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符号
一、符号(sign)
1.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传达和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因素。
符号的形态多种多样,携带信息和表达特定意义的皆属于符号。
2. 分类: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区别:“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德)E?卡西尔
? 信号的特点: 1. 与对象事物之间有自然的因果性。(自然符号)
2. 信号与表示事物之间通常是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交通信号和电报讯号)
1. 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创造物。一切自然符号不是象征符。
? 象征符的特点: 2. 象征符既能表示具体事物,也能表示抽象事物。
(典型体系:语言) 3. 象征符不具有遗传性,后天习得的结果。
4. 象征符是自由创造的,和其指代事物之间关系随意。具有多重性和时代性。

二、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1. 人类传播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是人类传播最基本符号体系。
2. 语言与现实的悖论
(1)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万物皆流,沧海桑田,瞬息万变。语言是相对静止和固定的。高度概括的语言忽视了现实的差异变化。
(2)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日常口语常用词不过两三千,现实世界却是极为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学创作中讲求“表达的极限”。
(3)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抽象性是语言重要和实用的特征。早川一荣的语言“抽象阶梯”(名叫“贝茜”的奶牛为例)——阶梯升高,奶牛由具体特征向抽象概括发展。
第一级——科学上知道的微观奶牛和亚微观奶牛
第二级——我们所看到的奶牛
第三级——贝茜这头特定的奶牛
语言的抽象阶梯 第四级——奶牛,这个符号代表包括贝茜在内的所有奶牛
第五级——牲畜,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奶牛、黄牛、猪、马等共有特点
第六级——农场财产,这个符号代表牲畜和其他农场中东西
第七级——财富,它包括农场财产和其他方面的所有资产
超越历史时空的表述特性
3.语言符号的特性 表达具体与抽象的灵活性
发音的经济性
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 几种语言使用不当现象:由于语言符号本身的特性,在人类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语言陷阱。引发语言使用不当现象
(1)死线抽象:人们在语言的“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语言运用被固定在某一抽象水平线上。理想的传

播应该有上有下。
(2)忽视差异和多义:在使用语言时表达个人看法时,只顾整体一致,忽视个体差异。语言符号具有语境意义。
(3)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维的结果。忽视中间地带表述和事物的多元性。
(4)自我投射:运用语言时,不由自主把个人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事物上,名为言他,实为谈己。“基本上,我们说的话,从来都是在讲自己。”

4. 非语言符号
? 体语:动作、姿势、面部表情
? 副语言——语言的伴生符:声音的高低、文字的大小、笔迹的情况、类语言(没有发出固定意义的声音,比如哭、笑、叹息、应答、习惯性声音等)
?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符号:十字架、新月、五星红旗、纳粹标志、红十字、药品和有毒品的包装标志、国歌、汽笛等

三、符号的功能
1.表述和理解功能:人类传播就是符号化和符号解读过程。
1. 三种基本功能: 2.传达功能:实现精神内容的传播和再传播。
3.思考功能——引发思维活动。思考的本质——一系列符号的链接。
2. 人类传播主要依靠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报告(report)-可以验证的表述
? 语言符号的功能 推论(inference)-由已知推测未知的表述
判断(judgement)-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
辅助语言传播
? 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代替语言
传播态度和情绪:一切深刻的体验都羞于表白,一切高贵的思想都拙于言辞。
——周国平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
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精神内容的交流,即意义的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 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

二、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的整个过程是传播内容(即意义)的过程。
?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传播语境的意义+传播符号本身的意义等
1. 传播者的意义 理想中:每一个传播者都希望自己能完美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被正确的接受。
现实中:传播者真正想传达的意义和客观传达出意义的不统一性。
? 符号意义和传播者意义未必是一回事。
2. 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组符号携带的意义,不同时代的受传者有不同的理解,相同时代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符号本身意义和受传者意义也不是一回事。
3. 情境意义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者间接产生影响的

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既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在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大的环境。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总结:符号本身具有意义,但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和认知机制
一、关于象征
1. 象征:用具体表示抽象(抽象的概念或者思想感情)。
2. 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手法”:抽象的“愁绪”的象征表达。
3. 象征能力:人类独具的能力。借助于象征,人类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
4. 象征行为得以实现的基础:可被解读的符号+可以共享的意义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
1. 涵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影响的过程。
2. 本质:意义交换
? 意义成功交换的前提:互动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比如象征符具有可理解性);要有大致一致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3. 象征性互动理论
? 理论核心: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 创始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
? 出现时间:20世纪之后在象征和人类传播关系研究领域。
? 观点:人的“自我”意识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形成的;人的“自我”是“主我”(I)“客我”(Me)统一。自我=主我(I)+客我(Me)。主我是个人主体意识,客我是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三、象征性文化传播和现代社会:象征性符号成为一种文化传播符号和消费符号。
? 符号化消费:由物质的消费变为符号(意义)的消费
(M、 K、品牌消费、经典图书装饰、学历符号效应等)
? 在符号化消费大行其道的今天,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象征符不断被创造和淘汰的社会。

第四节 人类的认知机制
人类传播中,一方面要利用象征性社会互动,利用象征符扩大人类传播疆域,提升传播境界,同时,在进行传播活动时,还要充分考虑人本身的认知机制,以使意义交换顺畅,传播科学有效。
人类认知分为两种:感知;理解。
一、从完形心理学看影响人类感知的因素
?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在感知事物时受“结构因素”支配。结构因素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类似与相似:往往把趋向于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 完形趋向:对事物认知趋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力避残缺、凌乱、混杂、破损。(情人眼里出西施)
3. 残缺闭合:残缺闭合把接近完好的图形无意识中完善起来,残缺部分修补闭合,九全九美成为十全十美。
4. 共

同命运: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一个共同体感知。

1.心理预设。美国学者艾姆斯的后墙实验。
2.文化背景。巴格比的双镜图片实验。
二、制约理解: 3.动机。动机和理解关系最为密切,麦克莱兰等的饥饿视图实验。
的因素 4.情绪。春风得意和黯然神伤时理解事物会不一样,1945年勒巴等人三状态实验。
5.态度。态度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总结:传播者应“因人而异”设计传播方案,实施有效的传播行为。

三、选择性定律
1. 面对信息,受众的三道防护圈:选择性接触(也称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1)选择性接触:是指人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吻合的信息,避免接触与个人意见不合的传播信息现象。选择性接触包括对某类信息接触,也包括对某类信息不接触。
它是传播信息要到达受众领域需突破的第一道防卫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2)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根据自己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自己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来者不拒,化为己用。
(一些烟民对于“吸烟致癌”这一传播信息的个人化理解。)
3)选择性记忆:人们根据各自需求,在已经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存储大脑之中。它往往是在无意识中完成。

2. 总结:
? 选择性定律体现了受众在传播接受中的主动性和重要性。如果一个人预料信息中有混杂成份,他就
会选择性注意那些被他认同的部分;如果不可能这样做,他就会运用选择性理解来解释消息的符码,如果这也有困难,则他会运用选择性记忆,简单忘掉和自己观点不同信息。
? 选择性定律表明了人类传播行为是复杂的,传播者的预设目的往往因为传播受众的诸多能动性被改
变。所以,传播的有效性必须经过科学的传播研究方法的检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