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野生动物资源概论-word教案

野生动物资源概论-word教案

第一章野生动物资源的属性与分类

第一节野生动物资源的属性

一、野生动物资源的再生性

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物资源可以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扩大。野生动物资源还具有解体性或叫脆弱性的一面

二、野生动物资源的系统性

指野生动物资源具有结构上等级性,即野生动物资源以群落的形式存在;野生动物是不能单独生存的,总是形成个体、种群、群落这样三个层次的系统。

三、野生动物资源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生物由于在生态系统中分布的不同而形成在空间上(水平的或垂直的)分层或分离的序列。

促使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上层;如形成林冠的乔木,海、湖水面上的藻类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下层是有机质积累并更新的地方,往往是分解者所在地(土壤层)。

如落叶阔叶林有四个主要层次:①上层木②下层木:③灌木层④草本植物: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是由于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下水、盐碱度等生态因素所造成的,由赤道到两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泰加林(或北方针叶林)和冻原(或苔原)。

动物群落的层次性与植物群落的层次性密不可分。每一种鸟都有一个自己所最喜好的层次。

1.林冠层:林鸽和茶腹鳾喜欢在林冠层;

2.乔木层:青山雀、长尾山雀、旋木雀和煤山雀喜欢在乔木层;

3.灌木层:沼泽山雀、大山雀和戴菊喜欢在灌木层;

4.地面:乌鸫、红胸鸲和鹪鹩则多在草被层或地面活动。

群落交错区(ecotone)

群落交错区:指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包含断裂状边缘

镶嵌状边缘

边缘效应(edge effect)

边缘效应:指在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

人们把群落交错区中的生物分为三类:其中两类为邻近两个群落所共有,另一类是交错区所特有的。

四、野生动物资源的地域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结构形式是不相同的,因而各处的自然环境也就不同,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种类。

生物生长与活动的环境在地域上的差异,决定了生物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地域性对微生物更重要

生物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还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森林生物群落带、草地生物群落带、荒漠生物群落带、冻原生物群落带

五、野生动物资源的周期性

动物资源的周期性,是动物生命现象特有的时间上的层次序列。

动物的周期性受动物体内的“生物钟”控制,

动物资源的周期性表现为日节律、月节律、季节节律和年节律。

六、野生动物资源的有限性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内都有数量的限制;

在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负荷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第二节野生动物资源的分类

一、按野生动物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

1.野生无脊椎动物资源包括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

2.野生脊椎动物资源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

二、按野生动物资源的生存环境划分

1.陆生野生动物资源

热带野生动物资源——热带森林系统野生动物资源、

热带草原系统野生动物资源;

温带野生动物资源——温带森林系统野生动物资源、

温带草原系统野生动物资源;

寒温带野生动物资源;

冻原野生动物资源等。

2.水生野生动物资源

分为海洋野生动物资源、湖泊野生动物资源、河流野生动物资源、沼泽野生动物资源等。

三、按野生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划分

动物资源可分为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两大类。按照经济价值和用途,可把野生动物资源分为以下八类。

1.肉用动物资源

兽类中的野猪、、兔、水鹿、等;

鸟类中的沙鸡、野鸡、鸽子等;

爬行类中的多种蛇,蟒、龟、等;

两栖类中的多种蛙等。

鱼类中的各种鱼;

无脊椎动物:头足类中的乌贼、章鱼等;贝类中的多种贝;甲壳类中的虾、蟹等。

2.毛皮兽类动物资源

这类动物的毛皮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是制革、高级服装以及其它制品的重要原料。例如:数量较多的有我国北方的松鼠、旱獭、等;南方的松鼠类、竹鼠、果子狸等,

食草的重要制革兽类有麂、马鹿、驼鹿、水鹿、野猪以及黄羊、斑羚等各种野羊也是产量较高的种类。

3.药用动物资源

可以入药或作为医药原料的野生动物种类很多、例如:兽类:虎(骨、脂、血)、熊(脂、胆)、灵猫(香)等;

鸟类:环颈雉、等;

爬行类:五步蛇、等多种蛇、

两栖类:蟾蜍、蛤士蟆等;

贝类:牡蛎、珍珠、鲍鱼和头足类中的乌贼等;

节肢动物:蝎、壁钱、蝉(蜕)、大斑蝥等;

此外,鲨鱼、黄鱼、鳕、鲽等鱼的肝脏可提取鱼肝油和维生素A及D,这些药物对治疗夜盲症和佝偻病有较好时疗效;海洋水产中的海参、干贝等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4.可驯养动物资源

除了已驯化饲养的家禽家畜如牛、马、羊等之外,自然界具有驯养的价值兽类:多种鹿、麝、貂、水獭、河狸等;两栖类中的林蛙;

爬行类:药用蛇类、龟鳖等;

节肢动物:蝎;

野生禽类:马鸡、天鹅、野鸭、斑头雁、雪鸡等。

我国东北地区驯化马鹿、梅花鹿、麝、貂等有很大发展。

5.观赏动物资源

如:

兽类中时熊猫、虎、豹,海豚等;

珍禽中的朱鹦、犀鸟、相思鸟、天鹅、鹤类、孔雀、锦鸡、雉鸡、鸳鸯、画眉、百灵、鹦鹉等。

6.具有仿生学启示的动物资源

该类动物具有奇异功能。它们的器官、生理功能和机制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能给人以新的思路与启示,在仿生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蝙蝠、海豚的超声波回声定位系统在交通设计、定向、导航、探测、调

节控制等系统中,为人们所仿效和利用。

人们利用响尾蛇用热定位确定被捕捉位置的原理制成了响尾蛇导弹。

海龟、鸟类等的星象导航和地磁导航系统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猫头鹰的特殊定向听觉和海豚皮肤的弹性特性也正在为科学家们所研究和仿效。

7.益农林动物资源

这类动物大多数是农作物及森林中害虫害兽的大敌,对其害具有控制作用。主要的类群有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肉食性鸟类和兽类等。如:

鸟类中的灰喜鹊、花喜鹊、乌鸦、黄鹂、大山雀、黑卷尾、黄雀、燕子、白头翁、伯劳、百灵鸟、云雀、画眉、杜鹃、啄木鸟、戴胜、夜鹰、猫头鹰等均为食虫鸟,对保护森林,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软体动物和兽类中的蜻蜒、螳螂、虎甲、步行虫、瓢虫、食蚜蝇、小壁虎、蜥蜴、青蛙、蟾蜍、蝙蝠、黄鼬、刺猬等也是害虫的大敌。

此外,有些动物如多种蜂、蝴蝶等对植物花粉及种子的传播是极为重要的。蚯蚓等动物的存在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

8.绒用和饰用动物资源

这类动物的种类在鸟类中特别多。如我国特产的雉鸡类中的白鹇、长尾雉、锦鸡、角雉等,鸳鸯、绿头鸭、针尾鸭、罗纹鸭、翠鸟、白鹭等的羽毛都具有很高的饰用价值,常作为出口物资。野鸭的羽毛常作为绒用,我国华北地区的野鸭绒每年出口达数千吨。

第二章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及引种驯化

第一节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一、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而这种辐射能在各处的分配状况是不均匀的:

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最多,因而终年高温;

高纬地区地面受热逐渐减少;

高纬地区,地面受热最少,终年寒冷。

这样从南到北就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每一个带呈东西方向延伸,由南向北依次更替。

与此相应,各种生物群落类型也成东西带状从南向北依次更替,这就是生物群落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物群落类型由南到北的顺序如下:

1.热带雨林生物群落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

气候:终年平均气温约25—27℃,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这里植物终年生长,植被主要为浓密而潮湿的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中的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动物资源极为丰富。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落

分布在南北纬度25—40°之间的亚热带地区。

该区降水较多,生长季长,生物种类丰富。亚热带林区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和动植物区系的差异,又可分两类:

一是硬叶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各大陆西部具有地中海型气候的区域里。林中以栎类为主。

二是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我国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大,发育最为典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着十分丰富的动物资源,昆虫、鸟类繁多,猿猴、蛇类、豺、豹等也不少。此外还有一些稀有珍贵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穿山甲、华南虎等。

3.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落

在西欧、东亚和北美三个主要分布区。

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主要树种有栎类、山毛榉、槭、椴、桦等。也有针叶林分布,如在我国多为油松林和侧柏林等。

夏绿林中的动物种类也不少,主要有鼠、松鼠、鸟类(啄木鸟,山雀、画眉、莺类)、獾、旱獭、狐类,狼,野猫、野猪、鹿、熊等。

4.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北方针叶林或称泰加林)

分布于北纬45一70°之间的寒温带地区,横贯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北部,形成一条完整的针叶林生物群落地带。

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温凉而短促,降水以雪为主要形式。

本区植物区系比较贫乏,但森林面积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乔木主要以云杉、冷杉、松、落叶松等为主。除落叶松外都为常绿针叶树。

动物种类以鹿类较多(糜、驼鹿、驯鹿等)。啮齿类动物丰富,能在雪下穴居。还有狼、黑熊、貂、猞猁、狼獾、鼬、紫貂等以及鸟类,这些都是重要的动物资源,经济价值很大。

寒温带针叶林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木材资源、林副产品和动物的毛皮、肉用、药用等珍贵资源。

5.冻原生物群落

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北极圈附近,形成一条大致连续的冻原地带。

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量200—300毫米,风力强,土壤下面常有永冻层存在。

植被的种类组成很贫乏,总共只有约一、二百种植物。主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苔藓、地衣、莎草科、禾本科、毛莨科、十字花科)和一些矮小灌木(杨柳科、石楠科与桦木科)。

动物种类较贫乏,但也有大型植食动物如驯鹿、麝牛、美洲驯鹿等和食肉动物如北极狐,鹰、隼、枭、狼等;北极熊为杂食动物,还有小型植食动物,如雪兔、旅鼠和瓣等,夏季多有候鸟迁来吃冻原的巨大昆虫群,以繁衍生息。

受低温的限制,植物生长极为缓慢和动物种类较少,致使冻原的生产力很低。

(二)经度地带性规律

生物群落因水分条件变化形成经向变化。

海洋上蒸发的大量水汽,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陆地,是陆地大气降水的主要来源。地上的降水量在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往往是十分悬殊的,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渐次减少。因此,在同一个热量带内:

沿海地区:空气湿润,降水量大,分布着森林生物群落;

内陆:随着降水量减少,干旱季节增长,分布着草原生物群落;

大陆中心:气候极为干旱,则分布着干旱荒漠类型。

在同一个热量带内,这种以水分为主导因素,使生物群落大致沿经向方向延伸成带而东西依次更替的分布规律,就称为生物群落分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经度地带性规律以北美大陆表现最为典型:从大西洋沿岸向西,依次出现南北向延伸的森林带、草原带、半荒漠带和荒漠带,至太平洋沿岸又出现森林带。

在我国温带地区,经向变化规律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从东到西具有水分条件从湿润到干旱的显著变化,因而也就依次分布着湿润森林带、半干旱草原带和干旱荒漠带,其间还存在一些过渡地带。1.温带草原带生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温带和北美中部。

草原地区属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约为250~500毫米,且多集中在夏季,冬季较严寒.

植被资源主要由丛生禾草针茅、羊茅、须芒草、落草、早熟禾等组成,并混生有豆科和菊科植物以及散生的矮小灌木。

草原适宜大型善于奔走生活的植食动物生活,如野驴、野马、骆驼、黄羊等。以穴居为主的啮齿类动物也较多。

2.荒漠地带生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极端干旱少雨的地区,在北半球形成一条明显的荒漠地带。

荒漠地区为极端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大都在250毫米以下,降水变率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许多倍,温度变化剧烈,土壤中营养物质贫乏。

严酷的自然条件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存:只有少数的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或肉质的仙人掌类植物稀疏地分布,如胡扬、梭梭、柽柳等。

动物种类不多,数量也少,多是昆虫、蜥蜴、啮齿类和某些鸟类。

受干旱缺水和低温的限制,荒漠是地球上各类生物群落中生产力最低者之一

生物资源随着赤道向极地热量变化的纬度地带性,和由海洋至大陆中心因水分变化而形成的经度地带性,统称为生物资源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我们了解生物资源地理分布的这种规律性,对于指导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和引种驯化生物、扩大生物资源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地球上的气候条件按三个方向改变,受气候条件制约的生物资源也沿着这三个方向交替分布。生物资源除了纬度和经度的地带性规律以外,还有按高度交替变化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生物资源随海拔升高而呈带状依次更替的分布规律,称为垂直地带性规律。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是受水平地带性制约的。

高耸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气候的垂直变化使生物群落

和土壤类型从下而上也逐渐发生垂直变化。

不同纬度和经度的高山,具有不同的垂直带谱,但一般具有这样的规律性:由低纬到高纬,山地垂直带的数目逐渐减少,相似垂直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同一热量气候带内的山地,由于距海洋远近不同,垂直带谱的结构也不同,有海洋型和大陆型之别,相同垂直带的海拔高度,大陆型比海洋型分布得高些;其基带生物群落类型与该山地所在水平地带性类型是一致的。

下面列举出我国几个山地垂直带谱作为实例。

1.台湾玉山(低纬、海洋型)

(1)130~900米,热带雨林带;(2)900~1800米,常绿阔叶林带

(3)1800~2400米,针叶、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

(4)2400—3600米,亚高山针叶林带

(5)3600~3950米,亚高山草甸和杜鹃灌丛带

2.吉林长白山(中纬,海洋型)

(1)300~500米,落叶阔叶林带

(2)500—1000米,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3)1000~1600米,亚高山针叶林带

(4)1600~1900米,山地矮曲林(岳桦林)带

(5)1900~2744米,山地冻原带

3.新疆天山北坡(中纬,大陆型)

(1)500~1000米,荒漠带

(2)1000~1900米,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带

(3)1700—2700米,山地针叶林带

(4)2700~3000米,亚高山草甸带

(5)3000~3800米,高山垫状植被与冰雪

在这些山地的各垂直带内,植物资源不同,动物资源也有很大差异。

第二节野生动物资源的引种和驯化

一、驯化动物资源

变野生动物为家养动物,我们的祖先已作了不少工作,目前具有不同经济性状的各种家畜家禽是长期以来人类的选种选配定向培育的产物。

由野生到家养不仅使野性驯服了,还能在人为条件下正常生活并能繁殖后代,更重要的是符合人类要求的经济性状逐步形成,

野生动物的生物学性状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而形成的,而家畜、家禽的经济性状则是在较短的历史过程中受人工选择的影响定向培育而成。

(一)驯化动物的起源和历史

人类驯化动物,一般认为要比栽培植物早,这是因为人类在森林中生活时,所需食物靠的是捕猎野兽和采集野果,狩猎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在猎取野兽时,人类必然会逮到一些幼兽,而带回住地圈养起来,一代一代的圈养,终于使其野性发生变化,就成为驯化的动物了。

人类驯化动物可以得到稳定而高产的食物资源,这对人类的发展已起过不小的作用。

被人类驯化最早的动物可能是狗,它是由狼驯化而来的,被驯化的时间大约在14000—9000年前。

绵羊驯化距今11000年以前;

山羊驯化距今约10000—10500年以前;

牛和猪驯化约在距今9000年以前;

马的驯化距今约5000年前。

家禽类动物被人类驯化要比家畜类动物较晚一些。

其它驯化的动物还有:驴、牦牛、驯鹿、羊驼、兔、鸭、雉、中国鹅、鸡、鹅、鸽、鹌鹑,珠鸡、

埃及鹅、火鸡、莫斯科鸭、豚鼠、鲤、金鱼、蚕、罗马鳗、蜜蜂等。

(二)驯化动物的经济价值

经过人类的长期驯化培育,现在世界上的家畜和家禽动物不但种类或品种繁多,而且数量巨大,为人类提供着大量的肉蛋、奶、油脂等食物,同时也为人们提供着大量的皮、毛、羽绒等产品,家畜也是人类重要的役力来源。

对于经济价值高的野生珍贵动物和有饲养前途的种类,采用人工方法加以驯化,饲养、也是提高肉类、毛皮、药材等产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的驯养业已获得了很大发展。饲养的动物,有原产我国的名贵兽类,如紫貂、貉、狐、梅花鹿、马鹿、麝等;有对国外优良品种的引种驯化,如麝鼠、海狸鼠、银狐、水貂、绒鼠等。为取得药材,还开展了对毒蛇、蝎子和土鳖等的饲养。

二、野生动物的引种驯化

引种驯化:是通过人工驯化、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使野生经济动物、外地经济动物适应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驯养条件,成为满足人类需要的本地种类。

引种是将野生或外地经济动物引入本地,即人为的将经济动物向新的环境定向迁移。

驯化是通过人工措施使经济动物适应新的生活条件,正常生长、繁殖。

引种驯化成功的标准:引进动物不仅能够很好的生存、正常生长发育,而且必须能够在当地繁育后代。

野生动物驯化的关键:

1. 创造适宜的人工环境:

2. 食性调查与训练:

3. 繁殖问题:

第三章野生动物资源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资源

野生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

一、原生动物门

1. 原生动物门的特征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因此也称为单细胞动物。

原生动物门分布极广:生活在淡水、海水或潮湿的土壤中,也有些种类是寄生的。

2. 原生动物门的种类

原生动物有44 000多种:化石种类20 000种,营自由生活的17 000多种;寄生的约6 800种。(分类,各家意见不一)。

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类群为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鞭毛纲最原始、肉足纲结构较简单、纤毛纲结构最为复杂、孢子纲全是寄生的。

(1)鞭毛纲:一般身体具鞭毛。以鞭毛为运动器。

①植鞭亚纲:一般具有色素体,能行光合作用。自由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种类

很多,形状各异,如眼虫、团藻、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

②动鞭亚纲:无色素体,不能自己制造食物,营养方式为异养。有不少寄生种

类,对人和家畜有害,如利什曼原虫、锥虫、隐鞭虫等。

(2)肉足纲:

以伪足为运动器。包括大变形虫、表壳虫、砂壳虫、有孔虫、足衣虫、太阳虫、放射虫等。

(3)孢子纲:孢子纲的动物都是营寄生生活的,无运动器。孢子纲的重要类群有:球虫,多寄生于脊椎动物消化器官的细胞内。血孢子虫,在其生活史中经过两个寄主,即脊椎动物或人体内(血液中或血细胞中),和节肢动物(蚊或蜱)体内。粘孢子虫,大部分寄生于鱼类。

(4)纤毛纲:以纤毛为运动器,一般终生具纤毛。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也有寄生的。纤毛虫的种类很多。常见种类有自由生活的草履虫、棘尾虫、游仆虫、钟虫等和寄生生活的小瓜虫(寄生在鱼的皮肤下层、鳃、鳍等处)、车轮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或体表)等。

3.原生动物资源的价值

(1)鱼类的天然饵料

大多数的植鞭毛虫、纤毛虫和少数的根足虫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形成石油的重要原料,探测石油矿的标志

在千百万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海洋和湖泊中的浮游生物的尸体和泥沙一起渐渐下沉到水底,保存于淤泥中,由于和空气隔绝,这些生物体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以及覆盖层的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不断发生极其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变为石油。

有孔虫类是古老的动物,从寒武纪到现代都有它的遗迹,而且数量非常大,现在的海底约有35%是被有孔虫的壳沉积的软泥所覆盖,据统计每克泥沙中约有5万个有孔虫的壳。有孔虫不但化石多,而且在地层中演变快,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有孔虫。

根据有孔虫类的化石不仅能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和沉积相,而且还能揭示出地下结构情况,从而对找寻沉积矿产、发现石油、确定油层和拟定油井位置,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有机污染的指标动物

用眼虫可作为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生物指标,用以确定有机污染的程度,如绿眼虫为重度污染的指标。

(4)净化水中放射性物质

眼虫有耐放射性的能力,许多种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对眼虫生活无什么影响。如把小眼虫密集的群体放在多达25.8X102C/kg(60Co)的条件下,不影响其死亡率,也没损伤其繁殖率,因此眼虫对净化水的放射性物质也有作用。

(5)科学研究价值

原生动物结构较简单,繁殖快,易培养,因此是研究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的好材料。在生物科学基础理论中,细胞生物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而原生动物本身就是单个细胞,因此在揭示生命的一些基本规律中,原生动物已经显示并将要显

示其更大的科学价值。

(6)危害

某些寄生的种类如疟原虫、利什曼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直接对人有害;

焦虫危害家畜;

一些粘孢子虫、小瓜虫、车轮虫危害鱼类。

一些腰鞭毛虫如夜光虫、裸甲腰鞭虫等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如1971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出现了大规模的赤潮,被毒死的鱼估计达2 270万kg 以上。

小丽腰鞭虫产生一种神经毒素,能储存在甲壳类动物体内,对甲壳类动物无害,而人或其他动物吃甲壳动物后则引起中毒。

二、多孔动物门

1. 多孔动物门的特征

多孔动物(海绵动物) 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因此又名“侧生动物”(Parazoa)。

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表现出很多原始性的特征,也有些特殊结构。海绵动物体型多数不对称,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具有特殊的水沟系。

海绵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水中,极少数(只一科)生活在淡水中。它们体形各种各样,有不规则的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瓶状等,成体全部营固着生活、附着于水中的岩石、贝壳、水生植物或其他物体上。遍布全世界,从潮间带到深海,以至淡水的池塘、溪流、湖泊都可见有海绵。

2. 多孔动物资源的种类

海绵动物已知者约有1万种,根据其骨骼特点分为3个纲:

(1)钙质海绵纲

骨针为钙质,水沟系简单,体形较小,多生活于浅海。如白枝海绵和毛壶。(2)六放海绵纲

骨针为矽质、六放形,复沟型,鞭毛室大,体形较大,生活于深海。如偕老同穴、拂子介。

(3)寻常海绵纲

矽质骨针(非六放)或海绵质纤维,复沟型,鞭毛室小,体形常不规则,生活在海水或淡水。如浴海绵、淡水的针海绵。

3. 多孔动物资源的价值

海绵动物对人有用的是海绵的骨骼,如浴海绵,因为海绵质纤维较软,吸收液体的能力强,可供沐浴及医学上吸收药液、血液或脓液等用。

矽质骨骼海绵较硬,可用以擦机器等。

天然产的海绵不够用,有些地方还用人工方法繁殖,办法是把海绵切成小块,系在石架上,然后沉人海底,一般二三年即可成长。

有些淡水海绵要求一定的物理化学生活条件,因此可作为水环境的鉴别物。

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海绵的特殊沉积物对分析过去环境的变迁有意义。

危害:有些种类常长在牡蛎的壳上,会把壳封闭起来,造成牡蛎死亡。淡水海绵大量繁殖可以堵塞水道。

三、腔肠动物门

1.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为辐射对称、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原始的消化腔及原始神经系统的低等后生动物。

2. 腔肠动物门的种类

腔肠动物约10 000多种。分为3纲: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1)水螅纲:一般是小形的水螅型或水母型动物。水螅型结构较简单,只有简单的消化循环腔。水母型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生活史大部分有水螅型与水母型, 即有世代交替现象(如薮枝虫),少数种类水螅型发达,无水母型(如水螅)或水母型不发达(如筒螅),也有水母型发达,水螅型不发达或不存在,如钩手水母、桃花水母;还有的群体发展为多态现象,如僧帽水母

本纲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生活史中大部分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现象。

(2)钵水母纲:大多为大型的水母类(如有一种霞水母-伞部直径大的有2m多,触手长30多m),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非常退化,常常以幼虫的形式出现,而且水母型的构造比水螅水母复杂,钵水母无缘膜,感觉器官为触手囊,胃囊内有胃丝。

本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水中,如海月水母、海蜇。

(3)珊瑚纲:这纲动物只有水螅型,没有水母型,且水螅体的构造较水螅纲的螅体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

全为海产,多生活在暖海、浅海的海底。构成“海底花园”的主要为珊瑚虫。一般所见到的珊瑚为其骨骼。沿海常见的为海葵。

3. 腔肠动物资源的价值

(1)食用

钵水母类中的海蜇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类动物,我国食用海蜇的历史悠久。

①海蜇:

地理分布我国北起辽宁,南到台湾基隆、福建厦门都有分布。以浙江、福建沿海一带产量最大。

加工利用海蜇的营养价值较丰富,含有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经加工处理后的蜇皮,是海蜇的伞部,蜇头或蜇爪为海蜇的口柄部分。

(2)药用

①海蜇:

药材海蜇为海蜇的干燥全体。秋季用渔具进行捕捞。后用明矾和食盐制成海蜇干。

用时置水中浸泡2—3天,每天换水,待漂淡后,捞出,切碎。

应用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降压之功。主治热痰咳嗽、口燥咽干,阴虚发热,淋巴结结核、高血压,矽肺等。用量50—200克。

(3)生态价值

石珊瑚的骨骼是构成珊瑚礁和珊瑚岛的主要成分。由大量的珊瑚骨骼堆积成的岛屿,如我国的西沙群岛、印度洋的马尔代夫岛、南太平洋的斐济群岛等。

石珊瑚的生活习性要求温暖(一般要求水温22C~30C)、浅水(水深约在45m以内)的环境,海水对它有一定的冲击力量,靠海边的珊瑚承受海水冲击的部分生活得最好,所以随着骨骼的堆积,常沿着海岸逐渐向海里推移,逐渐扩展,形成大的岛屿。

海底珊瑚礁的存在为海洋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多样的栖息环境,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在沿海的岸礁,有如海边上的天然长堤,能使海岸坚固。

(4)观赏价值

珊瑚、海葵是室内水族观赏养殖的名贵品种。珊瑚石还可制作多种装饰品。

此外,石珊瑚还可用来盖房子,如海南沿海一带用珊瑚建造的房子美观便宜、坚固耐用。还可用石珊瑚烧石灰制水泥、铺路等。我国台湾的许多街道都是用石珊瑚铺成的,路面坚固平坦。

(5)仿生学价值

水母——制作预测风暴的报警仪器:能提前15个小时作出预报,并指出风暴来的方向,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海蜇的运动是由脉冲式的喷射而推进的,而喷气式飞机是连续不断的气流喷射而推进的。有的科学家曾设想把海蜇的推进方式用于喷气式飞机的设计,这样既能节省能量,又能最好的利用所产生的动力。

(6)危害

除海蜇外,大多数的钵水母对渔业生产有害,不仅危害幼鱼、贝类,且能破坏网具。。

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的危害很大,如一些大的水母或海蜇螫刺人体后,可造成严重创伤。

对刺丝囊里的毒性物质的成分性质,近年来已进行了一些研究。目前正在研究很多海产种类的刺丝囊毒素,作为新的药物来源或其他生物医学化合物。从1972年就已发现在4种腔肠动物的提取物中有抗肿瘤的药物。

四轮虫动物

轮虫为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已发现2 000多种,大部生活在淡水中,以底栖为主,也有浮游种类。我国已报道252种。

轮虫以细菌、原生动物、藻类、有机质碎屑等为食,在微酸性和微碱性水体中生活,大多数轮虫具有高度的生态耐性,是广酸碱性种类。

五、环节动物门

1.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

身体分节,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感官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速。如此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2.环节动物资源的种类

环节动物约有17 000种,海水、淡水及陆地均有分布,少数营内寄生生活(花索沙蚕科)。

分为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3纲。

(1)多毛纲

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型,有担轮幼虫。除极少数种类外,都生活在海洋中,底栖。约10 000种。一般分3目。

游走目:自由游走。头部发达,咽能翻出,咽端具颚。全部体节具疣足。如沙蚕、裂虫、疣吻沙蚕、背鳞沙蚕(背鳞虫) 。

隐居目:管居。头部退化,咽无颚,不能伸出,后部疣足常退化。如毛翼虫,俗称燐沙蚕、龙介虫、螺旋虫等。

原环虫目:其中包括一群原始的小型环虫,是退化的多毛类。通常无疣足,刚毛常付缺,外部分节不明显,体节间常具纤毛带。发育具典型担轮幼虫。海产,生活在海滨砂石中。如角端虫、好转虫。

(2)寡毛纲

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具刚毛,无疣足,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大多数陆地生活,穴居土壤中,称陆蚓;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底栖,称水蚓。寡毛类约有6700多种。一般分为3个目:

近孔目:体形小,生活在淡水底泥上中,雄性生殖孔1对,开口在具有精巢、漏斗体节的后半部。常见有颤体虫、毛腹虫、尾盘虫、水丝蚓等。

前孔目:体形小,水生或寄生。雄性生殖孔1—2对(少数有3—4对),末1对开口在有精巢、、漏斗体节隔膜的前方。如带丝蚓;寄生在蜊蛄的鳃或体表的蛭形蚓。

后孔目:体较大,生活在土壤中。雄性生殖孔1对(极少数有2对),开口在有精巢漏斗隔膜的后一节或数节。即常见的蚯蚓,如环毛蚓、杜拉蚓、异唇蚓。

(3)蛭纲

即水蛭或蚂蟥。它们都无疣足,一般没有刚毛,体节数目一定,身体前后端具吸盘。体腔退化,形成血窦。生活在水中或陆上,有的在脊椎动物体上作暂时性寄生。一般分4目:

棘蛭目:具刚毛和体腔,无前吸盘。寄生于鱼类鳃中。如棘蛭。只在西伯利亚发现。

吻蛭目:具有可伸出的吻、无颚,前吸盘或有或无。寄生于鱼等冷血

动物。如舌蛭、扬子江鳃蛭、中华颈蛭,寄生于鲤鱼、鲫鱼的鳃盖下。

颚蛭目:口具3颚板,水栖或陆栖,如欧洲医蛭、宽体蚂蟥、日本山蛭,栖息山林中,吸人、畜血液。

石蛭目:无角质颚,只有肉质的伪颚,因此又称为颚蛭目。如石蛭,在水沟或湿地上。

3.环节动物资源的价值

(1)天然饵料和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A.多毛类:许多种类的成虫和幼体是一些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担轮幼虫为幼

对虾的食物。

日本沙蚕可溯长江而上,可引入内湖繁殖,为鱼类养殖提供饵料。

沙蚕类又可作钓饵,已大量向日本出口,又因其营养价值高,制成的沙蚕粉对幼鲤增重效果明显,是一种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B.寡毛类:

水蚓类都可作为淡水鱼类的饵料;

蚯蚓含蛋白质较高,其含量约占干重的50%一65%,含18~20种氨基酸,其中10余种为禽畜必需的。故蚯蚓是一种动物性蛋白添加饲料,对家禽、家畜、鱼类的产量提高效果明显。

(2)食用

沙蚕盐渍、烤煎或制酱,可食用。

蚯蚓加工后可制作食品,国外有利用蚯蚓制饼干、面包等。

(3)药用

①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 (Michaelsen)

别名地龙、曲蟮

形态:

生态蚯蚓穴居于潮湿多腐植质的泥土中,以菜园、耕地、沟渠边数量最多。

地理分布本种分布甚广,华北及长江流域各省皆有。

化学成分含地龙素(Lumbritin)、地龙解热素(Lumbrofebrin,为酪氨酸的衍生物)、地龙毒素(Terrestto-1umbrolysim)、黄嘌呤(Xanthine)、胆硷、胆甾醇、脂肪酸类、类脂化合物、核酸衍生物、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类及无机盐等。

药理作用有解热、镇静、平喘、降压、抗组织胺及抗惊厥作用。对多种动物的降压作用缓慢而持久。此外,能使离体蛙心的心跳增强,使离体动物小肠紧张降低。并有利尿、溶血及抗结核杆菌作用等。

药材地龙为环毛蚓的干燥全体或去内脏的干燥全体。春、秋捕捉,捕捉后洗去粘液,放在热小灰(秫秸烧尽后的草木灰)里,拌后,晒干。也可取出剖开,去内脏和泥杂,晒干。

应用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平喘、定惊,降压的功能。主治热结、尿闭、慢性肾炎,高热烦躁、抽搐、疹毒内攻、经闭、半身不遂,咳嗽喘急、小儿急慢惊风、癫、狂、痫、口眼歪斜、高血压、痹症等。外用治烫火伤及疮毒等症。用量10—20克。外用适量。

②日本医蛭

别名蚂蟥、线蚂蟥、水蛭、医用蛭。

形态

生态栖息于水田、沟渠中。

地理分布分布很广,我国南北方水田及沼泽区域均有。

化学成分

1.水蛭药材;含蛋白质。

2.新鲜水蛭的唾腺的分泌物中含有水蛭素(Hirudin),是一种由碳、氢,氮、硫等元素组成的酸性物质,易溶于水、生理盐水及吡啶中,不溶于醇、醚、丙酮及苯,在空气中或遇热,或在稀酸中均易破坏,但在干燥药材中水蛭素已破坏。

此外,其分泌物另含一种组织胺样物质,还有肝素(Heparin)、抗血栓素(Antithrombin)等。

药理作用水蛭素有抗凝血作用,与血液混合,可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元,从而延迟阻碍体内外血液凝结。水蛭素能缓解动脉壁的痉挛,减低血液的粘着力,所以能够显著减轻高血压的症状。

水蛭素有使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血和渗出物的吸收,故对玻璃体混浊,特别是出血后的混浊吸收有明显效果。

药材(药材性状为多种蛭的干燥全体)水蛭为日本医蛭的干燥全体。夏、秋捕捉,洗净,用紫草灰拌之,晒干。

(4)指示动物

多毛类的分布常是世界性的,不过它们对气侯的反应颇灵敏,在热带的种类,在温带就找不到。同时海底由浅而滦,分布的种类也有所不同。多毛类可做为海洋水体冷暖及污染的指示动物。

(5)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陆蚓类穴居土壤中,在土壤中穿行,吞食土壤,能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经过蚯蚓消化管的土壤,排出成蚓粪,含有的氮、磷、钾的成分较一般土壤高数倍,是一种高效有机肥料。蚓粪又可增加腐殖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很大作用,有人估计林地或果园每年由蚯蚓形成的土壤团粒结构每公顷达47t 一170t,增加氮素75kg~125kg。同时蚯蚓还可将酸性或碱性土壤转化为近中性。

(6)处理有机垃圾、废料

蚯蚓吞食土壤和有机物质的能力很大,可利用蚯蚓处理城市的有机垃圾,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可化害为利,抑制公害。各国都兴建养殖蚯蚓的工厂,繁殖蚯蚓,处理废料,生产有机肥料。蚯蚓又有聚集土壤中某些重金属的能力(镉、铅、锌等),可收集蚯蚓处理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达到减轻污染的目的。

(7)危害

一些多毛类附着外物上生活,如龙介、螺旋虫等,危害海藻等人工养殖业;附着船底影响船的航速。有的腐蚀贝类,沙蚕、矶沙蚕等钻居贝壳中食幼贝或为害竹蛏、扇贝、牡蛎等食用贝类。才女虫(Polydora)蚀透珍珠贝壳,导致其死亡,对育珠业危害甚大。

寡毛类中的水蚓类繁殖过多时,可损害鱼苗或堵塞输水管道。

蛭类的吸血习性,对人类和家畜危害很大。蛭类吸血的伤口血流不止,易感染细菌,引起化脓溃烂等。一些种类在吸血过程中还可以传播皮肤病病原体和血液寄生虫,或为其中间宿主。内侵袭吸血蛭类可随人畜饮水进入鼻腔、咽喉、气管等部位营寄生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

有些蛭类寄生在鱼体上,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或发生细菌性溃烂。

六软体动物(Mollusca)

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除节肢动物门以外的第二个大群类,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它们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

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它们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体外具有由皮肤扩张而形成的外套膜,常常有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贝壳。

(一)软体动物资源的种类

软体动物目前已记载130 000多种,分布广泛。依据它们的贝壳、足、鳃、神经及发生特点等特征,分为7纲。

1.单板纲(Monoplacophora)

这类动物有一个帽状或匙形的贝壳,有2—8对对称的肌痕,绝大多数为化石种,已绝灭了近4亿年。1952年丹麦海洋研究船在太平洋沿岸哥斯达黎加3570m深海处第一次采得生活标本,1957年被定名为新碟贝(Neopilina galathea Lemche),以后又在大西洋、印度洋等处发现了一些种类。这类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始贝类的发现,对研究贝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2.无板纲(Aplacophora)

为软体动物中的原始种类,体呈蠕虫状,细长或短粗,无贝壳。无板类约有200多种,生活在低潮线下数l0m至深海海底,肉食性,分布遍及全球。如毛皮贝(Chaetoderma)、新月贝(Neomenia)、龙女簪(Proneomenia)等。我国南海海域79m深处曾采得龙女簪一种。

3.多板纲(Polyplacophora)

体呈椭圆形,背稍隆,腹平。背侧具8块石灰质贝壳,多呈覆瓦状排列。全部生活在沿海潮间带,常以足吸附于岩石或藻类上。如石鳖(Lepidozona)。

4.腹足纲(Gastropoda)

软体动物中最大的一类,有10万种以上。生活在海洋、淡水及陆地,分布遍及全球,少数种类为寄生。

腹足类多营活动性生活,头部发达,具眼、触角。足发达,叶状,位腹侧,故称腹足类。足具足腺,为单细胞粘液腺。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贝壳,故又称单壳类(Univalvia)或螺类,有些种类为内壳或无壳。

腹足类约有10万以上,分3亚纲:

(1)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 具外壳头部具一对触角;鳃位心室前方;

侧脏神经连索左右交叉成“8”字形。

(2)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 贝壳不发达,有的为内壳(被鳃类),有的壳退化(无腔类),有的无壳(裸鳃类);触角一对、2对或无触角;鳃位心室后方;侧脏神经连索不左右交叉成“8”字形。

(3)肺螺亚纲(Pulmonata) 无鳃,以肺囊呼吸;多栖于陆地或淡水中;触角1~2

对;贝壳无厣;直接发育。

图腹足纲肺螺类

A.日本菊花螺;B.静水椎实螺;C.耳萝卜螺;D.大脐圆扁螺;

E.条华蜗牛;F.灰巴蜗牛;G.野蛞蝓;H.石蟥

5.掘足纲(Scaphopoda)

具长圆锥形稍弯曲的管状贝壳,如象牙状。外套膜呈管状,前后端有开口。头部不明显。肉食性。全海产,自潮间带至4 000m深海都有分布,约300种,如大角贝(Dentalium verneclei)、胶州湾角贝(Dentalium kiaochowwanensis)等。

6.瓣鳃纲(Lamellibranchia)

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故称双壳类(Bivalvia);头部消失,称无头类(Acephala);足呈斧状,称斧足类(Pelecypoda);瓣状鳃,故称瓣鳃类。瓣鳃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在淡水,极少数为寄。约有2万种,分布很广。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

根据是贝壳铰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达的程度和鳃的构造把它们分属3目:

(1)列齿目(Taxodonta):铰合部有铰合齿,齿数多,分为左右2列,鳃比较原始。鳃丝有的不屈折,

有的屈折成“V”字形,大多数同侧的鳃丝由纤毛相接合,无瓣间联系。足部常有一足底,用以匍匐于固体物上;一般具足丝腺,闭壳肌两个。如胡桃蛤(Nucula)、泥蚶(Arca granosa)等。

(2)异柱目(Anisomyaria):铰合齿一般退化成小结节,或完全没有。前后闭壳肌不等大或前闭壳肌

完全消失。鳃丝屈折,鳃丝间有纤毛盘相连结;瓣间联系有结缔组织相连结。足不发达或退化。

如贻贝(Mytilusedulis)、栉江珧(Pinnapectinata)、马氏珠母贝(Pinetada martensii)、日月贝

(Amussium)、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各种牡蛎(Ostrea)等。

(3)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

鳃丝间和鳃板间有血管相连;少数变成一个肌肉质横隔膜,如中国杓蛤(Cuspidaria, chinensis)。

铰合齿少或不存在。一般具2个闭壳肌,二者大小相似:外套膜通常有1—3处愈着点,水流出入孔常形成水管。如:

无齿蚌(Anodonta):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砗磲(Tridacna):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马特海笋(Martesia):

蛤蜊(Mactra):

全海笋(Barnea):

船蛆(Teredo)等。

7.头足纲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也可以说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身体两侧对称,分头、足、躯干三部分。贝壳在体外、体内或退化甚至消失。头部极发达,口有角质的颚和齿舌。足在头部口周围分裂成3—10条腕(arm)(鹦鹉螺分成许多触手),因此称头足类。外套膜肌肉发达,左右愈合成囊状的外套腔。足之基邮形成漏斗(funnel),是外套腔通外界的孔口。在头部神经节合成发达的脑,有软骨作保护。有极发达的眼,其形态和脊椎动物的眼基本相似。

雌雄异体,直接发育。全部海产。

头足类的生活种类约有700种,化石种类在10 000种以上。主要根据鳃和腕的数目分为2亚纲4目。

(1)四鳃亚纲(Tetrabranchia)

具外壳;腕数十个(60~90),无吸盘;漏斗为左右二叶组成;2对鳃;

2对心耳;2对肾。

①鹦鹉螺目(Nautiloidea):外壳的隔膜与壳壁结合的缝合线为直线,不曲折。

约有3 500种,绝大多数为化石种,生存种类仅存鹦鹉螺属(Nautilus),共3种:鹦鹉螺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②菊石目(Ammonoidea):缝合线曲折,极为复杂,全为化石种,约5 000多

种,可供划分地层及探矿时的参考。如菊石(Ammononites)、箭石(Belemnite)等。

(2)二鳃亚纲Dibranchia

具内壳或无壳;腕8~10个,具吸盘;漏斗为完整的管子;二鳃;二心耳;二肾。

①十腕目(Decapoda):5对腕,吸盘有柄;有石灰质内壳。如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无针乌贼(Sepiella)、旋壳乌贼(S.spirula)、微鳍乌贼(Idiosepius)、枪贼(Loligo)、台湾枪乌贼 (L.formosana)、日本大王乌贼(Architeuthi japonica)、柔鱼(Ommatostrephes)等。

②八腕目(Octopoda):体略呈球形;4对腕,吸盘无柄,腕间膜发达;内壳

退化或完全消失。如章鱼(Octopus):长蛸(O.variabilis)、短蛸(O.ochellatus),船蛸(Argonauta)等。

图头足纲十腕目

A.鹦鹉螺(♀)的壳;

B.金乌贼(♂);

C.曼氏无针乌贼;

D.潘氏旋壳乌贼(右)

与其壳(左);

E.玄妙微鳍乌贼(♀);F.日本枪乌贼(♀);

G.日本大王乌贼;

H.太平洋斯氏柔鱼

图头足纲八腕目

A.长蛸;B.短蛸;C.锦葵船蛸(♀)的壳

二、软体动物资源的价值

(一)食用

食用的软体动物含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和各种维生素,有的含大量糖原,且营养成分易溶于水,易消化吸收。目前许多种类已进行规模化人工养殖。

作为增养殖对象的软体动物应符合下列条件:具有较高的食用或工艺价值;繁殖能力强;产量大、易于捕捞;适应性强、生长快、成活率高;操作管理方便。

目前世界上已进行增养殖的种类,主要是一些生活在潮间带或水深不超过30m,它们移动性小、营附着、固着、埋栖或穴居生活的种类,经济价值较高。主要食用软体动物有:

1.扇贝:2.贻贝:3.牡蛎: 4.蚶:5.缢蛏:6.蛤类:

7.鲍:8.蜗牛

(二)药用

1.盘大鲍Haliotis giaantea discus Reeye

隶属于原始腹足目,鲍科。别名为鲍鱼、千里光。

形态:

生态:生活在潮下带数米至数十米,潮流通畅,水色清晰,海藻繁茂的岩礁海底,以足部吸着在岩礁上或在岩礁上爬行。以褐藻、红藻为食。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北部沿海,以辽宁省的大连、山东省的长山岛和青岛等地产量较多,它的分布南界在青岛附近,再向南没有发现。

养殖:可以利用自然苗或人工苗,放在笼中悬于海水中养殖。需定时喂以海藻,但苗源少,人工培苗在我国尚未开展,而且养殖的成本较高,所以目前尚未开展这种鲍鱼的养殖。

化学成分:贝壳含有多种氨基酸、碳酸钙、壳角质及胆素等。

药材:石决明——盘大鲍的贝壳。春、秋捕捉,捉后剥去肉,将贝壳洗净,晒干,生用或煅用。

应用:有平肝潜阳、镇静熄风、明目、通淋、止血的功能。主治头目眩晕,骨蒸劳热、青盲内障、胃酸过多、淋病、吐血、失眠等。

2.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yensis(Heude)

隶属于中腹足目,田螺科。

形态:

生态:生活在池塘、湖泊、水田及缓流的小溪内。

地理分布: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药材:田螺为中华圆田螺的全体。春至秋捕捉,捉后清水洗净,鲜用。

应用:有清热、利尿之功能。主治小便赤涩、浮肿、痔疮、中耳炎等。用量3—5个;外用适量。

具有相同药用价值的还有中国圆田螺C. chinensis、乌苏里圆田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4029794.html,suriensis、东北圆田螺C.chui。

3.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

别名墨鱼、乌子、乌鱼。隶属于头足纲十腕目乌贼科。

形态:

生态:游泳能力很强,每年秋冬游至深水处越冬。春、夏之际游至近岸浅水处交尾、产卵。

地理分布:本种分布于我国北部沿海。

化学成分:贝壳含碳酸钙80—85%,甲壳质6—7%,并含有少量磷酸钙、氯化钠及镁盐等。

肌肉中含水分77%、粗蛋白质19%、粗脂肪1.4%,灰分2.6%。又在1000克新鲜乌贼肌肉中含甜菜硷4.2克、牛黄酸3.5克,氧化三甲胺0.93克、三甲胺0.16克、肌胜2.2克。

药材:海螵蛸,又名乌贼骨,为金乌贼的骨状贝壳。春、夏季将漂浮在海边或积留在海滩上的乌贼骨拾起,以淡水漂净,晒干。或将加工厂、食堂用乌贼时弃下的骨壳收起,洗净,晒干。

药材为质松脆,易折断,断面有明显略向背面弯曲的平行细纹。气微腥,昧略咸涩。

应用:有止血,涩精,制酸之功能。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带干、胃溃疡、胃酸过多,外用治创伤出血、下肢溃疡久不收口等。用量15—25克;外用适量。枪乌贼Loligo pealli 含有抗菌和抗病毒的物质。

具有相同药用价值的还有针乌贼、曼氏无针乌贼。

(三)天然饵料和饲料

许多螺类和双壳类为一些鱼类的天然饵料,淡水螺、蚌等可作家禽家畜的饲料,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产量。长蛸干制品味美,鲜品为钩捕大、型经济鱼类的饵料。

(四)装饰品

利用帆蚌、珍珠贝等育珠,珍珠为高贵装饰品,又为工业原料,亦可药用。不少贝类的壳可制纽扣、螺钿等。

(五)危害

有些双壳类如船蛆、海笱,钻木凿石而栖,危害海港建筑;附着生活的种类,可堵塞工业输水管道,造成严重损失;有些螺类如蜗牛、蛞蝓、玉螺等危害农作物或破坏贝类养殖;有的是海藻养殖的敌害,如锈凹螺(Chlorostoma)。

不少淡水螺为吸虫的中间宿主,危害极大,如钉螺、沼螺等。

七节肢动物(Arthropoda)

(一)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绝大多数种类陆栖;全身包被发达坚厚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分节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还具备气管等高效的空气呼吸器,能高效地进行呼吸;完全适应于陆上生活。在无脊椎动物进化中,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变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健康、经济等各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