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

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提纲

《教育学》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孟子是最早将“教”和“育”连在一起的人。

许慎是最早将“教”和“育”做出解释的人。

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广义教育:是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包含: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学校教育特点:

1、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培养对象为青少年儿童

3、都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指导下进行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主体。她们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即教育内容;她们有共同的教育目标,都是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是广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的发展分为萌芽、创立、分化三大阶段。

教育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欧洲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孔子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1、她晚年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2、她开创了中国私人讲学的先河,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三要素。

孔子的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2、启发诱导原则

3、学思结合原则

4、谦虚笃实原则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原则是灵魂说。她提出了“自由教育”。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

《学记》的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原则

2、预时孙摩原则

3、课内外结合原则

4、长善救失原则

5、启发诱导原则

教育的创立阶段:(资本主义社会)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卢梭——《爱弥尔》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西方史称“科学教育学之父”。认为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斯宾塞——《教育论》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儿童中心说,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教育的分化阶段:(资本主义社会)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的教育著作。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全世界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的教育著作。凯洛夫——《教育学》

马卡连柯提出集体主义教育和平行教育原则。

赞科夫——《教育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育理论。

克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式学习。

克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错误的起源说: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洛、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模仿)

正确的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历史的三个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按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可分为:现代教育、古代教育。

按生产关系尺度划分,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划分,把教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形态、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分为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内容是“六艺”

欧洲奴隶社会两大著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六学二馆)。

欧洲封建社会两大著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七艺)(七技)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非生产性

2、阶级性

3、道统性、象征性、专制性、刻板性

现代学校教育:

按社会性质划分: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

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包括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特征:

1、教育的生产性

2、教育的科学性

3、教育的世俗性

4、教育的国际性

5、教育的终身性

6、教育的革命性

当代中国教育:

历史定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7月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未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蓝图。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国教育的发展任务: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2、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将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

7、重视民族教育事业

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中国教育的改革任务:

主要任务是以培养人才为核心

1、改革人才培养制度

2、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3、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教育

4、改革办学体制

5、改革管理体制

6、扩大教育开放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根据

2、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3、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动因

4、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尺度

5、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归宿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结构和布局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4、经济发展经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5、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校园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决定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

4、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

5、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标准和有关教育内容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1、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教育能促进现代经济发展

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

2、传播-交流文化

3、选择-提升文化

4、更新-创造文化

教育现代化:

1、是一种历史变化过程

2、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

3、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

4、是在技击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的过程中实现的

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功能:育人功能、社会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认知的发展、意向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不能“一刀切”

3、不平衡性——关键时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4、互补性——“长善救失”

5、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2、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主要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与大众传媒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家庭教养的方式:

1、过度保护型

2、过分干涉型

3、严厉惩罚型

4、温暖理解型

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起决定和促进作用。

教育发挥主导与促进作用的条件:

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2、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外因关系,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洛克、康德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包括: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

教育质量是我们培养人的整体素质水平。

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1、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具有导向作用

2、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

个人本位论——卢梭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受教育者应该再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994年,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中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

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实施:

1、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

3、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经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

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

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广义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从组织上建立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简称学制,包括学校教育设施和学校规章制度。

根据历史发展,学制划分:古代学制、现代学制

根据学校教育层次,学校教育划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根据学校教育类别结构,中国教育划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根据学校教育形式,学校划分: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业余制学校

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1951年,确定并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

中国现行学制是“六三三制”和“五四三制”。中国义务教育学制是“六三制”和“五四制”。1995年的《教育法》,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中国基本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法起源于德国。

1986年,中国经过了《义务教育法》,,再次修订经过《义务教育法》。

中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

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性质:

1、强制性

2、免费性

3、普及性

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第一本终身教育著作《终身教育》。

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标志着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

终身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

1、时间的延展性

2、空间的包容性

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教育法规的作用:

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

3、教育作用

4、保障作用

教育法律分为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

1995年——《教育法》

1994年——《教师法》

1991年——《未成年保护法》

1985年——《关于教师节的决定》

依法治国>依法治教>依法执教

教师依法执教的要求:

1、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前提和基础

2、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重要保障

3、教师应当具有自觉的法律意识,这是关键所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原则”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基本权利)

2、学术活动权

3、指导评定学生权

4、报酬待遇权

5、参与教育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学生在校受教育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

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热爱教育事业

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

5、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法》规定,实行教师聘任制,必须遵循“双方地位平等”原则。教师考核内容:

1、政治思想

2、业务水平

3、工作态度

4、工作成绩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教师职业专业化始于1681年。

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一种趋势。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3、专业训练和资格

4、专业自主

5、专业组织

6、专业地位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其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主体性

3、延续性

4、室内性

5、精神性

教师角色是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1、诊断者

2、传授者

3、指导者

4、评价者

5、管理者

6、研究者

7、协调员

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一般综合素养

2、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分为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科学知识是专业素养的基础。

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是教师首先应掌握的最基本的教育学科。

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1、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2、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3、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弗勒——生涯关注理论

费斯勒——生涯发展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需经历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

学生的本质特征:

1、发展性

2、有潜能

3、差异性

4、主动性

5、独立性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1、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学生则是被教育者、被领导者

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2、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学生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

师生关系是师生完成一定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第七章课程

广义课程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

2、政治经济制度

3、文化与科学技术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5、课程理论

从课程管理制度划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从课程组织核心划分,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从学生选择自由度划分,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从课程存在形式划分,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活动课程最早要追溯到卢梭,到了度为形成了一套系统理论。

怀特海率先提出综合课程的主张。

隐性课程最早是由杰克逊提出的。

综合课程的三种形式为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为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

1、前言

2、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

4、实施建议

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

1、选择化和个性化

2、平衡化

3、综合化

4、管理多极化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是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实践性

2、开放性

3、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四大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第八章教学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过程的特点:

1、知识的间接性

2、教师的指导性

3、教学的发展性

4、教学的教育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主要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教师讲授要“少而精”,留出学生思考空间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置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5、因材施教原则:

★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

★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备课的三种计划是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灵活

4、学生主动

5、语言艺术

6、学生思维活跃

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1862年,清政府在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教学方法类型: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发现法等。

第九章德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的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重复的过程

德育主要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学生

★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2、知行统一原则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

★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

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以发展的眼光,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5、班主任工作

6、志愿者活动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中小学常见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

2、榜样示范

3、指导实践

4、陶冶教育

5、品德评价说服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陶冶教育的方式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论述了班级组织。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共同生活准则是班级得以顺利开展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确定班级发展目标是形成班集体的前提条件。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学生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作用):

1、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2、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3、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4、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开展教育活动

4、进行个别教育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调查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等。观察法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转化后进生的要求:

1、要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2、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

3、努力培养她们的学习兴趣

4、要抓重复、重复抓

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1、平行性原则

2、民主与自主的原则

3、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目标原则

平行性原则是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第十一章中小学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对象是问题。

中小学教育研究是关于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研究,简称教研。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这门学科具有哪些特点? 答: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实用性得特点。 2、教育学得发展有哪些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答:(一)教育学得萌发阶段;孔子《论语》、《学记》就是世界上最早得关于教育得专门著述。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柏拉图《理想国》;(二)教育学得独立阶段;1632捷克《大教学论》就是近代最早得一部论述教育问题得专著。洛克《教育漫话》(1693)、卢棱《爱弥儿》(176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就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代表作、赫尔巴特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体系。福禄培尔《人得教育》;(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教育论》186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四)教育学发展得深化阶段; 3、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得基本原则?答:(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得原则 4、中学教育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得主要特点。答:(1)实践性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形与适应性相结合。 1、教育得基本要素?答: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2、教育要素之间得关系有哪些? 答:1、教育者就是实施教育措施得主体;2、教育措施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得桥梁;3、受教育者既就是受教育对象又就是学习发展就是主体。 3、简述教育起源得几种学说。答: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4、教育得发展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哪些特点?

答:1、原生形态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单一性;(2)没有专门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得贫乏性;(4)没有专职得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得单一性;2、古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就是培养统治人才;(2)出现专门得教育机构与专职得教育人员;(3)学校教育得内容主要就是古典人文学科与治世之术;(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5)教学得组织形式主要就是个别教学;3、现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多样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就是科学化;(4)教育人员得专业化与普及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与发展。 5、现代教育得发展趋势有哪些?答:1、教育人性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现代化;5、教育国际化。 6、教育民主化得表现?答:1、教育要做到普及化,即实施全民教育政策。2、教育内部得民主化。3、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得变革,教育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转向弹性、开放。 1、简述教育得政治功能;答:(一)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得人才;(二)教育通过宣传思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得政治;(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 2、简述教育得经济功能;答:(一)教育就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得重要手段;(二)教育就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得重要手段;(三)教育就是生产新得科学技术知识得重要手段。 3、简述教育得人口功能;答:(一)教育就是控制人口增长得重要手段;(二)教育就是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手段;(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四)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4、简述教育得相对独立性得表现;答:(一)教育就是一种转化活动得过程;(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得不平衡性。 1、简述人得发展一般规律; 答:(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均匀性;(四)差异性;(五)与互换性;2、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得身心发展中得作用;

新整理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

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知识整理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侠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4.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有层次结构的、按年级分级的教育制度,即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其典型代表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5.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7.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并提出“泛智教育” 10.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11.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1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科学的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3.康德首先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讲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Part One Education Chapter 1教育与教育学 Section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更狭义:德育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 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媒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三、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的培养人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四、教育的功能 1.含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类型:从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从作用方向:正向功能(积极)和负向功能(消极) 从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教育起源说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水平低下 (二)古代学校的教育 1.古代中国教育 夏代: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设庠、序、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西周:“学在官府”官学体系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秦朝:文化教育专制,法家占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百家争鸣over 汉代: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出现;汉武帝独尊儒术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消极影响 隋唐:选士制度科举制中央官学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产生书院《四书》作为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宋元明清] 明代: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清末:废科举,开学堂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里所谓的教育学,指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2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3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教学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5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6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中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教育派” 。杜威在师生关系上,认为应以儿童为中心,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做中学,即在经验中学习,在处理问题中学习。另外,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主张。 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当属克鲁斯卡娅。其代表作为《国民教育及民主制度》。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它是一本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8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及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五条全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9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 第一节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教育学》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及其作品观点等知识点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之一。中公教育教师考试辅导专家周君老师分析各地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对该类考点进行总结梳理,供大家学习。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2.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3.“有教无类”——孔子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因材施教——孔子 9.“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0.“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1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1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1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1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18.“学不躐等”——《学记》19.教学相长——《学记》20.循序渐进——《学记》 2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2.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23.《大教学论》,“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捷克) 24.“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25.《教育漫话》;“白板说”;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26.“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27.《爱弥尔》——卢梭(法国)

28.“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德国) 29.《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30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31.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 32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33.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34.教育即生活——杜威35.“在做中学”——杜威 36.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37.《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38.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39.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40.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霍尔、格赛尔 41.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42.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43.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44.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45.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46.“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47.“学而时习之”——孔子——巩固性教学原则 48.“温故而知新”——孔子 49.“不陵节而施”——《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2.“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3.“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5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5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 5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57.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 知识复习手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 框架整理

【知识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涵义构成 要素 属性起源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教育 者、受 教育 者、教 育影 响(中 介) 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 1.人类所特有的有意 识的社会活动,个人在 社会生存的需要 2.有意识、有目的、自 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 活动 3.以人的培养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盾运动 1.神话起 源说 2.生物起 源说(利 托尔诺、 桑代克、 沛西能) 3.心理起 源说(孟 禄) 4.劳动起 源说(米 1.原始社会 2.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与封 建社会 古代教育特性: 道统性、专制 性、刻板性、象 征性、作为统治 阶级工具、非生 产性、阶级性、 等级性 3.近现代

会生活 经验的基本途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1)具有继承性 (2)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落后或超 前 丁斯基、 凯洛夫) 教育起源 于劳动过 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 与人的发 展的辩证 统一 资本主义教育 与社会主义教 育 4.20世纪后 终身化、全民 化、民主化、多 元化、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创立阶段 17C后发展阶段 1.习俗的认识为主 2..机械类比、比喻、寓言为主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学原则、制度、思想、内容、 原则 1.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的形成 与发展

3.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 述中 2.卢梭的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 3.最早讲授教育学 4.裴斯泰洛齐:小学各科教学法 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华 5.洛克的白板说与绅士教育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 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 学代表: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科 学教育学基础、三中心论、四阶 段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 7.杜威《民族主义与教育》实用 主义教育学代表:新三中心论、 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学校即 社会、五步教学法 8.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及 学校、教学做合一凯洛夫《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学记、孔子、 墨翟、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昆体 良三阶段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 汇总 一、教育观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教师应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和“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采取发展性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这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要求,教师不仅应给予更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人”。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向师性与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教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中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水”。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三爱两人一终身”方显教师本色,也会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鞭策自己,精心培育桃李满园春。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巩固性 口诀:寻(循序渐进)直(直观)发(启发)巩(巩固)俐(量力)联(理论联系实际)姻(应材施教) 七、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口诀:老佛爷(弗洛伊德)弄(孟子)不懂(董仲舒),格格(格赛尔)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干嘛要微服私访八、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考试大纲教学提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word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推荐文档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 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18教育综合333大纲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l.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教育观习题答案

2019年5月27日综合素质教育观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D。解析: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同时贯穿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 3.B。解析:教育观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体现在教育目的观上。 4.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5.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A。解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8.B。解析: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9.A。解析:素质教育的外延,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10.C。解析:1999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素质教育列为第一项跨世纪工程予以重点实施。 11.D。解析: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2.A。解析: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13.A。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题干所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14.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 15.C。解析: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16.C。解析: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7.B。解析: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所以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18.B。解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9.A。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0.B。解析: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

福建2011年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 “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