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9届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 声》讲学稿

《2009届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 声》讲学稿

第二单元声

第3课时声现象

【考点聚焦】

本课时相关的考点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乐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防治噪声的途径。

【知识要点】——课前热身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各种振动着的发声物体都是。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3)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 一般来说,声音在中传

播,中次之,中传播得最慢,在200 C空气中声速大约是________,空气温度升高声速变____。

(4)声音是一种,它具有。

(5)声音碰到障碍物时要回来。回来的声振动传到耳朵里,就是。

2.声音的三要素:

(1)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叫做响度.响度与声源振动的、传播的以及声音的传播有关.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

(2)声音的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的单位是:.

(3)音色反映的是,人耳能分辨不同人或物体发出的声音, 根据就是它们的不同.音色不同,它们的波形同。

3.乐音与噪声:

(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________。

(2)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的波形是_______。但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________。

(3)减小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有:在处、在声音中和在使噪声减弱。

4.超声与次声:

(1)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在20~20000Hz之间,叫做声。

(2)频率比可听声高的声波叫做。他具有________、穿透能力强等特点,(3)频

率比可听声低的声波叫做,监测与控制他有助于减少他的危害,并可用来预

报、核爆炸。

【解题引导】——课堂讲练互动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例1】(2008年南京市)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

在一根约lm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

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

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

击,金属叉子发声,声音主要通过传递到

人耳.

2.乐音的三要素辨析:

【例2】(08湖北十堰)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在抗

震救灾中,广播里传来“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亲切话语,我们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是温家宝总理的声音,这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例3】(08年罗田县)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点拨】保温瓶里发出的声音是有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随着水位升高,瓶内空气柱越来越小,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

3.噪声的控制

【例4】(08内蒙古通辽)嗓声是一种环镜污染,一些城市规定学校周边机动车禁止鸣笛,下列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A.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B.在高噪声厂房工作的人员要戴上耳罩

C.在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D.在录音棚内安装隔音设备

4.研究问题的方法:

(1)控制变量法:

【例5】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粗细、长短、松紧有关,要研究出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

粗细之间的关系应选择怎样的弦进行研究?

点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粗细之间的关系应控制弦的材料、长短松紧相同,而粗细不

同,所以应选择材料、长短松紧相同,而粗细不同的弦进行研究。

(2)转换法:

【例6】音叉在发声时,它的振动不易观察到,如何才能证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点拨:1.用手摸,将视觉转化为触觉。

2.将音叉放入水中,发现有水花飞溅。将振动转化为水花的运动。

3.将一乒乓球轻轻靠在音叉上,乒乓球被弹开。将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

【课堂反馈练习】

()1. (08海南)小王和小强练习敲鼓,小王大力敲,小强用较小的力敲,鼓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2. (08苏州市)我们生活在—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 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

()3. (07自贡市) 06年“超女”全国决赛亚军谭维维,是一位爱自贡、爱家乡的优秀歌手,她的妈妈——富顺县永年小学的张老师每当从收音机中收听到谭维维演唱的歌曲时,根据歌声立刻就能判断出是女儿维维在演唱。张老师主要是根据下列什么来判断的?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歌词

()4.( 07厦门市)为了使道路交通更加通畅,厦门市几条主干道架设了高架道路,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 m左右的透明板墙,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5.(07潍坊市)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

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6.(07镇江市)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具有能量

()7.(07徐州市)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

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

的依据是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8.(07黄冈市)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9.(08江苏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10.(08江苏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11.(08厦门)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

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

依据是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12.(08天津)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A.老师讲话时声音要小一些B.每位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13.(08江苏南通)我们听到的锣鼓声是通过________传入耳中,我们主要

是根据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来辨别锣声和鼓声的.

14.(08江苏泰州)如图8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

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_______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

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发生

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5.(08江苏扬州)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产生的,它是通过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不同。

16.(08江苏淮安)手机是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_____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

(08四川内江)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给人们造成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灾害。地震时产生的(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电磁波”)对建筑物、人

的平衡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由于它的破坏性大,并且它的频率低于Hz,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

班级姓名

【课后拓展练习】

()1.(08福州)08年的CCTV青年歌手太奖赛中有道辩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三者均可

()2. (08广东)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铺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A.绿化居住环境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

()3.(08湖南株州)“……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空气可以传声B.锣鼓声响度很小

C.观察者离声源很远D.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

4.(08辽宁沈阳市)学习了声现象后,爱动脑筋的小明将喝饮料的吸管剪成不同的长度,并用胶带将吸管底部密封,然后排在一起,如图l所示。对着管口吹气,由于空气柱的________就会产生声音。管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__(填“音调、响度、音色”)就不同,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小吸管乐器。

5.(08湖南衡阳)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这说明声能够传递__ ____,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

6.(08山东济宁)在图所示的实验中,李明发现:硬纸片在木梳上划得快时音

调高,划得慢时音调低。这表明:。

7.(08年大连市)往暖水瓶中灌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_________变化来

判断暖水瓶中水的多少;听音乐时,我们能分辨出小号声和钢琴声,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

8.(2008年青岛)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

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

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

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

该光路的(入射角/反射角).此时耳朵

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______(能/不能)

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弱)于玻璃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一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 ⑵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2、能力目标: ⑴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⑵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3、德育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1、朗读复述法: 本文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作者从童年的一次“脱险”经历,感悟到战胜艰难险阻的人生哲理。通过朗读感知文意,朗读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记叙的周密。 2、设疑研讨法: 通过有创意的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录音) 同学们,恰如歌曲所启示我们的,人生的路途总是从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有为的心态。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人生体验,获得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讲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中,去获取丰富的教益。 二、朗读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阅读过程中,既要特别留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重要信息,又要把握阅读速度,大致在5分钟内完成。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⑴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提示:费城。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特点及地位: 《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3、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 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三、学习方法 1、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3、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预习题: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 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 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 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 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 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 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 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 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 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 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 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 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 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 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 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 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 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 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二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多角度探究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小组交流、推荐有趣味的作文片断在班上诵读,师生共同评议。 二、多角度阅读 1、方法指导: 同学们,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移动视线从不同角度观察山姿,那么进入视野中的庐山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西方评论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思维空间的拓展,阅读质量也就随之提升了。 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文中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文中很多。 2、学生研读文章,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教师启发、整理。如: ⑴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⑵评论杰利。 ⑶评论四个孩子。 3、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⑴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⑵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⑶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⑷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⑸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鼓励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深入理解课文情节,结合人生体验谈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教师启发、点拨: ⑴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办法告诉人们,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地训练孩子,使之自立自强。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给以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⑵在“我”爬上石架,陷入困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尔后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的。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是离不开说话稿的。那么,对于王勃的滕王阁序,老师们是如何书写说话稿的呢? 第一篇:滕王阁序说课稿 大家好: 我说课的是题目《滕王阁序》,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看景不如听景”,因为自古以来的许多佳作所描写的画面的美已经超越了那些作者所观赏景色的美,像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滕王阁序》也同样是这样的一篇传世佳作。 《滕王阁序》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在该单元中所选的课文还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庄子的《逍遥游》、李密的《陈情表》。这些课文都属于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字里行间充溢着激越充沛的思想感情。 现在,我来说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了解作者王勃的生平与代表作品,了解骈文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典故的作用。领会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还有能够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相应的教学难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课文朗诵,因为《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所以句式工整,平仄相对,比较适合在诵读中体会骈文的文体特征,加深学生对该课的印象和理解。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提问。主要是对文中比较容易回答的的问题进行提问,以此提高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自主学习兴趣。第三个环节是分组讨论。这是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进行课堂分组探讨,互相交流想法。 然后就是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分为导入新课,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和课文总结四大板块。主要的课程设计如下: 第一板块是情感激发,导入新课,在讲课之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历史上的三大名楼,即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崔颢的《黄鹤楼》在以前的课程中曾经学过,那是描写三大名楼中的岳阳楼和黄鹤楼的名篇佳作,由此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学习一篇关于滕王阁的文章《滕王阁序》来认识一下滕王阁。 接下来是对背景进行介绍,即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骈文的文体特征:语句上的骈偶和四六言,语音上平仄相对,用在词方面的用典和藻饰,还有对序这个文学体裁的简单介绍。

五升六语文暑假衔接培训

五升六语文暑假衔接 培训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 指点精妙的解题技巧 审核:王楚红(东华大学硕士)

3

目录 第1讲认识成语.............................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2讲总分式段落...........................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3讲改写句子.............................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4讲承接式段落...........................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5讲修改病句.............................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6讲文章的架构...........................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7讲修辞手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8讲动作的细节...........................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9讲简单关联句...........................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10讲神态的刻画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11讲标点符号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12讲心理的描写错误!未指定书签。

2015暑假乐读教育五升六“强化基础·快乐作文”语文衔接培训 第1讲认识成语 姓名:分数: 一、查成语词典接龙: 1、美不胜收—()—()— ()—() 2、海阔天空—()—()— ()—() 3、目瞪口呆—()—()— ()—() 二、“然”字开花。 ()然失色()然不 顾()然不动()然成 风()然大悟 ()然不同()然不 觉()然自若()然一 新()然大物 ()然开朗()然无味()然纸上()然而生()然从命 ()然大波()然大 怒()然一身()然泪 下()然而止 ()然不同()然悔 悟()然入梦大义() 然道貌()然 举座()然毛骨()然顺其()然一目()然秩序()然 三、按要求填空,写出下列成语的意思。 万古长青千山一碧翠色欲流 1、这三个成语都有一个表示绿色的词,它们分别是()、

《走一步再走一步》评课稿精编版

《走一步,再走一步》评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人生体验”为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能力点是学习在默读时圈点勾画,并且能够通过默读概括文章中心。 听了李老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我想,教师讲得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讲得再少,也是学生的。李老师在这堂课中贯彻了“生本”、“文本”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思路清晰,小组合作探究较为有效,并基本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第一,游戏导入,通过抢答,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第二,整体感知:学生通过默读,勾画文中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然后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目的是培养学生在默读时圈点勾画的能力,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能力教学目标。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以及教师的引导,来不断完善复述内容。 第三,深入课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读文中那些让我们感受到“险”的句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出明确的自学指导,给学生时间,去读,去品,去写,去分享。同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深化对于语句的品析,并且由读懂到读出语气语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紧扣文本,从而使学生对于“险”的体验也越来越深刻,为接下来“我”一步一步脱险做了很好的铺垫。

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对于“险”的体会过细,花费时间过多,本文的教学应紧扣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来体会“我”在这一件事中心理上的变化,但在本节课中,这一“变化”还不够突出,学生对于这一“变化”没有深入理解,使得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还流于表面。

科学记数法(1)

课题:《科学记数法》 学习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通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从而重视大 数的现实意义,发展数感. 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学习过程: 一、 自主预习: ⒈什么叫做乘方?举例说明底数、指数、幂。 ⒉把下列各式写成幂的形式: ⑴ 3 232323232????=____ ⑵0.6×0.6×0.6=____ ⑶–10×10×10×10= ___ ⑷(–10)(–10)(–10)(–10)=___ 3、计算 ⑴ 210= ⑵310= ⑶410= ⑷510= ⑸810= 4.阅读课本200-201页,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696000=___________ (2)1000000=__________ (3)58000=____________ (4)127.4=____________ 说明:与10的幂相乘的数a ,必须是大于等于1且小于10,这是科学记数法的规定。 △想一想:用科学记数发表示的数,10的指数n 与原数的整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答: 二、合作探究:1.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太阳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 (2)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为15万亿吨以上。 (3)一天4 1064.8?秒,一年有365天,一年有多少秒? 三、训练巩固: 1.将0.38×55×107的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2.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增值税、消费税比上年同期增加3.07×1010元,?也就是说增收了 3.新疆地区的面积约为我国国土面积的16 ,我国国土面积约为9 600 000平方千米,

诗歌语言说课稿

《赏析诗歌语言》说课稿 吴晓冰 一、说考点 语文新考纲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其中诗歌鉴赏题这个历来让学生颇感头疼的考点,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根据考纲要求,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这四种能力成为复习的重点。其中,赏析诗歌的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近几年高考试题经常涉及这一考点。 赏析诗歌的语言的题型主要包括下面几种:第一,赏析炼字技巧,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二,找出诗眼并分析之;第三,分析诗歌语言的表达风格。 本节课就赏析炼字技巧,分析其表达效果展开教学。 二、说教法 (一)导入:什么是炼字?这是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找了一些古人炼字的佳话讲给学生听。如齐己的“一字之师”、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苏小妹的“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通过这些故事,拉近学生与诗歌语言的距离。 (二)学会抓“炼字”。先学会抓,然后才学会用书面语言来分析。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炼虚词,虚词的运用,在新诗创作中似乎远不及在古典诗词中地位重要。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例:庚信《小园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

沪教版五升六暑假作业

五升六暑假作业 7/1作业: 一、计算: 1、30.8÷[14-(9.85+1.07)] 2、[60-(9.5+28.9)]÷0.18 3、2.881÷0.43-0.24×3.5 4、20×[(2.44-1.8)÷0.4+0.15] 二、解方程: 1、9X÷2=54 2、5.2+3X=7X 7/3作业: 一、计算: 1、28-(3.4+1.25×2.4) 2、2.55×7.1+2.45×7.1 3、777×9+1111×3 4、0.8×〔15.5-(3.21+5.79)〕 二、解方程: 1、5X-2.4×3=13.8 2、3(25-X)÷2=12 7/5作业: 一、解方程: 1、1.2-0.9+5X=0.8 2、3X-4×6=48 3、1.8÷0.3-0.2X=2 二、填空题: 1、根据102×3.4=346.8填空: ①1.02×3.4=( ) ②( )×0.34=3.468 ③( )×3.4=0.3468 ④1020×( )=34.68 2、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之和是42,这三个自然数分别是( )。 7/7作业: 一、计算: 1、(31.8+3.2×4)÷5 2、31.5×4÷(6+3) 3、0.64×25×7.8+2.2 4、2÷2.5+2.5÷2 二、文字题: 1、2.4除9.6的商比0.4与1.5的积多多少? 2、甲数是12.6,乙数比甲数的3倍少3.6,乙数是多少?

7/9作业: 一、计算: 1、194-64.8÷1.8×0.9 2、36.72÷4.25×9.9 3、9.6+0.4×(2-1.85) 二、应用题: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先行的全程的一半还多12.5km。这时汽车离甲地还有86.8km,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工程队修路,原计划每天修0.48km,15天完成,实际每天修了0.6km,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 7/11作业: 一、计算: 1、3.416÷(0.016×35) 2、0.8×[(10-6.76)÷1.2] 3、18.1×0.92+3.93 4、0.75×102 二、应用题: 1、一只鸽子0.6小时飞行7.2km。照这样计算,鸽子飞行67.2km需要多少小时?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已知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4cm和16cm, 且三角形的底边长为20cm。求三角形的高是多少? 7/13作业: 一、计算: 1、45.55-(6.82+15.55) 2、34.52-17.87-12.23 3、23.75-8.64-3.46+1.75 二、应用题: 1、有甲、乙两袋大米重量相等。现在从甲袋中取出23kg,再往乙袋中装入29kg,这时乙袋是甲袋重量的3倍。问:甲、乙两袋大米原来各有多少kg? 2、今年春节小胖收到压岁钱1800元,是去年的1.5倍。而去年收到的压岁钱又比前年的2倍少400元,问:小胖前年收到压岁钱多少元? 7/15作业: 一、计算: 1、5.38+88.2-2.38+1.8 2、27.38-5.34+2.62-4.66 3、21.63-(8.5+9.63) 4、7.5-2.45+7.5+2.45 二、文字题: 1、4.3与6的积比一个数的2倍少1.8,这个数是多少? 2、 6.2与2.5的积除它们的商,结果是多少?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2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解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与《紫藤萝瀑布》、《短文两篇》、《在山的那边》、《虽有嘉肴》组为“人生单元”,成为引导初一学生关注生活,进而思考人生,珍爱生命的重要组件。课文中作者回忆他在8岁时爬悬崖,在一处岩石架上的时候陷入两难的境地。后来他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终于成功脱险。作者把这一经历延伸到将来的人生之路上,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是一篇记叙文,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形象生动,人物刻画十分鲜明,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根据从语文中学习得到的经验去照应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学习本课着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识别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能评论人物言之有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一步一脚印沉着应对的心理,教会学生能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在了解课文基础上学生能独立完成课文复述,达到语言流畅,故事主要情节完整。同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书中得到的人生感悟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三、教学策略 (一)教法 朗读分析法: 在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攀爬悬崖时的心理语句时,结合语境来体会感受课文情节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把握事情发展过程,逐步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讨论法 就课文中的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的问题,我给学生设置了小组讨论的机会,让同学们在合作中去体会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的快乐,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生生互动”的新课标理念。 (二)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搜索、归纳、感受、表达、想象、探究等学习方法通过动脑思考、用心体会、动口表达、共同探讨等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他们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会在集体中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侏儒山中学和谐教育234讲学稿 课题:七年级数学科上册《1.5.2科学记数法》 课型:新授时间: 2017年10月14日序号: 17 编写人:朱四喜审核人:郑小格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将一个有理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2. 已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来的数; 3.懂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好处; 【重点和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P44-45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根据乘方的意义,填写下表: 二、自主学习 1.我们知道: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地球表面积约 为:510000000000000平方米。这些数非常大,写起来表较麻烦,能否 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数吗? 300 000 000= 5100 000 000 000= 定义: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 a___________,n是____________)叫做科学记数法。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 000 000= (2)57 000 000= (3)1 23 000 000 000= (4)800800= (5)-10000= (6)-12030000= 归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时,10的指数比原来的整 数位______

三、课堂练习 1.课本45页练习1 、2、3题 2.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原数: (1)8.848×103= (2)3.021×102= (3)3×106= (4)7.5×105=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回答。 2.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指出。 五、拓展训练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465000= (2)1200万= (3)1000.001= (4)-789= (5)308×106= (6)0.7805×1010= 课题:七年级数学科上册《1.5.3近似数》 【学习目标】 1.理解精确度的意义; 2.能准确说出精确位及按要求取近似数。 【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准确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 难点: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P45-46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问题1:我们班有48名学生,28名男生,20名女生。 问题2:我的体重约为50千克,我的身高约为148厘米。 在以上的这些数中,哪些数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哪些数是与实际非常相接近的?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课 高安市石脑中学王勤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古代抒情散文。通过高一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本单元的主要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领略文言作品在抒情、叙事中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一)、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二)、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语言之美; (三)、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 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 会赏析景物描写,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文章属骈文,句式整齐,便于诵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不断培养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讨论法。(对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如作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融情于景的特点可通过师生讨论寻找解决的途径) ?对于文言文教学,必须以诵读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诵读和讨论这两种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计划分三课时 布置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在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以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积淀了五千多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江南三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大家知道是哪三楼吗? 生答: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小升初暑假班第1课 用串联要素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答案)

第1课用串联要素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技巧点拨。 写人、写事文章的六要素:时间爱鸟、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用串联要素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1.找出文章的六要素。2.把六要素合理组织起来。 二、例题指引。 伞的故事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们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没准走到半路就会下起大雨来,就会被浇成个"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想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浑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妈妈摸着我的头,眼圈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不能体谅妈妈的难处,竟对妈妈说妈咱能买把伞吗有伞就不会被雨淋了妈妈沉思了一会儿买咱买一把伞妈妈一字一句地说着听了妈妈的话,我半信半疑,家里哪儿有钱给我买伞呀?可是今天妈妈的话是那样的坚决,我知道妈妈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妈妈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 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了。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妈妈怎么织了一夜的布?我想着,悄悄地走到妈妈跟前, "妈,您一夜没睡?"妈妈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笑了笑。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妈,您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妈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妈妈从集市上卖布回来,一脸喜气。见了我,她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笑着说: "看,你要的伞!"啊,伞!我喜出望外,从妈妈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崭新的用黄油布制成的八角大伞。我快活地拿起伞,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妈!"我一抬头,忽的,我看见了妈妈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我心里一酸,

小学语文《有趣的汉字》评课稿

小学语文《有趣的汉字》评课稿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方式,是在语文前提下开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趣的汉字》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我组四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就紧抓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活动化”。 2、突出了“自主性”。 3、突出了探究性。 4、突出了语文性。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联系我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要上好综合实践课,主要还是从这几方面着手: 1、写好计划书。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梳理,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整体策划,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让计划更有目的性。 2、充分认识到阅读材料的作用。 阅读材料是出发点,承担着激发学生兴趣、提供活动素材、引领研究方向的作用。阅读材料是例子,教师要通过这些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阅读材料是原点,每一篇阅读材料都可以看做是一方面典型的代表,可以引领学生以此为点,辐射更大的扇面、走的更远、见识更广。所以,要运用好阅读材料。更好地凸现三位目标。 3、体现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教师对知识要点的点拨、对学生展示的评价是必要的。 4、要体现语文味。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有互动才会有碰撞,有碰撞猜会有提升。只有个人展示是不能引起共鸣的,可以让学生说创作感受,谈收获,甚至学生互相提问,这些形式都可以形成互动的情形和氛围,让课堂上充盈语文味。 5、教师的文学素养、语文素养、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拓展、加强、丰富。 教师独立解读教材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还需明确。 教师对自己要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到敲到好处需要思考。 综合性学习这一项目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第一轮使用还处于摸索和逐步深入的阶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有许多的盲点:如何将课内外活动统筹安排,做到有机结合?如何充分利用阅读材料?过程指导如何更好地实现互动和提升?成果展示活动怎样学生成为“首席”二教师又不全部隐退?建立怎样的评价机制? 我们五年级已经轻轻掀开了综合性学习的面纱,我们还会进一步加强研究,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丰富。我们将在“走一步”的兴奋中,期待“再走一步”的快慰。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吧!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在前两个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五升六暑假讲义 分数乘法讲义

分数乘法预习讲义 一、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例1】小明、小红和小芳是三个好朋友,一天小明过生日买了一个蛋糕,他们三人一起吃蛋糕,每人吃9 2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小结】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为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例2】计算 543? 6125? 15207? 5117 5? 练一练: 1、计算 131811? 12103? 422417? 3515 4? 2、算一算,填一填 5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5时=( )分 =吨20 17( )千克 【例3】计算 2513? 5654? 2735? 918 74? 二、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例4】1桶水有8L 。3桶水共有多少升?21桶是多少升?4 1桶是多少升?

【小结】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练一练 1、计算 =?1639 =?1638 =?16 1532 =?659 2、列式计算 (1)100m 的41是多少米? (2)150kg 的5 3是多少千克? 【例5】李奶奶家有一块公顷2 1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51,种番茄的面积占53。 (1)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种番茄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小结】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用字母表示为 c a d b c d a b ??=?(ɑ≠0,b ≠0) 练一练 小神算手 =?5251 =?3271 =?2543 =?7 253 【例6】一种鱼游泳的速度快的,它的速度 109千米/分。王叔叔的游泳速度是这种鱼的45 4。 (1)王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2)30分钟这种鱼可以游多少千米?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教学实录(肖培东)

肖培东《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一.学法指导 师:一篇新文章拿在手里我们应该怎么去学习这篇文章,第一步做什么 生:第一步,认识字词,正字正音。 师:学习第一步,消灭阅读障碍。字词不会读的,看课文注释。 1 教师教读生字词,每个两遍。(示范:正字正音) 训诫嶙峋(形容瘦削)啜泣(抽噎)眩纳罕(惊奇,诧异) 2 抽一生教读全班(练习巩固) 生:第二步:通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师:翻看阅读提示:第四单元第二段话,大家一起朗读。(学生齐读)师: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魔都课文,第二遍大家的语速稍微快些,拿出笔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找出关键句(看看自己会不会找关键句)。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怎样的故事,看看你能不能把它概括出来。(生自读勾画) 二.概括文章故事。 生1:我在和小伙伴攀爬悬崖的过程中,因胆怯而畏缩不前,最终在父亲的引导下,我经过努力脱离了危险。 师:两个句子转换中间,大家听出用了一个什么词语 (最终)说明她在表述故事过程时思维是很清晰的。 师:把复述内容再压缩得短一点。 生2:在费城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里,我和小伙伴去爬悬崖,可是我

蹲在了悬崖上,最终在父亲的引导下我爬下了悬崖。 师:这位同学把前面的时间也强调进去了,为什么要强调时间记叙文的要素之一。大家齐读他刚才说的那句强调时间的话。 生齐:“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三“闷热”曲径通幽 师:概括时可以适当简化这个句子让它更精炼。我对这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能读出那句话吗 生“虽然时隔57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师抽生读这句话。 师:要想读好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这件事对“我”印象深刻的话,应该读好那几个词啊 生:“57年”“至今”反复读。 大家把“还能”也强调一下读一读。生再读。 师:“虽然时隔57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在文章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 生1,生2,生3.更多的学生都说没有,学生疑惑了。 师顺势而问:“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可文章竟然没有写到那天的闷热,可见我至今感觉到的闷热是不是天气的闷热那是什么生:不是闷热天气,是心里。 师:心里的什么 生:儿时的那一件事情让我的心里感到的无比的恐惧。 师:哦,是因为恐惧、害怕所造成的愈加的闷热。有没有道理那是哪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

科学记数法 青溪镇实验学校张秀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中的第二课时《科学计数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知识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宏观世界中的大数,培养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六大核心观念之一:数感。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时,学会用科学的、方便的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并且在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学科经常得以应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能力目标: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目标: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间的关系。 二、教法: 教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体现直观性,在教学中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涉及到了天文学、航空、昆虫、人类等各方面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经历数学问题情境,掌握知识,学会技能。 三、学法指导: 情境激趣合作探究尝试运用感悟提升实践生活的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愤悱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以出示幻灯片的图画—电闪雷鸣图片引出光的传播速度300 000 000米/秒 2 、“天文数字”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数据 地球半径约为6400000米。 赤道长约为40000000米。 地球表面积约为: 510000000000000平方米。 太阳的半径约为696 000 000米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 000 000人。 [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雷电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 (二)、引出问题、探索新知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 分以下步骤完成。 1、活动一:填空:102= 103= 104= 105= 10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