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易纬略义

易纬略义

易纬略义
易纬略义

易緯略義

易三義

「乾鑿度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為道苞籥,易者以言其德也

,通情無門,藏神無內也。光明四通,佼易立節。天地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八卦錯序

律厤調列五緯順軌。四時和栗孳結。四瀆通情優游信絜。根著浮流。氣更相實。虛

無感動清靜炤哲。移物致耀至誠專密。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此其易也。變易也者其氣

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和能消者息。必專者

敗。君臣不變不能成朝紂行酷虐天地反。文王下呂九尾見。夫婦不變不能成家妲己

擅寵殷以之破。大任順季享國七百此其變易也。不易者也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

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萬物之寶至哉易一元以

為元紀。易含三義皆元也天地合于一元易義于此為大。」

易數一七九

「乾鑿度曰:文王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

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

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也。易變而為一,一變而

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上為天

,濁重下為地,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畫而成乾,乾坤相並俱生,物有陰陽,因而

重之,故六畫而成卦。卦者挂也挂萬物視而見之故三畫已上。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

感以動類相應也陽氣從下生。動於地之下則應於天之下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動

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故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謂之應陽動而進,陰動而

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陽變

八之六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

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

焉。故大衍之數五十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日十干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

星二十八者七宿也。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也。此原七八九六之始一陰一陽之

位說詳虞氏消息。」

上下經

「乾鑿度曰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夫陽道

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乾

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為上篇始者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

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咸恆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

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

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陰陽用事長養萬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陰陽不用事止萬物之長也

上經象陽故以乾為首坤為次先泰而後否。損者陰用事澤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

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下經以法陰故以咸為始恆為次先損而後

益。各順其類也。」

六位

「乾鑿度曰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際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陰陽地有

柔剛人有仁義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變陽爻者制於天也。陰爻者制。於地也。

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上者順從。正形於人則道德

立而尊卑定矣。此天地人道之分際也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故易始

於一。分於二。通於三。口於四。盛於五。終於上初為元士。二為大夫三為公四為

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凡此六者陰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人所以為象則

也。故陰陽有盛衰,人道有得失,聖人因其象隨其變為之設卦,方盛則託吉,將衰

則寄凶,陰陽不正皆為失位。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纖芥必有

悔吝,所以極天地之變,盡萬物之情,明王事也,某繫之曰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

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孔子曰易六位正王度見矣。」

八卦用事

「乾鑿度曰,孔子曰,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

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

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東南,位在

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於西方,位

在八月,乾制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東北

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

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孔子曰:歲

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

乾漸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乾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乾位在

於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於東南方故

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仲序。畢矣。孔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

陽始於亥,形於丑,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陰始於巳形於未據正立位,故坤

位在西南,陰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終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

之職定君臣之位也。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

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夫萬物始出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

故東方為仁成於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於上陰得正於下尊卑之象定禮序也,故南方

為禮入於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漸於坎坎北方

之卦也,陰氣形盛陰陽氣含閉。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夫四方之義皆統於中央故乾坤

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於仁立於禮理

於義定於信成於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而明至道也。凡

六位八卦之說具虞氏消息。」

易緯略義易三義

「乾鑿度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為道苞籥,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無門,藏神無內也。光明四通,佼易立節。天地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八卦錯序律厤調列五緯順軌。四時和栗孳結。四瀆通情優游信絜。根著浮流。氣更相實。虛無感動清靜炤哲。移物致耀至誠專密。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此其易也。變易也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和能消者息。必專者敗。君臣不變不能成朝紂行酷虐天地反。文王下呂九尾見。夫婦不變不能成家妲己擅寵殷以之破。大任順季享國七百此其變易也。不易者也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萬物之寶至哉易一元以為元紀。易含三義皆元也天地合于一元易義于此為大。」易數一七九「乾鑿度曰:文王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也,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畫而成乾,乾坤相並俱生,物有陰陽,因而重之,故六畫而成卦。」「卦者挂也挂萬物視而見之故三畫已上。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感以動類相應也陽氣從下生。動於地之下則應於天之下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動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故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謂之應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陽變八之六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故大衍之數五十

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日十干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星二十八者七宿也。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也。此原七八九六之始一陰一陽之位說詳虞氏消息。」上下經「乾鑿度曰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為上篇始者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咸恆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陰陽用事長養萬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陰陽不用事止萬物之長也上經象陽故以乾為首坤為次先泰而後否。損者陰用事澤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下經以法陰故以咸為始恆為次先損而後益。各順其類也。」六位「乾鑿度曰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際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變陽爻者制於天也。陰爻者制。於地也。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上者順從。正形於人則道德立而尊卑定矣。此天地人道之分際也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故易始於一。分於二。通於三。口於四。盛於五。終於上初為元士。二為大夫三為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凡此六者陰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人所以為象則也。故陰陽有盛衰,人道有得失,聖人因其象隨其變為之設卦,方盛則託吉,將衰則寄凶,陰陽不正皆為失位。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纖芥必有悔吝,所以極天地之變,盡萬物之情,明王事也,某繫之曰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孔子曰易六位正王度見矣。」八卦用事「乾鑿度曰,孔子曰,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

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孔子曰:歲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乾漸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乾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乾位在於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於東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仲序。畢矣。孔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陽始於亥,形於丑,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陰始於巳形於未據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終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之職定君臣之位也。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夫萬物始出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成於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於上陰得正於下尊卑之象定禮序也,故南方為禮入於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漸於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盛陰陽氣含閉。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夫四方之義皆統於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於仁立於禮理於義定於信成於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而明至道也。凡六位八卦之說具虞氏消息。」

易緯略義易三義「乾鑿度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為道苞籥,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無門,藏神無內也。光明四通,佼易立節。天地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八卦錯序律厤調列五緯順軌。四時和栗孳結。四瀆通情優游信絜。根著浮流。氣更相實。虛無感動清靜炤哲。移物致耀至誠專密。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此其易也。變易也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和能消者息。必專者敗。君臣不變不能成朝紂行酷虐天地反。文王下呂九尾見。夫婦不變不能成家妲己擅寵殷以之破。大任順季享國七百此其變易也。不易者也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萬物之寶至哉易一元以為元紀。易含三義皆元也天地合于一元易義于此為大。」易數一七九「乾鑿度曰:文王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也。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上為天,濁重下為地,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畫而成乾,乾坤相並俱生,物有陰陽,因而重之,故六畫而成卦。卦者挂也挂萬物視而見之故三畫已上。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感以動類相應也陽氣從下生。動於地之下則應於天之下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動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故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謂之應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陽變八之六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故大衍之數五十所以

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日十干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星二十八者七宿也。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也。此原七八九六之始一陰一陽之位說詳虞氏消息。」上下經「乾鑿度曰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為上篇始者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咸恆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陰陽用事長養萬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陰陽不用事止萬物之長也上經象陽故以乾為首坤為次先泰而後否。損者陰用事澤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下經以法陰故以咸為始恆為次先損而後益。各順其類也。」

六位「乾鑿度曰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際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變陽爻者制於天也。陰爻者制。於地也。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上者順從。正形於人則道德立而尊卑定矣。此天地人道之分際也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故易始於一。分於二。通於三。口於四。盛於五。終於上初為元士。二為大夫三為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凡此六者陰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人所以為象則也。故陰陽有盛衰,人道有得失,聖人因其象隨其變為之設卦,方盛則託吉,將衰則寄凶,陰陽不正皆為失位。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纖芥必有悔吝,所以極天地之變,盡萬物之情,明王事也,某繫之曰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孔子曰易六位正王度見矣。」八卦用事「乾鑿度曰,孔子曰,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

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孔子曰:歲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乾漸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乾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乾位在於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於東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仲序。畢矣。孔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陽始於亥,形於丑,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陰始於巳形於未據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終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之職定君臣之位也。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夫萬物始出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成於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於上陰得正於下尊卑之象定禮序也,故南方為禮入於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漸於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盛陰陽氣含閉。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夫四方之義皆統於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於仁立於禮理於義定於信成於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而明至道也。凡六位八卦之說具虞氏消息。」

现观庄严论略义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现观庄严论》略义 华智仁波切著 堪布索达吉译 顶礼文殊师利上师! 般若的法相,就是已经或者能够抵达现证诸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般若的事相,就是证悟大乘三圣道1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的部分。如果按照名称来进行分类,则可分为自性般若、经典般若、道般若与果般若四种。 自性般若:是指现量证悟诸法离戏智慧的对境,它与基般若是一个意思。其界限在大乘三圣道; 经典般若:以诠释基道果般若为主的经论,也即以所宣说的名称、词句以及文字而显现的种种有表色,就是经典般若的法相。其界限,是从未入道直至最后有际2; 道般若:能够抵达现证一切万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之法,即为道般若的法相;以见道、修道及无学道三道为主的五道,即为道般若的事相。其界限,从真实的角度而言,是从大乘圣道开始;从假立的角度而言,则是从资粮道1大乘三圣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2最后有际:物质和心识蝉联演变的最后边际,从此第二刹那必定证果成佛。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以及加行道开始; 果般若:彻底现证一切万法离戏的究竟无住涅槃智慧,就是果般若的法相;佛地的如幻智慧,就是果般若的事相。其界限仅为佛地。 真伪的差别: 基般若与果般若二者,为真实般若;而经典般若,则只不过是假立般若而已;至于道般若,则真假二者兼备。 陈那论师所说的“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的密意,也就是为了表明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 作为经典般若的《现观庄严论》,是以三智、四加行和法身果八事,以及八事所分细的七十义来阐释般若的。 八事中的第一事,就是遍智[一切相智]:能于一刹那间现见诸法一切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法相。可分为两种。其界限为佛位。 道智[道相智]:了知三道无有自性,并依靠圆满、成熟和修炼的方式,来现证空性的有学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可分为三种。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基智[一切智]:现证一切万法补特伽罗人 2页

关于利与义素材

利与义_素材 论点义利不可兼得时,要舍利取义。 人不能见利忘义。 信义比金钱更重要。 不义之财不可取。 谈“义”必须落实到“利”的实际行动中去。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xx 可以统一。 为私利而毁公义是可耻的。 做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不顾诚信追逐利益的人只会自食恶果。 利是义的存在基础。 名言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是唯心论。 ——xx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董仲舒

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董仲舒 以义取利,利义共生。——神威药业口号 君子XX,小人XX。------XX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xx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XX 何必日利,亦有XX而已矣。------ XX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商业交易中,信用第一。——麦克雷戈尔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XX 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小用之身,先利而后义。——荀子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利I」者,XX之和。- XX 义,利也。——墨子 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墨子 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XX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王安石 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陈亮 利在义中。——XX

孟子讲义与利

《孟子》中讲述的义与利 仁义和利益,我们的人生中充满了这种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相信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够看清主次,抓住重点。 利益是什么?在一个有序社会里,利益就是您为大家服务,为众生做好事儿,大家给您的回报,利益这东西只是个结果,它是你服务了才有的,好比是我给您擦了皮鞋,您才给我两元钱的利益,擦鞋是主体,两元钱是伴随而生的,不会我坐在家里,别人无故地就给我两元钱。 所以说,利益这东西不会无缘无故来到你身边的,是伴随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服务而来的,就是伴随着做的好事儿来的,能帮助到别人的,就是好事儿,这是仁义的一部分。仁义的含义很广,其中有仁慈、信义等含义,但是对别人好,做帮助别人的事儿是其中的主体行为。 做坏事儿也可以获得利益,但是那是逆动的,你从别人那里抢来的,也会被别人抢回去,不是正常的循环。 所以,利益本身是伴随而生的东西,它自个儿并无好坏之分,我们靠做好事儿,服务别人得来它,这就是好的利益,社会就良性运转了;我们做坏事儿得来它,这就是坏的利益,社会互相抢骗偷,最后就是恶性循环了。 所以《孟子》的开篇就是见梁惠王,并告诉他,您应该把什么放在前面,这样社会才能良性循环,这是儒家的主张,告诉你怎么把社会导向良性循环。 在这里,孟子把仁义和利益看做是一对儿关系,讲的是这两者的次序,根本没说要谁不要谁,孟子从未把这两者分开了。在这篇文章里面,孟子在提到两者的时候,都用了个“亦”字。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是什么意思?后世很多人把它解释成“只”,这话的意思变成了“没有利益,只有仁义。”

现在随边翻开基本注释《孟子》的书,可能都这么注释的,这是对字不熟悉导致的错误,什么是“亦”?“亦”这个字最早指的是人的腋下,这个字的形象,就是一个人,张开胳膊,然后在腋下的部位一边画一个点,标志这个位置,这就是最早的“亦”字,甲骨文里面就是这个形象的,《说文解字》里面说:“人之臂亦也。”,因为是一边一个,强调的是重复的事情,再出现的事情,总之一定是一对儿的关系。比如“亦庄亦谐”,意思是又庄重,又有谐趣。 所以“亦”绝对没有“只”的意思,没有否定一个,肯定一个的意思。 当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问刚来的学生罗天益:“你是想学医道呢?还是想学赚钱的医术呢?”罗天益回答:“亦传道耳。”意思是两者都有,既传道,又赚钱。不是只是传道,就不赚钱了。这个“亦”字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孟子所讲的“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就是“还有仁义也是更重要”的意思。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孟子没有把仁义和利益孤立起来,说不要利益了,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想想:如果不要利益了,孟子当年带着几十辆马车,几百个学生,找谁吃饭去?孟子是千年来公认的圣人,说话必然有着实际而高度的智慧。只是我们后世的人给弄模糊了,说孟子说只有仁义,没有利益,所以君子耻于言钱,知识分子都清高,不谈钱。这是学傻了,导致现在很多人骂儒家,说儒家培养了大批的伪君子,说不谈钱,下面桌子地下还是要钱,这是伪君子。所以,对于一个理论的一个错误解释,会把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变成一个迂腐的没法实用的东西,这实在是很可惜。其实孟子没有告诉大家不谈利益,他只不过是告诉我们,仁义和利益是有次序的,要先讲仁义,后讲利益!为什么呢?因为仁义的行为是主体,利益是这个主体带来的后果。 这些先哲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这种关系,我们看清楚才能更有智慧地生活。

譬如你说胜义非二现心之境于此说以二现心抉择胜

【如上所述,于“胜义非心境”见如此承许故,不见有何违害。譬如你说“胜义非二现心之境”,于此说“以二现心抉择胜义定不应理,非彼境故”时,承许加简别为“胜义自相非二现心之境”,由此宣说即无过。如是说“胜义非心境”,实际也是说全无境与有境之见而证,不成否认一般所说的“是境”之义故。任为何说,若不依文而依义,则说所许相同。】 像这样不加任何简别而直接说“胜义非心境”,也实际是说没有任何境和有境的见而亲证,这不成否认一般名言上讲的“胜义是境”的意义之故。不论采取哪种表述方式,如果不依文字而依法义,那么前后代论师所承许的法义本来相同。 【因此说“观察胜义谛是否为所知时,与观察胜义中有无时,二者未作区分”亦属无义,以此处说非境与观察胜义中是否为境后说非境,成一关要故。】 所以如果这样说:“观察胜义谛是不是所知的这个时候,和观察胜义中有没有所取或真如是不是境的时候,这两者没有好好区分开来”,这也只是无意义的说法而已,因为在《入行论》此处说“胜义非境”和观察“胜义中真如是不是境”之后宣说非境,成了同一关要故。 【此义如何?若以观察胜义之识而审察,则不成立胜义为境,如是以观察胜义的识及亲证境之实相全然相应的胜义有境——圣智都不得“见境之相”,因为胜义中如何抉择彼,需以现证胜义之智衡量彼故,胜义中若观察,境无可得,如是以亲证胜义

之智亦不见境相,二者要点一致故。】 这一点怎么来理解呢?如果以观察胜义的心识运用正理对于诸法的真实性作详审的观察,那就得出不成立“胜义是境”的结论。就像这样,以观察胜义的识见不到有境的相状可得,以亲证境的实相全然相应的胜义有境——圣者的智慧也见不到境的相状。 也就是说,胜义中运用圣教和正理进行观察所得到的结论,需要以现证胜义的智慧来证知它。以这个缘故,凡夫观察胜义中的状况时会发现“境不可得”,而圣者以亲证胜义的智慧同样见不到有境相可得,凡夫观察的结果和胜义中的状况在关要上完全一致。 【因此,若否认“胜义非心境”此一关要所许,则成已许“胜义中真实性有所缘”义。】 因此,如果否认“胜义非心境”这一极关要的承许,那么就成了已经承许“胜义中诸法的真实性有所缘或所取之境”了,这样将导致胜义中有自性不空之法等的过失。 【如是抉择胜义及圣智亲见之相,说其关要为一,对此斥责未分时位,颇显粗劣。】 像这样抉择胜义所得出的结果和圣者智慧亲见的状况,说这两者在关要上是同一要点,对此指责说没有分清阶段的差别,这就有些粗劣了,意思是没有深细的认识到。 【如《宝积经·菩萨藏》云:“胜义中圣者慧及智前,任何法若知、若断、若修、若当现前之法,任何不住。”具德月称言

怎么理解义与利的辩证统一

怎么理解义与利的辩证统一 【摘要】:义与利应该怎么看待,是义利对立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是见义忘利还是见利忘义,古人的看法是对是错,如下社会的价值观又是对是错。 【关键词】:义与利,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 孟子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孟子是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他认为义利对立,应该重义轻利。很显然,这是大多数古人的观点。数百年的儒家教育深入人心,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是重义轻利的,“一诺千金”足以说明这个现象。 然而随着历史推移社会发展,义与利的关系开始了变化。在这个经济称霸的年代,好像利字当头,而义气不值分文。都说“商场无义战”,在商言商是众所周知的,为了自己经济的发展不择手段也变得理所当然起来。国家限制进口制造壁垒,企业形成垄断对泼污水,一个个上不了台面的手段都正大光明的拿出来了。于是人们开始宣传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价值观。 难道道理真得如此么?难道古人们坚持的重义轻利是错的?难道当今社会的重利轻义是对的?其实很多学者专家早已议论此事了,义与利的关系无所谓对,无所谓错的,可以对立,也可以统一,应该说是辩证统一的。 有日本“实业之父”名称的涩泽荣一就曾对《论语》进行义与利的解释,⑴他认为后儒对孔子学说误解最突出的是富贵观念和理财思想,他们错误地把“仁义正道”同“货殖富贵”完全对立起来。所以,涩泽对孔子的财富观作了一番论证和说明。他对《论语》和《大学》有关论述的分析表明,孔子并无鄙视富贵的观点,只是劝诫人们不要见利忘义,不要取不义之财,也就是《论语·泰伯》所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人们对孔子“义利观”最严重的误解是把“利”与“义”完全对立起来,结果是“把被统治阶级的农工商阶层人置于道德的规范之外,同时农工商阶级也觉得自己没有去受道义约束的必要”,“使得从事生产事业的实业家们的精神,几乎都变成了利己主义。在他们的心目中,既没有仁义,也没有道德,甚至想尽可能钻法律的空子去达到赚钱的目的”。但这种利己主义会把国家送上不归路,正如《大学》所说:“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就是说,由个人的贪戾这种细微小事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国家动乱这类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是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空谈心性,鄙视实业,也是导致国弱民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他强调指出:“仅仅是空理空论的仁义,也挫伤了国家的元气,减弱物质生产力,最后走向了亡国。”因此,他主张,“谋利和重视仁义道德只有并行不悖,才能使国家健全发展,个人也才能各行其所,发财致富。”他还以自己的经验来说明《论语》与“算盘”可以一致,并行不悖,并明确表示一定要把《论语》作为商业上的“经典”。他的工作“就是极力采取依靠仁义道德来推进生产,务必确立义利合一的信念”。 现在,谁也不会否认“义”与“利”应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也只有“义利合一”,两不偏废,人类社会才能幸福,才有希望。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极不健全时,社会就为个人的非法牟取暴利留下了巨大空间,但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自律就更显得重要。今天的市场经济本身即以契约、诚信为基础,如果没有道德的依托,市场经济的架构最终将无法建立起来。所以,即使在今天,义与利也应该合而不能

略论安乐净土义 (1卷)〖 后魏 昙鸾撰〗

略论安乐净土义 (1卷)〖后魏昙鸾撰〗

略论安乐净土义 (1卷)〖后魏昙鸾撰〗.txt 我是天使,回不去天堂是因为体重的原因。别人装处,我只好装经验丰富。泡妞就像挂QQ,每天哄她2个小时,很快就可以太阳了。No.1957 略論安樂淨土義 釋曇鸞撰 問曰。安樂國於三界中何界所攝。 答曰。如釋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何以故。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無色界。經曰。阿彌陀佛本行菩薩道時。作比丘。名曰法藏。於世自在王佛所。請問諸佛淨土之行。時佛為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精粗。悉現與之。于時法藏菩薩。即於佛前。發弘誓大願。取諸佛土。於無量阿僧祇劫。如所發願。行諸波羅蜜。萬善圓滿。成無上道。別業所得。非三界也。

問曰。安樂國有幾種莊嚴。名為淨土。 答曰。若依經據義。法藏菩薩四十八願即是其事。尋讚可知。不復重序。若依無量壽論。以二種清淨。攝二十九種莊嚴成就。二種清淨者。一器世間清淨。二是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有十七種莊嚴成就。一者。國土相勝過三界道。二者。其國廣大。量如虛空。無有齊限。三者。從菩薩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所起。四者。清淨光明圓滿莊嚴。五者。備具第一珍寶性。出奇妙寶物。六者。潔淨光明常照世間。七者。其國寶物柔軟。觸者適悅。生於勝樂。八者。千萬寶華莊嚴池沼。寶殿寶樓閣種種寶樹雜色光明影納世界。無量寶網覆虛空。四面懸鈴常吐法音。九者。於虛空中。自然常雨天華天衣天香。莊嚴普熏。十者。佛慧光明照除癡闇。十一者。梵聲開悟遠聞十方。十二者。阿彌陀佛無上法王善力住持。十三者。從如來淨華所化生。十四者。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十五者。永離身心諸苦。受樂無間。十六者。乃至不聞二乘女人根缺之名。十七者。眾生有所欲樂。隨心稱意。無不滿足。如是等十七種。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有十二種莊嚴成就。一者。無量大珍寶王微妙華臺

利与义议论文(精选3篇)

利与义议论文(精选3篇) 利与义议论文(精选3篇) 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尤其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要求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利与义议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利与义议论文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处于孔子之口。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中的是利益。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我们身边都存在许许多多的君子和小人,而在重大的事件面前,我们则更能看到这些君子与小人,感受人心。 今年春节,我们国家爆发了疫情。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疫情,也因为疫情的出现造成了一些物资的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却出现了一些没这良心大发国难钱的人。我在新闻中看到有的工厂连夜加工,为的就是赶制那些假冒名牌的口罩向市民出售;有的商人因为口罩紧缺,将口罩卖到了三四百块一个;更离谱的是有的私人司机高价收取车费,帮助人偷偷逃离已经封锁的疫区……这是让人多么不齿的行为啊。他们

的行为,真是体现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皆为利益。可能有些人说,为了自己,有什么错?可是,他们在获取自己的私人小利益,也同时侵害了他人的利益,毁了自己的品质。 在谴责这些人的同时,我更为我们的“君子”而骄傲。84岁的院士钟南山在疫情发生时,号召大家能不去武汉就不要去武汉,可本人却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去研究疫情。全国各地的医生纷纷写下申请,主动要求到疫情最严重的医院去参与救援,他们每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跟病毒这么近,只是为了尽力去治好病人。这些医疗人员,就如同之前前往大兴安岭灭火的消防员,他们都是灾难中的逆行者。他们难道不怕死吗?不,他们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儿女。他们之所以坚定向前,敢于面对种种困难的,是因为他们心中又大义,这“义”就是他们对工作,对国家的责任感。人人们常说:“这个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他们为什么会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舍下妻儿,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大义吗?因选取大义,虽知道前有刀山火海,才会有逆风前行的国之君子啊。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面对义与利时又应该如何取舍?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疫情前的每一个君子之行,相信会让我们

入二谛

论题: 入二谛 造论者: 阿底峡 中译者: 释如石 诸佛说正法, 如实依二谛: 障世间俗谛、如是胜义谛。 许世俗二种: 颠倒与正确。初二谓水月、宗派邪分别。 未究而满意、生与灭诸法, 具有作用者, 许为正世俗。 胜义谛唯一, 余许有二种。法性无所成, 云何有二三? 教言合释故, 以无生灭显, 胜义无异故, 无法无法性。 于彼空性中, 丝亳无有异。无分别而悟, 名言谓见空。 甚深经中说: 彼不见即见。无见与能见。无始终皆寂。 脱离有与无, 无分别离缘, 无住与住处, 无来去离喻。 离言无可观, 无变异无为, 瑜伽师悟彼, 断惑所知障。 现量与彼量, 佛徒纳彼二, 短视愚人说: 以二量悟空。 则外道声闻, 皆悟法性矣! 何况唯识宗! 中观宗无异! 故一切宗派, 以量量同故。众思辩异故, 量所量法性, 岂非亦成多。无需现比量, 为退外道诤, 故诸智者说。 硕学清辨说: 教中亦明言: 分别无分别, 二识不能悟。 依何悟空性? 如来所授记, 且见法性谛, 龙树徒月称, 依彼所传诀, 将悟法性谛。经说众法蕴, 有八万四千, 皆入此法性, 悟空得解脱, 余修皆为此。若舍正世俗, 修习于空性, 则因果善恶, 他世将诳彼。依少分听闻, 不解真谛义, 亦不修福德, 沦为卑劣人, 若误解空性, 劣慧者将堕。 阿奢黎耶月称云: 诸世俗谛是方便,胜义谛从方便生, 不知此二差别者, 因误解故行恶趣。不依靠名言, 不能悟胜义。 无正世俗梯, 智者将不能拾级而上达真理大厦顶。 此世俗所显, 理观无所得, 不得即胜义, 本住之法性。 因缘所生故, 世俗显现成, 若不能成立, 水月由谁生? 故众因缘生, 一切现象成。若诸缘断绝, 世俗亦不生。 如是见不愚, 且行极清净, 则不入歧途, 上行至兜率。 所知类多寿苦短, 寿量尚且不能知, 故如鹅取水中乳, 但取清净己所欲。 吾乃短视一愚者, 无力抉择二谛义, 然依诸上师所说, 立此龙树二谛理。 金洲王请所作此, 倘若时下有人信, 亦应善究而接纳;非唯因信及恭敬。 咕噜怕拉金洲王, 遣比丘提婆麻地, 应彼造此入二谛, 当今智者应探究。 □□□□□□□□ □入二谛□ □□□□□□□□ =================================================================== ┎──┒ ┃前言┃

利与义的关系论证报告

利与义的关系 如何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个问题也必定会一直探讨下去,并且因为时代的不同,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状况而显现出不同的答案。未来充满未知,但我们可以浏览历史,也许在历史中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以下是关于利与义的历史事件: 重义轻利的xx ——信义比财物更重要 一个番邦使者抱着一只天鹅千里迢迢地来到长安,想献给唐太宗。可是他却在给天鹅洗澡时,不小心让它飞走了,只剩下手里的一根羽毛。他非常恐慌,害怕唐太宗怪罪。他只好痛哭流涕的作了一首诗,其中就有两句: “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知道后,很受感动,没有因为自己没得到那只珍贵的天鹅而生气,反而大大奖赏了那个使者,因为他看重的不是礼物财物,而是使者的那份信义和诚心。 xx的xx ——高尚的品格比名利更让人尊重 钱学森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将一生交给了最爱的祖国。曾经有一次,他获得了100万港元的奖金,当支票汇过来后,他却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1992年,他申请辞去了“学部委员”的称号,这与当前一些人为争名争利而“想尽办法”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他说: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学森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瘦骨铜声 ——为了良知,可以视名利如粪土 云南某检查站长赵应麟的爱女突患疾病,他翻箱倒柜,就是凑不足必交的1000元住院费,这时,一个走私轿车的人把10万元塞给他,称若放他们一马,

则再加4万元。大利当前,赵应麟不为所动,而是坚守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操守和良知,他冷笑一声,连人带车扣了下来。 散装假酒7天害死11人 ——追求个人利益不能损害他人 广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工业酒精勾兑后,在农村集贸市场非法销售,造成严重的毒酒事件,中毒人数近60人,死亡十几人。这些不法商贩见利忘义的行为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他们必将面临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审判。 xx的堕落人生 ——不xx的追名逐利是自取灭亡 成克杰身为国家高级干部,滥用职权,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谋取非法利益,数额特别巨大,影响十分恶劣。作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本应奉公守法,为人民谋福利,他却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疯狂为自己攫取钱财,大肆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达四千余万元,最终被依法执行死刑。 舍利取义,目光长远 ——追求利益也要讲究信义 “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了抢手药,供不应求。不少小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他们固然是商业企业,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选择大义,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 xx鼓励劳动致富 ——要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惊人的胆识,提出了可以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主张。他说,不能认为所有追求

《中论略义》

《中论略义》 圣龙树菩萨造颂 宗喀巴大师造疏 观空法师译 观缘品略义: 此品略义有三,即说明对于所破的是如何执法和以正理破除之后结论如何,以及如何建立因缘及果。兹约言之: 由种生芽及从薪起火等作用,当眼见耳闻之时,若认为因果二法,不仅是唯名安立,而且执为彼名言所安立境之能生、所生,是有自性者,即是对于所破起执之行相。 彼所执境,若许为有,则应观察:果之生起与因缘法,是自性一?还是自性异?如是观已,即从果的方面,破所生有自性。又应观察:因中有果?还是无果?此是从因的方面破能生有自性。总的说明:若有自性,则因缘及果,都不能建立,即以说明破有自性为主。要之,其所以说明破有自性为主者,由于对因果等法,执有自性,是从无始时来,串习所至,欲破除之,非常困难。又彼自性,若已破除,则于无自性上,建立因果,极为容易。因此自宗不以说明于名言中建立因果作用为主。 此中破时,纯用自生、他生等方式,观察名言所安立的境是如何有已而破。此亦只是破彼“非唯名言所安立的生”,不破“生”者,义甚明显。因此在各品中于所破上,大半未加简别语,而加简别语者亦有多处。一处已加,则易了知,其余未曾明加之处,亦须例加,其理同故。《明句》中说明“无灭亦无生”等与经中所说有灭等义不相违者,此中是说生灭等法,非无漏智所缘境体,只破“胜义生”,不破“世俗生”。又对经中所说从四缘生之密意,亦如是释。破所缘缘,亦是破“胜义中有”,不破“世俗中有”等等。于所破上,加简别语,最为明显。加的处所亦多。因此在释文义时,对于未加简别之处,不可误解。又《百论释》亦说:“有人认为此种观察方式,是破一切生,即是说明有为无生者,那末,彼生等法,不成如幻,而成如石女儿,如此推度一切,即成没有缘生之过。为免此种谬解,不说如石女儿,而说如幻”。此中所说,极为明显。又《明句》中引《楞伽经》云:“我依无自性生,密意说一切法无生”。 若能破除有自性之因果,即成唯名安立,及唯由名言所安立之因果。如《佛护释》中第一品初说“所云生者,唯就名言中说。”又于品末亦说:“所云生者,唯是名言中有”。由见若许有自性,则因果不能成立;而有损益作用之因果,谁亦不能否认其有。既不能立为有自性,故许为唯由名言之所安立,方为合理。 由于对所生、能生执为有自性之积习极为深厚,故于破此执后,唯于名言所安立中,安立因果心中固觉不惯;但应思维,安立这法只有二种:前者若不应理,就应依据后者安立,故须令心趋向这一方面。有人认为既有所生、能生,就有因果义,若说是唯名安立者即不应理云云。此种想法,不应道理。因为“唯”字,既不遮遣有非名之义,亦不遮遣量所成立之义。又“唯名安立中有”一语,虽说明绝对没有非由名言所安立的有,然亦非说凡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皆有。 由此观之,从内外因缘而生诸法,如由种子而生芽等,及依根、境而起识等,随取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观察己心是如何执取。次从果品及因品中随拈一法,用破“有自性”之正理,破除其余一切自性。若有少许未破,即被此执所缚,不得解脱。再于因果等法见为是唯名安立,而起损益作用之因果不能说为没有。故从唯假安立之因而生果是有的,今执此等有自性,实是颠倒。如此思已而生定解。然而对于因果缘起的定理不应破坏。若谓自宗不立因果,只是就迷乱识前有,立为“世俗中有”者,则是极大错误的损减之见。 观来去品略义 首须了知对于去者和所去处,及去的动作等,如果认为不是唯由名言安立为有,而是有自性者,即是实执之行相。 次应思维,如彼所执之境,是否实有?若认为有,即被此品众多理门之所破斥,于此应当引生定解。但是,依多种观察以理破除的,亦是只为令得了知:若执有自性,则作和所作,以及作者等皆不能成立之故,而非为说明去来等无。 若欲如此通达,须将此中所说“于去来等一切名言执为有自性”之心而换成为“自性空故彼等作用皆能成立”之意。于此正理须生定解。如云:“由作者及作,当知其余法”,《明句》释曰:“由破有自性之去及去者已,当知唯是互相观待而有”。亦可作为“依去有去者,依去者有去,唯此能成事,未见有余因”。 先于现见之粗去来等如实了知已,次当结合从前世到此世来,及从此世往他世去都无自性之理发生定解。又应以此正理,推知其余诸法,生时无所从来,灭时亦无所去。对于一切作用,亦应如是了知。由此可使观察真理之慧,逐渐扩大,以至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皆能见为犹如幻化。 观根品略义 首须了知:若谓既于六境立为所取、六根立为能取,六补特伽罗立为取者,则彼等诸法非唯由名言之所安立,而是有自性的。如斯执者,即是对于所破起执之行相。 复次思维:如果真是如彼所执,则所作、能作,以及作者,皆不能安立,如此品正理之所抉择而生定解。又观彼十八法都无自性,见彼彼法皆是如幻而现的能作、所作、作者之想,不须策励即可生起。故应了知眼等一切建立,唯如幻有之义,最为合理。

理智对待利与义作文900字

理智对待利与义作文900字 学生的一收一据,众人的一贬一赞,孔子的一喜一怒。穿越时空的沉思,跨越千年的警钟:要理智对待利与义。 利是义的衡量。道德仿佛是一架天平,义在这头,利在那头,义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在危难与道德交锋的那一刻,吴菊萍用她那双脆弱的双手,毫不犹豫的托住了高楼坠落的幼童,她选择了道德,她就选择了义,而那双手也因此骨折。她没有像常人一要把利与义划清界限,她同时选择了利,于是她接受了“最美妈妈”的表彰,更是接受了重金的酬谢。对此人们的看法不拘一格,而我认为利本应是义的衡量,吴菊萍的选择已是毋庸置疑。利与义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的关系仿佛是权力与义务,行了义何畏收利?难不成要像做了坏事那般“息事宁人”? 把捡到的贵重物品交到市政府,这在中国实在是件极其平凡的小事。既不需要大张旗鼓的表彰,也不需要失主的酬谢与款待。然而,爱国青年杨立在德国却有这么一段经历: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他领回一枚奖章和500欧元的奖金,竟发动了百名警察寻找。镇长曾郑重的告诉杨立,奖金可以不在乎,但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善举的尊重。是啊!行多大义收多大利,利是义的衡量,那衡量的背后不正凝聚了整个社会对善举的认同和尊重吗?

利是义的鼓励。道德仿佛是一株鲜花,义是花朵,利是徐徐的微风,义有了利的吹拂,道德的芬芳才得以发扬。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收购届“最高科学荣誉奖”。我不清楚跨越千年的“接受”是否还会迎来众人的一片唏嘘?只是倘若孔圣人可以再度点评,定还是只褒不贬。因为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养活了亿万的世界人口,这个奖项对他来说受之无愧。更何况,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是对千千万万个有才之士的鼓励和号召,是对善举的传承和发扬。 雅典运动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的运动员,这件事引起了众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然而重奖效应却在中国与此同时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它不仅激励了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更让“善举”的火炬一再传承——中国女排集体捐款慈善机构,球员明星签名售衣募捐活动等屡见不鲜。这便是对义与利最好的诠释,对道德最好的发扬。 跨越千年的沉思,穿越时空的警钟。流水化开春来也,心中自存清澈透明的流水,又哪怕是世间之利。理智对待利与义,让道德之花绽放四季。

有关利与义的高中议论文素材

有关利与义的高中议论文素材 这篇关于有关利与义的高中议论文素材,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义轻利的唐太宗 ——信义比财物更重要 一个番邦使者抱着一只天鹅千里迢迢地来到长安,想献给唐太宗。可是他却在给天鹅洗澡时,不小心让它飞走了,只剩下手里的一根羽毛。他非常恐慌,害怕唐太宗怪罪。他只好痛哭流涕的作了一首诗,其中就有两句:“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知道后,很受感动,没有因为自己没得到那只珍贵的天鹅而生气,反而大大奖赏了那个使者,因为他看重的不是礼物财物,而是使者的那份信义和诚心。 舍利取义,目光长远 ——追求利益也要讲究信义 “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了抢手药,供不应求。不少小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他们固然是商业企业,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选择大义,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 *鼓励劳动致富 ——要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惊人的胆识,提出了可以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主张。他说,不能认为所有追求财富的人都是腐朽的、堕落的,只要在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范围内,合法获取的财富就是值得肯定的。 淡泊名利的钱学森 ——高尚的品格比名利更让人尊重 钱学森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将一生交给了最爱的祖国。曾经有一次,他获得了100万港元的奖金,当支票汇过来后,他却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1992年,他申请辞去了“学部委员”的称号,这与当前一些人为争名争利而“想尽办法”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学森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生死之间

义与利

永远记住这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有“义”先要有充实的“利”做基础。 你先查查义和利分别代表什么意思?能和社会的什么地方联系起来,另外还有个 重和轻的关系,你应该把题目悄悄改成在义和利之间权衡后,哪个更重要,并不是要义不要利了,找出在很多个特定的条件下义比利更重要的例子,希望能帮到你,呵呵 ?我方认为,人类社会应当重义轻利,主要是指:义与利同时存在时以义为先,并不是舍弃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义为“公正合宜的道理”。这“公正合宜”一词便决定了‘义’字的地位。而利是指“利润或利息”,将利放在错误的位置会令人走入歧途。将义与重结合,取利和轻配搭便是我方认为的正确途径。? 远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而他老人家并未说君子不能求利,而是认为求利之心人皆有,但一定不能“放于利而行”,求利应以义来制约,即把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从降生这世上的那刻起,我们就在承担责任与享受他人的责任中成长。我们上学、工作、成家、养育儿女、赡养老人。。。人生的每一个步伐都是我们的责任,而这责任就是义!如果哪个人放弃了义,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禽兽不如”。如此看来,任何时候的我们都应该义字当头,活得像个样!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各级人大代表纷纷发自内心的提出了有益于百姓的一件以及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人民代表为人民就是重义的表现,当然,这也是作为老百姓的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其中明确了“以见利忘义”为耻,这足以说明重义轻利是处在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中华民族最需要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崛起并屹立不倒。? 如果商人能做到先予后取;从政之人能做到为百姓着想,咱老百姓又能不忘做人之本--义,那我们便利和谐社会不远了!在我们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追求人余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我们又怎能将利置于义之前呢?!当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在我们耳旁一次次想起时,我们心潮澎湃,我们双眼朦胧,我们发自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的灵魂与我们相遇,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正义之声和他们产生共鸣,义是为人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此善,便是正义之感!要立足于社会,不义不行,忘义更不行;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目光短浅,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自绝于社会;只顾自身利益巧取豪夺的结果必然是多行不易必自毙的!解放前,国民党为了自身利益,不顾百姓死活,乱收苛捐杂税,这杀鸡取卵,见利忘义的行为加速了国名党统治的垮台;而共产党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成为正义之师,侠义之士,最终收取江山。可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其利长远而牢固。因此,巩固和发展人类社会更要重义轻利!!! 不是要发展和谐社会吗?当然以义为重啦,<箫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略论《学记》的借鉴意义

略论《学记》的借鉴意义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成于公元前三世纪,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科学文献。它比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早300年,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多年。【摘自:无忧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6960725.html,/】 《学记》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作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对教育制度、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尊师重道、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一系列教育科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对后世影响极为刻,往事可为师,古训可借鉴。《学记》中的不少论述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 《学记》作者首先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论起,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认为教育可“化民成俗”、“建国君民”。即化育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培养出建设国家、管理人民的人才。这是古代王者以“教学为先”的根本原因所在。即把教育人民、培养人才的工作放在国家各项活动的首要地位。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党中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到国家的战略地位上。教育起着提高全民族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作用。世界的未来是科学技术激烈竞争的时代,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有赖于发展教育事业。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教育兴,国家盛,教育废,国家衰这一道理。 《学记》提出教育具有“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作用,目的是使“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这就毫不掩饰地申明:教育是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服务的。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无产阶级业的接斑人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化大业的建设者,因此,要为巩固人民共和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来办好各类教育。 要办好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性,袄有二个如何对待教师的地位间题。《学记》明确提出要“尊师童遣”。和二择师不可不慎”。“大学之礼,虽昭于天子无北面,所以茸师也。”说明社会和学校最高的礼法和礼节就是“尊师”。天苦也不把教师弹为早予而是做为教师。对待“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丈的师严然后道琢,道尊然后民知敬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 “义与利”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期至今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它不仅属于伦理学问题,而且还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等领域。对待义于利的态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人们对儒家义与利的态度在认识上存有很大分歧,对于儒家是否一概排斥、否定利的积极意义也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但在认定儒家“重义轻利”方面,还是比较一致的。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这也就恰恰使得儒家的义利观,体现其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义与利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义”注重整体利益、道德诉求;“利”则强调个体私人利益。因此义利之辨是一种道德和利益何者为重的抉择。义利问题各家都有论说。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孰为本孰为末的问题上,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以私废公”。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讲利、求利,而在于是否“放于利而行”、“惟利是求”。实践经验一再告诉人们,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与人、与己不仅无益而且十分有害。孔子、孟子对此都有充分的论述。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自述其志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以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他把对义利关系的判断作为是否成人的标准:“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面对君主则劝诫“义然后取,人不怨其取”。《孟子》开篇即讲“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他认为,自然生命是人的“小体”,精神生命是人的“大体”,物质利益只能满足人的“小体”需要,道德仁义才能满足人的“大体”需要。孟子更认为,如果人与人之间处处以私利来计算,惟利是图,“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怀利以相接”,结果是“终去仁义……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惟利是求”的行为方式、价值选择不仅会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而且还会造成“上下交征利”并导致“国危”。 到了汉代,董仲舒着重宣扬义利之辨。《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说:“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义利之辨所蕴含的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利与私利的问题;二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的问题。儒家反对言利,其所谓利即指私利。孟子说:“王曰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其利皆指私利。 事实上,儒家所言“轻利”,并非不重视利,而是反对“见利忘义”、“因利害义”、“保利弃义”。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

中考满分作文:理智对待利与义

中考满分作文范文:理智对待利与义 学生的一收一据,众人的一贬一赞,孔子的一喜一怒。穿越时空的沉思,跨越千年的警钟:要理智对待利与义。 利是义的衡量。道德仿佛是一架天平,义在这头,利在那头,义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在危难与道德交锋的那一刻,吴菊萍用她那双脆弱的双手,毫不犹豫的托住了高楼坠落的幼童,她选择了道德,她就选择了义,而那双手也因此骨折。她没有像常人一要把利与义划清界限,她同时选择了利,于是她接受了“最美妈妈”的表彰,更是接受了重金的酬谢。对此人们的看法不拘一格,而我认为利本应是义的衡量,吴菊萍的选择已是毋庸置疑。利与义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的关系仿佛是权力与义务,行了义何畏收利?难不成要像做了坏事那般“息事宁人”? 把捡到的贵重物品交到市政府,这在中国实在是件极其平凡的小事。既不需要大张旗鼓的表彰,也不需要失主的酬谢与款待。然而,爱国青年杨立在德国却有这么一段经历: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他领回一枚奖章和500欧元的奖金,竟发动了百名警察寻找。镇长曾郑重的告诉杨立,奖金可以不在乎,但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善举的尊重。是啊!行多大义收多大利,利是义的衡量,那衡量的背后不正凝聚了整个社会对善举的认同和尊重吗? 利是义的鼓励。道德仿佛是一株鲜花,义是花朵,利是徐徐的微风,义有了利的吹拂,道德的芬芳才得以发扬。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收购届“最高科学荣誉奖”。我不清楚跨越千年的“接受”是否还会迎来众人的一片唏嘘?只是倘若孔圣人可以再度点评,定还是只褒不贬。因为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养活了亿万的世界人口,这个奖项对他来说受之无愧。更何况,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是对千千万万个有才之士的鼓励和号召,是对善举的传承和发扬。 雅典运动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的运动员,这件事引起了众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然而重奖效应却在中国与此同时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它不仅激励了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更让“善举”的火炬一再传承——中国女排集体捐款慈善机构,球员明星签名售衣募捐活动等屡见不鲜。这便是对义与利最好的诠释,对道德最好的发扬。 跨越千年的沉思,穿越时空的警钟。流水化开春来也,心中自存清澈透明的流水,又哪怕是世间之利。理智对待利与义,让道德之花绽放四季。

论题学要义

德国法哲学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以一本区区130页,64开版面的小册子,足以傲视群雄,开山立派,除了特奥多尔.菲韦格之外,尚无他人。本文试将其理论略作总结,以与各位学友共同讨论。《论题学与法学》初版在1954年,而1974年第5版,也是最后一版,共分为9章,下面逐次介绍其要点,括号中斜体字是我对其论述的看法,然后我将加上我自己的一点意见。 第1章名为,"维科的提示"。维科在1708年曾著有《当代学习的方式》,其中比较了新旧两种学习的方式:新方法的出发点是第一理性,其发展是通过几何学的方式,即以科学的方式,并且形成尽可能长的推理链;相反,旧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常识,它只是可能正确,并根据修辞论题学的尺度来发展。前者的优点在精确,但失之于缺乏认识、想象力和记忆,语言的贫乏和判断力的不成熟,或说是人文的缺失。而后者却可以带来机智、培育想象力和记忆力,并使人学会不同方面,也就是不同视角来认识事实。因此,作者决定从古代开始考察法学是否符合旧方法--论题学的方法。 第2章作者分别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和西赛罗的修辞学。亚氏区分了从真实的首要前提中以及从意见中得出的推理,前者属(哲学)证明,后者属论题学,其推理又称为辨证推理,它的前提只是显得为真,并非一定为真,但得到了认同,即对于所有人、大多数人或智者(而在智者中,又是或所有、或大多数、或最有威望和最著名的),显得为真。找到合适前提,有四个工具:发现并捕捉前提、区别语词的多义性和不同范畴的确定性、发现种属的差别、发现不同种的相似性。对他而言,论题是多方面可用、普遍可接受的视角,它们用在支持和反对观点的过程中,并能达致真理。为了让他的一位律师朋友理解亚氏的作品,西赛罗也写了《论题学》,他指出,论题被亚氏称为场所,即取得证明材料的场所,没有探讨能不需要任何一种论题,而论题学是一种利用论题目录的论证实践。此外,对于论题学在古代的地位,要知道修辞学是教育的七门课程之一。(由于修辞学的主干是论题学,所以这两个词被通用) 为了给以后对历史的梳理打好基础,作者在第3章详尽分析了论题学,因此,不得不在此多费笔墨。下面每一段,大约相当于该章的每一部分。 论题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是取向于问题的思考技术,它要给疑难问题给出提示,而对疑难问题的处理方式,正是权衡论题学所给出的有关处理方式的支持和反对理由。思考有不同的重点:或者把重点放到体系上面,对于一个体系A来说,所有问题将被划分为以能由它解决和不能由它解决的两类。而不能由A解决的问题,可以由体系B来解决,但它同样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即使依次从很多体系出发,最终都会剩下解决不了的问题;相反,如果把重点放到问题上面,如果从问题出发寻找体系,体系A不能解决,还可以求助体系B,体系B不行就到体系C,问题就总会得到解决。而且,前一种从体系出发的思考方式,如果问题的内容和体系的立场不符,问题就会被排斥,而且问题的答案也必须在体系的界限内活动(如概念法学)。而论题学的思考却是一种断片式不成体系的认识,对答案也就没有限制。在细节上可以有两个层级的论题学:第一级是任意选择偶然想起来的论题,以便找到合适的推理前提。在实际生活中,总是这样来处理问题的。但这肯定是很不稳定的,因此就把有关的论题汇集到一起,形成论题目录,作为解决问题的参考,这就是第二级论题学。 对论题学目录可以区分为供一般使用的和供特定专业的,如供法学使用的。但二者的功能是一致的:有助于探讨问题。论题的意义得自问题,因此在情况和个案发生变化时,也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论题,这样就保持了灵活性,而论题就更难成体系了。相比之下,如果硬要把论题学目录构造成体系,找到一个核心概念和核心语句,以便从中推导,这样一个体系,无法应付总是以不同形式出现的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