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贵州历史与文化讲义

贵州历史与文化讲义

贵州历史与文化讲义
贵州历史与文化讲义

贵州历史与文化讲义

贵州山地文化特征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

1、土地:17.6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8%

2、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常态地貌是贵州三大地貌类型,其中喀斯特地貌最为显著

3、喀斯特即岩溶地貌, 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贵州省处于世界喀斯特发育最复杂、类型最齐全、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东亚喀斯特区域的中心部位,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3.6%。

喀斯特环境下的乡村,呈现出的景观特点是:以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峰林峰丛、溶蚀低地、石柱及色彩斑斓的洞穴、峭壁为主,果园、农田和民族村寨星落分布,构成充满宁静、闲适、朴素的田园情调。同时,民居建筑(石建材的房屋)、耕作方式、生活方式(喜酸、石木用具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喀斯特”的烙印。

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观是锥状喀斯特,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作为世界遗产提名地,荔波喀斯特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多个标准。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演化与递变;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代表了大陆型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和生物生态过程,是研究裸露型锥状喀斯特发育区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试验场所;区内9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其中主要是水族、瑶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荔波茂兰,是至今保存着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上,因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加之喀斯特地貌生境复杂多样,森林生态空间广阔,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及遗传种质资源。各种森林植物、各类动物及部分大型真菌,共有4000余种。除有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外,由于岛屿状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产生了许多新的特有物种,是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块宝地,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丹霞地貌,由侏罗纪至白垩纪红色砂岩构成,集中分布在贵州北部的赤水市

和习水县,两县、市面积为4 928.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8%。丹霞环境下的乡村,呈现出碧水丹山、果园、渔塘、农田、村寨星落分布的景观特点。

常态地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6%。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天柱、三穗、锦屏、台江、剑河、黎平、雷山、榕江、从江等县以及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和黔西南州的望谟和册亨,岩石主要由变质岩或碎屑岩构成,土壤较厚,林木生长条件好。常态地貌环境下的乡村,呈现出绿色生态中的木架构村寨、果园、渔塘、农田等星落分布的景观特点。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最高海拔2,900米,最低点海拔173米,平均为1,000米。有87%的山地,10%的丘陵,河谷坝子仅占3%,没有平原。省内河流水系发达,乌江干流由西向东横贯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41条,乌江、红水河(包括南、北盘江)、清水江,都柳江、赤水河五大水系的流域面积均在10,000平方公里以上,河网密度大,分布较均匀。河谷深切,地形破碎,是贵州自然环境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形成贵州农村聚落村寨小而散、民族文化千姿百态而又保存完整的环境条件,有数万个村寨散布其间,大多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全省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34.9%,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到2004年底,全省建立了130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3个)、69个风景名胜区(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57个)、46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21个),这些丰富多样、具有吸引力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拓展了贵州乡村旅游的空间,丰富了贵州乡村旅游的内涵。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具备了在乡村中开发度假旅游的气候优势。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名符其实的山国。“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王阳明《重修月潭寺公馆记》)境内山峦起伏,绵延纵横。大娄山横亘于北,乌蒙山阻断于西,武陵山绵延于东北,苗岭纵横于中南。群山之中,乌江、南、北盘江、清水江、赤水河等大小980多条江河咆哮激荡,横冲直闯,把一片高原切割得沟壑林立、支离破碎。境内海拔高差悬殊,最高的赫章县韭菜坪高2900·6米,而最低的黎平水口河出省口则仅147·8米。这使贵州地形具有垂直带幅宽、山地多、平地少的特点,地形组合复杂,有山地、丘陵、盆地、沟谷、洼地,以山为主体。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占87%,丘陵占10%,坝地仅占3%。“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格局,中山峡谷地势、切割较深的河流,制约了人们的视野。在全省土地面积中,喀斯特地形占73.6%,土地贫瘠。全省土壤构成主要是黄棕壤、赤红壤、红黄壤、黄壤、红泥土、黄泥土等,成土母质以石灰岩及红土层为主,土质或坚硬板结,或疏松不深,肥力低,不贮水,不利于植物

生长。

斯图尔德指出:“相应的环境特征由文化决定。较简单的文化比发达的文化更直接地受环境制约。”⑴生态环境对文化形态有强大的制约作用。“靠山吃山”的贵州人不能不直面恶劣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受着大山制约的贵州各族人民,在陡削的大山中孕育和发展了独特的山地文化,形成了区别于周边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性格差异等文化特征。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考察贵州山地文化的特点,对贵州地域文化怎样应对和选择适应自己的文化思潮,及自我认识和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贵州山地文化有那些特征呢?

一、立体农业经济模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类为了生存,一方面,顺应环境;另一方面,又要运用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环境,改造自然。在复杂陡削的地形中,因地制宜,发明了不少利用土地的方法。

梯田由于开垦所需劳动强度大,而土地利用率较低,被森波儿女士(Semple)称为“拚命农业”(Desperateagriculture),由此命名可见其艰难程度。各种类型田的产生,与水利的各种兴修方法密切相关。大山造就了独特的山地农业,也充分展现了山地人的聪明才智。农、林、牧、渔多种经营,除粮食作物按地势高低因地制宜的安排外。林业上也根据土质、地势栽种不同的树种。“山顶松、山腰桐、池塘河边柳丛丛”、“肥土点柏香、黄土种青、背风槐花满坡香”,即是林业上的因地制宜。黎平等地侗、苗群众还发明了“林粮兼作”经济方式,“种之法:先一二年必树麦,欲其土之疏也。杉历一数寒暑乃有子枝。叶仰者子乃良,撷而蓄之,其罅而坠者弃之,美其性也。春至,粪土束刍覆之缊火焫之。乃始布子,而以枝茎午交蔽之。固其气不使速达也。稚者曰杉秧,长尺咫则移而植之,皆有行列,沃以肥壤,欲其茂也,壮而拳曲即付翦刈,易以他栽,贵在直也。”

⑶使清水江流域在清代成为著名的产林区。侗族还善于利用塘田养渔。在不适宜种植粮食的山坡,则大量发展牧业。牛、羊饲养与出售已经成为大量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支柱。同时,为更好适应环境,在不同地区采用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与精细农业相结合。在田坝和坡度小于25度地区,采取精耕细作,一年两熟或三熟。在喀斯特地貌出露严重、易于石漠化地区,则采用刀耕火种形式。(吴正彪在对罗甸县木引乡的实际调查和研究后认为,对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不应一概否定,要区别对待。如坡改梯在当地就造成了植被的大量破坏,使石漠化加剧。⑷)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贵州劳动人民智慧的凝聚。但不容讳言,贵州农业始终处于两极发展状态,“耕则不以牛具,以木锹播殖”,或“以渔猎为生,出则皆执雀箩”,“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与先进的农业开发并存。据有关专家研究,苗族大多数是在清中叶对苗疆开禁以后才大量采用牛耕。虽然苗族养牛的历史非常悠久,

但主要是用于祭祀,“砍山吃饭”的游耕种植,以草木灰为主,不施农家肥。靠天吃饭。虽然铁器的使用在西汉时已传入,但生产工具却长期没有大的发展和变化,始终处于粗放农业阶段。⑸几乎都是经验形态的农业实用技术,而不是经过精心研制的科学形态化的技术。而黔北部分地区早已使用牛耕。生产工具较为先进,与毗邻的巴蜀处于相差无几的经济形态。

自然环境的恶劣,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溪峒经济。所谓溪峒经济,“是指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整个社会被压缩到一个小家庭之内,农业、畜牧业、林业、手工业强固地结合在一起,被封闭在一个小天地中。”⑹水族谚语“耕地为餬口,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种姜、葱、蒜,为换点油盐钱”即形象化写照。溪峒经济几乎可以不依赖外界作自我回旋,自我平衡。长期低水平的物质生产适应了简单的文化形态,造成超稳定形态的文化结构和“内循环”的文化发展,使文化缺乏创新机制和富于发展变化的内在活力与动力。造成贵州经济发展的滞后,背上了“老、少、边、穷”的包袱。因此,要发展贵州文化,就必须发展贵州经济,既要继承传统的因地制宜,又必须改变封闭落后的生产观念。

二、二元的人口素质结构:经济决定意识,落后的山地经济使贵州人的性格、文化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贵州人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耿直无华、个性倔强;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长期低下,始终处于低水平的生活线上,使他们不善算计、目光短浅、封闭狭隘、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重土少迁、乡土观念极重。

由于贵州文化带有移民特征,大量的中原文化随着移民迁徒而传入,使部分地区文化相对发达,某种程度上甚至得风气之先。明清时期的三状元、一探花、六千举人、七百进士即是明证。“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就充分肯定了贵州文化的成就。在移民文化冲击下的本土文化,由于缺少正统束缚,身处绝境而义无反顾地吸纳、顺应、改造,具有敢闯敢干精神;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不为旧框所囿的冒险胆略;不甘落后、奋力拼搏的思想;打开山冂、迎八方风雨的气度。如奢香开“龙场九驿”,拉开了封闭贵州的重山叠嶂;王阳明的龙场悟道,跳出了引经据典,以经解经的窠臼,走上独立思考的道路,创立了“心学”;黎庶昌的《上穆宗毅皇帝书》、《西洋杂志》中表现出对西方精神文明的赞赏、办洋务学堂;公车上书贵州签名者96人,仅次于广西,等等,都显示出在贵州文化熏陶下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品格和胆识。同时也说明了贵州文化只有打开山门,接纳新鲜血液,才能结出繁枝硕果。

但是,山地文化使山民们背上了传统的重负。如紫云宗地乡麻山深处的一处苗族村落,在保持传统文化上可称“原汁原味”:村民们只能结结巴巴说几句汉

语,其住房严格说只能叫茅棚,四壁透风,衣服为粗布,十分褴褛,靠刀耕火种来勉强维持生活,贫困程度使人震惊。而当地的山洞人,祖祖辈辈居住在暗无天日的山洞里,与外界基本隔绝,与任何意义上的现代化都毫不沾边,但他们从不抱怨。当政府要他们搬迁到现代化的聚居地时,却毫无例外地不愿意,他们不能理解,怎么会有比住在山洞里风餐露宿更令人惬意的生活。⑺这不能不说是因为溪峒经济长期形成的狭隘封闭所致。同时由于土地贫瘠,粮食种植品种单调,因而在饮食结构上,多以大米、包谷为主食;在蔬菜上品种单一;肉食以猪、鸡、羊、牛(牛很少菜牛,多是因老、弱、残、病,不能劳作者才食用)为主。猪则许多农户一年才杀一头年猪,一年四季几乎都以辣椒、蔬菜、酸菜佐食,只有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来时才有荤菜。单调的食品种类制约了人们的需求,低水平生产与低水平需求的循环,使人们在物质文化上满足于低水平的维持温饱。缺乏更高的精神需求,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在历史上,贵州较长时期人口偏少,据乾隆年间(公元1749年)统计,全省编入保甲的人口不过307万左右,即使加上土司地区的人口,估计不会超出500万,每平方千米平均29人左右。地广人稀,以及气候适宜。在今天的贵州,“越河谷暖亚热带、河谷亚热带、山原亚热带、高原凉亚热带、山地凉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温带等7个气候带。构成了山地灌丛、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等多个垂直植被形态。孕育着维管类植物250科,1543属,5593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植物的71%、49%和21%。另外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仅陆栖动物就有102科,366属,699种,占全国同类动物种数的33·4%。”⑻而这些众多的资源仅在占全国国土总面积1·84%的贵州大地上生存。在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的今天尚且如此,在古代未被破坏时,山地资源更为丰富。这丰富的资源,恰好使贵州人在对生物资源的利用上,形成不顾后果的短期行为观念。兼之长期处于较贫困的生活境地,对资源习惯掠夺式开发,目光短浅。生产力低下造成的多子多福观念,地域的封闭,教育的落后,造成人口急剧增长。贵州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贵州6岁以上人口中,不到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高达1428·45万人,占总人口的43·2%。15岁以上成年人,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24·27%,毕节高达30·1%。罗甸县在送85名民工到广州打工时,近一半是文盲,连表格上的字都认不全。高数量与低质量并存的人口特点,使贵州发展受到极大制约。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三重枷锁,使贵州资源开发形成非理性开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变成了“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惨痛局面。传统的生存观和发展观以及开发模式(以资源为导向、以人力为动力、以单一经济效益为目标、以能否满足当代人眼前生存需求为标准⑼)严重地制约了贵州向现代化迈进,戴绍康小说《在故乡的密林里》已经深刻揭示了这一社会现实,转变文化观念已迫

在眉睫。

三、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环境:虽然各个民族都生活在贵州这片土地上,但由于山大坡陡,平坝较少,土地承载负荷有限。因此,人们居住分散,一般是以同一家族为单位,聚族而居。一个村寨几十户或几户人家,形成相互依存的血缘集团。侗族人建村立寨遵循依山傍水和聚族而居两个原则,“村是根来寨是窝,鱼靠水养村靠坡。村离山坡要枯死,人离村寨不能活。”⑽民族村寨如此,汉族村寨在移民过程中,由于大多是“挈室而来,渐招亲故”,以同乡为纽带。村寨构成仍然以血缘、亲戚为主。屯堡人就是典型。另外,由于贵州各民族的关系在较长时期不太融洽,少数民族受汉族歧视,汉族则担心少数民族的报复和反抗,因此对外人的防范意识强,要求家族内部必须团结,共同对外,家族关系十分牢固。如仡佬族在婚丧大事上,其家族人员无论远近,既使数百里之外,也要赶来参加。⑾由此,在贵州续谱牒、吃清明会等形式非常普遍,一年一度的“清明会”、“吃牯脏”是整个家族最盛大的节日,其内容已不是简单的“慎终追远”,而是凝聚家族势力的必要手段。使中国传统的宗法意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对血缘关系的重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造成整个地域分化为若干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小集团,削弱了地域的内在凝聚力,给人一盘散沙之感。使地域文化“既多且奇,融而未合,分而未化”。在贵州各地林立的各种会馆,就是这一精神实质的外在表征。在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家庭经济,自然环境恶劣而聚族而居的社会环境中,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最小细胞,使社会表现为是以家庭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任何个体首先是作为家庭的一员而存在,而不是以社会的一员而存在。这从许多地方在公共财物分配上以家庭为单位而不以人口为单位可以证实。因而,个体的独立性普通受到膜视,个体的创造性如果不符合家族的利益则可能遇到扼制。而在以氏族血缘关系构成的家族中,在以家族村寨组成的社会中,个体的需求、愿望、理想和追求都是微不足道的。造成个体独立创新意识常常泯灭在群体意识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且,每个个体在以家族各房各支系构成的血缘宗法体系序列中,有固定和相应的位次,形成上对下的支配和下对上的顺从。敬上、唯上、畏上使独立创新意识极大削弱。人们的行为主要由社会舆论和习惯法来控制,社会舆论即社会裁判,它通过群体对个人行为的评价来迫使个人的行为符合传统习俗规范。而更造次的行为,则利用习惯法来制裁。贵州各民族的如苗族的“鼓社、理老”、侗族的“款”、水族、布依族的“榔”、仡佬族的家族规约石碑、汉族的乡规民约等,就是民间习惯法最完整的表现。“口水淹得死人”和习惯法处置的严厉,使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谨小慎微,一步一趋。对传统的极端尊重,“法古”心理的深入人心,造成保守因循。流传千余年的习惯法,即使在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仍然是人们必须遵循的原则。如1988

年,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女青年未婚先孕,家族中不少人认为这是违反族规、败坏家风之事,主张按传统“榔规”严惩,将犯事男女沉塘处死。后来虽然因怕触犯刑律而未通过,但仍按老规矩,杀猪请全寨老小吃饭,以示洗寨谢罪,搞得倾家荡产。⑿传统宗法观念在人们意识之中是很牢固的,亲族集团的意识深入人心。造成文化整体价值取向的整一化和凝固化。

贵州山地文化仅是贵州文化构成的一部分,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贵州文化表现出较强的二重性。大山不仅造就了贵州人民的性格和文化,提供了贵州人民生存的环境,同时也制约了贵州人的视野及生活方式。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浪潮,如何在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建构一座桥梁,重铸民族文化精神,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传统,把握现在,面向未来。

—————————

参考文献:

⑴冯利、覃光广编:当代国外文化学研究[M]中央民院出版社,1986:12

⑵爱必达:黔南识略[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4—25

⑶吴振棫:黔语.[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86

⑷吴正彪:.多元文化构建在生态均衡中的实践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2001(3)

⑸游建西:近代贵州苗族社会的文化变迁[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28

⑹张晓松。多元文化中的苗族话语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01、(3):50

⑺龙宣萍徐圻:贵州民族风情旅游中的文化困惑[J]贵州民族研究2001(2):118

⑻、⑼徐静:绿色的诱惑[M]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2、79

⑽冯祖贻潘年英等:侗族文化研究[M]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40

⑾陈天俊等:仡佬族文化研究[M]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⑿刘之侠、石国义:水族文化研究[M]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61

贵州是文化资源大省,拥有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古镇文化等,还有沉淀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贵州有过很多辉煌的过去。文学方面,贵州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群是举世瞩目的,以何士光、叶辛、李宽定、顾汶光、石定、李发模、廖公弦等一大批著名作家诗人为首的贵州文坛,曾在国内搅动一池春水。歌舞方面,贵州是原生态歌舞的海洋,民族音乐舞蹈资源丰富,取材于苗族音乐元素的歌曲《读书郎》、《铁路修到苗家寨》等传唱一时。长期以来为国内外音乐人称道不已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苗族情歌,带着泥土的

芬芳扑面而来,让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们为之倾心。美术方面,贵州的山水民情,通过董克俊、王振中、杨长槐的画,惊人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戏剧方面,《蔓萝花》、《秦娘美》、《七妹与蛇郎》、《苗岭风雷》、《四渡赤水》等,在国内外各种演出比赛中获得各种大奖。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贵州文艺的声音似乎不那么响亮了。

第一章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贵州

第一节夜郎地区的社会

《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糜莫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至同师以东,北至叶榆,名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最大。自笮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迁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徼外蛮夷也。”这里,司马迁把当时分布在今滇、黔、川西一带的部落方国就其居住区域、经济生活、社会习俗划分为夜郎、滇、邛都、昆明、笮都、冉駹、白马等七个族群;按其经济生活分为“耕田,有邑聚”,“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或土著,或迁徙“为特征的三种类型。但就其族属源流关系看,大体可分为濮人和氐羌(即夷)两大族系,其中夜郎、滇、邛都属于以“耕田,有邑聚”为特征的濮人族群。夜郎族群的分布在牂牁郡全境及犍为郡南部,约今天川南、贵州西部及滇、桂、黔边一带。在这一广阔的区域内自战国以来形成了数以十计的部落方国,见于记载的有夜郎、且(音几)兰、僰、龞、句町、漏卧、同并、进桑,以夜郎势力最大,所以我们将这一地区称为“夜郎地区”。

夜郎始于何时,已无从确考。《后汉书》、《华阳国志》记载“庄蹻入滇”曾“伐夜郎”,至迟在战国晚期已有夜郎国的存在。夜郎的本土地域,《史记·西南夷列传》有“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的记载,而“牂牁江”据多数学者的考证,即今天的北盘江。夜郎族属的分布区域大致在今天的贵州大部分、滇东及桂西北。

夜郎归附汉朝后,汉王朝按其统治地区的大小,统治势力的强弱,分别授以王、侯的封号,这样,王朝通过封赐将这些部落方国正式纳入行政建制,并通过他们对当地各族进行统治。而地方王侯也借王朝的封号和支持,提高自己在本地区的地位,但对王朝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节秦汉对“西南夷”的开拓

一、秦汉之际贵州高原的形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开始对“西南夷”进行经营。《史记·西南夷列传》说“秦时,命常頞约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秦通五尺道是以巴、蜀为基地,作为经营“西南夷”的通道。其路线,始于今天川南的宜宾,经高县、拱县、筠连,入云南过盐津、大关、彝良、昭通,又入贵州过赫章、威宁,再入云南走宣威到达曲靖。

秦在“西南夷”地区设置官吏,基本上是在五尺道沿线。经过汉朝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强盛,于是在北伐匈奴,西通西域的同时,积极开发西南夷。

汉武帝建元六年,唐蒙在出使南越时,了解到夜郎位于南越西北的牂牁江上游,沿水道可以直通南越的统治中心番禺(今广州)。唐蒙带兵来到夜郎,会见夜郎侯多同,双方达成协议,设犍为郡,在夜郎置吏。使夜郎地区纳入到统一的行政建制。元朔三年,汉朝因急于应付北方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权衡利弊后,放弃对西南夷的经营,只在南夷地区设置南夷、夜郎两县。

元鼎六年,南越王赵胡反汉,汉王朝从福建、江西、湖南进行讨伐的同时,命巴蜀、夜郎一起讨伐南越。且兰抗命反抗,杀死汉朝使者和犍为太守。汉朝平定南越后,率兵平定且兰。夜郎归顺汉朝,正式受汉朝封为夜郎王。汉王朝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治理,遂以夜郎、且兰为中心建立牂牁郡。牂牁郡包括今贵州西部、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北部。

到成帝河平年间,夜郎王兴、句町王禹、漏卧侯俞,为争夺土地,发生战争。汉王朝派陈立为牂牁太守。陈立斩杀夜郎王兴和其岳父翁指。使统治贵州数百年的夜郎政权,终于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直接纳入了郡县体制。

二,汉代夜郎地区的经济开发

元鼎六年,设立牂牁郡后,为保障官兵的粮饷供应,汉王朝采取了“募豪民,田南夷”的措施,从今川西南一带将一批豪族地主连同其依附农民一起,迁徙到今滇黔的一些地区进行垦殖。大批移民的移入,增加了人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夜郎地区的社会发展。

三,边郡的特点

汉代在边疆地区设立的郡县,因系初设,故被称为“边郡”或“初郡”。牂牁郡便是其中之一。这些“边郡”虽已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建制,但只不过是一些政治、军事据点,广大地区仍由当地土著王侯统治。这种政治格局,被后人称为“郡国并存”或“郡国兼治”。这些新设置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郡县与内地的郡县相比,建制上虽然大体一致,但由于民族、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具有许多特点。

首先,边郡的区划基本上是以原有族群、氏族、部落的居住范围来划分的。

比如,牂牁郡基本上属于夜郎族群的分布区域,越嶲郡基本上是邛都族群的活动范围,而益州郡除以滇为代表的靡莫族群外,还包括散处于今滇西的嶲和昆明族群,到东汉则将后者另置为永昌郡。

其次,在“郡国并存”的原则下,“土流并治”逐步形成定制。西汉时期,因边郡军事频繁,即以太守主兵事,统一军权,而以长史辅助太守管理民事。

第三,边郡由太守主兵事,而士卒由内地郡县征调戍守,兵士多营田。利用士卒就地屯垦。其办法是在边地选择“要害之处,通川之道,建立城邑”,然后招募内地农民。这些屯戍边地的移民,在各级长吏的统帅编制下,平时屯垦田地,农事之余则操习军事,做到无事务农,战时充兵。

第三节新莽及东汉对贵州的统治

王莽复古改制,强迫少数民族改换名称,降低其首领的封爵等级,借以显示新朝的声威。如将牂牁郡改为同亭郡,贬句町王为侯。

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与刘秀建国称帝的同时,一些豪强地主也纷纷称王称帝,割据一方。东汉王朝在牂牁郡恢复统治后,基本上沿袭了西汉时期的各项措施。在二百年相对安定的环境下,贵州高原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与此同时,内地教育也开始传入,出现了一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物。毋敛人尹珍,字道真,到中原跟随许慎、应奉等学习,学成后回乡半学。

第四节南方四大族系

我国南方的民族,大都源于古代四大族系,即氐羌、百越、苗瑶和濮人,现今南方各族与四大族系有深厚的族属渊源,而且在语言系属上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操藏缅语的民族,如藏、羌、彝、傈僳、白、纳西、普米、拉祜、土家等,均出自氐羌族系,即古书上说的“氐类”。操壮侗语的民族,如壮、布依、侗、水、毛难、仫佬、傣、黎均出自百越族系,古称“越人”。操苗瑶语的苗、瑶、畲,皆出自苗瑶族系,古称“南蛮”。濮人的后裔和仡佬族。

春秋战国到秦汉的“西南夷”,包括了濮人与氐羌两大族系。夜郎、靡莫和邛都经考证为濮人。而嶲、昆明、徙、冉駹、白马为氐类,即氐羌民族。夜郎的主体民族是濮人。在夜郎以南,当时主要是越人居住的地区,即今两广一带,汉初为南越国。在夜郎的东面即今黔东、湖南、湖北一带,主要居住的是苗瑶,即“南蛮”。自秦汉以来,四大族系在地域分布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首先是濮人的衰落。濮人是我国古代人数最多,支系纷繁,分布辽阔的强大族群之一。当时分布在东起今湘、鄂、川、黔交界一带,西到今滇、黔、川、桂交界一带,谓之“百濮”。春秋以来楚国强盛,多次向濮人发动征战,部分濮人势力衰落,除少数迁到今湘西、黔东北一带外,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到春

秋战国时期,在今贵州、滇东、川西南和桂西北的濮人,分别建立了夜郎、且兰、滇、句町、漏卧、邛都、僰、龞等地方民族政权。到了武帝时期,这些濮人政权均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郡县体制下。消灭且兰、夜郎后濮人的势力遭到重大打击,使濮人的势力日益衰落,不少濮人被其他民族融合。

其次是夷人的东进。夷族源出于“叟”,汉晋时期称为“夷”。主要散布在今滇东北、黔西北、黔中、黔西南、川西南。

第三,“五溪蛮”的西迁。周、秦时期,中原统治者把江汉以西一带的各民族统称为“荆蛮”或“南蛮”,苗、瑶族的先民就是“南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苗”原住中原,逐鹿之战后,首领蚩尤战败,退到长江以南。在此以后苗瑶民族不断西迁,被统治者称为“五陵蛮”或“五溪蛮”,逐渐向贵州方向扩展。

第四,“百越”北上。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吴、越地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被纳入到秦的统治范围。秦始皇又在今两广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将越人居住地区纳入到秦的统治。在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战争期间,百越各部纷纷自立,主要分为东越(或称东瓯,在今江浙一带)、闽越(今福建一带)、南越(今广东、广西东南一带)、西瓯(今广西东部)。在南越地区,汉初曾建南越国,越人受到秦汉王朝的压力,逐渐向北迁徙,进入今贵州地区。

南方四大族系的变化

我国南方的民族,大都源于古代四大族系,即氐羌、百越、苗瑶和濮人,现今南方各族与四大族系有深厚的族属渊源,而且在语言系属上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操藏缅语的民族,如藏、羌、彝、傈僳、白、纳西、普米、拉祜、土家等,均出自氐羌族系,即古书上说的“氐类”。操壮侗语的民族,如壮、布依、侗、水、毛难、仫佬、傣、黎均出自百越族系,古称“越人”。操苗瑶语的苗、瑶、畲,皆出自苗瑶族系,古称“南蛮”。濮人的后裔是仡佬族。

到隋唐时期,在贵州发展较为成熟,并已有一定影响的有八个民族,它们是仡佬、苗、瑶、侗、布依、水族、彝、土家族的先民。

一、苗族历史概况

苗族的族属渊源,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九黎”。根据我国汉文史记载,“九黎”是远古时代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个较早的部落联盟。“九黎”的首领叫“蚩尤”,“蚩尤”所统领的百姓就是“苗民”。苗族有不少关于蚩尤的传说,如《蚩尤神话》,《蚩尤智斗饿虎》等,都以蚩尤为主人翁,讲述了他作为苗族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不仅如此,至今在苗族的语言里,还保留着“蚩

尤”这一名称,其中“蚩”是“父”的意思,“尤”是“男”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指勇敢而有本事的男人。平时,在一群人中,如果谁个子大,勇敢而有本事,其他人往往就会称他为蚩尤,这充分说明苗族人民对蚩尤的崇敬,自然也证明了蚩尤确实是苗族的祖先。

在“九黎”以后,也就是尧、舜、禹时期,“九黎”的后裔通过发展,又逐渐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史称“三苗”,又称“有苗”或“苗民”。只是,对于“三苗”这个名称,从古到今都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三苗”就是国名,如《山海经》说:“三苗国在赤水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三苗”是氏族名,后来,人们在沿袭这些不同的观点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看法。比如有学者认为古代的“三苗”就是今天苗族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方言;有的则说“三苗”实际是“我们苗族”的意思,因为苗语中的“三”与“我们”同音,过去汉族与苗族接触,苗族常说“我们苗族”,由于同音的缘故,用汉字便记成了“三苗”。

“三苗”之后,到夏、商、周时期,苗族被称为“荆蛮”或“蛮荆”,因其位居南方,又有“南蛮”之说。“荆蛮”之后,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融入了楚人楚国之中。

总之,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荆楚”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他们各自都包含有苗族的先民。所以说,苗族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九黎”、尧舜禹时代的“三苗”,而商周时期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隋唐时期,苗族被称为“蛮左”。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苗族人口日渐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显示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以后各朝统治者的重视。各代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交往日渐频繁,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加深,于是,“苗”从若干少数民族的混称――“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出现于汉历史文献之中。

二、苗族文化的源头

源头在五千多年前,被苗族尊奉为祖先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在涿鹿大战中不敌黄帝,败走疆场,溃退中原——这是一场被后世所有的苗族古歌反复吟唱的战争,因为它构成了一个起点,苗族先民从此开始了一场没有尽头的迁移。世所罕见的迁徙伴随了整部苗族的文明史,它后来被称为人类史上的“最古长征”。“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格迪斯在阅完人类史后,感叹道。

迁徙不仅影响了苗族人的生活,而且影响了他们的心灵。苗族人的生存中,

后来生长出了一种名叫“迁徙文化”的东西,它顽强地长在苗族的服饰、歌谣、口耳相传的故事以及一代代人的情感里。毕节大约30万大花苗与小花苗,至今仍有一整套独特的民族服饰。应当说,西北是一个偏远僻地,山高壤薄,但与其简洁、淳朴的生活不相称的是:大小花苗每一个人,无不高贵地保存着一种名叫“礼服”的装饰。这种以农家自纺麻线为底,加用蚕丝、青红土羊毛线漂白织成的衣服,精致无比,它花费数道复杂的工序。一套完整的礼服分为衬套、披肩、腰带、吊旗四个部分,让人惊讶的是,每一个部分的图案,都意味深长——它们无不是苗族人对于东方故土的记忆:披肩底的边纹,是苗家故园古老住房长条石垒砌的基脚;披底中心花纹,是苗家故土连片肥沃的田园;肩面的卷柏花、蕨草花纹,则是苗家故土巍巍群山环抱的一片锦绣山河。披毡上,还绣有一条长长的蜿蜒起伏的河流,从上到下横贯飘逸——那是苗族人对于两千多年前南徙途中历险渡过的“浑河”(黄河)的记忆。

时到如今,全国各地分布于不同居地的苗族服饰,总计多达一百三十多种。据统计,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最繁多复杂的一个民族。倘若有文字,苗族人这番深切的倾诉之情,想必会汇成一部史诗。但苗族人没有这种幸运。像所有没有文字的民族那样,他们只能将记忆倾泄进另一些东西中。服饰就是这样一种特别的容器——一种特别的语言,它无声,然而更直接。

东苗族女子有一种“兰娟衣”。传说,兰娟是一个苗族女首领,在带领同胞迁移时,她常常回头,用彩线在自己的衣服上绘出迁移的路线。过黄河时,她用黄色的丝线在左袖口上绣了一条起伏的黄线;过长江时,她用蓝色的丝线在右面袖口上绣了一条婉转的蓝线。最后,她的衣服上布满各种各样的花纹。当然,这些花纹只有她读得懂,只有她的同胞读得懂。兰娟衣后来被复制了千百万件,被复制了一代又一代——就如同有文字的民族印行书籍或传承字画那样。这是另一种经典;是另一种文字;是另一种印刷方式。它是迁徙文化最深刻的铭记物。

语言上,苗族分为东部方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三大方言又各分为次方言和土语。由于长期分,苗语三大方言互不通话,大方言里的次方言也有很大差别。在一些苗族地区,由于道路阻隔形成的长期封闭,村寨之间的苗族人竟也各操一种土语,不能交流。

三、苗族的生活习惯

苗族的生活习惯主要有:

以芦笙和木鼓为乐器

苗人两千年来的迁徙跋涉,忠实地伴随着一件信物的东西,它传承在一代代苗族人的生命里,成为一种不朽的民族象征。它就是芦笙。当芦笙在后来的历史

里成为南方百越民族普遍挚爱的乐器时,苗族人对于它仍然怀着一种独特的情愫。苗族老人说:很久以前,当祖先长途跋涉在陡峭的山岭与遮天蔽日的森林中时,这一队人马与下一队人马之间是用芦笙来传递讯息的;走在前面的人吹芦笙告诉后面的人有无野兽,有无险情,什么时候渡河,什么时候集合——那时芦笙会说话。

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芦笙节,是最能让苗族人忘情的节日。民众性的芦笙,规模宏大,场面壮观。贵州黄平与凯里溪的芦笙会,曾有过几万人同跳芦笙舞的恢宏场面。苗人制作芦笙,手艺绝佳。小可以造盈尺长短,大可以造三、四米之高。土衣素裹、厚讷拙朴的苗族男子,不仅能端起冲天而矗的巨型芦笙,且边吹边跳。这一情景激动人心。据说,那让人叹为观止的大芦笙,堪称为世界上最宏大的乐器之一!

唐代贵州的少数民族就曾带着芦笙到京城长安演奏,受到高度评价。解放后,将芦笙搬上舞台,在国内外演出中,受到一致好评,古代芦笙为六管,长2尺。随着时代的前进,芦笙有了改进。如今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和十二管。长度也增加了,有的芦笙要数人抬,高约丈余。吹奏起来深沉雄浑,曲调多变,声音和音量加重,委婉动人。配以刚劲有力、潇洒自如的优美舞姿,显得更加动听。用芦笙伴奏跳舞的人可几人、几十人、几百几千人;甚至数十里的跳舞队伍,均可踩着芦笙的节奏跳舞。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

芦笙和芦笙舞,苗家人认为它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象征苗家人的母亲,它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声音。芦笙的创造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均源于两位女性。相传远古时雷公山脚有一苗族姑娘长得很漂亮,一天忽然被一野鸡精抢入洞穴中。在姑娘万无奈之时,连续两天听见洞外有竹管声,姑娘在洞中用口哨声和竹管声对吹,最后被这个吹竹管的青年男子寻声找到洞内,并将分管交给这个女孩吹奏娱骗野鸡精,男孩侍机将野鸡精杀死救出女孩,之后;就将那根救了女孩性命的竹管制成了芦笙。这是芦笙制作的传说。

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是某苗寨有一姑娘,名叫葛仰香;长得很漂亮,已与一个穷苦青年相播相亲相爱,然而有一财主想去霸占。一天葛仰香与相播双双相约远离他乡。但却被财主知道了,带家丁尾追二人。当追至一山崖时,相播摔下悬崖身亡。葛仰香为此悲愤不已,便在大年初一邀约同伴一起吹空舞蹈,以悼相播在夭之灵。当大家舞蹈至天黑时,葛仰香倒地,气绝身亡。后来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苗族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每每在过年过节吹芦史舞蹈以示纪念。汉族史籍里也对苗族芦笙文化的生动记载:“参差六竹管,长声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旋,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迄今,三大方言的苗族,无论居住何处,仍以芦笙作为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历史上苗族人饱尝苦难。但动荡多变并没有改变苗族人诚挚、慷慨的性情。古老的苗寨,为欢迎尊贵的客人而设置的“拦路酒”。进入一个村寨,少则有三五道“拦路酒”,多则有十二道。最后一道设于寨门口。一双牛角酒杯高悬寨门,寨老或银饰盛装的姑娘双手捧杯,唱歌敬酒。

2、节日

苗年

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每年一次,节期三天,也有十天半月的。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大苗山等地。每年农历九、十月或十一月的卯(兔)、丑(牛)日举行。节期三天。节前农家除准备甜酒、粑粑、粉面等丰富的副食品外,还要杀鸡宰猪、祭祖、开“财门”、敬“年神”,节日早起鸣放鞭炮,山区多用鸟枪在开厦门时连放三响,认为可驱邪。节日活动有跳芦笙舞,跳场、跳年、跳月、斗牛、赛马、踩花山等。

龙船节

农历五月,汉族的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居住在贵州凯里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汉族的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而苗族的龙船节却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

四月八节

贵州省的贵阳、惠水、龙里一带苗族人过“四月八节”,又称“亚努节”。每逢节日这天,附近的苗族都要聚集到喷水池举行各种活动,纪念古代英雄亚努。每年参加节日的人在20万人以上。人们在一起吹笙跳舞唱山歌荡秋千上刀梯玩龙灯耍狮子等,人山人海,场面极为壮观。

吃新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苗族人民都会迎来属于他们庆丰收的节日——吃新节。吃新节其实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

花山节

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间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

3、善蜡染

蜡染是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有2000多年的历史。用蜡刀蘸上融化之蜡,描绘花鸟虫鱼于白布上,放入靛蓝染液加温煮化蜡块,留下白图案,而白布染成蓝色。现已发展成为彩色蜡染。由单纯的布料发展为丝、绸、缎、绒、呢、沙等,品种上千,主要用作衣料、床上用品、壁挂等装饰品,以及帽、包等生活用品。

4、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堪称中国民族文化之一绝。苗家善制银器,能设计制造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饰物。苗家女子装,必然佩有银饰——头戴银簪、银梳、三五束银桐花、数朵垫头巾的银花牌、两朵银花鬓夹以及银耳环。此外,还须有银项圈、银手镯、银披肩、银戒指。种种银饰多达六十多种。一套完整的苗族银饰,需纯银四至五斤。女子行走间。银花颤动。有如风中游花,叮当作响,令人倾倒。银饰传统流布于所有苗族人中。既使在最僻远的地区,女子在出嫁时也能戴一套银饰。这种美丽而纯洁的形象,编结出她们在这个世间活着时最向往的梦。

5、喜械斗

苗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不十分的依靠土地,贵州各个部落和家支之间的械斗,几乎是年年都有,时时都有,而且这种械斗十分血腥。

参考书目:

1、史继忠著:《解读贵州文化》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周春元等编:《贵州古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贵州通史》编委会编:《贵州通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二、仡佬族先民

仡佬族的形成经历的濮人、僚人和仡佬三个历史阶段。

《方舆胜览》对宋代珍州僚人的记述:“以射猎山伐为业。信巫鬼,重谣祝,好诅盟”。“凡交易刻木为书契,纺绳以为数”。“婚姻以铜器、毡、刀、弩矢为礼”,“燕乐以铜鼓、横笛、歌舞为乐”。所居“架木为阁,联竹为壁。开窗出箭,以备不虞。出入佩刀弩自卫”。“凡宾客聚会,酋长乃以汉服为贵。”元代和明初,“宦户、儒户与汉俗同”(明《寰宇通志》。明清两代,大量汉人迁入,与仡佬、苗、土家等族人民错居杂处,交往,通婚,相互学习,团结发展,渐次融合为共同的地域习俗,同时又保留着各民族各自的习俗特点。

仡佬族的社会经济和生活习俗主要有:1、有打牙习俗;2、干栏式建筑;3、有椎髻、偏发、桶裙;4、善纺织、蜡染;5、贵铜鼓;6、有“崖葬”习俗。

有打牙习俗

古代仡佬族有“打牙”(或称“凿齿”)习俗。其特点是:青春期男女,敲折、拔除上颌两侧对称牙齿。有些学者认为凿齿与获得成丁及成婚资格有关;也有的认为,是为了区别族别和身份或为了美容、装饰及避邪。

光绪桂筱乡《黔南苗蛮图说》记:“打牙仡佬……女子将嫁,必折其门牙二齿,以遗夫家,恐妨害夫家……在贵定、安平(案:今平坝县)、清镇、平远(案;今织金县)等属。”这一部分“打牙仡佬”的打牙习俗在近现代已经不存在了。

凿齿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之一: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或巨人。凿齿长有象凿子一样的长牙,这对长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黄帝命令后羿前往讨伐,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且将他射杀。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2、干栏式建筑

根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贵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住宅样式。干栏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潮湿多雨的贵州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其他地区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下面一般放杂物或养牲畜。

3、有椎髻、偏发、桶裙

一撮之髻其形如椎。椎结:头顶约束发如椎,故称椎结,又作椎髻

早在唐宋时期,仡佬族男女大多是发挽椎髻,用一条红布束结垂于脑后。明清两代,仡佬族的发型有所变化,而且支系不同,其风格也不相同。打牙仡佬族男女均将头发剪短,长仅寸余,所以又被称为“剪发仡佬”。其他支系的仡佬族男子大多辫发,挽为髻,或绾于额或盘于顶,不留胡须。女子多盘发于顶,或插梳于发髻。民国以后,仡佬族男子发型与汉族趋同,但女子仍有盘髻的习惯。

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从唐、宋到明代及清代初期,仡佬族服装以男女均着“筒裙”为其突出特征。筒裙在唐、宋时代又称“通裙”,用2幅横布“穿中而贯其首”,有的则用1幅布两端逢合而成……

近代以来,仡佬族服饰日趋与当地汉族或其他民族相似或相同。40年代仅在云南麻栗坡杨万一带的仡佬族,还保持着妇女穿筒裙的传统。如今仡佬族传统服装仅有少数仡佬族地区的老年人穿着。完整、成套的仡佬族传统服装,尤其是衣裙、披袍,已不多见。

4、善纺织、蜡染

5、贵铜鼓

中国南方古代铜鼓是一种西南少数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在历史上,铜鼓曾被用于战阵、祭祀、集会以至贮藏财货、作陪葬品和娱乐等.《太平御览》引晋裴渊《广州记》载:"俚獠贵铜鼓,……风俗好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击,鸣此鼓集众,

到者如云.有是鼓者,极为豪强."铜鼓是南方民族中豪强掌握的、象征着权力并用于集众的重要乐器.

6、“崖葬”习俗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广居于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森林悬置在峭壁之上,或者将棺森林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这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般棺,长度为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般,分为头、尾和仓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柩,安放尸体。

第二章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贵州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大姓势力的崛起

黄巾起义后,远离中原的西南地区,出现了南中大姓独霸西南的局面。“南中”主要指今四川大渡河以南,云南、贵州大部分及广西北部。“南中大姓”是指汉、晋以来盘踞在南中的豪门大族,著名的有三、四十个姓。中原混乱之后,他们便与当地土酋结合,独霸一方,控制南中地区。

南中大姓首推牂牁境内的龙、傅、尹、董和谢。东晋时,牂牁郡的大姓又有王、范。

诸葛亮南征及其政策

诸葛亮为了实现北伐中原,统一全国的理想,必须首先安定后方,平息南中的反叛,同时得到物资、兵源的补充。

诸葛亮主要征伐越嶲、益州、牂牁三郡。他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南征的军队由成都沿岷江而下,至犍为僰道(今宜宾)然后分兵三路。诸葛亮率主力进入越嶲后,与高定元相遇,高定元、雍闿被诸葛亮所杀后,由孟获代替雍闿率兵退回滇池。诸葛亮渡过泸水,追击孟获,最后心服口服投降。李恢自僰道进军益州,马忠进军牂牁,在汉阳又安抚济火部,封济火为王。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坚持安抚方针。他治理南中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设郡县,健全统治机构。改益州为建宁,以李恢为太守。又新设云南郡、兴古郡。又以马忠为牂牁太守。经过重新调整,南中地区由汉代四郡扩大为七郡,即牂牁、越嶲、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和朱提。

重视对大姓及民族上层人士的任用。如任用建宁大姓孟获等为官,既缓和了民族矛盾,又扩大了统治基础。

将南中一些富豪迁往成都,并将一部分轻壮年补充为兵士,使南中社会进一

步稳定。

蜀汉政权治理南中,对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诸葛亮治理南中恩威并用的政策,死后长期受到人们的推崇,仅贵州在明代建省以来就建武侯祠16个,而与他的名字相联系的传说为诸葛洞、诸葛寨、诸葛营、诸葛山的更多。

第三章.隋唐五代贵州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隋唐五代政治局势的溃变

一、郡县设置

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沿袭北周的州、郡、县三级制,隋炀帝时改州为郡,把东汉末年以来的三级制改为二级制。隋代至今贵州范围内的设置有:牂州牂牁郡后改为牂牁郡,地在今黔中。辰州沅陵郡,下辖辰溪县等,辰溪县辖有金贵州铜仁、江口、石阡等地。黔州黔安郡、其中涪川县包括今天贵州德江、思南等地。阳明郡,治所在今凤岗西北,包括遵义部分地方。泸川郡,其中的合江县辖有今天贵州赤水、习水、仁怀部分地方。始安郡,其中义熙县辖有今天贵州从江以及黎平东南部分地区。隋代在贵州的管辖范围,主要在乌江以北,对乌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还无力控制。

唐承隋制,但改郡为州,称为州、县二级制。州又有经制州和羁縻州之别:在经济发达地区称之为经制州,官不世袭、职不常任,编户齐民,实行赋税法和徭役制。这种由朝廷吏部委派刺史治理,直接控制地方政治、军事、赋税、盐铁的州即称经制州。唐代与贵州有关的经制州有:黔州、思州、锦州、叙州、奖州、费州、夷州、播州、溱州、南州等。分布在乌江以北和黔东北一带。

二、羁縻州的设置与特点

唐代在乌江以北以及黔东北地区设有正州,在其他地区主要设有羁縻州。

羁縻州在行政建制上虽也称州,但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由于羁縻州多设在边沿少数民族地区,其以土官治土民、保留原来的部落组织,不改变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2、朝廷任命土著首领为都督、刺史,子孙世袭,但要由朝廷封赐册命,被封的酋长要格守礼制、忠于王朝、率领本部兵卒守边卫土、服从朝廷的调遣。3、羁縻州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比较松弛,王朝通常对其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政策。4、羁縻州人赋税“不入版籍”。

南诏崛起和杨端入播

唐王朝为了对抗吐蕃,于是扶植南诏,天宝年间,南诏反唐。仅在天宝九年

至天宝十二年,南诏与唐之间就发生了三次大战。南诏倒向吐蕃,在吐蕃的支持下积极向周边拓展,占据了今天四川南部和贵州大部地区,在唐代与南诏的长期战争中,贵州成为双方争夺的地区之一。

唐初,黔中势力纷纷归附,中央王朝设立州县,武德四年在黔州(今重庆彭水)黔州都督府进行管辖。随着王朝势力不断往黔中腹地及黔桂边境的挺进,将都督府南移,于贞观十一年设庄州(今贵阳附近)都督府。景龙四年朝廷罢黜庄州都督府,改置播州都督府,将统治中心从今贵阳附近北撤到遵义。后南诏攻陷播州。唐朝无兵可派,只好招募勇士讨伐。唐僖宗乾福年间,太原杨端应募攻取播州,击败南诏。杨端入播后,子孙繁衍,杨氏一族,占据播州长达七百余年。

第二节隋唐时期贵州的交通与文化

隋唐时期,贵州的交通得到进一步开辟。隋开皇四年,兰州曹黄荣率领数千人整修石门道,自戎州(今四川宜宾)、经鲁望(今贵州威宁)到宁州。唐武德四年,黔川刺史田康恢复了由黔州(今重庆彭水)经今贵州黔东地区的辰道。贞观十三年,渝州人侯弘仁开辟由牂牁入邕州的道路,即牂牁道。水路方面,乌江航道可连通四川、贵州,故以四川彭水为中心,设都督府于此。

唐朝,朝中大员被贬到贵州,任职者有三四十人,上至宰相、皇亲国戚,下至刺史、县令乃至宦官,这些贬官,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唐代,贵州修建的寺庙有:桐梓金锭山寺、正安的蟠龙寺、大成寺、仁怀的永安寺、景福寺、沿河的福常寺、黄平的宝相寺、岑巩的鳌山寺等。高僧中特别要提到的是修建四川乐山大佛的海通法师,播州人,工程前后90年。大佛身高71米、头高14.7米、鼻长5.6米、肩宽28米,脚背上可围坐百余人。

第三节、南方四大族系的变化

仡佬族先民

仡佬族的形成经历的濮人、僚人和仡佬三个历史阶段。

仡佬族的社会经济和生活习俗主要有:1、有打牙习俗;2、干栏式建筑;3、有椎髻、偏发、桶裙;4、善纺织、蜡染;5,善炼朱砂;6、贵铜鼓;7、有“崖葬”习俗。

苗、瑶族先民

隋唐时期,被称为“蛮左”的主要是苗族,被称为“莫徭”的即为瑶族。苗族的生活习惯主要有:1、以芦笙和木鼓为乐器;2、“四月八”划龙舟;3、善蜡染;4、椎髻;5、喜械斗。

侗、布依、水族的先民

贵州省情作业及答案

A 、自然生态比较脆弱 B 、喀斯特地貌发育 C 、高原山 贵州省情作业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省情是一个省自然、 ( 地理 )、 ( 政治 )、 ( 经济)、 (文化) 等方面历史、 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 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 区。 3、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于( 4、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 5、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 176167 面积最大。 喀斯特地貌发育 )的浅内陆山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类型。 长江 )和 ( 珠江)两大流域。 )平方千米。在各类土壤中,(黄壤 )6、贵州的史前文化是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 7、为了扭转"大跃进 "造成的被动局面,从 1961 年开始,贵州贯彻中央的 "( 调 整 )( 巩固 )(充实 )( 提高 )" 的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8、贵州的行政区划截止 2003年 12月31日共设了( 4 )个地级市、( 3 )个 自治州、( 2)个地区、和( 87)个县(市、自治县、区、特区) 二、单项选择题 7、( B )是贵州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 1、从面上看,全省最高处是( A A 、赫章 B 、 玉屏 2、贵州从面上看,全省最低处是:( A 、赫章 B 、玉屏 3、贵州从点上看,全省最低处是:( A 、赫章韭菜坪 C 、威宁 出省处 4、贵州最大的河流是:( B A 、綦江 B 、乌江 5、贵州省内危害最大的灾害性气候 是 ) C 、 威宁 D 、 黎平 B ) C 、威宁 D 、黎平 D ) B 、玉屏 D 、黎平水口河 ) C 、 南盘江 D 、清水江 A ) C 、凌冻 D 、冰雹 D ) C 威宁 D 铜

高中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可说就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得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得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得基本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得兴趣进行选读。 中国古典文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得伟大成就。通过对这些书得阅读,使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得概貌获得一个大致了解,对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打下一个较为坚实得基础。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就是中国得"圣经"。“四书五经”就是《大学》、《中庸》、《论语》与《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得总称。这就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得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得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就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得一把钥匙。书里许多语言,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烁今,研究它得著作汗牛充栋。老子就是中国第一个纯粹得哲学家,老子得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得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得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得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说理透彻,含义深邃,富有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得思考。《老子》文字不就是特别艰深,历代注

家又多,选一种较好得版本当能有助于阅读理解。 3、《庄子》 《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得思想,与《老子》一起合称“老庄”,成为道家得经典。庄子对生死得态度十分达观,“鼓盆而歌”成为庄子得典型画像。《庄子》文字上汪洋恣肆、丰瞻华美,代表了先秦散文得最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文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运用了大量得寓言来说理,比如《庖丁解牛》就就是著名得一篇。 4、《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思想就是在中国第一个统一得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得思想。法家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政治以力服人得“霸道”得代表,与“四书五经”代表得以德服人得“王道”一起,互为表里,历代王朝得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 5、《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就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就是最好得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得背景之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泉。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得语句中蕴藏着丰富得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得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 6、《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相传就是黄帝所作,代表了祖国医学最早得光辉成就。它对于病理学与治疗学得辩证思想,成为祖国医学发展得指导思想,为中医得发展奠定了坚实得基础。《黄帝

贵州历史文化.doc

贵州历史文化专题 第一章贵州文化及其界定 第一节贵州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一、贵州文化的定义 对于“贵州文化”这一概念,可以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没有人提及,有人更是妄自菲薄地说,贵州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因为贵州文化更多地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特征。自1995年,由贵州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办的“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贵州学术界才第一次把“贵州文化”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来探讨,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举措。会上学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有人认为从宏观上来讲贵州并没有形成一种单独的文化,“贵州文化”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局部反映而已。 二、有人认为贵州的种种文化现象,都是在中华文化这个母体上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时候都没有脱离过这个母体。然而,从微观的角度,即从文化的地域差异来看,“贵州文化”这个概念,是可以成立的。 综上两种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一种观点,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贵州文化,把贵州文化纳入到中华文化这个大范畴来审视,这种视角在于强调贵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而忽略了贵州文化的个体特征;第二种观点在于强调贵州文化的个性特征,是将贵州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看待,将它与齐鲁文化、三秦文化、塞北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滇文化一样看待。认为这些区域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逐渐形成的,由于历史、地理和民族的不同,天长日久,产生若干差异,显示出彼此不同的文化风貌,这就是地方特色。因此认为可以给贵州文化下一个定义:即贵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它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混杂的文化,其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 二、贵州文化的特点 “贵州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很不容易把握的问题。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综于是。因为“贵州文化”不具有典型性,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样具有典型的汉文化特征,也不像青藏文化那样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用任何一种地域文化的尺子来衡量它,都不尽合适,因为贵州文化既有汉文化的特征,又有苗瑶的、氐羌的、百越的,濮僚的文化特征,而这些特征又不具有典型意义。 鉴于贵州文化的上述情况,贵州史学界权威学者史继忠先生在其著作《贵州文化解读》一书中对“贵州文化”的特点用了一个“杂”字来概括,认为贵州文化的特点就是“杂”,“杂”是贵州文化的最大特点。这种“杂”,不单是指贵州文化的来源极其广泛,更重要的是,各种文化固有特质依然保存,彼此间有一些渗透和交融,就整个贵州文化的融合情况看,其表现为“同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同化”,共性与个性并存,因此可以将贵州文化看成是中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贵州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它包括了若干民族文化的子系统和区域文化的子系统,乃至分子系统。这恰好就是贵州文化成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历史文化常识介绍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4、先秦散文 历史:(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为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为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地域文化(本、专)【贵州省情】答案版(1)

《贵州省情教程》 第三版平时作业册 平时作业书面成绩参加教学活动成绩 社会 调查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面授小组网上 作业作业作业作业辅导讨论学习平时考核综合成绩教师签名: ▁▁▁▁▁▁▁▁所属院校: ▁▁▁▁▁▁▁▁▁▁▁▁▁▁▁▁▁▁▁ 所学专业: ▁▁▁▁▁▁▁▁▁▁▁▁▁▁▁▁▁▁▁ 学生姓名: ▁▁▁▁▁▁▁▁▁▁▁▁▁▁▁▁▁▁▁ 学生学号: ▁▁▁▁▁▁▁▁▁▁▁▁▁▁▁▁▁▁▁ 1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经过解放60多年,贵州(“人无三分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但是目前贵州在全国整体发展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2.“十二五”时期贵州重点实施的两大战略是(“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和带动”)战略。

3.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4.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5.贵州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6.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7.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8.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9.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有八大水系。 10.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11.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贵州煤炭资源基础储量达128.1亿吨,居全国第(五)位。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六盘水)和(毕节地区)。 12.贵州是中国第一个发现卡林型金矿的省份,这类金矿主要分布在(织金)地区。 13.贵州的(黄果树)景区和(龙宫)风景名胜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4.截至2010年,贵州的行政区划共设有(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和88个县级单位。省直辖县级市,由省委托相应的地级市代管。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一)文综历史卷word版有答案(加精)

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一) 文科综合历史卷 一、选择题部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4分,共48分) 24、西周时,文字多刻在青铜器皿上,青铜铭文内容丰富,为后人提供了祭祖、征伐、册命、赏赐等详实记载。这反映出西周() A、青铜铭文追求审美功能 B、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C、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D、宗法礼仪渐趋崩溃 25、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学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深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26、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珍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 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27、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在筹建期间借用公款,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办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这反映了() A、民族资本家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 B、中国社会传统阶级结构出现裂变 C、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D、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

28、“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 A、近代社会的变迁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西方文化的影响 D、制衣技术的进步 29、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四大发明”一目。当时把“四大发明”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 A、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 B、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C、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 D、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 30、邓小平曾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直接得益于该讲话精神的举措是() A、闽、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B、国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C、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A、实现国共再次合作,推动台湾和大陆统一 B、两党平等谈判是解决两岸关系的合适方式 C、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反对外部势力干涉 D、“一国两制”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3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打算落空后,进而试图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可法国人对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章皇帝与皇权 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五帝:黄帝、颛(zhuan)顼(xu)、帝喾、尧、舜 (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 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 (三)皇帝的由来: 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四)皇帝的饮食起居 1、宫室、山陵 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 “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 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天子的服饰,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种冕服和弁服。汉代皇帝以五色长袍作朝服,魏晋时期改用绛纱长袍,唐代出现赭黄色圆领朝服,明清时期则以明黄作为皇帝龙袍的专用颜色,不同的场合,皇帝的着装有明确的区别。如祭祀或盛大典礼,皇帝穿衮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绛色围裳、革带、蔽膝、白袜青舄等;平时及一般朝会则穿公服或常服。 3、车马、仪仗 古代皇帝出外巡幸、游历所用车驾称为“卤簿,包括御辂、御辇、御轿等。 自周朝以来,天子出行一般皆备五辂。卤簿以外,尚有仪仗。历代皇帝出巡所用的仪仗队规模都非常庞大,如宋神宗时多达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节俭,但也有3000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五)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四象】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参商】参宿在西,商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实际上农历为阴阳合历)。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贵州省情作业及答案

贵州省情作业及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浅内陆山区。 3、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4、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5、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在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 6、贵州的史前文化是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 7、为了扭转"大跃进"造成的被动局面,从1961年开始,贵州贯彻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8、贵州的行政区划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共设了(4 )个地级市、(3 )个自治州、(2)个地区、和(87)个县(市、自治县、区、特区)。 二、单项选择题 1、从面上看,全省最高处是(A) 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黎平 2、贵州从面上看,全省最低处是:(B)

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黎平 3、贵州从点上看,全省最低处是:(D) A、赫章韭菜坪 B、玉屏 C、威宁 D、黎平水口河出省处 4、贵州最大的河流是:(B) A、綦江 B、乌江 C、南盘江 D、清水江 5、贵州省内危害最大的灾害性气候是(A) A、干旱 B、秋风 C、凌冻 D、冰雹 6、贵州的气候,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D) A赫章 B 玉屏 C 威宁 D 铜仁 7、(B)是贵州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 A、自然生态比较脆弱 B、喀斯特地貌发育 C、高原山地 D、盆地 8、贵州水资源丰富,居全国第(D)位 A、7 B、8 C、9 D、6 9、在贵州省总面积中耕地面积占(C)。 A、43、55% B、9.38% C、26.68% D、3.6% 10、贵州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在:(C)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1、( C )文化能证明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 A、北京周口店 B、山西西侯度 C、贵州黔西观音洞 D、旧石器文化 12、"一五"计划时期,贵州的建设主要以(D)为重点。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十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淮河、汉江、湘江、鸭绿江、嘉陵江 【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董酒、剑南春 【十大火炉】吐鲁番、重庆、长沙、武汉、南京、福州、成都、合肥、广州、南昌 【五大瑞兽】龙、凤凰、龟、貔貅、麒麟 【十大避暑胜地】贵阳、昆明、承德、哈尔滨、长春、伊春、丽江、吉林、呼伦贝尔、大连 【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四礼】冠、婚、丧、祭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大宗教名山】 1、湖北武当山 2、四川峨眉山 3、山西五台山 4、浙江普陀山 5、浙江天台山 6、江西龙虎山 7、安微九华山 8、甘肃崆峒山

9、江西三清山 10、山西绵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诗歌】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5、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贵州省2017年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卷(含答案)

贵州省2017年高考适应性考试 文综历史卷 一、选择题部分(48分,每小题4分,每小题仅有一项符合要求。) 24、《春秋》载,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桓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孟子》提到治水的有11次,其中有一段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行为。这些史实反映了() A、王权衰微分封制被破坏 B、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C、建立统一国家的必要性 D、儒家学者高度关注民生 25、汉初史官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这样概括儒家:“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据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理论体系庞杂使儒学难有实际功用 B、儒家学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强化伦理道德规范是儒学主要功能 D、政治形势影响司马谈对儒学的认识 26、唐以前,家庭财产的经营方针主要是节俭和量入为出。所谓“皆粗布之衣”,“脱粟之饭”,“中食而肉不足”。宋明以后,经营方针有了一定变化,增加了诚信为本的经营方针。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明时期()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商业环境的宽松 C、消费水平提高 D、对外贸易的繁荣 27、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6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可参与“廷议”、“廷推”,可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可反对皇帝的旨意。由此可见,六科制度() A、削弱了皇帝的实权 B、有利于权力的制衡 C、有助于朝政的改善 D、奠定了内阁制的基础 28、费正清说:“一般说来,引起反基督教暴乱的,似乎首先不在于民众的迷信恐惧心理,而多半在于中国士绅的嫉妒心理,因为他们在社会上的特权地位受到这批享有特权的外来文化侵略者的直接威胁。”据此可知,中国士绅反洋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 A、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B、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 C、士绅的政治和法律权威 D、乡村社会的文化正统性 29、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意在强调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 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0、1930年10月12日的《民国日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闸北区永安县丝厂职员金吉城,月收入约50余元。然而,1930年9月9日,全沪丝厂100余家停业,永安亦在停办之列,金因此失业。”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存在极其严重的工人失业问题 B、官僚资本的压迫导致民族工业步履维艰 C、列强加紧资本输出使民族工业生存艰难 D、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1、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B、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核心解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演变历程(以儒家思想发展为线索) 1、冷遇与创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物质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条件: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条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的活跃并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条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内容 (3)意义:中国 历史上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础 2、沉重挫折(秦) ——焚书坑儒(思 想文化专制政策) 3、改造与正统(汉 代)——董仲舒新 儒学 (1)含义:董仲 舒把诸子百家中 的道家、阴阳五行 家的思想糅合到 儒家思想中,加以 改造形成具有时 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 (3)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给统治者 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 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 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 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 建专制。 (4)特点:新儒学以儒 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 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 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 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5)评价 积极:政治上,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思想上,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具有神学色彩,是唯心主义,其主张愚民政策,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4、冲击与挑战(魏晋至隋唐)——佛道盛行、三教合一 5、转型与成熟(宋明)——宋明理学 (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2)内容 ①创立——北宋五子 A、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B、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C、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D、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②成熟——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A、思想主张:理气论、道统论、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③新发展——陆王心学 A、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B、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 (3)评价 ①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奋发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维系三纲五常专制的统治,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6、批判与继承—— 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1)背景 ①政治上:腐朽落后 的封建制度 ②经济:商品经济的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的产生 ③思想:理学僵化, 八股取士使文化专 制加强 (2)代表人物及其思 想 (3)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 对封建专制,带有一 定的民主色彩,反映 了资本主义萌芽时 代的要求 (4)性质:反封建 的民主启蒙思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