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1. 以下属于DNA 病毒的是: HBV

2. 关于cccDNA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是HBV 核酸进入细胞质后形成的

3. 关于急性戊型肝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HEV RNA特异性高,常用于戊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4. 一般来说,最能反映急性肝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是:

总胆红素

5. 一般来说,提示肝功能受损最敏感的检查项目是:谷丙转氨酶

6. 一般来说,诊断肝衰竭敏感的检查项目是:C 凝血酶原活动度

7.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围产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往往转为慢性,发生率10%-40%

8. 以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抗HBV 治疗指征的是:E 满足A 和C 选项

9. 以下哪项不是IFN-a 的不良反应:D 乳酸酸中毒

10. 肝炎患者发生明显细菌感染时,不宜应用的抗菌药物是:C 四环素

11. 下面哪一项不是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A 血小板减少紫癜

12. 肝肾综合征是指:A 严重肝脏疾病引起肾脏功能紊乱

13. 下列哪项一般不会直接诱发肝性脑病:D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4. 肝性脑病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是:E 轻度性格改变、行为失常

15. 除肝组织活检外,以下诊断肝纤维化价值最高的是:E Fihroscan(瞬时弹性测定) 16. 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最有价值的是:E MRI检查

17. 对肝硬化有确诊价值的是:D 肝穿刺活检有假小叶形成

18. 输血不是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病毒性疾病为:D 戊型肝炎

19. 关于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D 秋冬季节多见

20. 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E 戊型肝炎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21. 在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是:A 表面抗体(抗HBS )

22. 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B 大球形颗粒(DANE 颗粒)

23. 血清中能检出抗HAV LGM的时间是:C 起病后6月内

24. 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B 乙型肝炎

25.HBV 基因组前C 区1896位发生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B 不能产生抗HBEag 26. 丙型肝炎较典型的病理改变是:A 滤泡样细胞聚集和较明显的脂肪变性

27. 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D 隐性感染

28. 在肝炎患者中,最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血清学检:C 凝血酶原

活动度

29. 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D 丙氨酸转氨酶》500U/L 30. 关于肝性脑病,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B 肝性脑病程度越深,病死率越高

31. 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E 凝血酶原活动度是诊断重型肝炎最重要的指标

32. 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D 乙型,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

33. 关于丙型肝炎慢性化,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D 与遗传染因素有关

34. 关于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D 发病率的高低有季节性

35. 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D 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6. 下面哪一项是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D 失代偿性肝硬化

37. 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E 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38. 乙型肝炎感染后,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D 隐性感染

39. 对于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B 明显的临床表现

40. 下面哪一项不是戊型肝炎的特点:C 需抗病毒治疗

41. 急性肝炎,下面哪一项不是常见的表现:C 持续发热

42. 下面哪一项不是重型肝炎临床表现:E 肝肿大

43. 下面哪一项不是诊断为慢性肝炎的依据:D 乏力、食欲缺乏、恶心

44. 下面哪一项不是戊型肝炎特点:D 我国并不多见

45. 下面哪一项不是肝病引起出血的机制:E 血小板功能下降

46. 早期肝病腹水的主要原因是:D 钠潴留

47. 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D 老年肝炎黄疸多较深,持续时间长

48. 关于重型肝炎的治疗,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E 胆系感染首选头孢菌素

类抗生素

49. 下面哪一项不符合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的指征:A 血清胆红素在正常上限的2倍

50.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D 出现耐药或病毒变异

者应尽早停用51. 男, 19岁, 学生。发热、疲乏、恶心、胃纳减退5天, 尿黄, 1120U/L, AST986U/L, TB86U 同、MOL/L。1年前高考体检:C 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

52. 男, 30岁,农民。肝区钝痛、低热、乏力4个月。查体:接触史,偶饮酒。诊断首先应考虑:E 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生肝癌

53. 女, 46岁,行为异常2天。患者2天前“感冒”后出现无故骂人、并把家具搬到街上。既往有“肝硬化” 病史。体检:慢性肝病面容, 肝脾未触及, 腹水征阳性; 扑翼样震颤阳性。诊断首先应考虑:A 肝性脑病1度

54. 某护士给一位患者静脉注射时,不慎被患者用过的针头刺伤手指。该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HBV )携带者。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D 注射HBIG 55. 男,岁,农民,发热、疲乏、恶心、胃纳减退、腹部不适、尿黄5天,体检:T36.9℃, 巩膜轻度黄染, 肝肋下1CM 可扪及, 质软, 无触痛。周围血液RBC4.2*1012/L, WBC7.5*109/L , HB145G/L,血清ALT860U/L,

TB58Umol/L。本例的诊断最可能是:D 病毒性肝炎

56. 男, 15岁,学生,近6天来发热、疲乏、胃纳减退,恶心、呕吐胃内容物5天,尿黄、身止黄染2天。体格检查发现体温36.8℃,巩膜轻度黄染, 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肝于肋下 1.5CM 可触及,质软,脾未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类计数N0.74, L0.21. 红细胞为 4.82*1012/L 。实验室检查:ALT1500U/L,

AST1300U/L, TB70Umol/L ,DB35 Umol/L。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B 急性病毒性肝炎

57. 男, 30岁, 反复乏力、食欲缺乏、尿黄2年, 再发并频繁呕吐、黄疸、腹胀1周。体查:神清,精神差,皮肤巩膜浓度黄染,肝掌征(+) ,腹部移动性浊音(+)肝、脾未扪及。实验室检查:ALT350U/L, AST230U/L, ALB28G/L,

TB480/L, DB230/L。本例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D 慢性重型肝炎

58. 女, 35岁,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1周于2004年3月入院。体查: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 胸前有一蜘蛛痣, 肝掌征(+) , 肝、脾未扪及。实验室检

查:ALT250/L, AST130/L, ALB35/L, GLB38/L, TB17/L。1989年曾因易感冒注

射丙种球蛋白。本例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B 慢性丙型肝炎

59. 男, 28岁,农民,发热、腹部不适、疲乏、恶心、胃纳减退、尿色变黄5天,体检发现巩膜轻度黄染, 肝肋下1CM 可扪及质软, 无明显触痛。周围血液RBC4.2*1012/L, WBC8.5*109/L, HB145/L,血清谷丙转氨860/L,总胆红素58/L。本例的诊断最可能是:D 病毒性肝炎

60. 男, 7岁,学生,近4天来发热、头痛、头晕、疲乏、胃纳减退,间觉恶心,尿色浓茶, 尿量一般。体格检查发现体温38.8℃,面色潮红,结膜稍充血,巩膜微黄,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腹软, 无压痛, 肝于肋下 1.5CM 可触及, 质软, 无触痛。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为8.7*109/L, 分类计数N0.74, L0.21, E0.03, M0.02. 红

细胞为4.82*1012/L。对明确诊断有较大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D 肝炎病毒标

记物检查

61. 脊髓灰质炎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B 消化道

62. 脊髓灰质炎瘫痪、瘫痪轻重及其恢复程度的决定因素是:C 神经细胞病

变的程度和部位63.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最常见感染类型是:A 隐性感染

64. 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特异措施是:B 口服减毒活疫苗

65. 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引起:B 肢体迟缓性麻痹

66. 脊髓灰质炎确诊的依据是:D 血清特异性LGM 抗体阳性

67. 脊髓灰质炎患者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C 粪便

68. 脊髓灰质炎被动免疫消失,发病率升高最早发生在出生后:B6个月

69. 脊髓灰质炎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E 中枢性及外周性呼吸衰竭

70. 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 可因继发感染所

7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实验检查,除下列哪项外均是正确的:D 病毒分离是

最常用的确诊方法

72. 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低钠低钾多见于尿期

73. 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脑水肿时应积极大剂量

用甘露醇

74. 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自觉症状较少尿期好转

75. 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 麻疹样皮疹,以四肢受压部

位为多

76. 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 病原体属于黄病毒科

77.EHF 早期诊断的实验室特征有:E 以上均是

78. 男, 40岁, 发热三天12月10日入院, 血压72/40mmHg,血

WBC18*109/L, 尿蛋白(+++) 。该患者的诊断首先应考虑为:C 肾综合征出血热

79. 男,林业工人,发热两天于12月1日来诊,体查:结合膜充血明显,球结膜

水肿,伴呕吐、头痛。下列哪项检查对患者的诊断帮助最小:E 肝脾 B 超

80. 患者因发热3天, 少尿1天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入院。入院当天尿量400ML , 给予1000ML 补液治疗后,尿量无明显增加,此时最适当的处理是:B

入量为出量*500ML

81. 男,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尿量由无尿增至1500ML ,体温再次升

至38.5℃,面色苍白,四肢冰冷, BP70/50, P145次/分钟, WBC12.5*109/L,

N85%, HB119/L, BUN 由34/L升至40/L, CR430/L增至/L。此时最重要的处理是:A 抗休克

82. 有关乙型脑炎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乙型脑炎病毒是DNA 病毒

83. 具有鉴别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最重要的体征是:D 皮

肤瘀点及瘀斑84. 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下列哪项不正确:B 猪不是其主要传染

85. 以下的临床表现中,最不可能出现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临床表现

是:D 血压下降, 四肢厥冷

86.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D 特异性LGM 抗体

87. 流行性乙型脑炎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时给予下述抢救措施中, 不正确

的措施是:E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输注

88. 流行性乙型脑炎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E 防蚊,灭蚊与

疫苗接种89.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死亡原因是:C 呼吸衰竭

90. 持续发热5天的患者, 伴意识障碍, 颈硬, 克布征可疑, 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 2o,CSF 白细胞450*106/L,多核0.60,糖 4.0/L,氨化物120/L,蛋

白0.60/L。上述病症最可能支持下述哪一疾病诊断:A 流行性乙型脑炎

91.10岁患儿高热2天,昏迷抽搐1天。体查:浓度昏迷,呼吸节律不齐,瞳孔缩小,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外周血细胞22*109/L,中性粒细胞0.90,淋巴

细胞0.10,血小板110*109/L.下列处理哪项是错误的:E 立即腰椎穿刺送脑脊液检查

92.5岁患儿, 8月2日因发热,嗜睡,头痛四天入院。体温40.5℃,浅昏迷,颈硬,双侧瞳孔小,膝反射亢进,布鲁津期基征阳性,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数

88106/L,多核0.60,单核0.40,糖2.8/L,氨化物119/L,蛋白0.8/L。外周血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0.75, 淋巴细胞0.25. 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D 流行

性乙型脑炎

93. 伤寒的典型表现不包括:A 卡他症状

94.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C 肠穿孔

95. 确诊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C 血培养伤寒沙门菌阳性

96. 伤寒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可能原因是:A 细菌内毒诱发肾小球微血

管内凝血

97. 临床检出伤寒沙门菌阳性率最高的是:B 骨髓培养

98. 在伤寒病程第四周,细菌培养阳性率最高的是:C 粪便培养

99. 在伤寒的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是:D 伤寒慢性带菌者

100. 目前认为伤寒的发病属于:C 迟发型变态反应

101. 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A 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单核细胞的增生性反应

102. 伤寒原发菌血症的表现为:E 无症状

103. 下列哪项不是霍乱腹泻的特点:A 先呕吐后腹泻

104. 关于霍乱,哪项是错误的:C 多数伴有发热

105. 霍乱的发病机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E 小肠黏膜隐窝细胞过度分泌水、氯化物及碳酸盐

106. 关于霍乱流行病学特点哪项是错误的:D 病后免疫力可持续终生

107. 霍乱弧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 主要致病力是鞭毛运动和内毒素

108. 霍乱的预防,哪项是错误的:B 城区发现疑似患者应在6小时内报告

109. 下列哪项不是霍乱常见的并发症:E 霍乱弧菌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110. 霍乱实验室检查,以下哪项是正确的:E 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诊断意义

111. 霍乱的治疗,以下哪项是错误的:D 目前未发现耐药菌株

112. 关于霍乱,哪项是正确的:D 霍乱弧菌在水中生存时间较长

113. 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位居前列,其原因是:E 以上均是114. 下列哪种传染源在菌痢流行过程中的意义相对更为重要:D 急性非典型患者、慢性患者及无症状带菌者

115. 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痢疾鉴别的最主要依据是:D 粪便检出病原体116. 菌痢患者做粪便培养时,哪个做法是错误的:D 应于用抗菌药物两天后送检

117. 下列哪项不符合急性菌痢的特点:C 腹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且右下腹压痛阳性

118. 男, 16岁, 2天前有进不洁水果史,现出现发热, T :38.5℃,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 大便次数每天10余次,自服红霉素未见明显效果。进一步治疗首先选用下列何种药物:A 喹诺酮类药物

119. 女, 30岁,干部,反复腹痛、腹泻3年,发作时每天大便5-6次,常有黏液及脓血,间歇期有便秘, 伴全身乏力, 体查:轻度贫血貌, 右下腹可扪及条素状包块, 粪便镜检:RBC0-6/HP, WBC+/HP,脓球偶尔成堆,最可能的诊断是:E 慢性菌痢

120. 脑膜炎双球菌的致病的重要因素是:B 内毒素

121. 确诊流脑最重要的依据是:E 血及脑脊液细菌学检查阳性

122. 流脑与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最有意义的区别点:B 皮肤黏膜瘀斑瘀点

123. 暴发休克型流脑患者,瘀斑迅速扩大,并融合成片,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下列哪项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措施:D 肝素抗凝治疗

124. 流脑的流行呈周期性,其因素是:D 人群免疫力下降

125.3岁男孩,发热,头痛2天入院,全身皮肤有散在出血点,脑脊液检查:压力240,白细胞数1.48*106/L,多核0.90,单核0.10,蛋白4.5/L,氯化物102/L,糖1.3/L。本例应考虑的诊断是:B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26.2岁男孩, 急起发热2天, 寒战, 高热, 体温40.4℃, 伴剧烈头痛, 喷射性呕吐, 查体:全身皮肤散在瘀点,精神极度萎靡,脑膜刺激征阳性,已按流脑治疗。根据以上资料,应属于该病的哪一型:A 普通型

127. 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B 鼠类和猪

128. 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方式为:E 接触传播

129. 感染钩体后,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主要由什么决定:D 钩体的菌型和患者的免疫力130. 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死亡原因为:C 肾衰竭131. 钩端螺旋体病治疗首剂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可出现:D 赫克斯海默尔反应

132. 诊断钩端螺旋体病意义较大的实验室检查是:D 钩体显微镜下凝集试验

133. 在临床中对钩端螺旋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鉴别诊断最有意义的是:B 腓肠肌明显压痛

134. 男, 28岁,建筑工人,于7月22日入院。6天前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乏力、下肢肌肉疼痛不能行走,拟感冒服药治疗无效。2天前出现尿黄,

尿量减少,约500/D。体检了现全身皮肤和巩膜重度黄染,结膜充血,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肝肋下1CM , 脾肋下 1.5CM , WBC12*109/L,血沉33/H,胆红素420/L,BUN21/L , 肌酐275/L。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B 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

135.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肌注青霉素40万U , 15分钟后突然出现畏寒、寒战、高热,血压83/60,呼吸急促,脉搏130次/分,双肺可闻湿啰音。首先应考虑哪种可能:A 青霉素治疗后赫式反应

136. 男, 20岁,参加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因畏寒、发热,全身痛3天, 7月26日在参加抗洪抢险过程中突感呼吸急促, 嘴唇发绀, 被送往当地医院。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肺大出血先兆患者,血压85/50.此时除卧床休息、抗生素及镇静剂治疗外,最重要的处理还有:C 升压药

137. 男, 41岁, 农民, 左侧肢体运动障碍、发音困难6天, 无头痛, 无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体查:左侧上下肢肌力2度,左侧鼻唇沟较右侧浅,伸舌向或偏,脑膜刺激征阴性,巴宾斯基征可疑,血象:WBC122*109/L, N0.78,患者于1个月前曾发热7天,当地有类似发热疾病流行。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E 钩端螺旋体病并发闭塞性脑动脉炎

138. 某是区8月中旬有一批于1个月前曾参加过抗洪抢险工作的战士出现视力障碍, 疑为钩体所致。为了明确诊断最需要做的检查:D 显凝试验139. 疟疾发作具有周期性,其间歇期的长短取决于:C 裂殖体在红细胞内的发育时间

140. 确诊哪种疟原虫感染最简单迅速的方法是:E 薄血涂片、染色后镜检141. 疟疾患者经氯喹治疗后体温正常,未再到疟疾流行区, 8月后再次出现寒战、发热、大汗,最可能是的诊断为:C 复发

142. 疟疾患者经氯喹治疗后体温正常,未再到疟疾流行区, 3周后再次出现寒战、发热、大汗,最可能是的诊断为:B 再燃

143. 疟疾复发的时间多为病愈后的:C3-6个月

144. 脑型疟疾首选何种药物治疗:D 青蒿琥酯针剂

145. 疟原虫感染所导致的贫血表现最轻的是:D 三日疟

146. 一般来说,患者血循环中原虫密度最高的是:A 恶性疟

147. 蚊叮咬人体时,进入人体内导致疟原虫感染的是:A 速发型子孢子

148. 蚊叮咬人体时,进入蚊体内导致疟疾传播的是:C 配子体

149. 三日疟、间日疟和普通恶性疟常用的治疗方案是:B 青蒿琥酯+伯氨喹150. 患者寒战、高热6天,疑为疟疾,给予氯喹3天无效,下列哪项处理合理:C 改用青蒿琥酯

151. 以下关于疟疾的诊断性治疗说法正确的是:E 来自非耐药疟疾流行区的患者,氯喹治疗后48小时体温仍未控制,即可基本排除疟疾

152. 以下哪项属于疟原虫有性生殖阶段形态:D 合子

153. 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是:C 中华按蚊

154. 典型的疟疾症状发作,是在:E 红细胞破坏,大量裂殖子,疟色素与代谢产物释放入血时

155.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恶性疟原虫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

156. 以下关于疟疾发病机制的说法,正确的是:E 恶性疟原虫使受感染红细胞黏附成团,导致微血管狭窄

157. 对耐氯喹的疟疾,最好选用哪种药物治疗:E 青蒿琥酯

158. 下列情况哪个多为疟疾典型发作:D 成人输血后疟疾

159. 关于疟原虫的免疫和发病机制,不正确的是:B 疟疾多次发作后均可清除疟原虫160. 以下不属于疟疾常见传播媒介的是:E 白纹伊蚊

161. 关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错误的是:D 与奎宁无关

162. 婴幼儿疟疾的特点不包括:C 病死率低

163.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表现不包括:A 血尿

164.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 三日疟用伯氨喹,是为了防止复发

165. 疟疾的临床表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为主166. 由疟疾导致肾病综合征的病原体主要是:D 三日疟

167. 女, 26岁,妊娠26周,因寒战、高热、大汗,诊断为恶性疟,应选用哪种药物治疗: C 青蒿琥酯

168. 老年男性,有冠心病史多年,因寒战、发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疟疾,下列哪种药物应慎用:D 氯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总论 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即五种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毒力---包括毒素和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代表菌群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作用机制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5、再燃与复发 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小结:传染病过程包括三个条件、四个特点、五种表现 二、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

传染病护理

1.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2.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 3.皮疹的分布特点对某些传染病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4.每一个传染病可由多个病原体引起。() 5.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目前仍是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 6.任何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 7.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属于地方性传染病。() 8.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9.母婴传播指病原体由胎盘方式给胎儿或婴儿。() 10.蠕虫病感染后一般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11.动物间的传染病,均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传染病。() 12.空气、食物、土壤、用具均可成为某些疾病的传播途径。() 13.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对自然条件的领域性多不明显。() 14.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天花的皮疹多分布于面部及四肢。() 15.传染病的护理诊断中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三、填空题 1.传染病具有传染的特殊性,所以在传染病的护理中要强调、等。 2.传染科护士不仅要有和,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传染病的4个基本特征为、、和。 4.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3个基本条件:、和。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包括、。 6.传染病的皮疹形态可分为、、和。 7.传染病护理评估包括、、。 8 .严密隔离适用的病有、、、、、 。 9.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为、、、、、。 10.对传染病病人必须做到五早,即、、、、。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时间是:() A.1989年9月1日B.1998年9月1日 C.1979年9月1日D.1989年10月1日E. 1989年8月1日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A.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 C.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 D.有传染性、免疫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E.有病原体、传染性、免疫性3.某传染病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短时间突然出现大批同类病例,称为:() A. 流行 B大流行 C散发 D暴发 E以上都是 4.构成传染的最基本因素是:() A. 机体免疫状态 B. 病原体 C. 季节变化

【传染病学整理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

传染病学整理 第一篇总论 1、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能在正常或非正常人群中流行的疾病,包括可传播和非传播疾病(communicable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通常系因各种致病的或条件致病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引起。 2、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1、感染(infection):是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构成感染过程必备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3、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①非特异性免疫屏障;②特异性被动免疫中和;③特异性主动免疫清除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l 隐性感染的临床意义:①隐性感染多,人群易感性低;②是感染后最常见的表现;③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④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健康携带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后,不仅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引起一系列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临床上出现某一传染病所特有的综合征。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体侵入后,在体内继续生长、繁殖,携带并排出病原体,人体不出现临床症状。 l 分类:①潜伏期携带者;②恢复期携带者;③健康携带者(ASC);④急性携带者(3-6个月内);⑤慢性携带者(3-6个月以上) l 意义:为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成为携带者;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上述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①隐性感染最常见;②病原携带状态次之;③显性感染所占比率最低。 4、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②机体的免疫功能。

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常规

铜梁县人民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常见传染病护理常规 一、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1.甲、戊型肝炎按消化道隔离,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液/体液隔离。有条件时,按病原学分型分室收治。 2.患者使用的食具,大小便器和排泄物,均按规定消毒。接触乙、丙、丁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后要立即洗手;工作中注意避免碰伤皮肤。 3.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的精神、食欲及疲乏程度,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皮肤、巩膜黄染情况;尿、便的颜色;黄疸消退情况;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4.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需卧床休息,慢性肝炎注意劳逸结合,要避免过度劳累。 5.合理营养:进高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糖类和热能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 6.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肤淤血淤斑等早期出血征象,通知医师作相应处理。注意观察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

量腹围、体重。保持室内清洁,定时通风,重症患者做好病房内物体表面和空气定期消毒,加强口腔护理,可用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防止皮肤、肺部感染。 二、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尽量安排住单人房间,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根据病情给予适合的体位,加床栏,防止坠床。 2.饮食根据病情发展阶段而调整,发热期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低血压休克不能进食可给予静脉营养,少尿期限制蛋白质饮食,给予低钾、低盐饮食,多尿期的后期酌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注意补充含钾的食物;恢复期应少量多餐,给予高营养饮食。 3.发热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禁忌搬动,严密观察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发热末期要注意血压、脉搏、尿量情况,及时送检尿标本,发热时可于体表大血管处进行冷敷,不宜用酒精擦浴,协助患者洗漱,保持皮肤、五官的清洁。 4.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0℃左右,可加盖棉被,毛毯等蔓,严密观察并记录脉搏、血压、意识状态、皮肤温度及24小时出入量等。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利于快速补充血容量和静脉用药。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传染病护理_学》复习试题

《传染病护理_学》复 习试题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41166888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下列哪项检查结果阳性表明乙型肝炎病人有较强的传染性:A.抗HBc B.抗HBe C.HBeAg D.抗HBs E.HBsAg 答案:C 2.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A.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B.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C.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D.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E.甲类2种.乙类22种.丙类11种 答案:B 3.关于消毒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消毒的种类包括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 B.疫源地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C.终末消毒指预防性消毒 D.预防性消毒是指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所做的消毒措施 E.病室的日常卫生处理.餐具消毒等属预防性消毒 答案:C

4.被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后,主要宜采取: A.碘酒消毒 B.应用干扰素 C.立即注射乙肝疫苗 D.注射丙种球蛋白 E.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答案:E 5.目前预防乙型肝炎的最佳措施是: A.隔离病人 B.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及献血员检查 C.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 D.搞好粪便管理及水源保护 E.消灭蚊.蝇 答案:B 6.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 A 7.下列哪一种生物制品可作为乙型肝炎的人工被动免疫:

A.抗毒素 B.丙种球蛋白 C.胎盘球蛋白 D.乙型肝炎疫苗 E.特异性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答案: E 8.艾滋病属于哪种隔离: A.肠道隔离 B.虫媒隔离 C.接触隔离 D.血液隔离 E.呼吸道隔离 答案:D 9.目前认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性传播 B.静脉滥用毒品而传播 C.输血及血制品 D.母婴垂直传播 E.昆虫叮咬传播 答案: E 10.艾滋病的传染源是: A.猪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

总论 概述: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传染病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 (1)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①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②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③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5日,伤寒再接第6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充血、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 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护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按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除了对甲类传染病患者的病原携带者外,还应对乙类传染病中的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 2.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阿米巴病痢疾病变主要在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最明显。 4.水痘皮疹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HF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5种途径进行传播。 6.甲型和戊型肝炎都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传播途径。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7.狂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损害最为明显。 8.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钩体病黄疸出血型的主要死亡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狂犬病毒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传播,也可由____________,少数可在____________等过程中被感染。蝙蝠群居的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有报告_______________可传播狂犬病。 11.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处理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预防_______________。 1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1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培养多采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标本。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

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体力、消化道、黄染)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定量方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前C区变异可能与重型肝炎发生有关。我国主要基因型为B和C型,基因分型对预后判断及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一定意义,而基因耐药变异位点检测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5.重症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

流行病学考研必背重点

1、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得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就是传染病)或分布(其她疾病、伤害与健康)得现象,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得规律与原因,可以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得病因假说。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得策略与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实现。 4、流行病学研究得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现代流行病学中得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得分布,其中包括疾病得流行现象;②疾病得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得感染过程与传染病得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得关系,即疾病得生态学;④病因论,特别就是多因论;④病因推断得原则;⑤疾病防治得原则与策略,其中包括疾病得三级预防;⑥疾病发展得数学模型等。 6、流行病学得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流行病学得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疾病;②疾病得监测,疾病得监测就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得一项很好得措施;③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得研究,这就是为了达到预防疾病得目得而必须进行得工作;④疾病得自然史,该应用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与健康得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⑤疾病防治效果评价,这涉及防治疾病效果得最终判断。 7、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分为: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

实验流行病学与理论流行病学。 8、流行病学特征:①群体得特征,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得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即从人群得各种分布现象入手,而不仅就是考虑个人得患病与治疗问题,目光始终着眼于人群中得问题。 ②对比得特征,在流行病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得思想,对比就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得核心。 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得特征,流行病学极少用绝对数表示各种分布情况,多使用频率指标,因为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得强度或死亡得危险度。 ④社会心理得特征,疾病得发生不仅仅同人体得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得影响与制约。在研究疾病病因与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得生物、心理与社会生活状况。 ⑤预防为主得特征,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得一门分支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得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得研究内容之一。 ⑥发展得特征,针对不同时期得主要卫生问题,流行病学得定义、任务就是不断发展得。 9、疾病分布:就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与死亡得群体现象。 10、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11、发病率:就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得频率。 12、计算发病率需考虑得因素:(1)新发病例数;(2)暴露人口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性)的疾病。 二、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主要);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①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 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结核杆菌等,以隐性感染为主。 ②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 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如汉坦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以显性感染为主。 ③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④潜伏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常见的潜伏性感染 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 三、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毒素和毒力因子;数量;变异性 四、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①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②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 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六、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 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其长短一般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前驱期: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传染病共有,持续1~3天、急者可无。 症状明显期:前驱期后转入症状明显期、表现出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恢复期: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终止,症状体征消失。 再燃:当患者的症状体征减轻,体温未完全回复正常的缓解阶段,潜伏于血液或组织液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 ②常见症状:发热、发疹(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为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病原学】 (一)甲肝: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及过去感染的标志,可长期存在 (二)乙肝: (1)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①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②小球星颗粒由HbsAg组成,无感染性;③管型颗粒由HbsAg组成,无感染性。 (2)乙肝五项:HBsAg,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HBeAg,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 抗-HBc,抗-HBcIgM阳性表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e阳性;小三阳:HBsAg、抗-HBc、抗-HBe阳性。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主要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占有比较高的分值,传染病学的知识是考生们很难掌握的,为了帮助考生们更方便背诵,小编整理了传染病学知识点,供考生们作为参考。 1.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2.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清除病原体: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隐性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少见 病原携带状态:次常见 潜伏性感染 3. 传染病学知识点: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IgM:首先出现,持续时间不长,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随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 IgA: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4. 传染病学知识点:流行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母婴、接触、虫媒传播 (3)易感人群 5. 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体 (2)传染性 (3)流行病学特征: ①流行性 散发: 爆发:食物中毒、流行性感冒

流行: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 大流行: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非典、甲型H1N1大流行。 ②季节性 ③地方性 ④外来性 (4)传染后免疫 6. 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分级管理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非典、炭疽中德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四种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H1N1等。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斑疹伤寒、手足口病等。 7.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别为2、6小时 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别为6、12小时 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均为24小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8.历年真题 1.可经过肠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A丁型肝炎 B血吸虫病 C伤寒 D斑疹伤寒 E钩端螺旋体病 答案:C 2.传染病的病原学检查不包括: A分离培养病原体 B检测特异性核酸 C检测特异性抗原 D直接检查病原体 E检测特异性抗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一、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C、HBeAg和抗Hbe:HbeAg出现较晚,在病变极期后消失,一般仅见于HbeAg阳性血清,若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抗Hbe出现而HbeAg消失,称为血清转换。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期,传染性降低。 2、HBV DNA:存在于Dane颗粒中,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最直接、最灵敏标志。 3、肝炎流行病学特点 甲戊型: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 乙丙丁型:体液或血液传播,如母婴传播、输血、密切接触及性传播等。 4、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 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 黄疸前期:本期持续5-7天,甲戊型起病急,多伴发热,其他型多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肝功能主要为ALT升高。 黄疸期:本期为2-6周,自觉症状好转,尿黄加深,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1-3周达峰,肝脏大而质偏软,脾脏轻微肿大,部分患者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功检查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恢复期:本期持续1-2月,症状渐消,黄疸消退、肝脏脾脏回缩,肝功能正常。 总病程2-4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 5、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有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改变者。可分为轻重中三度。 重度慢性肝炎:有岷县或持续的感言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6、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表现及诊断 1)肝衰竭表现: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 3) 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出现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4)腹水 5)出现肝肾综合征,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 6)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ADD:胆酶分离即在重型肝炎患者出现的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现象。 7、窗口期:即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后,机体尚未产生免疫抗体的时期,此期抗病毒抗体检查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数:1.5 学时数:30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是内科护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传染病护理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9年9月,我国法定传染病已增至39种。在我国,传染病虽然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通过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掌握传染病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患

者实施整体护理;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培养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关爱患者,积极配合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第五版《内科护理学》,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诊断、预防和护理等内容,同时关注学科进展和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角色互换、互动、幻灯、录像、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流行的基本条件。 2.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消毒、隔离方法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辨认常见传染病的症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 2.能够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三)素质目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