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山水画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山水画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山水画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山水画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山水画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山水画的三个步骤

山水画的学习应该包括三个重要步骤,缺一不可。那就是学习传统、对景写生和精心创作。学习山水画,首先要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临摹的目的是什么?无疑是学习古人精湛的绘画技巧:如笔墨技巧、章法技巧以及勾皴点染的基本技法。这是一个寂寞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技巧就应该到大自然中对景写生,大自然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李可染先生曾说过:学习山水画要研究两本书,一本是传统,一本就是大自然。可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是山水画家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因为临摹只是解决了笔墨与技巧的问题,而只有写生才能学会如何把自然界的真实山水景致提炼概括成画面上山水形象。五代画家荆浩“写松数万本,始得其真”。白雪石、李可染等大家更是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名山大川。这种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当你具备了以上两种能力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山水画的创作就是画家把自己的主观审美情趣和大自然真实山水完美结合形成山水画作品的过程。创作时要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对所搜集来的素材进行从新加工,包括取舍、变形、提炼、概括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典型形象。所以对景写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创作,因为那只是搜集素材的过程。对景写生就象律师搜集证据,精心创作则象律师在法庭上的应诉,应诉要比搜集证据复杂的多。如果一个山水画家不能完成创作这一步,就只能局限于临摹他人的作品或机械地描摹自然。

今天是一个追求享受的时代,能忍受寂寞,甘于清贫走完这三个步骤的人越来越少。尤其对于后两个步骤,更是这样。写生毕竟是去物质生活相对落后的山野之地,创作那更是艰辛的脑力劳动,于是很多人就停留在了第一个步骤:临摹。今天能看到许多山水画作品其实就是古人作品的复制或位移后的复制。反正古人已经去见马克思了,不会从地底下出来指责你侵犯了他的知识产权。这样的作品从美术作品的角度来说它缺乏时代感,同时也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显得死气沉沉、千人一面。科学求同,艺术求异,这样的作品显然是缺乏艺术生命力的。

学习中国山水画应遵循什么样的途径

学习中国山水画的途径是“既要师古人,又要师造化,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既要学习古人的画迹,更要学习古人“画师造化”之心。所以要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技法,如笔墨技巧、山石林泉的画法、构图布局的规律及画理、画论。这首先要通过临摹。先临摹树石等局部的画法,掌握好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去选择,选准某一家。可先从有关书籍中了介这位画家的相关情况,如作画风格、用笔用墨、构图布局等特点。先从局部如树木、山石等开始,再逐渐地临摹整幅作品,务必达到极为熟练的程度。经多次临摹后,还要能默写,把整幅画默写出来,要一闭上眼睛,眼前就现出这幅画,且还要下笔就似这一家的画法。然后就要向自然学习,如黄

宾虹先生说的“登山临水”,去对景写生,在写生中把从古人那里学到的技法在对景写生中消化。此后,再换一家,同样要学到极熟之后再去写生;再换一家,再写生……要“行万里路”,要胸藏三山五岳、五湖四海。临多了,写生多了,达到了“造化入画,画夺造化”的境地,再多读、多看、多问、多悟、多画。多读:先读有关的、主要的书。多看:多看画册、画展、古人的画、今人的画,仔细看、认真地看、深入地看,看他们是怎样用笔的,怎样用墨的,怎样画树石烟云的,怎样布局的等等。

多问:问老师、问同学、问行家,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但更是要问自己,问自己是为什么……多悟:就是多想、深入地想、想透、想到底、想到破解的程度。要做到这四个多还真是不容易,因为这不但关系到自己,还关系到别人。多读、多看、多问、多悟之后,就是多画多动手,这对于“画”家是最根本的,前面的四个多最终就为了这一“多画”。只要做到了这“五个多”,就必能至“我自为我”之境。即使不能获得大成,小成亦必矣。

山水画的临摹与学习初探

通过临摹来学习传统再进行创作,是历来学习中国画必不可少的途径。即使是在当今中西艺术日益交融的时代,古人的作品依然是启发创作灵感,探索艺术规律的源泉之一。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大体说来分为三个阶段,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因此作为中国山水画三位一体教学原则中的临摹课,在山水画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学习中国山水画,临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也是山水画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古人在总结中国画的学习步骤时说:“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董其昌)就是说学画,首先要学习前人的传统和方法,掌握形式,然后再向大自然学习,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表达自己,这是古人学习方法的经验总结。“初学于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灯”,这些论述都是经验之谈。

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和这种形式的语言核心——笔墨,是在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下所产生的,经过长时间的一代又一代绘画艺术家的不断继承、完善、发展、创造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有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要学会这个形式,就必须掌握表现这种形式的语言。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在现实中的表现物象身上是看不见的,是一种抽象的绘画语言。所以要掌握这种笔墨语言,必须首先向前人学习。在掌握了这个特殊的语言基础上,才有可能进入这个领域,而在这个领域的造诣,所能取得成就的高低,取决于对这种语言的把握程度,而学习这种语言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临摹。这就是中国画,再具体一点说是山水画和其他画种不同的地方。

在临摹伊始,要选择一些历代大师的作品作为临摹的对象,目的是建立一个高品位的起点,眼界高,认知着落点的层次就高,也少走弯路。如果所选择的临本格调不高,起步不高,将会终身受累。古语中有“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的道理,所以一定要选择好的临本。在临摹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一些近代大师的中期作品作为临摹的范本,因为这类大师的早期作品中尚带有先贤的较多痕迹,而自己的风貌样式又未形成,至于晚期的作品又太多个性化,不宜模仿。所以,中期作品,往往是这些近代大师画法、风貌的转型期,其作品画面的布局和笔墨运用在此时都比较认真和精到。

有了好的临本,还得有正确的临摹方法,首先临摹之前要读画,“读”是研读、解读、

分析的读。要对所临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临本的笔墨特点,方法步骤,作品整体气韵等,即使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也要善于学习,因为每一个名家,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所以一定必须要有辨别好坏的能力,看出哪些是它的好处,哪些是它的不足之处。要选取其可以吸收的东西尽量吸收过来,加以消化。临画不是一树一石,照抄一遍,这样的临,好处不多,必须找寻其规律,以及用笔用墨的方法,问个所以然。

在临摹的过程中心态很重要,一定要能收住心,不要粗心大意,似是而非地草率临摹。临画最好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从山石树木开始画起,先画单棵树,然后再画杂树、丛树;先画一块石,然后再画一组石。先临物象结构比较清楚,笔墨比较规范的画,然后再临变化较多,较复杂的画;先临局部,然后再临整幅;相对先缩小临摹范围,力求在研究深度上最大限度地做到精微深入,在画幅上不要贪大,不求快。在临完一幅画时,要把临的画与范画做一比较,看看有什么问题及差距,然后再重新临摹一遍。再临时,就应用针对性地解决前一次临摹中存在的问题。要能通过对一张画的临摹,即练习和解决手头上的笔墨技法,也要能分析透这张画各方面的的艺术特点,这样既提高了自身的笔墨技法,同时也增进了艺术修养及对画的辨识能力。

中国山水画的构成元素中,树、石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在临摹过程中,对于树石的学习首先要认清规律,自然界的树石多种多样,在研究掌握它们的共同之处时,也应该清楚不同之处的特征。比如:树木之间的共同点是它们的枝条,生长组合规律相同.枝条从树干上长出,一左一右向上延伸,一长一短,一疏一密,这样规律对各种树基本一致。它们的不同处在于枝条的走向,枝条向上长的是一种树,例如槐树等,枝条向下长的是另一种树,例如柳树等,枝条平行的又是一种树,例如松树、桐树等,这些不同之处再加上不同形状的叶子,各种各样的树就出来了。石头也是同样,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外形和纹理的走向。共同点是石头大小组合规律和纹理的疏密规律。在临摹的过程中历代大师们把这些不同之处形象化和符号化,就出现了合叶皴、云头皴、牛毛皴、折带皴等。因此我们在临摹作品的同时应对物象之间的差异有所认识,往往把捕捉到的这种不同加以图像化,就是一种山水画新样式的出现。

学习山水画不但需要临摹,而且还要画写生,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初级阶段,通过临摹可以深入研究和掌握前辈的绘画语言,吸取别人的艺术经验,丰富我们的表现手段,但临摹是学习而不是创作,一味的临摹会陷入“泥古不化”失去自身所具有的独创能力,成为别人作品的复制机器。所以山水画大师李可染曾说过“要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气走出来”,这其中的“打进去”和“走出来”就指的是临摹和写生。只有通过写生认识掌握自然规律,体会前辈画家用笔用墨的用意所在,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象是如何转化为绘画形式语言的,最终“化古法为我法”,“古为今用”。

总之,学习中国山水画,临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临摹是一个丹青家终身要做的功课,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临摹所采取的方法不同而异。

怎样学习水墨山水画

要学习水墨山水画,画好水墨山水画,应该怎样开始着手呢?许所喜爱水墨画艺术的人们,经常有机会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以及许许多多画廊。看到了古代与近、现代众多画家的美术作品。一千多年来,历代艺术家在水墨山水画领域里,创造了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来表现大自然景色的作品。展示了自己的丰富想象,抒发自己的情感。无论是表现春、夏、秋、冬四季;还是高山峻岭,层峦叠嶂、小桥流水、江村野渡,都表西南角得那么栩栩

如生,气韵是那样生动,笔墨是那样流畅,画面又那样有诗意,使我们看了赞不绝口。这些画家是怎样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呢?这是因为他们能认真地学习前辈画家创造的各种笔墨技巧和表现形式,并且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对真山真水的伸入观察、体验、在运用绘画技巧规律的同时,不断地改造、创新、逐步开拓新的视野,继承和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

我们要学习水墨山水画,也同样要分两个方面去学习:

一、学习前辈画家总结的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去学习,其中包括树的画法,山石的画法,云水的画法,以及点景的画法,另外,正确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以及构图规律同样是重要的。

二、深入大自然,去“师造化”。造化就是大千世界,就是以真山真水为师进行写生,搜集素材,体验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运用熟练的笔墨规律,去表现,去歌颂江山的美。

在以上的另个方面,都作了长期,艰辛的学习训练直后,还要在问学与艺术的修养方面不段地提高,这样才能画出有意境,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来

山水画创作散谈

我们谈山水画创作,并非是简单地谈论如何画一幅山水画那样简单的问题。画家今天的一日之功,得心应手,是画家经过多年的操盘、修炼、实践、思索,再实践的寻梦结果。

山水画创作犹如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艺术创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在艺术神奇的殿堂游弋,亲身体验,感受这魔幻的魅力。凡从这“魔幻”中出来的人,各自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人在“里面”找不到方向,不按规则游玩,精疲力竭地出来,累得半死,甚至什么感觉也没有;有人在“里面”玩得非常开心,顺其自然,放胆嬉戏,随心所欲地狂歌乱舞,出来之后还添油加醋,自编自演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艺术就如同这“魔幻厂”,画家就是进入这“魔幻场”尽情发挥,出来之后向世人讲述这离奇故事的人。

画家周韶华先生曾给我讲了一个寓言:有一个神仙与一个妖怪在天上打仗,两个法力、道行都相差无几,一时间打得天昏地暗。相持地打一阵之后,神仙就窜到地上踩地气,返到天上又变得精神抖擞,故而屡占上风;妖怪吃紧,奋力抵抗。如此反复多次,妖怪就发现了神仙这一套把戏,于是穷追猛打,逼得神仙没有机会去踩地气,最后妖怪大获全胜……故事讲完,周老对我狡猾地一笑,说:“‘神仙’就是画家,‘地气’就是中国画的传统。”至于妖怪代表什么,大家自可猜测。

常有学生问我:什么是中国画传统?中国画创作的规律是什么?我虽然在中国画山水领域“玩”了几十年,在艺术探索创作中一路走来,体验了太多的苦与乐,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却也很难用只言片语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答案会有差别。

石涛有“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之说,这一精辟论述一语道破山水画创作的“天机”。初学者首先是从无法开始的。无法而无知,无知而无法是真正的无法,这是初学者还没有进入艺术创作的第一个层面。有法是从无法进入有法度的层面,有法有矩,守规矩约束,因而不自由、不自在,这是进入创作的第二个层面。“无法而法”是已知法而不拘于法,有法而不拘泥于法,“我自为我,自有我在”,“变化”乃是至“法”的核心,这是进入创作的第三个层面。这一层面是一个质的变化,艺术的原创点是以有法有矩但又不拘于法的创造,并非是无教化的胡涂乱抹。不拘法、不循法是针对太拘法、太泥古不化的反叛,这是创作的最高

境界。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过,“有人是生来天才,有人是学习天才,有人的天才是别人强加的。”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有精英人才辈出。在中国画坛,山水画艺术之所以千年不衰正是历代大师贡献自己智慧、才情,推陈出新的结果。大师中确有天性聪慧、学养禀赋超群者,但这样的天才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大师是靠后天的学养补气,通过自身的努力修炼而成大器。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切入,才能具备成为名家巨匠所必需的素质?才能达到创作自由自在的境界呢?

一、画品如人品,画画先学做人

画家要在人品、性格上锤炼、培养自己,这是艺术创作之首。我们常说,“画品如人品”,人品的高下直接影响画作的品格。而好的人品源于深厚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强调做人要做坦荡君子,学养要有全方位的儒雅追求。

翻开中国绘画史,大凡在中国山水画领域中的集大成者,不但有高深的艺术造诣,而且其人品、学养也都极高。“人无品、则画无品;人不正,则画必邪。”这是古人品评画家的标准。我强调今人向古人学习,不仅要学习古人的画技,更要学习延续千百年来民族精神中弘扬的追求高境界,胸怀坦荡的君子风范。

艺术创造是主观精神的活动,性格、性情是影响山水精神风貌的另一重要主体因素。开放、豁达,坚定向上的精神气质是必不可少的。“放”,如天马行空,要放任自己的思维,在偏执和狂想中追寻梦的境界;“收”,如老僧坐禅,清静朴素、含蓄内美。要始终在粗犷和精妙中练就自我的性格,在真实与狂想中寻找和搭建自身艺术的原创点。

“功夫在画外”,无论是七分天赋三分修炼,还是三分天赋七分修炼,到头来都有可能成就大业。能否成就事业,要经过艺术家们锤炼和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最终要用品节、胸襟,打造具有高尚精神、超逸情怀的优秀山水作品。故此,学画先学做人。

二、师古人之迹,更要师古人之心

临摹传统是学习山水画的必由之路,也是总结前人经验、寻找自我风格的简捷之路。临摹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人是直面原作临摹,有人是先读作品,弄清原作的画法画理之后背临或变临;有的是全幅临,有的是局部临,这些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并无一定之要求。但我强调,在我们临摹古人作品之前,先要认真阅读、研究临摹品。揣摩作者的立意创景,弄清作品的构图章法。在规矩法度中得其意、忠其形、传其神。另外,在临摹古人作品时,还应同步阅读和研究一些古人的画论画理,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提高临摹的质量。

临摹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学习过程。石涛有言:“师古人之迹,不师古人之心,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因此,在临摹中学古人的笔墨固然重要,但决不忽略学古人的思想。我认为,临摹前人作品的目的决不是为了将来因袭前人,而是为了研究、了解前人之后,避开前人。脱胎换骨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之源,先入后出是艺术家成就大业的必经之路。李可染先生曾提出:“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这一进一出正是研习传统和跳出传统的关键。有些人未进就急于出,缺乏底蕴和根基;有些人进了却一辈子都出不来。临摹是“进”的初始过程,就此固步自封,将是可悲的。这也是我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中始终游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体会。

三、写山川灵性,为自然传神

画山水,一定要饱览自然景观中的真山真水。北方山水雄伟,多奇峰峭壁、荒漠黄沙;南方山水秀丽,多烟霞云雾,飞瀑流泉。如安徽的黄山,山奇、树奇,云更奇,千变万化,不是亲眼看过,凭空臆造是表达不出自然境界的神奇。故多游历、多体察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与真山真水对话,感悟真山真水的灵性,就能寻找到表现外貌、气息和神韵的各种技法。石鲁先生强调:“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眼中有山,心中自然会有山。情景交融,物我两化,面对自然景观中的各种变化,一摇笔管,心领神会,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皴法就会自然跑到你的手腕下。

古人观景采用以大观小的方法。先进入山中游玩,寻找山的来龙去脉,然后“搜尽奇峰打草稿”,以腹稿的方式得其意、写其形、传其神。今天人们外出写生,多受西洋自然写真的影响。西洋风景写生是写实写貌,多以表现自然实景之美为目的,貌可学而至。真正的国画家面对大自然写景,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自然景观中的客观物象只是他写生摄取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写生融入画家的感情、修养,才能达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提炼。所以,中国画山水写生重貌,更重心源、重精神,追求“法备气至为上”,“法”是技法,“气”是自然山水之灵魂,即所谓“造化如画”“画夺造化”,精神与自然对话,感悟鬼斧神工般的自然之象,写出云山雾谷的自然灵性,描绘山水的神韵神魂,为山水传神,这是中国山水画家与西洋风景画家在写生追求中的根本不同。

四、读书养性,观画养眼

读书养性,观画养眼是提升自身的艺术品格,摆脱尘俗之气的最佳良药。开始应广读博览与艺术有关的、感兴趣的美学、文学类等古典名著,然后由博返约,有选择地研究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画论,如《石涛话语录》就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就天天读、反复读诵。有些章节甚至可以背诵,直到完全弄懂。石涛是我真正的老师,他教会我如何进行山水画创作。所以,在广博的同时,不可忽视要对一些经典之作精读细嚼。

提升自身绘化品格的另一途径是“多观画、多读画”。特别是观摩古代书画展览。直面古代名家、大师的原作,那将是非常快意的事。在研究传统的同时,还要了解当代的艺术发展状况,这也是寻求自身艺术发展方向的重要环节。当代有些画家的作品,只追求参展的表面效果,远看气势吓人,近看则没有更深的内涵,眼光一扫而过,留不下什么印象。但是有些实力派画家的作品,有风格、有内涵,值得去研究、去品读。总之,多读画是总结前人、同时代人,研究历代山水画发展流派演变及名家大师的风格特点,从而不断反省自身艺术的好方法。

五、画自我,求个性

画家的天职应该是创造,是创造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品。石涛说,“古人未出法之前,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出法之后,更不容今人出古法。”石涛在此强调的“不容今人出古法”“我自为我,自有我在”,反映出艺术魅力在于追求个性差异的真谛。

所谓画家的个性就是体现在画家作品中自有的独特气息、面貌。包含有或独特的思维和美学品位;或独特的绘画语言;或独特的造型、运笔,立意创景和构图章法。这种独特面貌的形成是画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把握中国画共性的基础上,把对传统文脉中的精华吸取,转换成画家个人的根基底蕴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一个艰苦的艺术探索过程。

我强调今人要走出书斋,去感悟大自然中鲜活的东西,不要用古人的眼光和传统的皴法套生活,更不要照相似地重复生活。要尽可能做到“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生活,

甚至不重复自己”。尽管阶段性的面貌护盘是必要的,但循序渐进地推进、求变化,才是艺术创作的高标准和高境界。

然而现在很多画家是无风格无面貌的,一窝风似地扎堆,无休止地跟风。有些只知临摹古人,抄袭别人,所谓的创作也是东拼西凑,照搬别人的山头,罗列别人的皴法,出来的作品似曾相识,无个性可言。还有一些学上一两招画猫画狗的技法,便自称什么“猫王”“狗王”。画者要避免染上这些旁门左道的坏习气,做有追求、有学养、有创造、有个性的新时代艺术家。

六、讲笔墨,求逸雅

古人评画有神品、逸品、妙品、能品之分,评画家则有天才型、学者型、才情型、技术型。画家的学养、禀赋影响着画家作品的高雅低俗。观历代大家手笔,有些追求作品的散淡逸雅,有些追求作品的雄厚刚毅;有的深藏圭角,有的刚柔相济……如此种种,都离不开骨法用笔和墨韵生动。

中国画主要是以用笔墨造型。在一幅山水作品中,强调用有意味的笔墨虚实相生地去实现描绘和表达的各种形态。笔墨在画中就像人之筋骨血肉。笔为筋骨、墨为血肉;笔主气,墨主韵。石涛认为,“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璀璨。”“先以气胜”是强调画家在作画时应把握整幅作品的骨气,运笔变化中要有力度,干脆利落,遗貌取神,用笔墨之魅力去强化作品的精、气、神。

追求画面的意境也需要画家用多变的笔墨,体现或逸雅、或秀丽,或雄奇静穆、或烟岚平坡、或西山晚照、或白雾横江的境界,以抒发自己的性情和心境。

从心中流淌出的创作激情要用精妙的笔墨呈现,一摇笔管,将眼中、胸中的丘壑宣泄于纸上。笔墨意趣以画家自身传统文脉功力作底蕴,高格的逸雅追求是画家多年艺术综合修炼的结果。除了强调笔墨技法功夫外,用墨用色也应该讲究。墨正、色正才能体现作品墨色的精美。

七、山水画创作综述

我认为,一幅成功的山水画创作要具备下列三大要素:

追求山水画的精神性;

追求笔墨的精炼完美;

追求个人风格的独特性。

创作的欲望来自作者与大自然的心灵碰撞。有感而迸发出心灵中的火花,激励画家去寻找表现自然万象的各种技法。它确实是画家感悟自然之美丽并迷恋自然之美丽,进而创造自然之美丽。作者的笔与墨、形与法是因自然的美丽而产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应在大胆的遐想中完成最初如梦如幻的立意创景。当心中有了立意后就要立即大胆落笔。从宏观上,有序、有节奏地追寻整幅画面的气势和结构,在远近虚实的变化中把握画面气韵,做到达到“气、韵、神、貌”的完美结合。局部精微处用干脆利索的骨法用笔,去勾画山水的物质外貌,骨法用笔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达到“景、笔、墨”的高度统一。

山灵之秀,贵在摄取对象的神韵。精、气、神俱佳者,方可雅赏。远看气势非凡,惊心动魄;近观刻画入微,笔精墨妙。各种自然之态是作者体察物理、观察物态、寻找变化差异的技法特点之后,将技法与精神融会贯通,行运于笔墨之中,超然于物象之外。如我观察中国南方之山,搅活群山的是云烟。山中的云烟变幻无穷、意态万千,云活则山活、画活。让横云、卧云、飞云、流云,在笔墨纵横飞舞中显现,达到笔生墨韵,气势磅礴的意境,表现

山水画精气、神韵的统一。

总之,创作最忌讳对自然的照搬描摹,无遐想、不求思变的所谓写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将眼中之景化为心中之景,在外物与内心的互动中点画达意。观山要情满于山,画山要魂牵梦绕,不光画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更要画自己眼睛看不到而想到的,做到“迁想妙得”“意在画外”。

关于山水画如何学习传统深入生活及创新问题探索

张文俊

(一)关于学习传统问题,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研究。1.学习那些传统。2.怎样学习传统。3.如何发展传统。

1、学习那些传统,我认为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家应该学习的传统,它包括了向历史传统学习,和向当代前辈画家学习,那么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都有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包括:绘画、书法、文学、(诗词题拨)及印章。为什么呢?因为画与诗,画与书法,画与印章他相互有机的结合,是构成一张中国画的总合体,因此它们也都是成为绘画的组织一部分,这是由于中国画的特点而决定的,而且是有历史渊源,从宋代就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同源”,当时画院并以前人诗句作为考试画题,从历史上看,写诗意的画很多,到现代一些名家也创作许多画诗意好的作品,唐宋人的名篇诗意绘画作品很多,北宋初宫廷的翰林画院凡要进入画院必须经过绘画考试而试题则是前代人的诗句,如大家熟悉的用"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等都是用诗句命题的。近代画家傅抱石先生画的毛主席诗词蝶恋花、芙蓉国里、尽朝晖等等优秀作品也都是因诗词命题的。

据美术史记载,有许多诗人就是画家,画家也就是诗人,如王维诗画都有很高的成就。

诗词除了命题,更重要的是画家用精练的笔墨描绘出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起了诗画相得益彰,两艺并美,相互丰富,加深画意,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如郑燮一幅《风竹图》题诗“衙备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他在山东做官,对当时发生的灾荒,心中十分难受,一再为民请命得不到赈济而在他所做的"风竹图"中所题诗名反映了他关心民间疾苦,为人民着想的心情。又如现代著名画家钱松若一九六0年所作的红岩题诗"风雨万方黑,红岩一帜红,仰钦奋彤笔,挥洒曙光中"通过题的诗歌敬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诗画的结合这是中国民族绘画的特点,是优秀的传统,我们一定要加强这些方面的修养。

再说书画结合书画同源&从画家提款来看。有的人题某某画,有的人提某某写。写就是写字的写,画是同写字一样写出来的,不是描出来的。写字要讲执笔法,要讲中锋、侧锋、字体分类,草、隶、篆、如画竹干,枝,叶,要用写几种字体方法去写,写字很重视笔力、笔意、画画也是如此。

历史上有的画家也是书法家,有的书法家也是画家,吴昌硕他是书法家而后学画,由于

他字写得好,以字为基础对他画画有很大影响,如他画的梅花枝干都苍劲有力。我在故宫看到他画的荷花(八尺)同齐白石荷花挂在一起,我觉得吴昌硕的荷花用线更为苍劲园浑、又如潘天寿的画,他画的松树大石、轮廓线没有深厚的笔力也不可能画出那么雄厚有力生动的线来。我们现在的画家书法笔墨功夫,还远远赶不上我们的前辈,功力差,往往使画面软弱无力,也必然削弱了中国画的特色。有些青年同志不在书法上下苦功,结果题了几个字,很不协调,反而破坏了画面。

关于印章,有名章,闲章,有方圆长短大小以及朱文白文之不同,其内容也非常丰富,有的不一定同画意直接有联系、有的属于治学为人方面的,有的表现自己的艺术见解等等。在画面上有装饰提神以及深化画意的作用。1978年,李可染先生曾送我一幅册页,画的松林中一个亭子,是写的前人诗意,画的上半部题满了字,题的是红案吟风处,清溪欲著时,夕阳光景好,莫怪客归迟。画好之好,我留心他是怎样盖印,先在左上方名字后面盖名章(朱文长方)(可染),后又在左下方盖了两方闲章,一方章盖在最下(白文)(白发字意)离方章上面不远盖一长方章,(朱方比名章大(师牛堂),两方章大小不同,三方章承上到下盖在一条线上,两方长的一方在上一方在下,变化而又气连,对左边的画面也起到均衡作用,当时李千先生说,可以盖上一串图章。后来我又看他画的襟江亭一画,他在画的一边空白作为水,前上到下为了几只与山平行的小船,构图很别致,而不感到呆板,我体会他盖印打破对角的常规,是在奇中求稳,虽然印盖在一边,而右边是画,还是均衡的。

关于印章的内容,从刘海粟先生一张画上的印章,可以看出有的同画意有联系但不直接,如1979年为庆祝国庆30周年创作的"匡庐图",在这幅上除名章外,另有三颗闲章:"笔歌墨舞","曾经苍海","落笔为翻扬子江"。只有"笔歌墨舞"同画意有联系,"落笔为翻扬子江"反映出当时作画的情景气势,"曾经苍海"则是有关他的人生经历情况。

这里所谈的学习传统,仅仅就画面上说表现的而言,对画史,画论,画法都应该去研究,以上所谈的仅是题跋书法,印章,同画的关系,而没有谈到国画创作的问题。

2、关于怎样学习传统,这是一个大问题,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也不容易说清楚,我是这样想:

第一,我们有悠久的民族绘画传统,非常丰富,学不完,传统中有精华,有糟粕要有分析,有批判的学,如诗与画结合,在画上题字,有相得益彰之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古画上,有许多人题字,有名人,有权贵,一题再题,侵占了画位,破坏了构图,这虽是传统所有,但不可效仿,这是糟粕,有的人借名人题字以抬高自己,有的借题字以传世,我曾经看到有人在一个十几岁的小孩画上题"补品",使人感到很不舒服。"补品"是一种很高的评价,怎能随便乱用。当然我不是看不起小孩的作品,有些画得确实不错,但就题"补品"那幅画来看,评为"补品",是名不符实,就是乱捧,还是不正之风,这是今人干的,今人是向古人学习的,学的不是精华,而是糟粕。

题诗题字的内容老一辈画家是很有意的,因为它是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这一部分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随心所欲,或者只起个看图认字的作用,如画竹子就写竹子,画古柏就写古柏,这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题诗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有寓意、有哲理、有画论画理、有品画论人等等。

但不能为题而题,就是题诗题款放在画面的什么地方更适合,老一辈画家都很注意的,傅抱石先生曾把题款先写在纸条上,钉在他认为更适当的部份,然后再仔细观察揣摩。认为适当了,再写在画面上,不适当再调整位置,经过这样长期下功夫,才培养出自己题款的能力,从这件事来看就说明老一辈的艺术家在艺术处理上严肃认真的态度,如吴昌硕善用长题,潘天寿题在画面之内,李可染的满题……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至于题款有什么规律可循,应该有助于画面的气势、均衡、变化、互应,字的大小墨的浓淡,各种字体的选择,都应与画面的笔法和谐一致,如果考虑的不成熟,宁可暂时不要题,再请教别人,反复揣摩,切不可轻率题写。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一些实践和体会,如1979年我到连云港写生,画了一张云台山画,好后题什么呢?不能就题“云台山”这不能表达我的意思,也不能将我为什么要画这张画主题思想体现出来。因为我当时深入生活亲身感受而形成这张画主题,当时我曾站在云台山上远望浩瀚的大海,感到心情舒激荡,面对山峦起伏的云台山,还在坚硬如铁、稳如磐石,坚不可摧之势深深地感染着我,又通过访问骓守海防的干部战士,听到他们坚守海防情况,感到他们保卫祖国的精神和决心,使我想起反越自卫的胜利[当时正反越自卫战]深深鼓舞和激励,因此使我把坚如石的云台山,同钢铁长城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海防坚守不可摧,稳如磐石的形象,我就用了“海山永固”这四个字把它概括体现出来。因此“海山永固”就成了我这幅“云台山”的画题了。

第二,传统浩如烟海,从那里学起,都想学,用尽毕生精力,也无法都学到手,我想可以采取“专”与“精”的方法,博览精取,自己认为好的画,要临摹一次,姿态好的松,好的山峰,好的水口,都可以临摹,通过临摹加深对传统的理解,以提高表现技法。其次要一般的浏览,广泛的吸收,不限于自己所学专业,对其它画种,对看电影、看舞蹈、好的造型,都要留心。一次陪同王朝闻同志看吕剧,他指着舞台上一演员的优美姿态对我讲,你看那是多么好的雕朔,可见他是善于博览的,他的观察很敏锐,也很细心,所以他的知识也很渊博。

第三,要重视直接传授,绘画这门艺术有一部分属于技术性的东西,技术的掌握,一方面靠经常练习,还要看别人的表演,看别人艺术处理过程,在旧社会绝技是不轻易传人的,有人说会傅抱石画画不给别人看,怕有人偷看了他的方法,其实并非如此,主要怕分散精力,李可染也是如此,看他们画画,我站在一旁,一声不停,看到怎样下手,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怎样收拾步骤非常清楚。傅抱石画听泉图,首先画点景人物,如果人物的听态画出来了,再画山及水,如果人物没画好,就不再画下去。李可染画牛先画头,画头先画头顶一笔,头的姿势确定了,再画身子,身子的动态是由头而定的,巧妙的技法一方面看练习,一方面靠别人的表演,非常重要。

第四、结合自己的需要学你所需要的,就是你所缺少的。缺什么学什么,如果你字写不好,就练练字,题材不好,就注意别人是怎样的,如果点景人物,或水口画不好,除多练习,还要研究看别人是怎样画的,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例如我过去画不好水口,我就留心看别人怎样表现的,黄公望曾说水口难画,傅抱石看到水口,他就摇摇头说明说口没画会好,傅抱石画瀑很有经验,所以他的眼睛很锐敏,一眼能看出别人的水口是不是好坏,如何画水口,我从他那里,得到不少益处。

傅抱石先生经常讲,写字不容易,有一次中国书法要去日本展览,请他写一幅字,催了

多少次,他没写好,快要送出的时候,他才拿出来,他说写了多少幅,都不满意。他对自己要求严,求严就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他的客厅里,经常挂满了别人的字,他很喜欢收藏字,他不是欣赏,他也是向别人学习以补自己的不足。

第五、食古而化,是学习传统高水平的需求。学习传统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吸收传统精华化为自己的营养。食古不化,这是批评迷古而无独创精神的画。学习传统,大体可这样分,比如:开始是有古无我,而后是有我无古,不是真的无古,因为古的东西已化为我的营养,我之中包含着古。经开始学习传统到食古则化,而到创造,也可说是古的发展。这就是学古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常听前辈画家讲,不要求脱太早,又试要求脱。还说要钻得进去,脱得出来,都是一个意思,。不要求脱与求脱,进去与出来,要求又不是一样的。不要求脱是进,去求脱是出来。只有那些有抱负,有毅力、有勇气与创造性的画家,才能食古而化,发展会传统。这就是新与旧的辩证关系。

潘天寿先生曾讲“任何学术,不能离历史、环境二者之关联,故习西画者,须赴西洋,习中画者,须在中华之文化中心地,以便于参考、摹拟、研究、切磋、授故也”。又说“学术之成就愈高,其开新愈困难,此事实也,”这两段说的意思是说,学中国画不能不学传统,学传统是为了开新,要开新是很不容易,比学传统还要困难。故步自封,安于已有成绩。潘天寿称这种人为庸俗懒汉。现在还有一种人,把艺术当商品,醉心于金钱,随落到既不讲人品又不要国格,与庸俗懒汉又不如也。

要建设精神文明,振兴民族艺术,首先从事业工作者本身要提高文化修养,提高思想境界,社会主义新时代已向我们严肃地提出了这个要求。

(二)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源泉,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生活对创作而言,生活是第一位的,(这是李可染在画论中讲的)把生活摆在第一位,我认为是摆正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李可染还讲过一句话:"我们要把人、社会、自然界看成是老师中的老师。"这是说生活同画家的关系,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古人讲师造化,也是这个意思。可见自古以来也是这样认识。说生活是老师的老师,也符合事实。我们向前人学习,前人是我们的老师,前人的老师又是谁呢?也是生活。

至于说“青出于蓝”,又有发展。那是老师教的结果,学生学习的结果。不能说明生活是第一位的关系变了。

这是一个创作规律,不能违反这个规律,我们要遵循这个规律,去进行创作、写生。

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这对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同志都适用,是必须遵循的。对我们画画这个专业来说,怎样去观察、体验、分析。就是要通过写生。

写生既是生活实践,又是艺术实践。画家是通过直接观察生活和直接反映生活的。因此,必须重视写生。

写生可以直接检验一个画家认识和理解生活的能力,有的写生稿,名曰写生,但缺乏生活气息,只是记了些符号。根据这些符号仍按自己的老习惯去画,画出来的东西难免千篇一律,这种存在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没有深入认识生活,必然不能深入地描写对象。

历代中国画家如何观察生活,由于长期的实践,总结了一些方法,对我们仍有借鉴作用。

如散点透视,它既是表现方法,也是观察生活的方法,是中画家喜欢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对象,所谓移步换形,他不固定于一点,要走动着看,看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面面观得面面形,从一山看出多种形态,对山了解的比较全面。我画南京的钟山,曾进行过前后上下的观察,从最高骆驼蜂下至山腰,看到钟山陵的形态,如果仅从山的东面观察,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山上的天文台曾作过现场写生,在进行创作时把建筑的位置,根据画面的需要,或高或低也作了调整,画成之后,没有人说不合理,因为这是艺术创作,不是画地图。

写生要有取舍,不是看见什么画什么。石涛有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什么意思?第一绘画的素材是奇峰,是自然界的精粹;第二精粹素材要多:第三精粹的素材不易取得,要搜才发现,这搜字也是深入的意思。实际我们在写生时,很少根据石涛这样讲的去实践,前几年我带着学生到连云港写生,正逢下春雨,在云台山看到多种多样的流泉,我们被吸引住了,连伞都没有带,冒雨爬山看瀑布,同时勾了一些稿子,当地画画的同志,看见这些稿子,问我是经那里画的,我说就在你们已经住过的多年的地方得来的,他很惊讶,我说你要向石涛学习,奇峰是要搜出来的,他藏在里面,你从不深入进去搜寻,就发现不了,这也说明,到生活中不深入,是发现不了宝贝,所以是不多的。李可染谈他写生曾经这样讲过,他要花一定时间找他认为入画的对象。因为自然界不是所有的山所有的水都能入画,我到小三峡写生,都有、说剪刀峰很好,我看剪彩刀峰不全好,从某一角度看很雄奇从另一角度看就不如画。维纳斯不论从那一个角度看都很美有很美,因为它是艺术品,剪刀峰是素材,素材经过加工,才能升化为艺术品,这说明生活与艺术的距离。

写生是为了积累素材,也是为创作找题材,要胸有丘壑,主要是深入生活,观察体验,一方面写生收集形象素材,一方面要记忆。外出写生如果时间来不及画,就要注意多看,多记忆,既是没有形象素材,也可按记忆的形象画出来。有的写生之作,为什么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是在写生的过程中就进行了艺术加工。一般当写生进行到百分之七八十根据艺术效果的需要进行艺术加工。一般有经验的画家,可以把写生与创作结合起来,但不一定都结合得好。

刘海老到苏州画:“青、奇、古、怪”四株古柏是对树写生的,这幅画是六尺纸连接的,二丈四尺长的巨作其中怪柏是倒挂在地上,他把已画了将近两丈长与实景相对,显然是夸张了,他是对实景写生又不是完全受实景的限制,发挥了他的主观性,大胆地进行艺术加工,是一幅很成功的作品。

写生也是收集创作素材,收集什么不收集什么,重点收集什么,一般收集什么,根据创作要求而定,这是属于有目的性的写生,有的并不都是如此。

傅抱石先生画"茅山雄姿"(1964年画,此画曾在光明日报发表过)我曾陪同他去茅山写生,他是先观察茅山整个气势画了速写,他看到山顶上有房子,就爬到半山腰没能上去,

但他还是叫我上到山顶看房子和其他建筑并画勾下来,其实远处望房子不太清楚,随便画个什么房子都行,作点景并不重要,他为什么要这样具体的了解呢?他认为那些建筑不但是茅山的外形特点,而那些建筑正是当年新四军工作的地方,有革命历史意义,也是他要表现这张画的主题,所以他很重视素材的取舍,这是根据创作需要而定素材,是为创作主题服务的。

艺术作品是客观生活的反映,作品要正确的反映生活,积极地影响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艺术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研究和分析客观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才能正确地反映生活中美的东西,才能使他画的作品有生气,有意义,才能达到感人的目的,说出来大家也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认为是教条,其实不然这是一个社会主义作家艺术家必须努力追求的真理。也是我自己几十年来创作实践学习深切体会,谁不按这条规律去实践,就不能画出人民喜爱的作品,就不能是作品有生命力,也就不能给人以鼓舞和美的享受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帮助人们提高思想境界的道德培养。因此深入生活,首先是要热爱生活。

深入生活,热爱生活,一个同时也是在生活中受教育。在大自然中看到烟云变化,感到很美,看到瀑布流泉,也感到很美,这些美好的景物,都对我们有美的教育作用。看到一个山峰,或一株松的美的姿态,回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接受了自然美的教育。参观一个水利工程,那宏伟的气象,是人感到鼓舞,这鼓舞也是对我的教育。

由于在生活中受到了教育,也就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感情,所以我们到生活中,不单是收集创作素材,更重要的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所谓创作灵感,灵感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我认为从热爱生活的感情中产生的。如果对被描写的对象,没有什么感情,甚至不感兴趣,怎么能激起创作冲动,产生灵感呢?是不可能的。也有对创作缺乏灵感,缺乏感情,照样的画画,我看缺乏感情的画,是不能打动看画人的感情的,当然也有由于表达能力很差,表达不出自己的感情的作品,那就要提高自己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有的人到生活中收集了许多素材,自以为可以画出一些好画,结果画不出来,画出来的东西,自己也不满意,还要到生活中继续感受,(石云同志两次去西双版纳体验生活的体会)这个例子,也说明写生不仅是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感受。

1963年,我到贵阳的资丘写生(在宜昌地区)除收集彤系素材(还访问了干部和群众了解了当年贺龙同志和敌人英勇斗争的革命故事,群众指着那里江水对我说,解放后从水里捞出当年红军的骨骸,指着陡峭的山岩,对我说红军在敌人的包围下,为了突围,就是从那悬崖上跳下江的。这个教育对我很深,高尚的革命气节教育着我,也激励着我去歌颂他们,因此,我创作了“山高水长”这幅画。

热爱生活,作者对生活的感情,就是作品的灵魂。

(三)关于如何创作问题创作是一个大问题,同思想,生活艺术技巧有密切的关系。要搞好创作需要以上几方面的修养,思想是统帅,生活是基础,艺术技能是表达能力,认识生活,反映生活,都要以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否则,就不能深刻的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甚至歪曲了生活。如果没有生活基础,失去了描写的对象,就是有好的思想,高超的艺术技巧,

也不可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同样思想再美,生活如何丰富,没有好的艺术技巧来表达,也就不能完成创作任务。艺术学校设专业课,创作课,政治颗,艺术理论颗等等,是为了培养全面的艺术人才,这些课程设置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些课程设置能否保证培养出艺术人才呢?也不一定,因为从道理上大家都是这样承认的,但是要联系实际去做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画画的人一般是比较重视绘画技能的提高,对思想修养政治理论的提高重视不够。我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革命的画家这里必须提高的,不然你就无法对现实生活中积极地、消极地、真的、善的、美的能正确的反映在你的创作中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艺术品。

也有的同学认为,学政治理论是搞政工的人学的事,学了也是教条,和专业无关,不对,这样认识问题很不全面,如十二大的文件中所讲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对我们的文学艺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要指出了我国文艺画展的方向。

胡耀帮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是思想文化方面的一条重要战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的有着独特作用的组成部份,同时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以其特有的形式和手段,同亿万人民群众保持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我们一张张好的美术作品,通过了它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着观众,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的感情,因此我们每作一幅画就该考虑用我们艺术手段去创作能对人们起到什么教育的作用。用我们的山水画,教育的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他们的高尚审美观念的艺术情趣,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的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样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厦是不能顺利地建成。所以说我们作一个革命的艺术家要想到自己所要创作的作品,是和建设高度精神文明有着什么关系认识的地位作用,才能把我们的每一张画创作的更有新意,更能在建设精神文明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艺术创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就山水画来说有的作者借山水抒情,寓意,有的反映自然美,有的作为笔墨练习,虽属同一题材,创作的目的不同,效果也自然反映不同。但是要成为一幅反映时时代精神有成功作品一定要首先注意一幅作品的主题思想,古人也讲"意在笔先"下面我从自已学习体会谈谈两位老先辈画家的成功作品。是怎样立意的。

傅抱石、关山月两位前辈画家合写的“江山如此多娇”主题思想什么呢?是歌颂祖国的河山,尤其解放以后,我们对祖国河山有着同过去不同的感情,在祖国受到期侵略的时候我们忧国忧民,起来保卫祖国,祖国得到了解放,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河山新造,更感到我们祖国可爱,有着对祖国喜悦的感情。祖国的解放又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导人民?命得来的。这幅画的主题思想是歌颂祖国,是歌颂党,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对党的思想感情。

河山及红日是表现这一主题的艺术形象。作者把近景表现为喜色的调子,凌并突山了荟萃的松林,把远景描写为雪山层叠,当中漆黑流交错,形象的表现了祖国辽阔广大的气概。红是当空照亮了祖国大地,生灵,万物生长在阳光之下,感到温暖幸福。

作者把喜气盎然的南方与皖白雪的北方,组织在一个画面上,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又以强烈的红日暧调子与雪山的冷调对比,突出了红装素裹。把不同地域的景物,有机的组成一处和谐的整体。既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作者又用烘染天空,阳光、云气造成了一个满面满无尽的气氛,使人感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画外有画,恢宏薄大,气象深远。

在这幅画的艺术处理过程中,作者也遇到一些困难。这是一幅大幅,画了小画,画大的就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画太阳的时候,周总理及陈毅同志看后曾指出,太阳画小了,这就是指出了作者不敢画大的思想。只有克服了思想上的困难之后,才能于?太阳画大,画幅才能扩大{约放大了四分之一。

为什么怕太阳画大,付抱石认为画大了,好像在画上贴了一张膏药,不?调,不好看。怎样是美怎样是不美,是作者艺术观的反映,在一位贯长于水墨表现自然景物,追求谈雅情调的画家,其点景人物像身着红衣,也不过米粒那么大,而且还是放在不显著的位置。现在要画太阳当空照,画成脸盆那样大,这是作者在艺术上的突破。首先是思想上的突破,从此而后作者画红色的延边及芙蓉国里尽朝晖,取于大胆使用强烈的红色。人认为这是受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影并有所发展。

钱松岩的“红岩”,是在1960年到重庆瞻仰红岩新村后创作的。傅抱石余彤甫等几位老先生同时画过这个题材,都在画的近景画了一株松,构图基本相同。都是停留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主要是由于钱老开始画红岩也是这样的水平。

当时革命痕迹题材的作品还不多,由于思想水平限制,对于描写的对象,认识理解还不深,只表现眼睛所见的自然景物,也是必然的。"红岩"这幅画,当时就被认为是优秀的作品,主要是由于钱老突破了创作同一题材的作品水品,作者没有仅停留在自然现象的描写。

什么是真实的描写,在当时也弄不清楚,自以为把眼睛所见的景物画出来,就是真实的了,这是表面的描写,如"红岩"前面的那株阴阳树,凡到过红岩参观过的人都视到,树的阳面是红岩,树的阴面是国民党为了监视共产党,特务住在那里。这棵树就成为阴阳分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它给人的印象很深,正因为如此,画红岩该画阴阳松,这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如果不画阴阳松,有人就会提出这不是真实的表现红岩。钱松岩开始画红岩也有阴阳松,该都没有意见,当在画面是去掉这棵松时,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争论。其不同意见。主要的认为缺乏真实性。

素材,并不等于就是艺术,还要经过组织,裁剪,去掉那棵树,就是剪裁,舍去次要的,才能突出主要的。

钱松岩在红岩一画的用色,是夸张的,强烈的红色调子,已不是红岩的自然本色,而是作者感情的色调,富有象征意义的色调。作者为了打破色调的单一,沉闷之感;穿插了白的芭蕉,白的路,以及有变化的白的云气,石纹的粗细浓淡,有浓厚的装饰趣味。整个画面色调沉着,庄重,单纯中又有变化。钱松岩在这幅作品中,画芭蕉不作自然主义的描写,采用王维的雪里芭蕉的手法,而没有画成绿色,完全是为艺术效果的需要。对技法的古为今用,应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钱松岩的这个经验,对我们也有启发。

作者在画上的题诗("风雨万分黑,红岩一帜红,仰钦奋彤笔,挥洒曙光中")同他的画一样,流露出他热爱党的思想感情。诗情画意相生相成,也就更为感人。

从傅抱石画太阳,和钱松岩不画树,在他们整个构思及艺术处理过程中,贯穿着如何立意作品主题思想逐步深化的问题,是经过了认识再认识,表现再表现,认识指导着艺术实践,

实践增进认识,艺术技巧也随之得以提高。

晓宇一幅完整的作品,要反复的提炼,加工、不急于求成,如付抱石画"等细把江山国画"了几十次。李可染画漓江,也是一画再画,都是在提炼上下功夫。百炼成钢,炼的功夫不到,仍然是铁不是钢。搞创作要有生活素材,光素材还不行,还要概括加工,就是把素材提炼成艺术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相得益彰,画意比诗意还要隐晦,有时借诗意才了解画意。1980年刘海粟老人到黄山写生,他画了一幅百丈泉,是对景写生,瀑布自高山倾注而下,气势逼人,水被山石所阻,穿石流下,形成对比,使人感到水流势不可档,有一股冲激力量,再看他的题诗,"蛰龙腾空涛响,玉虹吐雨秋波爽,"才了解画外之意。他说,吐雨是需努创作,更直接的流露出画家本人的翻身自豪感,以急切的心情,把晚报能力贡献给艺术事业,这是作者借画黄山百丈泉,写自己胸中的百丈泉。是借景抒发作者对世俗怀抱之气。

画画同写文章一样,要言之有物,要有真挚的感情,不能无病呻吟,对生活要有感受,要有自己的见解。还要有高超的技巧,很强的艺术表达能力。需要长期的修养,艰苦的磨练。李可染先生衣一棵图章"废画三千"道出了学艺术的苦,他是深有体会的,在上面提到的几幅画,在立意、生活、技巧结合的是比较好的,不是经过长期的修养,是达不到的艺术境界的。

在我学画的过程中,其中甘苦也是很多的。如画“葛州坝”从开始要画,到画的完成,在思想上经过多少次反复。当我看到报上介绍葛州坝的宏伟式程,很受鼓舞,很想画。去后到了葛州坝参观,听一些同行介绍,画这样大的工程吃力不计好,又看到工程的场面那样大,不知从哪里画起,望而生畏,思想上就有些动摇。当时也画了一些速写,都反映大坝的部分面貌,如果从一个侧面描写当然也可以,为画一个坝墩的施工情景,也可反映大坝建设气氛,类似这样的描写,在画长江大桥的施工时,也曾经看到,我认为照抄别人的表现形式,反映不出大坝的特点,怎样画才好,我也想不出办法,当时也有这样的想法,就是画不出来先感受也好。

我有个看山的习惯,喜欢前后左右看,有时上下看(只要时间许可)我运用这个观察方法去看大坝的。我到建筑工地里面看,好像到了一个城市,各部分的关系弄不清楚,我从大坝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从左到右,爬到吊楼上四望,从南津关远望,对大坝得到一些综合印象。也画了一些工地速写。但我没有在现场动笔,主要是感到太复杂,画起来没有把握。在我回南京的几个月,我才试着画这幅画,直到落笔,是否能画成,我仍然没有把握。

我最怕画吊楼,坝墩那些变化的线,但又不能加避主体式程,我是抱着试试看去画的,但复杂变化中找出规律性,这就要加以分析,才能把握住其形象,在用线表现,求线的变化,其粗细长短,组合而成,以避免刻板失去之生动。

论画散记

张文俊

一)

学画要先有法,然后再无法,临摹学传统主要解决有法问题。临摹古画要把功夫下在领会作者构思立场用笔用墨上,而不是简单地摹画原迹。学传统一定要钻进去,然后再跳出来,钻进去不容易,跳出来更难,要到生活中去观察,发下新东西,发现美的东西,石涛讲"搜尽奇峰打草稿。""奇"就是最美的东西,发现这些美的东西就要考虑用什么新的方法来解决,这就牵涉到用什么新的笔墨来表现,新的笔墨技巧是在传统的笔墨技巧基础上发展的,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无法"经过了"无法--有法--无法"这样一个过程,"无法"是从有法之中脱胎而出的。因此"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即这个道理,随着时间的积累,创造一整套"无法"的表现方法,这便是形成风格的重要基石。新的"无法之法"在生活和意识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提高,就回成熟地形成一个艺术家及其流派的某种风格。由于生活的范围所限,因此风格及流派往往带有地域性。(1983.4)

要到生活去认真观察,所画之处的特点一定要有感受,笔墨要从生活中来,这样每年画一处就有一处的特点,笔墨也有新意。(1983.5)

山水画最早作为任务画的背景而出现,大约在东晋至唐以后山水画逐步次数,人物画成熟虽早,但山水画之成就比人物画大,山水中技法多,风格多,程式化虽不好,但创造程式及风格流派,程式比生活高,更集中简练了,如京剧中的行步,"程式"在作画时比较容易表现对象,如"石分三面","树分四枝"等,都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画的观察方法与西画不同,有一套表现虚实强弱和取舍方法。五代荆浩讲,看山首先要看气象(即气势、即整体),然后再看阴阳,再看主次,石涛云:"搜尽奇峰打草稿",即要找到最没的东西,不是看到什么画什么,要"搜"要"找",即要深入,生活中些美的东西,往往一晃而过,有一次去连云港写生,雨后山上有很多泉,我冒雨登山,从感受中创作了《响泉》着幅画,连云港的画家说:"我们擦黑能够器生活在这儿,为什么没有发现?"张老说:"你们雨后有没有去过?"因此有些景物不是在马路边能看到的,所以一定要"搜"。中国画的透视与构图也与西画不一,"以大观小","散点透视"还不能说明山水画的透视方法,创作时还可以上下、左右搬动物象,画黄山可以把泰山的某些东西搬来,只要合情合理。作画要大胆取舍,这些都是有法无法之间的辨证关系。要熟悉笔纸材料性能,作画时要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大胆"心中就要有数,意在笔先。工具材料熟悉掌握也是"大胆"的一个促成方面。(1983.5在全国卫生系统学习班上讲稿)

二)

通过深入生活,细致观察,当场写生、探索,找出生活中的一些新的表现方法,改变习惯形成的一些画法,从中找出富于表现生活气息或地域特点的新技法。这些方法是从生活中不断积累,即可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1983.9.14.)

不是依样画葫芦去画对象,而是研究如何表现对象,要表现自己的感受。这就需要不断深入生活,观察研究对象,切记不动脑筋乱画一通。(1983.10)

文学创作要"以情纬文",同样作画也要以情入画。笔迹所到是情感的表现,而不是画技法。笔墨技法服从于表现对象的情感,如笔笔从技法出发,所画的画必定枯燥平板乏味。要

画好可以改变热的其中,也可以改变画的气息,纠正不好的笔性,这一点很重要。(1983.11.12)

作画要有一个主题和中心,要表现的东西就尽力夸张,周围其他一切东西的安排都要为这个中心服务。凡影响主题,无关紧要的东西甚至省略不画,这种处理也是提炼和升华一般生活中的感性自然现形象到理性创作形象的重要手段,这个问题在生活的观察中就应该积极主动、认真地去发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和老师,每到一处应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和具体感受,要多看多思,发现新的美,从而考虑用什么技法来表现,不要每到一处就急急忙忙地画些不具体的稿子,回来又用自己的老方法去画,甚至套用画谱或别人的方法,这样是难以提高的。每次外出回来都要敢于打破自己原有的程式和表现方法,丰富和发展表现新的感受和新的事物的方法,在思想和艺术上不断创新。这样艺术生命才能永保青春活力,反之就会枯竭衰退。(1983.12)

一张画不但要乍一看感到好,还要耐看,美术史上闫立本三顾张僧??的画被人传为美谈。美术作品耐看,除了构思立意即内容有深刻的含义外,山水画中对文学的素养,特别是对诗意的追求也是很重要的。除此还需要有高度娴熟的笔墨技巧。笔墨乃看包括几个方面,除了对于书法上的功力,音乐的节奏感等因数之外,笔墨的收拾功夫也很关键。往往一张画只画一遍饿效果容易好,但容易薄,不耐看,而加墨又容易板,要加得不多不少,恰倒好处才行。(1984.3)

三)

到生活中去如何取景?石涛云:"搜尽奇峰打草稿。""奇峰"就是最精彩的东西,对景要有取舍,不可平均对待,造型艺术中的形象很重要,要抓住最有代表性的进行夸张,突出主题形象。画山取形时首先要注意山峰的造型。山峰像人的"头"一样,最能引人注目。如画泰山采用方构图,表示稳如泰山。泰山南天门一带看上去像城墙一样,把它的精神抓住,创作就自由了。画山有时用竖构图表示雄伟,大海取横构图,表示宽广。如何画好水?就要注意观察、研究水,画泉要注意水口的。急缓要有变化,要有节奏感。笔墨要以浓淡虚实求之。画水先画石,石势定,水势自明;大势定再调整丰富石势,最后再定水势中的细微变化。取形要抓住结构,不能太概念化。钱松言先生对石头的结构画的很丰富,但不是自然主义的。傅抱石画天池林海的石壁丰富、严谨、生动、,来源于他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傅先生写生时为画还一棵树,有时画几个小时,认真抓住树的结构、穿插、虚实、姿态、等等。因此如没有生活的基础,长期对形象的积累,下笔作画就不肯定,没有把握和胆量。水瀑下面要注意变化,不要太抽象似是而非。作画不必求全,有时要抓住局部,局部刻画可以小中见大。大幅画要抓整体气势。从速写被上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的大小。观察生活不当,速写撩草,在创作时就会感到作用不大。画山和树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赶查、体会,紧紧抓住对象的特点。怎样从取得的"原料"中进入创作?取形时要注意客观,创作时应加如主观感情。形象越丰富,积累的艺术语言越多,创作时就会感到左右逢源。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古人生活的领域更广阔,因而表现家法上应该更丰富,去补充传统技法。如生活这一关搞不好,创作水平是很难提高的,取形是积累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今画家在技法上的"变法",都与对生活的长期观察与生活的具体环境及艺术修养有关。海粟大师六上黄山得黄山仿佛,七上黄山得黄山奥妙,八上黄山得黄山变化无穷。到生活中去可以打破对艺术上的守旧、保守,读书则加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的深度,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人看了画能够震动,回味无穷。光凭技法是不能成为一个大艺术家的。作画虽然很累,但心中有所慰,即对生活热爱的情感。既然热爱生活,就一定要把它画好。如没有这样赤子之心,画出来的画就冷冰冰、干巴巴的。

学习和研究时可以集中力量在一段时间中公婆一样东西,这样容易见效果。笔墨的放和收有生活的基础有关,只在形式上追求,虽然也能花样翻新,但很难提高。要认真对待画中的题款,傅抱石先生题款时先用一个纸条写好用图钉在画上来回钉,反复观察,才觉得题款位置,其态度是认真、严肃的,画面中表现不到的或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解这一点很值得研究。除外题款时书的形式应与画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应有牵强、不自然的感觉。(

高中美术:《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Jiangshan Duojiao——Modern Landscape Paint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这节课是继中国古代山水画之后的中国现代山水画。对中国画的介绍在上一节课已经完成了,这节课主要是欣赏名家的现代山水画,从中体会到画家“以大观小”的独特方式和山水画的意境,尤其是现代山水画的“与时俱进,革故图新”。 【学生分析】 学生对现代山水画眼见的为多,但真正意义上能够体会到画家的目的还很少。所以这节课事先让学生搜集现代山水画的资料,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带有场景),课堂上进行分析,这样结合实际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并提高学生欣赏兴趣。【教法学法】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之后欣赏现代山水画较容易些,在教法上,采取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作品自主讨论分析,并与古代的山水画比较,理解其创新的一面。 【重点难点】

重点是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的明显变化。难点是理解现代山水画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并了解了中国画的特点,画家寄情于山水之中,热爱祖国的江山之情都融入的国画中。那么现代的山水画又是怎样寄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中国现代山水画。(展示上节课的图片与这节课的比较,并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由上节课的基础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自己主动欣赏讨论,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把好正确的欣赏思路就可以了。 欣赏李可染的几幅山水画 李可染简介 《鲁迅故乡绍兴城》(图片展示) 《江山无尽图》(图片展示) 《麦森教堂》(图片展示)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图片展示) 黄宾虹简介 《万松烟霭》(图片展示)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学画山水画》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中国山水画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2、通过看、听、想、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讲评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美 3、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热爱祖国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听、想、讨论,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中国山水画,并简单谈谈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片段 “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什么内容?是根据什么画种制作而成的?” 师生交流中国画的简要知识,如中国画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国画颜料等等) 1、关于中国画你还知道些什么? 2、发展概况: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中国画按照绘画题材可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如何欣赏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的一些知识。 一、导入、揭题 播放视频资料《央视宣传片——水墨篇》 “这段视频中的内容,和课前看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是体现的一个国家的精神

老师小结:山水画不仅能表述一个故事,而且还蕴含了许多更深层的东西,比如中国的文化、精神。而早期的山水画主要是呈现了真实的景物,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画家们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融入了其中 二、山水画知识 师:通过描绘自然界中山水树木、天地云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变化,山水画画家们把真实的景呈现在纸上,供别人观赏,同时也在这变化莫测的山水间藏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山水画的特点 出示《溪山行旅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画中内容”“画中是怎么表现悬崖峭壁等景物的”“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立轴(又称中堂) 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 留白: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体现空间的灵活性,白色的雾气萦绕着整个山体,由线条勾勒的整个山体在白色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山:整个山壁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给人一种仰视(由下向上)的感觉, 瀑布:从山腰直流而下,从笔直的线条中似乎可以感受出瀑布的那种冲击力十分强大 崖壁上再输茂密,浓浓的墨团几乎占满了山头 山脚下:由近及远的山路凸显出画面的纵深感 动静结合:飞流直下的瀑布与静止的山间景色,形成动静的对比,似乎把画家看到的那刻美景存留了下来。 峻巍的山势造成动人心魄的效果,使人感受自然造物的伟大

【古代素描山水画】古代山水画

【古代素描山水画】古代山水画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 答:高山流水。 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投票: 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

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画。 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身边的两幅长卷。事实上,这是一幅长卷画,很长的一幅画。很想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吧。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长卷,被称为画中“兰亭序”的《富春山居图》。要了解它,同学们可以看课件的相应部分。看完后,请参与论坛的讨论。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结合了解此画的作者。 讨论题:《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 视线的移动。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 “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起因的一个思想——卧游。(提示学生去了解画家宗炳)当然在这儿还要特别提到黄公望是我们常熟人,这是我们的一个骄傲。 以后同学们看画时,一定要放松心情,体会古人卧游的感觉。 当了解了中国山水画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就要来了解山水画的发展了,看看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那些名家名作。同学可以进入“中国”这课的学习,先阅读一下——山水画简史,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学习时注意先看每张页面上的学习目标,学习中有任何问题,可进入讨论区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讨论一: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迫在眉睫。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观,文化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 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

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 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 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5、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

《学画山水画》美术教案

课题《学画山水画》课型造型表现课时1—2 教学目标认 知 领 域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色,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 热爱。 技 能 领 域 赏析中国山水画作品,尝试笔、墨运用技巧;在学习过程中,对比认识几种常见表现技法,灵活运用。 情 感 领 域 尝试临摹、创作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或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某种自然景色,交流自己在作 画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水墨画 的浓厚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 点 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难 点水、墨的焦、浓、重、淡、清、以及干、湿变化的掌握;灵活运用表现技法,构思合理的山水画构图。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图片、中国画工具和材料、衬纸生:中国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板书设计 学画山水画 皴法: 墨色: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 图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讲授新课 (一)介绍山水画的发展阶段及作品 1、什么是山水画? 2、认识山水画的几种表现形式? 3、介绍山水画作品:(欣赏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二)欣赏画家的作品,教师讲解用笔用墨的方法与特点 教师先演示绘制步骤: 三、作业要求: 1、用水墨的形式表现山水景色 2、注意构图、用墨、用笔的变化 3、大胆表现自己的所看所想 四、作业展评 五、课后拓展 课下利用时间可以进行水墨写生练习 学生欣赏老师带来的风景图片一起走进意境优美自然界。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画山水画的兴趣 教后记: 在这堂课上,我通过提问导入新课,问学生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最美丽的地方,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回答,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自然界美丽的山水风光,让学生产生乐于游山玩水,乐于欣赏大自然山水的愿望,从而导出新课。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浓厚兴趣,从而揭示课题——学画山水画。 接着我讲授了山水画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山水画是在隋朝独立成科,当时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展子虔,学生了解了中国画之中的山水画这一领域的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国的国粹——中国画有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介绍隋朝著名山水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这一幅青绿山水画,讲解了山水画的一些表现形式。接着我又现场示范山水画之中的石头的技法,讲述了画山石所要用到的各种皴法, 在这堂课上,我在时间的控制上没有做到完美,在导入的时候时间没有把握好,讲授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即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以及中国画的魅力的时候花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时间紧迫了,在接下来的教师当堂示范山水画中的石头的画法的时候,时间就显得有点紧了,以至于没能够一边仔细的示范,一边讲解,而是用很快的速度就把石头画完了,导致学生们在下面跟着练习画山石就显得有点找不着北了,这是由于前面在时间上的一个延误造成的。

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目录 第一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第二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第三篇:山水画临摹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写意花鸟临摹心得体会 第五篇:人物头像临摹、写生更多相关范文正文 第一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关于这个话题我本人已经关注过很久,至于临摹和写生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二者并存的。自我在学习美术以来在传统方法上都是先临摹后写生,至于我临摹的还是很少的,结果是我不能轻便的学习和认识素描,只是一味着的画,到头来使得自己的逻辑变得很混乱。临摹是每个学生阶段性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但是临摹的具体理解又是什么呢?临摹不单单是所谓的临袭别人的摹本,在我看来而是临摹别人的一种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明暗处理能力,这也是素描的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说在我看来素描的临摹与写生的环节安排可以算做是具体的。在学生们刚刚踏入素描这一领域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迷茫的,老师也是,他们就回说买书回来临摹,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引领,所谓的引领也就是说作为老师带着学生去书店选购书籍,这个好处是可以选择老师自己喜欢的或是和自己本身教学很相似的书籍,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配合的跟着老师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安排了。如果没有引领的话,学生在自己去买的时

候往往会瞎买、无目的的买。之后很可能会造成书籍无用、不符合教学计划等等。这样一来对你的下一步教学时很无利的。所以说对于教学开始的引领是很重要的。之后在进行教学讲解让他们能很好的理解造型和结构,在进行教学示范,让他们带着目的性的和理解过后的心态去进入临摹,这样的效果远远大于盲目临摹带来的好处,也很好的为下一阶段垫下基础。在这之后的环节才是真真的进入写生状态,这样才能很好的避免一系列在盲目教学时候带来的不便,也能清楚的让学生能够在临摹与写生的安排上受益。所以在之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这 样就行,而不是盲目,漫无目的,所谓的教学计划也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进行的教学安排,这样才能够很好的缩小学生之间的大差距,让他们在短短的集训或者基础学习的时候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第二篇: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关于临摹和写生的心得体会 关于这个话题我本人已经关注过很久,至于临摹和写生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二者并存的。自我在学习美术以来在传统方法上都是先临摹后写生,至于我临摹的还是很少的,结果是我不能轻便的学习和认识素描,只是一味着的画,到头来使得自己的逻辑变得很混乱。临摹是每个学生阶段性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但是临摹的具体理解又是什么呢?临摹不单单是所谓的临袭别人的摹本,在我看来而是临摹别人的一种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明暗处理能力,这也是素描的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说在我看来素描的临摹与写生的环节安排可以算做是具体的。 在学生们刚刚踏入素描这一领域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迷茫的,老师也是,他们就回说买书回来临摹,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

《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 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水墨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水墨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水墨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水墨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 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二、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

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山水画——金碧山水 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瀑

山水画临摹教学的几个问题

刍议山水画临摹教学的几个问题 夏万杰 (江苏教育学院盐城分院,江苏盐城224001) [摘要]临摹是学习山水画技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山水画临摹教学要为学生精心选择确当的山水画临本,要循序渐进,适时地明确不同阶段的临摹要求,要引导学生悉心解读山水画临本,让学生在临摹中领会笔墨语言符号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山水画;临摹;教学 临摹是学习山水画技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而言,只有学习并掌握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程式才能知晓其精髓,从而加强艺术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要掌握山水画的传统精神,临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临摹在山水画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摹课作为山水画教学安排的基本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 山水画临摹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为学生精心选择适合临摹的山水画范本 在山水画临摹教学中,首要的问题是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山水画临本。特别要注意选择古代经典作品作临本。古语讲“取法乎上,得法于真”。在为学生选取山水画临本时,所选的范本必须要具有严谨质朴、纯正宽厚的品质,笔墨合于法度,章法构成得于中正。这样才能便于学生从作品中学到规范得山水画语言技法,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精髓和法度。选临作品只有是值得反复揣摩和品味,经得起推敲的的精品之作,而且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具有代表意义,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时代特征、笔墨语言、流派风格进行深入分解、辨析和精深把握。例如在临习龚贤的山水画作时,要重点选取《重山烟雨图》、《秋溪书屋图》、《秋拂高楼图》等苍秀浑沉、清寂幽深风格的作品,用笔严谨,笔笔为则,精简清透;用墨求繁,层层积染,苍苍茫茫[1]。学生通过对龚贤作品的研究为其对山水画面皴法的研究打下基础,对积墨山水画的技法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流派纷呈,名作繁多,浩如烟海。如此之多的画作在教学中不可能逐幅临摹一一顾及;否则,穷其一生都无法完成临摹研习的目标。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范本是山水画临摹教学至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选择,则必须选择经典作品遴选精品范作,为学生准备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山水画临本,使之入手就能感受到纯真中正的笔墨手法,领略山水画的艺术精髓,为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譬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代表着宋以来的山水画雄强浑厚的风格,学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学画山水画》教案

《学画山水画》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色,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2、赏析中国山水画作品,尝试笔、墨运用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比认识几种常见表现技法,灵活运用。 3、尝试临摹、创作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或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某种自然景色,交流自己在作画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山水 画的浓厚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 然景色。 教学难点:水墨的浓、淡、干、湿变化的掌握,灵活运用表现技法,构思 合理的山水画构图。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图片、中国画工具和材料、衬纸 生:中国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图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师:说到山水画,或许大家会觉得陌生或者觉得太难了。其实不然,每个人对 于自然美景的向往都是天生的,而山水画则是表达这个美好景象的优秀绘画形式。今天就让我来带领大家走进意境优美的山水画世界里。揭示课题《学画山 水画》。 二、讲授新课 (一)介绍山水画的发展阶段 1、什么是山水画? 师:山水画是中国画科之一,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简称“山水”。描写山 川自然景色为主的绘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2、认识山水画的几种表现形式?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浅绛山水、水墨山水和泼墨山水。 3、介绍山水画作品:(欣赏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二)欣赏画家的作品,教师讲解用笔用墨的方法与特点 1、总结中国山水画基础知识: (1)用笔:中锋、侧锋、逆锋 (2)墨色:浓、淡、干、湿 (3)皴法:披麻皴、斧劈皴等(教师演示) (4)三远:平远、高远、深远 2、教师先演示绘画步骤 (1)取景构图(根据图片进行)画山石,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勾、皴、染、点。边讲边示范 (2)充分放手给学生,教师巡视指导 3、欣赏学生作品: (1)学生和老师一起练习一下各种皴法。 (2)体验山水画的取景与构图,观看后让学生说说山水画的绘画步骤。 (3)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作品,喜欢它的什么地方?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可真好,在欣赏作品时,我们都注意到这些作品在构 图上非常饱满,色彩也是非常丰富,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看到同 学们创作的这么好。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小朋友的画作,你们想看吗? (展示学生作品) 四、布置作业 1、用水墨的形式表现山水景色 2、注意构图、用墨、用笔的变化 3、大胆表现自己的所看所想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讲评 (1)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学生自评、互评。

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追求的不是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人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也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一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有删改) 14.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层次。 15.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上) 第一节中国山水画源流 一、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历朝历代涌现出伟大的画家,创造的难以数计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积累的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 二、教学内容: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画以勾勒廓填为主,山石已略有皴斫。另一派是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曾令李思训、吴道子各以嘉陵江为题在大同殿内描绘壁画。“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可见吴道子独到的奔放笔法,超妙出群。从另一角度看,画家能集三百里风景于丈许壁画之内,突破时空限制,得心应手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种能力的具备,本身就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所以张彦远得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结论。这个“变”,标志着山水画已进入成熟期。继吴而起,王维是在唐代山水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他是著名的抒情诗人,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他在艺术上寄托了恬淡闲适的思想。他发展了水墨山水画,描绘富于诗意的田园景色,融诗、画为一体,开始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从传为他作品的《辋川图》、《雪溪图》来看,山石画法已有渲染,尚无明显皴法。唐代另一位山水画家张躁,其作品已失传,他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却流传至今,总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最根本原则,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画的主客观关系。他的破墨法和王维的泼墨法,把线扩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这一流派,后世称为“南宗山水”,吴道子后来以人物画而著称,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 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他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他的《匡庐图》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层次分明,皴染兼备,气势雄浑。滕固在《唐宋绘画史》中说道:“盛唐以后山水画上长时期的努力与酝酿,它的成果终于在荆浩的作品中显现了。他是集了众长,他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2015-03-05 15:12 479775943 许多热心于中国画、山水画的同志,要我谈谈学山水画的问题。我想从自己学画的经历出发做一点总结。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体会,不一定正确,其中即或有可取之处,也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别的同志。加上近来有病,来不及做一番深入浅出研究的功夫,现在先从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不成熟的看法。美术是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搞好是不容易的。要有正确的艺术道路、把路子走正;还要下很大的苦功夫。"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的,只有学而知之。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有高低区别,但也只是学习上有快慢之分。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技能。随随便便是搞不好的。我在广东温泉养病时,有个女孩子问我,她能不能学画,我说楼下有一棵树,你坐下来认认真真画四个小时,不要起来。关键不在几个小时不起来,而在考验她有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一生很有幸,有机会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林风眠、盖叫天等前辈艺术家在一起,我与他们很熟悉,他们都有很高的成就,我看他们在艺术苦功方面无一不是惊人的。"天道酬勤"是齐白石的一方图章, 这是他的座右铭。我是在他八十七岁到九十七岁这十年里向他学画的。他在八十几岁时,每天早上至少要画七、八张画。

九十多岁高龄,每天还要画四、五张画。去世前两天仍在作画。他的另一方图章"痴思长绳系日",是说不愿时光流逝,恨不得把太阳拴住。黄宾虹是在五五年去世的。生前,他每天不停作画。五四年他九十一岁了,有一次我在他家呆了六天,看到他在一个晚上就画了八张画稿。徐悲鸿同样也是很勤奋,常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两句话勉励青年。回想我在杭州时,有一次和盖叫天在茶馆里喝茶,当时他已七十多岁了,穿着长衫、盖着两腿。我发现他把一只脚放在八仙桌的横档里,原来是在练"伸筋拔骨"的苦功夫,他是什么时候都不忘练基本功。著名武生京剧老演员尚和玉对我说:我们在台上演戏,别人看来很轻松愉快,不知我们在台下流过多少血汗,实际上我像是半个出家人,许多休息、娱乐都牺牲了。当代画家黄胄作画很勤奋,听说他一年画了廿多刀宣纸;吴冠中画画,可以坐下去继续画十个小时不起来,只吃点干粮接着又画。这种艰苦精神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艺术家的地下工作,要天天练。他们露面的只是展览会上的作品、舞台上的表演、观众往往不知道,作者付出了多么巨大的艰辛劳动。鲁迅先生说得好,我坐在桌子前写作是工作,坐在藤椅上看书是休息,"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全集编校后记》,鲁迅全集廿卷、第663页)确实,千千万万人学艺术,真正有成就的不多。学文学艺术的废品率相当高,搞不好就成了空头的文学家、

山水画临摹的心得体会

山水画临摹的心得体会 刚开始画山水画。感觉总掌握不了毛笔。慢慢地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了一定的进步。想说下我对这几周的山水画学习的心得体会。 中国山水画这一高雅艺术形式的产生,成为独立的画科并形成鲜明的特色,从美术史研究的成果来看,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比西洋风景画的出现提早了千余年。在这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山水画能够得以持续地发展,应得力于历代画家倡导并躬行的“外师造化”(写生)与“传移模写”(临摹)这两个途径。与这两种途径相似,山水画人才的培养亦有“写生——创作”和“临摹——创作”的两种方式。 唐代以前的山水画,没有形成独立的画科,山水景物仅为主题人物画的点缀与陪衬,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上的山水景物即代表着这种绘画状况。现存我国最早的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亦只有山石轮廓,树木造型简单,着青绿重色的山水画。隋唐以后,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脱离开来,画家们创造了各种适宜表现不同结构对象的笔墨语言和山水景物的组合形式,与此同时形成了山水画写生创作的理论与主张,这是艺术实践与表现技法发展一定阶段的规律性总结。 在一般情况下,常人游山观景只注意其形状、纹理即物理属性,而画家则看到美的形式与蕴含,或者是凭借景观媒介联想到笔墨形式和组合美的符号。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形式和象形符号,是画家在不同的山水景观中经观察、模写与艺术提炼亦即是写生与造化的结果,南北朝、隋唐五代,山水画家就已认识到创作与客观对象的关系。 近、现代山水画名家,也不乏写生探索的例子,尽管他们都有过“传移模写”(临摹)的实践经验。钱松岩在华山写生时,发现古人的“荷叶皴”走了样,写生便根据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石理纹路、水迹斑痕的对象。傅抱石写生中综合了“乱柴”、“乱麻”二皴法,形成勾、点、擦、刷、泼墨、烘染等多种技法并用的灵活多变的独特技法——“抱石皴”,他在陕北高原的写生画稿,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黄宾虹不拘泥于古人法度,“非超出古人理论之外不可”,“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这也正是他山水画艺术特色的自我写照。李可染坚持画写生创作,一定要摒弃中国画的糟粕——“公式化”,写生创作使他

浅谈山水画学习的心得体会11

山水画山水的心得体会 中国山水画从古到今流传几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山水画至今流芳百世山水画的技法千奇百怪变化多端。应从实践中去理解、去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写生才能形象地、真实而具体地深入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和提高形象思维。写生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再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写生的过程去学技法和规律掌握一般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当然艺术决不是某一种事物的图解和说明它是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艺术也是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革命时代新的意境。美术是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搞好是不容易的。路子要走正还要下很大的苦功夫。“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用的只有学而知之。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有高低区别但也只是学习上有快慢之分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技能。因此我认为要了解很多学术知识。首先了解绘画基本功如下一、学习山水画的基本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是一般的造型能力2、是专业的基本功。中国画专业一般分山水、花鸟、人物。例如画山水画的人对自己专业的特定对象要进行深入研究进行专业基本功的严格训练。一个具备一般造型能力的人不见得能画好山水画画山水还要有画山水专业的基本功。一定要对水、树、石、云、点景人物等进行专门研究深入观察、研究大自然山川的组织规律要超过一般人的认识程度古人讲“石分三面、下笔便凹凸之形这

就很难。山有脉络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纹理千变万化要表现好是不容易的得下很大功夫。古人又讲“树分四枝”。要把树的前后、左右关系画出来。画不好就只有左右两面没有前后关系画人物就更严格、要研究颜面、动态、手足、衣服、衣纹等等不管画什么都要有专业的基本功并不是只要有了一般的造型能力就能解决一切。3、是掌握绘画工具性能的基本功。我们画画对自己绘画专业的工具性能、特点、表现手法、技巧、技法都要深入研究。画中国画对笔墨的研究要下很大功夫。宣纸、笔墨是中国画的专用工具、画中国画就得对宣纸、用笔、用墨有所认识。如何使用笔墨、笔墨在宣纸上的表现效果都关系着中国画的特色因此对中国画的工具运用、技法要进行专门刻苦的锻炼。 二、学习山水画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要向高手学习甚至也可向比自己差的人学习。如有的人他的某一想象是对的、不能达到你吸收这一点达到了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一再强调学习学习面要广。学习面窄了非常吃亏学习最大障碍是骄傲自满一个人骄傲自满是最无知最浅薄的表现。学习山水画要做到三点第一学习传统广泛吸收中、外艺术的长处要有读遍天下名迹、名著的气概。第二是到生活中去到祖国的壮丽河山中去写生。第三是集中生活资料进行创作三者有联系以有区别循序渐进相辅相成逐步深入的一个全过程绝不可偏废作意舍掉其中一环如果投机取巧学序混乱终将一事无成在基本功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写生。古人在客观世界中长期观察、分析、研究。已经发现了很多规律这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珍视认真继承。中国画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出奇异的光彩。但

学习山水画的三个步骤

学习山水画的三个步骤 山水画的学习应该包括三个重要步骤,缺一不可。那就是学习传统、对景写生和精心创作。学习山水画,首先要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临摹的目的是什么?无疑是学习古人精湛的绘画技巧:如笔墨技巧、章法技巧以及勾皴点染的基本技法。这是一个寂寞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技巧就应该到大自然中对景写生,大自然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李可染先生曾说过:学习山水画要研究两本书,一本是传统,一本就是大自然。可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是山水画家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因为临摹只是解决了笔墨与技巧的问题,而只有写生才能学会如何把自然界的真实山水景致提炼概括成画面上山水形象。五代画家荆浩“写松数万本,始得其真”。白雪石、李可染等大家更是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名山大川。这种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你具备了以上两种能力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山水画的创作就是画家把自己的主观审美情趣和大自然真实山水完美结合形成山水画作品的过程。创作时要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对所搜集来的素材进行从新加工,包括取舍、变形、提炼、概括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典型形象。所以对景写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创作,因为那只是搜集素材的过程。对景写生就象律师搜集证据,精心创作则象律师在法庭上的应诉,应诉要比搜集证据复杂的多。如果一个山水画家不能完成创作这一步,就只能局限于临摹他人的作品或机械地描摹自然。今天是一个追求享受的时代,能忍受寂寞,甘于清贫走完这三个步骤的人越来越少。尤其对于后两个步骤,更是这样。写生毕竟是去物质生活相对落后的山野之地,创作那更是艰辛的脑力劳动,于是很多人就停留在了第一个步骤:临摹。今天能看到许多山水画作品其实就是古人作品的复制或位移后的复制。反正古人已经去见马克思了,不会从地底下出来指责你侵犯了他的知识产权。这样的作品从美术作品的角度来说它缺乏时代感,同时也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显得死气沉沉、千人一面。科学求同,艺术求异,这样的作品显然是缺乏艺术生命力的。

山水画作临摹步骤图文教程,如何正确的临摹国画水墨画

山水画作临摹步骤图文教程,如何正确的临摹国画水墨画 临摹古画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方法,也是必经之路,没有其他捷径。临摹古画主要是学方法,用笔用墨,皴法、作者的思想,绘画程序等,掌握山水画的基本规律。临摹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行为,我们要学习古人是如何用皴法来表现山体结构的,而不是去抄它每一笔每一画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样式。进而去理解这种皴法的发展由来,思考怎样能与现实的自然景物想融合,使这种皴法富有生命力。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创作。初学者“应还从规矩”。必须找寻其规律,以及用笔用墨的方法。临摹古画不能只学方法。因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不光只是那几种皴法,更主要的是一些绘画理念,观点,以及画家所注入的哲学思想。所以必须要加强文化修养,学点古诗词,学点哲学,禅,道,儒,五行等。山水画线条的基础是书法,因此还要学点书法。山水画史也是必须了解一些,知道中国山水画是怎么发展过来的。像传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 审美规律,有了这些作为基础,自己才能对中国画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国画的韵味源自古典书卷之气,而非现代时尚之气。绝对不要以透视关系、明暗对比来考量国画。临摹画作一定要持之以恒,哪个名家,都有超出常人之处,细细体会,细心摹画。首先不要入手先临摹风格太突出,个性太

强的作品。要从一些平稳和谐的作品入手,然后,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特定风格临习。切忌浅尝辄(哲)止,无论临习哪家,都要钻研一番,等到真正掌握其方法以后再换别家。正确临摹国画(起点)对象--看(观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第二,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加强记忆(终点)。第三,再一次轮回,(无数次下去。。。。。。)这是一个无数次的“试错--修正”的过程,任何的临摹都不能百分之百接近原帖。可以说任何临摹都是意临。本素材摘录自《现代山水画名家作品临析宋文治》。徐建明编绘,《唐人诗意图》临析步骤此图为宋文治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图气势磅礴,笔法劲健,墨色浓郁,白云飞流,相映成趣。临习之前应细审画中要素,如石纹、松树、瀑布、山势等等,果断落笔,流畅不滞。步骤一:从近处以浓墨画山石,中侧锋并用,提按有别,笔势、线条、墨色都要传神。石上松树枝干穿插,疏密得体,以焦墨浓墨画出。加画松针要注意外形和内在结构。步骤二:画出中景主体山峰,山势的走向和笔法一定要把握住气势,转折处过渡自然,不能失去大势,谨小慎微。步骤三:加远松在山峰上,要与山形一致,画远山瀑布,墨色须减淡。步骤四:淡墨烘染山石云气,留白处要有形态,显示白云的动势,染淡墨于近石和远山的凹处。步骤五:染墨绿色于山石和松树,注意有的山峰需留白。步骤六:待干透后,加点,加擦,以汁绿线复勾松针,以赭石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