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分析

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分析

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分析
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分析

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分析

手术室管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目前,由于各个医疗机构对院内感染管理重视的程度不同,导致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相差甚远,所以部分医疗机构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措施的落实情况令人担忧。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其中70%为切口感染,30%为器官或腔隙感染,是外科手术患者死亡率、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增加的主要因素[1]。手术室的管理与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关系密切。因此,讨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措施,以达到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近年来,我院感染管理科对全院住院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发现手术室的管理在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手术部位感染情况2009年1月~2010年5月,我院共开展各类手术6 361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8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44%。无菌手术2 360例,发生Ⅰ类切口感染3例,其感染率达0.13%。

1.2 手术部位感染科室分布2009~2010年5月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4例,占总感染数的14.28%;骨科手术部位感染13例,占46.42%;普外及肝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11例,占39.29%。

1.3 原因分析①术前刷手不规范:某些手术医生刷手仅一遍。个别医生甚至不刷手,仅用清水把双手打湿,然后涂抹手消毒剂。②戴手套不规范:将手套包皮放在手术器械台上,徒手及戴手套后反复拿捏手套包皮,造成手套污染。手套破损时没有及时发现,造成手术部位感染。③穿手术衣,徒手抓袖口,污染手术衣。部分手术衣有毛边、有洞,起不到隔离的作用。④手术切口皮肤保护不到位,造成手术切口皮肤污染,因而感染。⑤器械台上冲洗伤口的生理盐水经常打湿器械台台面和手术包包皮,使细菌容易污染无菌的手术器械。⑥手术间在手术过程中门敞开,没有起到阻隔空气的作用;手术间垃圾桶敞开,污染手术间空气。

⑦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手术医生的监督缺位,也是造成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之一。⑧术中对患者保暖措施跟不上,降低了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⑨使用电刀,使术区失活组织增多,增加了2倍的手术部位感染率[2]。

1.4 控制措施①加强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以及“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感染知识的培训,普及感染知识,规范术前刷手。在手术室开展医务人员“无接触式戴无菌手套”,避免手套污染。②手术室工作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应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对进入手术室的所有人员的行为监督,对违规人员的操作随时提醒整改,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室严格限制非手术人员的进入;注重环节管理。③在手术中应保持正压,防止走廊和邻近区域的空气进入。进入手术室内的空气选择适当的过滤网进行过滤。术前准备要充分,进入手术间后不要经常出入手术间,保证手术期间手术间的门保持关闭状态,减少空气污染。手术进行时严禁打开通往污物走廊的通道。手术室的工作区域,每24 h清洁消毒1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加强洗衣房的管理,保证手术衣干净整洁,完好无损。④加强可复用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减少医源性的交叉感染。尽量减少术中使用电刀,减少失活组织,预防手术部位感染。⑤在污染的或感染切口手术后,不得再实施特殊的清洁切口手术,必须经过终末清洁、消毒处理。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房的清洁、消毒物品应当分开使用。用于清洁、消毒的拖布、抹布应当是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手术室应当选用环保型中、高效化学消毒剂,周期性更换消毒剂,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剂导致微生物的耐药性。⑥持续时间较长的大手术,如无特殊

需要,推荐维持患者体温正常。持续时间较短的小手术,推荐术前全身保温。⑦围术期保温,如手术中腹腔冲洗应使用温的无菌生理盐水(37℃)。⑧手术操作过程要精细,尽量减少伤口暴露时间,注意无菌区的保护[3]。

2 讨论

术前不洗手就涂手消毒液,与医疗器械不清洗就灭菌一样。由于手上的微生物大量积聚,不通过认真的清洗来减少手上的暂居菌,而仅靠消毒液是远远不能将微生物杀死的。手套的密闭性是不可靠的,例如戴上手套后,在手套的外面撒上一些荧光粉,数分钟后脱去手套,手上可以看到荧光粉。所以戴手套不能替代术前外科刷手。随着手术准备工作的开始,手术中人员的走动,细菌菌落数逐渐上升,当室内的一切工作就绪后,细菌数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手术即将结束时巡回护士和麻醉师整理物品等活动又使空气中细菌数量急速上升。手术室空气中的飞沫、尘埃可携带病原菌,带菌微粒直接进入手术部位,或先落到器械、敷料等而后污染手术部位。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绝大部分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是术中没有很好地保护皮肤切口,致使切口严重被胆汁、腹腔感染性液体等污染,最后的结果是手术切口感染[4]。

手术医生的无菌观念没有护理人员强,但是由于手术医生在技术至上的观念驱使下,无视医院的规定,不遵守手术室的无菌操作原则,护理人员的监督和干预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下去,护理人员对医生的监督形同虚设,实质上是监督的缺位。它严重影响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的落实,使手术部位感染率居高不下。手术人员术中操作精细、彻底清创、严密止血、不留死腔,尽量减少坏死组织,可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

术中患者温度控制可降低感染率。由于术中患者低体温,氧摄入降低,损害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氧摄入降低,可减少胶原蛋白的沉积,伤口愈合延迟。研究表明30 min的术前预热可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所以舒适是患者最重要的感受,确保所有患者任何时间的温暖有利于感染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徐伟英,何萍,李永瑾.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细节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1392-1393.

[2] 王华芳,刘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1689-1690.

[3] 宋烽,董薪,许多朵,等.医院洁净手术部的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1686-1688.

[4] 齐晓彦.手术部位感染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4):1853-185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练习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外科手术切口描述错误的是() A.清洁切口是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B.清洁-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C.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且已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D.感染切口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B.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C.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D.积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E.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A.清洁切口B.清洁-污染切口C.污染切口D.感染切口 2、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伤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B.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C.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D.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B.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C.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或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发及疼痛 D.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4、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器官/腔隙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位置(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围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无植入物的发生在30d内,有植入物的在一年内。SSI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其中70%为切口感染,30%为器官和腔隙感染,是外科患者死亡率、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1]。对于SSI,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没有可以接受的感染事件,所有的感染都是可能被预防的,除非能够证明预防措施是无效的。因此应寻找感染发生的原因,SSI是由很多变量因素产生的复杂的生物学变化过程,较少的研究能证实某单个预防措施是有效的,预防策略的开展均应考虑每个步骤的可变性。其危险因素包括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2]。 1危险因素 1.1不可控因素年龄、免疫力系统受损、糖尿病、非手术区域的感染灶,伤口分类、营养不良、吸烟、肥胖、术前住院时间过长、激素应用等。 1.2可控因素 1.2.1不恰当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但必须短期内给药,使术中和术后4h抗菌药在血浆内达到有效浓度。术前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使用抗生素,手术超过3h或出血超过1500ml时没有追加,都能使血浆中不能达到有效浓度[3]。 1.2.2手术时间过长手术时间的延长,导致创面的细菌量增加;长时间的暴露干燥,牵拉损伤组织;出血,麻醉时间延长,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术者因疲劳而疏于无菌技术操作规则,都会增加感染率。 1.2.3不恰当的皮肤准备SSI细菌来源有50%来源于患者的皮肤。皮肤,毛发和皮脂腺充满微生物菌落,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它不能被局部的抗生素杀灭,手术切口将这些常驻菌带入手术伤口的深层,并为感染的发生创造条件;试验显示,术前1d 备皮比手术当天备皮存在更大的危险,使用剃刀比剪刀危险大。因为剃刀备皮会造成皮肤损伤,增加真皮层细菌的定殖。 1.2.4不当的着装与外科洗手35%SSI细菌来源于医务人员的口、鼻、手,部分医生没有严格执行手术室着装要求,外科洗手没有执行规范操作,这都会增加感染的发生。 1.2.5手术室环境手术室环境包括通风、消毒等状况。手术室的建设布局未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清污不分,人流物流交叉,增加感染的机会。术前没有对物表及地面进行清洁消毒,连台手术终末处理不合理。本院于2006年开始启用层流手术间,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层流手术间的相关知识,以至于手术过程中开门手术,或者手术过程中开启了污物出口,更有因为温度不合适而关闭空调造成沉流不达标。 1.2.6手术衣和铺巾徒手抓袖口,污染手术衣;部分手术衣有毛边、破洞,起不到隔离作用。铺巾时从外往里扯,铺最后一层时没有穿戴好手术衣和手套等。 1.2.7低体温低体温可使氧摄入量降低,损害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从而减少胶原蛋白的沉积致手术切口愈合延迟。术中对患者的保温措施没有跟上,如室温过低,冲洗液过凉等。 1.2.8手术器械器械上残留的血液、体液、蛋白质等有机物会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该膜会削弱消毒盒灭菌效果;因此,彻底清洗是器械消毒的基础。随着外科手术的不断更新,大量器械公司的手术器械进入到了手术室,由于器械商的跟台人员没有进行正规的培训,不正确的器械清洗和消毒都会大大加大SSI的发生率。2预防措施 2.1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术前30min至1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血大于1500ml,手术超过3h加用1剂抗生素,以保证血浆中的有效血药浓度。 2.2缩短手术时间术前1d到病房访视患者,仔细翻阅病例,对于新、大、难的手术,手术室护士应主动和主刀医生进行沟通,了解手术方式和特殊用物,熟悉手术步骤;术日提前洗手上台整理手术用物品,术中注意力应保持高度集中,传递器械时要做到快、稳、准,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SSI的感染率。 2.3正确的皮肤准备 2.3.1术前抗菌沐浴术前消毒沐浴可以降低皮肤的菌落数量;用含有洗必泰的沐浴液重复使用后可以达到最佳的抗菌效果;通常主张术前2~3d开始消毒沐浴。 2.3.2患者术前皮肤准备1999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发布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标准》指出:如果不涉及到手术区,毛发可以不去掉,若去除毛发,去除的时间距离手术时间越近越好,最好使用剪刀的去毛方式。无论是否去除毛发,清洁皮肤是皮肤准备中预防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本院手术患者都是术日备皮,由专门经过培训的人员,在手术室准备间对需要备皮的患者用电动备皮刀进行备皮,尽量尽可能接近手术开始时间。 2.4正确的着装与外科洗手加强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以及“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等院感知识的培训,普及感染知识,规范外科洗手。手术室进门口悬挂标准着装的图片,各洗手池上贴上标准的外科洗手示意图;对于新进人员和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重点是掌握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外科洗手法,要求人人过关。规范手术铺巾,推广无接触式戴手套法。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监督手术人员的操作,对于错误操作,及时指正。 2.5环境监控合理布局,严格区分三区三线;每天由夜班清洁工对手术室的物表和地面进行清洁消毒,安排1组人员提前30min 上班,开启层流装置;术前做好充分的手术用物准备,减少出入手术间的次数;手术中保持正压通气,手术间的门保持关闭状态,术中严禁开启通向污物出口的门;严格控制参观人员,杜绝私自乱串间现象;加强医务人员“洁净手术间管理规范”的学习;连台手术时,要先做清洁切口手术,再做污染切口手术,连台手术之间要层流半小时;术中要做到随时保证地面清洁。 2.6保温手术间室温要控制在22~25℃,湿度50%~60%。患者除影响手术操作衣物外,尽量不要脱完。在不影响操作的地方加盖棉被,双手臂用清洁的布包裹;术中要使用温的无菌生理盐水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朱冬梅,冉俊辉,毛云海(遂宁中心医院手术室,四川遂宁629000) 【关键词】感染;手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9-1405-02中图法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本院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切口病原体培养阴性的除外)。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发热,肿胀及局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3-08-02T10:56:49.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郝承慧1 张春花2 [导读] 伤口感染的细菌来自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而直接接触感染较空气传播更为重要。 郝承慧1 张春花2 (1山西省汾阳市中医院 032200;2山西省汾阳医院 032200)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影响着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盲目使用抗生素、依赖抗生素,使外科感染雪上加霜。降低外科感染率,减轻手术病人不应有的痛苦、残废甚至死亡,就应从基础出发,根据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来源,针对伤口感染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防御对策。 1 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来源 伤口感染的细菌来自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而直接接触感染较空气传播更为重要。感染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正常人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部、胃肠道等,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有些为暂时停留,有些则长期寄居,可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一般不引起疾病,但当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疾病。 2 形成伤口感染的因素 2.1 年龄、营养不良、肥胖婴幼儿和高龄病人术后易发生感染。前者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后者机体免疫力降低。皮肤黏膜防御功能、抗体生成能力、白细胞吞噬能力可因营养不良而受影响,特别是白蛋白缺乏时,中性白细胞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及补体功能、炎症反应能力均减弱。肥胖病人由于脂肪的血循环较差,在手术中脂肪细胞难免较多损伤,因此不易准确止血和消灭无效腔,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较高。 2.2 糖尿病此类病人易发生感染。 2.3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外科手术范围扩大和不定型化,造成损伤大、出血多,不可避免地影响脏器的功能,为某些致病菌的异位创造了机会。 2.4 休克、肾上腺素药物及寒冷这些因素可以引起持久性的血管收缩,延迟中性白细胞进入组织,持久的低血压可使巨噬单核细胞功能减退。 2.5 免疫功能低下如癌症,显著增高了感染发生率。 2.6 免疫抑制状态器官移植外科的发展也造成了一批免疫抑制者,由于发生免疫缺陷易感染。 2.7 长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机体菌群失调,抑制肠道优势菌群发生感染。 3 手术过程中的相关因素 3.1 手术区皮肤的准备术前皮肤的清洁准备过程中,剃毛时损伤皮肤或剃毛后距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感染率增高[1]。 3.2 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时间越长,术后感染率越高。因创面长期暴露,接触细菌量增多,长时间的牵拉使组织损伤增多;麻醉时间长,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因而造成术后感染[2]。 3.3 手术技术一般用电刀比用刀片切口感染率高;用钝器械比锐利器械造成组织损伤大,易引起感染;止血时钳夹组织过多,或止血时留有无效腔造成积血与积液,可增加感染;用丝线结扎止血、缝合伤口,比尼龙线感染率高。 3.4 引流、体腔内异物存留术后如果引流不当,腔内渗液和积血易导致伤口感染。体内异物可成为病原菌的置身地,降低局部组织的防御功能,促使或加快感染。 3.5 手术人员流动人员流动多,增加尘埃细菌在空气中的浮尘,增加感染的机会。 4 预防措施 4.1 避免免疫机制受损尽量不用或少用免疫抑制剂以及能导致免疫抑制的药物(如化疗、放疗),不得不用时,要加强保护措施。 4.2 制定抗生素使用计划慎用广谱抗生素,优先选用窄谱抗生素和对肠道正常菌群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大量研究已证明,对于污染不重的手术,术前1次(1小时前)用药,如手术持续时间超过4小时可追加1次,术后停药的方法较合理可靠。 4.3 加强围术期处理术前沐浴洗澡,去除皮肤中寄生菌。肠道手术做好肠道清洗,阴道手术做好阴道冲洗,有利于降低手术感染率。传统备皮用刀片剃毛易造成皮肤损伤,导致伤口感染。脱毛机的使用可避免皮肤损伤降低感染率,但对皮肤过敏者慎用。使用剃毛方法时,应注意不要损伤皮肤,降低切口感染率。重视病人术后疼痛,因疼痛影响切口愈合,从而增加感染机会[3]。创伤和手术病人由于进食受限制或不能进食,营养支持尤为重要。这类病人在血糖升高的同时周围组织产生胰岛素阻抗,使糖和脂肪的氧化利用受到障碍,机体能源的匮乏靠分解大量的肌蛋白和支链氨基酸氧化实施补充,导致负氮平衡。积极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对预防和控制感染有重要作用。 4.4 强化手术室科学管理 4.4.1 手术技能死亡的细胞为病原菌提供所需要的营养,也阻碍多种防御功能的发挥。因此术中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组织,减少手术创伤,认真止血,保护组织良好的血液供给。选择细而小的缝针、缝线,使用电凝止血时注意电流强度,避免大块组织坏死,利于切口愈合。 4.4.2 控制监测环境、设备,降低感染率手术室有严格的分区,监督参加手术人员严格执行分区管理制度。参观人员不应离手术人员太近,手术用的器械、敷料要严格消毒灭菌,定期检查。做好手术间的空气消毒与监测。保持恒定室温和相对湿度。手术时手术间应控制人数,随时调节换气,减少感染机会,尽量避免非手术人员到手术间参观,以防交叉感染。 4.4.3 手术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中手术衣或无菌单被浸湿后,应立即更换或用无菌单加层覆盖。手套破损时应立即更换。凡怀疑物品器械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凡接触过空腔脏器的器械或敷料,均视为被污染,这些污染物品与器械不得再用于无菌部位的手术操作。手术人员技术娴熟配合默契,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感染机会。参考文献 [1] 张诤.手术室护理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70-47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有微生物污染手术切口时,手术部位可能会出现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特制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手术前 1.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 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术前不必要的备皮;术前确需备皮时,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电动剔毛或脱毛)去除手术部位毛发。 4.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若 无禁忌症,术前应尽可能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采用适当的消毒剂以同心圆的方法消毒手术部位皮肤,尽量符合手术要求并扩大消毒范围,以备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

5. 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剂量和种类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医务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 7.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8. 手术室管理需按照我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执行。 二、手术中 1. 保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2. 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 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制度。 4. 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 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的止血,最小限度地损伤组织,彻底去处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 术中应当主动加温,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7. 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 南(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WH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指南(第二版)[1]

WHO医院获得性感染预防控制实用指南 (2002年第二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1.1 医院感染的定义 1.2 医院感染部位 1.2.1泌尿道感染 1.2.2手术部位感染 1.2.3医院肺炎 1.2.4医院菌血症 1.2.5其他医院感染 1.3 微生物 1.3.1细菌 1.3.2病毒 1.3.3寄生虫和真菌 1.4 宿主和传播 第二章感染控制计划 2.1 国家或地方计划 2.2 医院计划 2.2.1感染控制委员会 2.2.2感染控制专业人员(感染控制小组) 2.2.3感染控制手册 2.3 感染控制职责 2.3.1医院管理部门的职责 2.3.2医生职责 2.3.3微生物学家职责 2.3.4医院药剂师职责 2.3.5护理人员职责 2.3.6灭菌中心职责 2.3.7饮食服务中心职责 2.3.8洗衣房职责 2.3.9保洁服务部职责 2.3.10检修部门职责 2.3.11感染控制小组(医院卫生服务部)职责 第三章医院感染监测 3.1 目标 3.2 战略 3.2.1 医院性医院感染监测 3.2.2 地区性或全国性医院感染监测 3.3 方法 3.3.1现患调查 3.3.2发病率调查 3.3.3计算率 3.4 有效的监测组织 3.4.1资料收集和分析 3.4.2反馈/报告 3.4.3预防和评价 3.5 评价监测系统 3.5.1监测战略评价 3.5.2反馈信息评价 3.5.3证实/资料质量 第四章暴发的处理 4.1 识别暴发 4.2 调查暴发 4.2.1计划调查 4.2.2定义病例 4.2.3描述暴发 4.2.4建议和检测假设 4.2.5控制措施和随访

4.2.6交流 第五章医院感染的预防 5.1 危险分层 5.2 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5.2.1洗手 5.2.2个人卫生 5.2.3着装 5.2.4口罩 5.2.5手套 5.2.6安全注射 5.3 预防环境传播 5.3.1医院环境的清洁 5.3.2热水/超热水的使用 5.3.3病人器械的消毒 5.3.4灭菌 第六章常见地方性医院感染流行的预防 6.1 泌尿道感染 6.2 外科伤口感染(手术部位感染) 6.2.1手术室环境 6.2.2手术室工作人员 6.2.3病人的手术前准备 6.2.4预防性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 6.2.5外科伤口监测 6.3 医院呼吸道感染 6.3.1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6.3.2内科病房 6.3.3外科病房 6.3.4 气管切开术的神经科病人 6.4 与血管装置相关的感染 6.4.1周围血管导管 6.4.2中心血管导管 6.4.3全植入的中心血管导管 第七章病人护理的感染控制预防 7.1 预防的实践 7.1.1标准(常规)预防 7.1.2特殊传播方式的额外预防 7.2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菌 第八章医院环境 8.1 医院建筑 8.1.1建造或改建计划 8.1.2建筑分区 8.1.3交通流程 8.1.4建筑材料 8.2 空气 8.2.1经空气传播的污染和传染 8.2.2通气设备 8.2.3手术室 8.2.4超净空气 8.3 水 8.3.1饮用水 8.3.2浴水 8.3.3药剂(医疗)用水 8.3.4微生物学监测 8.4 食物 8.4.1食物中毒的因素和经食物传播的感染 8.4.2食物中毒的因素 8.4.3预防食物中毒 8.5 废弃物 8.5.1定义和分类 8.5.2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保存和运输 第九章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和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9.1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9.1.1 治疗 9.1.2 化学药物预防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 控制试题及答案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培训试卷 科室: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1、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包括:() ①清洁切口②清洁-污染切口③污染切口④感染切口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细菌来源包括:( ) ①空气②患者皮肤③手术人员④手术器械及植入物 3、外科手术前洗手范围为:( ) ①双手②双手、前臂③双手、前臂和上臂上1/3 ④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4、手术前冲洗手消毒方法为取足量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认真揉搓多少分钟?( ) ①2~6分钟②2~4分钟③1~2分钟④1~3分钟 5、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多少cm的区域?( ) ①15cm ②12cm ③10cm ④5cm 6、择期手术后一般无须继续使用抗菌药物,如使用也不应超过多少?( ) ①15h ②24h ③36h ④48h 7、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类: ( ) ①切口浅部组织感染②切口深部组织感染③器官/腔隙感染④表皮感染 二、判断题(每小题5分): 1、有明显皮肤破损感染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护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参加手术。() 2、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8℃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3、预防用药不能替代无菌操作。() 4、手术前应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5、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开放负压引流。() 6、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7、清洁切口是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8、术前备皮应在手术当日进行,确保去除手术部位毛发,应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三、问答题(25分): 简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目标。

WHO全球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指南

2016 WHO全球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指南 一、术前措施 1.1术前沐浴 使用普通肥皂或抗菌肥皂可预防SSI(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由于证据有限且质量极低,专家小组不建议术前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以减少SSI提出建议 1.2需要手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鼻部携带者,使用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可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行心胸外科或骨科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内使用2%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行其它类型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内使用2%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3 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定植的筛查及其对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影响(由于缺乏证据,专家对此不提出建议)1.4术前应用抗生素的最佳时机 必要时(取决于手术类型)应在手术切皮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应在手术切皮前120分钟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同时考虑抗生

素的半衰期。(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5 机械性肠道准备(MBP)与口服抗生素的应用 术前联合使用口服抗生素和MBP,可以降低接受择期结肠直肠手术成年患者SSI风险。(条件推荐,中等证据质量) 单用MBP(不联合口服抗生素)不应以降低SSI为目的用于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成年患者。(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6 清除毛发 接受任何外科手术的患者不应去除毛发,如果有绝对必要,应该只使用剪刀去除毛发,不管是术前还是手术室内,任何时候都强烈劝阻刮剃毛发。(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7手术部位皮肤准备 推荐含酒精和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消毒液用于接受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皮肤准备。(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8抗菌皮肤密封剂 抗菌皮肤密封剂不应以降低SSI为目的用于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条件推荐,极低等级证据质量) 1.9 外科手准备 戴无菌手套前,需要用合适的抗菌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刷洗或者使用合适的含酒精的速干消毒剂进行外科手准备。(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二、术前和/或术中措施 2.1 加强营养支持

外科手术部位预防与控制精彩试题(60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60题) 一、单选题(10题) 二、多选题(15题) 三、填空题(15题) 四、判断题(10题) 五、简答题(5题) 一、单选题 1.手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 C ) A皮肤切开前20分钟B皮肤切开前30分钟—3小时 C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D皮肤切开前2小时后 2.手术中追加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不正确的( D ) A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B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 C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D手术中体温升高 3. 冲洗手术部位所用无菌生理盐水的温度是( B ) A38℃B37℃C37.5℃D36.5℃ 4. 手术中避免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D ) A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B保证使用器械达到灭菌水平 C术中保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D对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应当首选开放式引流 5.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不包括( B ) A切口浅部组织感染B针眼处有少许分泌物C器官/腔隙感染D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6.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的定义是( B )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发生的累及皮下组织的感染B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的感 染 C无植入物者手术后60天以、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的感染 D手术后30天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7. 清洁—污染切口是指( B ) A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 B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C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 D有失活组织的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8. 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如何正确处理?(D ) A. 首选密闭负压引流 B.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的合适位置 C. 确保引流充分 D.多选择开放式引流 9.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C ) A手术医生的技术方面 B 手术室方面 C患者和手术方面 D 手术后的治疗与护理方面 10. 下列哪种情况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B ) A 单纯甲状腺切除手术 B 胆囊切除术 C 白障超声乳化术 D 上呼吸道感染 E 轮状病毒腹泻 二、多选题 1. 外科医师、护士对手术后病人应当注意(ABCD ) A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B出现分泌物时应进行微生物培养 C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感染及时诊断、治疗、监测 D严格无菌操作和手卫生 E 每小时观察病人情况 2. 手术切口分为(ABCD ) A清洁切口B清洁污染切口C污染切口D感染切口 E 无菌切口 3.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手术方面的主要危险因素有(ABCDE ) A 术前住院时间 B 术中无菌操作 C 手术持续时间 D 手术部位的备皮方式 E 手术器械的灭菌质量 4. 不属于外科手术部位浅部组织感染的为(ABD ) A仅限于缝线通过外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B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C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D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E 从器官穿刺出脓液 5. 属于器官/腔隙感染感染的是(AB )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发生的感染,从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B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发生的感染,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C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生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手术前 (一)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二)病人在术前尽量完善各项检查,治疗基础疾病,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三)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四)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五)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有关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要求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六)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七)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

毒。 (八)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 (一)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二)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三)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四)若手术时间超过 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五)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六)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七)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八)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三、手术后 (一)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

美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4最新版)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4最新版)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HEA)等组织中专门从事传染病的Anderson等11名专家,联合对《急诊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策略》2008版进行了更新。此前公布的指南版本已为及时发现并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提出了综合性推荐方案。此次更新旨在以简洁实用的形式突出临床实践指南重点,用来协助急诊医院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nfection,SSI)做出努力。该指南发表在2014年6月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杂志上。现将2014最新版指南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1、SSI理论基础及相关流行病学情况 SSI在急诊医疗机构中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SSI在住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发病率为2%-5%;在美国每年约有160000-300000例SSI病例;目前SSI是HAI中最常见的、经济花费最高的感染。 据估计有高达60%的SSI可通过循证医学指南操作进行避免;SSI在住院患者所有HAI中占20%;每例SSI的发生与大约7-11天术后额外住院日有关;SSI患者相较没有发生SSI的患者而言,死亡风险高出2-11倍。 其中,发生SSI的患者中有77%者直接死于SSI;SSI所造成的经济花费因手术类型、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据估计,SSI每年消耗医疗保健相关经济支出约为$35亿-$100亿。 2、SSI发现策略研究背景 2.1 监测内容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下属的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NHSN)所定义的SSI,为目前广泛应用在公共卫生上报、医疗机构数据对比以及按业绩支付酬劳等方面的标准定义。SSI分为以下几类:1、浅表切口SSI(只涉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切口);2、深部切口SSI (涉及筋膜和/或肌层):主要深部切口(DIP)-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或多处主要切口SSI,次要深部切口(DIS)-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以上次要切口SSI;3、器官/间隙SSI(包括手术操作过程中打开的任何身体部位,除外皮肤、筋膜或肌层切口)。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医务人员应当重视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日进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0.5%碘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一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好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求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三)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