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带重点标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带重点标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带重点标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带重点标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考试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中不同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观点;熟悉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重点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并能根据具体事例来区分属于身心

发展的五个阶段;在了解遗传、成熟、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熟悉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识记内发论、外铄论、发展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明确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能区分不同阶段学生个体的主要特点和矛盾并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正确进行教育引导。

【大纲内容重点】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发展,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蕴含的潜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释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个体发展的内容包括身、心两方面,“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概括地说,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

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每个个体有不同性质、不同联系程度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性工具。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潜能发挥出来,并转化为现实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已经使人超越动物界。人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一点是人的能动性的最突出的表现。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内发论)蒙(孟子)四耳(尔)佛(弗洛伊德)】。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侧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内发论。如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2.外铄论【外出寻(荀子)找落(洛克)花生(华生)】。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的,如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这样的观点。有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这样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由于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序,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瑞土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个体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的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第二节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由于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涵义。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但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情感、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一个先天禀赋优异的儿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更快、更好是完全可能的;一个天生的弱智儿童,对他的发展自然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不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客观存在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有些早期运动机能的获得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在这方面,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他以一对满46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10分钟的爬楼训练,共6周。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同一楼梯所需的时间,结果是,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梯的任务。然后当这对双生子满52周时,再对他们同时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楼训练。测量结果是,他们只用10秒钟就完成了爬楼梯任务。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

在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若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某一国家、某一地区,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

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和困难的工作。教育需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形成环境因素中各种影响的正向合力。

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

(2)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3)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是一种以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特殊活动,即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规范。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作相应的变化,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

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因为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注重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和提供活动的舞台。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相互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的个性。

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

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的技能,要教会人们怀疑知识的技能。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二,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

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具备了某种条件、环境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自然有助于人的地位的不断提升。

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但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它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人自身的生存能力,它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它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人的身体力量的发展自然离不开科学的教育与训练,而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更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和谐,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从广义上看,个性是由生而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稳定特点的综合。就狭义来说,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个性”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发展个性,

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少年期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变化十分剧烈的时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惶失措。有的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意为这一时期儿童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信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他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教师必须与对人生似懂非懂、渴求自主、力求摆脱成人的少年打交道,如果没有正确的少年观、没有高度的教育艺术与机智,要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是困难的。

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具体分析,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

力的培养,少年在这方面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②在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高尚道德理想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使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的转变时期。青年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立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保护与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紧张的学习和升学或择业的心理压力可能带来身体的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为此,学校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特别是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2)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

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帮助青年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为此,不仅要帮助青年正确认识自己,还要使之了解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考试评价目标】

一、填空题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2.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3.个体身心发展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性和能动_性。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是实践。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作用还有延时作用。

8.在个体发展中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9.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_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的阶段特征。

10.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11.初中阶段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的起始阶段。

12.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__内在需要__,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的__成熟机制__决定的。

13.西方支持内发论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而威尔逊把__基因复制__看作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4.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瑞士心理学家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提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15.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柏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2.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3.现实个性4.社会实践;能动5.个体活动中6.实践7.延时8.青年

9.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10.抽象思维和概括11.自我认识

12.内在需要;成熟机制13.基因复制

14.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15.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二、选择题

1.坚持外铄论的有( )

A.孟子B.洛克C弗洛伊德D.威尔逊

2.坚持内发论的有( )

A.洛克B-孟子C华生D.苟子

3.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4.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5.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6.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7.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 )

A遗传的重要性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8.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 )

A.维果茨基B.洛克C赞可夫D.裴斯泰洛齐

9.加强2~3岁幼儿的口语训练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10.个体在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年龄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第7 / 11页

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互补性

11.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严重的疾病也会把他击倒,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12.男生在游戏中喜欢扮演坚强不屈的英雄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阶段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A 6.C L B&A 9.B 10.A 11.C 12.D

三、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5.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6.成熟:人的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

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8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9.人的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10.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1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14.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5.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第8 / 11页16.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17.环境: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四,判断题

1.孟母择邻。

答:对。孟母择邻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一样,因而不同环境中的人发展有很大区别。(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

2.在学校上学与在家自学是一样的。

答:错。(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

(2)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3)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它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

(4)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5)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6)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该题还可出为:利用图书馆、网络可以代替学校与教师;学校可以消亡,教师可以消亡。答:错。具体内容同上。) .

3.学校教育是万能的。

答:错。学校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条件的,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保证自身良好外,还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还需要儿童自身发育正常,教育才能发挥其作用。.

五,论述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一)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特别是要抓住儿童的发展关键期。

(2)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

第9 / 11页特点的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尝。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或才能特征的过程。 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意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 (一)人的发展的特点: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量力而行—教育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前后衔接的阶段)—量力性—教育有关键期。 3、差异性—因材施教; 4、不均衡性—教育要把握关键期。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理论层面: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华生;教育决定论-爱尔维修;二因素论-皮亚杰;二层次三因素论-叶澜(影响人的因素分为可能性层次和现实性层次。可能性层次包括个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现实性层次主要指个体的生命实践活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人们生存于其中,并能给予人们一定影响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环境构成了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生产条件。 环境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制约着人发展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规定了人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和程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逆境和顺境对人的发展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而不同)。 离开了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和成就。因此,“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因。 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最后,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①教育能激发主体意识,培养个体合理的自主性; ②教育能发展个体特征,培养个体的独特性; ①教育使个体获得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总结

1、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 两个方面的发展。 2、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两方面。 3、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个方面。 4、人的身心发展特征:1)顺序性(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2)阶段性(不 能一刀切,衔接性)3)不平衡性(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期)4)互补性(长善救失)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人的身心发展动力观:1)内发论: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源自认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 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的成熟机制决定的。美国威尔逊认为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动力。(华生、荀子、洛克)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良好道德教育是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人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因。 6、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7、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B遗传因素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C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7、遗传作用的性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为: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遗传决定论 2)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8、环境的定义: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按环 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范围分大环境和小环境。 9、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现实基础。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 象、手段、资源、机遇等。3)人事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10、家庭教养方式:1)过渡保护型2)严厉惩罚型3)过分干涉型4)温暖理解型 11、环境作用的性质:1)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型。2)环境对人的发 展虽然其重大影响,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决定论 12、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定义: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从意识方面讲,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主观积极性;从外部表现看,体现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 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的发展的内因,环境与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的教师来施教。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促进作用: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14、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2)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地成效。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15、教育的万能论: (1)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意义。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发展的含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在人的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2、掌握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 3、掌握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 [教学难点] 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批判。 [本章主要内容] 1、人的发展的含义 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3、教育如何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发展,是指一个人从生命诞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 变化。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的发展,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单因素说 这种理论从某侧面提出和论证了某一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又过分而片面地夸大某因素的单独作用,忽视影响个体发展的其他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属于这一类型。 (一)、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等。 高尔登是英国的人类学家,在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说: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序,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决定的一样。高尔登选出977个著名人物,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和艺术家等,调查他们的亲属,在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30人具有名声。另外,他又调查了977个他们所认为的普通人,结果这些人的亲属中只有一个人具有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答案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图式: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不能同化新经验时,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认为任何物体都有生命。 二、选择题 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 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 2.( B )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D )。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 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 )。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华生 6.自我意识的成分不包括( D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 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C )。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8.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C )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

9.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种教养模式,以下哪个不是以上的教养模 式( B )。 三、简答题 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40)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40-60)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老年期) 5、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释了自我概念、同一性获得等基本概念,而且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最新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答案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1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决定因素 B.无关因素 C.生理前提 D.补充因素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类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教育学习题集3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 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 主观性 B 普遍性 C 基础性D能动性 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 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环境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 我国古代“内发论”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D老子 4.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是( )。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D老子 6.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 )。 A特殊性 B 社会性 C 创造性D自觉性 8.“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 9.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 1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反映。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 11.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 成熟更后。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 12.心理学家提出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 13.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 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 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 14.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 个别差异性 C 阶段性D互补性 1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 B 必然性 C 方向性D可能性 16.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 )。A教育万能论 B 环境决定论 C 多因素作用论D遗传决定论 17.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 A社会本位论 B 环境决定论C遗传决定论论D教育万能论 18.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 B 互补性 C 阶段性D不平衡性性 19.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能力为标志。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不断地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与环境所提供的新的经验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个体与环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推动个体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不断地解决矛盾,从而使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发展: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外在环境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教育的准备性原则:又称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则。教育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即考虑个体当前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唯此,才能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措施等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使教育具有可接受性。 发展性教学: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认为教学不仅要根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预见儿童今后的心理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头。发展性教学正确体现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辨证关系,既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又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新的可能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和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教育和个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 荀子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我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人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B.遗传素质 C.家庭的环境 D.后天学习和训练 参考答案:A 专家点评:格塞尔据“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 ) A.成熟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环境论 E.内发论 参考答案:BCE 专家点评: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烁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 A.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B.加速个体发展 C.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的价值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E.发展个性 参考答案: ABCDE 专家点评: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中学教资考试】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3.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4.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墨子C孔子D荀子 5.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D格塞尔 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8.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互补性D 差异性 9.“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B 不均衡性C 阶段性D 顺序性 10.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1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1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12.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13.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二、填空题 1.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___ 。 2.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 过程中实现的。 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_ 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___ 、本质的特征。 6.所谓___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___ 上的特点。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 。 9.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___ 。 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___ 。 11.所谓___ ,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 1

(完整版)2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中.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少年期是指年龄在( )阶段的儿童。 A.6~1l、12岁 B.11、12岁~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2.青年初期的年龄在( )阶段。 A.6、7~11、12岁 B.11、12岁~14、15岁 C. 14、15~17、18岁 D.3~6、7岁3.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不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 4.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 )。 A.可能性 B.观察性 C.目的性 D.可控制性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华生 6.“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出现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 A.少年期 B. 青年初期 C. 青年晚期 D.成年期 8.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A.抽象思维 B. 概括思维 C. 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9.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列昂节夫 B.赞可夫 C. 维果斯基 D.鲁宾斯坦 10.最近发展区是指( )。 A. 最新获得的能力 B. 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 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D. 需要在不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11.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 信任感 B.自主感 C. 主动性 D.勤奋感 12.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 自主感 B. 主动性 C. 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13.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是在( )教养方式下形成的。 A. 放纵型 B.专制型 C. 民主型 D.自由型 14. 具有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等品质,是( )教养方式导致的结果。 A.放纵型 B.专制型 C. 民主型 D.自由型 15.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 B.专制型 C. 民主型 D.自由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l.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 )。 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独立性 E. 差异性

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的身心发展指人的(D )。 A. 身体发展 B. 智力发展 C. 个性发展 D. 身体和心理发展 2. 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心理学家(C )。 A. 维果茨基 B. 科尔伯格 C. 皮亚杰 D. 巴班斯基 3. (A )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A.遗传素质 B.身体素质 C.心理素质 D.环境 4.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C )。 A. 阶段性 B. 不平衡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5. 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D )。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教育活动 D. 个体因素 6. 教育中的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 A. 阶段性与顺序性 B. 整体性 C. 稳定性与可变性 D. 不均衡性 7.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B )。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8.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9.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C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10. 英国哲学家洛克对人的身心发展持什么样的观点?(B )。 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 平衡论 11. 教育要抓关键期,这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2. 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由此,教育应该要做到(D )。 A. 循序渐进 B. 教学相长 C. 防微杜渐 D. 因材施教 13. 教育时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因为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B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4.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5. 残疾儿童也能够接受教育,这种信心来自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 )。 A. 差异性 B. 互补性 C. 可塑性 D. 能动性 16. 瞎子能够凭触觉辨别人民币,这是因为他的机能发展上具有(B )。 A. 差异性 B. 互补性 C. 可塑性 D. 阶段性 17 个体发展具有互补性,这一特点给我们的启示是(D )。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Vygotsky 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数学B.历史学C.教育学D.心理学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和统一的发展。 2.教育中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和。 3.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作用。 二、判断题 1.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的高峰,这反映了学生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2.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 5.狼孩的案例充分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由后天环境决定。 6.逆境出人才的事例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7.社会化是更高层次的个性化。 8.在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单项选择题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B.主导作用 C.提供客观条件 D.决定作用 四、名词解释题 1. 人的发展 2. 个体社会化 五、简答题 1. 简述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2. 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论述题 请结合实际谈谈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章答案(满分3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 1. 充分的、自由的 2. 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 3. 主导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8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三、单项选择题(1分) A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6分) 1.人的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2.个体社会化: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

(完整word版)教育学试题(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高丽芳

教育学试题(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4.生产力对教育起()。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5.()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7.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8.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 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9.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10.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1.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2.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1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14.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5.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16.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17.“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8.“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的特点。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9.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0.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王彦才+郭翠菊+课件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主编王彦才、郭翠菊 第一节人的发展的含义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第三节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 第一节人的发展的含义 发展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属性,是一种连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变化过程。 由低级向高级 由简单向复杂 人的发展 身体发展: 有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其技能的发展和完善。 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个方面。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多少分: 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 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分: 内发论和外铄论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印度“狼孩的故事” 一个人的发展除了遗传提供给他的可能性之外,还要由他所处的社会条件、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如何来决定。 (二)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单卵孪生儿的登梯试验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初唐四杰”

应高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卡尔·威特的故事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具有可塑性。 (五)批评“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 霍尔“复演论” 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可能性,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才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也做出一定限制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巴尔扎克《高老头》 (二)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 “猪孩”王显凤 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巴·豪瑟 (三)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有积极、消极之分 “昔孟母,择邻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四)环境作用的局限性 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 (五)批判“环境决定论”者的错误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 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成为很有作为的人。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制约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 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 一、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 特殊视角表现在思念个方面: (一)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 (三)教育学还必须要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问题。 二、人性观与相关教育理论 我们把体现在个体身上的,区别于其它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一)人性的构成 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又体现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必须吸收强调自然性一方的合理因素,即承认人的发展在可能性上确实会受到自然性的限制(当然不是柏拉图式的限制论),并不是无限的,随心所欲的。现实中的人性,说到底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合金”。 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既不是无能的,也不是万能的,而是一种有条件的存在。 (二)人性善、恶之争 1、人性本善派:“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之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之本性。 孟子王阳明卢梭弗洛姆 2、人性本恶论:“恶”---一是指人的自然欲望是贪婪的,永远不会满足的,非理性的,因而是卑劣的。二是指人天性是自私的,敌视他人的,具有攻击性。 荀子中世纪“原罪论”霍布斯 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人性就其初始形态来说,是自然形成的,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物而已,本无所谓善恶。 三、个体发展观与相关教育观 (一)个体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程还是生命的一段时间 青少年时期(某一段)---发展理解为正向的变化,以及主要以身体成长发育为标志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潜能的多面性与发展的相对无限性:上限推前到生命的孕育期,受孕成为个体发展的起点;下限延伸到生命的终点——死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习题集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习题集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