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声乐技术风格与审美特征之比较

中西声乐技术风格与审美特征之比较

中西声乐技术风格与审美特征之比较
中西声乐技术风格与审美特征之比较

中西声乐技术风格与审美特征之比较

孙佩珊李猛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061)

摘要:中西声乐艺术由于在声音概念、气息运用、吐字发声、共鸣形成、整体协调及技术训练等环节遵循不同的原则,决定了它们的审美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中西声乐的技术风格和审美特征进行比较,有助于辨别和把握两者相异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脉络,进而对其美学意义及价值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声乐;技术风格;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8)01-0099-03

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及构成与其它艺术种类相比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由于歌唱是以人体器官为表现载体,因此它将许多人性化的美感特质融入其整体美学品格中。中西声乐在美学构成上可包括曲调的旋律美、词章的语言美、演唱的声腔美、形体的动作美、人声的特质美等几个方面,嗓音运动机理的趋同决定了两者具有类似的审美属性和功能,但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观念、语言特点和民族心理,致使中西声乐在发展脉络、歌唱技术、艺术表现、表演方式和声乐观念等诸多方面存有差异,进而影响着各自美学特征的建构与形成。因此本文从演唱技术层面如声音概念、气息运用、吐字发声、整体协调及技术训练入手,试论中西声乐相异的技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一、声音概念决定的美感差异

声音概念也称之为技术思维,它是对歌唱技术和声音效果的总体意识,也是声音的技术审美标准与指导思想,中西方对声音概念存在不同理解,因而演唱也呈现出相异的美学效果。中国民族声乐具有明亮、清新、亲切与字音美感浓郁的审美特质,而西洋美声唱法则体现出圆润、柔和、连贯及金属色彩强烈的审美风格。两者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一是真假声运用问题,众所周知,自然的人声存在真声与假声两种成分,歌唱时真假声应调节适当,既保证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同时又不失演唱风格的完整性,在此问题上中西方的认识是基本相同的,但实践中对声音成分的具体把握和调配两者又有明显差异。中国民声女歌手在演唱地方风格鲜明的歌曲时,往往真声运用多于假声,即便在高声区也拥有相当鲜明的真声色彩,因此声音呈现出口语化和风格化的审美趋向;而美声女歌手则较追求混声技巧的运用,中声区之上假声成分占主体,声音展现出通畅、柔和与暗中透亮的美学效果。在男声的高音技巧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讲究“脑后摘金”,虽然与美声的关闭唱法有近似之处,但在技术运用的细节上两者又有不同要求,因而声音美感也迥然相异,中国歌手的高音尽现自然、高亢、悠长与飘逸的美,即所谓的“遏云响谷之妙”,“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而美声歌手的高音则充满了辉煌、热情、有力与戏剧性的美,即通常形容的“举座皆惊”、“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喊”。

中西方在声音概念的另一差异具体表现在是否拥有稳定统一的技术规格和声音形态上。中国民族唱法收稿日期:2007-10-16

作者简介:孙佩珊(1966-),女,山东青岛人,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李 猛(1980-),男,山东淄博人,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师。

-99-

-100-

表现的需要和特定风格的改变而变化,因而审美风格也较为多元化,在不同的情境中,圆润甜蜜的声音可能为美,宏亮高亢的声音可能为美,粗犷苍凉的声音可能为美,婉约朦胧的声音也可能为美。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对其做了较为生动的概括:“凡物有气必有形,唯声无形,然声亦必有气以出之,顾声亦有声之形,其形为何?大、小、阔、狭、长、短、尖、钝、粗、细、圆、扁、斜、正之类是也”。反观西方由于受理性艺术思维的影响,声音更讲究概念与规格的统一,无论是演唱莫扎特的作品、威尔蒂的作品还是瓦格纳的作品,都必须遵守严格的技术规范,尽管在风格处理上会有所不同,但绝不能背离西洋唱法的技艺原则,该呈现怎样的声音效果,需要表现何种美感特质都严格遵循相对规范的技术要求。可见,声音概念对于中西技术风格及审美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导向性和影响力。

二、气息运用决定的美感差异

呼吸是歌唱的源泉与动力,从古至今中西声乐都十分讲究气息的运用和调配,中国民族唱法强调“气则声之帅,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西洋唱法讲究“呼吸是歌唱的根本,在良好气息的支持下发声”,“不会呼吸就不会歌唱”等,民族唱法推崇的“气沉丹田”与西洋唱法的“腹式呼吸”“横膈膜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就气息功能的理解和把握上中西方又存在概念性的差异。中国民族唱法的“气”不单纯指呼吸之气,而是包括了歌唱的“意”、“神”、“力”、“韵”等多种含义,气息更多体现着一种美学形态和艺术风格,是歌唱语气与情感表达的工具。由“气”的运用所形成的意韵、美感和洒脱的文化气质是中国声乐美的精髓所在,而“气沉丹田”,“偷气、取气、歇气、就气,爱者有口气”,“上如抗,下如坠”等理论则充分表明了民族唱法的意念性与灵活性,也形成了中国声乐飘逸、轻灵、延绵与贯通相融合的美;而西洋唱法的气息运用则更多是从纯生理学角度来分析和操作的,如横膈膜作用,扩张肋骨,腹部、背部呼吸肌肉的调动,小腹微收等,并将其上升至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高度,归纳总结出众多呼吸方法和训练技巧。因此,美声唱法在演唱中充分体现了功能性和器乐性的美,往往给听者以极大的音效震撼与心理满足,使之深刻感受到西方音乐的博大、深邃与人文特质。总体来讲,中西声

同大于差异、共性多于个性,毕竟呼吸是歌唱的基础,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所在,没有良好的呼吸技巧,歌唱之美就无法自然流畅的表现出来。

三、吐字与共鸣中的美感差异

歌唱是语言的扩大与延伸,中西方不同的语言特点决定了两者在吐字行腔及相关美学特征构成上存有较大差异。中国民族声乐是依据汉语的语言特点及思维方式而形成的,它对清晰准确的咬字推崇之极,并将其放在歌唱技巧的首要位置,讲究“以字行腔、以字传情、腔随字走、字正腔圆”,而字与声、字与情、字与神、字与形、字与韵的辩证统一关系则成为中国声乐美学品格的集中体现。由于汉语的字由一到四个音素构成,字音又包含声、韵、调,所以歌唱时较注重语言的韵律,强调咬字的喷口及字头出声,字腹引长,字尾收声的全过程,同时口腔前部动作幅度大,咽部横向空间感强,口型总处于闭合到开放,开放到闭合的状态,即形成了民族唱法声韵多变,点面适合,字音融洽,意韵十足的美学风格。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古之善歌者有语,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可见,民族唱法在咬字行腔中所展现出的是意韵与神性之美。其次,中国民族唱法喉咙打开度略小,喉头位置偏高,发音管较细,演唱中并不刻意追求绝对音量的宏大,而更多强调一种共鸣形象的内在美,突出对听者内心情感的触动,“余音绕梁”“洗尽世俗之陋,传出古人之神”正是其美学特征的集中体现。

西洋美声唱法讲究“以腔行字,以腔带情”,就意大利语来讲,它的音素及发音比汉语简单得多,每个单词基本以元音收尾,口型总处于较开放状态,同时根据旋律表现的需要,还可以音节为单位对单词进行分解、组合,前一音节的结尾辅音可与后一音节的开头辅音相接合发音,因此歌唱中遇到的阻碍较少,更有利于共鸣的产生与释放,也形成了美声唱法咬字相对靠后、咽部空间感强、声音圆润、丰满、音乐线条连贯清晰的特点。美声歌唱的最高美学理想是将旋律与唱词所蕴含的情感与内涵用最华丽、最美妙的声音表达出来,为了达到音质、音色的统一及共鸣的混合与声音的高位置安放,必须在换声区将宽母音变窄,将窄母音变宽,只有这样才可保持发声肌体的相对稳定,所以绝对精确的咬字就被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101-

多深谙西方声乐文化的学者发现,美声唱法并非忽视咬字的功效,而是由于其本身对声音效果美的追求及中国民族声乐的参照作用,致使我们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但总体来讲美声唱腔重于咬字,声音的绝对美感为其审美的首要标准,十六世纪前宗教合唱是西方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演唱中极为注重歌唱者彼此声音的和谐统一,宁愿牺牲个人的美妙音色也要追求音响效果的整体美;进入主调音乐时期,又讲究歌唱与乐队的浑然一体,十分强调两者的协调与统一,可见西方长久以来就保持着“崇声求技”的艺术传统和思维方式,其总体美学特征的形成有历史的必然性。

四、整体协调与技术训练决定的美感差异

歌唱美感特征的表达与风格的完美体现必须通过技术诸因素的协调和整合,在整体协调性方面中国民族唱法遵循着字——声——情——韵的美学法则,并将四者巧妙融为一体,强调“字令声行,声为情役,声情并茂,以韵补声”,“韵”成为整体协调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国声乐艺术的最高美学理想。“韵”字实质上涵盖着极为纷繁的内容,即字韵、声韵、情韵、神韵,四者合一达到意味深远的效果,在字韵和声韵方面又强调依字运腔、顿挫运腔、轻重运腔、疾徐运腔等,使演唱体现出有声、有色、有情的艺术风格,让观众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愉悦。而美声唱法的技术规律则为声——字——情,讲究“以技传声,以声表字,情随声行”,其歌唱的整体协调性更为严密,逻辑性较强。从美声歌唱家的演唱中可清晰地发现无论是极高极低的音域还是极强极弱的声音处理,不管是倚音、颤音、滑音,还是宛如银铃的花腔技巧,均尊崇于固有的美学范

化的美感特征,可见中西声乐在整体协调中的美感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技术训练在声乐艺术美学特征构建中的内驱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认知的过程,它从文化传承的层面影响着声乐技术风格的审美趋向。西方强调较为严格的发声训练,编写了众多专业练声曲以解决演唱中的技术难题,同时还利用生理、心理等辅助手段提高歌唱者的演唱机能和协调能力,因此其整体美感的形成与表达取决于技术运用是否科学与合理。以声区统一训练为例,美声唱法采用声区混合的训练方法,强调在呼吸支持下喉头下放,将声音掩盖,高音区使母音变窄等手段,产生的声音效果也较为圆润与通畅;中国民族声乐的技术训练则更为灵活与感性,强调以气为中心的综合性训练方法,且技术的运用始终要为风格表现服务,因此整体美感自然而流畅,充满浓郁的人文色彩与诗化的艺术气质。

五、结语

声乐艺术具有综合性艺术的结构特征和多维化的美学品质,其内涵丰富而广阔、塑造的形象生动而鲜明,因此它的审美表现是多方面的,而演唱技术作为最基础的因素,其审美趋向直接影响着声乐艺术整体美感的形成。本文从美学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声乐艺术进行比较,以求更清晰的辨别和把握两者总体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属性,进而达到相互鉴别、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近年来,对中西声乐的比较研究超越了单纯演唱技巧的层面,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扩展,多学科内容的渗透和多元化思维的融入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郑宗荣)

Comparison and Exploration 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V ocal Technique

between Chinese V ocal Music Art and Western V ocal Music Art

SUN Pei-shan LI Meng

(School of Arts, Qingd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Qingdao 266061, Shandong)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make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vocal music art and Western vocal music art to find their different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this paper will generally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echnical aesthetics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 vocality ; singing technique and styl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

中外音乐名作赏析

浅析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的魅力 从以前开始我就非常喜欢Vitas,喜欢他的唱功,喜欢他的帅气,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海豚音。在这学期的中外音乐名作赏析课上,张老师给我们看了Vitas 的演唱会CD,我终于有机会全面地听了他的歌,我对他更加喜爱,更加崇拜了,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知道了Vitas的歌融合了现代与古典的双重元素,所以就决定以他来写这篇论文。 从艺术史上来看,自“古典”一词出现,迄今已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期间几经起落,内涵也几经变迁,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个人,往往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行文之前,有必要对这个概念做一个小小的定义。 “古典”特指这样一种艺术风格:形成于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在艺术作品中,具有深邃的思想、朴素的形式、理性的内涵等特征,借用德国著名美学家温克尔曼的评价,就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曾有人说,艺术创作中惟有“变化”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回顾Vitas历年的作品,风格多样也是不争的事实,令他在喧嚣的流行音乐界卓尔不群。在此基础上,观察其艺术中的“古典因素”,则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风韵越来越明显,然而又并不是一味复古,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个性的发挥。 在某些场合,“古典音乐”概念另有一层含义,可视为“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代名词,并以此区别于纯粹消闲娱乐的“流行音乐”。 在此意义上,必须承认,Vitas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流行歌手,即使在乍出道时,虽不乏时尚另类的包装、性感妩媚的身段、迷离魅惑的眼神、诡谲奇幻的舞台,然而这一切之外,古典艺术严谨理性的风范依然处处闪现。 同样地,目前,他显而易见地日趋成熟稳重,然而,并没有直接演绎古典歌剧的倾向。 假如以如此眼光审视Vitas的艺术,则可发现,他既具有古典艺术强调的扎实底蕴:声乐功底、舞蹈基础等,又不一味拘泥于程式化的规范。而是将“古典因素”拿来为自己所用,进而扩大与丰富已有的艺术语言,令具有悠久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在他作品中的“古典因素”,是几百甚至上千年积淀的艺术形式,在一位现代艺术家那里映射出的“印象”。 以“古典”而论,Vitas的假声技巧,无疑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几年来,代表作品数不胜数:《歌剧2》中的经典华彩、《奉献》中的极限高音、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对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还可以为我们重构中华民族的当代学术范式与文化价值体系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就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概述。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应站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体系上,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及各种人文科学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研究。同时,西方大量存留的艺术家、艺术流派作品更有助于我们对同时期音乐思想史的研究。因为西方自古希腊以后,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的。公元前 6 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数来测量琴弦的长度,发现弦长的比例越简单,发出来的声音就越和谐。通过音的和谐来自于数的比例这一主张,来探讨音乐美的本质。和谐是来自于宇宙规律,音乐作为天体中的规律,对人的内心具有“净化”的所用。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代表柏拉图也将“和谐”理论推广发挥,在他的美学思想中,音乐的美都源于道德和心灵,这也进一步延续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观,提出“音乐美育” 。音乐对青少年性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亚里士多德也在音乐美学的研究领域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认为音乐作用于情感,所以可以达到“音乐美育”的作用。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音乐具有重要的调节功用。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

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中世纪教会教父用音乐来宣扬教义,影响人的情感,同时又禁止世俗人民自由表现情感的音乐,因此,这时期对音乐美的认识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在音乐的实践方面,经常可以发现宗教神权与世俗音乐的对立。波埃修就谈到:“有三种音乐:宇宙音乐,宇宙的'和谐'或次序;人体的音乐,高尚的、健康的身心次序;以及应用的音乐,人们所做的,可以听到的音乐。”前两种音乐都无法用人耳去感知,只有第三种应用的音乐才有赖于乐器表现为人耳能捕捉的音响。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中世纪长达千年的宗教对艺术的束缚,将艺术带入到普通民众中去。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意识,所以,这时期的音乐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和声写作尚未建立功能体系;复调音乐写作手法已形成规模;器乐音乐逐渐上升超过声乐音乐占主导地位。音乐家将音乐审美当成激发情感的艺术,从音乐感性物质材料的属性上来激发人们对音乐的和谐感,也就是从音乐的和声、旋律、调式、节奏等形态来谈。此时期的音乐发扬了古希腊人本主义精神,为主调音乐、歌剧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西方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第2章 人声的分类与声乐演唱形式

第二章人声的分类与声乐演唱风格、形式 【教学目标】通过具体声乐作品的听赏,感受不同人声种类的艺术魅力;了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及原生态唱法的发声技巧、声音色彩、演唱风格和表演方式上的差异;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及其各自的艺术特点。 【教学内容】1、人声的分类2、声乐的演唱风格3、声乐的演唱形式;《黄河大合唱》 【教学重点】四种演唱风格的区别;演唱形式的艺术特点;《黄河大合唱》 【教学难点】人声分类对声乐艺术的作用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第一节人声的分类 一、声乐作品 声乐作品由人声演唱的,叫做声乐。就声乐来说,它是由歌声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感情,表现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声乐作品的体裁有多种,其中艺术歌曲在声乐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人声的分类 根据人的性别和年龄,人声可以分为童声、女声、男声三大类。根据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等几个类别。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两个八度。 (一)童声 男女儿童变声期前的嗓音。可细分为童高音、童低音。童声纯净、甜美、清亮、娇嫩。 (二)男声 1、男高音:男声的最高声部,在各国细分为不同声种。在歌剧发展史上,男高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男主角多为男高音歌唱家扮演。 (1)抒情男高音:抒情男高音强调音色的明亮,声音优美柔和,气息的流畅,擅于演唱歌唱性的曲调。适合扮演未纯情王子、天真诗人、浪漫少年等角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2)戏剧男高音:音色强劲有力,富于英雄气概,擅于表现强烈的感情。他在戏剧性或悲剧性特定情境中是通过声音和表情来显示出慷慨激昂的炽烈情感。最著名的就是威尔第歌剧威尔第《游吟诗人》中的曼利可和《奥赛罗》中的男主角奥赛罗。 (3)假声男高音:假声男高音是运用假嗓来演唱,这是20世纪(阉人歌手灭绝之后)的特殊演唱方式,因此在歌剧中很少出现。 (4)强力男高音:强力的头声,抒情角色有更多的英雄性、戏剧性的表现,通过有力而洪亮的歌喉,把音乐推向高潮。 2、男中音:音域和音色介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男中音在各国细分为不同声种,如《我为祖国献石油》。 3、男低音:男声的最低音。音色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在各国细分为不同声种,如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托斯卡》逃亡政治犯安杰洛提,《伏尔加河船夫曲》。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计算机092 09416403 胡丽萍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 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都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乐器上的差异。西方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或各种天然硬木,如乌木、红木等)等制成。诸如管、号、笛,大部分都为金属质地,小部分是由胶木或天然硬木为体。金属又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组合不同的合金,十分有利于标准化和规格化。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则以天然材料为主。除了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旋律编钟和非旋律性的打击乐器,如锣、铃、铛、钹等外,在实际日常音乐活动中占绝对优势的如萧、笛、笙、瑟、筝、阮、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都是用木、竹、皮、石等天然材料制成。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自然属性的尊重,而自然本身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又意味着人们无法对它们作质料上的标准化、统一化工作。于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中国乐器就特别注重音色的独特个性。再从发声原理上看,中西乐器也有着微妙但很重要的不同。西方乐器为了获得音色上的共性,除了要求制作材料标准化、统一化外还要减少材料在乐器发音中的作用,尽量不让或少让器体参与发声时的振动。西方乐器,尤其是吹奏乐器,均以空气振动为主,以器体振动为辅。这样,西方乐器在获取共性音色的道路上,又排除了以上材料差异带来的障碍。因此,乐器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完全不同。 再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对于艺术的态度,东西方之间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再者,是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最后,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因此,形成完全不同放的风格。 东西方的音乐有这么大的差距,根源来自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

声乐作品《黄水谣》的艺术赏析

毕业设计说明书 系别: 艺术系 专业方向: 音乐表演 班级: 7130101 学生姓名: 赵紫藤 指导教师: 高天牧 职称: 助教 20 年月日

中文摘要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跨时代的经典名著,《黄水谣》作为《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分,更是令人为之流泪。本文从历史和曲式结构两个角度,论述了歌曲,《黄水谣》的创作特点,从历史角度上看,通过回顾作者创作音乐得历史背景及过程,论述了作品的时代性与群众性;从作品的曲式结构上看,通过分析音乐曲式旋律,描述了作品的民族性与艺术性。通过本文对作品《黄水谣》的剖析,以及在演唱上的处理,来阐述声乐作品演唱情感的表现力。 关键词:《黄水谣》演唱感情演唱音色演唱呼吸 Abstract Is the epoch-making classic of the Yellow River chorus, "including a communal" as part of the Yellow River cantata ", but also is for the tears, from the angles of history and formal struc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ngs, "including a communal"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by reviewing the author creating music history background and 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ork time and mass; Look from the works of form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usic melody melody, describes the work of nationality and artistry. Through the works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a communal", as well as the processing in the singing, to illustrate vocal music singing emotional expression. Key words: "including a communal singing emotional singing sound singing breath

中外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作业

不管是富于意向性的中国山水画,还是善用明快色彩的西方油画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扇通往美的世界的大门。在欣赏完中国与外国的美术作品后我不经问自己我得到了什麽?粗看之下中外美术绘画作品只是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幅山水和人物,并没有向我们展示任何其他的东西,但细想之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超越作品单纯表现之外的含义。那不仅仅在是一幅幅的山水和人物,而是整个世界甚至是无所不包的宇宙了。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我发现了以往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那些东西,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受。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我之所以选了中外美术经典作品赏析这门课其实原因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记得曾经看过一幅油画,画面上描述了优美的风景,当时只是觉得那很美,想要表达些什麽但却又不知如何说起。后来在上完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看过的那幅作品竟是西方最著名的风景画的代表,作者就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而这幅作品就是他的《孟特芳丹的回忆》。我尝试着用我在这门课上的心得来再次欣赏这幅作品时,从整幅作品的构图、基调、色彩和透视技巧等方面来再次欣赏,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受,整幅作品是那样的动人和生动,柔和的颜色充斥于整个画面,渐渐的我仿佛融到了画面之中许久不能自拔,我想这就是美术的魅力之所在吧。当然我懂的还不是很多,但我能稍微懂得作者的心情与这幅画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在我看来美术作品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我们的身心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犹如一首淡淡的歌一般,美术已经渐渐的融进了我的身体之中了,它给我的身体带来了养料,在欣赏时我可以完全的投入其中暂时不去思考现实之中的种种不快,美术就是拥有这种令人痴迷的魅力。最后感谢胡老师您了,是你带着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并用语言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发现美的事物。谢谢!

电大考试-中外音乐赏析试题(答案)

电大中外音乐赏析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弦乐家族中音最高的乐器是(小提琴)。 2.肖邦的许多作品带有充满(浪漫性)。 3.《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品。4.肖邦是钢琴诗人(浪漫主义乐派)作曲家。 5.肖邦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 6.肖邦是波兰民族乐派的伟大(开拓)者。 7.李斯特一生所创作的13首(标题)交响诗。 8.李斯特的标题交响诗的代表作品(前奏曲)。 9.李斯特的前奏曲采用传统(奏鸣曲式)写成。 10·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又是一位(钢琴)演奏家。 1.民歌来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 2.民歌用朴实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3 4.民歌的体裁形式一般以为(山歌和小调)为主。 5.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称(劳动号子)。 6.号子的歌词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即兴编写出来的)。 7.号子歌真实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 8.山歌是人们在(山野、田间)抒发思想感情。 9.《脚夫调》属于山歌类的(“信天游”)。 10.山歌的唱法一般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 1.音乐是一种(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2.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3.对音乐音响的(辨别力)。 4.欣赏音乐通常可分为(三个) 阶段。

5.音乐是一种善于 (激发感情) 的艺术。 6.音乐是(表情)的艺术。 7.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是通过(旋律)进行。 8.音乐的实践活动是(创作)基本环节。 9.音乐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 10· 音乐实践活动中没有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就不会有(音乐实践活动)。 1.施特劳斯是(世纪末)的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 2.交响诗《唐. 璜》是(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品。 3.李斯特开创的标题交响诗是(印象乐派)继承和发展。 4.德彪西是(八十年代)音乐的代表者。 5.德沃夏克创作上的高峰时期是在19世纪的(十二部)。 6.德沃夏克有(十一部)歌剧。 7.德沃夏克是(捷克)的作曲家。 8.《水仙女》作品的作者是(德沃夏克)。 9.格里格的全部作品中,(钢琴曲)和(歌曲)有特殊的魅力。 二、单选题 1.格里格从5岁在钢琴上发现( A ) A.九和弦 B.12岁 C.30岁 2.交响曲在创作上越来越( A ) A.自由化 B.表现风格 C.情绪化 3.奥大利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创作多少音乐作品( A ) A.40多部 B.80多部 C.60多部 4.音乐的表现上有浪漫主义乐派音乐形式比较( B ) A.表现 B.自由性 C. D.感觉 5.舒曼在18世纪是30年代音乐创作的( A ) A.3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声乐演唱艺术的表现、手法与特点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声音,则是对音乐最直观的体现,最到位的诠释。而声乐艺术又是唯一与文学艺术结合的很完美的艺术。 在声音上的表现和声音的抑扬起伏都离不开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时而轻却有力,时而响而有力,时而轻而无力。例如在歌曲《绒花》中结尾处“啊”那两句旋律,需要在演唱过程中时轻时重,柔和的、连贯的表达出一种惆怅、向往的情绪、需要气息较好的控制并不断给予。 《乐府传声》中说“曲之徐疾,亦在一定之节。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势之徐疾;摩情远景宜缓,辩驳趋走宜促,此情理之徐疾也。然徐必有节,神气一贯,疾也有度,字句分明。倘徐而散漫无收,疾而糊涂一片,皆大谬也”。 从声乐作品的体裁来看,有抒情歌曲、颂歌、进行曲、摇篮曲、小夜曲等等,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对不同体裁的歌曲所用的力度、强度是不一样的。但所有的力度、强度都是相对的,有的歌曲需要表现得刚强急促些,而有的则需要柔和缓慢些。总的来说雄壮有力或情绪激烈的歌曲要以刚为主,含蓄、抒情的歌曲要以柔为主,在一首歌曲里面,刚、柔不是绝对的,而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 在声乐演唱中为了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也要借鉴文学中的停顿、转折,“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恨生”。在作品中,一般是一句一断,但为了强调语气,分清主次,突出表情,常常在乐句中主要的词语和逻辑重音上,或者一些起烘托作用的衬词上,灵活地运用顿挫手法,让音乐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比如歌曲《我爱梅园梅》中,由于这首歌曲带有京腔、京味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的特点更为清楚明了,在结束句“我爱棋逢对手园的梅”中的“梅”,在每二小节附点十六音符的节秦处放慢速度,把京味开始融入,直到结束,那才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 而在当今,声乐演唱的唱法的主要有3大类: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也是各有特点,声乐演唱者只有在对作品本身内在底蕴充分透彻的把握,并在演唱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才能使演唱富于表现力,从而更好更精准地将声乐意境诠释与表达出来,收到应有的演唱效果。所以,音乐是人类用以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法。 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正如前面说过的,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美声唱法实际上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起来的,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步形成美声唱法。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基础上,唱法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男女唱法一样,只是声部不一样,高低不一样。最初的歌剧以阉人代替女声来唱,由女中音代替男青年来唱。随着歌剧剧情的发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阉人的唱歌满足不了表达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今天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美声唱法。所以说,不同时代的歌唱形式、风格、情绪、情感不同,歌唱的方法也不同。 而民族唱法则不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更能表达其内容与色彩。中国民族民间唱法是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一个总称,它是以演唱民歌为主要目的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演唱模式。在几千年的发展与变化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各民族自己的多品种的民歌形式,这其中以汉族北方的山歌和南方的小调最有影响力和最有穿越时空界限之能力,并作为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北方的山歌具有粗犷质朴、直爽豪放的特点,如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以及内蒙的《爬山调》等,给人以一种身居山间旷野之中,领略高原牧场自然美景的爽朗舒畅之感。而南方则以江苏的小调为最有特色,如歌曲《茉莉花》、《无锡景》、《姑苏风光》等,曲调细腻委婉、脍炙人口、柔和而又流畅,给人以鸳鸯戏水、鸟语花香,小河潺潺流水之美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民歌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

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 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

《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复习提纲

《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复习提纲 一、元杂剧四大代表人物简介及其代表作品 关汉卿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马致远 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宠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

智慧树知到趣聊音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趣聊音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五线谱最开始就有线吗? A:有 B:没有 正确答案:没有 2、以下哪一项属于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 A:有伴奏 B:单声部 C:多声部 D:有节拍 正确答案:单声部 3、五线谱从被使用起一直是五条线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五线谱不够用的时候可以在上方或下方加线。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奥尔加农的特征中不包括 A:双声部

B:无伴奏 C:无节奏 D:有节奏 正确答案:有节奏 6、平行奥尔加农位于圣咏声部的上方。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不平行奥尔加农最后汇合于同音。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8、华丽奥尔加农位于圣咏声部的上方。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9、Tenor最初用来称呼 A:华丽奥尔加农 B:圣咏 C:平行奥尔加农 D:不平行奥尔加农 正确答案:圣咏

10、华丽奥尔加农的特点有 A:双声部 B:有节奏 C:旋律线流动性强 D:代表了人们审美的提升 正确答案:双声部,旋律线流动性强,代表了人们审美的提升11、迪斯康特与奥尔加农不同的特点是 A:无节奏 B:双声部 C:无固定音高 D:有节奏 正确答案:有节奏 12、中国唐宋时期已有乐谱出现。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3、最早诞生的西方歌唱形式是 A:格里高利圣咏 B:奥尔加农 C:迪斯康特 D:经文歌 正确答案:格里高利圣咏

14、格里高利圣咏诞生的时期大致为我国什么时期 A:唐 B:宋 C:元 D:春秋 正确答案:唐,宋,元,春秋 15、五线谱中用来标记单个音位置的圆形名为 A:符干 B:符头 C:符尾 正确答案:符头 第十五章 1、勋伯格的表现主义是表现: A:风景 B:花鸟鱼虫 C:历史事件 D:内心体验 正确答案: 2、表现主义音乐是一种通俗易懂的音乐,以表现大自然的风景为主。A:对 B:错 正确答案: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我和我的祖国》声乐鉴赏教案

祖国颂歌—《我和我的祖国》 教学理念: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意识 本课将以我国当代优秀的群众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鉴赏我国的优秀声乐作品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音乐形象、情绪、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陶冶、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丰富情感体验,重视音乐实践 本着“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意识,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相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发展个性化的特点,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小组合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十七单元第三十课,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我的这节课对本课内容做了一个衍生:通过欣赏《我和我的祖国》,让学生了解如何用音乐要素去分析歌曲,

挖掘其思想内涵,并从声乐的多种演唱方法的体验和比较上,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声乐作品的美。 教学方法: 示范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感受体验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黑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声乐作品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步骤,以及用不同唱法和不同表演形式来表现同一声乐作品。 2.能力目标:用本课所学知识抒发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目标: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欣赏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引导学生从旋律和歌词中去把握音乐形象,感受、体验声乐作品的魅力。 2.用不同演唱方法的对比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学生参与演唱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升华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么?喜欢唱些什么歌?(学生随意哼唱几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联系知识分享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 联系

论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中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显著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故孕育出来的音乐固然有显著差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中西方音乐的联系又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从中西方古典音乐的音韵,作品目的,特点,演奏方式等等多个方面叙述东西方音乐的异同。而对中国古典音乐将作重点论述。 关键字: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异同,演奏方式,乐曲特点。 1.中西方的差异 1.1音列 中国古典音乐是基于五声音阶体系的。中国音乐起源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作乐器。中国不是没有七音,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知道,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七声音阶,但是,人们的审美取向使得中国古典基本上只是用五声音阶。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加变徵,变宫为七音)在周朝已经确立,对应于现代七音体系里分别是Do Re Mi Sol La,并且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现在所指的主要是从16世纪末开始往后到19世纪末在西方主要是欧洲流行的音乐。西方音乐在音列上是7音体系即现代通用唱名的Do Re Mi Fa Sol La Si。 中国古典音乐之所以要基于宫商角徵羽五音,也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古书里,五音为正声,万代不易,且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道有密切联

系,且在人体上还对应于人的五脏。同时,中国音乐强调“中和之美”,重在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古人重视音乐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而五音是中正之音,可平衡人的身心,故五音是中国音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1.2乐曲特点 1.2.1中西方音乐都经历有从独奏到合奏、由单声部到和声的发展过程,但是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独奏的地位更高,和西方音乐相比,对和声的重视程度则低得多。 在中国,音乐往往是陶冶人的性情,修养身心的手段之一,往往采取个人独奏方式,注重的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相对主观。古琴就是一个典例,其在中国古典音乐上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人和名门闺秀修身所要掌握的个人技能琴棋书画之一。另外,而合奏则往往出现在宫廷等达官贵人的大型娱乐演出中,相对影响范围不很广。 而西方音乐从单声部发展到重奏,再发展到合奏后,和声的地位从此不可撼动。西方音乐注重的是美学及功能性,重视对他人的感染力,相对较为客观。而合奏则以其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乐声满足了这一需求。 因此有人形容西方音乐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而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与演唱方法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与演唱方法 中国民族声乐是反映思想感情和意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他根植于中国土壤,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民族声乐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的各种唱法的总称,它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是长期待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音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民族声乐在演唱中具有一种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并具有民族的气质和感情,容易被我国群众所接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从现代社会议论的角度看,音乐教育界开始了对民族声乐的教学研究,成立了民间演唱班,民族歌剧班及本科的民族声乐专业,从这时起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走进了高等教育音乐学府,在演唱方法上和演唱风格上,开始了全面而细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是艺术百花园里的馨香四溢,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绚丽花朵。全国大多数音乐学院都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有的是教研室,有的发展成系级等。这样更能够提高音乐学者的兴趣和意志,而在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风格、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已趋完善。 作为民族声乐专业的学者,从本人的所学知识方面来浅谈至关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呼吸和气息的运用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对于唱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呼吸支持是歌唱的动力与基础。因此,训练民族唱法也应该做严格的呼吸训练,便吸气和呼气肌肉群得到充分的锻炼,形成“条件反射”做到一想唱,一张口,气息就立即准备好,并能控制自如。在气息的运用方面,“声”和“气”必须协调平衡,气多声少或气少声多都不行。唱高音气要向下拉,唱低音则气要略提;声音强气要治,要匀声音弱气要稳,要柔。但在演唱不同风格不同情感,不同速度的歌曲时,用气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有的柔的刚,有的则要轻巧。在演唱某些民歌时,不必像美声唱法那样将气吸得很深,支点拉得太下,用气时后腰肌向下向后坐的劲不要太大,心理上想象的气息悠动轮圈也不要转得太大,气息向上向外输送的“口子”要小一点,集中一点,像消防龙头那样身大嘴小,声音才能轻柔、透亮,集中。 总之,呼吸基本功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即使是有多年演唱经验的歌手,每天做几分钟呼吸练习也是大有好处的。 二、发声和共鸣的运用 发声是根据发声生理学研究,人的嗓音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的又最省力的是人们用于说话的一段音区的声音。声乐上称为“自然声区”,也叫“中间声区”。发声是建立良好歌唱状态的基本手段,是有效改善与发展嗓音、提高歌唱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首先,学习歌唱必须克服一些特殊的困难。这就是我们要参与发声的器官,大部分长在身体内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除了小部分暴露于体外的器官在歌唱时可直接受大脑支配外,其余大部分器官必须通过科学训练才能达到间接控制生理功能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发现歌唱发声时的某些弊端,要想立刻改革它却并不那么容易的原因。另外,这些歌唱器官既然是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它也必然要受到人体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种种复杂情绪的影响。当身体的其他部分有病时,嗓音也会感到不舒服,当情绪不高时,歌唱感觉也会受影响。 其次,练声发声还能培养歌唱者对于歌声的鉴别能力,反过来是指导歌唱训练,每个人都可以发出不

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审美差异

浅谈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审美差异 宗白华认为:“音乐深深地表现人类心灵最深最隐秘的情调与律动。音乐对于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可见,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作为意识形态差别巨大的中西方对音乐的审美必然也有不同之处。下面我们以中西方的古典音乐为例,探讨二者对音乐的审美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中国的音乐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舞乐时期,是五声音阶。在黄帝时期就出现了箫和笛,被用于人们的祭祀、舞乐等,这都是具有文献可考的。到了周朝,音乐已经具有系统的理论以及传统。周朝六艺中的雅乐为中国的雅乐时期奠定了基础,雅乐具有节奏缓慢、曲调简单的特点。到后来由于外部文化入侵以及战乱的原因,周代的音乐传统礼仪音乐被打断,直到汉朝建立想恢复古代礼仪时不得不把当时的民歌作为创作曲子的来源,以期能复原古代礼仪。到了宋朝,音乐在说唱音乐、歌舞音乐以及乐器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宋朝由前代的绝句诗发展出了长短句。元代的元杂剧,由诗转为词,词转为曲是其一大特色。杂剧基本是同现代西方歌剧的四幕剧一样的四折而组成。明代因大量的人口迁移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南戏。清朝有皮簧、秦腔以民歌等音乐。被称为俚曲或通俗之曲的民间说唱形式已出现。从上面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古典音乐最初是用于祭祀礼仪等庄严肃穆的场合,而后由于政治文化经济的变迁慢慢的从上到至下,从宫廷到民间,渐渐的走向了大众。 接下来我们来看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古典音乐划分为狭义的古典音乐和广义的古典音乐。现在我们所说的便是广义的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一时期可称为欧洲音乐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重要的声乐、器乐以及音乐体裁如歌剧、协奏曲等都已产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音乐之父巴赫、意大利的维瓦尔第等。第二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器乐已经完全独立。德国出现曼海姆乐派,首先确立了交响乐四个乐章的结构形式,为其后出现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第三时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时期,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是浪漫主义,而民族乐派又是浪漫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乐派。民族乐派的形成与东欧、北欧的民主运动空前高涨有关。代表人物有西柳贝斯、斯美塔那等。第四时期——印象派时期,印象主义产生于欧洲十九世纪末,首先是在绘画中出现,然后才在音乐上被借用。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大胆的向浪漫主义的形式和风格提出挑战,印象派追求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有德彪西、拉威尔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