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八法及护理

中医八法及护理

中医八法及护理
中医八法及护理

第十三章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

2、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8.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宜,如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

9.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10.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也不宜应用汗法。

二、吐法及护理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常用于中风、痰涎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

护理方法:

1.病室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无异味。

2.服药应小量渐增,以防中毒或涌吐太过。药物采取二次分服,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

3.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呕吐时协助患者坐起,并轻拍患者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不能坐起者,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并注意观察病情,避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须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4.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被,并整理好床单位。

5.服药得吐者,叮嘱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复感外邪。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理;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服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

8.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9.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宜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高血压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呕吐物,以便化验。

三、下法及护理

下法,亦称泻下法。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治邪正俱实之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之一。由于邪在肠胃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性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用。

护理方法:

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语发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等证。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1)患者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应安排在调节温湿度方面良好的病室,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有利于静心养病。

(2)大承气汤,应先煎方中的枳实和厚朴,大黄后下,芒硝冲服,以保其泻下之功效。

(3)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观察排泄物性质、量、次数、颜色、腹痛减轻的情况,若泻下太过出现虚脱,应及时配合救治。

(4)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禁食3~5日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饮酒,以防热结再作。

(5)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2.温下: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脐下硬结,大便不通,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脉沉迟。代表方有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1)温下病证,宜住向阳病室,注意保暖,使病人感到温暖舒适。

(2)同时,在饮食方面应注意给予温热性味之食品。

(3)温脾汤,方中大黄应先用酒洗后再与其它药同煎,药宜饭前温服。

(4)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取连续轻泻。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病趋好转之势。

3、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未复,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枯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代表方有五仁汤、麻子仁丸等。

(1)润下药一般宜早、晚空腹服用。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

(2)对习惯性便秘病人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也可在腹部进行按摩疗法。

4.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聚体内,或胸胁有水气,或腹肿胀满,凡脉证俱实者,皆可逐水。代表方有十枣汤、舟车丸、甘遂通结汤等。

(1)逐水药多用于胸水和腹水病证,服药后要注意心下痞满和腹部胀痛情况。

(2)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除,部分药兼有利尿作用。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之症。由于此药有毒而力峻,易伤正气,所以体虚、孕妇忌用,有恶寒表证者不可服用。

5.攻补兼施:适用于里实证虚而大便秘结者。代表方有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1)患者多属里实便秘而兼气血两虚、阴液大亏者,用药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服用新加黄龙汤需加姜汁冲服,既可以防呕逆拒药,又可以借姜振胃气。

所以清法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若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或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的,又当清法与滋阴并用,更不可纯用苦寒直折之法,热病必除。至于外感六淫之邪的表热证,当用辛凉解表法治疗,不在此例。

护理方法:

1.清法用于热证,饮食、室温、衣被、服药等均宜偏凉,病室空气新鲜,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可根据病情调节室温。

2.煎服药护理:清热之剂,因药物不同,煎药方法亦应有区别,如白虎汤中的生石膏应打碎,用武火先煎15分钟,后入其它诸药,改用文火,煎至粳米熟;普济消毒饮中的薄荷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应后下以减少有效成分挥发或分解破坏而损失药效。凡清热解毒之剂,均以取汁凉服或微温服。

3.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如服白虎汤后,患者体温渐降,汗止渴减,神清脉静,为病情好转。若患者服药后壮热烦渴不减,并出现神昏谵语,舌质红绛,提示病由气分转为气营

两燔;若药后壮热不退而出现四肢抽搐或惊厥者,提示热盛动风,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救治措施。对疮疡肿毒之证,在服药过程中若肿消热退,为病退之象。若已成脓,则应切开排脓;对势入营血者,要观察神志,出血及热极动风之兆,一旦发现,立即处理。

4.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多食蔬菜水果类及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西瓜汁、梨汁、柑桔等生津止渴之品。

5.苦寒滋阴药久服伤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添加醒胃、和胃药;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孕妇忌用。

中医八法补法

中医八法6-补法 补法 什么是补法: 补法:是指人体内阴阳气血出现亏损的虚浮时,用可以补益的药物来滋养亏损的气血的方法。 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内生理功能比较低下。 造成原因: 1、人体先天禀赋不足。 2、缺乏后天适当的调养。 3、疾病的耗损。 虚证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像又大多体现于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 虚证的分类: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具体表现: 1、气虚和阳虚都属于阳气不足的病证,两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出现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症状。区别,气虚体质虚弱无寒象,阳虚体质虚弱有寒象。(怕冷、畏寒) 2、血虚与阴虚都属于阴血不足的病证,两者的临床表现类似,具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症状。区别,血虚者热象较少,阴虚者通常会发热。 三、补法 1、适用范围:凡是人体出现虚证的情况时,都可使用补法来治疗。 虚证造成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养。3、疾病不断损耗等。 补法的具体方法:补法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个方面,(从

阴阳五行),从藏象学说来讲补法包括补肝、补心、补脾、补肺、补肾五个方面。在使用补法时,应将补法分为不同的层次,才能根据病人不同的层次,达到满意的疗效。 3、补气与补血 补气是指人体出现了气虚的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可用补气药如人参、白术、茯苓来治疗。 补血药是用在患者出现血虚的症状(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常用药物:当归、川芎、鸡血藤、阿胶等。 阳虚与补阳 阳虚:具有气虚的一切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同时兼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容易腹泻等。常用药物巴戟天、杜仲、续断等。 5、阴液亏虚:具有血液亏虚的症状(心悸失眠、皮夫萎黄),同时伴有脸上潮红的潮热、手脚心流汗、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通常使用白芍、麦门冬、熟地等补阴药来治疗。 6、补血药比较温燥,容易造成口干舌燥产生虚火;补阴药比较寒凉滋润,容易造成体质偏寒。 7、补气药的温热程度比不上补阳药来得迅猛。单纯气虚,可以使用人参、白术、党参等药物来治疗。如果出现了阳虚(虚寒体质),必须使用补阳药物如巴戟天、杜仲、附子、干姜等。补阳药温热程度补气药大,补阴药的寒凉程度比补血药大。 8、气虚的治疗:气虚在五脏中,出现气虚的脏腑有脾、肺、肾、心。即(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心气虚)治疗时可根据上述四脏进行补益。 9、血虚的治疗:血虚通常属于肝血虚和心血虚,治疗时可以针对肝、心二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临症上最基本的条件,就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 理-就就是透过八纲四诊的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的理由; 法-就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 方-就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的方剂; 药-就是选择对症的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就是中医临症的步骤,但就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的方法。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的八法,并随着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相互地配合。 何谓八法? 所谓的八法,就是指汗、吐、下、与、温、清、消、补八种。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的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的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 汗法-逐邪出表 汗法就就是使病人发汗的意思。凡使用发汗的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就就是汗法。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的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温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的治疗方法。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就是属于辛温发汗的最住药方。 辛凉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的辛凉解表药,以治愈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药物中的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的桑菊饮、银翘散等,均就是此法的药方。辛温与辛凉发汗法就是应用时的基本原则,在临症的应用上,就不会如此单纯了。必须再考虑病人的体质、新病与旧病的兼夹、表症与里症并见复杂的情况,巧妙地运用其它方法配合,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又有助阳发汗、滋阴发汗、化饮发汗、表里双解等方法来加以配合。 助阳发汗 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的人,就不可以单紽纯地发汗而已。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的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的阳气。此时,最好以参苏饮之类的方剂来治疗。 假使病人体质属于阴虚,感染外邪时,也不能贸然用发汗去发汗。因为阴分亏的人,多半津液不足,如果出太多汗,反而会造成津液耗损的病变。所以,在发汗时,必须顾及阴液。所以,萎蕤汤一类的方剂最适宜此体质的人 化饮发汗 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此时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须一面温阳化饮,一面开表发汗,才能使风寒外解,痰饮内化。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剂。 表里双解 病邪若在表,应该用汗法;病邪在里,则要用下法。假使既有表症,又有里症时,就应该先用药解表,再治里。然而始末内外壅实,表里俱急的情况下,就无法先表后里。此时只有双管齐下,汗下兼用的表里双解法了。方剂中的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即就是此法的佳方。 由此可以得知,汗法的配合运用就是很灵活的。不过,必须牢记的一点就是,惟有表症又需要发汗时,才就是汗法的适应症,否则就不能使用汗法。所谓的须要发汗,又有两种情况: 有头痛、恶寒、发热等现象,但就是郄没有汗时,就必须要发汗。

中医护理:中风的辨证施护

1辨证 中风的发生,主要在于患者平素阴阳失调,气血亏虚,调养失摄,忧思恼怒,饮食失节,劳累伤正,外受时邪等诱发。发病的主要病理为阴不恋阳而致肝阳暴涨,阳化风动,气血逆乱,挟痰挟火,窜扰经脉,闭寒心窍而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 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1)中经络:大部分患者神志清楚,少数患者有轻度的意识障碍。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2)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之分。①闭证:邪闭于内,以痰浊为主,为实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可见气粗,鼻鼾,痰鸣。舌苔黄腻,脉弦滑数;②脱证:气脱于外,以正气外脱为主,为虚证。突然昏迷,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多,遗尿,四肢厥冷,舌痿,脉细弱或微欲绝。 2施护 (1)按急症一般常规护理。(2)病室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刺激。(3)绝对卧床休息。中经络者宜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部略高,不要随意搬动。(4)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痰阻者,随时吸痰。中脏腑者应避免舌下坠,舌咬伤。(5)做好口腔、皮肤、眼睛护理。用复方佩兰漱口液清洁口腔每日2~3次。眼睑不能闭合者应给予凡士林纱布或生理盐水纱布敷盖,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尿管,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一次,预防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按摩骨突处预防褥疮发生。(6)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神志、瞳孔、体温、呼吸、舌苔、脉象、血压及四肢活动等病情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患者血压速升,呼吸变深,脉缓为早期脑疝的表现。血压急剧下降,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表示病情严重。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血压测不到,呈阴阳离决的表现。出现上述症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7)口眼歪斜者,可针刺大迎、地仓、颊车、下关等穴。语言障碍者应早期进行语言训练。半身不遂应注意局部保暖,受压部位用2%红花酒精液按摩。一切注射应在健侧进行。(8)饮食宜清淡。给予少油、低盐、低糖、易消化食物。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食物不宜过冷或过热。鼻饲时头偏向一侧,不宜过多过快。(9)恢复期应指导患者坚持功能锻炼,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和情感所伤,防止复发。 中风之症重在预防。对40岁以上,平素血压偏高经常头痛、眩晕或感肢体麻木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多属中风先兆。注意加强防治。应嘱其平时节肥腻、烟酒、忌辛辣、戒躁怒、节房事,适当增加体力锻炼增强体质,提高防治效果。

中医护理:阴挺的辨证施护

1.本病的病情观察要全面而仔细: (1)观察子宫脱垂的程度及有无阴道壁、直肠壁、膀胱壁膨出,有无排便困难和小便失禁等情况。子宫脱垂分三度:Ⅰ度者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水平以下,但不超出阴道口;Ⅱ度者,子宫颈或连同部分子宫体脱出阴道口外;Ⅲ度者,子宫颈及整个子宫体均脱出阴道口外。 (2)观察脱出物表面皮损情况,如有红肿、破损、出血、糜烂者,可搽敷锡类散,并用消毒纱布保护。 (3)观察分泌物的量、色、质,如量多色黄质稠者,湿热蕴蒸颇甚,防其化脓;如量多色白质稀者,气虚或肾虚挟湿也。 (4)观察伴随症状,伴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者,为气虚;伴腰膝痠软,头晕耳鸣者,为肾虚;发热腹痛,腰痛,苔黄,脉数,为湿热蕴蒸,宜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严重者要绝对卧床。产后注意避免过早使用腹压及下蹲或劳动,如挑重物、插秧等均会导致脱垂加重。 3.可采取膝胸卧位,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 4.保持每日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可给服麻仁丸5g,每日2次,或每日调服蜂蜜1汤匙,以润肠通便,避免大便努责。 5.注意调畅情志,向患者扼要介绍本病病因、证治及转归,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 6.及时治疗慢性咳嗽。 7.注意个人卫生,内裤宜清洁柔软,及时更换,每日清洗外阴,或遵医嘱药物熏洗或浸洗。 8.加强卫生宣教工作,积极预防本病发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9.使用子宫托。选择合适子宫托,以放置后不脱出又无不适感为宜。教会患者放取托的方法,子宫托每晚清洗,次晨放入,保持阴道清洁,子宫托若长期放置不取出,可发生嵌顿,局部组织因受压而缺血坏死,甚至发生瘘管,用托后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换大小合适的子宫托。 10.注意补养气血,增强营养,如肉、蛋、禽类食物。气虚者,可选黄芪气锅鸡、青山羊血;肾虚者可选青山羊血、杜仲、猪腰等药膳配合治疗。若挟湿热,可试用丝瓜络炭酒(丝瓜络烧成炭,研成细末,每次用白酒兑开水冲服少量)。

中医八法1--汗法

中医用药的方法------中医八法介绍 第一章汗法 1.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或者是发汗法。 2.主治:感冒、外邪侵入肌肤表面,称为表证。发汗法用来治疗表证,使肌肤表面的邪气在病人的出汗过程中随着汗液的流出而溢出体外。 3.表里的相对概念: (1)体表的部位属于表,内脏的部位属于里。 (2)经络的部位属于表,脏腑的部位属于里。 (3)腑的部位属于表,脏的部位属于里。 (4)外感的病证属于表,脏腑的病证属于里。 凡是病情比较轻浅的属于表证,病情比较深重的通常属于里证。 4、表证的特点: (1)引起原因: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侵犯人体的肌表引起。 (2)病情比较急促,病程比较短,症候相对比较轻缓。 (3)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等症状。) 5、感冒服用的药物: (1)解表剂(辛温解表剂、辛热解表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桑菊饮、银翘散等。 (2)只用桂枝汤发汗,不调理脏腑气血起不到应有的疗效。 (3)a西药治感冒容易产生副作用,损伤肝肾;b病情不是特别严

重不要使用西药治感冒;c感冒的症状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同体质有关;d治疗感冒要对症下药。 6、感冒的类型: (1)体质偏热-------口干舌燥、喉咙肿痛。 (2)体质偏寒-------腹泻、全身肢体酸痛。 (3)气血虚弱体质-------食欲不振、全身倦怠无力。 (4)体质偏实-----------频繁吐痰、呕吐恶心。 症状:指人体生病后出现的各种病理现象。如:发热、头痛、咽痛.......舌胎薄白、脉浮等等。 症候:根据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归纳为不同的疾病类型,称病症,不同的病症具有的症状特征,称症候。 7、古方治疗现代人感冒的作用 (1)由于现代人体质复杂(不少人先用西药治不好后才用中药)单纯的古方(桂枝汤、麻黄汤等)仅仅40%左右的现代人有效。 (2)治疗感冒要找准病症、症状。 (3)参考处方:(小儿用方) 症状:小儿5-6岁,在前3-4年中经常感冒,每年换季时经常感冒好几次每次都要打吊针7天以上才好。 治法:从小儿背后的穴位进行拔罐和针灸;同时服用中药汤剂。 参考处方生石膏30克、连翘3克、牡丹皮3克、黄芩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麻黄10克、桂枝5克、北沙参15克、白芍10克、麦门冬15克、甘草5克、茯苓15克。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1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法'通常是扌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寒,而未入藏 者,故可?汗而已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医用药V法及护理 杨艳艳 阳经络皆受其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护理方法: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0毫升或给予幵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护理方法: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 退, 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门留寇 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 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护理方法: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 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 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 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 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 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 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汗法及护理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 ............. .......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 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 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 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 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护理方法: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 汗法及护理 汗法及护理 汗法及护理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测试题.

2016年五月份内科护士中医药知识测试题 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 1、包煎 2、补法 3、后下 4、吐法 5、先煎 6、烊化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味药应先煎: A.附子B.藿香 C.鹿茸D.阿胶 E.犀角 2.以根、茎、种子类为主的汤剂,煎煮前需浸泡: A. 10~15 分钟B.15~20 分钟 C.20~30 分钟 D.30-45 分钟E.60 分钟

3.催吐药宜何时服用: A.睡前 B.饭后C.午后D.清晨E.不拘时间服用 4.出现舌唇、肢端及全身发麻等早期中毒的表现见于: A.半夏B. 乌头C. 白果D. 蔓陀罗E.巴豆 5.妊娠慎用药为: A.川芎B.三棱C.桃仁D.益母草E.甘草 6.有大毒的药物是: A. 洋金花 B.细辛 C. 白果 D. 鸦胆子 E. 白花蛇 7.下列哪味药应溶化后再服: A.生石膏B.青黛C.犀角D.鹿角胶E.琥珀 8.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汤剂,煎煮前需浸泡:

A. 5~10 分钟B.10~15 分钟C.15~20 分钟 D.20~30 分钟E.30~45 分钟 9.半夏中毒时,可选用的洗胃液是: A.高锰酸钾B.过氧化氢C.碳酸氢钠 D.生理盐水E醋酸 10.驱虫药宜何时服用: A.晚上睡前B.饭后C.饭前 D.不拘时间服用 E.早、中、晚各服一次11.寒下药适用于: A. 表实热证 B.里实热证 C.表里无 实热者 D.虚热证 E.湿热证 12.下列哪味药应包煎: A.附子B.藿香 C.鹿茸D.滑石E.砂仁13. 病在胸膈以上者,服用时间宜: A.睡前 B.饭后 C.午后D.清晨E.空腹

14.芒硝的煎煮方法为: A.先煎B. 后下 C. 烊化 D.冲服E.包煎 15.薄型的膏药,宜于勤换,多适用于: A.溃疡B.肿疡C.坏死D.疔E.疖 16.真热假寒证服药时,宜: A.热药热服 B. 热药冷服 C. 寒药热服 D. 寒药冷服 E.热药温服 17.煎药时间从水沸时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一煎需要 20~30 分钟,二煎需: A. 10~20 分钟 B. 20~30 分钟 C. 5~10 分钟 D. 25~30 分钟 E. 20~45 分钟 18.下列哪种药不应热服: A. 理气 B. 活血 C. 止血 D. 化瘀 E. 补益 19.膏滋又称为:

方剂学之八法 下法 和法

方剂学之八法下法和法 方剂学之八法 下法和法 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 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的痢疾等病证。-大、小承气汤。 2、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脾胃冷积,寒实结胸,以及大便不通等证。-大黄附子汤。 3、润下:适用于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燥結便秘证。-麻子仁丸、济川煎。

4、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主治水饮壅盛之肿满证-十枣汤、舟车丸。 5、逐瘀:适用于(下焦)蓄血、瘀血、内结等证。-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 6、逐痰:久积顽痰老痰证-礞石滚痰丸。 但逐瘀、逐水均有其对症的主药,而下法只用以为辅,比较特殊。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下法也是中医学很具特色的一类治法。泻下,荡涤,攻逐,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但是我们往往使用时,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使用。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宿食、燥屎、冷积这是属于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瘀血,那是包括妇科、伤科、内科。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须攻下的,也是常见的病理产物。结

痰、停水是水湿壅滞以后,形成的理里产物的不同的类型。这六类,实际上就是饮食、瘀血、痰水。这六类病理产物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方法。 适应病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或积水等形证俱实之证。 围绕着六类不同的病理产物来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这是指的有饮食积滞在胃肠,需要用攻下的这类病证。热结旁流是热实互结的又一类表现形式,这在后面的大承气汤证,重点要分析这个问题。它本质上仍然是热实互结在胃肠,而现像上这个旁流,是热邪逼迫津液从燥屎的旁边流下,可以这样理解的。热邪逼迫津液从旁而下,是由这种燥屎内结,本质还是燥屎内结。但这种情况伤津最快。停痰留饮,瘀血积水,这仍然是前面谈到的,属于形证俱实之证。一般情况下,以攻下实证为主。当然有正气不足了,有气阴两伤,或气血不足。分别要结合补益方来攻补兼施。 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性质大体有寒热之分。所以我们有寒下、温下两个主要大法。从种类来说,它有饮食积滞造成,也又水温、水饮、痰结这一类造成,需要攻下。当然正气亏虚,要攻补兼施:从程度不同来看,热屎互结如果较轻,仅仅

中医八法2--下法

中医八法2---下法 一、什么是下法? 1、定义:下法是泻下法和攻下法,对于许多中医来说,主要用于治疗便秘。除此外,还可用于治疗人体内湿热停滞的病证。 2、适应证、功效: 适应证:下法是引导气机从肛门而下的最好方法。使气机下降,达到行气活血的效果。 (1)瘀证、代谢很差。(2)大便不通。 (3)肝胆指数过高。(4)固定性的痛证(配合其它药物)。 功效: (1)泻下。(2)加快人体代谢,增加吸收。(3)中医八法中,下法功效最强,疗效快。 二、如何掌握运用下法? 1、下法主要用于治疗里实证。 2、实证:指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侵袭所引起的病证。人体的生理功能并不低下,具有足够的正气与致病的因素相互斗争,称实证。 3、实证常见症状: (1)发热、胸痛、胸闷、烦躁不安、呼吸气粗、痰涎壅盛。 (2)脘腹胀痛拒按、神昏谵语、小便淋漓涩痛、便秘或腹泻。(3)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4、里症:除肌表的病证外,人体内脏腑发生的病变引起的疾病称里症。

里症的特点: (1)里症病邪所犯的部位比较深,在人体内部,气血、脏腑等器官。(2)里症的病情通常比较复杂 (3)里症常见症状: A、壮热、畏寒肢冷、身体微微发热、潮热、口渴躁。 B、疲乏困倦、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腹泻、小便短赤或清长、便血等。 5、热证便秘: (1)产生:风寒邪气→表证(未痊愈)→侵入人体→胃热→食物停滞→形成便秘→热性便秘。 (2)饮食原因: 经常食用辛辣、油腻、难也消化的食物,容易停滞在胃肠中,导致水湿痰饮的停滞,最终形成热性便秘。 (3)寒性体质服用热性药物过重过量,也会引起热证便秘。 6、寒证便秘: (1)长期大量食用生、冷食物,使脾胃变得比较寒凉,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食物不能完全消化而停滞于肠道中,最终形成寒性便秘。 (2)吃得过少,导致摄取的食物营养不均衡,长期这样,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导致虚寒内盛的现象,吃进的食物因体质过度虚寒而停滞,恶性循环,最终出现寒证便秘。 7、气虚、津液亏虚便秘:老年人、重病人、体质比较虚弱的人,由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辩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但“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这就是说病可概括证。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可分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温热论》对温热病以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但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豆豉汤、生妾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八法下法和法

八法-下法、和法 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 分类: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 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的痢疾等病证。-大、小承气汤。 2、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脾胃冷积,寒实结胸,以及大便不通等证。-大黄附子汤。 3、润下:适用于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燥结便秘证。-麻子仁丸、济川煎。 4、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主治水饮壅盛之肿满证-十枣汤、舟车丸。 5、逐瘀:适用于 (下焦)蓄血、瘀血、内结等证。-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 6、逐痰:久积顽痰老痰证-礞石滚痰丸。

但逐瘀、逐水均有其对症的主药,而下法只用以为辅,比较特殊。 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下法也是中医学很具特色的一类治法。泻下,荡涤,攻逐,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但是我们往往使用时,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 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使用。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宿食、燥屎、冷积这是属于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瘀血,那是包括 妇科、伤科、内科。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须攻下的,也是常见的病理产物。结痰、停水是水湿壅滞以后,形成的理里产物的不同的类型。这六类,实际上就是饮食、瘀血、痰水。这六类病理产物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方法。 适应病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或积水等形证俱实之证。

中医治疗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中医治疗八法,供大家阅读!中医治疗八法:下法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 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八法:吐法吐法是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一般采用给病人服用催吐药或者使用刺激让病人呕吐。 吐法并不是一种使用特别广泛的方法,因为它毕竟对胃有一定的损伤,所以用时要慎重。 中医治疗八法:温法温法是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祛寒邪,使阳气恢复。 经常使用的是一些温热药物。 温法根据寒病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分为三种,即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和回阳救逆。 中医治疗八法:清法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

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中医治疗八法:汗法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八法:和法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中医治疗八法:消法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 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中医治疗八法相关文章:1.中药是如何制成的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

中医护理:肛周脓肿的分型与辨证施护知识讲解

中医护理:肛周脓肿的分型与辨证施护

精品文档 以肛门肿痛、隆起、坚硬如石、大便排出困难,有里急后重、舌紫痕,此型应活血化痕消肿止痛,以三黄膏外敷,三黄栓纳人肛内一枚每日一次,重点做好情志护理,因情志不畅,气滞则血癖病情加重。此外使病室温湿度适宜,协助患者料理生活。 2、湿热下注型 以肛门坠胀疼痛、红肿较重、食欲不振,渴不多饮,大便燥结或澹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给予清淡无刺激性的饮食,如绿豆粥、青菜等。便秘者多吃水果,塘泻者少吃粗纤维素蔬菜,肛门坠胀者肛内纳人三黄栓一枚,清热通便。 3、肛门热毒型 局部以红肿热痛,坐卧不安,受压或咳嗽时症状加剧,溃破后液黄浊,稠而带臭味,常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口渴冷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此期以清热解毒,凉血祛窟,软坚散结为主,发热盛者给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位,局部外徽三黄膏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每日换药一次,用硝硼散30g每日热水坐浴2次,疼痛盛者给元胡止痛片,便秘者口服清宁胶囊每晚2粒,嘱患者多饮水。 4、饮食调护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因此我们便用“培土生金”方法,加强病人的饮食调节。 肛周腔肿的发生与湿热有密切关系,所以油腻生湿热的食物应有所节制,同时要戒除烟酒及嗜茶习惯,忌食难以消化的甘厚腥和辛辣刺激之品,应多食清淡、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的食物如冬瓜、丝瓜、绿豆、萝卜等。 5、情志护理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完整统一的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内伤,身必败亡”之说,肛周脓肿患者,尤其女病人怕羞,不方便等因素而不诊治,延误病情,因此我们对此类患者更应做好情志护理,可给患者讲述病情的转归以及此病的发病机理,解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心情舒畅,配合医护,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肛周脓肿的护理是很重要的。我们应严格掌握病人的辨证施治原则,辨证分型施护,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护理,减轻病人的痛苦,及早防治尽快解除病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中医八法简介

中医八法简介 发表时间:2009-07-13 发表者:高永华(访问人次:899) 北京316 医院 确定病证后,紧接着的便是选择治疗方法。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临证时灵活运用,还能产生更多的法则。 1.汗法 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比如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诸症消失。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2.吐法 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如喉证中的缠喉证、锁喉证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反复使用。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有津涸阴亡的趋势时,即所谓“急下以存阴”时用之。一种是缓下,又分两类,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一类是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大致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秘的不可用。 4.和法 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证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 5.清法 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证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比如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熄风镇痛;还有温毒证用清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方药及用药护理

方药及用药护理 方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药的用药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士必须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掌握中药的给药途径、用法、剂量、时间、服药禁忌等内容,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护理。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简称药性。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五位,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能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三)归经 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四)毒性 有毒与五毒关于毒的含义,在医籍中,常指药物的偏性而言。所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其中“毒药”一词,就是药物的总称。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包括药物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 (一)配伍 1、配伍禁忌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

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陀僧,巴豆畏牵扯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芒硝畏三棱,官桂胃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妊娠禁忌凡易对母体、胎儿产生损害的药物,均为妊娠用药的禁忌。妊娠禁忌药分为慎用药与禁用药两大类。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大辛大热之品中的部分药物,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积实、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等。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以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砒霜等。 3、服药禁忌 凡禁用药一般都不能使用,慎用药应根据孕妇病情,斟酌使用。如孕妇患病非用不可,应掌握安全、有效的原则,把握好剂量、炮制和配伍等环节,尽量减轻药物对胎儿及孕妇的危害。 三、用药护理 1、容器通常选择以带盖的陶瓷沙锅、瓦罐为佳。 2、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洁净澄清,无异味,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3、泡药煎药前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可浸泡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变质。 4、煎药 (1)火候: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

中医八法4温法

中医八法4温法 一、什么是温法: 1、温法:是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寒症的一种方法。 2、寒症分为表寒症和里寒症。 (1)表寒症:人体受自然界的寒邪侵袭,寒邪停滞在人体的肌表引起的寒症证侯。 (2)里寒症:由于人体内疾病的耗损,劳累过度,先天体质虚弱引起的寒邪,寒邪停滞于人体的体内而引起的寒证证侯。 (3)寒证:凡是疾病的症状具有“寒”的属性的病证,统称寒证。特点:a:生理机能低下,b:体内的热量不足。 (4)寒证常见症状: A:恶寒喜暖,面色苍白,手脚冰冷。 B: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C: 口淡不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5)寒证分为实寒证和虚寒证。 A:实寒证:指外在的寒邪侵入人体肌表或是侵入体内所引起的寒,包含过食生冷食物引起的寒证。实的概念:“实”是指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由各种疾病形成了多余的病理产物“寒邪”。包含自然界的寒邪以及人体饮食而入的冰凉食物产生的寒邪。 B:虚寒证:“虚”的概念:虚是指人体内出现了虚损亏虚不足的证候。(就是身体虚弱)。虚寒证是指人体内阳气的亏损,导致人体内的阴气比较亢盛所产生的一种形态的寒邪,所形成的寒证。它同实寒证

有所区别。 二、温法与补法的适应证: 1、温法:温法适用于体内有寒邪的证候,畏寒肢冷、全身怕冷、大便溏泻等证状。 2、补法:补法适用于体内有虚证的证候,阴阳气血亏损等证状。 3、温法与补法的区别: (1)温法药物,桂枝、羌活、独活等药液清淡。 (2)补法药物,人参、当归、巴戟天等等。 (3)温法药物:去除体内寒邪,药液清淡,味道比较香,药性比较快速竣猛。 (4)补法药物:增加人体阴阳气血,药液色泽比较浑浊,味道比较重,作用通常比较和缓。 三、实寒证与虚寒证的区别 1、实寒证与虚寒证都会出现大便溏泻,畏寒肢冷,舌苔白的现象。 2、形成实寒证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形成虚寒证所经历的时间通常比较长。 3、实寒证患者脉象比较有力,而虚寒证患者脉象沉弱无力。 4、实寒证患者不一定会出现神疲乏力的现象,多数会出现脘腹胀满冷痛,食欲不振,也会出现头痛、咳嗽、鼻塞、流鼻涕等类似于外感风寒的症状。 5、虚寒证患者主要表现是患者体质特别虚弱,脸色十分苍白。甚至会出现阳痿、遗精,性功能障碍等疾病。但是基本上无外感风寒的症

中医八法4--温法

中医八法4--温法 一、什么是温法: 1、温法:是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寒症的一种方法。 2、寒症分为表寒症和里寒症。 (1)表寒症:人体受自然界的寒邪侵袭,寒邪停滞在人体的肌表引起的寒症证侯。 (2)里寒症:由于人体内疾病的耗损,劳累过度,先天体质虚弱引起的寒邪,寒邪停滞于人体的体内而引起的寒证证侯。 (3)寒证:凡是疾病的症状具有“寒”的属性的病证,统称寒证。特点:a:生理机能低下,b:体内的热量不足。 (4)寒证常见症状: A:恶寒喜暖,面色苍白,手脚冰冷。 B: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C: 口淡不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5)寒证分为实寒证和虚寒证。 A:实寒证:指外在的寒邪侵入人体肌表或是侵入体内所引起的寒,包含过食生冷食物引起的寒证。实的概念:“实”是指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由各种疾病形成了多余的病理产物“寒邪”。包含自然界的寒邪以及人体饮食而入的冰凉食物产生的寒邪。 B:虚寒证:“虚”的概念:虚是指人体内出现了虚损亏虚不足的证候。(就是身体虚弱)。虚寒证是指人体内阳气的亏损,导致人体内的阴气比较亢盛所产生的一种形态的寒邪,所形成的寒证。它同实寒证

有所区别。 二、温法与补法的适应证: 1、温法:温法适用于体内有寒邪的证候,畏寒肢冷、全身怕冷、大便溏泻等证状。 2、补法:补法适用于体内有虚证的证候,阴阳气血亏损等证状。 3、温法与补法的区别: (1)温法药物,桂枝、羌活、独活等药液清淡。 (2)补法药物,人参、当归、巴戟天等等。 (3)温法药物:去除体内寒邪,药液清淡,味道比较香,药性比较快速竣猛。 (4)补法药物:增加人体阴阳气血,药液色泽比较浑浊,味道比较重,作用通常比较和缓。 三、实寒证与虚寒证的区别 1、实寒证与虚寒证都会出现大便溏泻,畏寒肢冷,舌苔白的现象。 2、形成实寒证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形成虚寒证所经历的时间通常比较长。 3、实寒证患者脉象比较有力,而虚寒证患者脉象沉弱无力。 4、实寒证患者不一定会出现神疲乏力的现象,多数会出现脘腹胀满冷痛,食欲不振,也会出现头痛、咳嗽、鼻塞、流鼻涕等类似于外感风寒的症状。 5、虚寒证患者主要表现是患者体质特别虚弱,脸色十分苍白。甚至会出现阳痿、遗精,性功能障碍等疾病。但是基本上无外感风寒的症

(备考辅导)中医护理:阴挺的辨证施护.docx

中医护理:阴挺的辨证施护 本病以妇女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为主症;主要发病机理是气虚或肾虚,导致冲任不固,提摄无力;治疗以益气升提,医学 | 教育网搜集整理补肾固脱为主;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本病的病情观察要全面而仔细: (1)观察子宫脱垂的程度及有无阴道壁、直肠壁、膀胱壁膨出,有无排便 困难和小便失禁等情况。子宫脱垂分三度:Ⅰ度者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水平以下,但不超出阴道口;Ⅱ度者,子宫颈或连同部分子宫体脱出阴道口外;Ⅲ度者,子 宫颈及整个子宫体均脱出阴道口外。 (2)观察脱出物表面皮损情况,如有红肿、破损、出血、糜烂者,可搽敷 锡类散,并用消毒纱布保护。 (3)观察分泌物的量、色、质,如量多色黄质稠者,湿热蕴蒸颇甚,防其 化脓;如量多色白质稀者,气虚或肾虚挟湿也。 (4)观察伴随症状,伴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者,为气虚;伴腰膝? i 软,头晕耳鸣者,为肾虚;发热腹痛,腰痛,苔黄,脉数,为湿热蕴蒸,宜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严重者要绝对卧床。产后注意避免过早使用腹压及下蹲或劳动,如挑重物、插秧等均会导致脱垂加重。 3.可采取膝胸卧位,每日 1~ 2 次,每次 5~10 分钟。 4. 保持每日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可给服麻仁丸5g,每日 2 次,或每日调服蜂蜜 1 汤匙,以润肠通便,避免大便努责。 5.注意调畅情志,向患者扼要介绍本病病因、证治及转归,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 6.及时治疗慢性咳嗽。 7.注意个人卫生,内裤宜清洁柔软,及时更换,每日清洗外阴,或遵医嘱药 物熏洗或浸洗。 8.加强卫生宣教工作,积极预防本病发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9.使用子宫托。选择合适子宫托,以放置后不脱出又无不适感为宜。教会患者放取托的方法,子宫托每晚清洗,次晨放入,保持阴道清洁,子宫托若长期放 置不取出,可发生嵌顿,局部组织因受压而缺血坏死,甚至发生瘘管,用托后定 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换大小合适的子宫托。 10.注意补养气血,增强营养,如肉、蛋、禽类食物。气虚者,可选黄芪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