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邓三课件第五章

毛邓三课件第五章

毛邓三课件第五章
毛邓三课件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起初,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起因有如下:

(1)以苏联经验为鉴

1956年2月召开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祟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个报告很快在国内外传开,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此,中共中央在1956年3月召开多次政治局会议进行讨论。毛泽东在发言时指出,赫鲁晓夫的报告一是揭了盖子,二是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他的这个报告表明,苏联、苏共和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他强调说,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命题。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他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一五计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到1956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经济建设经验,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基本照抄苏联的模式。对于坚持苏联方法,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够舒畅”。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逐步暴露,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迫切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建设道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任务由此提上了日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一九五六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论十大关系》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讲话提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

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随着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建立,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层出不穷的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显现出来。1956年秋冬,国内出现了一些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不安定的情况。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矛盾?这些矛盾是什么性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新出现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敌我矛盾主要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它纠正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无矛盾的社会的错误认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957年下半年以后,由于社会主义的历史不长,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致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虽然如此,党没有停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

第一,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

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与此同时,党中央许多领导同志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为了拨乱反正,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必须对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即社会主义本质进行重新认识。他指出:“社会主义是

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论?

首先,邓小平对过去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加以否定和清除,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接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新的探索。

首先,邓小平指出了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内涵。他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然后,邓小平又指出了共同富裕这一重要内容。一九八六年九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辨析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1994年理科单选第10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答:(D)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这是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结果。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纠正了过去关于社会主义的教条的极左的认识,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4年多选第25题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D.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E.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答:(ABCDE)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表现在:弄清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弄清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利于肃清左的错误,抵制各种干扰,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才能使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逐步相信社会主义,使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进一步坚信社会主义。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出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根据现代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2.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为了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