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修改

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修改

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修改
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修改

论文题目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08级

学号 200824021127 学生姓名区航宇

指导教师韩月香

完成时间 2011年 6 月

肇庆学院教务处制

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

区航宇指导教师:韩月香

【摘要】民系,是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创立的描述亚文化群体的概念。人们习惯于把广东汉族居民分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本文对三大民系的概念逐一作出界定,并指出广府、客家、潮汕都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三大民系作为特定族群存在和繁衍的缘由,并不在于自然意义上的血统的纯洁性,而是植根于方言、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基础,除此之外,还从方言特征和民性特征两方面着手分别分析了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系广府客家潮汕

广东,背靠巍峨南岭,南临浩瀚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横亘北部的南岭山地,不仅是一条自然地带分界线,也是一条文化类型分界线。孕育、发生、成长于这条界线以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经过两千余年的开发,在土著南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博采其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之精华,经过长期的整合、融合、创新、升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区域文化体系。

广东独特的文化体系塑造的其独特文化个性,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研究成果也不少,例如《说是说非广东人》(叶曙明、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人是天下的眼》(王国梁、团结出版社)、《其实你不懂广东人》(雷铎、广东经济出版社)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广东岭南文化或广东人的民性。不过人们所谈论或理解的“广东人”指的往往只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府人,而且人们一般观念上的广东文化标签—粤语、粤剧、茶楼文化、年宵花市等等,其实也是意指广府文化。熟知广东的人都知道,广东人又分为三支,在粤东还分布着与“正宗广东人”的广府人泾渭分明客家人和潮汕人。

广府、客家、潮汕就是所谓的广东三大民系。

广东的民系文化是全国最具特色的民系文化。全国八大民系,广东独占其三,分别是广府、客家和潮汕(闽南民系的分支)三大民系。这些民系与中原和岭南土著有着浓厚的族缘、血缘和文化渊源。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他们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岭南民俗文化,即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也塑造了独特的居民个性:广府人以重商、开拓的商业文化著称;客家人以耕山、刻苦、重教的山地文化闻名遐迩;潮汕人则以亲海、冒险的海洋文化为人熟知。时至今日,三大民系仍各自保持其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和性格特征,共同构成了广东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风情魅力,并以各自的优势促进岭南文化的继续向前发展。

一、何谓民系

民系作为一个本土概念,并不为一般人所知晓,那么“民系”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民系,又称“次民族”或者“亚民族”,是指一个民族内部的分支,分支内部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相互之间互为认同,和民族认同相似。民系的认同一般有三个标准:语言、文化、地域。[1]

民系一词在用于汉族时,基本上只运用于广东、福建等省内各族群语言、文化、风俗等差异较大的地区。此外,就中文环境而言,只有中国大陆的学者比较喜欢使用“民系”(sub-nation)的概念,而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更多的是使用“族群”(group)的概念。

20世纪以前,关于汉族的差异性研究非常的少。到了30年代,作为客家研究开拓者、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意识到,汉族等庞大的民族会因为时代和环境的变迁,逐渐分化,形成微有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为了描述这些亚文化群体,罗香林创立了“民系”这个词,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其著作《客家研究导论》中提出,罗使用“民系”这一词主要是为了研究客家人的来源和属性的。

二、广府、潮汕、客家的民系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一)广府民系

广府民系,又称粤海民系,旧称番禺旧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广府民系是指明清两代广州府辖境内文化共同性最明显的那部分主体居民,他们以粤语广府片为母语,以珠玑巷为民系认同。广义的广府民系则包括全广东甚至所有地区的世代以粤语为母语的族群。不过,对是否应该将所有的粤语族群都定义为广府民系,学术上仍有一定的争议。

广府民系的界定与“广州府”这一行政区划概念有密切关系。三国吴大帝黄武5年(226年),析交州为交州和广州2州,广州由此得名。明代以前,广州作为州或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其辖境变化盈缩不一,但范围都是比较大的,隋代的广州(南海郡)辖境就包括粤中、粤北以及粤西部分地区。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广州府,对于广府文化有划时代意义。明代的广州府由元代广州路、桂阳州、连州合成,辖番禺、南海、顺德、东莞、新安(今深圳)、三水、增城、龙门、清远、香山、新会、新宁(今台山)、从化13县以及连州及连州所领的阳山、连山二县。清承明制仍设广州府,但析出连州及属县,并新设花县(今花都区)一县。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实际上是以元之广州路为基本范围,只是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在这一地域内明代新辟四县,清代新辟一县,因此,广州府的基本境域从元代开始就

一直稳定了七百多年。这一境域中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级行政区划之中,这对其民风民俗的融合是有很大影响的,有共同特征的地域性民系文化臻于成熟正是在这一时期。所谓的广府民系指的大体是这一地域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2]广东包含的汉族三大民系文化,数十年来人们对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致使有“潮学”、“客家学”之说。而对广府民系的研究却只在分散的、表象的层面上,这与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是很不相称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之不确定则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对“广府”界定一个比较严谨的、明确的概念,圈定一定的研究范围,是系统研究必须面对的一个基础性、前提性的课题。

(二)潮汕民系

潮汕民系的定义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潮汕民系指历史上潮州府所属各县以潮州话为母语的闽南系居民,主要分布在现潮州、汕头、揭阳三地级市,包括境内为数不少的客家人,其中一些由于通婚等各种因素已经闽南化,如潮阳谷晓镇、两英镇,惠来县前詹镇等的一些客家人就完全闽南化,这就是所谓“潮州人,客家祖的现象”。

广义的潮汕民系就包括海陆丰地区及潮汕核心区(潮州、汕头、揭阳)周边说潮州话有潮汕认同感的人,如梅州的丰顺、惠州的惠东。不过由于海陆丰一带长期远离潮汕大本营,大部分地区历史建置长期属惠州府管辖,又是广州通粤东传统商路的必经之地,颇受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影响,难免会对潮汕的认同感不足。

潮汕民系,也称潮州民系,与广府民系的定义一样,潮汕民系的界定也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分循州置潮州,因地临南海取“海水往复”之意,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1858年6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增开潮州府等十处为通商口岸。选定澄海县沙汕头(后改名汕头,并取代条约口岸部分“潮州”一词)一带,那时汕头并不为人所熟知,其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汕头一带引潮汕三江出海口,北通海峡,身靠南海,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已取代当时衰落的樟林港地位,成为潮州府属的中心港口。当时的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其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潮汕”一词开始传播。民国成立后,广东都督府下设潮梅镇守使,其中心驻汕头,汕头粤东中心城市概貌初现雏形。1921年,汕头建市,设立省直属市政厅,汕头成为粤东继潮州府城后的又一耀点。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潮”、“汕”共荣,人们便习惯于潮汕平原、潮汕人、潮汕话之类的说法。不过,

由于二战至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原因以及惯有称谓,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习惯称自己为潮州人。[3]

(三)客家民系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她是古时中原人南迁到赣闽粤间的山区,同化和融合了有关土著居民而逐渐形成的具有较独特客家方言、风俗习惯和文化心态的稳定共同体。[4]

客家是由历史上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南方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个颇具特色的汉族民系。根据专家学者考证,唐宋年间定居于闽粤赣交界区域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中原汉人,与当地俚、畲、瑶等土著民族经过长期的互动和融合,至南宋时彼此在文化上互相涵化,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当地原住居民的旧文化,也不完全雷同于外来汉民原有文化的新型文化。这种新型文化就是客家文化,其载体就是客家民系。

“客家”的称谓从何而来呢?“广府”的称谓与广州这一地名有关,“潮州”的称谓也与潮州地名有关,而“客家”称谓则不与任何地名有什么瓜葛。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可见,客家是相对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即外来人的意思。至于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统一的看法是由“他称”到“自称”。“他称”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福佬,即福建佬,是闽南人的别称)和广东沿海广府人,“称”出的;“自称”便是自我认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后来“客家”这个这个他称名词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所知,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但部分人还并没有接受这个名词,如在赣州一些县,桂东南和粤西等操相同语言的人自称“涯人”或“哎人”(因客家方言第一人称音同涯而得名)。

(四)三大民系的界定取决于文化因素

三大民系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泾渭分明,甚至在族源和血统也有所不同,但是,广府、客家、潮汕都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换言之,使三大民系之间相互区别的是文化因素而非血统因素。

大约在半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其著名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这样论述中古时代的民族与种族问题:

汉人与胡人之分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此为北朝汉人、胡人之分别,不论其血统,只视其所受教化为汉抑或为胡而定之确证。诚可谓“有教无类”矣,又此典为治吾国中古史最要关键,若不明此,必致无谓之纠纷。[5]陈先生的观点,虽针对中古史事而发,但对我们理解明清以来华南地区的族群或所谓“民系”的历史,同样有深刻的意义。陈先生的论述提示我们,族群问题

的核心是文化或“教化”,而不在于血统。

无独有偶,饶宗颐先生在2 0世纪 4 0年代主编《潮州志》,其“民族志”部分谈到“客家”与“福佬”(潮汕民系又称福佬民系,“福佬”即“福建佬”,因潮汕居民来自福建。)的关系问题,与陈寅恪先生议论的宗旨相当契合。

福老、客家以语言、礼俗为区别。其原操福老语者,移入客区则为客家;反之,客家入居福老语地区,其受同化亦然。百堠萧氏与潮阳同祖萧洵,今则纯为客家矣、松口饶氏、大埔杨氏迁往海阳不五六代,而子孙不复操客语,亦为福老人矣。[6]饶先生也为我们指出了这么一个文化现象,居住地域的变化,文化发生转换,民系的身份认同也发生了改变。

根据两位国学大师的论述,对于广东的三大民系的界定,可以这样理解:三大民系作为特定族群存在和繁衍的缘由,并不在于自然意义上的血统的正统性或纯洁性,而是植根于方言、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基础,民系身份的认同实质上是文化的结果。

民系的最根本特点是文化特征,民系的形成与其文化特点的形成是同步的。区分不同的民系,一是语言、民情民俗等文化特点,文化既是重要的族群边界也是维持族群边界的要素;二是族群的自我意识,族群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基于共同的文化特点,使族群成员产生对族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7]

所以,仅仅执着于从族源或血统来界定广府、客家和潮汕三大民系,只能是盲人摸象,无法真正科学界定三大民系的。任何族群离开文化都不能存在,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族群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因此这些文化要素基本上等同于族群构成中的客观因素。对民系的理解和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那些常常被后人不假思索地作为身份认同的各种标签和符号等的文化要素,例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珠江三角洲广府各姓有关于“南雄珠玑巷”,客家“宁化石壁”的传说;以及这些标签和符号等的文化要素是如何在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中被塑造出来。

如前面所述,民系最根本特点是文化特征,不同的民系以不同的文化相区别,文化是个体民系认同心理构筑的决定因素。那么广东三大民系作为特定族群存在和繁衍的文化特征又是什么?

三、广东民系的文化特征

总的来说,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分别可以如下表述: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处广东省中部,以城廓为基础而形成的广府人,其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城市文化,广府文化具有“开放”的商品城市特质;韩江三角洲平原是广东第二大平原,它地处广东省东部,以海洋为背景形成的潮州人,其文化指征可定义为海洋文化,潮汕文化具

有“冒险”的海洋开拓特质;客家人生活在粤东、北山区,这在山区背景上形成的客家人,其文化特征可以定义为山区文化,客家文化具有“固守”的山区农耕特质。[8]

对于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很多个方面来分析解读,例如民情民俗、生产方式或者饮食建筑等等,但我认为民系的方言特征和民性特征是两个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方言是民系的外在特征,是民系认同的第一要素;民性是民系的内在特征,是所有民系文化的塑造结果。

(一)方言特征

方言不仅是民系认同的主要外观标志,而且是一个表达与维系群体情感的纽带。当一个人用方言与同族人进行交谈时,不仅只是传达信息而已,还包含着一种同乡同族情感的交流。

曾有学者做过调查,当用“你主要根据什么特征来确认自己和别人是广府人或潮汕人或客家人?”这个问题进行询问时,有64.29%的广府人、62.73%的潮汕人和62.24%的客家人认为主要是根据方言来确认同族人的;另有17.14%的广府人、14.55%的潮汕人和13.29%的客家人则是根据血缘关系来认同的,还有10.0%的广府人,11.81%的潮汕人和11.89%的客家人是根据其居住地来认同的。由此可见,在民系认同标准中,方言在普通民众的观念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9]广东的三大方言,即以广州方音为标准音的广州话,称为粤方言;以梅县方言为标准音的客家话,称为客家方言;以汕头方言为标准音的潮汕话,属于闽方言。在全国汉语七大方言中,广东就占有三种。

广府人持粤方言,粤方言流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在广东三大民系中分布范围最广,是广东风俗文化的主要代表。珠江三角洲是粤方言分布的核心地带。在广东三大方言中甚至在全国的方言中,最为强势的是粤方言,它是全方位使用的方言,不但通行于日常生活的口语,也可用来唱歌演戏拍电影,还可以用于上课做报告。

客家人持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流传广泛,比较分散,主要流行于兴梅地区、东江流域,以及在粤北、粤东分别与广府、潮州方言区交错之处。客家方言在广东诸方言中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反映了客家民系形成时间最迟。

流行于粤东地区的闽方言,过去称为“潮州话”,现在一般称做“潮汕话”,简称为“潮语”。潮汕话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在外地,如广州人们又把属于闽南话支系的潮汕话称为福佬话,又由于广州话“福”与“学”谐音,故又讹传为“学老话”,意思是说潮州话古老难学,要学到老可见,潮汕话之难之复杂。

广东的各种主要方言,都是中原汉族居民在向南迁移中语言分化而形成的,由于这些方言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时间较早,从古代汉语接受下来的许多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都保持不变,相对于汉语的其他方言来说,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就更多。另一方面,广东古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主要有壮、瑶、

苗、畲和黎语,一般都可以统属于壮侗语族,这些方言在被汉语同化的过程中,本族语言的一些特点包括语音、语词和语法格式,也或多或少地为各地方言保存下来,因而使广东各方言表现不少近同之处。还有,广东各方言在近代都向海外广泛传播,华裔、华侨们大量使用广东方言,也把其所在国语言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词汇)吸收到本方言来,造成了广东各种方言都有大量的外语借词存在的情况。总之,较多保留古代汉语因素,保存有少数民族语言“底层”以及与海外语言频繁的交流,是广东方言的总体特征。[10]

生活在广东沿海地区的广府人和潮汕人与生活在内陆封闭山区的客家人相比

而言,因为距离中原官话地区遥远,语言更为古老,历来又不尚习学官音,经济生活倾向于海外,其民到东南亚谋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近二百年来愈演愈烈,所以文化性格更为开放。而这三种方言中最为开放的当属粤语,这是由于岭南文化自古得风气之先,具有善于吸收和补充新内容、新形式的开放性,多文化特色的兼容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而且粤语的核心地区广州和香港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很深,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外来语或者以其译音作为新词。

例如:客车-巴士;出租车-的士;球-波;衬衣-T 恤衫;

聚会-派对;胶卷-菲林;小商店-士多;小费-贴士;票-飞等等这种现象其他方言中也有,但都远不如粤语突出。其实这正是粤语的一贯作风,自古有之。它原本就是中原汉语、当地土话、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杂交品种”。直到现在,粤语中还有不少当年“百越杂处”的痕迹比如“这”说成“呢”,就和壮、侗、傣、黎、布依语相同或近似又如细想叫捻,抓住叫揿,一团叫一旧,便是壮语。乜、拧等字都念阴调,也和壮语相似;修饰词放在被修饰词后面,比如客人叫人客,干菜叫菜干,公鸡叫鸡公,牯牛叫牛牯,更是壮语的构词特征。汉语和壮语虽然都属汉藏语系,但毕竟不是同一个语族,粤语却能将它们融为一体。这种融会贯通、大而化之的神通,正是粤语和粤语文化的特征。[11]

对比粤语,潮州话、客家方言因地理环境的原因相对比较封闭其语言虽也受外来语言的影响,但相对于粤语明显保守和封闭,且自古至今,变化较小。

(二)民性特征

有这样一个对三大民系的形象比喻:广府人好比是美国人(爱好自由),潮州人好比是日本人(很是精明),客家人好比是犹太人(那样勤勉)。另外也有么一句话这样形容:广府人会花钱、潮汕人会赚钱、客家人会省钱。

人们对不同民系有这么明确的直观感觉,是由于三大民系不同的文化特质,自然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民性。

1、广府人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用,以及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商家中普遍供奉关公为财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间存在迷信命运,敬神奉鬼的风气。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

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2、潮汕人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清中叶著称一时的广帮商人,主要由广州帮和潮州帮商人组成,潮州帮商人在国内的东南沿海及江西一带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颇有势力。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他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

潮汕人的生活环境,使得其具有敢干冒险开拓、刻苦耐劳、注重义气、勇于任事、勤俭立业等民系特征,最突出的是强烈的凝聚力,由于外出谋生的人多,而生活习俗又有异于本土,为求发展拓业,潮人之间有一种互相照应、团结互助的风气。明清时期,在国内大商埠多设有潮州会馆;现代,在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组建有潮人社团。但其“省尾国脚”地狭人稠的边陲意识具有强烈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内向性。强烈的宗亲观念和地缘意识,也使得潮汕人对非本宗族或非本地域的人或事的排斥,表现出一种狭隘的种群观念。

3、客家人

由于南迁入粤较迟,平原的肥沃地带已被当地人和先期移民占据,故客家人多处闭塞贫困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俗语,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存。在长期的迁移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建设家园的淳朴民风。同时,又因为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都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以封闭式的生活为主,因而家族观念特别强固,保持着较多的从中原到江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最大的一个

特点是不同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意识,而是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为社会风气,

有“文化之乡”之称。历史上客家人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客家民系中,有一种颇为强烈的自信、自立、自强、自我奋斗意识,这是客家民系在独特生活环境下的历史产物,但同时也有一些不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容易趋向于封闭、保守的小生产意识。

总之,广东三大民系是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方志学研究的绝好素材,也是现代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文化土壤,研究三大民系的意义很大。

参考文献

[1]王东林.民系理论的初步探索—客家学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3):38-43

[2]艾小辛.什么是广府民系[J].神州民俗,2009(3):6-9

[3]See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4353778.html,/view/3474.htm[N/OL].

[4]王洪友.客家概念的界定与客家民系形成的判据[J].嘉应大学学报,1998(1):105-109

[5]陈春生.地域社会史研究中的族群问题—以“潮州人”和“客家人”的分界为例[J].汕头大学学报,2007(2):73-76

[6]同前注

[7]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7-198.

[8]冯秀珍.广东三大族群的形成、特征与研究意义

[N/OL].See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4353778.html,/fengxiuzhen/art/221631.html

[9]同注[7]:478.

[10]See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4353778.html,/gdgk/sqgm/sdmx/200709/t20070912_19871.htm[N/OL].

[11]钱伟.广东三大方言对比[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0(4):5-7

文化是什么有关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很难一下子讲清的问题。俄国革命大师列宁在一篇文章里也承认,文化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概念。当下中国对此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文化就是文化部管的那摊子事。在这些人眼中,文化实际就是文艺,因此文化通常与娱乐被归在一起。另一种回答则是泛文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构成文化。譬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我们的大小便都与文化有关,--排泄文化。据说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试图给文化定义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可谓蔚为大观。 如果对这300多种定义作一粗略梳理,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第一种是广义获狭义的定义法,第二种是功能性或主体性的定义法。 第一种定义方法 A.广义定义:将文化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总称,或定义为人类生存方式。 这里要解释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大多数人文社科界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物质性、外在性的表现。一当人类开始使用石器,文化就产生了,但文明的出现要晚得多,一种文化只有在发展出了文字、金属冶炼与宫殿城墙时,才可谓产生文明。历史学家汤因比、斯

宾格勒都属于广义文化论者,他们都认为文化(文明)是一种生命体,有发生、发展、衰亡的不同阶段。 B.狭义定义:仅指精神性、观念性的东西。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反对文化的广义定义,他认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版前言第三页) 第二种定义法 A.功能性定义:笔者在漫话人文系列之四中,将文化定义为一种规则,这就是功能性定义。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也属于功能性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原始文化》1871英文版第一卷P.1) 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属于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功能性的。沿着这一思路,美国学者克鲁克洪 (C.Kluckholn)则提出了更精细的文化定义。 B.主体性定义:所谓主体性指的是文化的"属人性"。文化的主体性由于隐藏在文化的功能性之中,因此往往容易为人忽视。进入20世纪后,文化的主体性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德国学者格奥尔格西美尔首先看到了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区别。他批评,自工业革命以来,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 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精编WORD版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限3000字内) 1.1核心概念的界定 "优化合作教研,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发展"。合作教研是指教师为完成共同的教研任务,达到共同的教研目标而分工协作展开专业性的教研活动,"优化合作教研"是在合作教研的基础上,以目标共同性、智慧共享性、过程协同性、个体独创性为基本特征,运用小组合作、资源积累等组织形式,通过研讨式教研、案例式教研、沙龙式教研、课题式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具体操作方式,提高合作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的合作大多是指本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学习合作",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劳蒂(Lortie)曾经对教师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人主义,即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共事和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劳蒂,1975),并从教师工作与环境、教师的心理品质两方面对导致的原因作了分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对教师文化进行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开放的、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流动的马赛克"(the moving mosaic)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文化的一种发展。这为合作教研提供了理论依据。

(完整版)关于课题概念的界定

关于课题概念的界定 课题概念界定就是对课题的关键词做一个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概念或词语我们看起来很熟悉,但要说出确切的意思又说不清楚。概念界定就是要把这些看起来熟悉又说不清楚的词语说清楚,讲明白。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不仅对于课题的清晰表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课题的实践操作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研究者对所研究课题基本概念的理解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话,那这个课题就无法研究,因为,科学性是选题与研究的基本前提。因而,做研究要实实在在地把课题研究涉及到概念、术语弄懂弄透。 (1)界定的内容 ①研究范围的界定 对研究总体范围的界定既关系到研究对象(研究样本)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课题名称如果没有对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限制的话,在研究计划里就要做一个界定。例如:“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这里的“学生”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学段上分,学生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从区域上分,学生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等;从性别上分,有男生和女生,等等。到底研究哪一类型的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②模糊概念的界定 在课题研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模糊的概念,内涵不清楚,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青年教师”“品德不良学生”等等。作为研究的对象,这些概念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的定义。例如“学困生”这个概念,由于有多种解释,就必须加以界定。在课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计划中,主持人对“学困生”作了如下的界定:“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而又长期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学生”。一般来说,给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对概念的界定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自圆其说。 ③关键词的界定 一般情况下,关键词的涵义都很明确,无须解释。例如“高一学生”。但有些关键词的涵义不是很明晰或有多种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根据研究的需要加以界定。把关键词界定清楚,可以使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研究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内容成为一个有确切涵义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界定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及界定”的写法 令狐采学 课题核心概念的写作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把以下三种情况作为课题的核心概念。㈠课题名称中的特定概念 比如《“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其中的“我能行”就是一个教育中的特定概念。 ㈡课题名称中的关键词 比如《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其中的“提高阅读效率”就是关键词组。再如《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探究》课题中的“规范草稿”。 ㈢课题名称中公众表述不清的词组 比如《小学科学以探查促进学生交流的实践研究》探查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个词组,也是没能成为公众理解的,他就是一个核心概念。 只有把握了核心概念,课题研究才能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准确科学。 三、怎样给核心概念下操作定义?

㈠着眼过程 例如在《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研究》中对核心概念“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从生成的过程角度来下操作定义的。 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把学习的本质定位在立足个体资源,确保课堂整体交往的层面,学习中,教师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指导学生在小活动中展开自主探索行为,以获得生命潜能的不断开发与生长。 要能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必须分析清楚以下几点:⑴生长点是什么? 学生的“原知识、经验(包含体验)与优势”是自探性学习小事件得以有效生成的生长点。 ⑵生成的动力是什么?“课堂矛盾与个体需求”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动力。 ⑶生成的过程是什么?“整体交往”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 ⑷生成的终点是什么?“提升生命质量”是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最终目的。 ㈡着眼内容 例如在《基于统整理念的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给统整概念下操作定义是从统整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出发的。 统整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社会学含义 文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从原始人的石器到现代社会的机器人,从兰州街头的拉面馆到美国的麦当劳快餐连锁店,都可以用一个名字来称呼,即文化。文化这一术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社会一词。 汉字“文”与“纹”义相通,即交错画成的线条,这是最原始的花纹,亦即是最早的艺术。文的反面是野,文化是一个过程,是由野变文的过程,亦即由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过程。“文治教化”,文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是指感化、教化。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就是文化。“文化”一词,中国古来已有。古籍《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含有“文化的意思。汉朝刘向的《说苑》也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话,这里,“文化”实际上是指文治教化的意思,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 在文化的发展史上,与食物有关的文化,居于首要地位。英文CULTURE来自拉丁文CULTUS,有耕作的意思,也有为拜神而劳作的意思。它主要的意思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在古代农业社会里,一般人类的日常生活,都不外乎拜神与耕作这两件事,后来才发展出现代意义的文化和知识。可见,文化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文化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人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的消费者。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人是文化的产物。人创造文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通过劳动,一通过交往。凡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文化。在一定的人口和环境的前提下,劳动以文化的创造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历来是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是心理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所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英国文化人类学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文化的起源》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泰勒认为,文化是人后天获得的广义生活方式的总和,而非天赋本能的东西,同时也含有精神、理念性的价值。它遍及人类行为所及的一切领域。他更多地把文化看作信仰、价值、艺术等精神性的东西。 社会学所讲的文化,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对于复杂纷纭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一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 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这一定义强调了“文化”的核心——精神层面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国最早使用“旅游文化”这个概念是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 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中。 旅游文化概念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题、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内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旅游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文化结构中层,精神文化潜沉于文化结构的里层。 旅游文化的结构1:旅游主体文化【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观、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政治主张、思想信仰以及旅游者的职业、生活背景等。】2旅游客体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文艺文化、景观文化等。】3旅游介体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教育文化、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行规制度等。】 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事象纷繁、特征多样,是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旅游文化的功能:旅游文化具有10大功能:保存、认知、教化、启智、愉悦、凝聚、交流、经济、审美、规范功能。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法、系统分析法。 研究意义:1 有助于人们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2有助于人们认识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4有助于加强学科建设。5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当代旅游文化特征:1旅游目的的多样化2文化动机、回归自然动机强化 3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4自助游、自由行渐成时尚。 旅游主体消费行为中的主要文化表现:1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生态环境、社会环境)2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生活方式)3中西方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差异表现(在旅游动机强弱上的差异、在旅游需求心理上的差异、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的差异、在旅游方式选择上的差异、在旅游消费支出上的差异、旅游习俗的差异。) 旅游主体审美文化考察:1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A中国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B中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限3000字内) 核心概念的界定 "优化合作教研,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发展"。合作教研是指教师为完成共同的教研任务,达到共同的教研目标而分工协作展开专业性的教研活动,"优化合作教研"是在合作教研的基础上,以目标共同性、智慧共享性、过程协同性、个体独创性为基本特征,运用小组合作、资源积累等组织形式,通过研讨式教研、案例式教研、沙龙式教研、课题式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具体操作方式,提高合作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的合作大多是指本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学习合作",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劳蒂(Lortie)曾经对教师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人主义,即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共事和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劳蒂,1975),并从教师工作与环境、教师的心理品质两方面对导致的原因作了分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对教师文化进行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开放的、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流动的马赛克"(the moving mosaic)

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文化的一种发展。这为合作教研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从"合作教学"概念出发进行的教研不少,有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试验",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的互动教学模式,但是在合作教研方面,严格地依据"教研"概念进行的合作教研的系统教研尚不多,多数教学合作的探究主要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并且着眼点主要是课堂,而对教研本身,如教研活动、拟定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研究、备课等是否可以打破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采取合作的形式,以期形成学校合作教研体系和合作教研的操作系统缺少系统的研究。基于国内外对合作教研的现状,我们认为系统地开展优化合作教研具有教育价值。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合作教研的优化模式为校本研究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实现教师个人素质发展与群体智慧提升间的平衡,让教师在合作中学习、实践,在共同分享、提高中实现专业发展,是体现和增长教师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对改变青年教师的工作氛围、幼儿园的文化结构,真正形成"学习化组织",从而提高教学活动效果,促进孩子的发展,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年教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成为教学骨干,是深化教改,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头戏"。关照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活状态,培育群体合作精神,有利于青年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助于良好学校文化的建设。 研究目标

企业文化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文化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文化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文化模式,乃是每一个别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具有特定建构方式的文化体系。它是企业在其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生成若干文化质点,这些文化质点在不断的文化整合过程中成为丛结,进而成为模式、体系。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模式是由企业文化的深层结构,即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结构决定的;而企业的目标、制度、作风、风尚等则是由企业文化模式决定的企业文化形态。实际的情形是:企业文化模式的实体只能是指价值观、思维模式、企业精神等,而企业制度、企业民主等,企业实体和企业家及职工(大脑),这是它(文化模式实体)的载体,即三种基本形态;企业文化的三种基本形态亦即企业文化模式的三种基本形态。 表:氏族文化与市场文化的特征比较(略) 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教授J?斯洛坎和J?凯尔在对美国若干家公司进行了调研之后,提出两类不同文化类型(即不同文化模式)的公司特征。据此,再加上其它一些企业文化模式的情形分析,我们可以把握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载体的经营普适性。凡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模式,其组织载体一定是经营性的企业组织,不是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学校、家庭、连队等都不能成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模式的载体,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和条件。不论是氏族型公司还是市场型公司,不管他们在个人与组织间关系上如何不同(一个是亲情关系,一个是合同关系;一个相互有长期承诺,一个只有短期承诺等),或其它方面又有多少区别,也都是一个有独立财产,进行独立生产经营的法人。 反过来说,只要是企业,不论其大、中、小,不论它属于哪个行业,不论它在哪个区域……, 都有其特定的企业文化模式。IBM 有IBM 的企业文化模式,松下有松下的企业文化模式;我国的企业又有我国企业的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第二,生成的长期积淀性。企业文化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人为“建立”的。如在个体与组织关系上,不论是氏族型的(对待本公司历史、传统、风格、意识),还是市场型的(对个人利益的依赖,讲究功利主义),都是在企业长期生产实践及其特定文化氛围陶冶下形成并不断复加、累积起来的。氏族型企业,公司和成员之间相互长期承诺,前者对后者提供安全保障;后者对前者忠心耿耿。 这类文化在长期而彻底的社会化过程中促成了公司内部团结。成员遵循传统方式逐步得到晋升,年长的雇员为后来者充当良师益友和榜样,从而使公司文化规范(通过制度、文字、榜样三种载体)得以代代相传,延绵不断,形成日益巩固的文化模式惯性。市场文化型公司的企业文化模式大

最新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界定资料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及界定”的写法 课题核心概念的写作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把以下三种情况作为课题的核心概念。 ㈠课题名称中的特定概念 比如《“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其中的“我能行”就是一个教育中的特定概念。 ㈡课题名称中的关键词 比如《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其中的“提高阅读效率”就是关键词组。再如《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探究》课题中的“规范草稿”。 ㈢课题名称中公众表述不清的词组 比如《小学科学以探查促进学生交流的实践研究》探查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个词组,也是没能成为公众理解的,他就是一个核心概念。 只有把握了核心概念,课题研究才能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准确科学。 三、怎样给核心概念下操作定义? ㈠着眼过程 例如在《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研究》中对核心概念“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从生成的过程角度来下操作定义的。 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把学习的本质定位在立足个体资源,确保课堂整体交往的层面,学习中,教师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指导学生在小活动中展开自主探索行为,以获得生命潜能的不断开发与生长。 要能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必须分析清楚以下几点: ⑴生长点是什么? 学生的“原知识、经验(包含体验)与优势”是自探性学习小事件得以有效生成的生长点。 ⑵生成的动力是什么?“课堂矛盾与个体需求”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动力。 ⑶生成的过程是什么?“整体交往”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 ⑷生成的终点是什么?“提升生命质量”是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最终目的。 ㈡着眼内容

例如在《基于统整理念的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给统整概念下操作定义是从统整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出发的。 统整 本课题的统整指的是教学资源的“整理”与“统筹”,核心是立足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有序呈现。具体包括教材内容的结构调整,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课堂内容与课外资源衔接。 调整教材内容的结构,就是把一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组成一个大整体,重新编排,层层梯进。 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是指教材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系统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课堂内容与课外资源衔接,是指将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及时充实、整合、生成学习素材,使之具有互动性,将数学知识或生活情境、活动有机统整,引领孩子们与大脑中原有的“图式”联结起来,并在探索中循着自己的思维“舞步”,让情感、思维与技能同构共生。 ㈢着眼问题 例如在《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中,对核心概念“规范草稿”的定义是从草稿本身的属性出发设计的。 规范草稿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发现学生不注意正确使用草稿,随意性大,书写习惯差,使用效率低,直接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规范草稿显得非常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规范好草稿书写格式,规范好草稿的书写内容,规范好草稿的使用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有利于学业成绩提高的学习习惯。 ㈣着眼指标 比如在《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课题中,核心概念是“提高阅读效率”,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从阅读效益的指标中生发出来的。 提高阅读效益 提高童话教学的阅读效率就是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学习童话时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恰当的指导、督促、评价、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多读、多讲、多写、多演童话故事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得以全面发展。 ㈤着眼文献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第一章 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有哪些特点; 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 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一、文化的含义 关于文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存在仁智之见。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清晰地界定出文化的含义。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三百种的表述。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贲卦·彖传》中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意指治国者必察于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且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规范,由此推及,以化成天下。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①可见,当时中国人的理解,“文化”是指通过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而对天下民众实施教育感化的一种方法。 “文”与“化”两字合用则在汉朝正式出现。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②意谓圣人治理国家是先利用文化和道德使众人服从,不通,然后才运用武力压服。不难看出,文化是相对于军事战略的一种治国方法。这也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最早的出处。 在此之后,人们大抵就在文治教化、文德昌明的意义上开始了“文化”一词的使用,如六朝齐人王元长在其著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歌颂“大齐”的丰功伟绩时就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汜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③的句子。西晋诗人 ①程颐. 周易程氏传[M] //李光地. 周易折中. 成都:巴蜀书社,1998:558. ②刘向. 说苑校正[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③王融. 全齐文(第十三卷)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7:2860.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目的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目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2、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我认为:小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应包括:主动预习课文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阅读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主动练习的习惯等一系列好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步骤、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1、通过预习,学生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培养小学生高年级学生主动预习的兴趣,提高质疑能力。 3、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4、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 二、拟定的研究步骤: 1、学习、查阅有关资料,拟定可行性实施方案、措施(2008.12——2009.3) 2、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预设出预习能力的培养方案(2009.4 ——2009.5) 3、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研究案例分析)(2009.6——2009.9) 4、研究总结(撰写研究结果报告)(2009.11)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行为指标:中年级进行预习能力与行为习惯关系的研究;高年级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与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中年级:1、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 2、上课能专心听讲,自觉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3、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觉得学习不难; 4、每天能将自己的学习资料进行整理,以便查找; 5、针对预习时的疑难能主动和同学探讨、交流。 高年级:1、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提高质疑能力;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数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国人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成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似乎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文化;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每一件什物,几乎也都浸润着浓郁的中华文化。但是一旦旁人问起来,要你用三言两语准确地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恐怕多数人都会瞠目结舌,不知从何说起。毕竟,中华文化支脉太庞杂、流变太频繁,要想真的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是不容易办到。不要说外国人不解,就连中国人自己,怕是也会觉得茫然。前面那几位中国人在老外面前所遇到的尴尬,其实也是不难理解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因为中华文化太丰富、太精深,所以我们觉得实在很难理出一个头绪。而相对浅易的美国文化,就容易理解多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人的一些日常行为中,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髓。比如说,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经权之道等等,就是很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总体来看,中国文化有如下几点鲜明特征,值得我们注意: 中庸,是圣人孔子所极力推崇的“至德”,孔子心目中的

理想道德叫做中庸。中庸之道,实在是中华民族累积凝成的民族智慧。中庸的精义,似乎不出《论语》的一句话,那就是“过犹不及”。就是说,万事都不要过分;如果做得过头了,那还不如不做。然而时下许多人所理解的中庸,却成了做事无原则、无标准、和稀泥、不偏不倚、模棱两可、首鼠两端的代名词,似乎奉行中庸之道的人都是庸庸碌碌、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这实在是对中庸真义的误解。为人如果做到了“中庸”,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呢。 要身体力行“中庸之道”,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越了限度就不好了,哪怕是好事也会因此而变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了头还不如做不到,这就是“过犹不及”。我们不妨拿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形容词 来举例:“怯懦”是“不及”,“张狂”是“过”,而“勇敢”则是“中庸”;“吝啬”是“不及”,“奢侈”是“过”,而“慷慨”则是“中庸”;“自卑” 是“不及”,“自负”是过,而“自信”则是“中庸”。试问,这样的 中庸,又有什么不好呢? 中庸的现实意义,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是“合理化”。朱 熹解释中庸说:“凡其所行,无一事之不得其中,即无一事之不合理。”管理的中庸之道,正是今日大家所重视的“管理合 理化”,要使个人的自由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重视团体不必轻忽个人,注重现实同时并不抛弃理想。 至于一项措施合理不合理,还要看时空能否配合,所以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文化一词有多种定义,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如哲学、宗教、科学、艺术、道德等。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所以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一定社会经过学习获得的、用以指导消费者行为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的总和,偏重于狭义文化的方面探讨。 文化具有习得性、共享性、无形性、发展性等的特征,下面将一一阐述。 一。文化的习得性 每种文化都是人们通过学习而得到的,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者是"文化继承",即学习自己民族或群体的文化。正是这种学习保持了民族或群体文化的延续,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或群体个性。中华民族由于受到几千年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强烈的民族风格与个性,仁义、中庸、忍让、谦恭的民族文化心态表现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就是随大流、重规范、讲传统、重形式等。而西方文化则重视个人价值,追求个性消费。 二者是"文化移入",即学习外来文化。在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演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学习、融进其他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内容,甚至使其成为本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的典型特征。中国人习惯了穿西装系领带就是学习西方简约的服装文化的结果。 二。文化的共享性 构成文化的东西,必须能成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所共享。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在传播文化中更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而媒体中的广告则不时地向受众传递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怎样穿着才合适,怎样装饰自己才体面,拿什么样的食品招待客人才不落伍等等。 三。文化的无形性 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和引导就如同商品的价值一样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自然而然。比如我们每天刷牙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有些地方根本就不刷牙或以不同方式刷牙,这些是受到卫生文化的无形影响的结果。 四。文化的发展性 为了满足需要的功能,文化必须不断改变,以使社会得到更好的满足。导致文化变迁的原因很多,诸如技术创新、人口变动、资源短缺、意外灾害,在当代文化移入也是一大原因。文化的变迁,最明显的是表现为流行时尚的演变。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概述 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人的消费及其他行为,因而对于珠宝营销人员而言,充分了解和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此简要的介绍几种与消费心理有关的核心价值观。 一。中庸之道 大理学家朱熹认为,中庸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通俗的讲,中庸的主要涵义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标准或常规,超过或者未能达到这个标准或常规都不利于事本身的发展,最理想的结局就是遵守这一标准或常规,做到不偏不倚。 中庸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几千来一直深刻地制约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凡事讲究"度",反对超越"常规"的思想和行为,反对根本性的改变,强调持续和稳定。这种价值观反映在消费者行为中,就是强调与人看齐,强调与社会保持一致的重要性(即消费心理中的集体主义取向);反对超前消费,反对消费中的标新立异(求同、重传统);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4000字内)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互动”,也叫交互(Interaction),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缺乏互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的力量或“给养”就难以发挥。 2、“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3、“互动交往”教学方式:以集体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学习者通过与教师、同伴、文本课程等之间的对话,在互动中分享经验、融通视界、建构知识的意义,沟通彼此的理解,提升生命的境界,形成富有人情味的教与学活动。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本课题从对作文教学互动策略的研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研究、数学课堂师生如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的研究三个方面入手,强调学校里互动教学的构建,努力从各方面实施三个子课题的设计,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本课题,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提高。 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对有关理论书籍的学习及对国内外有关互动教学研究的资料进行收集和研究,使我们所立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方向更明确,方法更科学,以保证课题的研究质量。 2、问卷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继而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3、座谈研究法 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结合学习的体会,谈谈他们的认识,指出互动交往教学方式中还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有效的教学方法。 4、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评价分析,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 5、个案研究法通过课堂中某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小组学习中的某个具体环节,深入研究影响小组学习中

文化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选,育,用,留)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选用一些人,对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把他们放在自己合适的岗位,最后选择把优秀的人留下的一系列管理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 1,人性假设理论x理论-泰罗(经济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梅奥(社会人假设)y理论-马斯洛(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2,人本管理理论–尊重,关心,发展,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以被管理者为主体实现人的价值环境-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信任人手段-制度化,科学化,标准化,严格化,经常化方法---坚持自觉自主自控的原则原则-需求定位与能力意愿定位3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奥德费的EGR理论 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成就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费洛毋的期望理论(努力-绩效-回报)公平理论-亚当斯(研究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强化理论—撕金纳激励实施系统的构成1,目标与成就激励2,工作兴趣与体验3,人际关系与互动4,思想教育5,物质利益驱动 人力资源规划:组织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中根据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任务要求,科学的分析与预测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组织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需要的人选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1人力资源供给预测2需求与供给比较3.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规划书的程序:计划时间,计划目标,目标情景分析,未来情景分析,具体内容(执行时间,负责人,检查人,检查日期,预算)计划制定者,计划制定时间 工作分析的含义:也叫职位分析,岗位分析,它是指了解组织内的一种职位并以一种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够了解这种职位的全过程。 工作分析的内容:工作规范(一般要求,生理要求,心里要求)工作描述:工作识别工作编号,工作概要,工作关系,工作职责。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工作描述又叫工作说明,职位描述,岗位说明,职位分析,岗位分析 工作分析的方法:资料法,观察法,面谈法,问卷法,工作日志法 招聘的含义: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通过发布信息和科学甑选,选择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 招聘的内部渠道优点:1,激励员工的内在积极性2,人才获取的费用少,成本低3,人员可信,磨合期短4,保持企业内部的稳定性 缺点:容易近亲繁殖,不利于创新2,容易形成企业内部人员的板块结构3,可能影响高层领导的不团结4,可能因为领导好恶导致人才流失或出现裙带关系 外部渠道优点:1,因事人求才,广招贤人2,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3,受现有组织人才关系影响较小4,大大节省培训费用 缺点:1,挫败员工积极性2,磨合期长3,人才获取成本高 什么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法:不指定主持讨论的组长,也不布置议题和议程,更不提要求,但要给一个简短的案例,即介绍一种简短的情景,其中隐含着一个或数个待决策和处理的问题,以领导小组展开讨论。 员工培训的一般内容:培训需求分析—拟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计划—培训结果评估 绩效的含义:是个体和群体的工作表现,直接成绩和最终效益的统一体

群文阅读核心概念界定教案资料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群文阅读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出。在此之前,日本的“群书阅读”、港台的“多文本阅读”、江浙的多篇课文的教学、多本书的阅读可作为“群文阅读”的源流。树人教育研究院通过缜密论证,开行业先河,在国内首次系统深入的建构起“群文阅读”的理论体系。 2.群文阅读:由树人教育研究院专家论证后明确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广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形态,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阅读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不同平台载体上,在复杂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从而实现阅读者个体自我或社会意义的构建。狭义的群文阅读是指一种教学方式。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某个议题选择若干篇符合教学需要的一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习,学生通过对多个文本的体验、思考、讨论来构建意义,实现学生阅读力的提高。 本研究所指的群文阅读,是一种狭义的阅读。那么从单篇到“群文”,对阅读教学而言,意义究竟何在?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谈了三点:意义一: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意义二: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意义三:努力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儿童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的精读教学的模式,让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赵镜中教授概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教学。“群文阅读”是新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阅读理念,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