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 散文微专题【高考专题复习】

高中语文 散文微专题【高考专题复习】

高中语文 散文微专题【高考专题复习】
高中语文 散文微专题【高考专题复习】

理清文脉把握情感领悟旨意

——散文微专题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题

人在山水间

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②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③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④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么冷艳,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⑤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者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者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我将手伸入

水中,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一个当地人说:只需再有几分钟,你的这只手就可能报废了。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

⑥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人类自其诞生以来就无法抗拒水的巨大诱惑,所以人类只能臣服于水的定律。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重要角色,以及有了同水的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本质关联,人类才具有了存活的可能及其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才最终一步步地实现了人丁的愈发兴旺、族群的更加壮大,以及对于人类生命历史进程的文明缔造。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又一重大选择,大凡具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常常是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开始的所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城郭和古代村落,莫不是因为有了水的缘故才固定下来,并在漫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后成为现代意义的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

⑦作为与水同在也与水同行的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初的人类大多是山民,他们不仅选择山上的洞穴居身,而且以山里的林木果实为食。或许是为了彻底摆脱猛兽们的袭扰和威胁,也或许是因为山上有限的食物不足以供养生命的存在,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人类主动选择了对于山的群体性撤离。人类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山,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常常牵挂着山,并怀揣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重回山中,或者是探访那些隐藏在深山的自然秘境,或者是展开一段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

⑧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

(取材于冯源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

..眺望:探寻,追求。

B.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

..了一遍洗濯:净化,滋润。

C.突兀

..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突兀:突然,出乎意外。

D.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

..憬悟:憧憬,向往。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的“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形象地突出作者面对高山的畏难心理。

B.文章第②段的“灵魂意义”,在这里指对自然世界中的一座座高山生发出的作者独有的审美理解和精神领悟。

C.文章第④段中的“错愕”“惊呼”等反应,源于黄龙之巅的五彩池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水的柔美的惯性认知。

D.文章第⑥段中的“饮水而生”“逐水而居”表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水的亲近史。

3.作者行走在山水间,对山水的认知及感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本文第一、二部分简要概括。(6分)

4.本文结尾写道: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本文分为三部分,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6分)

【圈点勾画文本梳理】

人在山水间

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文本简要梳理】第①段:

[事]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

[当时感受]异乎寻常的艰难+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

[对比]多年后,将我的山行与学生初中每周翻越高山对比。

[感受变化]顿觉惭怍。

[本段未句含意]我艰难是相对的,自己所亲历的和体验到的未必就是最艰难的。

②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文本简要梳理】第②段:

[事]第一次灵魂意义上的山行。

分一:大学读书时听山。

[感受一]以为山是哑然的孤独者,是寂静生命的缩写。

③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文本简要梳理】第③段:

[事]第一次灵魂意义上的山行。

分二:大学毕业后中秋深夜的听山。

[感受二]内心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灵魂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

【小结一】

第一部分:写“人(我)在山间”

段(1):第一次生命意义的山行

(2、3):第一次灵魂意义的山行

两次“山行”关系:递进

④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么冷艳,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文本简要梳理】第④段:

[事]领略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黄龙、九寨沟观(探寻)水。

【首句总领第二部分】

[水之美——色彩美]

黄龙寺五彩池:璀璨、冷艳

九寨沟五彩池:柔美和梦幻

“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见后面段⑤)

⑤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者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者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我将手伸入水中,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一个当地人说:只需再有几分钟,你的这只手就可能报废了。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

【文本简要梳理】第⑤段:承段④首句。写“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主要抓住四个“或”领引的内容,及我们“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的水的灵魂,进而着力突出作者的“生命憬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

【提示】注意本段首句过渡,“除此而外”“然而”的关联与领起作用。

【小结二】

第二部分:写“人(我)在水间”

段(4):首句总领。分写多元形态水之美(段内总分)

段(5):分写多元形态水之魂灵(与段4主体内容关系:由表入里、递进)

第一、二部分关系:并列关系。

⑥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人类自其诞生以来就无法抗拒水的巨大诱惑,所以人类只能臣服于水的定律。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重要角色,以及有了同水的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本质关联,人类才具有了存活的可能及其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才最终一步步地实现了人丁的愈发兴旺、族群的更加壮大,以及对于人类生命历史进程的文明缔造。

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又一重大选择,大凡具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常常是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开始的所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城郭和古代村落,莫不是因为有了水的缘故才固定下来,并在漫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后成为现代意义的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

【文本简要梳理】第⑥段:人类与水密切关联,水是人类生存与文明创立的基础。

由“饮水而生、逐水而居”的物质生存需要,到创出“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

⑦作为与水同在也与水同行的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初的人类大多是山民,他们不仅选择山上的洞穴居身,而且以山里的林木果实为食。或许是为了彻底摆脱猛兽们的袭扰和威胁,也或许是因为山上有限的食物不足以供养生命的存在,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人类主动选择了对于山的群体性撤离。人类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山,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常常牵挂着山,并怀揣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重回山中,或者是探访那些隐藏在深山的自然秘境,或者是展开一段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

【文本简要梳理】第⑦段: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

择山筑洞而居,依山而食,——主动撤离山——内心牵挂山——重回或探访山,或寻找内心宁静。

⑧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

【文本简要梳理】收结全文,意味深远。

末段含意:“我”(人)行走在山水间,因行山、听山与寻水,“我”(人)开阔了视野,引发了对山与水的深远思考,获得了对山与水的深远认知;“我”(人)沉浸在山水间,“我”(人)的灵魂会与山的内涵、品质,水的美丽、精魂融为一体。“我”与山水融为一体,难舍难分,“我”沉迷于这种幸福中。结构上:呼应文章标题与前文写山写水及感悟与认知的内容。

【小结三】

第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关系:第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由个体到人类,第三部分是对第一、二部分的拓展、递进与深化。第三部分说人类早期“在山水间”是为基本的生存,是物质层面的依附;现在“在山水间”是人内心与精神的需要,文章第一、二部分步山、寻水及感悟、认知,正是这种重返山水、寻找内心宁静的具体展示。

【试题评阅参考】

(一)选择题与解答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眺望:探寻,追求。

B.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洗濯:净化,滋润。

C.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突兀:突然,出乎意外。

D.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憬悟:憧憬,向往。

[答案]D 【简析:醒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的“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形象地突出作者面对高山的畏难心理。

B.文章第②段的“灵魂意义”,在这里指对自然世界中的一座座高山生发出的作者独有的审美理解和精神领悟。

C.文章第④段中的“错愕”“惊呼”等反应,源于黄龙之巅的五彩池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水的柔美的惯性认知。

D.文章第⑥段中的“饮水而生”“逐水而居”表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水的亲近史。

[答案] C 【简析:“柔美”错,应是“色彩”之美】

(二)简答题评阅参考

第3题评阅参考

[作答提示]本题意考查文章内容情感的梳理与概括,对应2019年《考试说明》“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及“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考查条目;立足本题,考生作答要立足文章语言,在“抓形悟神”的文本梳理基础上,突出题干“认知及感悟”的“变化”,并充分体现答题的文本意识、条理意识和规划意识。

[答案示例]山:①生活路途上的山行,有时感觉最艰难,其实艰难是相对的,自己所亲历的和体验到的未必就是最艰难的。(1分)②先是以为山只是哑然、寂静, 后感悟到沉默外表下有着内在的丰盈和激情;(1分)山的这种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身心。(1分)水:①先是认识到,水美和水的魂灵在于多元形态(多样态),(1分)有色彩、柔美和梦幻的韵致,以及宽阔与深邃、豪迈与激情、宁静与温婉、庄重与冷傲等特质,这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1分)②后醒悟到被忽略或漠视的单一的“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这种美往往深深地影响人的灵魂。(1分)

【评分标准:6分,山、水各占3分;意思符合即可】

[补充答案角度1]山:①中,先提到自己第一次山行中“觉得艰难”,对比学生翻越高山后生“惭怍”也可。

[补充答案角度2] 水:①中,简要概括“水美和水的魂灵”的“多元”的表现时的这1分(即第二个赋分点),答案示例中“色彩、柔美和梦幻的韵致,以及宽阔与深邃、豪迈与激情、宁静与温婉、庄重与冷傲等特质”等词,对应“水美和水的魂灵”答出两到三个即可,其中“水美”的多元也可从“璀璨、冷艳、柔美和梦幻”中任选用。

[补充答案角度3]水:②第三个赋分点扣住“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或水“极寒”是“另一种(独特)”“水美的高度”“灵魂抵达的深度”“令人敬畏”答,意思对即可。

第4题评阅参考

[作答提示]本题意在考查对关键语句含意的理解,对应2019年北京《考试说明》“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与评价”及“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赏析”考查条目。立足于本题,准确把握和理解关键词的内涵对理解全句含意至关重要。请阅参考略释如下:

“步山水而幽远”理解2分,其中“步”“幽远”,及二者间因果关系也要注意。“步”者,行走,或跋涉(1分);“幽远”文中指对山水的认识、思考(1分)。“枕山水以抵达”理解2分,其“枕”“抵达”要理解准确,贴切于作品文本。“枕”,文中指沉浸、融入、交融于(1分),“抵达”的理解,要明确抵达什么,或抵达到哪,结合全文意旨,“抵达”主要指人与山水交融的身心被洗濯、内心宁静的状态,或人与自然交融的美好精神状态,或是一种人的身心因山水而灵魂得以提升或升华的状态(答出三者之任一点,或文从句顺,意思对即可)(1分)

如果将“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作为互文式句子来看待与理解,则可将前述理解要点整合在一起综合表达,意思对即可。(从试评与正式评阅来看,会这样看待和理解的考生很少)

“我缱绻这种幸福”由前顺势而出,限于本题总赋分为4分,故不单独另设赋分点,如考生由此全句或扣“这种幸福”一词出发,结合了前两句或一句作分析,参考前面赋分点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行走在山水间,(1分)“我”会开阔视野,引发对山水深远的思考,获得深远的认知;(1分)沉浸在山水间,(1分)“我”的灵魂会与山的内涵、品质,水的美丽、

精魂融为一体。(1分)“我”与山水难舍难分,“我”沉迷于这种幸福中。

【评分标准:4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

第5题评阅参考

[作答提示]

本题考查对文章构思与行文思路的理解分析能力,对应2019年北京《考试说明》“文章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和“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以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考查条目。

“谋篇布局”,从字面上理解,可以分解为“谋篇”和“布局”两个方面。写文章时,在下笔之前要先构思文章的主旨,明确文章的目的,即为谋篇;而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要脉络层次要注意些什么,就是要想清楚文章的结构,即为布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文章结构时说:“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结构对于文章的重要作用。在文学类文本的构思中,结构涉及到线索的设置、记叙的方式、人物的关系、内容的铺垫呼应等等,而评价“结构之美”,则需以谨严、缜密为标准。通常,对于“谋篇布局”的理解,人们侧重于对“布局”认识,即主要从“结构”这一角度构成一种相对狭义的概念,而高考考查角度,在作答时则尽量兼顾“谋篇”和“布局”两个角度,由此,“谋篇布局”主要要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内容脉络线索等方面切入思考。本题解答先要梳理清楚全文各部分内容与结构层次,进而把握各部分间的关系。(详细内容可参见前面的文本梳理部分)

在三部分内容结构关系的作答方面,第一、二部分是并列关系的理解,学生都能正确理解,无疑义,只是有部分考生读懂了未鲜明点出“并列”一词;第三部分与前两部分的内容与结构关系最恰当最贴切的用是“递进”“层进”“深化”“升华”,但如果考生能在准确理解第一、二部分的内容与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又能准确、简要地概括或分析第6、7两段内容,然后再用“深化与总结”“总结与升华”“拓展与总结”等类似带了“总结”,或仅单独用“总结”这一用语来概括,也定为恰当理解;如没有或不能准确、简要地概括或分析第6、7两段内容,而直接言第三部分是对前两部分的“总结”则算理解不准确。

[答案示例]①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并列关系。(1分)第一部分写山行,第二部分写对水的探寻。(1分)②第三部分是对第一、二部分的拓展与深化。(1分)第一、二部分写我“在山水间”,第三部分写人类“在山水间”。由个体到整个人类,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③第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相互呼应,是有机的整体。第三部分说人类早期“在山水间”是为基本的生存,是物质层面的依附;现在“在山水间”是内心、精神的需要,而第一、二部分正是这种重返山水、寻找内心宁静的具体展示。

【评分标准:6分。每条2分;意思符合即可】

[答案示例补充]全文由写人在山间、人在水间,再到写人类与山、水的紧密关系。(1分)其中第一、二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感悟与认识;(1分)第三部分写出了山、水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或山、水是人类早期的物质生存依附,“在山水间”是现在人们内心、精神的需要),让作者对山、水的认识与思考更进一步。(1分)第一、二部分是并列关系,(1分)第三部分是对前两部分内容的拓展、递进或升华,(1分)第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内容互相呼应,同时三部分内容均与标题呼应。(1分)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 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3、答题格式: 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

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

2020新高考语文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试题(8页)

2020新高考语文语用+文化常识+散文类文本阅读试题 (限时:30分钟满分: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赤水,我做梦都(神往/前往)的地方!最近终于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圆了我的夙愿。这里拥有上千平方千米的丹霞奇观。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这一带峡谷(密集/密布),沟壑纵横,形成众多引人入胜的峡谷奇观。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①。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峡谷中,风溪河尽头的赤水大瀑布峡谷当推第一。驱车前往,很远就能听到大瀑布先声夺人的雄浑轰鸣声。瀑声震彻山谷,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沿石径向瀑布移步,穿行遮天蔽日的林荫道,心神振颤摇荡,胸怀宽广豪放。峡谷深处,②;一天到晚,不论昼夜,时时(飘扬/飘洒)着漫天的雨雾。如此神奇的峡谷,在赤水数千大小不一的峡谷中绝无仅有,怎能不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1.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往密布飘扬B.神往密集飘扬 C.神往密布飘洒D.前往密集飘洒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神往”,心里向往;“前往”,前去,去。第一处,是说梦中都想要去,可以使用“神往”。“密布”,分布得很稠密;“密集”,数量很多地聚在一处,稠密。第二处,是说众多峡谷分布在一起,根据语境选用词语“密布”。“飘洒”,飘舞着落下来。“飘扬”,在空中随风摆动。第三处,句中说的是“雨雾”,根据语境和使用对象应选用词语“飘洒”。故选C项。

2.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 B.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 C.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 D.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处是对前文“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进行总结,并加以评说,所以填写“美不胜收,闻名遐迩”,“美不胜收”是对前面景色的概括,而“闻名遐迩”是对其进行评说,这就排除A、C两项。②处,此处选用的句子和横线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相同,“不分寒暑,一年四季”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不相同,这就排除D项。故选B项。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瀑声震彻山谷,如爆竹冲天,似千人擂鼓,像拍岸惊涛,类万马捣蹄。 B.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惊涛拍岸,像冲天爆竹,类万马捣蹄。 C.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惊涛拍岸。 D.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冲天爆竹,类拍岸惊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语序不当,这四个短句应两两对仗,词性相对,结构一致,“千人”应与“万马”相对,“擂鼓”与“捣蹄”相对,这就排除A、B 两项;“千人擂鼓”和“万马捣蹄”都是主谓式,后面两句如果依然采取主谓式就显得呆板,这就排除C项,后面两个可以改为偏正式,即“冲天爆竹”“拍

(完整版)高中语文阅读经典美文.docx

不可缠绕的心灵 曹文轩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 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 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 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跟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若是直上也罢了,却是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 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 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僵硬的知识的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甚至会精神窒息。 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台湾小孩写的诗。诗的题目我都记不得了,诗句也已忘却,但大概意思还记得。一首诗说一群孩子去捉鱼,可是已没有什么鱼好捉了,他们自己就互相把对方作为鱼而玩起捉鱼的游戏来。在他们的欢笑声中,透出了一股悲哀。另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这两首诗简直妙极了。我想,它们只能出自两颗未被僵硬 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失去的滋味 东方穹 “得到时不珍惜,失去时才努力。”当人们认为一切为理所当然时,人们就不会认为这弥 足珍贵。 失去是不易诉的,那是人心底的暗色。也许惟有其暗,才反衬出人生的明亮来。 不是有句明言这样说云:失去的才知道珍贵。除夕爆竹一响,大步一迈就嘻嘻哈哈不知 愁滋味地跨进了二十的门槛。瞀然回首,才发觉往前去的一道道大门笑口大开迎着你,只有通过的门紧紧关闭着,任你千呼万唤,不予理睬。 记得有位年轻的作家说要学钢琴,惹得他的学生们大惑不解。失去已无可奈何,何必老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完整)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一】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 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 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 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 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 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 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 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 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 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 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 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对应也不同。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 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 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 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

高中语文散文

高中语文散文、小说中的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例说 一、重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思路】①关注句子本身的手法②关注关键词③联系上下文④最终落脚到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联系主旨)⑤如果问作用,还必须考虑句子所处的特殊位置(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等) 【手法突出例题】理解“就像护着累世的家产”这句话的含义《灯火》 (1)①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煤油灯比作累世的家产,突出煤油灯的珍贵。(指出手法,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②物质上,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精神上,煤油灯象征着童年生活、对祖母的爱和灯下的温馨和苦读,这些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联系主旨和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说煤油灯很珍贵) 【关键词突出例题】“雅舍里流动着暖意。”《雅舍思雅》 ①暖意是让人感到温暖的意思(指出并解释关键词)②在今天这个靡靡之风盛行的时代还有人来雅舍参观、感受梁先生的高雅情操,让作者感到欣慰和温暖。(联系主旨和上下文,作者问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说雅舍让人感到温暖) 【用上下文解题例题】《白露为霜》中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①“斯人”指苏轼(指出关键词并解释)②作者认为,苏轼“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糜难振的状态时,还能发出如此的浩然之音”,面对个人的不幸境遇,面对宋朝的文明衰退,乐观豁达,潇洒风流,尽情享用无边秋色所以说苏轼不负清秋(联系上下文理解) 【疑问反问句例题】作者以“有什么花朵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①没有什么花朵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变成肯定句)②“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解释关键词)③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审题,答出结构作用)④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联系主旨答出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二、重点词语的理解 【思路】1、解释本意和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2、是否用到手法,结合内容,顺着手法往下说,看该手法的运用写出事物的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3,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联系主旨,表现了什么情感) 【例题】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加点词语。(4分)《秋祭》 (1)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答:①“不卑不亢”一词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野草饱满的精神和坚韧的身姿(本意修饰人,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征)②象征了老婆婆的气节(联系主旨,作者为什么这么说)。(2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答:①“郁郁”写出婆婆失落的心理。(解释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本处是心理描写)②一是婆婆演艺高超,但无人赏识;二是女儿贪恋富贵名利,失去做人气节;三是现在处境凄凉。(联系主旨内容说说为什 么这么写) 【例题】请说说“青草的声音”有什么含义?《青草的声音》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三:散文 一、天津卷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牛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制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呢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求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上,“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上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飘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长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新课标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命制人: 【复习目标】 结合做过的典型散文阅读题目,熟记散文阅读的思路以及答题方法。 【复习时数】一课时 【散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思路】 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想做好题目,读懂文章是关键。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候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学会从整体入手,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即理清文章的思路,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时,一定要牢记下面规律和方法。 1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2、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3,要找寻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就是要找出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的概括性词语。 4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句、抒情议论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之后再去做题就比较简单了。散文阅读的考查题目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总结概括类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他们融为一体。 【常见的命题形式】 1.文中写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画面)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角度、阶段来写的,怎样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等。 3.为什么……?请分条概括(或说明) 4.概括文章的主旨 【具体步骤】 1、首先根据题干明确答题区间,是全篇,还是某几个段落(某层),还是某段。 2、对答题区域进行简明的分层,分层不可过粗,也不可太细,具体依据应该以分值多少来判断,当然主要的判断依据还应该是文章或文段的内容层次。 3、回头继续审读题干,找出题目要求的关键词、重点词。 4、根据题干中的这些重点词语的提示,到答题区域找相关的关键词——问什么,找什么词语。 (关键词、重点词语一般是:显示文章或段落脉络层次的词,关联词,多次重复出现的词,对象或者主体的词,表示特点的词语等) 5、依据题干要求摘取、概括或组合,形成答案并代入检验。 【对文章中心意思(主旨)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主要方法是: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以说理为主的文章,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等,尤其要关注抒情句、议论句、段落起始句和总结句、段落中心句、篇末点题句等。 二、疑难语句类 【疑难语句的种类】 所谓疑难语句,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抽象词语较多,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 【常见的命题形式】 1、句子含意理解 2、句子的作用 3、对句子进行赏析 4、句子的比较 【具体步骤】 1、句子含意理解类: (1)注意句子所在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对句子的语法进行分析,了解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3)抓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即句眼进行解释。句眼通常是表达比较形象的词、高度抽象概括的词、指代词等。所谓形象化的词语或语句主要指那些具有比喻(包括通感)、借代、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语言,或者描写生动细致(常用移用修辞)的语言。尤其是借代、借喻语句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找到它的本体。抽象概括的语言主要是这写语言的具体内容通俗地解说出来。含有指代内同的词则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在具体语境当中找到它的具体所指。 (4)回扣段意和主旨进行解说。句子的表意既离不开段落,又与文章或段落的内容密切相关,尤其是它们的首尾句、文眼句、哲理句,更具有这种意义。 2、句子的作用类: (1)回答内容上的作用。这句话本身是什么含意,是否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是引出主题、暗示主题还是揭示主题。 (2)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句子在文章中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是引出下文,还是承上启下,或者是总结上文。 3、句子的赏析类: (1)从内容上考虑,结合句子本身的含意以及和主旨、作者的感情的联系进行说明。 (2)从形式上考虑,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何种表现手法,何种修辞手法,再联系这种手法的本质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要与内容结合起来谈。 (3)从结构上考虑,是总领句,总结句,还是过渡句,或者文眼句、观点句,说明它在整个文章中结构上的作用。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行文思路类 【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②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 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 么作用?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运用……手法,描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

2017高考语文真题散文专题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散文专题 一、【新课标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窗子以外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学科&网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

高一语文必备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牛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制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呢?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求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上,“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上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飘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长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988年10月 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完整版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树立主题意识 2.树立整体意识 3.树立思路意识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 4.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第二,注意注释。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 第四,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 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完整word版)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散文参考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散文 一、【新课标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窗子以外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 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4. B [解析] 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说法错误, 原文结尾说“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即使出外旅游,仍无法打破无形窗子的隔膜。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5. [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 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 对重要词语的鉴赏,首先要理解它在文中的字面意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理解它的引申意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窗子”在文中的字面意义是指具体的窗子,如文中第三段中提到的“铁纱窗”“玻璃窗”,起到了分隔不同生活场景的作用。“窗子”的引申义是心态与观念的限制,是无形的窗子,起到了隔绝自我与外部世界的作用。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6. [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 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 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二人称“你”、第一人称“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第二人称可以作为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蕴含着作者审视的态度;第一人称可以作为观看他人生活的视角,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二、【新课标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的裁缝店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6篇(含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6篇(附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寂寞 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