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研马原练习题 第二章

考研马原练习题 第二章

考研马原练习题 第二章
考研马原练习题 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所有的一切哲学都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规律,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任何哲学都是

A.人们自发的世界观 B.各门科学的总和

c.可以代替其他科学 D.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的变革,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其关键就在于

A.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B.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矛盾运动的观点 D.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3.列宁给物质下的科学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通过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4.各种物品的具体物质是不同的,如服装的物质是用布做的,玻璃杯是用玻璃的物质做的,桌子是用木头的物质做的。而哲学的物质,不是指各种具体的物质,而是将各种不同物质的本质概括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

A.运动的绝对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客观实在性 D.具体的物质

5.人们常说“心想事成…‘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的说法。这些观点在哲学上是

A.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B.孤立、静止地看待物质意识关系的观点

c.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是由上帝决定的

D.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三国演义》中有一故事:有一年的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曹操看见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曹操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望梅止渴的故事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意识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壳

C.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

7.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诗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C.意识不受客体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8.《亮剑》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剧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故事内容是讲述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新派作家退伍军人都梁为了塑造好李云龙的形象,多年采访了无数位优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研究了大量的军事题材历史,写下了大量的采访札记。作家都梁创造《亮剑》的过程,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观念的东西是移人人的头脑的物质

C.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

D.意识是通过人的大脑思维的产物,因此意识和物质没有任何联系

9.宋词词牌中,《浣溪沙》有一首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词中的“是船行”,写出顺水之舟、张帆停棹、远山恰似走来迎的动态镜头不断拉近,堪称集词意之委婉和摄影之灵动合璧的艺术杰作。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首词体现了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0.《吕氏春秋·蔡公》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个人坐船渡江,一不小心,把挂在腰上的剑落到江里了。那人急忙在船边上刻出记号。同船的人感到很诧异,就问他:“你刻这个记号,有什么用处呢?”他回答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滑下去的。”过了一会儿,船靠岸了,他便从那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到处捞剑。结果,当然什么也没有捞到。与此相同的典故还有“井底之蛙”、“盲人摸象”等等,这些观点都是

A.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1.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A.物质运动是绝对的 B.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C.事物的发展是静止的 D.时间和空间运动具有无限性

12.在物理学上,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证明了空间、时间上的相对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空间、时间特性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内部的时间就会延缓,物体运动的长度就会缩短,这就是所谓的“尺短”“钟慢”。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从哲学的角度看,体现了

A.物体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由人的感受决定的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物体的运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物质是客观事物,任何物质的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绝对的

13.据新华社电美国人索尔·佩尔马特和亚当·里斯以及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布莱恩’施密特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评价,这3名获奖者“研究几十颗处于爆炸状态的恒星,即‘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扩张过程中,扩张速率不断加速”。宇宙扩张和扩张速率不断加速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的属性

B.随着物质体积的变化,物质运动的速度也发生变化

C.物质的运动是在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

D.星球和宇宙世界都是物质的,都是客观的

1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石油用途的开发也日益深入。石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用途,现在石油的用途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可以创造物质世界

B.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15.神舟八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将在两天内与天宫一号进行首次空间交会对接。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运行稳定,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舟八号飞船”属于

A.实践的主体 B.实践的客体

C.实践的航天理论和观点D.实践的手段

16.马克思认为,实践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实践的形式不仅更加多样,而且越来越复杂。尽管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科学实验 B.艺术和教育活动 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D.物质资料生产劳动

17.2011年8月5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至AA+,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8月8日,受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经济现象符合以下哪条哲学原理

A.对立统一的规律 B.物质第一性的原理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1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寓言故事,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等说法,体现的辩证法的思想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D.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观点

19.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1992年,党的十四大排除各种干扰,响亮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生事物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

A.它一出现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迅速普遍推广开来

B.它是完善的,.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c.它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D.它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的

20.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作为矛盾体存在的。例如,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没有先进,就没有落后;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没有患者,就没有医生,等等。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现象还会相互转化。这些社会现象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在发展中采取的两种不同状态

B.矛盾的双方存在不同、区别和差别

c.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D.在整个社会、自然界和人的思维,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1.哲学斗争性只是存在于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的斗争,封建社会地主和农民的斗争。但是在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矛盾的斗争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区别、差别,等等。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A.调和矛盾双方的利益

B.维持矛盾双方的平衡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2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论。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的革命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的理论,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通过以上的事例对比说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23.某城市的法庭正在判案,犯罪嫌疑人是一名在校中学生,在公交车上以暴力手段抢劫。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但法院的法官考虑到,此人不满16周岁,决定不予刑事处罚,而是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并提出如果屡教不改,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此案法官在判案过程中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还是在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B.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形态变化的程度

C.事物是处于绝对运动还是相对静止

D.事物是数量的增减还是场所的变更

24.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首先要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的人和其他的地区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观点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在发展中部分质变的观点 B.质变中量的扩张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的观点 D.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观点

25.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做了说明。温家宝说,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且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可以逐步实现的。温家宝的讲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 B.量变和质变的原理

C.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 D.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26.从生命学的角度来分析,死是对生命的否定,但生命中包含死亡的因素。新陈代谢就是靠细胞的生长和死亡来维持的。任何生命有机体在其生存的过程中就积累着死亡,最后一定会死亡。从社会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在它的存在和发展中,也发展着无产阶级,积累着革命的因素,最后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将来一定会向社会主义的中级阶段发展。事例中所举的“死亡”、“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中级阶段”,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属于

A.否定中包含有肯定 B.肯定中包含有否定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27.唐朝刘禹锡的诗“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清朝郑板桥所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这些诗词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发展量的变化 B.事物发展中对立统一的规律

C.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D.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及作用

28.麦粒的胚乳像仓库一样贮藏着淀粉、脂肪和蛋白质,这是它的肯定方面。它的内部包含的胚芽,是植株的萌芽状态,是它的否定方面。当麦粒具备了适应的土壤、雨露和阳光等所必需的正常条件后,胚芽吸收了胚乳的养分而发展起来,它就会萌芽、生长成为植物。通过上述分析看出,辩证否定观中的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方面 B.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决定其性质的方面 D.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29.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引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依次更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必然导致中国人民的反抗。上述事例揭示了

A.客观事物和人们认识之间的范畴

B.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之间关系的范畴

c.普遍联系的事物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范畴

D.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30.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说”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遇稍纵即逝”。这些观点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

A.必须注重必然性,也必须注重偶然性 B.必须注重对事物必然性的研究

C.夸大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D.抹杀偶然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1.中国古代成语“叶公好龙”的故事说的是,叶公是个出名的喜欢龙的人,他住的屋子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刻着龙,一句话,到处都是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飞到叶公的家里,叶公见到真龙,吓得浑身发抖,急忙躲了起来。叶公好龙的典故体现的哲学的观点是

A.可能性和现实性 B.内容和形式 C.本质和现象 D.原因和结果

32.为了解决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全国的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不断地发展,家庭承包责任制不断地完善,但坚持土地集体所有这一前提始终不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呈现出

A.内容是活跃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活跃的 D.内容和形式都是相对稳定的

3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首先分析商品的价值,然后分析货币,再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最后到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这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 B.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

C.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 D.认识过程中的二次飞跃

34.科学的规律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例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反映为万有引力定律,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反映为元素周期律,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形式的本质联系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这说明

A.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B.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

C.规律是事物稳固的联系 D.人们必须尊重和运用规律

35.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有区别的.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而社会规律则是

A.自发地起作用的 B.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体现的

C.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 D.没有人类社会,社会规律照样起着重要作用的36.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人成功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后来中国人又有了神州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八号、天宫一号。2011年10月10日,“天宫一号腾讯微博’’发出第一张自拍照,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首次对接。这说明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一定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 D.意识的形式具有主观能动性

37.我们经常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哲学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来说,这一俗语说明

A.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8.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地厅级干部,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杨善洲牢记党的宗旨,并通过大量为民服务的具体事件表现了出来。上述事例说明

A.是金子总会发光 B.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C.在实践中深化为民服务的思想 D.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

分。

1.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普遍的适用性,也就是说哲学是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中概括出来的关于世界本质的根本观点,必然能够成为指导各个领域的认识活动的根本方法。因此,任何哲学都是

A.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在实践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对研究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提供了最一般的方法论

2.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面哪些属于物质范畴

A.水中月、镜中花 B.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

c.经济发展的规划以及发展思路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马克思说过“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 D.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稣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1970年4月11日,阿波罗13号航天器在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失败。一些人指出,几乎是灾难性的阿波罗13登月使命证明了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在当今在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还有人相信唯心主义,原因在于

A.客观世界仍然存在着大量未知的领域和不解之谜

B.主观上否定唯物主义,坚持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C.阶级根源、私有制度的存在

D.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5.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断地出现新的病毒,如中国的“非典”、东南亚的“禽流感”、2009年在美国爆发的“猪流感”,但是,经过科研人员连续攻关,研制并生产出了疫苗,并使这些疫情最终得到控制。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A.任何事物的发展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人们可以认识、改造和改变规律

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改造客观世界

D.通过人类不断地认识规律,自然世界不断地转化为人化自然

6.几百万年的古猿,有一支进化为现代的类人猿,他们的动物心理没有变成意识。另一支发展为人类,由生物运动形式过渡到社会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通过分析这一事例,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恩格斯这一理论的基本依据是

A.劳动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

B.劳动创造生产工具,使猿脑变成了人脑,猿手变成人手

C.在劳动中人类才具有心理活动

D.劳动推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意识得以形成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其基本特征包括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B.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和实践手段

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8.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发事物内

部诸要素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联系是复杂的、多样的,其多样性具体表现在

A.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C.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D.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9.2010年夏天,我国南方有些地方出现了较大的水灾,专家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地方对森林滥砍滥伐,导致了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又导致了水灾。这说明

A.对森林滥砍滥伐,导致了水土流失是本质的联系

B.水土流失导致水灾是非本质的联系

C.对森林滥砍滥伐,是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D.水土流失是导致水灾的间接原因

10.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相互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斗争性是矛盾的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 B.相对、暂时的和绝对的、永恒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1 1.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别是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谐社会”、“包容性增长”的理论。这些提法都说明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具体表现在

A.调和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

B.使矛盾双方联成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统一中得到发展

c.使矛盾双方各吸取对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D.矛盾的双方始终是斗争性占统治地位

12.2010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温家宝说:“2009年中国的GDP已经超过德国,201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日本。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还是发展中的国家,还是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人均 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符合哲学中两点论和重点论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一致的 B.两点论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一点论

C.重点论是建立在两点论的基础上 D.两点论中包含着重点论

13.大家都知道鸡蛋孵小鸡的原理,只有适当的温度没有鸡蛋,或者说只有鸡蛋没有合适的温度,鸡蛋无法孵小鸡。在这里鸡蛋是内因,温度是外因,但是合适的温度一定要通过鸡蛋才能孵出小鸡。在这里,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

A.外因也可以起决定作用

B.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外因作用再大,也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D.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因通过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

14.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在本世纪内最后的十几年,无论怎样开放,公有制经济还是占主体,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半是我们拿过来,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邓小平的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中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现

15.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为完成新民主主义的历史任务而努力地奋斗;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此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恢复国民经济,特别是1956年完成所有制的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认识到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在于

A.量变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发展连续性的中断

B.量变是数量的增减,质变是对度的突破

c.量变是对度的突破,质变是平衡、静止、不显著的状态

D.量变是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显著的变化

16.在社会的现象中,新的社会制度克服了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但是新的社会制度又保留和改造了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D.对待文化遗产,要坚持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

17.马克思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曲折性体现在事物发展的回复性上。以下现象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起作用的有A.工作——休息——工作 B.麦粒——麦株——麦粒

C.批评——团结——批评 D.前进——倒退——前进

18.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列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 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9.传说,牛顿躺在苹果树下看到了苹果落地,于是发现了地球上的万有引力定律;又传说瓦特见蒸汽冲开水壶的盖子,因而发明了蒸汽机;门德列耶夫把一个一个化学元素及其性质写在一张张纸牌上,在摆弄这些纸牌的时候发现了元素周期律。这些故事符合的哲理是

A.科学的发现离不开实践,任何机遇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

B.只要有灵感,没有实践,也可以从偶然性中产生科研成果

C.从事科学研究既要注重对必然性的研究,也必须注重对事物发展偶然性的研究

D.在科学的研究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20.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构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结合哲学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一事例体现了

A.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B.内容和形式是不能相互转化的

C.同一内容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为不同内容服务

D.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多变的、活跃的

21.恩格斯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运动中的反映”。如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养分、土壤,等等,这就是植物生长的客观辩证法;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大脑的思维形成了植物生长的理论,这就是主观辩证法。这说明

A.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B.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C.主观辩证法决定了客观辩证法

D.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头脑中的反映

22.人类的历史发展证明,只要存在奴隶社会,就一定存在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斗争的规律。植物只要生长,就一定有枯萎的规律。只要地球存在就一定存在围绕太阳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物质运动都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发展着的,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特点包括

A.偶然的、单一的 B.本质的、普遍的 C.必然的、客观的 D.稳定的、重复的

23.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不但可以为经济发达、能源短缺的华东、华南、华中地区提供大量的清洁电力,而且可以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带动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长江流域以至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随着三峡二期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的顺利实现,三峡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日渐显现。修建三峡工程的过程说明

A.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

C.在改造、消灭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考研政治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

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的关系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 ②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④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②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2019考研政治真题马原主观题解析

2019考研政治真题:马原主观题解析 来源:文都教育 在热热闹闹的考试中,2019考研政治终于落下了帷幕,同学们对于今年2019考研政治真题的难度和特征特别关注。文都考研的政治老师第一时间给同学们送上马原主观题的解析。 【真题再现】 (1)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谈谈你对“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的认识。 【答案解析】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标准。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所以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着创新的发展过程。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没有止境在不断变化,理论创新也会随之变化。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具体实践水平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理论创新要随着实践所处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

政治考研解析:马原唯物论习题训练

政治考研解析:马原唯物论习题训练 考研政治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分析题,解答题,那么最基本,最容易拿分的就是选择题,下面老师为2016备考的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论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赫拉克利特指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意思,这里的“有限的范围”指的是()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能否转化为物质 D.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题干引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赫拉克利特从燃烧的火中观察到宇宙正像处在一种生生不息的永恒的活火中,赫拉克利特的火近似于一种抽象物,它是世界的本原。这种本原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灭的过程中,火自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其运动也不是随意的,它构成这个世界存在的永恒规律。这样,赫拉克利特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完美结合起来。B选项正确。 A选项“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是19世纪流行于德国的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思想观点。庸俗唯物主义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尖锐地抨击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和宗教,但它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或认为思想就是脑髓质的位移。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抹煞了意识与物质的原则区别,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从而否认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此项与题干不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CD选项与题干所体现的唯物主义观点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它们不符合题意。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

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完整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C] 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2.社会存在是指省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D] 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 3.马克思把商品转化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二、多项选择题。 17.1971年迪尼斯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格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成后,格罗培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下草种,5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完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的启示是[AB] A.要从实践中获得灵感B.要尊重实践的要求C.不要对任何自然事物做改变 D.要求对事物本来的面目做直接反映 1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由于[ABC] A.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C.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19.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精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原创性主要是[AB] 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B.提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C.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 D.强调政府对经济危机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20.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思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CD] A.阶级斗争说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论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3.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D]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C]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二.多项选择题。 17.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ACD]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8.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CD]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19.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ACD]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既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20.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BCD] .学习帮手.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教材考点1 意识观 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 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 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解题思路】 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 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 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种是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过程的形而L学不变论的错误(“刻舟求剑”、“天不变道亦不变”)。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0 (1)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走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认识量的方法论意义:一是认识事物量的定量分析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质的定性分析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景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出,实践中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办事情、想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量的要求,更要“好 字优先”,质量第一,抓质量、讲效益,不能做心中无数的“马大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决定成败,粗枝大叶做不好工作;不能不讲质量,以量取胜,片面追求数量增长,更不能“滥竽充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存在的数量界线,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Ⅲ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中

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完整完美排版)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一、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在政治上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1)基本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领土分割完毕。(2)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难点) 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背诵提点 资本主义整体而言在积极改善,也在积极改变一些形式,但2018年考研小伙伴只需要记住,资本主义只是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主义面前还是不堪一击。经济全球化的考点,同学们重点拿下。 2018年考研秋季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不适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新增考点)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单选 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这种经济形态是指: A.自然经济 B.简单商品经济 C.发达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形成价值。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

2015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

2015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 年真题 2015考研初试临近,考生们在抓紧冲刺复习的同时不要忘了12月15日至29日的准考证打印。考研政治是考研最后冲刺期提分最快的一门科目,在此分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考点: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分析。一起来学习吧!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真题例证】 1993年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A) 【解读】本题既可归于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考查,又可归于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考查。“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人本主义哲学的著名观点,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常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之欧阳光明创编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 点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材考点1 意识观 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 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 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解题思路】 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 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 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 律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6. 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 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 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 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动态的过程。 唯物史观在揭示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决定性的同时,也充分重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自觉进行活动的场所,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单个的历史主体总是把自己的追求汇合成一种合力,从而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去创造历史。社会历史发展蕴涵着客观的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的过程。但这一规律实现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 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8.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属于 A.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唯物史观 B.是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C.是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的经济决定论观点 D.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正确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决定论观点的辨析。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依据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得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是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属于经济决定论的观点。经济派(经济决定论)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把经济因素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没有看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属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三章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三章 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三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A.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B.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 C.预付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D.部分预付流动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计算。 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因而资本周转速度通常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因此,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既定情况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反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目的是揭示: A.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B.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 C.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 D.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它的价值却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中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它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如表所示: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真题详解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真题详解 对于考研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备考,历年真题都是至关重要的。真题是考试要求的最直接展现方式。有了对真题的了解,我们就能够找到复习的方向,考研政治复习也同样是这样。今天,凯程考研分享历年考研真题马原部分内容,一起来学习吧! 3、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为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 A.劳动补偿 B.价值补偿 C.实物补偿 D.增殖补偿 【答案】B。 【考点】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实现条件。 【答案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替换。因为劳动补偿和增值补偿不属于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故不选A和D;因为工厂拥有产品,不涉及实物补偿的问题,故不选C;又因为产品积压,无法完成商品交换,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故选B。 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A. 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B.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C.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D.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答案】C。 【考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答案解析】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A、B、D都是导致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但只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是根本推动力量,故选C。 19.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帐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

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包含着认识相对性、无限性的可知论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认识之所以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人物一般说来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的科学,首先取决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兴起,取决于欧洲当时生产技术蓬勃发展的要求。实际需要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科学从实际需要中产生出来。现代科学研究有较大的相

考研政治马原 习题

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复习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可以为大家提供名师考研政治视频、考研政治复习资料、考研政治真题和考研政治辅导等,助您冲击名校!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年以来,个别大学食堂开始引进炒菜机器人。由于火候、时间掌握得当等原因,使用炒菜机器人烹饪的时间比普通人工炒菜能节省5%-10%,全程自动化控制程序,除了能保障菜肴准时出锅,还具有油烟低、辨别过期食材等特点和功能。这说明 A.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B.实践工具可以强化人某一方面的能力 C.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D.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与人类、特别是帝王的不作为有直接联系,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工具的更新,目前人们已经对地壳运动有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但仍无法完全掌握地震的规律,也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这说明 A.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B.人们只能认识个别的、有限的东西 C.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D.人类无法充分认识客观世界 3.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5.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