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班主任德育论文陶行知教育方式论文:例谈“糖”式教育

班主任德育论文陶行知教育方式论文:例谈“糖”式教育

例谈“糖”式教育

很喜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教育孩子的故事。他用第一块糖果奖励孩子守时,第二块糖果奖励孩子尊师,第三块糖果奖励孩子正义,第四块糖果奖励孩子自省。原本一场雷电交加的批评,变成了一场甜蜜的邂逅。这样的教育多好!让孩子在温馨的谈话氛围中觉醒。我努力践行陶先生的思想,在使用“糖”式教育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障碍,也收获了一些经验。

一、“糖”慎用

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对班级中所发生的事情或学生所犯错误进行认真地调查了解,避免误伤学生或盲目地表扬批评。切忌粗暴武断或简单地根据事情的表现判断正误。不加选择地滥发“糖果”,会影响“糖”式教育的信度和效度。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学生钱某向我举报严某上音乐课不去音乐室,而是躲在教室里抄同桌的英语作业。当时我觉得钱某很正直,这样的同学越多,对净化班级风气越有利,就乐滋滋地把此事告诉了英语老师。英语老师却比较沉着,她说等调查清楚了再说。而调查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钱某也没有上音乐课,而且在发现严某抄袭别人英语作业时,要挟严某出20元保密费,否则将这件事捅出去。但严某身上没有足额现金,谈判失败后钱某才告发此事。见义勇为的举报壮举,原来只是敲诈勒索的外衣。不调查还真不能发现端倪,差点发错了“糖果”,滋长了不良行为。

学校组织各班参加中学生礼仪规范知识竞赛,作为主力队员的学习委员魏某在比赛当天居然请病假。她的缺席势必会影响班级的总分,我心里有些懊恼。早不生病晚不生病,偏在这关节眼出问题。正准备在班上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为话题展开集体主义教育时,政教处主任来告诉我事情真相。他说,昨天晚上下大雨,你们班魏某同学冒着大雨在包干区捡垃圾,浑身湿透了。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天气寒冷,如果今天不把垃圾捡掉明天早晨结冰后值日生无法打扫,班级卫生会被扣分,也影响学校形象。多好的孩子!她用自己的行为给心系集体、爱校如家做了最生动的诠释!这样的孩子应该得到最甜美的“糖果”。

二、“糖”多味

班主任工作最成功的体现应当是学生与老师产生情感的共鸣,由他律转换为自律。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就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不同的孩子喜欢不同口味的糖果,“糖”式教育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给予不同品种的糖果,才能收获预期的效果。

对于平时默默无闻的女生,在课余时间我会走到她身边询问最近有哪些学习困难,对其不理解的题目进行指导。这样的关心会给学生一种感动的力量。这种“薄荷糖”成本最低,效果显著。

对那些调皮并有些懒惰的男生,可以跟他聊聊体育,扳扳手腕,承诺如果英语默写达到A,就借《篮球》杂志给他看,如果能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背诵古诗,就陪他打乒乓球。他们会很积极地完成任务,把老师跟他一起玩耍当成很荣耀的一件事。这种“大大卷”花哨、有些夸张,但对酷爱体育、学习不够自觉的男生有效。

每个班级里总存在着一些特别的孩子,比如爱说脏话的学生,可以让他做“文明语言督察”,让其先自律再律人;自理能力差,喜欢乱丢垃圾的学生,可以让他当“卫生委员”,纠正教室内少数学生物品摆放杂乱问题。这种“棉花糖”蓬松柔软,为特殊口味的学生度身定做。

三、“糖”适时

每颗糖果都是有保质期的,在保质期内使用甘美香醇,但如果过了保质期再使用就味同嚼蜡,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教育的“糖果”同样如此。班主任能否调动班级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就在于能否及时把每颗新鲜的“糖”发到学生的手里。

例如,校运会之后,班主任要及时总结,发出四种“糖”:

1.团结“糖”

哪些学生在运动会上热情为运动员服务,积极写通讯稿,为运动员加油。

2.坚强“糖”

哪些学生在绿荫场中表现得英勇顽强,带着伤痛坚持跑到了最后,相信他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

3.勤劳“糖”

哪些同学在服务区默默劳动,清理跑道,为美化校园环境、维护班级形象不辞劳苦。

4.勇士“糖”

哪些学生平时积极参加训练,为班级获得理想的名次增加了积分。

这四颗糖果是有序的,对于班级而言第一颗糖果是最重要的。而后3颗糖果是属于对学生个体努力的肯定,它们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糖”发迟了或者不发,学生没有及时地受到鼓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老师没有看到,这种努力没有价值,就会影响到他们的热情,削弱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每次活动班主任必须亲临现场全程参与,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收集信息,为第一时间发“糖”、准确发“糖”而储备必要的材料。

四、“糖”适度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容易陷入一种“糖”果分配误区,出现两种“阵营”:一方面是分配过剩的“多糖一族”;另一方面是得不到糖果的“低糖一族”。这种分配不均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班主任需要采用多种策略,创造班级“糖”果分配的相对平衡。

多糖一族,往往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每天得到各科老师奖励的各种“糖”,理所当然地享受着。长期享用的后果是出现了“糖瘾”症状。“糖瘾”症状的学生很少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容易无所适从。

例如,班长小马同学成绩优异,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各科老师常常举荐他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他也不负众望,在一次次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化学老师在选化学竞赛选手时没有选择他,原因是模拟比赛中他获得了95分,而本班另有两位同学获得满分成功晋级。小马顿时情绪失控,撕掉了化学试卷,上课精神恍惚。典型的“糖瘾”症状!我及时开导他:要正视现实,宽以待人。面对挫折情绪低落,就是向别人示弱。要用行动证明自己能跟他们一样优秀。这样才使小马逐渐走出了阴影。这件事带给我的启发是:“糖”果分配要注意面向全体,不能集中在若干名学生身上。对已经产生“糖瘾”的学生,要适时进行心理辅导。

低糖一族,是班级中一群成绩不好不差、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平时和老师的交往比较少。曾经看到一个孩子的周记这样写道:“老师,我不想当隐形人。每当您在班上生气的时候,我很沮丧,因为不是为我;每当看到您在班上微笑的时候,我更沮丧,因为也不是为我。我每天都在认真写作业,认真打扫讲台,只希望您能看到。如果您发现我进步了,请送我一个微笑。”

我很内疚,因为她从未得到老师的“糖果”。

如何发现“低糖一族”的优点,让他们及时地得到“糖果”呢?我想到了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要求每个孩子在写周记的时候,开篇第一段话就是总结自己在这一周里学习生活有哪些进步,为班级做了哪些贡献,有哪些收获。在阅读周记的时候,通过写评语的方式,给予肯定和表扬,书面发“糖”,快捷高效。

五、“糖”包装

让中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逆反意识比较强。忠告谏言若良药,入口腥苦不易被接受,“糖外衣”有效地解决了服药难问题。拖拉作业是班级管理中难以遏制的一种现象。“糖”式教育让我“降服”了一个拖拉作业多年的学生。

第一次跟他面谈,赞扬他字不错,要是能认真写看起来一定很舒服。但不做语文作业岂不是浪费了?让他产生英雄用武之勇。

第二次面谈时,赞扬他语文老师说你作业能基本做完了,而且正确率还比较高,英语老师很嫉妒。你认为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应该是怎样的?他自己反省到偏科的危害。

第三次交流,赞扬他各科书面作业都能按时交。但口头背诵的任务算作业吗?这么多书面作业你都能坚持完成了,还怕背诵吗?肯定其努力的成果,同时指出他不爱背诵的缺点。

一次一枚“糖衣炮弹”,若抽丝剥茧,戾气渐消;如春风拂面,润物无声。

清朝学者颜元先生有一句名言颇有哲理: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可见,“糖”式教育是育人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班主任应该用真心与学生交流,用细心去记录学生点滴的进步,用爱心去传递“糖果”。让学生以勤奋为舟、自信为帆,迎风远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