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安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安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安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安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安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不断下行的经济压力,全市认真贯彻中省决策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总体情况

2014年三个季度全市13个区县的生产总值均保持在7%以上的增速,其中有4个区县的增速高达10%以上,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58.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11月份,全市经济“新常态”特征进一步显现,运行呈现趋缓态势,生产基本稳定,需求依然较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以下是西安市统计局13个区县的相关数据

二、高陵县、雁塔区经济提速增长

雁塔区作为西安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的生产总值占全市的19.1%,同比增速为11.1%,可以看出雁塔区的增长潜力巨大,着重发展中心区域雁塔区有助于带动整个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区域是高陵县,高陵县的生产总值为204.28,占整个西安市的5.9%,所占比重不大,但其增长潜力巨大,同比增速为13个区县之最,比全市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具有很强的爆发力,从西安市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高陵县位于市中心北部区域,通过大力发展高陵县,可以缓解市中心的压力,促进整个北部地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整个西安市的经济发展。

三、雁塔区——城市发展的引擎

雁塔区作为全市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各项指标均表现出良好态势,消费品零售业、工业等指标保持快速增长之势,经济发展迅速,集聚效应和引擎作用进一步突显,具体发展情况可以看以下两个主要表格:

雁塔区的工业增加值为175.44,占全市的16.6%,其增长速度比全市高出1.8个百分点,超出全市平均水平,作为西安市的区域中心,雁塔区遥遥领先的是其消费品零售额,三个季度的总和为464.74,占全市总比重为22.9%,也就是全市大约四分之一的消费额都集聚在雁塔区,由于雁塔区的发展时间长,所以它的消费额增长速度适中,在9.8%左右。虽然,雁塔区的增速低于其他一些地区,但其盘子大,拉动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所以,西安市的整体发展趋于平稳,中心区的平稳发展辅以周边地区的高速发展带动整个西安市的经济增长。

四、西安市以北地区加速崛起

雁塔区正北四个地区分别为未央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四个区域的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3.3%,区域面积小,但经济发展迅猛,呈现出高度密集经济区的特点,从上面的消费额表和工业产值表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区域的消费品零售业发展强劲,而工业产值的总和仅为全市的32.4%,所以可以知道消费品业为雁塔区以北地区的主导产业,这符合高度密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市区以北地区,西安市的其他地区发展的潜力与实力有望进一步提高,从以上的分析也得出了西安市的整体发展方向为向西安市北区发展。

五、郊区县经济活力增强

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郊区县的各项指标在西安市的所有区域里进行比较不算高,但其增速却非常可观,大都超出全市平均水平,增长潜力巨大,在工业产业方面的发展以及消费品零售业的发展都会进一步提高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增强其竞争力,特别是工业发面的发展,借助其有力的区域面积,大力发展工业,带动当地就业水平,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拉动需求增长。在工业发展的同时,辅助以农业,畜牧业,文化产业,提供给市区居民消费,借助自己的优势,不断让自己立于区域不败之地。

六、西安市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通过西安市统计局关于各个县的产业构成数据做柱状图显示,第一产业在每个县产业总值中所占得比重很小,第三产业次之,产业总值中占比重最重的是第二产业,说明西安市整体经济情况还处于中等稍偏上阶段,要促进西安市的经济水平,应该在保持第二产业稳速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借助自己的文化历史名城地位发展旅游饮食,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七、西安市区县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郊区县的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过低,没有非常明显的主导产业,不足以带动整个县的经济发展,缺少竞争力。二、区县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过大,经济发达地区太过集聚,不能有效地带动周边郊区县的发展,扩散效应太过薄弱。三、城市中心区的服务行业水平有待提高,由铁路交通、旅游、信息产业园为主打的服务业应扩大开放程度,不断创新,拉动西安市的需求水平,促进西安市的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 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 优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 过程中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 的资金流入;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 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优质的金融服务。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 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 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这些“壁垒”急待消化。 一、当前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信 用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 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 贷款用途。三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造假账,甚至违法行为在有 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这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 等无法正常进行。 2、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关系淡化。一是现阶段金融机构自上 而下自成系统和资金经营权上收的管理模式,减少了金融部门对当 地经济的融资力度,支持地方的资金少了,发挥的作用就减弱,沟 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地方对金融部门的看法也随之改变,这样逐 渐淡化了政府、银企之间联系。二是随着人行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监管分离后,基层央行调控引导职能明显不足,只能通过利率管理、窗口指导、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引导,对辖内金 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和投量也只能是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或搭

西安旅游资源调查

西 安 旅 游 资 源 调 查 系别:旅游系 专业:11资环 姓名:张冰心 学号:1114021008 一、西安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就是举世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黄河西岸渭水平原的中部。这里就是良田纵横,一目万顷的八百里秦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中华大地上,镶嵌在黄土高原南端的这颗耀眼的明珠,昔日曾有过名震寰宇、无比辉煌的历史文化,也有着绿水青山、无比秀媚的自然景观。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就是著名的世界历史名城。 二、主要旅游资源分类 "西安文物甲天下",因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从

而获得了"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西安旅游资源以人文景点为主,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墓就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明代古城墙就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堡;市内有6000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历史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旅游区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法门寺等驰名中外的景点。 自然景观峭拔险峻,独具特色,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等风景名胜区,且西安建有森林公园十一个等等。 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三、旅游资源等级表 (一)世界级旅游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墓; (二)国家级旅游资源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华山 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西安华清池景区; 延安黄陵县黄帝陵景区; 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 渭南华阴市华山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朱雀森林公园; 骊山森林公园; 太白山森林公园; 终南山; 王顺山; 楼观台; 国家地质公园:翠华山地质公园; 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化觉巷大清真寺; (三)省级旅游资源 自然风景名胜区:骊山。 四、旅游形象 西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西安—东方的帝王之州!”最佳。 它包括有深厚的形象意蕴:首先,它表现了西安长时间作为中华民族古代帝王首都所展现的“古气”与“大气”。“帝王之州”抽取概括了西安的多个特征点:“世界四大古都”、“十三朝古都”、“最古朴的城市”与“天然历史博物馆”等,具有很强的震慑力与感染力。第二,“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最多、最著名的就是与古代帝王活动有关的皇家陵墓、等历史遗存, “帝王之州”四字能使旅游者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古城墙等享誉中外的景点呈现于脑海,从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第三,“东方的帝王之州”凸显了西安在华夏文明格局中的显著地位,让旅游者明确中国古代文化最精彩的积淀在西安,虽然中国有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单福东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陕西的三大经济区域,即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由于自然条件、开发程度等不同,有着明显的经济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建国以来陕西在三大经济区域布局上存在的问题与经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施陕西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三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实现陕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带及经济布局的差异性,陕西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关中经济区,面积仅占全省27%,而人口占全省60%,工农业生产、商贸、科技、高等教育等经济技术总占全省70%以上。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战略性资源却又集中在陕北或陕南。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80%以上在陕北,水、森林、生物等资源的70%以上又分布在陕南。这种经济的空间结构与资源的空间布局的严重失衡,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SHAN Fudong(Politics - History Department,Ankang Teachers’College,Ankang,725000,Shaanxi,China)Abstract: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refer to Shaanxi central plain,north of Shaanxi and south of Shaanxi. Due tothe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re exist distinct characters in their economic resources,structureand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To achiev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triding - forward way in Shaanxi,it is fundamental to review the problems and the experience we ha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after the liberationof China. Of course,we should

陕西省旅游资源概况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北与内蒙、宁夏接壤,西与甘肃相连,南与四川、重庆、湖北相通,东与山西、河南毗邻。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古有“丝绸之路”通向西亚、中亚各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陕西东西较窄而南北较长,全省南北长1000公里,东西宽360公里,从北至南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区三个自然区。总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洛南境内发现了160万年前的猿人遗址,还发现了距今115万年完整的兰田猿人头颅骨化石、距今18-20万年的大荔智人化石和距今4-5万年的河套人遗址。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非常丰富。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寝都在陕西,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敬仰的圣地。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先后有西周、秦国、秦王朝、西汉、新莽、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大夏、北周、隋、唐等15个王朝和国家在此建都,为陕西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有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墓,有规模宏大的古城垣和宫殿遗址,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有香火旺盛的名刹古寺。这悠久历史赋予陕西掘之不尽、观之不胜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然历史博物馆。陕西又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陕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多名山大川。巍峨的秦岭山脉横亘陕西中部,滚滚黄河纵穿秦晋峡谷,造就了华山、骊山、太白山、天台山和黄河壶口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陕北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雄伟壮观,陕南的岚山毓色可与江南媲美。陕西是中国文物特大省,文物景点达3575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处,省级307处,收藏各种文物200万件以上,其中国家级文物123组件。陕西古遗址、古建筑、古陵墓、碑碣石刻及国家级文物数量之多,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陕西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8座。世界文化遗产1处:西安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西安的华山;西安临潼骊山;保鸡天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2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1处,省级3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点5个,省级1个。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目前已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和经营规模。2000年全省有旅游涉外饭店120家,旅行社232家,全省直接和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8万人。目前全省开发旅游资源100多处,初步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的四条旅游热点线路,点线结合形成了不同文化内涵,不同产品风格的十大旅游区,在全国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陕西旅游资源分类

陕西自然与人文旅游

陕西景区分类 人文古迹城墙宗祠牌坊民族风情寺庙道观革命遗迹 文明遗址陵墓碑塔名人故居古典建筑古镇民居 自然风光森林峡谷瀑布草原洞穴江河湖泊岛屿温泉海滨丘陵乡野溪流山岭森林公园特殊地貌自然保护区人造景观博物馆滑雪展览馆购物街区工业旅游现代建筑 影视基地农业旅游主题公园水族馆农家乐街道民俗村度假村植物园

景区级别1A景区2A景区3A景区4A景区5A景区

为“陕西”。陕西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

陕西资源总体特征评价 基本状况和特征: 1.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自然与人文资源多,精,美. 2.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和古遗址古墓葬较丰富为当 代研究历史提供丰富且客观有用的文物. 3.在史上有重要作用,有特别的历史地位,是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重要组成部分. 4.自然资源丰富,生物资源众多,旅游价值,观赏价值,生物研究 价值大. 5.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资源独特有 吸引力,资源之间配合较好,综合效益和各旅游资源互补性较 强. 6.自然条件较好,风光独特,多为人文历史景观,受气候和天气 影响较小,客源四季不断. 7.交通便利,旅游开发时间长,距离市场近,客源和接待能力较 强,为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必要条件. 根据地市州评价资源分布空间特点 1.旅游资源几乎遍布全省,由南到北,从西向东,沿交通线路分布.空间跨距大,比较密集,综合性强. 2.北部以寺庙,红色革命遗址为主,多是纪念型和古代遗址为主,以延安,榆林为主要游览 3.中部以县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状朝宝鸡,银川,渭南,商州,安康分布着各色遗址,多为帝王陵之类有重大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帝陵. 4.东侧沿黄河一线多是自然景观,有壶口瀑布,龙门风景名胜区..... 5.资源多沿着交通线路和河流分布,交通便利,组合较好,资源丰富,游览价值和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大.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陕西经济发展战略

作业题思考题答案要点 1.如何认识陕西“十二五”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是陕西由经济欠发达向中等发达省份迈进的转折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挑战: 国际环境: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复苏依然艰难;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出现新变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 国内:陕西仍是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趋势, 发展不够、结构不优、群众不富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外部不确定风险增多,群众利益诉求越发多样等等。 机遇: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有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政策机遇(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等),也有加大投资改善民生的难得机遇,既有扩大消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宝贵机遇,也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机遇,既有“三农”发展的现实机遇,还有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机遇等等 2、“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什么?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

大难题,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着力实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全面推进富民强省十大工程,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总体目标:全面实现西部强省,实现“三个上台阶”,即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三个大幅提升”,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两个明显改善”,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改善;“一个大跨越”,即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4、自然资源条件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课本第一章第一节:五、资源条件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中的(二)(三)(四)(五)点。 5、陕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是传统小农经济(农业基础薄弱,人地矛盾突出;农村劳动生产率极低);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受资源瓶颈的约束较大; 与现代大农业矛盾突出. 7、如何加快推进陕西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果业、畜牧业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9、试述陕西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内容和分类布局。 总体思路:以“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批示精神为指导,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战略思路,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中心,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山青、水秀、人富为目标,经过长期奋斗,把陕西建成中国西部的生态省。 重点内容: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坡造林种草;天然林保护;骨干拦泥坝、窖塘等工程建设;移民建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2015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2015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2015年,全省三大区域均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基本呈现缓中趋稳、逐步回升态势,全年主要指标增速普遍好于2015年上半年。关中经济增长继续保持相对稳定,陕北经济增长年内略有回升,陕南经济呈较快增长。 一、关中和陕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南经济增长持续向好、领先优势明显,陕北经济增速较上年回落幅度较大 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关中完成生产总值11652.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5%,较2014年高2.4个百分点。陕北完成生产总值3819.9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1.3%,较2014年低3.4个百分点。陕南完成生产总值2459.1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3.7%,较2014年高1个百分点。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较2014年回落1.7个百分点。关中生产总值增速较2014年回落1.6个百分点。陕北生产总值增速回落程度最大,较2014年下降4.6个百分点。陕南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幅度最小,较2014年降低0.6个百分点。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9:54.8:36.3调整为2015年的8.8:51.5:39.7,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关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4:50.2:41.4调整为2015年的8.2:47.6:44.2,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陕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5.9:68.8:25.3调整为2015年的6.7:62.3:31,表现为二产比重下降,一产和三产比重上升。陕南三次产业

结构由2014年的16.3:50.4:33.3调整为2015年的15.4:49.6:35,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 综上所述,三大区域的特点是:陕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持续回落,关中和陕南所占比重相应提高。其中延安市生产总值从上半年的负增长逐季回升至前三季度和全年的0.3%和1.7%。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区域的第二产业的增速和比重皆下降,是各区域生产总值增速低落的决定性因素。 二、关中和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内在低位徘徊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083.57亿元。关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00.3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5.4%,较2014年高4.5个百分点。陕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7.2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3%,较2014年低6.5个百分点。陕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5.7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1.6%,较2014年高2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较2014年低4.3个百分点。关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3.7个百分点。陕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最大,降了5.8个百分点。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落幅度与关中接近,降低3.6个百分点。 三大区域工业发展特征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普遍回落,关中和陕南多数市区主导产业是计算机通信、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医药制造、纺织服装等,规

西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西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地理科学1302班学号:13114202 姓名:余东阳 摘要:关键词:西安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 西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西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海内外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因为建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存丰厚,使得古都西安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同凡响,其独特的古都风貌不仅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道,而且构成了当代西安的城市文脉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西安碑林、明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及西安旅游区内的黄帝陵、汉茂陵、汉阳陵、唐乾陵、唐昭陵、法门寺等景点驰名中外。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旅游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颇具规模。全市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20多个,国家4A级景区9个,星级宾馆7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4家,四星级宾馆13家。首批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旅游业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非外贸创汇的主要来源。 旅游业一度被认为是“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因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传统旅游业发展是遵循产业革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旅游对象采用的是“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得旅游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破坏了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降低,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反思和探索,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人类在本质上仅仅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之一,人类的生活、生产及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而地球的各种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地球”,也是生活在地球上其它动植物的地球,人类和其它动植物是平等的伙伴和朋友关系,而不是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环境和自然保护的绿色浪潮开始在世界各国兴起,人类逐步调整其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而且在不断发展并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由此可以说,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西安生态旅游资源牙发现状 1、秦岭自然风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现状

(发展战略)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五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运行,并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调整阶段。主要特点是:全省经济增幅高于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一产比重呈波动性下降,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三产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全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还有待减小。 一、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一)全省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到3.4个百分点。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109.1、109.7、110.9、112.9和112.6(预计);对比同期全国分别为107.5、108.3、109.5、109.5和109.8(预计)。

“十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幅逐年加快。2001年为5024元,比上年增长8.5%,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2002年为5701元,比上年增长9.3%,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2003年为6480元,比上年增加10.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2004年为7757元,比上年增加12.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为9005元,比上年增加16.1%。 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65.7%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73.4%,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提高到70%的目标。 图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 (二)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波动性下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1年2004年分别为15.6%、13.7%、13.3%、和13.7%,预计2005年为12.5%。

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除了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外,还应该更多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通过对特定区域的调研,发现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针对性的通过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形式对其进行重点扶持,使现有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向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方向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还应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程度,避免“非均衡发展”向“畸形发展”的转变,消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主要观点述评。 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以现有资源的稀缺性为视角,对均衡发展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产道重点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和倒U 型发展理论等。但是,实际上,这些理论在指导区域发展实践时,还是会遇到以下问题: 1.缺少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存在一个主要的缺陷,它们都未能阐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个非均衡发展的“度”,即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并不明确。为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均衡发展模式和均衡发展模式之间谁更具有较高的效率。虽然这一问题涉及到价值判断等领域,难以通过实证分析对此作出回答,但是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却显得至关重要。 2.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存在分歧。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对政府与市场的认识方面。比如,佩鲁不主张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赫希曼与缪尔达尔则对此持不同的意见;而在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问题上,赫希曼与缪尔达尔也存在分歧,赫希曼认为,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会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缪尔达尔则正好相反。至于“倒U 型理论”的支持者们,他们则完全不相信政府的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忽略了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对发展对非均衡的依赖性较为关注,在这些理论看来,无论区域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非均衡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区

西安旅游业发展条件分析

西安旅游业发展条件分析 西安市是世界文明的历史名城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西安城市旅游发展现状,对西安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然而,尽管西安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且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而从文化贸易角度来考察,与国内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相比仍比较落后,距“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振汉唐雄风”的目标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 二、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大省,加大支持 陕西为旅游资源大省,不仅为西安提供充足客源,在旅游政策上提供支持。陕西在2010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4565.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旅游总收入983.99亿元,增长28.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12.17万人次,增长46.3%;旅游外汇收入10.16亿美元,增长31.8%;在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国内

旅游收入715.28亿元,增长27.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45.08万人次,增长15.4%;旅游外汇收入7.71亿美元,增长16.7%。通过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省为旅游大省,而且从客源上从旅游收入上都保持较快增长,这就为西安的旅游业提供了良好客源基础。 2.经济建区,强力推动 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为户县旅游带来更多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在战略定位中,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西安则处于关天区的核心位置,这为西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劣势分析 1.总量水平不高 西安旅游总量,每年都在增长。但相比较而言旅游总量相对不高,2010年西安接待旅游人数为5201万人,旅游总收入405.18亿元,而北京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90.1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亿人,国内外旅游收入总计达到2767.9亿元。从数据看出,西安作为旅游城市,但旅游总量并不高,与一线旅游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 2.战略意识不强 西安市政府虽然认识到旅游业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他们的旅游战略意识不足。因此要立足于战略的高度,制定好西安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要确定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协调好旅游规划区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注重长期内旅游区产业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 (三)机遇分析

西安古城周边旅游景点大全

西安周边旅游景点大全-西安周边十大旅游景点介绍: 以西安为中心的旅游资源现已有105处,其中 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题的占77处,初步形 成了东、西、南、北纵横辐射的四条旅游线路。 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又形成了不同内容、景观 别致的10大旅游区、10大景点、5大主体旅 游系列以及各具特色的专项旅游系列。作为世 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一)西安古都旅游区 西安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北京、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共为我国六大古都。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余个王朝在此建都,是六大古都中最古老、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文化遗存丰富、文物古迹荟萃,帝都风韵犹存。游人可以看到:丰京、镐京、阿房宫、汉长安城、未央宫、唐大明宫等周、秦、汉、唐四大古都遗址,古色古香,与高楼大厦相映成趣的居室庭院;清雅恬静,与宽阔大街并存的僻巷小径;巍峨壮丽,耸入云端的古建高塔;松柏掩影,庄严肃穆的名刹古寺;从宋代开始建置的中国古代碑石精华荟萃之处碑林;明代的钟鼓楼;明代古城墙等 众多的风景名胜构成了西安 古都旅游区以及文化古迹的 旅游特色。陕西旅游团/陕西 西安旅游 西安市内一日游(二) 骊山风景名胜旅游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西 安市东30公里的临潼县,由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秦兵马桶博物馆一、二、三号坑、秦陵地宫模拟馆、临潼博物馆、鸿门宴遗址等游览点组成。旅游区内的秦始皇兵马俑制作于2000多年前的秦代。以体型高、制作精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年代久远、雄伟壮观而闻名国内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内还开展了文物考古旅游、温泉疗养旅游和休闲度假游。 (三)长安古寺庙旅游区 位于西安市长安县境内,以名刹古寺众多而闻名。佛教八大宗派中的法相、净土、律宗、华严四大宗派的开山祖师和发展地都在长安。区内有佛教寺院40多座,著名的有唐玄奘墓地兴教寺,中国佛较净土宗发源地香积寺,中国佛教密宗发源地大兴善寺和对日本佛教颇有

陕西省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

陕西旅游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陕西省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西安,一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城市,这里是文明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这里曾是十三朝古都所在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深远的文化底蕴。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开来的旅游线路构成了陕西省旅游的主体。面临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面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陕西旅游业怎样才能抓住优势,加快发展?为此我们特做了陕西省旅游市场的调查。 [关键词] 陕西旅游、发展思路、调查 一、调查目的 充分掌握陕西旅游市场的基本情况,发现其优势与不足,为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与范围 调查方法为自愿原则下的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30份,有效问卷为216份,其中86.1%的被调查者为外地游客,被调查者中一年的旅游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占77.3%,第一次来陕西的占67.1%。三、相关概念 (一)旅游产品 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要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旅游服务的组合。 (二)旅游产品构成中的组合 旅游产品组合 游览组合购物组合饮食组合居住组合交通组合环境卫生 旅游线路和日程组合声誉组合休闲娱乐组合特色组合其他组合四、陕西旅游市场有待完善的问题 旅游业被称之为“无烟工厂”,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旅游业作为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已被列入了发展规划之中。陕西省号称文物大省,已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是最有潜力的文化旅游城市,未来将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旅游中心。但是其旅游业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看以下几组数据:陕西文物资源居全国首位,旅游资源居全国第三位,但旅游收入只居全国第七位;在陕海外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仅为2.9天,外汇收入中旅游购物品收入仅为678万美元,仅为旅游外汇收入的27.4%。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尽管陕西省已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但是旅游业发展不尽人意。调查结果显示出陕西旅游市场存在一系列不容忽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来不平衡。在秦汉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轴位于长安――洛阳――开封一线,关中和山东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整体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它地区。在隋唐之交,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而成为经济中心,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开封――洛阳轴线上,呈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格局。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淮河成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经济重心位于长江下游和南北运河交叉的十字轴线上,并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建国之初,《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它重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当时工业布局(以重工业为例)的表现是战乱的、零散的、畸形的。 在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是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但在以具体数据和史料来论证这一结论时,已有的文献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段时期的分段划分不具体,二是区域数据资料少而笼统。众多文献资料多数以“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平衡式的”来概之,或有的学者仅列举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的局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本文的独到之处是将1949――1978年这30年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的需要,本期国家开始粗略地制定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使区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平衡战略为“失衡”和“混乱”所打乱:第四阶段是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工作也开始恢复;第五阶段是1966――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承接前几期的内地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加强国防工作的冷战思维,国家再一次大规模地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凸现。 1979―1991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拉大是伴随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与梯度式对外开放而出现的,具有某种各观必然性。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 1.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积极效应。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1979年以前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虽然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也形成了投资上均匀分配,投资缺乏配套而效益不佳等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