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残疾儿童福利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

中国残疾儿童福利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

2008年度曾宪梓助残研究基金科研项目

申请书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研究

申请者:姚建平

所在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联系电话:(613)6950832(渥太华)135********(北京)

通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百嘉城8号楼1单元701室102208

填表日期:2008年2月11日

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制

2007年12月26日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申请报告正文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立项依据

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简称“一抽”)结果显示,我国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2007年5月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简称“二抽”)主要数据显示:我国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与一抽时相比下降了211.2%。残疾儿童数量(特别是智力残疾数量)显著减少,说明我国在预防儿童残疾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残疾儿童生存与保护方面却仍然十分令人担忧。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残疾儿童福利仍然局限于儿童福利机构中的残疾儿童(传统福利称之为特殊儿童),对于生活在原生家庭中的残疾儿童在福利政策上仍然是一个盲点。以康复为例,由于目前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未全面纳入国家社会保障的相关制度之中,因此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只能依靠家庭或临时性社会救助接受康复服务。再从残疾儿童的权益保护来看,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收养法》等法律法规,对残疾儿童的早期诊断、护理、康复和教育工作,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残疾儿童的生存环境依然比较严峻。例如一些不法分子操控残疾儿童卖艺、乞讨,甚至将正常儿童致残牟利,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弃婴数量在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民政部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全国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儿与弃儿的数量统计结果为5000~6000人,到本世纪初则已经达到了50590名,人数几乎翻了10倍。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中数据显示,全国192个专门儿童福利机构和近600个综合福利机构中的儿童部共收养5.4万名孤残儿童。弃婴的大量增加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因为生理缺陷导致婴儿被弃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残疾弃婴的增加也是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

当前学术界关于残疾儿童福利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未能突破传统特殊儿童福利的框架,儿童福利的研究对象仍局限于儿童福利机构的残疾儿童。对于生活在部分功能家庭(包括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监护人本身残疾的家庭等等)和正常家庭的相关残疾儿童福利研究严重不足,这表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残疾儿童的家庭寄养、收养等问题上。尽管家庭寄养和收养对于机构中的残疾儿童非常重要,但问题是如果儿童福利不突破传统的特殊儿童福利的框架,实际上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儿童问题。例如在传统思路中,人们对残疾弃婴问题往往诉诸于惩罚,认为父母没有尽到法律规定的责任。但是当父母考虑残到疾儿童将会家庭带来巨大生活压力的时候,要阻止弃婴行为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如果残疾儿童福利不突破传统特殊儿童福利框架,养育残疾儿童的家庭如果得不到支持的和帮助,也就无法真正改善所有残疾儿童的生存状况。因此只有认真研究面向部分功能家庭和正常家庭的残疾儿童福利制度,让残疾儿童能在原生家庭中得到关心和帮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残疾儿童福利还存在着显著差距,但是从中国当前社会保

障制度改革所处的历史阶段来看,应该是到了该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研究内容

本项目要在梳理和总结传统特殊儿童福利制度的基础上,探索面向部分功能家庭和正常家庭的残疾儿童福利制度。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梳理与整合传统特殊儿童福利制度,包括与残疾儿童福利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儿童福利行政、残疾儿童福利服务等等。这一部分内容是本项目起点和基础,只有通过对传统特殊儿童福利制度的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其优势和劣势,才能提出整合和发展的新思路。

(二)对国外(特别是福利国家)相关残疾儿童福利制度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出国外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的主要模式。这一部分是通过借鉴国外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的经验,为我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

(三)本项目还要使用个案研究方法,对残疾儿童的原生家庭和寄养(收养)家庭进行分析,探讨当前我国家庭在残疾儿童养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福利需求,进而提出通过补充性残疾儿童福利和支持性残疾儿童福利来帮助残疾儿童家庭。

(四)在以上三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探索我国面向家庭的残疾儿童福利制度,提出基本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具体框架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国内外残疾儿童福利理论

(一)国外残疾儿童福利理论

(二)中国残疾儿童福利理论

第二部分残疾儿童的家庭养育与机构照顾

(一)家庭类型与家庭功能

(二)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替代

(三)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的功能定位

第三部分中国残疾儿童福利需求与现实困境

(一)残疾儿童的家庭养育与机构养育现状

(二)残疾儿童的康复和预防需求

(三)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及需求

(四)残疾儿童的社会支持现状与需求

第四部分中国残疾儿童福利的政策与法规

(一)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变迁

(二)当前主要残疾儿童福利法规和政策

(三)国外残疾儿童福利法规和政策借鉴

第五部分中国残疾儿童福利行政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职能分工

(三)国外残疾儿童福利行政模式与借鉴

第六部分中国残疾儿童的福利服务与社会工作

(一)残疾儿童福利服务的机构供给

(二)残疾儿童福利服务的家庭供给

(三)残疾儿童福利服务的专业化探讨

第七部分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的模式选择

(一)弃婴现象与传统特殊儿童福利制度的缺陷

(二)国外残疾儿童的家庭养育模式分析

(三)构建面向家庭的残疾儿童福利制度

2.2.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分析残疾儿童福利中的家庭功能与机构功能之间的关系,为构建面向家庭的残疾儿童福利制度提出政策建议。从残疾儿童福利的发展趋势来看,通过政府残疾儿童福利项目来实现对家庭功能的替代显然是不可取的,机构照顾对家庭的替代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目前我国很多儿童福利机构都在为残疾儿童探索“家庭寄养”、“类家庭”等新型养育方式就是例证。

因此我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目标应以家庭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家庭类型分别采用替代性儿童福利、补充性福利和支持性福利来增强家庭对残疾儿童的养育功能。具体来说,对于已经无法回到原生家庭的残疾儿童,只能选择替代性儿童福利,但同时要尽力为他们建立“类似家庭”的养育方式。对于生活在部分功能家庭(包括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监护人本身残疾的家庭等等)中的残疾儿童,应当通过补充性儿童福利来补足其家庭功能。对于生活在正常家庭中的残疾儿童,应通过支持性儿童福利来改善其家庭功能。实际上,这一思路也恰好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同历史阶段的儿童福利制度发展路径,见下图:

社会保障制度历史阶段儿童福利对象儿童福利形式

图一: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路径图

2.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我国目前已有的残疾儿童福利项目来看,替代性福利制度(特殊儿童福利制度)已经很完善,但针对生活在部分功能家庭(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监护人本身残疾的家庭等等)中的残疾儿童,我国的相关补充性福利项目非常少。而对于生活在正常家庭中的残疾儿童,我国的支持性福利项目基本上就是空白。因此,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探索当前我国残疾儿童的补充性福利和支持性福利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具体福利项目以及如何实施这些福利项目。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1.研究方案

本研究的操作方案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文献检索和分析。本研究将收集我国近年来残疾儿童福利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文献,以准确把握我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本研究还将收集国外(特别是福利国家)残疾儿童福利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概括出国外主要残疾儿童福利模式,为我国残疾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是本研究拟对40个左右的残疾儿童家庭进行个案访谈。通过对残疾儿童

家庭的访谈,来深入分析我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了解残疾儿童家庭的福利需求。

3.2.技术路线

本项目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

(1)个案访谈法。本研究将在北京市选取40户左右的残疾儿童家庭做个案访谈。在个案访谈对象的确定上,以生活在原生家庭的残疾儿童为主(具体个案数为30户),另外还对10户寄养或收养的残疾儿童家庭进行访谈。个案访谈的具体实施方法采用结构式访谈。每位访谈员将根据统一的访谈提纲与残疾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对话,并进行相关记录和录音。此外,对于残疾儿童的家庭收入状况、康复状况和教育状况等与福利需求相关的重要指标将设计简短问卷,由访谈员在访谈过程中完成。

(2)比较研究的分析方法。面向家庭的残疾儿童福利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而在这面发达国家有较成功的经验。通过对不同残疾儿童福利模式的比较,能够开阔思路,为我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3.3.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和参与者为华北电力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他们残疾儿童福利研究方面已有良多建树,是本课题的非常合适的学术梯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的陈晨女士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吴庆主任的加盟,使得本项目的研究梯队更加合理。

在文献检索与分析方面,项目主持人2007年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目前正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因此在收集和分析国外相关文献上有明显优势。项目组成员刘向晖曾经在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做过长期的相关研究工作,陈晨和吴庆分别在儿童福利政策和法规方面进有过深入研究,并取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也是本项目文献分析的重要保证。

在个案访谈方面,本项目的访谈员主要以华北电力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对外联络和访谈员培训方面的工作主要借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科研力量。

本课题申请完成的时间为两年,因此有充分的时间保证。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均有大量相关的前期成果,已经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此外,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以华北电力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为依托,业已形成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这也是本课题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4.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面向家庭的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研究框架,这在当前国内同类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

二是将残疾弃婴问题与儿童福利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既有很强现实针对性,也为研究我国未来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5. 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5.2.预期研究成果

本项目的预期研究成果包括:(一)提交一份20万字左右的研究报告。(二)发表与残疾儿童福利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

(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研究基础

项目主持人主要相关科研成果:

(一)论文

(1)《美国儿童福利制度简析》、《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2)《中国未成年人社会福利的制度模式与展》、《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2。

(3)《儿童福利的三个世界》、《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1。本文荣获2007年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优秀论文奖。

(4)《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化、私有化发展问题研究——以中、美比较为视角》,《理论导刊》2007.7。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福利国家的国家福利责任简析》,《理论与现代化》2007.5。

(6)《中国城镇亚贫困问题研究》、《人文杂志》,2005.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7)《近年来我国关于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的研究综述》、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4.11

(8)《中国城市亚贫困问题及其对策》、《社会工作》,2005.2

(9)《中美慈善组织的政府管理比较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6.1。此文被评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优秀论文。

(10)《东西方贫困群体的政府救助责任之比较》、《江汉论坛》,2004.12。

(二)著作

(1)参著:《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本人撰写第二章“当前流浪儿童现象的原因分析”和第七章“其他国家流浪儿童状况预防与救助综述”,约6万字。

(2)参著:《中国农民工问题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本人撰写第三篇第12章“农民工与社会救助”,约2万字。

(3)专著:《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26万字。

(4)专著:《消费与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21.5万字(三)研究课题

主持的课题:

(1)国家社会基金项目:“转型时期中国城镇亚贫困及其相关社会政策研究(06CSH020)”,项目主持人。2006.5~2009.5

(2)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基金项目:“中外社会救助制度研究”,项目主持人,2004~2006

参加的课题

(1)《流浪儿童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央综治委项目,本人作为课题组成员负责昆明市的社会调查工作,并撰写了研究报告的第二章“当前流浪儿童现象的原因分析”和第七章“其他国家流浪儿童状况预防与救助综述”。2005~2006 (2)《中国未成年人权益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项目,本人参与撰写研究报告的“未成年人生存权”部分。2007~2008

(3)《流动儿童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团中央项目,本人作为课题组成员负责上海市的社会调查工作,并撰写了研究报告的第四章“工作与就业部分”。

(4)《中国农民工社会保护调查》,香港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合作项目。本人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苏州调查,并撰写了研究报告的第三篇第12章“农民工与社会救助”。2004-2006。

(5)《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项目,本人作为带队老师负责浙江和江西两省调查工作。2003-2005

(6)《建设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2001-2004

项目组成员主要相关科研成果:

(1)《流浪少年缘何流浪》,《中国青年研究》 2004.3

(2 )《对流浪儿童群体信任机制的思考》,《救助流浪儿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3

(3)《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心理矫治》,《社会福利》 2004.5 (4)《中国儿童参与权调查报告》(英文)挪威奥斯陆“世界儿童发展大会”论文集, 2005.7

(5)《中国5城市儿童参与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6.7 (6)《未成年人网络问题的公共治理--世界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6.8

(7)《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联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实施十周年(1995-2004)特别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5.11,10000字, ,CN11-2579/D,ISSN1002-9931,CN11-0215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6,2 新华文摘转引 21页

(8)《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分析及对策》,《美中公共管理》,2005.2 (9)《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年版,30万字

2. 工作条件

项目主持人2007年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不仅能够在加拿大深入学习福利国家残疾儿童福利事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深入观察和体会到发达国家在残疾儿童保护上所做的工作,而这一点对于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

华北电力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在社会政策研究方面已经有了多年的学术积累,也有不少师生热衷于在残疾儿童福利研究工作。此外,本项目还依托了目前国内儿童问题研究方面最好的两大研究机构:(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是团中央直属的国有事业单位,中国国家级专门从事青少年研究及相关领域开发的科研和信息服务机构。项目主持人自2004年开始作为项目组成员多次参加了研究中心的重大研究项目,包括“流浪儿童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未成年人权益报告”和“流动儿童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见“研究基础部分)”等,因此有了较好的合作基础。另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陈晨女士作为本项目的成员之一,也将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在儿童福利政策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吴庆主任的加盟能为本项目的个案访谈能够提供有力支持。

3. 申请人简历

姚建平,男,1973年1月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华北电力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2004年9月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6月在合作导师郑功成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博士后出站报告《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已由中国社会出版社会2007年出版),并顺利出站。 2007年6月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目前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研究工作(2008年底回国)。

三、经费预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