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一元一次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一元一次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一元一次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一元一次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一元一次方程》

备课教师:郑辉、饶国华、胡俊

一、课题§5.1一元一次方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移项的概念,并能利用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转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移项的概念

四、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方程ax=b(a≠0)的解是什么?

3.(投影)解方程:

(让学生口答本题,发动其余学生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做到一题多用)

我们已经学习了解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ax=b(a≠0),今天学习把某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为最简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得其解.教师板书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

(二)、师生共同研究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例1解方程3x-5=4.

在分析本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怎样才能将此方程化为ax=b的形式?

2.上述变形的根据是什么?

(以上过程,如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应作适当引导)

解:3x-5=4,

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

3x-5+5=4+5,

即3x=4+5,

3x=9,

x=3.

(本题的解答过程应找多名学生分别口述,教师严格、规范板书,并请学生口算检验)

例2解方程7x=5x-4.

(此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的教学设计可仿照例1重复进行)

针对例1,例2的分析与解答,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3.将方程3x-5=4,变形为3x=4+5这一过程中,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的?

4.将方程7x=5x-4,变形为7x-5x=-4这一过程中,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的?

(-5变为+5,并由方程的左边移到方程的右边;5x变为-5x,并由方程的右边移到方程的左边) 我们将方程中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利用移项,我们可以将例2按以下步骤来书写.

解:7x=5x-4,

移项,得7x-5x=-4,

合并同类项,得2x=-4,

未知数x的系数化1,得x=-2.

至此,应让学生总结出解诸如例1、例2这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强调移项要变号.(三)、课堂练习(用投影给出)

解方程:(这个练习,应找部分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自行完成,其间,教师要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鼓励同学间互相讲评,同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严格参照例2的解题格式完成这个练习,并要求口算检根)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采取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在解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然后,教师需指出,采用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后继课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再次强调移项要变号.

最后,教师可引申,若所给方程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有括号,我们应如何求出方程的解?(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引出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练习设计

解下列方程:

思考题

解关于x的方程:

(1)ax=bx; (2)(a2+1)x=(a2-1)x.

八、板书设计

§5.1一元一次方程(2)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

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关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授课内容,本教学过程设计在内容编排上与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稍有不同,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先指出解最简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提出解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把解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化归成解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这样提出问题和寻求解题方法比较自然;

2.学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的很多错误,追其根源都是方程ax=b程的求根公式.所以,应先集中讲解一下如何准确、快速的解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显然它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仍要求学生进一步重视它,努力把它用准、用熟.

一、课题§5.1一元一次方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并且掌握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转化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四、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解方程ax=b(a≠0),并指出解法根据.

2.什么叫做移项?移项的根据是什么?移项时应当注意什么?

3.(投影)解下列方程: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移项应注意的问题和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二)、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例1 解方程5x+2=7x-8.

在分析本题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利用什么方法可将所给方程化为ax=b 的形式? 2.怎样移项呢?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得到的下面两种解法. 解法1 5x+2=7x-8, 移项,得5x-7x=-8-2, 合并同类项,得-2x=-10 系数化1,得x=5. 最后,请学生口算验根.

结合本例题的解法1和解法2,启发学生总结出求解像上述例题这样的一元一次方程时,它的移项规律是什么.(一般地,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一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另一边) (若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应做适当引导)

然后,教师应指出,习惯上多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左边,有时为了简单也可以移到左边. (三)、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例2 解方程2(x-2)-3(4x-1)=9(1-x).

解:(怎样才能将所给方程转化为例1所示方程的形式呢?请学生回答) 去括号,得2x-4-12x+3=9-9x , 移项,得2x-12x+9x=9+4-3, 合并同类项,得-x=10, 系数化1,得x=-10.

(本题解答过程应首先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然后,请学生检验-10是否为原方程的根) 此时,启发学生总结遇有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方程里含有括号时,移项前,要先去括号)

(四)、课堂练习

1.下列方程的解法对不对?若不对怎样改正? 解方程2(x+3)-5(1-x)=3(x-1) 解:2x+3-5-5x=3x-1, 2x-5x-3x =3+5-3, -6x=-1, 2.解方程:

(1)2x+5=25-8x ; (2)8x-2=7x-2; (3)2x+3=11-6x ;

3.解方程:

(1) 2(3y-4)+7(4-y)=4y ; (2) 4x-3(20-x)=6x-7(9-x)。 (五)、师生共同小结

师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起总结本节课都学习哪些内容?哪些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着重指出①在运用移项规律解题时,一般情况下,应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左边,但有时依具体情况,也可灵活处理;②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节课的例题、练习题的解答就充分地体现这一点. 七、练习设计

解下列方程:

1.8x-4=6x-20x-6+3; 2.3x-26+6x-9=12x+50-7x-5;

3.4(2y+3)=8(1-y)-5(y-2); 4.15-(7-5x)=2

解法2 移项,得2+8=7x-5x , 合并同类项,得10=2x , 系数化1,得x=5.

x+(5-3x);

思考题

解下列方程:

1.2|x|-1=3-|x|;2.2|x+1|=|x+1|.

八、板书设计

§5.1一元一次方程(3)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关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授课内容,本教学过程设计在内容编排上与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稍有不同,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先指出解最简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提出解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把解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化归成解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这样提出问题和寻求解题方法比较自然;

2.学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的很多错误,追其根源都是方程ax=b程的求根公式.所以,应先集中讲解一下如何准确、快速的解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显然它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仍要求学生进一步重视它,努力把它用准、用熟.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截一个几何体》

备课教师:郑辉、饶国华、胡俊

一、课题§1.3截一个几何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

通过讲数学家及身边人刻苦学习数

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科书第7页的例题:一座漂亮的楼房的楼梯,高1米,水平距离是2.8米。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二)、提供交流、讨论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三)、探索数学初步应用,进一步激发兴趣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七、练习设计

1、从

A 地到

B

地有两条路,第一条从A

地直接到B 地,第二条从A 地经过C ,D 到B 地,两

条路相比( )

A.

第一条比第二条短

B.第一条比第二条长

C.同样长

答案:A

2、定义运算a ※b =a (a +b ),计算2※3的值.

答案:10 3、(1)在太阳光照射下,如图所示的图形中,哪些可以作为正方体的影子? (2)请你尝试一下,如果用手电筒照射正方体,可以得到哪些形状的影子?请把各种影子的形状画出来,并比较两种情形的异同?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①②③;(2)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梯形形状的影子;

① ②

③ ④

在太阳光照射与手电筒照射下,都能得到长方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但在太阳光照射下,得不到梯形,而在手电筒照射下,可得到梯形.

理由:太阳光是平行光线;手电筒的光是点光源.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数怎么不够用了》(1)

备课教师:郑辉、饶国华、胡俊

一、课题§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教案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成了发明家.甲同学说,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比如,红色5℃表示零下5℃,黑色5℃表示零上5℃;乙同学说,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经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古时叫做“正算黑,负算赤”.如今这种方法在记账的时候还使用.所谓“赤字”,就是这样来的.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简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此例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注意加上省略号,说明这是因为正(负)数集合中包含所有正(负)数,而我们这里只填了其中一部分.然后,指出不仅可以用圈表示集合,也可以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课堂练习

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四)、小结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七、练习设计

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

2.在小学地理图册的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中标着-392,这表明死海的湖面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是怎样的?

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3.6,-4,9651,-0.1.

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

5.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米记作-0.2米,那么比正常水位高0.1米记作什么?

6.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毫米记作+2毫米,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毫米记作什么?

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

(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2)“记作8米”表明什么?

八、板书设计

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一)知识回顾(四)例题解析(六)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例1、例2

(三)解方程(五)课堂练习(七) 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学生通过这节课只能对负数概念有初步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正负数的记法和它的描述性定义,要求不能过高.对有理数的深入理解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加强.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数轴》(1)

备课教师:郑辉、饶国华、胡俊

一、课题§2.2数轴(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

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四、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教案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七、练习设计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八、板书设计

2.2数轴(1)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六)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有理数的加法》(2)

备课教师:郑辉、饶国华、胡俊

一、课题§2.4有理数的加法(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2.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四、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教案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加法”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先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选用法则,确定和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是不同的;而计算“和”的绝对值,用的是小学里学过的加法或减法运算.3.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

(1)(-9.18)+6.18; (2)6.18+(-9.18); (3)(-2 .37)+(-4.63);

4.计算下列各题:

(1)[8+(-5)]+(-4); (2)8+[(-5)+(-4)]; (3)[(-7)+(-10)]+(-11);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有理数运算律

通过上面练习,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

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

(a+b)+c=a+(b+c).

这里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

例1计算16+(-25)+24+(-32).

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再相加,计算就比较简便.

解:16+(-25)+24+(-32)

=16+24+(-25)+(-32) (加法交换律)

=[16+24]+[(-25)+(-32)] (加法结合律)

=40+(-57) (同号相加法则)

=-17. (异号相加法则)

本例先由学生在笔记本上解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解答情况指定几名学生板演,并引导学生发现,简化加法运算一般是三种方法:首先消去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其和为0),同号结合或凑整数.例2、10袋小麦称重记录如图所示,以每袋9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

总计是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 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

教师通过启发,由学生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解:7+5+(-4)+6+4+3+(-3)+(-2)+8+1

=[(-4)+4]+[5+(-3)+(-2)]+(7+6+3+8+1)

=0+0+25=25.

90×10+25=925.

答:总计是超过25千克,总重量是925千克.

课堂练习

1.计算:(要求注理由)

(1)23+(-17)+6+(-22); (2)(-2)+3+1+(-3)+2+(-4);

七、练习设计

1.计算:(要求注理由)

(1)(-8)+10+2+(-1); (2) (-0.8)+1.2+(-0.7)+(-2.1)+0.8+3.5;

2.当a=-11,b=8,c=-14时,求下列代数式2a+b+c的值。

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解下列各题(第4~8题):

3.飞机的飞行高度是1000米,上升300米,又下降500米,这时飞行高度是多少?

4.小吃店一周中每天的盈亏情况如下(盈余为正):

128.3元,-25.6元,-15元,27元,-7元,36.5元,98元

一周总的盈亏情况如何?

8.8筐白菜,以每筐25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称重的记录如下:1.5,-3,2,-0.5,1,-2,-2,-2.5

8筐白菜的重量是多少?

八、板书设计

2.4有理数的加法(2)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六)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过去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推理训练是几何教学的目的,代数可以不讲理由.其实,计算本身就是推理.计算法则、运算性质都是进行计算的根据.学生要知道每进行一步运算都要有根有据.这样通过运算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备课教师:郑辉、饶国华、胡俊

一、课题§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及符号的确定.

四、教学准备

课堂教学教案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叙述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2.三分钟小测试

计算下列各题(只要求直接写出答案):

(1)32-(-2)2;(2)-32-(-2)2;(3) 32-22;(4)32×(-2)2;

(5)32÷(-2)2;(6)-22+(-3)2;(7)-22-(-3)2;(8)-22×(-3)2;

(9)-22÷(-3)2;(10)-(-3)2·(-2)3;(11)(-2)4÷(-1);

(二)、讲授新课

例1当a=-3,b=-5,c=4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2; (2)a2-b2+c2;

(3)(-a+b-c)2; (4) a2+2ab+b2.

解:(1) (a+b)2

=(-3-5)2 (省略加号,是代数和)

=(-8)2=64; (注意符号)

(2) a2-b2+c2

=(-3)2-(-5)2+42 (让学生读一读)

=9-25+16 (注意-(-5)2的符号)

=0;

(3) (-a+b-c)2

=[-(-3)+(-5)-4]2 (注意符号)

=(3-5-4)2=36;

(4)a2+2ab+b2

=(-3)2+2(-3)(-5)+(-5)2

=9+30+25=64.

分析:此题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小括号可以先做小括号内的,

=1.02+6.25-12=-4.73.

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乘除运算在一起时,统一化成乘法往往可以约分而使运算简化;遇到带分数通分时,可以写

例4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x的绝对值等于2,试求x2-(a+b+cd)x+(a+b)1995+(-cd)1995值.

解:由题意,得a+b=0,cd=1,|x|=2,x=2或-2.

所以 x2-(a+b+cd)x+(a+b)1995+(-cd)1995

=x2-x-1.

当x=2时,原式=x2-x-1=4-2-1=1;

当x=-2时,原式=x2-x-1=4-(-2)-1=5.

三、课堂练习

1.当a=-6,b=-4,c=10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其中a是有理数,a≠0):

(1)a2+1>0; (2)1-a2<0;

七、练习设计

1.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a3-b3与(a-b)·(a2+ab+b2)的值:

2.当a=-5.4,b=6,c=48,d=-1.2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3.计算:

4.按要求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2)-64的绝对值的相反数与-2的平方的差.

5*.如果|ab-2|+(b-1)2=0,试求

八、板书设计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例4、例5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1.课前三分钟小测试中的题目,运算步骤不太多,着重考查学生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三分钟内正确做完15题可算达标,否则在课后宜补充这一类训练.

2.学生完成巩固练习第1题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a+b)2=a2+2ab+b2,(a-b)2=a2-2ab+b2,使学生做题目的过程变成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 100万有多大》

备课教师:郑辉、饶国华、胡俊

第一课《 100万有多大》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00万进行感觉.

2.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受100万有多大,发展数感,培养从较大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提高应用现代工具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环节,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获得数学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借助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发展数感.

2.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难点:

借助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去体验和感受100万有多大.

〖教学方法:〗

引导——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

1.1米长的刻度尺

2.一杯子大米(或绿豆),天平

3.投影片一张;(记作§6.1 A)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演示课件(§6.1A)

1.我国中等城市有100万以上人口.

2.我国国家图书馆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

3.我们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达1万元.

4.我们公司2002年生产复合肥90万吨.

5.2003年春季开始,北京市将对具有本市户口,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农村家庭,城市低保家庭在校就读的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免收教科书费等.据介绍,这种减免将惠及本市生活保障线标准以下的贫困家庭学生合计近3.6万名中小学生家庭因此而减轻了教育负担.

目前,北京市小学生一学年书费在300元左右,初中生书费在400元左右.特教学校的书费高达600元,住宿一年约600元.为保证这一政策的实施,市政府今年将安排1400万元的教育专项资金

6.中央财政向新疆32个边境县拨款8200万元,建设一流国门学校.

7.北京市有170万中小学生在2003年开学之际,遵守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你还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例如我国国家图书馆的占地面积是17万平方米.我们教室约为50平方米.所以国家图书馆的面积约为我们教室的3400倍,即国家图书馆的面积是3400个我们教室的面积.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师]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做如下的实验,并将实验的结果和方法做解释说明,并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第一小组:估测自己的步长,你的一万步大约有多长?如果操场一圈是400米,那么一万步相当于多少圈?100万步呢?

第二小组:估计语文课本中某一页的字数.根据你的估计,1万字占多少页?100万字的书大约有多厚?(假设100页的书大约0.5厘米厚).

第三小组:估计教室的面积.根据你的估计,1万平方米的面积相当于多少间这样的教室?100万人站在一起,大约占多少间这样的教室?(如果每平方米占4人).

第四小组: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估计100万册这样的数学课本撂在一起有多高?

(让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为圆满完成实验献计献策,老师可适当给予指导,同学们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并大胆阐述自己的理由,只要合理就予以鼓励.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如是否愿意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能否与同伴进行合作,能否想出估计的办法,并与同伴合作完成,能否从多种角度去体会某个数据)

[第一小组]我的步长大约是50厘米,我的一万步大约有5000米长,可以绕操场约12圈.100万步大约500000米长,可以绕操场1200圈.

[第二小组]我们组估计了语文课本某一页的字数,包括标点符号,每页大约500字左右.1万字大约20页,100万字大约2000页.100页的书大约是0.5厘米厚.2000页的书大约10厘米厚.

[第三小组]我们组估计了一下我们教室的面积约为50平方米.1万平方米相当于200个我们这样的教室.100万人站在一起,每4人占1平方米,所以100万人需占25万平方米,约占5000个这样的教室.

[第四小组]我们组测量课本的厚度是1.2厘米,100万册这样的数学课本约12000米.一本课本的体积约为360立方厘米,100万册课本体积约为36000米3.而教室的体积约为150米3.显然,教室装不下这么多的书.需要约340个这样的教室才可以放下100万册这样的数学课本.

Ⅲ.做一做

目的:估计100万粒大米(或绿豆、玉米、小麦)的重量.

材料:大米(或绿豆、玉米、小麦)若干、杯子、天平.

我们还是分开小组.但在估计之前先讨论确定估测的方法.

Ⅳ.课时小结

通过生活中的这些数据,让我们感受到数据的大小,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某个数据,并学会估算的方法.会估计100万有多大,并得到有用的信息.

Ⅴ.课后作业

1.课本P180,习题6.1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定摸到红球吗》

备课教师:郑辉、饶国华、胡俊

第一课《一定摸到红球吗》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丰富实例认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猜测、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

2.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设计的有趣的问题中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区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难点:

正确区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具准备:〗

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掷硬币.你也一定玩过,光灿灿的硬币,一面铸着我国的国徽,一面标有币值,我们把它向上抛起,然后让它自然下落到地面,当硬币还在空中,尚未落到地面的时候,猜猜它落到地面是国徽面朝上,还是币值面朝上?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活动1:一定摸到红球吗

教师取三个盒子,正面(即冲着学生的面)用透明的材料做成,然后将盒子编号:1号、2号、3号.将5个红球和5个白球放入1号盒子中;将10个白球放入2号盒子,再将10个红球放入3号盒子,注意这些球除颜色不同外应完全相同,放球的过程要完整地展现给学生.

活动2:议一议

(1)举出生活中的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至少举出3个不同的例子.

(2)足球比赛前,裁判通常用掷一枚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双方的比赛场地,裁判掷硬币时要注意什么?

Ⅲ.做一做

试一试,每组四人,每组提供3个红球,3个蓝球,这6个球除颜色不同外,其余的完全相同,请设计一个摸球游戏:

①摸到的一定是红球;

②摸到的一定不是红球;

③任意摸出两个球,一定是一个红球,一个蓝球.

④任意摸出三个球可能是两个红球、一个蓝球.

Ⅳ.课时小结

1.学习了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是不可能事件,什么是不确定事件;

2.做试验前,需保证“随意性”(如摸球前要摇匀,足球裁判掷硬币要让硬币大量的翻滚等) Ⅴ.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临川三中初一数学组集体备课课题《§4.6 垂直》

备课教师:郑辉、饶国华、胡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活中的垂直现象,理解垂直定义,掌握垂线性质,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2.数学思考:要把垂直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解决问题:能找出生活中的垂直现象,会用多种方法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垂线段最短”,并能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通过与生活相联系(如画连续图案等),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材分析〗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一节介绍基础知识的课,它要求学生理解垂直的含义及性质,会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条件和依据。本节课的内容很简单,按照新《标准》的要求,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学设计思路:首先通过一组连续图案,让学生识别其中的垂直现象,引入本节课题“垂直”;然后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作垂线,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最后鼓励学生用垂直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他们乐于学习的健康心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具体分析发现部分学生的小学基础差,对学习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设计本节课时,考虑到顾全大局,尽量使内容丰富、简单易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分析〗会使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线,掌握垂线(段)的性质。

〖教学难点分析〗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垂线段最短”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请观察下面的图案,图中的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1)、做一做:观察下图,你能按相同的规律画下去吗?

(2)、找一找:找出图中一些你学过的图形.

生:垂直和平行。

师:我们知道,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这节我们来研究垂线的性质和作法。

(二)讲授新课、探究合作

(3)、观察图片,说说哪些是互相垂直?再看看周围(教室、书本等)哪些线是互相垂直的?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块折叠长方形的纸(横竖各叠一次)同学们量一量折痕与折痕、折痕与边所成的角的度数。

(4)、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两条线段互相垂直是指这两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另外,强调直线与线段(射线)垂直就是与线段(射线)所在直线垂直,并画图说明。

(5)、你能利用三角尺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6)、画一画,折一折,议一议(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体验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a、你还能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

b、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互相垂直的线吗?

c、如果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那么可记作:AB⊥CD(或CD⊥AB);如果用l、m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l与直线m垂直,可记作:l⊥m(或m ⊥l);把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如:图中的O点是l⊥m的垂足)。

d、你能用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折痕吗?想一想: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征?

e、画一画

。A

O

。A l l

在上面两个图中,分别过点A作l的垂线,您能作出来吗?

每个图中您能作几条?从中,您得到了什么结论?说说看!

议一议

1、你是用何工具如何画垂线的?一般过程:1、靠

2、过

3、画

2、你画出的垂线有何特点?(每个图中你能作几条?)

(7)、思考:从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不妨说说看!

性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8)、想一想、议一议(使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垂线段最短”,并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1.测量图形中PA、PB、PC、PD的长,比较哪条线段最短?(其中PA是垂线段)

P

B A

C D

2.你得到什么启发? A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你觉得如何规定点到直线的距离比较合理?

点到直线的距离 B l 如图,过点A 作l 的垂线,垂足为B 点。 线段AB 的长度叫做点A 到直线l 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点拔,并且让学生比较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4.如何测量跳远成绩?如图:在第五届临川区中小学运动会上,甲、乙两名同学测得小明的跳远成绩分别为PA=6.52米,PB=6.13米,则小明的真实成绩为 米。

三、随堂训练、熟练技能

(9)、试一试 做一做

1.找出图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随堂练习:要把水渠中的水引到水池C ,在渠岸AB

的什么地方开沟,才能使沟最短?画出图来,并说明

根据什么道理? (10)、作业布置:

(11)、回顾反思:本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1.垂直定义;

2.垂线的多种画法;

3.垂直的表示方法;

4.垂直的基本性质;

5.点到直线的距离。 四、课外思考,深化提高

1、如图学校要测出一块空地三角形ABC 的面积,以便计算绿化成本,现已测出BC 的长为5米,还要测出哪些量才能算出空地的面积?怎样测量?请在图中表示出来

2、如图,某长方形木板在运输过程中不慎折断,请在剩余的板材上画一直线,以便截出一块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木板。

五、总结反思,情意发展

1.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只有两个基本要求:(1)使学生会画垂线;(2)使学生了解垂线的性质。基

于此,本节课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

A

B C

D E

学习热情,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表扬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厌学情绪很强,教师要非常有耐心、注意别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难易适当,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动手操作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教师要增大辅导量。2.(疑惑点):在方格中画出垂直的线,学生多数画出水平线与铅垂线或者对角线的情况,而事实上,还存在下面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是否要给学生指出来,若指出来,说明∠ABC是直角时,会涉及到没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知识,如果用量角器去量一个具体的角又缺乏普遍性。我认为可以采用拼图的方法:每两个小正方形合成的长方形被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重合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拼图使△ABD和△OBE重合,进而有∠DBA等于∠EBC,所以∠ABC=∠ABE+∠EBC=∠ABE+∠DBA=90°,也就是说线段AB垂直于BC。这个过程教师不提及全等知识,只是用拼图的说明方式让学生理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模板)

熊家岩初中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学科:数学 时间: 地点:办公室 课题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 主备教师 冯仁桥 参加人员 黄昌华 教学设计意 图综述 本课时同样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注重算理,创设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条件以及解法中化归思想的渗透,为使学生能观察分析出方程中的某一项在移项前后的变化,画框图、标箭头,辅助学生分析;为使学生对本节中“表示同一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这个基本的相等关系巩固理解,补 充课堂练习及课外选做题,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互合作,自主探究,增强实践能力。通过这两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解“ax+b=cx+d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 程序化的思想,而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本的代数方程,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学习(其他的方程及不等式、函数等)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基础内容的分析归纳,并通过设置必要有练习来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是很有必要的。 活动 目标及重难 点 知识与技能:1、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之间关系,借助画示意图列一元一次方程解以现实为背景的应 用题;2、运用画图直观分析、探究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创造活跃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学习的信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具准备 教学案、课件等 一、情境引入 问题1:“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距离是,甲每小时走,乙每小时走,问他俩几小时可以碰到?” 你能回答出上述问题吗? 二、学习新知 ① 组织四人小组活动,观察分析,理解题意,弄清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②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相互交流。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分析,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画出示意图: 引导分析:甲乙相遇时,他们共行的路程为 。 本题有哪些相等关系呢? 从路程角度分析: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 。 从时间角度分析:甲行走的时间=乙行走的时间。 如果设:甲、乙相遇他们的时间为x ,此时相等关系: 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 。 即甲行走的速度×甲行走的 +乙行走的 ×乙行走的时间= 。 则可得方程:5032x x =+ 解:设甲乙相遇时行走了x 小时,根据题意得: 3250x x +=,550x =,10x =。 答:他们10小时能相遇。

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班级学生情况:学生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大多数学生小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由于学生毕业学校不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小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太理想,给七年级数学的学习带来不小的难度。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包括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四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其中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第1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第2章“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实际问题贯穿于始终全章,而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第3章“图形认识初步”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教科书首先从大量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

体中抽象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以及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在此基础上,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等活动,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4章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是全套书统计部分的第一章,主要内容是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教科书首先从一个具体问题入手,介绍通过全面调查获得数据的方法和步骤,在解决这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学习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收集数据以及利用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接下去又以一个具体实例介绍通过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再一次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有一个初步的体会。最后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收集整理和处理数据并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和质疑等活动,完成这个课题学习。本册书在全套教科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是整个七—九年级教材体系的重要基础,本册书中的某些思想方法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教学目的: 第一章 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11.doc

李集中学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012.11.05 数学 八年级 中心发言人:田利华 参加人员:邢士印,王振海,田利华,胡杰,房灵娟,田云峰,陈广亮,冯建荣, 卢来珍, 张艳 缺席人员:无 地点:李集中学教学楼一楼多媒体教室 研讨内容: 本节课是认识三角形的开始,是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打基础,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经常用到。围绕三角形的概念开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开展探究,以提髙学生操作、探究、归纳、表达的能力。 研讨记录: 田利华:我在教学的中重视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用小组合作交流来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有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预期目标: 突出重点:通过学生动手归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宄和归纳。 突破教学的难点:通过动手做题,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并能灵活应用。 附:教案稿 11.1认识三角形(1)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 准备活动: 能从右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在右下图中你能用符号表示上面的三角形吗?

2、它的三个顶点分 别是,三条边分别是,三个内角分别是。 3、分别量出这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以及任意两边之差。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 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例: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长度为7cm的木棒呢? 二、巩固练习: 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单位: cm (1)1,3,3 (2)3,4,7 (3)5,9,13 (4)11,12,22 (5)14,15,30 2、己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 和4cm ,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是。若X是奇数,则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有个若X是偶数, 则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又有个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2cm ,另一边是9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cm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5cm ,另一边是7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cm 课堂检测: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单位:cm) (1)2,3,3 (2) 3,5,7 ⑶5,9,14 2、己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6un和14em ,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 是。若X是偶数,则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有个 若X是剞,X的值是。 这样的三角形又有个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4 cm,另一边是9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cm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6cm,另一边是10c 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cm 小结: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作业:课本P85习题:1, 2。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docx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记录表 时间 20xx-11-28 地点 七年级办公室 学科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中心发言人 XXX 备课内容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应出席人员 XXX,XXX,XXX,XXX 缺席人员 无 集 体 发 言 记

录 XXX: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习其它方程的基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利用方程思想可以使许多实际问题变得直接易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这里面涉及到数学建模思想,它是在对问题深入地思考、分析、抽象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本章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还有数形结合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尤其是对行程问题的分析解决中。 集 体 发 言 记 录 XXX:注重几种基本题型的应用题:商品利润问题,储蓄问题,行程问题,行船问题,工程问题,调配问题,比例分配问题,个人所得税问题,数字问题,等积变形问题。这是一些经典题型。同时注意一些图表型应用题,阅读理解型等新颖的应用题。 XXX:教材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都是先通过一道生活实际问题引入的,然后探讨方程的解法,我的建议是,对于引例的讲解,可以先用算术法,大部分学生习惯这种解法,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在列出方程后,引导学生探讨

完方程的每一步骤后,熟练了应用这一步骤解方程后,在开始下一步骤的学习。 XXX: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学生通过特殊问题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既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法则记得牢、领会得深刻。 记录人:XXX

初一数学备课组计划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我级学生尖子生极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低分率较高,上课很多学生分心较大,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还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和强化应用题教学,让学生掌握应用题解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稿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稿 第一章《有理数》 主备人:孙群保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 二、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三、本章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及方法: 1、分类讨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有理数的分类及绝对值一节课的教学中。 2、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数轴一节课的学习上,用数字表示数轴(图形)的形态,反过来用数轴(图形)反映数字的具体意义,达到数字与图形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即用数说明图形的形象,用图形说明数字的具体,尤其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理解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更是形象直观。 3、化归转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乘法转化为有理数的除法。 4、类比法:对于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可类比小学学过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等内容学习,总的来说计算方法不变,只是把数字的范围扩大了,增加了负数。在学习过程中要时时考虑符号问题。用类比的方法去学习会对新知识有“似曾相识”之感,不会觉得陌生,学起来自然会轻松的多。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2020年秋集体备课: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1

人教版2020年秋集体备课 第1课时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学习目标: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快捷;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判别解的 和理性。 学习重点:1.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 2.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难点: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是“-”号的问题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 学习要求 1.限时20分钟完成本导学案(独立或合作完成); 2.课前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3.组长根据组员完成情况作出等级评价。(A、B、C、D) 一、自主学习: 1.解方程:10y+5=12y-7-3y 你会吗?请试一试.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 做一做:去括号,(1)x+(y+z) =______________ . (2) a-(b-c) =________________ -3(2a-b-3c) =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问题. (1) 完成书上的填空; (2) 请写出题中的一个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怎样所列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见书上) 4.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提示:方法 1 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量x度,则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解出来. 方法 2 设这个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每两个月的平均用电量是____________,或者表示为_____________,于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解吗?做一做. 【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括号前面是“+”,把加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改变符号。) 二、合作探究:

初一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初一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初一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一以学校工作计划以及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为依据,在全面实施第二轮课改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初中数学的学习方式。结合六七年级数学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为重要的组合平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为核心,着力提升课堂效能,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积极开展新课程教材实验,努力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3.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4.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力争数学学科合格率、优秀率在各级调研抽测中有好的成绩。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特长,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

5.努力使备课组活动有序性、系列化,认真落实“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评课、反思”常态化,争取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内容、定主讲;加强对平时教学工作的交流、研讨,提高全组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1、有计划认真地组织备课组活动,进行备课分工,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以及数学教研组布置的各项工作。 2、加强备课组建设,备课组必须定时开展活动,并且有活动记录。注重备课要备教材、备重难点、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活动主要内容是:①教材进行钻研,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活动。②分析教学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教法和学法。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改进教学方法。③精选例题和习题,合理控制作业量。加强教法研究,做好教学质量分析,及时反馈调控。 3、课堂上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进一步开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营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氛围,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优补差,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学期初一数学备课组计划

第一学期初一数学备课 组计划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计划 结合校教务处,教科室的整体安排,本学期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制定计划如下: 一、备课组成员备课组成员备课组成员备课组成员 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学生现状分析 就我们目前了解到的学生情况,七年级的学生整体情况并不是很令人乐 观,情况较复杂,缺乏尖子生,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基础一般的学生缺乏学习 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上打算拔出一部分尖子起 领头作用,对有学习积极性而基础一般的学生给予大力的帮助,提高他们的学 习成绩,采用分层辅导等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 绩。因此,在此学期中,我们要做到面向全体七年级学生,以课程标准为依 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在工作中注意以改进教法,狠 抓“双基”的落实,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 的培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本学期工作重点及措施 工作重点:加强教研的力度,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努力营造开放的、适合数学发展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使每位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地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 素质。在工作中注意以改进教法,狠抓“双基”的落实,努力提高复习课的质 量和效率,确保毕业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并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争取提高升学考试的平均分和优秀率。 工作目标: 1、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坚决落实先学后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资源,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好数学 2、抓好七年级数学各项工作,全面提高七年级数学的优秀率和平均分。 力争学科成绩位列城区两校之首。 具体措施 1、精心备课,提高备课质量。例题的选题,习题的配备和要求,可根据 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

七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1

市一中七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名: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第4 课时主备人:周勇 时间:2018 年3 月15 日 小组成员:马红喻祝 胡国良周勇 汪炜王小军

初稿 课题: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 同旁内角? 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 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学习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 【学习难点】较复杂图形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 【导学】 1. 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 图中的/ 1与/ 5,Z 3与/ 5,7 3与/ 6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5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研学】 1?如图(1),将木条a , b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线则该图 可说成“直线—和直线—与直线—相交”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被第三条 直线—所截” ?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 八角”。其 中直线 , 称为两被截线,直线称为截线。 2. 如图(3)是“直线,—被直线—所截”形成的图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与7 5这 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截线EF 的______ ,形如“—”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与7 5这 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截线EF 的______ ,形如“—”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与7 6这 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截线EF 的,形如“―”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 找出图(3)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 讨论与交流: (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以及年级组组工作计划为依据,在全面实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加大教研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初中数学的学习方式。结合七年级数学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为重要的组合平台,注重四基,讲究工作方法,着重抓落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年级情况分析 1、教师:七年级共有10名数学教师,其中骨干教师3名,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4 名。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团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都尽心尽力工作,教学业务水平较高。 2、学生:现有教学班10个,其中快班2个,普通班8个。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 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 3、教学策略:(1)重视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能力指导;(2)重视对学生进行数 学思想方法指导;(3)重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4)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工作目标 1、深入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 2、转变教学观点,树立教学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思想。 3、优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展课堂教研活动,进行有效性教学。 5、提优补差有成效。 四、工作计划 1、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在开学初组织备课组成员认真讨论本学期教学计划,学习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努力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效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加强备课组建设。每天备课组早教研一次(定于每天上午第一节课),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于每星期四下午),并且有活动记录。目的在常规教学中协调教学进度,交流教学体会,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注重备课要备教材、备重难点、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让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融汇到教案和教学中。活动主要内容是:①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活动。②分析教学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教法和学法。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改进教学方法。③精选例题和习题,合理控制作业量,做好教学质量分析,及时反馈调控。如何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力争提高数学科的及格率和优秀率是我们的目标。

初中数学组集体备课实施计划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实施计划 集体备课是学科教研的基本形式,是提高教师备课能力和上课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能够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气氛,能够及时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本年级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现将集体备课计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要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具体实施步骤: 1、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校内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每单元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2、在个人初备时,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一定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同时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又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态度、习惯)

便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3、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单元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4、每位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各抒已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实行教学上的“五统一”。活动结束后,教研员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以备学校领导及教务处检查。 5、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是:“三定”、“五统一”,同时注意搞好“五备”,钻透“五点”、优化“两法”、精选“两题。 ⑴三定:定单元集体备课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单元教 学进度。 ⑵五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单元评价测试。 ⑶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 ⑷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 ⑸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⑹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正式版

——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工 作计划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切实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及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在教师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的创新意

识,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二、工作目标 1.以学生为本。备课组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易掌握的教学方法,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组织各位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抓好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的批改,学生的学习跟踪,备课组活动和集体备课。每个星期二,定时进行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处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及细节问题。如何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如何提高我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篇一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以及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为依据,在全面实施第二轮课改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初中数学的学习方式。结合六七年级数学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为重要的组合平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为核心,着力提升课堂效能,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积极开展新课程教材实验,努力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3.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4.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力争数学学科合格率、优秀率在各级调研抽测中有好的成绩。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特长,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 5.努力使备课组活动有序性、系列化,认真落实“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评课、反思”常态化,争取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内容、定主讲;加强对平时教学工作的交流、研讨,提高全组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工作计划: 1、有计划认真地组织备课组活动,进行备课分工,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以及数学教研组布置的各项工作。 2、加强备课组建设,备课组必须定时开展活动,并且有活动记录。注重备课要备教材、备重难点、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活动主要内容是:①教材进行钻研,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活动。②分析教学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教法和学法。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

初一数学备课组计划3篇

初一数学备课组计划3篇 (1792字) 一、指导思想 贯彻执行市、区两级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以学校工作中心为工作指导思想,在教导处与教研组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梳理教学思路、反思教学行为、创新方法手段、突破传统模式”贯穿于整个教研、教学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本年级学生特征的、适合课改要求的、确实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落实教学五个环节为抓手,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树立教师专业化目标思想,树立学生人人都是资源的理念,进一步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工作 1.进一步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新课程标准中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树立改革与创新的思想。学习教育心理学,以理论指导实践,分析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2强化课堂教学五个环节的落实,推进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反思上一学期在课堂教学与开展拓展性学习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活动中继续探索并实施既符合二期课改精神、又适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3.为进一步推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反思上一学期课堂教学改进点实施过程中的得、失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每一堂课的得失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改进,努力上好下一堂课,使日常教学工作不断完善;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备课组组认真总结上学期来,在制定并实施课堂教学整改计划的经验教训,以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教学整改。以教学开放日为契机,积抭主动地参与罗湖区课堂教学各环节的优化探索实践,区教学比武说课,积极探索更有效地优化信科技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切实提高学校数学教学的成绩。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11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2010.10.19 学科数学年级初二 中心发言人张书伟(庄兴光张建国张玉强程元义杨静) 缺席人员无 研讨内容:本节课是认识三角形的开始,是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打基础,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经常用到。围绕三角形的概念开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开展探究,以提高学生操作、探究、归纳、表达的能力。 研讨效果: 我在教学的中重视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用小组合作交流来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有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参与教师议课: 张建国老师提出:首先,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都是学生们熟知的或身边的事实,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 张玉强: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同于过去学习函数知识初步时的单纯依赖模仿和刻板记忆,而是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两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初步形成函数的思想,学生是乐于参加这种学习活动的。 程元义:其次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过去那种课堂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充当数学学习的主人.杨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生活中的“温度的变化”,向学生提供充分形成函数思想的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他们的作法。 庄兴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求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由浅人深,逐层递进,从基本到简单开放,以问题串的形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节课是认识三角形的基础,所以讲时应该放慢速度。 张玉强老师提出:从教材上看,这节课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比较多,所以这处理这些环节时,应该注意掌握时间和学生动手操作时的目的,有时学生会不知道要得到什么。所以在让学生做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做的目的。 张玉强:要充分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得到发展。总体说来,这节课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课堂的应有特色,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程元义老师提出:以前我们在上课时,发现学生对于动手操作这一块,有不少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归纳所得到的结论,还有一块就是学生已知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时,不知如何书写大于一个数而小于另一数的形式。 刘丽: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图形的思想,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展现了一种课堂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年度上学期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刘集中学数学教研组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学期里,我们数学教研组将一如既往的做好各项工作,现根据学校上级各部门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初中数学组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习新课程标准为动力,把探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作为本学期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并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学习与实践,树立教研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校本研究,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整体的教学水平。 二、工作要点 1、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实践课改的新理念、新思路,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学习领会新标准,积极开展新教材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3、认真开展集体备课课和课题研究活动,加强教研组团队合作意识。 4、继续开展对青年教师的“磨课”活动,帮助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高本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5、认真组织师徒结对活动,充分发挥本组老教师的带头作用。 6深化数学课题研究,提升数学教师科研素养,积极撰写教改论文并参加各级的评比。 7、继承和发扬我组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教风和 教学研究的热情。在全组发扬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浓厚的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之风。 8、立足课堂,在有效教学策略上深入实践与研究。 9、加强资料建设,资源共享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质。 进一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严格执行新标准的指导思想,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继续开展教科研活动,各位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善于总结,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提高教科研能力,及时认真地填好《教研活动记录》《备课组活动记录》,积极进行教学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11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2011.10.19 学科数学年级初二 中心发言人暨小满(吴良平叶志锋邱贞清李福亮) 缺席人员无 研讨内容:本节课是认识三角形的开始,是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打基础,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经常用到。围绕三角形的概念开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开展探究,以提高学生操作、探究、归纳、表达的能力。 研讨效果: 我在教学的中重视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用小组合作交流来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有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参与教师议课: 暨小满:老师提出:首先,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都是学生们熟知的或身边的事实,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 王华良: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同于过去学习函数知识初步时的单纯依赖模仿和刻板记忆,而是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两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初步形成函数的思想,学生是乐于参加这种学习活动的。 暨小满:其次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过去那种课堂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充当数学学习的主人.叶志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生活中的“温度的变化”,向学生提供充分形成函数思想的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他们的作法。 李福亮: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求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由浅人深,逐层递进,从基本到简单开放,以问题串的形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节课是认识三角形的基础,所以讲时应该放慢速度。 暨小满老师提出:从教材上看,这节课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比较多,所以这处理这些环节时,应该注意掌握时间和学生动手操作时的目的,有时学生会不知道要得到什么。所以在让学生做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做的目的。 叶志锋:要充分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得到发展。总体说来,这节课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课堂的应有特色,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暨小满老师提出:以前我们在上课时,发现学生对于动手操作这一块,有不少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归纳所得到的结论,还有一块就是学生已知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时,不知如何书写大于一个数而小于另一数的形式。 冷希林: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图形的思想,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展现了一种课堂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暨小满老师提出:在安排练习时要多让学生做些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也可以多加一问,如已知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是奇数或者是偶数时三角形的周长。 预期目标: 突出重点:通过学生动手归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突破教学的难点:通过动手做题,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并能灵活应用。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材料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材料(2.1--2.4) 教学内容:华师大版第二章《有理数》 知识点: 本章的教学时间大约需要23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2.1 正数和负数-----------------------------2课时 §2.2 数轴---------------------------------------2课时 §2.3 相反数------------------------------------1课时 §2.4 绝对值------------------------------------1课时 复习----------------------------------------------2课时 课标要求: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值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不含字母) 中考考点: 考点一、数轴(3分) 1、主要数轴的三要素,数轴上点的表示、利用数轴比较有理 数的大小及表示有理数的点在数轴上的移动问题、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有时和16题的计算结合。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能灵活运用。 例如:2015(5)5. 不等式组?? ?>-≥+13,05x x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 -5 2 0 -5 2 0 -5 2 0 -5 2 0 B A

C【解析】本题考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在数轴上表示.由不等式x+5≥0,解得:x≥-5 ; 由不等式3-x>1,解得:x<2,则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5≤x<2,故C选项符合. 考点二、实数大小比较比较: 例如:2014(1) 1.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数是() (A). 0 (B).1 3(C).-1 3 (D).-3 例如:2015(1)1. 下列各数中最大的数是() A. 5 B.3 C. π D. -8 A【解析】本题考查实数的比较大小.∵732 .1 3≈,π≈3.14,∴5>π8-,∴最大的数为5. 例如:2017(1).下列各数中比1大的数是() A. 2 B. 0 C. -1 D.-3 考点三、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