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统一后秦吏治败坏的原因及与秦朝速亡之关系

论统一后秦吏治败坏的原因及与秦朝速亡之关系

【秦汉文史研究】

收稿日期:2007-01-21

作者简介:王绍东(1964-),男,内蒙古宁城县人,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

2007年6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Jun.2007第22卷第3期JournalofXianyangNormalUniversityVol.22No.3

秦自商鞅变法到统一初期,大力加强君主集权,

推行君主官僚政治,严格对官吏的选拔与教育,以法治吏,体现出了封建地主阶级上升时期的蓬勃朝气与进取精神,也促进了秦国的迅速强大和国家实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的统治效能。良好的吏治成为秦国最终胜出六国、一统天下的因素之一。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本人将另撰文分析。然而,秦朝统一全国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吏治逐渐走向败坏,官吏也逐渐由秦朝社会的顶梁柱演变成了掘墓者。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吏治败坏也成为促使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君道败坏对吏治败坏的影响

良好的吏治,不仅需要严密的法律作保证,而且需要君主带头守法,恪守为君之道,为官吏做出表率。秦朝吏治的败坏主要是从秦统一后逐渐加剧的,这与统一后秦始皇逐步沉溺于骄奢淫逸的个人享受是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政治目标,统一前的秦始皇尚能做到礼贤下士、虚心纳谏,躬行节俭,统一后随着专制权力的不断扩大,秦始皇“意得欲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他以私心为法律,以自己的喜怒任意定罪行赏。为了追求个人的极度享乐,不顾民心国力,大兴土木,修宫室、筑长城、建陵墓、求仙药。例如,“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斩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记?蒙恬列传》)仅仅为了个人的游乐,就下令修筑工程量

如此巨大的直道。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由统一前的虚心纳谏代之以思想罪、言论罪的处罚。原来英明睿智的一代英主演变成了乱作威福的昏君。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秦朝刚刚统一的那一年,还能做到“事皆决于法”,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则变成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完全从自己的好恶和欲望出发来安排国家大事。秦始皇:“衿奋自贤,群臣恐谀,骄溢纵恣,不顾患祸;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汉书?晁错传》)二世皇帝即位后,更是把国家当作是君主个人的私物,是满足帝王私欲的工具。“彼贤人之有天下也,专用天下适己而已矣,此所以贵于有天下也。夫所谓贤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万民,今身且不能利,将恶能治天下哉!故吾愿赐志广欲,长享天下而无害。”(《史记?李斯列传》)一个君主把追求个人享受,满足个人私欲放在第一位,对官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个国家的前途也就不难推知了。

君道的败坏必然导致吏道的败坏,各级官吏上行下效,使腐败之风逐级蔓延。丞相李斯车马随从队伍的庞大与豪华,连秦始皇看了都觉得过分,“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的长子三川郡守李由回咸阳探亲,李斯大摆筵席,“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史记?李斯列传》)大家当然不会空手祝贺,这自然是李斯父子搜刮钱财的大好时机。最高统治

论统一后秦吏治败坏的原因及与秦朝速亡之关系

王绍东

(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要:良好的吏治曾经成为秦国最终胜出六国、一统天下的重要因素,然而,秦朝统一全

国后,由于君道的败坏、薄俸厚罚的官吏政策与追求享乐之风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秦朝吏治的迅速败坏。这给秦朝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使官吏丧失了对秦政权的信心,甚至一些官吏也加入了反秦起义的队伍之中,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步伐。

关键词:秦朝;吏治;败坏;灭亡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14(2007)03-0015-04

?16?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

者对荒淫奢侈生活的无限度追求,直接毒化了社会风气,为吏治的败坏打开了缺口。

二薄俸厚罚的政策与追求享乐之风对吏治败坏的推动

秦朝以法治吏,对官吏的要求极为严格,然而官吏的权益却极难保障。对于秦朝官吏的俸禄状况,缺乏详细的史料证明。汉代的学者认为秦朝官吏的俸禄极低。仲长统指出:

“薄吏禄以丰军用,缘于秦征诸侯,续以四夷。”(《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崔寔在《政论》则指出:“昔周之衰也,大夫无禄,诗人刺之;暴秦之政,始建薄俸;亡新之乱,不与吏除。”把周朝的衰落,秦朝的暴亡与官吏薄俸联系起来。秦统一后,没有顺应人民的愿望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特别是秦始皇晚年,无限度地征发徭役,竭尽民财以呈私欲,人民生活在死亡线上,官吏的俸禄极低亦应符合实际。在统一过程中与统一初期,秦官吏怀着满腔热情参与到政权的建设之中。由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他们对物质上的追求。统一全国后,本来希望在生活上有极大改善的的官吏们,却依然过着困苦的生活,这必然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反差,不可避免地出现由希望到失落,由积极到消极,由廉洁守法到以权谋私的变化。

与薄俸相反的是,秦对官吏却采取了重罚的政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使各级官吏成为君主专制的忠实工具,秦朝对官吏履行公务的要求极严,对于各种失职、违制行为,动辄科以罚金,其细密程度超出想象。如管理的马没有及时卸车,要受到处罚,“已驰马不去车,赀一盾。”[1]141母牛生不够小牛,母羊生不够小羊,主管官吏也要受罚,

“牛大牝十,其六毋(无)子,赀啬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毋(无)子,赀啬夫、佐各一盾。”[1]142-143粮仓里有老鼠洞,主管官吏要受处罚,

“仓鼠穴几可(何)而当论及谇?廷行事鼠穴三以上赀一盾,二以下谇。”[1]216不仅如此,如果下属有失职渎职行为,主官也要负连带责任,同样会受处罚,如“尉计及尉官吏节(即)有劾,其令、丞坐之,如它官然。”[1]214这是说,县尉的会计及县尉官府中的吏犯有罪行,该县令、丞应承担罪责,和其他官府一样。一般的连带处罚原则是,上级官吏所受处罚是违法官吏的一半,直接主管官吏则要受到与违法官吏同样的处罚。“官啬夫赀二甲,令、丞赀一甲;官啬夫赀一甲,令、丞赀一盾。其吏主者坐以赀,谇如官啬夫。”[1]123-124根据里耶秦简的记载,一些官吏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秦朝统一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最高统治者的带动,在整个官僚队伍中已经充斥着追求安乐、享受的风气。面对俸禄极低和动辄受罚的处境,官吏只好自己开辟财源,通过违法手段捞取财富。寻找借口收受礼金者有之。如沛县县令借口老朋友吕公来本县定居,乘机通知县里头面人物和群吏前来祝贺,“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者,坐之堂下。’”(《史记?高祖本纪》)刘邦作泗水亭长时,也借到咸阳出差之机敛取财物,“高祖以吏徭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集解》引李奇语;“或三百,或五百也。”这在当时应该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强吃强喝者有之。刘邦身为亭长,“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集解》引如淳解释:“雠亦售。”很显然,所谓刘邦吃酒时,头上常有龙出现以及刘邦来赊酒,酒就能卖出平日的数倍,这些显然是在刘邦发达后编造的鬼话,而他一年多的时间借助亭长位置强吃强喝,赖帐不给,酒家只好把新债旧帐一笔勾销却是事实。敲诈勒索者有之。如秦统一后迁徙六国豪民到边远地区的过程中,官吏乘机敲诈勒索,“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稍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

(《史记?货殖列传》)秦官吏不仅借机掠夺迁民钱财,而且根据接受贿赂的情况决定迁徙的远近。贪赃枉法者有之。“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曾经因犯罪被栎阳县逮捕的项梁,通过蕲县狱掾的一封信,就被释放,案件也不了了之。后来,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史记?项羽本纪》)一个到吴中避难的杀人犯,反而主持起当地的徭役及丧事,这显然与官吏的庇护是分不开的。

三吏治败坏的严重后果

秦代吏治败坏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成为导致秦王朝速亡的一个重要诱因,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

(一)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

秦朝末年连续的兴兵黩武、大兴土木,国家的赋税徭役已经超过了人民的承受能力,“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

第3期王绍东:论统一后秦吏治败坏的原因及与秦朝速亡之关系?17?

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赋役的催征者,自然被百姓作为了国家的化身和反抗的对象。再加上秦朝法律本来细密严酷,吏治逐渐败坏,就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缘法为奸,进一步增强了苛法的破坏作用,把自己推向了人民的对立面。

秦二世统治时期,行督责之术,更是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史记?李斯列传》)全国的官吏,从上到下,以残民为事。如范阳令在任职十年中,“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官吏的虐杀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秦朝社会的阶级矛盾,“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

(《汉书?贾山传》)官吏在民众中失去了威信和号召力,人民则对官吏充满了痛恨之情。陈胜起义后,沛县的县令也想起兵响应,“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史记?高祖本纪》)一个秦朝县令对民众的号召力,已经无法和一个流亡者相比了。秦朝官吏与民众的矛盾越来越深化,越来越广泛,不仅贫苦农民,而且连富家贵室甚至官吏之家都成为了侵夺对象。“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汉书?晁错传》)反秦起义开始后,积压在民众心头的仇恨爆发出来,“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史记?高祖本纪》)的情况。

(二)导致官吏对秦政权丧失了信心

秦朝末年,官吏队伍几乎处于了两难的境地:忠诚于秦王朝,必然处于人民的对立面;如果维护民众的生存权利,就会受到朝廷律令的制裁。秦以严法督责臣下,官吏也往往成为掠夺刑杀的对象,他们除了以各种理由被处以经济惩罚外,还会以“治狱不直”等罪名,被谪戍远方。二世皇帝听信赵高之言,“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时不师文而决于武,愿陛下遂从时毋

疑,即群臣不及谋。明主收举余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实际上,二世上台后,按自己的好恶对官吏队伍进行了清洗和镇压。这使得秦朝官吏队伍也出现了分化,一些人继续助纣为虐;一些人则以千方百计把维护自己的生存作为根本,他们“畏罪持禄”,放弃了责任和原则,“慑服谩欺以取容”(《史记?秦始皇本纪》),经常处于恐惧与怨望之中,谨慎小心地过生活;另外一些官吏则在谋划着反秦的活动,由秦朝政权的支柱变成了秦政权的掘墓人。

(三)部分官吏成为反秦队伍的领导者

刘邦反秦集团的骨干成员,很大一部分是由秦朝基层官吏组成的。萧何原为沛县主吏掾,后来升为泗水卒史。“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史记?萧相国世家》)曹参,“秦时为沛狱掾。”(《史记?曹相国世家》)两人作为汉朝开国功臣,成为汉朝第一、第二任丞相。任敖为狱吏,周昌及其兄弟周苛也是泗水主史。夏侯婴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后来升为县令史。诚如马非百先生所分析的那样,“刘邦集团之最初活动,似全以沛县政府为中心。”[2]405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秦朝的县级政府组织,却变成了反秦力量汇集的大本营。不仅如此,在秦朝政权任职的经历,锻炼了这些人干练的组织能力和高超的宣传能力,为他们进行反秦斗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马非百先生的分析极为精彩,“此其相互关结,与俗所传梁山泊诸好汉,岂有异哉?至彼等当日之宣传,亦甚有极严密之计划。初则宣传刘邦出生之神奇(其父亲见其母与蛟龙交),与其相貌之俊伟(隆凖龙颜,美须髯,左骨有七十二黑子),使听者觉得刘邦自出生时,即已与普通平民不可一概而论。次则开设两片酒店,令女同志王媪及武负分别负责主持,借机当其顾客,谓每当邦醉卧时,彼等曾见其上常有龙,因此更进一步折券弃责(债),作更具体之宣传。此殆与梁山泊、孙二娘所主持之酒店,具有异曲同工之作用。至公宴吕公,吕公当席以爱女妻刘,则为对全县豪杰吏之宣传。田间相吕氏及其儿女,则为对农村大众之宣传。丰泽斩蛇,老妪夜哭,则为对所送郦山徒人之宣传。经过如此再三宣传之后,结果是‘诸从者日益畏之’。于是刘邦之名望,遂发展至于沛县全县,

‘沛中子弟闻之,多欲附者矣。’”[2]405-406

需要补充的是,这些人在秦朝积累的从政经验,对刘邦打天下与治天下,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刘

?18?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

邦在反秦起义及楚汉战争之中,就设立了严密的档案登记与管理制度,对杀敌立功者进行认真记录。樊哙追随刘邦征战的每一次战绩都有详细记录。在碭东战役中,“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在濮阳战役中,“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在与李由军作战中,“斩首十六级,赐爵上间侯。”成武战役中,

“斩首十四级,捕虏十一人,赐爵五大夫。”在开封与赵贲军作战中,“以却敌先登,斩侯一人,首六十八级,捕虏二十七人,赐爵卿。”等等(《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总结曹参的战功时,也详细记录了“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首、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史记?曹相国世家》)一支农民起义队伍,在起义初期就有如此严密的档案登记,显然是与起义组织者在秦朝受过系统的行政训练有关。秦朝以斩首记功的授爵方式,被刘邦、萧何等运用于反秦起义之中,这对激励将士们拼死作战,奋勇杀敌,肯定会有巨大的作用,无疑也成为刘邦最后取得胜利的因素之一。刘邦首次攻下秦都咸阳,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所以有如此眼界,在别人争夺金帛财物之时,抢先收集“图书律令”,显然也和他在秦政权中担任官吏,非常清楚这些档案、户口、法律条文等对政治的重要作用有关。

贾谊在总结秦二世而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曾经指出:秦朝“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重,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困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繁刑严诛”和“赋敛无度”,然而“吏治刻深,赏罚不当”,“天下多事,吏弗能纪”,官吏队伍的腐化,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社会矛盾愈加激化。“自君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困之实,咸不安其位”,说明在秦朝后期,部分官吏已深刻感觉到了面临的危机,对秦朝由忠诚变成了恐惧和反对,官吏亦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官吏的腐化与分化,加速了秦朝覆亡的步伐,诚如马非百先生所言:“吏治不饬,至于此极,秦之必亡,岂偶然哉!”[2]406大批官吏尤其是低层官吏加入反秦队伍,并以他们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与力量强大的农民结合,秦朝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2]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OntheReasonsfortheDeteriorationofLocalAdministrationofCivilOfficialsafterReunionofChinaintheQinDynastyandItsRelationshipwith

theRapidCollapseoftheQinDynasty

WANGShao-dong

(CollegeofHumanities,InnerMongoliaUniversity,Hohhot,InnerMongolia010021,China)Abstract:GoodlocaladministrationofcivilofficialsusedtobeanimportantfactorforStateQintooutwittheothersixstatesandreunitethewholeChina.However,afterthereunificationintheQinDynasty,thedeteriorationofofficialdom,thebureaucraticpolicyoftakinglightofrewardandhighlightingpunishmentaswellastheinfluenceofseekinghedonismdirectlyleadtotherapiddeteriorationoflocaladministrationofcivilofficialsintheQinDynasty.ThiscausedseriousconsequencesforthesocietyintheQinDynastysinceitintensifiedtheconflictbetweencivilofficialsandthegeneralpublicsothatthecivilofficialslosttheirconfidenceintheregimeoftheQinDynasty.EvensomecivilofficialsjoinedinthearmyrevoltingagainsttheQinDynasty,whichfurtheracceleratedthepaceofthecollapseoftheQinDynasty.

Keywords:theQinDynasty;localadministrationofcivilofficials;deterioration;collaps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