政务、物联网、农业信息化服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

三、把握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

要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

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但应看到,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粮食发展的好势头,面临更多挑战。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统筹谋划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构筑更加稳固牢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我们以为,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基础看,实施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基础在农民,重点在大县。为此,要紧扣耕地、科技、政策、农民这些关键点,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不断在高基点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新的发展。

命根子。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对此,必须有清醒的“红线意识”,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农民可以非农化,耕地决不能非农化。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有地可种”。集中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项目资金,大力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国要新建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紧紧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这是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根本出路。近10年,我国粮食亩产提高69.6公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接近70%。在高起点上继续增产,更要发挥好科技增产的潜力,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要加快筛选应用一批适宜本地特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继续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抓好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扎实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进一步发挥农机在科技兴粮中的载体作用。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解决“谁来种粮”、发展现代农业的应对之策,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点。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

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加快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训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吸引一部分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

四、改革创新是农业现代化根本动力

以改革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由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外在条件决定的。新世纪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同时主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的巨大成就。但进入新常态之后,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与新困难,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几大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又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潜力与新途径,从农产品供求、农业投入补贴,到农业人口转移等各方面都承载着新变化与新希望。

面对这种新老问题交织、新旧矛盾交汇的格局,需要我们有新思路、新视野与新手段,根本的办法和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从保障粮食安全来看,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务。这些年,虽然粮食持续增产,但粮食供应紧平衡的格局并没有彻底改变,制约粮食产能提高的新旧因素还有很多。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在农业规模经营与土地流转方式上找到更多可行、可靠、可持续的办法。

从农业增效来看,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对农业生产来说,有没有效益、效益高不高是决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最终因素,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好坏、快慢的直接检验。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投入持续增高,带来农产品成本不断上涨,价格提升空间受限,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效率低。改变这一格局,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水平。但是,这种调整不能像过去那样一调整就把粮食调下去,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安排农业产业产品发展优先顺序。

从农民增收来看,虽然整体上有了明显提高,但相比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相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民增收提出的要求,任务还很艰巨,而新常态下增加农业投入补贴受到的制约更多。因此,解决农民持久增收,除了从农业内部挖潜力,还需要在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上想办法,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沉睡”资源。

五、结语

我国农业现代化任重而道远。中国农业大学是现代农业教育的高等学府,2015年又是我校建校110周年,我们作为农大人,未来大有用武之地。第一,我们必须把握新形势下的发展特点,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三农”工作的指示精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着每个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第二,我们必须心怀三农,学好专业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积极投身农业一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克强.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e2375204.html,/zhuanti/2015lh/premierreport/;

[2]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e2375204.html,/zhengce/2015-02/01/content_2813034.htm;

[3]张红宇. 深刻把握新常态要求推动现代农业新突破. 农村经营管理,2015(1):1;

[4]韩俊. 新常态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中国发展观察,2015(01):18-19;

[5]冯献,李宁辉,郭静利. “四化同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1):11-13;

[6]韩长赋. 全面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农机科技推广,2014(10):5-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