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响较大的课程流派及其启示

影响较大的课程流派及其启示

影响较大的课程流派及其启示
影响较大的课程流派及其启示

专题1 影响较大的课程流派及其启示

一、影响较大的课程流派

永恒主义课程论

要素主义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建构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 学习目标

1.了解每一课程流派的产生背景。

2.掌握每一课程流派的课程思想。

3.能够对每一课程流派的课程思想做出历史与现实的评价。

4.思考不同课程流派对我国当今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启示与意义。 1.永恒理性的课程价值取向 2.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 3.强调名著的优越性(名著课程) 4.课程实施:促进灵魂的积极活动 1.课程目标: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 2.课程内容:选择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 3.课程组织: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 4.课程实施:接受教学 5.课程评价:高标准、严要求 1.强调“学科结构”的意义 2.强调基本结构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 3.主张螺旋式编制课程 4.课程实施上倡导“发现法” 5.强调课程评价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 1.培养“完整的人”或“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 2.强调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并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 3.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 4.“适切性”的课程内容和统合化的课程组织 5.“非指导性教学”的课程实施 6.提倡学生自我评价 1.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念的教育与课程哲学 2.强调“生成——表现性”的课程目标 3.强调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性 4.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课程设计 5.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课程实施 6.过程性、情境性、多元性的课程评价 1.课程设计的“4R ”标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2.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3.课程目标的非预成性与生成性 4.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5.课程方式的隐喻性、阐释性 6.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动态性与模糊性

一、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

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是一个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哈钦斯、艾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

1.经济大危机环境下人们对进步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的批判。

2.古典人文主义学者对实用主义的不满。

二、永恒主义的课程主张

(一)永恒理性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永恒主义对此的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三)名著的优越性

永恒主义者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

第一,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

第二,名著的定向都是概念的、理论的,从任何意义上讲,它都不是技术的、应用的。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第三,阅读名著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赫钦斯说:“要破坏西方独立思考的传统,并不需要焚毁书籍。只要两个世代不去读它们就可以做到”。

第四,不读这些名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

(四)课程实施:促进灵魂的积极活动

既然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那么,就不能用训练野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塑造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应当帮助、促进人的灵魂的积极活动。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永恒主义者反对灌输,反对填鸭式的死记硬背,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永恒主义者倍加推崇的是“苏格拉底法的问答法”和读书法。

三、对永恒主义课程思想的评价

1.它猛烈地抨击了实用主义课程论的弊端,切中了实用主义课程论的要害,促使人们对实用主义课程论进行反思。

2.永恒主义者追求永恒理性,倡导名著课程,对纠正当代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有一定积极意义。

3.面对新旧文化的冲突,永恒主义者采取了复古主义的态度,显示出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

4.以唯心主义哲学作基础,强调永恒的人性,对社会变革采取漠视的态度。

一、要素主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要素主义(Essentialism)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有W.C.巴格莱、I.L.坎德尔、R.芬尼和T.布里格斯等。1938年2月,巴格莱等人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成立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标志着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形成。巴格莱在会上提交论文《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作为该团体的理论依据。

二、要素主义的课程主张

(一)课程目标: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

●教育的终极目的: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理想的实现。

●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不能以物质、经济、技术的发展来衡量,不能以是否解

决眼前的问题来衡量,而应以人的智慧和道德是否得到继承和发展来衡量。

●实现教育终极目的的途径:个体心智和道德的训练。

●课程目标:宏观方面: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

微观方面:对个人进行理智和道德训练。

(二)课程内容:选择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

1.课程内容标准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上,要素主义者主张以“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为基本的原则。要素主义者认为知识就是思想和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知识的获得过程即真理的发现与接受过程。因为真理是永恒的,所以知识也是永恒的。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要素是“知识的基本核心”。教育的任务就是使这种“文化要素”在每一个新生代中再现出来。

2.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1)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2)课程内容要有长期目标。

(3)课程内容要包含价值标准。

(三)课程组织: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

要素主义认为,学校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若给学生提供未分化的经验,学生势必自己要对它们加以分化和组织,这将妨碍教育的效能。给学生提供分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科课程。这种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由若干门学科组成,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组织,这样,每一门学科及其发挥的智力训练的价值都能得到发挥,不致造成活动课程那样相互混淆以致削弱的现象。

(四)课程实施:接受教学

1.教师是教育宇宙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

2.教学即心智的训练。

3.教学过程是儿童“接受”、“默认”教师所灌输的社会遗产的过程。

(五)课程评价:高标准、严要求

要素主义对进步主义的不满,就在于它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缺乏严格的学业标准,要素主义指出这种做法危害性是极大的。主张对学习要坚持严格标准,如学生达不到标准,就要判不及格,就要留级。

巴格莱在提出了以“共同的文化要素”为课程标准的同时,大力提倡全国统一课程。第一,只有全国统一课程才会使人们学到共同的文化要素,而这些文化要素,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所必需的。第二,这种需要是基于对美国人民的认识提出来的。美国人简直不会“停留在原地不动”,他们是世界上最愿意流动的民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地区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行其是,不仅不利于儿童系统连贯地学习,而且也极端不公平。

三、对要素主义课程思想的评价

1.要素主义使学科课程思想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确立了学科课程的理论形态。

2.加强了学科课程在美国学校中的地位,加强了文化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教学。

3.突出了学校教育传递社会文化遗产的特点。

4.对于哪些内容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要素”,以及如何选择和确认这些要素,没有提出具体的标准和可操作的办法。

第三节结构主义课程论

一、结构主义教育的产生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教育思想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流派。其最初萌芽可以上溯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关于儿童智力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研究。但真正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全面探讨教育问题、课程问题,并且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人物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Jerome S. Bruner)。

政治背景:美苏“冷战”,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1958年联邦政府颁布《国防教育法》。决定由政府增拨大量经费用于改革教育,培养科技人才。要求加强新三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的教育和“天才教育”。

直接原因(教育内部原因):促使结构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动因,则是当时美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较为严重的问题。在进步主义的影响之下,美国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欠缺,学业评价标准偏低,教育质量不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正是在这么一种背景之下,结构主义教育应运而生。

二、结构主义的课程主张

(一)强调“学科结构”的意义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一门学科中广泛起作用的那些一般概念和原理以及相应的学习和探究该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如英语中的语法结构、构词规则、句型;数学中的运算律、定理、公式等。

掌握学科结构的意义:

1.学科结构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2.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学科结构是一种简化的、模式化的表达方式,它比一串互不关联的事实更容易保持在记忆中。

3.学科结构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

4.掌握学科结构有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二)强调基本结构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

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的学习应当及早开始,他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力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布鲁纳认为,年幼儿童可以按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方式学会许多学科的许多基本观念,或者说,对于比一般认为的年龄阶段低得多的年幼儿童来说,许多学科的许多基本观念都可以学到手,前提是找到一种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学习方式,用“学生的语言”来呈现这些

观念。

(三)主张螺旋式编制课程

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依据与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相符合的形式,尽可能早地将学科的基本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随着学习年级的提升,使所学习的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断拓宽和加深。螺旋式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科基本原理及概念的螺旋式组织;二是指学习与探究态度的螺旋式组织。

(四)课程实施上倡导“发现法”

所谓发现法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向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布鲁纳认为,这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有种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信心。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的态度和探究的思维定势。

4.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迁移。

(五)强调课程评价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

布鲁纳在《教学论探讨》中指出:“评价,最好被看作是一种教育智慧,它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布鲁纳提出了以下观点:

1.课程评价必须对教育目的做出贡献。

2.课程评价的真正性质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3.课程评价要有效果,必须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4.课程评价要产生作用,必须有一个组织完备的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有关学者、课程制定者、教师、评论者和学生等。

三、对结构主义课程思想的评价

1.结构主义课程思想的贡献: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把结构主义引进课程论、重视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地位。

2.结构主义课程思想的局限:(1)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区别性,忽略了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渗透性;(2)所谓的“学科结构”标准难于统一;(3)以“学科结构”作为编写教材的原则,增加了教材内容的难度和抽象性,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

第四节人本主义课程论

一、人本主义教育的产生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1.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基本观点:(1)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2)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需要层次理论;(3)强调人的情意发展与认知发展的统一。

2.人本主义教育是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3.人本主义教育的产生是60年代末美国教育改革的召唤。

二、人本主义的课程主张

(一)培养“完整的人”或“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

1.关于“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是: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一个灵与肉协调的人,

↙一个情与理均衡的人,

↙一个言与行统一的人。

一个“完整的人”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人,但一定是智慧与人格,或者说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感性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太过“理智”的人,或者太过“感情用事”的人,都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人”。如果你这一辈子都不曾“感情用事”过,一辈子都不曾做过一件“冲动”的事,我只能十分同情地告诉你:你拥有一个不完整的人生。

2. 关于“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实现的人”是:能够用自己的言行证明“自我”价值与意义的人。

(二)强调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并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

强调人的情意发展(affective development)(情绪、感情、态度)和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理智、知识、理解)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一个重要特色。

情意是行为的基础、也是智慧的基础。因此,人本主义要求将教育内容与方法植根于情意的“土壤”之中。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说:“千万不要让孩子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教育不仅在于教孩子以知识,发展其智力,塑造其品德,更要让孩子对学习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然而教育的意义并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

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个人意义。

强调意义学习,也就是要将课程和学生联系起来,在课程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揭示课程与学生的关系。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所以课程内容首先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应该先学习乡土地理再去学习中国地理,先让孩子们认识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再去教他们认识那遥远的“原生动物门”。

(四)设置并行和“统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

课程1:正规的学术课程及有计划的课外活动。

课程2:社会实验课程。这是一种突出“参与集体与人际关系”的课程,因此又称“人际关系课程”。它以战争与和平、种族歧视、经济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同儿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活生生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重视个体的探究、比较、阐释、综合的学习过程。比如:如何缩小我国的地区差距、如何增强社会诚信、如何限制权力的滥用。

课程3: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课程(亦称“自我实现”课程)。设立这种课程的意图是;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且要为个体的人格解放与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儿童的人格成长及其自律性的建立。

上述并行课程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使他们成为“完整的人”,但本身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为此,人本主义又提出了“统合”课程的主张。所谓统合课程,即在一门课程之中,实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统一。

(五)“适切性”的课程内容和统合化的课程组织

在课程内容方面,罗杰斯提出了“适切性”原则。适切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联系;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还要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相联系,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也就需要个性化课程。

(六)“非指导性教学”的课程实施

非指导性教学是由教师提供材料、创造情境,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为中心。

(2)教学进程的非控制性、无计划性。(举例:Long Division)

(3)良好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的创造。(对学生:真诚、接受、理解)

(4)教师是促进者。

(七)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对照自己,而不是别人,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对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评价

1.主张课程应培养“完整的人”,强调情意领域,无论在当时的美国还是现今的中国,都切中时弊。

2.重视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这对这们当今的教育改革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3.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对构建良好的师生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4.反对外部评价,主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开创了一种新的评价观。

第五节建构主义课程论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二、建构主义的共同主张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3.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4.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的,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

5.知识的建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他人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6.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

7.学习活动中包含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含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三、建构主义课程观

(一)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念的教育与课程哲学

所谓“知识建构”是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

“知识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策略、经验方式与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

(二)强调“生成——表现性”的课程目标

建构主义课程观的目标价值取向是“生成——表现性”,它是在批判“普遍性目标”(总目标,如教育宗旨、目的)、反思“行为目标”(强调目标必须是可测量的行为)、同时吸收“生成性目标”(强调目标的非预期性)与“表现性目标”(强调个性化的表现和学生反应的

多元性,如:介绍自己,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一幅画,表达自己的一种心情)的优点的基础上而构建的新的目标取向。“生成——表现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不同问题的不断解决而生成的与教师和学生个体的主观价值紧密相连的目标,其特点是强调目标的“非终极性”和与参与者个性紧密相关的“个体性”。

(三)强调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性

课程内容是在教学与生活情境中产生的,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的。

“产生式”的内容设计原则。如:苹果→水果→营养

(四)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课程设计

在建构主义所指称的学习环境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具有了完全不同的角色意义和相互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外部刺激的简单反应者,而是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知识建构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载体,而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认识客体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对象;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交往、协作的工具、手段和资源。

同时,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四种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方面,情境的创设应真实,应有一定的复杂性,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要能够产生真实的问题;协作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包括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是协作过程最基本的交流方式;而意义建构则是学习活动的终结,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实现。

(五)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课程实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包括四个基本环节: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主动学习的要求。

1.情境创设:这是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3.协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

4.效果评价:这是主动学习的延伸性环节。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协作学习中对群体活动的个体贡献等。建构主义的评价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

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关注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知识、认知策略、自我监控、反省与批判性思维、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反对“答案惟一性”的评价,提倡一种开放的、多解的、多元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不同水平差异。

(六)过程性、情境性、多元性的课程评价

1.过程性:(1)评价贯穿始终;(2)着重考察知识的获得过程而非结果。

2.情境情:在真实情境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实际表现。

3.多元性:不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重视考查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四、建构主义课程观评价

(一)积极方面

1. 建构主义超越了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认知主义),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革命。

2. 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主动建构”,而不是通过“被动接受”,对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3. 强调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对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4.揭示了已有知识背景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学习过程的独特性和个别性,有利于客观解释学生学习的差异。

5.强调知识建构的多元性,使课程目标由封闭走向开放。

6.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多元性,与现代“质性评价”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消极方面

1.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

2.强调学习过程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

3.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完全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第六节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一、何谓后现代

后现代作为一个词汇在19世纪末就已经有人使用,但它被广泛地引入文化领域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梳理众多对后现代的不同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后现代”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理解。

第一,后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后现代作为一个分期全称为“后现代社会”,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并还将延续下去的一个历史时期,即人们一般所谓的“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在生产生结构上,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主体;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信息与科技取代设备与规模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

第二,后现代作为一种个人价值观、思维方式与文化态度,与现代相对而言。“现代”表征为进步、技术、理性、效率、行动、成功,追求封闭性、确定性、中心性、普适性、控制性;“后现代”表征为混沌、消解、非理性、解放、交往、联系,追求开放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去中心、多元化等等。

二、后现代主义的涵义及其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的新变化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但它并非是一个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思想流派,而是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基于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与超越的所有思潮的一种统称。它体现为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态度、一种社会心态、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一种艺术风格,但主要还是体现为一种思维方式。

1.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2.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也是对后工业社会的回应。

三、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思想反对同一,推崇差异,因而派别林立,观点各异,要对其进行归类是很困难的。现在一般依据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中的分法,将后现代主义分为激进的(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两大阵营。

1.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以“怀疑”和“否定”为特征,反对任何假定的“唯一中心”、“绝对基础”、“纯粹理性”、“大写的人”、“等级结构”,志在摧毁传统的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福柯、利奥塔、德里达等人。

2.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建设性”为主要特征,倡导开放、平等,注重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鼓励多元的思维方式,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提倡对世界采取家园式的态度,代表人物有罗蒂、格里芬

等。

四、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

(二)解构现代主体性。

(三)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

(四)反本质主义。

(五)反基础主义。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一)课程设计的“4R”标准

1.丰富性。它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种解释。多尔认为:为了促使学生和教师产生转变和被转变,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性。

2.回归性。即强调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性,要把每一次学习的结束,作为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在回归性的课程中,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如杜威所指出的,每个终点就是一个新的起点,每一个起点来自前一个终点。课程的片段、组成部分和序列是任意的组合,不应视其为孤立的单元,而应视其为反思的机会。

3.关联性。关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方面和文化方面。教育方面是指应注重课程自身的内在联系,即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同一学科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回归性)。文化方面是指应重视课程与课程之外的文化之间的联系,把课程与其产生或赖以存在的背景相联,考查其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并把它与存在于其它背景的相似文化进行联系。

4.严密性。多尔认为,严密性是四个标准中最主要的,它与诠释和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由于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中,课程具有隐喻性和阐释性,为防止因此而使课程陷入唯我论,多尔强调不要过早或最终以一种观点的正确而结束课程,而是要将所有的观点投入多种组合之中。严密性性意味着有目的地寻找不同的选择方案、关系和联系。

(二)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课程目标的非预成性与生成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则否定泰勒的那种工学模式的预先设计好的课程的行为目标,提出了课程设计的非线性、构造主义的课程观,主张目的、目标、规划不仅单纯地先于行动而且也应产生于行动之中。课程的目标是一个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目标。随着课程的进行,随着教师、儿童及教材的互动,课程的目标逐渐明确,并在行动中不断加以调整。

(四)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他仅仅是作为学习

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儿童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

“平等中的首席”并不是消除教师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教师仍然是首要的解释者,仍然有自己的优势。只不过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养成的”,即通过自己的人格、教学风格树立起来的。

(五)课程方式的隐喻性、阐释性

这里的课程方式是指关照课程的一种视角,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课程的一种思想方式。多尔认为,现代主义的课程方式是说明性的,要求教师精确地呈现与讲解课程内容,儿童则需要用逻辑、分析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把握。课程的方式是封闭的、限定的;而后现代的课程方式则是隐喻的、阐释的,它假设课程的意义是通过对话而建构的,是一种开放的、启发性的、激发对话进行的方式。隐喻性意味着课程的多种可能性,阐释性则表明课程的实现是能动的意义建构过程。

(六)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动态性与模糊性

多尔认为,现代主义框架中的课程评价基本上是用来“区分胜利者和失败者”,“考试几乎普遍地作为区分手段而不是对话的起点”,其假设等级评价是对儿童所获得的准则和方法的多少的评定。而后现代主义已消解了现代主义课程评价标准的简单性、封闭性、精确性,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动态性、模糊性。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改造注意教育,20世纪从进步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中分化出来。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主张: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第三,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第四,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第五,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社会改造主义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它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

经验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评价:经验主义课程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至于对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

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

(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

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规定固定课程的出发点,是它能消除学生的无知,并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然而,人的境遇是时刻变化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的、绝对的,而且固定的课程难以适合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成了和学生没关系的东西。这样的课程无助于学生的发展。

(2)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

不能把教材看作是为学生为谋求职业做准备的手段,也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材料,而应当把它们看作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在时间和环境都适宜的条件下按照他选择的知识和对于知识的理解来行动。

(3)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存在主义者还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科学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存在主义之所以反对固定的课程,主要是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这种课程的态度,而不是反对课程本身和体现各门学科知识的教材。存在主义者认为,知识离不开人的主观性,它仅仅是作为人的意识和感情才存在的。如果知识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感情,那么对于他来说,就不可能是明确的知识。

2017年春尔雅大学启示录课后题及答案

【单选题】下列关于大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大学是人格完善的过程 B、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期 C、大学是完善身心的重要机会 D、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获得一个文凭 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 2 【单选题】由高中进入大学,大学生要应对的变化有()。 A、目标变多了 B、家长监管少了 C、自主选择多了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 1 【单选题】我国985、211高校的教育特点是()。 A、偏向于精英教育 B、进行通识教育 C、办学淡化专业、拓宽专业面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关于大学的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B、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C、这是办学者应关心的,和学生无关 D、这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导向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我国大学的核心功能是()。 A、科学研究 B、人才培养 C、社会服务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1 【单选题】当大学新生入校后发现自己不适合所报考专业时,不应选择()。 A、培养对该专业的爱好 B、了解是否有换专业的政策 C、考虑专业辅修 D、消极对待本专业的学习 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

【单选题】在我国大学里,负责助学贷款相关事宜的学校机构是()。 A、团委 B、学生联合会 C、学生处 D、教务处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1 【单选题】下列属于大学生高考后遗症的是()。 A、自恃过高 B、缺失目标 C、无所适从 D、目标多元 我的答案:B 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中国留学生与美国本土学生相比,比较明显的是缺乏()。 A、自制能力 B、竞争意识和能力 C、规划意识和能力 D、上进意识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1 【单选题】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时,应考虑将目标与()结合。 A、兴趣、时间 B、能力、实践 C、时间、计划 D、兴趣、能力 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 2 【单选题】大学期间合理目标的设置,需要考虑目标的()。 A、适应性 B、实际性 C、一致性 D、多样性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1 【单选题】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出相关问题,其中不包括()。 A、目标是否合理 B、目标是否熟记于心 C、自身的努力程度 D、是否存在外部因素 我的答案:B 得分:33.3分 2 【单选题】大学生进行目标管理,需要()。

《劝学》公开课启示

《劝学》公开课启示 ——谈语文教学的德育有效渗透 黄梅理工学校帅数风 作为一所中职学校,我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是太好,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甚至打闹的情形时有发生。这时候老师们一般都会中断讲课,重新组织教学。或苦口婆心地规劝,或恩威并重地喝斥,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辜负青春,用心学习。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学生厌学,常有学习倦怠的表现,如何有效地劝学,对我们老师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熊凯军老师的一堂公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2014年10月15日上午,熊老师在1419班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讲授荀子的《劝学》,这堂课在听课老师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普遍认为这堂课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由于当时熊老师没有为听课的老师准备教案,老师们对他这堂课的设计思路不太清楚。为此,我对这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梳理,把熊老师的劝学思路整理如下: 一、为什么要学习 熊老师首先从《劝学》的作者入手,将儒家学说的两位代表人物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学习的必要性。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荀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虽然二人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在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断上却截然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同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但在人性问题上的看法很不一致,熊老师趁机组织学生讨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 在学生热烈的争辩当中,熊老师结合具体事例说明人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如果后天不加强学习,人性善的一面也会丢失;如果加强后天的学习人性恶的一面也会变善。所以不管人性是善还是恶,后天的学习至关重要,读书学习就是屏蔽人性恶的部分,而彰显善的部分的有效途径。

从两种不同方式的提问中得到启示

从两种不同方式的提问中得到启示 一、案例背景 本学期,我担任《中国地理》的教学。在制订自己的课堂改进计划时,我考虑到自己平时在课堂上提出有深度、高质量、启发性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加之任教的学生课堂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宽广,由此造成师生互动往往留于形式,不能真正提升学生思考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自然难以提高。因此,本学期我为自己确立的课堂改进目标就是:提高课堂中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技巧性,重视对学生问题思考的启发分析,使课堂提问的形式、内涵、效果有一定的提升。 在进行《中国的民族》一节的教学中,针对“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谐发展”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就通过前后两节课中设计、改进不同的提问方式,达到教学实践——反思——再实践提高的目的。 二、案例介绍 我的这堂《中国民族》的地理新授课已经进入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了,学生在经过了前30分钟左右的读图分析之后,精神略微显得有些疲倦,课堂气氛也挺沉闷。这时,我将最后一个预先设计的思考问题在投影上显示出来:“因为自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原因,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距,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我们需要树立什么样的观念,采取哪些举措呢?” 面对这么一长串文字,底下的学生都默不作声,呆呆地看着我,似乎在等待老师“自问自答”地将答案公布。 我有些着急,将题目重新念了一遍,并要求同学可以前后分组讨论。 于是学生同桌前后之间窃窃私语起来,教室里才有了些生机。 可是,3分钟后,当我询问大家有没有讨论结果时,更尴尬的场面出现了——底下又是一片沉寂。 我叫起班上以往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回答,拘束的他捧着书,在课文中找到一段文字,直接朗读了起来…… 眼看时间不多,我只能示意同学坐下,然后自言自语般地说道:看来这个问题比较大,同学们需要通过课后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来加以分析,我们留到下次再来讨论。 最后,出示了两张事先准备的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来巨大变化的图片后,这堂课就这样草草地收场了。 课后,反思这个环节时,我感觉到问题既不在这个环节讨论难度大,也不是同学的思维跟不上,恰恰是在于提问设计上除了问题,没有将教材中“如何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共同提高”这个内容进行有效分解,原题目显得笼统、过大。于是,我决定对这个环节的提问设计进行改进。 经过修改后,我重新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如果让你带领一支团队去西藏或云南某少数民族聚居地支援建设,你打算带领哪些类型的人才和设备?然后提供各类选择项目(如医生、教师、建筑设计师、电脑网络工程师等等),由学生选

xx小学教学现状情况分析

xx小学教学现状情况分析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小学始建于1973年,九十年代学校实施审美教育,评为辽宁省美誉先进学校、辽宁省红十字示范学校。近几年,学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优雅的校园环境、良好而稳定的学习秩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实施情智教育,夯实美育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办学理念。围绕“营造“幽美、人文、活力”的情智校园;塑造“静思、能群、仁爱”的情智教师;培养“静思、能群、仁爱”的情智学生“的学校发展目标,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办学要求,明确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奋斗志向。在探索“课堂转型”的过程中,所有任课教师全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时间过程中来。 (一)办学规模。 目前,学校共有6个年级,13个班,400余名学生,30位教师。 (二)办学设施。 学校建有校园网,计算机房,排练厅,广播闭路电视系统,每个教室分别配有1台实物展示仪、教学彩电,并为学生配备学生专用桌凳和现代化的教师办公设施,为我校教师开展“课堂转型”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师资结构。 (1)年龄结构。50岁以上的2人,占7.1%,40岁以上的15

人,占53.6%,40岁以下的11人,占39.3%。 (2)性别结构。女教师24人,占85.7%,男教师4人,占14.3%。 (3)学历结构。中师学历教师有1人,占3.6%;大专学历教师有10人,占35.7%,大学本科毕业的有17人,占60.7%。 (4)技术职称。小学中学高级教师1人,占3.6%;小学高级教师26人,占92.9%;职称未被确定的1人,占3.6%。 (5)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3人,占10.7%;区级骨干教师5人,占17.9%。 二、课堂教学现状优势分析 (一)制度规范,指导到位。 学校为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在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将备课、上课、批改、科研等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校领导班子定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抽查,指导教师科学执教、人文指教。在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教导处严格按照既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评价,并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保护教师积极进取、努力工作的热情。同时,为了保证每名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校级领导实行年级责任制,保证每周按时参与年级组集体教研活动,并对教师集体教研活动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1、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深入落实市、区教育局的规范办学文件精神,在课程设置与落实、作业布置与批改、教辅使用与征订等方面加强管理,每学期开学初制定详细的推进计划,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

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1]

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摘要:评价一堂优质小学语文课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目标明确,教法得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个性差异,促进全员发展;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关键字:宽松和谐、全员发展、学以致用、五实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那么,一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根据课程改革新理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完全依靠故事、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来创设。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二、目标明确,教法得当。 一堂好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学内容应科学合理且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还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应当有针对性,没有一个教材和教案能适合任何学生。教师一节课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次创造性劳动。教师应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确定

公开课总结(精选8篇)

《公开课总结》 公开课总结(一): 公开课总结 3月下旬,学校安排了每学期的例行公开课,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是提高教学水平和 锻炼自身潜力的一次机会,透过这次公开课,自己在教学准备、讲课方式方法、教学互动以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得到了锻炼,个性是三位特级教师的课后点评更是受益匪浅,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自己的很多不足,主要体此刻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准备不够细致。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对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和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没有构成系统、稳定的教学方式方法,再加上脱离教学岗位时间较长,教学水平退步较大,就应说这次公开课是恢复自己教学水平、加深对新课改后教学模式转变认识的难得机会,但是,从接到通知到备课、准备、试讲,直至最后正式上课,整个过程中,自己对这次公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始终抱着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导致准备工作做的不够细致,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进行准备,突出了教学资料、方式方法和相关知识的准备,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充分思考到学生的理解潜力、认知水平和课堂氛围,讲课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 二是教学问题设置不够合理,课堂效果欠佳。由于本节课的资料学生已经学过,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了引导学生复习,个性是在设置教学问题的时候,侧重了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但是,从学生课堂的反应来看,问题设置的有点偏难;主要原因是没有思考到 时间间隔太长,学生大部分资料和知识要点已经遗忘,再加上本班学生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学生在问题解决上遇到了困难,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足够的成就感和信心,学习用心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三是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讲课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比较和问题教学的方法,形式相比较较单一,没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透过有效的方式激发起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要点不够直观,整体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主要原因是没有引入像教学演示、多媒体等这些比较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另外,对学生的引导也不是很到位,没有把学生的主体 作用突出出来,更多的是我在讲,学生被动的理解,再加上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导致课堂氛围有点单一沉闷,教学效率不高。 四是教学行为不够规范,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好。我认为,老师不只是用语言来教育引导学生,更多的时候就应是用无声的行动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但是,在这次公开课上,自己对细节关注的不够,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准确,板书设计不够合理、书写不够规范、资料与教案没有持续一致,反映出自己在教学习惯养成上还有必须的差距。 下一步,针对这次公开课暴露出的问题,认真进行反思总结,汲取教训,加强学习研究,用心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公开课总结(二):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公开课,也是第一次有这么多高水平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深入的评价,我感觉受益匪浅。课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多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嘴说。

一堂作文活动课给我们的启示

一堂作文活动课给我们的启示 江西省泰和三中刘良驹 下一节课,又是作文课。该写什么作文题呢?看到同学们那咬笔杆,绞尽脑汁,无话可说的样子,做老师的心里也说不出个滋味来。我们也常说:同学们要好好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来。但是同学们还是感到没素材可写。 办公桌旁边有两个中秋节时朋友送的井冈蜜柚,一直没有吃掉,一放就到今天了,两个半月了。噢,它们不就是今天作文活动课的最好道具吗?于是我把它们放到了讲台上,上一堂作文活动课——现场观察柚子、吃柚子,写柚子,写人生感悟。这堂课同学们很是兴奋,写作也跃跃欲试,我没有作任何提示,有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 我想我们的作文课,也该改改了,要真心实意地让同学们在快乐中体验生活,在快乐中学写作文。 两个“猥琐“的柚子 泰和三中八(4)班王玥 星期三上午最后一节课,刘老师抱了两个柚子来。 两个柚子的闪亮登场让班里沸腾起来。 “呜哇噢!我要吃!” “柚子!闹哪样啊!” “……咳,好吃么!” “放在这,干嘛?” …… 出乎意料,刘老师将柚子传了下来:“好好看看这两个柚子。” 柚子传到我手上时,我顿时无语。这……这柚子也太……太“猥琐”了吧!黄中透黑的颜色。个头不大,柚子皮上全是皱纹。我伸手摸了摸,感觉就像老人的脸。粗糙!捏了捏,好软,肯定放了很久。 我无语地把它传了下去。 柚子在班上转了一圈,回到讲台上时喊“我要吃”的呼声消停了不少。这两个“猥琐”的柚子,味道应该也很“猥琐”吧?想着,刘老师让王昊把柚子剥开,每组发个一两瓣。 看着手上发的柚子,我半信半疑地在一片“呃——还不错”的回答中拿起来咬了一口。 一股柚子独有的气味在嘴里漫开,酸甜的滋味仿佛获得了味蕾的吹呼。清香的味道久久回味,哇,味道不“猥琐”,相反,还挺好吃的! 一个柚子,表面的确不太好看,但里面的果肉却很美。 正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样。 小小的柚子,给了我极大启示。生活中,我们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要认清其实质。内在才是the most important(最重要的)!

大学启示录:如何读大学-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关于出国留学,对应现实性原则的是()。 1.0分 ?A、 英语能力达到 ?B、 办理签证 ?C、 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业 ?D、 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允许 我的答案:D 2 关于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报考情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分 ?A、 免推保研人数比例增加 ?B、 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招考人数比例一样 ?C、 报考学生中因追求学术理想的占大多数 ?D、 研究生报考和录取比例在3:1左右 我的答案:C 3 大学生应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原因是()。 1.0分 ?A、

可以通过毕业论文提高自己的能力 ?B、 可以通过毕业论文对大学学习进行梳理 ?C、 是大学毕业的重要要求 ?D、 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4 大学生参加社团的课题研究,应抱着()的目的。 1.0分 ?A、 研究成果能保研 ?B、 研究成果能申请专利 ?C、 研究成果能发展兴趣 ?D、 研究成果能带来名誉 我的答案:C 5 我国大学的核心功能是()。 1.0分 ?A、 科学研究 ?B、 人才培养 ?C、 社会服务 ?D、

我的答案:B 6 多数中国大学生的普遍共性是()。 1.0分 ?A、 目标清晰 ?B、 计划明确 ?C、 计划与兴趣吻合 ?D、 执行力较差 我的答案:D 7 下列关于研究生免推入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分 ?A、 免推并不意味着免试,被推学生仍然要参加面试 ?B、 名校学生在免推中占有优势 ?C、 获得免推资格的学生都被限制只能报考本校 ?D、 一些高校会通过组织夏令营、秋令营的形式确定免推人选 我的答案:C 8 大学生通过父辈关系就业属于()行为。 1.0分 ?A、

一堂不成功的公开课

一堂不成功的公开课 对高校课堂的反思 秦机子校汪蓉 一个学生的话还没有说完,下课铃声就不合时宜的响起,打断了这位学生的发言。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很显然,这节课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因为它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更遑论其他了。作为这节课的执教者我的情绪极其低落,从教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这样丢人过,想来想去都是高效课堂惹的祸,如果按照原来的方式教学,虽然不出彩,但也不会丢这么大的人。 日子就在后悔中过去了一日又一日,心情也在慢慢恢复中。情绪平复后,开始重新审视这节课。在领导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对这节课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在思想上对高效课堂不再排斥,有了实践的愿望。原来对高效课堂是不屑一顾的,认为那只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对学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主要还是靠老师的讲解。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要能应付上级的检查就行了,没有必要再日常教学中实践。但是这节课中的一点点尝试让我改变了这种观点。在这节课中,我班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并要求另一组的同学回答,当回答不出来时,提问的人来解答。如果仍有疑问,互相讨论,然后达成共识。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欠佳,但这一做法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这个肯定帮助我重新认识了搞笑课堂至于提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样回答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小组讨论决定。在这个

学习环节中,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时间和机会认真研读文本、自己设计问题,完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高效完全是立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长性的。这种观念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为目的,而是看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程度。这种高效观念与我以前的高效的观念有着云泥之别,我欣然接受了,乐意去实践。思想上由排斥到接受,这是思想观念上的一个巨大转变。 这节课,不仅让我在思想上接受了高效课堂,在行动上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被分成了两大组设计问题并回答。虽然给出学生提出问题的范例,知道了设计问题的方法。学生用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他们并没有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角度,不知怎样规范作答。评课时,有老师指出了这一点,并建议平时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接受的建议,我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专门指导学生如何分组、明确组员与组长的职责、如何合作。以文中的一节为例,告诉学生提问的角度、方法及回答的技巧。然后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针对文中的另一部分再次进行公开课的活动。学生的表现真令人吃惊,较公开课上的表现好得太多了。学生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相信,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学生最终会学会自主学习。学生的进步让我进一步认识到高效课堂的可行性。那么这节课充分暴露出学生的不足,可定了做法,明确了方向。这可是一般的教学所不能发现的,所以这节课虽然失败了,但谁又能说她不是下次成功的基础呢?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失败的公开课是太有价值了。

一节作业整理课的启示

一节作业整理课的启示 9月虽说以步入秋季,高温的天气却没有退去。今天下午,依然是骄阳似火。第三节是我的语文作业整理课。当我拿着早已准备好讲解的作业内容,去讲解时,我有些犯难了。这个班是我这学期刚接手的,早就听说这个班的学习态度不太好。虽说,才当了班主任、任课老师没几天,但已领教了他们的各种“劣习”。这不,这两天我正联系各课老师,在抓学生的作业不做和乱做问题。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去讲作业的。可是,现在是下午的第三节课了,学生本来就已经比较疲劳了,而且第二节体育课上,学生们个个都跑得满头大汗。再加上现在天气这么热,三楼上就更不用说了,学生还会有精神听课吗? 我带着一份担心向教室走去。刚到教室门口,便只觉得一股热浪夹杂着汗酸味扑面而来。踏进教室门,果然不出我所料。(如果是第一次来还会以为走错地方了)学生们横七竖八的坐着,有的靠着墙,有的两手捧着脑袋,有的趴在桌子上……个个脸上都“画”着同样的表情——无精打采。看我捧着作业本走进教室门,部分同学(班干部)挺直了身子,部分学生却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不耐烦的叹气声——“哎…” 见此情景,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枯燥的作业分析或学生自学效果可想而知。(还不如干脆让学生睡觉,或自由活动好。)我决定调整我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该怎么办呢?”我的脑袋开始飞快地转起来。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产生,这批学生的朗读、

写作水平比较差,我不正为这犯愁吗?不如这节课就来训练学生的朗读和习作吧。对就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活”起来。主意既定,我便把放在讲台上的作业本又捧到了旁边的桌子上。我的举动引起了部分同学的疑惑。我清了清嗓子,拿出十足的精神提高声音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因为刚好我平时找了些有关春天的素材保存在电脑里)此言一出,同学一下子来了精神,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感到十分惊奇。有些人更是迫不及待地问:“去哪儿?”“走,去多媒体教室!”在我一声“令”下,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去了多媒体教室。 来到多媒体教室,我提了个要求在欣赏之前先找一找课文中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很快小家伙们从第一课中找到了“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于是,我就让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了一遍,让大家一起来评一评。掌握了朗读方法后,自由练习、试读。接着有意识地请平时朗读不怎么样,表现机会较少地学生来朗读。配以一定地表扬,学生地积极性一下子高了起来。不少人见这些同学也受到了表扬,于是都争着要朗读,这可是平时课上难得一见的场景。 在充分朗读之后,我让学生回顾说说“春意盎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么把春意盎然写出来的。这当然难不倒他们。于是,我顺势又问:“跟陕北比我们江南‘春意盎然’时哪个更美?”这下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小家伙们个个争着要回答。“我们江南的春天更美。”“我们这里到了春天,百花盛开美不胜

谈教师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建议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定西市安定区区石泉学区:牛犇 本人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学校工作督查,就石泉学区课堂教学的现状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学区课堂教育教学现状,督促指导教师能够自觉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好课改精神,使全学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上台阶、上档次、实现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对全学区名教师进行了全面听课调研,给任何教师未打招呼随堂听课节,这次听课把课改调研与教学指导结合起来,把学习与检测结合起来,把反馈与培养结合起来。反馈的过程就是教材培训的过程,就是与教师互动的过程,就是课改理念再提升的过程,就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再创意的过程,现将听课调研踪述如下; 教师基本功 基础性评价 一、根据评价依据教师对基础的教学,教学效果的体现 对教材的开发、利用 发展性评价 教学设计创新 总体感知等各方因素的整合认为好的有:

二、欣喜的变化 1、教师认识有提高 通过校本培训和教研组活动,教师的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发现教师对听课相当重视,未进入课改年级的教师提前介入课改,用新教法、新理念处理教材,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2、课程改革有行动 全学区教师自觉贯彻落实课改精神是本次听课的一个亮点,大部分教师利用自制的教具、挂图、学校图书,电教仪器等现有课程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的渠道,增加信息量,使课堂密度大幅度的增长,培养了学生的大语文观。 3、课堂教学有变化。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立足点,是重中之重,调研中,我着中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大部分教师能按课程改革要求上课,许多教师正逐步进入新角色。教学中,教师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时空,让学生自己向前走;创造一个未来,让学生去把握。教师对教材注重剪裁,对学生注重感悟,课堂教学体现了个性化和人文性。教师精心设计促进学生学习,体现教师是新教材、新课堂的设计者。教师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协作评价,以评价带动师生交流,老师的多样化的朗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课堂上是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以实实在在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师生

难忘的语文课作文200字 一堂语文课

难忘的语文课作文200字一堂语文课 难忘的语文课星期五的第一节课,狄老师笑盈盈的对我们说:“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去游览一下我们祖国的名胜古迹。大家就和我这个”狄导“一起去游玩一下美丽的颐和园,好不好?”同学们都兴奋的喊:“好的好的!”狄老师大声说:“好,我们就乘上列车,来到颐和园吧!” 老师为我们先介绍了颐和园:“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狄导”滔滔不绝的说着,我闭上了眼睛,仔细的倾听者。忽然,我觉得自己好像在万寿山上,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黄的、绿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郁郁葱葱的树丛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老的城楼与白塔;昆明湖十分平静,像一块儿平整的碧玉……我的思想像一只跳跃的鱼儿,激起了小小的浪花。 介绍完了颐和园,“狄导”问我们:“你们最喜欢颐和园的哪个地方?”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叮——叮” 下课铃想了起来,同学们恋恋不舍地合上了课本,对着“狄导”说:“老师再见。” 这真是一节难忘的语文课,“带”着我们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 我喜欢上语文课我喜欢上语文课,我的英语成绩差不多,但是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都没有提上去,像我这样的人,同学们都会说我偏科。 但是我现在却喜欢上了语文课,为什么呢?有的同学说:“语文课除了读,就是写,一点儿意思也没有。”而我却不这样认为,语文课上老师教我们丰富的课内外知识,有时间,还给我们讲些有益的故事。一下课,同学们都恋恋不舍地跟老师说再见,好像一天只有一节语文课一样。 自从一年级开始就是苗老师教我们语文,苗老师上课十分认真,讲得很投入,我们听课时都入了迷。语文课的下课铃声响了……下一节课的上课铃声又响了。这一节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刚走进教室,语文老师的手机响了,但语文老师却置之不理,继续讲课。这时,数学老师发话了:“新艳,这节是你的课吗?”语文老师像没听见似的,继续讲课。数学老师敲了两下门,语文老师像是从梦中被叫醒一样,我们也像是从梦中被叫醒一样,语文老师赶紧一边走一边说:“快拿出数学书,上数学课。” 语文老师上课教得认真,我还特喜欢发言。只要是我见过而且会做的题,我一定会把手高高地举起来。每当老师不点我回答时,我急了,就会站起来举手,这时,老师看我这么勇跃,就一定会叫我回答的。 同学们,知道我为什么上语文课了吧! 语文课 这是我们三年级第一节语文课,这节语文课进行的是背诵古诗活动。第一关是齐背,第二关是小组背,第三关是男女对抗,最精彩的还是我们的最后一关——击鼓传花背古诗。 活动前,徐老师拿了一把古诗签,我感到非常害怕,心想会不会传到我呢?万一我被抽到了不会背怎么办呢?我的心里就像有只小兔子在跳来跳去。令我难忘的还是雷佳齐,老师在台上敲着鼓,鼓声一停盒子放在了雷佳齐那,那时候他抽到是一首《晓出净慈送林子方》,他上台我还以雷佳齐会背这一首古诗,结果他上台说了一句:“我不会背。”当时我大吃一惊,雷佳齐学习那么好,这首诗他还不会背?正在这个时候王正言举起了手,他和雷佳齐一同背出了这首古诗。在那当时我心里想:刚才鼓声停时刚好轮到我时为什么不和张惠博一块上去呢?我感到很内疚,失去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叮呤呤,下课铃打响了,要做眼保健操了。 这就是我们的第一节语文课,就在这紧张和精彩的气氛下结束了。 语文课小学到现在,我也上了不少语文课,但惟独有一节语文课让我印象深刻。

程翔公开课的启示

观程翔课《将进酒》有感 程翔,作为“最年轻的老特级教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值得模仿却也难以模仿的高中语文公开课。他通过对李白的诗作《将进酒》的讲解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语文课“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精彩。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一、传统关注与现代理念的完美结合。 传统语文学习中,定位于“教书匠”老师主宰了整个语文课堂,机械的将教参的知识“填鸭式”的输给学生,僵化的教学模式,突兀的作者介绍,笼统的字词辨义,肢解的课文分析,这些都使语文陷入了”有效教学”的困境。但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对基础知识的关注和对教师基本功的重视。在程翔老师的这节课中,他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将进酒》的多音字“将”和“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还”古今读音的区别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字词教学的重视和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意图。而且他动情的朗读,简洁的板书,形象富有逻辑的语言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点看,他并没有放弃对传统教学的关注。但是他的课却一点不僵硬,反而处处体现了语文教学新理念的生动之处。我们知道新程标准关于阅读作了新表述,他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整堂课程翔老师循循善诱,重点点播并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既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真正在阅读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技巧和人文底蕴的相辅相成 我们可以看出整堂课程翔老师并没有借助于多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来生成一个多彩的声画世界来给你直观的感受。可在这简单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李白的悲欢醉狂,其实这主要来源于他对课程的巧妙安排和对教学技巧的灵活应用。他首先让学生把握住了李白诗豪放、浪漫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思想。以作者悲-欢-醉-狂感情发展阶段为主线,合理的插入背景介绍。巧妙实在的问题设计充分发挥了其联系推动作用。像“李白在什么情景下写这首诗?”“高堂明镜悲白发”‘悲’的是什么?“人生得意须尽欢”‘欢’是发自内心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隐含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钟鼓馔玉”“古来圣贤”都不如“饮者”的追求?每一个问题都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环环相扣,不可替代。所以很值得我们模仿。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巧妙于无形的设计不是简单习得的,而是老师深厚的教学能力和人文底蕴的淋漓展现。正是程翔老师多年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使他具有了较高的教育教学素质,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才使他的语文课严谨却不乏灵活,稳重内敛而又自由生动,随性的“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我们若没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做支撑,只是简单的机械模仿,那就只会陷入邯郸学步的境地,落得个东施效颦的丑态。 三、真诚平和与儒雅气质的魅力感染 语文课最大的的性质特点就是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的技能和运用语文工具生活的能力,而且它还担负着塑造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和情操、审美判断的责任。老师的人文素养无疑对语文课人文性的解读和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就是:课堂上,老师让一个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课文,那个学生推荐了声音洪亮的班长,如果一般的老师可能就让班长读了,甚至直接会点一个举手

我在一堂课上得到的启发600字作文

我在一堂课上得到的启发600字作文 我在一堂课上得到的启发600字作文(一) 《我得到了 启发》我得到了启发蓼泉中心小学:范嘉乐在每个人身上,无疑有许多坏毛病。我也有一个坏毛病,喜欢乱动别人的东西,我觉得动一下是可以的。但当我听了范仲淹的故事后,我改变了这个错误的想法。范仲淹小时候家境不好,没钱上学,所以只好自学。白天,他去帮别人干活,晚上就点着小油灯读书。他从少年起生活就完全靠自己。他省吃俭用,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后来,他听说山东醴泉寺有个方丈很有学问,便不远千里来到寺中。平日,他和寺庙里的和尚一起干一些杂活,但一有时间他就向方丈请教。尽管日子过得很苦,但范仲淹却很满足。有一天晚上,范仲淹仍在挑灯夜读。方丈见他如此用功,就从厨房里拿了一块面饼悄悄地放到他面前的石桌上,然后轻轻的走开了。范仲淹看见面饼很想吃,但因为不知道这是谁的饼,所以他只是看了两眼,揉了揉眼睛又专心的读起书来。不一会,一只老鼠把那块面饼叼进了洞里。范仲淹很生气,就找了把铁锹,挖开了老鼠洞。谁知,老鼠洞里有一块石板,他好奇地把石板掀起一看,哇,里面有许多的银子。范仲淹不知是谁把银子买在这里的,就有照原样盖上了石板,用土埋了起来,回来继续专心致志的读书。范仲淹凭借这种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的精神考中了进士。自从听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别人的东西就算再好,它也不是你的。不能因为自

己喜欢,就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如果你也有乱动别人东西的坏习惯,那就在听了这个故事后改掉这个坏习惯吧。(指导教师)许万鹏 我在一堂课上得到的启发600字作文(二) 从这件事中 得到的启发 每个人都有金色的童年,当然我也不例外。我的童年好似调色盘,五彩斑斓。童年的我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唯独有一件,令我难忘。 记得那一次,我和爸爸到郊外爬山。来到山脚下,我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和爸爸攀登。一开始,我走在爸爸前面,心中沾沾自喜:哈哈!爸爸这“老古董”也太慢了吧,瞧我多快。”爬着爬着,到了半山腰,道路很陡,几乎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我已经累的气喘吁吁,精神如刚开的鲜花又凋谢了,真是经不起一点小挫折。但老爸像长跑冠军一样,精神还是那么充沛。爸爸爬了上来,看见我坐在地上无精打采的样子,走过来说:“怎么了,刚才还一股干劲冲天的样子,现在就垂头丧气的。”我抱怨道:“爸爸,这路太难走了,我的衣服都被汗淋湿了,我们还是不要爬了。”爸爸一听,严肃地说:“不行,做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继续爬。”我知道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只好继续爬。爬呀爬,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我眺望四周,看看美丽的景色,不禁赞叹起来......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摘要 本文先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接着从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就揭示了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字:地理,教学,分析 初中地理是初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结果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知识结构体系。目前,我国的初中地理教育方法存在着巨大的欠缺,还需广大的初中教育工作者尽力弥补,从而使初中生的地理教学更加完善。 一、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特征 二、1、图式教学是地理教学的独特方式 三、充分运用图式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独特之处。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仅上册就包括了实物实地照片、模式图、结构图、过程图、示意图、分布图、剖面图等,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相关结论,锻炼、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看,多种形式的图式教学,在初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电教媒体运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改革不仅体现在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革新等方面,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上。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信息的主要传递者。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之后,它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心理更加协调,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电教媒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虽然具有突出的优势,若使用不当,不但其优势难以体现,而且还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地理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 越来越多的学生厌烦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迫切希望自己能在

给高中生的第一节语文课

给高中生的第一节语文课 ——献给我的教育梦 同学们,你们好! 进入高中和初中就大不相同,人生感受,在许多地方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语文学习的范围也随着大大扩展,用《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对联来表达: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者原意是精通人情与世事才能在社会上立身安命。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世事和人情都是你要留意的。世事洞明,要求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看国家看社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能洞察辨析;人情练达要求我们明白人情世故,理解人性复杂,把握人物心理变化: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阅读和表达。 鲁迅的这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话传达的这一份责任感与关怀心,也应当是高中所应该拥有的。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我们身边的状况吧! 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文如下: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

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 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这确实让人担忧。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

精选公开课心得体会

精选公开课心得体会 精选公开课心得体会1 我代表徐汇区向全市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意在向老师传达一些二期课改的理念。 说句实话,二期课改的理念我们都会说,但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圆满,更要考虑先进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可操作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备教材到备学生”的转变。在这儿,我就想谈谈通过这堂课我的一些启发与收获,让我们共同切磋、学习。 这堂课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因为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获得发展,而发展又应当首先体现在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疑”中求“新” “疑”即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创造性地释疑。 就拿《爸爸和书》这堂公开课来说吧,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就安排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多为“‘珍宝’什么意思”等这样的表层问题,而在课堂上,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进一步提出了“‘我’为什么会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

而我在教学时则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疑问。 二、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牵着行,学生小心地跟着走,大量的时间在分析讲解中虚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如果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这堂课上,我就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找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后,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因为这本书是‘我’省下车钱好不容易买来的,所以会视它为‘珍宝’。”也有学生抓住“临时工”、“干零活”这两个词,说“这本书书是爸爸在生活十分窘迫的情况下给‘我’买的,其中包含着深深的父爱,所以我会如此珍惜。”再往下学,同学们又发现了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读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至此,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自己总结出了“我们”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的两个原因。 三、树立信心,“异”中见“新” “异”即求异,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积极、独立地探索问题。学生摒弃了单向线形的狭隘思路,就可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的广阔

一堂课给我的启示

一堂课给我的启示 时间:2019-11-14 13:38:37 | 作者:卢晓桐 人生的道路很崎岖,但从中收获不少甚至能照亮你未知的知识。一堂课中得到的启示也让你受用一生。 早上,第三节课,阳光还明亮地从窗外照射进来,阳光下的大树显得格外挺拔高大。一阵急促的跑步声传来,我和张锐芝正气喘吁吁地跑回教室,因为我和张锐芝一下课正想去去老师办公室搬作业,可却发现关门了,我们以为老师上来了,所以我们才那么急匆匆。 来到教室后,张锐芝就说:“怎么老师还没来,办公室也没开门。”我和她都疑惑地摸了摸头,紧接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给我们写作业吧!”张锐芝犹豫了一会,走上讲台严肃的大吼一声:“安静!给我写作业,吵的给我静坐。”我听从指示拿出作业写了一会儿。 可张锐芝有犹豫了一会小声地说:“还是读书吧!不然老师见了又要骂我了。”我心里忐忑地想:总觉得老师要来了,心里不住往外望了一下,感觉天气黑暗起来。尽管张锐芝说了,可同学们还是无动于终。 突然,正当我们写得起劲时,王老师走来,这气场连风都挡不住。王老师似乎今天心情很不好,脸上无比得“黑”。我们一见老师来了,立马拿出语文书,吓得赶紧收起作业,我害怕地咽了咽口水。老师见我们正在写着作业又没读书,脸色马上变得严肃眉头一皱对我们说:“写什么作业?”教室没有人敢说话,她指着张锐芝说:“是不是她叫你们做得?”有些人二话不说地说“是“有些人犹豫地说”是“”好!“他今晚加多两个作业。”王老师说道。 教室鸦雀无声,安静的出奇,静得连钉子掉在地上都听得到。王老师大声一喝:“所有的班干部听好了,是你牵着同学的鼻子走,而不是你被同学们牵着你走。如果这个班干部听别人的话那不就跟普通同学一样了吗?做班干部是因为你比普通同学强!”听完后,我心里想:原来班干部权力这么大这么光荣。我只望见旁边的张锐芝委屈难过的流下眼泪。我心想:这种感受我也体会到,我被老师骂过两次,两次挫折都让我激起斗志重头来过,所以我很有感悟。在那一瞬间,阳光猛然照进我的胸膛! 虽然,王老师训了我们一顿,可她在这堂课中讲了让我们一生受益的散发着自己魅力知识。 这堂课,我得到了一个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学生的原则就是这节是语文课就要读书;班干部的原则,就是我说的话你必须得听!这其实很简单,可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让我勇敢的面对着未来的挑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