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保(包含个人观点慎取)

社保(包含个人观点慎取)

社保(包含个人观点慎取)
社保(包含个人观点慎取)

succeess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方式,为保证每一个人的生

活安全、维持基本生活并保证生活质量从而保证其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由国家主导的、社会甚至市场力量参与的、共担风险的社会互助行为与社会安全制度系统。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也叫做社会救济,它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贫困及各种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不幸者组成的社会弱势群体无偿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保险:它是以社会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生育、失

业、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地或全部地失去正常工资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

4、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一种社会政策。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

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基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5、福利断口问题:在低标准的临界点处,个体的收入如果少许超过低保线,就将完全失去全部福利。

6、起付线:在社会医疗保险中,参保人产生医疗费用后,在一定额度以下的费用

需要自付,超过此额度的医疗费才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负责报销补偿。此额度为起付线。

7、共付法:共付法是指无论发生多少医疗费用,参保人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各自

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费用。

8、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

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优点:以支定收,只需考虑短期资金平衡,不必承担长期风险。当一国经济处于长期增长时期,可以相应地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规模。因此,社会保障待遇也会不断提高。缺点:当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或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时,由于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而又面临着大量的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就会增加现有劳动人口的经济负担。

9、基金积累制:所谓“基金积累制”,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劳动者,通过

他和他的雇主在其工作期间的缴费,把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由社保经办机构,并将这些不断积累的资金用于投资,等参保人退休后,该基金再以积累的养老金和投资所得回报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优点:可以用长期积累的基金对付可预见的和未能预见到的风险。缺点:贬值风险,即积累的基金要承担保值增值的风险。

10、凯恩斯主义:理论核心:危机与社会有效需求

——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导致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宏观经济达不到均衡。政策主张:国家干预——扩大财政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贫困人员的的财政性转移支出和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建设,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通过累计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1、贝弗里奇报告:1941年,英国成立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

着手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受英国战时内阁财政部长、英国战后重建委员会主席阿瑟·格林伍德先生委托,出任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主席,负责对现行的国家社会保险方案及相关服务(包括工伤赔偿)进行调查,并就战后重建社会保障计划进行构思设计,提出具体方案和建议。第二年,贝弗里奇爵士根据部际协调委员会的工作成果提交了题为《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理论核心:保护由各种社会风险所导致的每个贫困者(消除社会五大毒瘤——贫困、疾病、无知、脏乱和懒惰)

主要观点:

——收入均等化:通过不同阶层的赋税差别来实行社会的再分配;

——社会福利化:即通过国家提出的一整套津贴补助、社会保险和公共救济制度,包括失业救济、退休金、养老金、家庭补助、医疗保险、卫生保险、住房补贴以及文化教育等社会服务和设施。

——统一全面原则:即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的原则;保险费标准一致的原则;补助金必须充分的原则;全面和普遍性原则;管理责任统一的原则;区别对待的原则。即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全民的、全面的居民基本生活得到保证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简答题

1、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讲述自己喜欢哪一种并写出理由

①福利国家型(国家主导,责任清晰。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体系完整,制度统一。)代表国家:英国瑞典

②投保资助型(多层次,低保障,以社会保险为主。强制性特色。权力与义务相对应。资金筹集方式多样化,渠道多元,费用共担。社会保障管理中的自治特色。)代表国家:德国美国日本

③强制储蓄型(强制储蓄是核心。国家支持。运作灵活。基金积累导向,实行自我保障,互济性弱。)代表国家:新加坡智利

简要归纳政府在养老保险筹资结构中的作用及主要作用形式

作用:政府税优与财政补贴

主要作用形式:①让税:如企业和个人在缴纳所得税前提取基本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基金增值额不征税,退休金超过一定限额不征调节税等;②让利:对存入国有金融机构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给予较高利率;③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由财政拨款补助。

此外,按现行政策规定,养老保险基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以及滞纳金等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构成基金来源之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建议看书114-116)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概念: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贫困线)的城市贫困人口进行的救助

对象: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持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

2、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概念:对农村村民中尚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义务教育)的一项救助制度

经费来源:群众统筹、村级提留、代耕、亲友领养、国家救助和社会捐助

形式: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形式

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概念:对持有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贫困居民给予差额补助的一项救助制度。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不足与前瞻(建议看看书124-127)

不足:①过多的或者是单纯的地方分权制的社会救助管理模式影响我国社会救助的效率和贫困缓解功能的实现;②现行的社会救助体制下的救助对象流动性差造成救助效率降低;③社会救助的健康发展凸显社会环境改善的重要性,现今社会环境的有待改善;

前瞻:1、注重效率提升①更加重视社会救助制度的流动性和效率的提升,在实施社会救助的同时社会救助制度必须辅以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②社会救助金的发放水平要实现低水平、广覆盖,与现实的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相契合,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康发展与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相结合;

2、注重法治建设,抓好救助体系政策法规建设,逐步建立起我国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体系

3、注重实现公平①注重全民性,应着力解决公平问题,全面实现在社会救助上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制度;②注重科学性,应加强诚信教育和法治建设,探索建立包括社会救助申请对象收入在内的设计生活质量和生活形态复合的工具测量方法

4、注重贫困缓解①强调保障性,坚持走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救助发展模式;②注重发展性,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设计应当更加关注儿童和未成年人发展问题

老年人福利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脱离理论:其代表作是1961年出版的卡明和亨利所著《年事日增》。脱离理论最

初的资料基础是对275个人所做的一次横向调查。被调查者年龄在55~90岁之间,经济自立,能独立行走,居住在美国堪萨斯城。又称撤退理论或休闲理论,脱离理论认为,老年人身心衰弱,不宜于继续担任角色,而应该脱离社会,这是自然过程,既有利于老年人,也有利于社会。

主要观点:①老年人身衰体弱,形成了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

②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可能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由社会启动。老年人主

动退却,减少活动和社会联系;社会对老年人的排挤、歧视和强制性退

体制度;

③老年人的脱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继承;

④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批评与反思:(1)忽视个性差异。(2)忽视地位差异。(3)忽视脱离造成的弊端。(4)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

总评:——脱离理论从理论高度总结了老年人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加深了人们对老年人口社会特征的认识,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脱离理论又忽视了老年人口现象的复杂性,使理论观点过于简单化,还需要补充和完善。

活动理论: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通过对美国堪萨斯市300个人——主要

是中产阶级的白人,健康、年龄在50~90岁之间,通过六年的定期谈话——的调查分析所形成的。活动理论在社会老年学领域中是一种占优势的理论

主要观点: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

批评与不足:活动理论没有回答个性在老年人参与过程中的作用;该理论观点也未能有效地解释个人经历与老年人晚年活动需求的关系。

总评:活动理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它强调参与活动与社会的认同。它也符合如下的调查结论,即精神状态、个人调节和活动水平之间存在一种肯定的关系,因而受到老年人的欢迎。我国近年来所提出的“老有所为”理论,“六十而立”论,“开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论,都是活动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老有所为”理论还是活动理论的一种升华。

连续性理论:美国学者赖卡德、利夫森和彼德森曾对87位年龄在55~84岁之间

的老年人的调适情况进行分析,列出了五种主要性格结构:成熟型、摇椅型、装甲型、愤怒型、自我怨恨型

观点:连续行理论的重点在于解释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差异性。该理论认为,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换句话说,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年期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年期开朗活跃者,老年期也会积极投入社会活动;

中年期沉稳内向者,老年期一般不会热衷参与社会活动

批评与不足:①将能否遵循早期阶段个性特征视为老年期结果良好与否的标准,忽视了个性特征的具体内涵;

②个性是发展的。健康状态不佳或经济水平下降以及事业不顺利,都有

可能影响到个性的变化。

③个性的变化与社会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老年亚文化群理论:美国学者罗斯提出的,该理论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

特征,并认为老年亚文化群是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

好方式。

观点:只要同一领域成员之间的交往超出和其他领域成员的交往,就会形成一个亚文化群。老年人口群体正是符合这个特征的一种亚文化群体。

形成背景:在客观背景中,法定的退休制度是开始老年期的最主要标志。老年公寓、老年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的兴建老年学校的开办等,加强了老年人

之间的接触。老年人数量的迅速增加,也是引起社会注意老年人问题并

将老年人作为—个群体认识的重要方面;

在主观方面,相同的背景(衰老、孤独、60岁以上,等等)、问题(物质需

求、精神需求、照料需求)和利益(“三M”或“五个老有”)发展了老年

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彼此之间的交往多于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主

观的吸引和客观的推动,共同促进老年亚文化群体的形成。

总评:老年亚文化群理论指出了老年人活动和地位的一般特征,但这一概念不能应用于所有情况和所有老年人。在某些环境下,如论资排辈的环境,老年人就拥有较高的地位,也能掌握较多资源,如知识、关系网、经济控制权、潜在的权力,等等。有的老年人生活在几代同堂的家庭中,很少与外人交往,成为老年亚文化群的观望者。

说说什么是,并比较两种制度区别

养老制度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

区别:

身份不同:前者是企业工作人员;后者是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统筹方式不同:前者是企业、职工本人按一定比例缴纳;后者由财政同意拨款

支付渠道不同:前者是由自筹账号支付;后者由财政统一支付

支付标准不同:前者退休金仅退休前工资40%左右;后者退休金为退休前工资90%以上

我国医疗费用迅速攀升的原因有哪些

1、我国正逐步成为老龄化国家,老龄人口迅速增长,老年人口消耗的医疗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重增大;

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加上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所发生的环境污染,使职业病危害和营养失衡的疾病上升,导致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医疗费用上升

3、由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次性卫生材料的普及,以及其他消费品价格的上扬,拉动医疗费用总量的增长

4,、医院从自身生存、发展出发,走入大处方、滥用,高档抗生素、贵重药品、重复检查、过度使用高新技术设备的误区,造成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5、医院的入不敷出,促使医院内部层层包干经济指标,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把医院的经济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利益挂钩,这种动力推动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

6、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形成医疗机构“价内损失价外补”的违规现象,出现了分解收费、重复收费、巧立名目乱收费,造成医疗费用的不正常上升

你如何看待目前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争论(该题只提供材料参考,无标准答案)

一、首先,要充分了解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1)政府养老负担日益增重

一是寿命越来越长,政府养老负担日益增重

二是养老金标准越来越高,政府养老负担日益增重

(2)国家老龄化加速,供养比例将进一步恶化

(3)有利于让那些身体健康、学历高、经验丰富的60多岁人继续发挥余热

受教育时间越长的人,工作年龄越短。如果过早地让他们退休,他们觉得报效国家的时间太短,甚至有些人还没来得及施展才华,这对于他们本人,对于国家,都是一种遗憾,一种人才浪费。特别是在一些强调经验、技术等重要的岗位,如教授、医生、科研等,如果他们身体足够好,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多多指导年轻人,传授经验,使年轻人早点担当起祖国重任,岂不乐乎?老同志有老同志的经验,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魄力,老中青结合,工作才会配合得更好。

二、正确看待“延迟退休”,必须纠正以下三个误区

(1)“延迟退休”并不意味着抢年轻人“饭碗”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居民退休后再就业率高达33%,离退休人员返聘现象大量存在。也就是说,不延长退休年龄,仍然有不少老同志在工作。

更何况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千差万别,年轻人的岗位与老年人的岗位类型、性质不同,他们之间的岗位冲突不大。老同志与年轻同志相比,各有优劣。即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就业渠道,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就业渠道。如保险、外企、销售、计算机编程等工作不可能让体力与精力都赶不上的老同志做;而在一些强调经验、技术等重要的岗位,也不可能让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做。因此,老年人就业和年轻人就业并不存在绝对的替代关系,退休年龄是否推迟,与就业压力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在国际上,专家研究也发现:延长退休年龄与失业率增加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专家建议延长退休年龄宜早不宜迟。

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认为,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客观趋势。目前,虽然某些城市表面上还有很多富余劳动力,实际上我国已经迅速进入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社会,预计再过十多年,就会比较明显地显现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情况。专家预测,到2050年,供养比将下降到2:1,即老人急剧增加,劳动力急剧下降,出现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因此,即使不考虑养老金缺口的问题,现在考虑推迟退休年龄也确有必要。

(2)“延迟退休”并不等于少拿退休金

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年龄密切挂钩,延迟退休将会获得更多养老金

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年龄密切挂钩的计发办法是十分科学的,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制度,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发展。

(3)“延迟退休”并非“一刀切”

一是采取退休年龄“柔性延长”的方法

在普遍推迟退休年龄不能得到完全赞同的情况下,采取退休年龄“柔性延长”的方法,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这种不搞“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让那些身体健康、学历高、经验丰富的60多岁人继续发挥余热。正如鲍淡如副局长所解释的:之所以要出台“柔性延长退休”政策,是因为越是受教育年限长的人,工作年龄越短。如果过早地让他们退休,这也是一种人才浪费。给这些需要、也有可能的人一条出路。而且适当提高一些在重要岗位和关键部门的高端人才退休年龄,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养老金的积累,另一方面有利于减缓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二是政府鼓励“渐进”式退休

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

三、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势在必行,但需切实考虑实施的时机

从调查结果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有较大的一部分人反对,说明时机尚不成熟,政府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在政府层面,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切实考虑实施延迟退休的时机,同时做好相关的引导和安抚工作。首先,退休年龄延迟离不开四个前提;

一是就业形势须有明显好转。近年来,就业不足是个突出问题,如此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使社会整体就业可能呈现“倒挂”之势,即老人就业比年轻人就业相对充分。

二是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必须能真正起到“保险”和“保障”作用。延迟退休年龄,对于有业可就的人来说可能是个福音;但对那些只是“挂”在单位而实际无业可就,特别还要自己缴纳养老保险者来说,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噩耗。如此一来,他们需要缴纳更长时间的费用。

三是必须全面消除就业歧视。经济全面市场化改变了就业状态和观念,许多人都难以终老于一个职业,失业、换职越来越多。那么,如果退休年龄提高,高龄就业者的公平就业权和收入权如何保障?

四是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制度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快社会保险法立法步伐,并进一步制定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与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使社会养老制度可持续发展。如不具备这四个前提,贸然延迟退休年龄是不理性的。在无法有效促进经济形势改观以保证就业、

无法真正保障失业者生活的背景下,单靠延长退休年龄来解决养老基金的压力问题,可谓弊端多多,可能的危害无以估量。

其次,不应只有经济考量,还要考虑老人福祉;

事实上,退休政策固然事关国家的养老压力与经济发展,但同样也关乎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与切身福祉。从这个角度来看,女职工延迟10年退休,男职工延迟5年退休,无疑大大加长了职工的工作年限,也极大地推迟了他们的退休生活,本该享受退休后闲适怡然生活的职工,却不得不继续承受每日工作的压力,显然是极为重大的生活改变。这一政策对于相应年龄段人群的生活影响显然不能被忽略,作为退休年龄政策所影响到的群体,他们关于这一政策的意见和看法当然更不能被无视。

因此,退休年龄政策的制定,固然需要考虑宏观经济的发展,还要体现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对于那些愿意继续工作,且身体条件允许的职工,当然可以适用退休年龄延迟的政策;但对于那些更愿意按时退休,选择退休生活,或是身体条件已不允许继续工作的职工,相关政策完全应该保障他们按时退休养老的权利。

第三,勿空谈理论须倾听低收入者的声音;

与国外相比,我国老龄化的突出特征是老龄化与剩余劳动力问题相伴。如果仅仅根据人口年龄,将大量剩余劳动力也计算为抚养者,而论“人口红利期”,论社会负担变化,是不恰当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总量不仅没有减少,还由3亿增长到5亿多,其中从事农业的仍有3亿人,另两亿从事二三产业也谈不上充分就业、彻底转移;与此同时城乡就业竞争加剧,很多城市出现40岁、50岁下岗问题,实际退休年龄已低于法定年龄。但即便如此,随着中国商品更多进入国际市场,今后可能出现的外贸约束以及产业升级,对中国就业问题的解决,也设置了许多今天还看不清楚的变数,导致了现实及未来复杂的就业矛盾。

解决退休年龄问题,,不仅要从城市社保出发,也要综合考虑三农问题(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考虑城市的就业及下岗人员问题,还必须谨慎地对待未来种种的不确定性。总而言之,必须充分考虑低收入者是否受益。

综上所述,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势在必行,但必须慎重,要全面地处理好这些矛盾,一切以人民的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为准则;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引导和安抚工作,使普通民众能够正确认识这一项新生政策的优越性,能够从大局出发,在减轻政府负担、减少社会压力等方面多做贡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