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学复习资料

动物学复习资料

动物学复习资料
动物学复习资料

动物学习题一、名词解释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海鞘在发育过程中,幼体形似蝌蚪,成体尾部连同脊索消失,神经管退化,开始营固着生活。这种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的、个体发育由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无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有头类:有明显头部的脊索动物,包括所有脊椎动物。

6颌口类:有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颌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无颌类:无颌的脊椎动物,圆口纲

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有羊膜的脊椎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头索: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并终生保留。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完全隔开),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鸟类哺乳类)

12单循环:心脏内的血液完全是缺氧血,由心室压出的缺氧血流至鳃处,血液与外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后,多氧血不再流回心脏,而是直接由背大动脉流到全身各部,在身体各部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后,缺氧血又流回心脏。(圆口鱼类)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两栖爬行)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包括圆鳞和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闩骨、舟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

22侧线器官:鱼和水生的两栖动物接受外界水流压力、低频振动、温度变化等刺激的感受装置。鱼的侧线器官最发达,一般位于身体两侧,从头部开始沿着整个身体长轴随着水平肌隔的走向分布,直达尾部呈线状排列,因此又叫侧线感觉器官。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

29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

154、降河洄游:(产于我国)的鳗鲡和松江鲈鱼是从淡水游向海洋去繁殖这种方式称为降河洄游。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27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发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28胎生:哺乳类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儿时才从母体产出的生殖方式。

30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

婚垫:繁殖季节蛙类雄性前肢内侧第一、第二指基部隆起成婚垫上富有粘液腺或角质制可加固抱对作用。

33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的骨框,保护心、肺并有呼吸运动作用

34愈合荐骨:鸟类特有的结构有少数的胸椎、

35开放式骨盆:鸟类的趾骨退化而且与左右坐骨不在腹中线重合,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便于产大型硬壳卵,这种形式的骨盆角“开放式骨盆”。

36封闭式骨盆:髂骨和荐椎连接,左、右耻骨和坐骨联合,共同构成封闭式骨盆。

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37早成鸟:雏鸟浮出来既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咽已张开,腿脚有力,在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大多数的栖鸟类和游禽属于这种类型。

38晚成鸟:雏鸟浮出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小绒,眼睛不能睁开,需由亲鸟衔食饲喂,继续在巢内完成后期发育,才能逐渐独立生活(雀形目,攀禽及一部分游禽类)。

39候鸟:随季节的不同而有规律变更栖息地的鸟类。

40留鸟:终年留居在其出生地和繁殖地,已完全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的鸟类。

41迁徙:一些鸟类会随季节的不同而有规律变更栖息地,这种规律性迁飞的习性称为迁徙。44尾综骨:鸟类和两栖类的无尾目在脊柱的末端,由数块尾椎愈合生成的骨。在鸟类成侧扁形(锄形)上着尾羽,无尾目的尾端骨呈柱状。

45龙骨突:绝大多数的腹侧正中具有1块纵突起,因像船底的,故称为龙骨突。常见于善飞的类

46胎盘:后兽类和真兽类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

47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生是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产出,造成大量流血。包括环状胎盘和盘状胎盘

48无蜕膜胎盘:无脱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出生时就像手与手套的关系一起易于脱离,不使子宫壁大岀血。包括散布状胎盘和叶状胎盘。50洞角:真皮的骨质心和表皮角质鞘组成,无分叉,终生不脱换,雌雄均有

51实角:真皮骨质角,分叉,多为雄性有,每年脱换一次。

52双重呼吸:鸟翼上举时,气囊扩大,空气在肺中交换,一部分气体直接沿中支气管进入后腔;翼下降时空气从前气囊中排出,后气囊中新鲜空气进入肺中再次交换,此种呼气和吸气时均可进行气体交换的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53同型齿:颌骨上的所有牙齿具相同样式,与异型齿相对。通常见于低等的脊椎动物中,哺乳动物的海豚也具有同型齿。

54异型齿:哺乳动物牙齿由于在切咬咀嚼上的分工,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等。172、幼态成熟:有些鲵螈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还保留着幼体时期的某些特征的现象。

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神经细胞层。在爬行动物中首次出现,并在中高度完善。

原脑皮:原始脑皮出现于鱼类,主要由嗅神经细胞组成,专门起嗅觉作用,(神经纤维)在半球的表面,(神经细胞的胞体)在深层

适应辐射:普通种通常能够在广阔的栖息地中生存。群体中的成员可能扩散到它们预先适应的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些群体逐渐紧密地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时,它们就会出现独特的特征,形成亚种,最后形成新的物种。新物种的这种增殖方式称为适应辐射

泄殖腔:动物的消化管、输尿管和生殖管最末端汇合处的空腔,有排粪、尿和生殖等功能。1单孔类哺乳动物、蛔虫、轮虫、蛙、软骨鱼及两栖类、鸟类和爬行类都具有这种器官,其中,这种器官的开口叫泄殖腔口。

泄殖孔: 而圆口类、全头类(银鲛)、硬骨鱼和有胎盘哺乳类则是肠管单独以肛门开口于外,排泄与生殖管道汇入泄殖窦(urogenital sinus),以泄殖孔开口体外

二、填空题

3、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尾索、头索和脊椎三个亚门。

4、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是脊索动物,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

鳃裂。

皮肤肌最早出现于爬行类哺乳类有特殊的隔肌

5、鱼类的基本特征有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和棍棒型四种。

6、鳞是鱼类所特有的皮肤衍生物,根据形状和发生的不同,可分为圆鳞、栉鳞和硬鳞三种类型鳞。

7、鱼类的尾鳍分为原尾型、正尾型和歪尾型三种基本尾型。

鱼的肾脏有排泄调节渗透压的作用

鱼的一个躯干椎由椎体、椎弓、髓棘、椎体横突构成。

8、四大家鱼是指青、草、鲢和鳙,他们的分类地位为内鼻孔亚纲鲤形目。

10、鱼类的生殖方式有三种,即卵生、卵胎生和( 假)胎生(软骨鱼)。

11、由侧线到背鳍起点基部的鳞列数称为侧线上鳞,由侧线到腹鳍起点基部的鳞列数称为侧线下鳞。

1脊椎动物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有:自接式\舌接式\高颅式

2无羊膜动物的脑神经10对,成体肾脏为中肾羊膜动物的脑神经一般为12对,肾脏为后肾12、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领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四部分,其中荐椎、领椎是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的产物。

两栖类的枕蜾2枚鸟类的枕猓为1枚

15、现存爬行类分属于四个目龟鳖目、蜥蜴目、蛇目和鳄目。

17、脊椎动物中,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是两栖动物,真正陆生脊椎动物是从爬行动物开始的。

18、爬行动物牙齿按照着生方式可分为成侧生齿、端生齿和槽生齿三种类型。

蛇毒按作用部位和原理不同分为:前沟牙毒管牙毒

20、哺乳动物特有的肌肉为膈肌和咀嚼肌。

21、反刍动物的胃一般由4室组成,即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

22、鸟类的羽毛类型有正羽、绒羽和纤羽。

鸟类起源假说主要有:树栖起源奔跑起源

23、鸟类皮肤干燥,缺少腺体,其唯一的皮肤腺为尾脂腺,有保护羽毛不变和防水的作用。

25、鸟类表皮的四周衍生物为羽毛、角质喙、爪和鳞片。

26、突胸总目的鸟类可分为6大生态类群,分别为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

27、鸟胃分为腺胃(前胃)和肌胃(砂囊)两部分。

28、鸟类的愈合荐骨由四部分脊椎愈合而成,他们分别为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鸟类的繁殖过程:占巢造巢孵卵育雏

29、哺乳类口腔中有三对唾液腺,即耳下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30、哺乳类的皮肤腺主要有皮脂腺、汗腺、乳腺和味腺(嗅腺)四种类型。

31、哺乳类的子宫有双体子宫(啮齿类)、分隔子宫(猪)、双角子宫(有蹄类\食肉类)和单子宫(灵长目\蝙蝠)四种类型。

32、典型的陆栖脊椎动物的腰带由髂骨、耻骨和坐骨三对骨构成。

33、典型的陆栖脊椎动物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三对骨构成。

34、哺乳类肌肉系统有三个特点,分别是具有特殊的膈肌、皮肤肌发达、咀嚼肌强大。

●35、丹顶鹤隶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鸟纲、突胸总目、鹤形目、鹤科

36、利用蟾蜍的耳后腺可制成名贵的中药,其名叫蟾酥。

10、鱼类的洄游类型:

1生殖洄游2索而洄游3越冬洄游

11两栖类分及各目代表:

蚓螈目(无足目)蚓螈。蝾螈目(有尾目) 蝾螈。蛙形目(无尾目)蛙蟾

三、判断题

4、软骨鱼的内骨骼都是软骨,硬骨鱼成体的骨骼大多数都是硬骨。

5、侧线器官不是鱼类所特有的器官。

6、娃娃鱼属于两栖纲,而鲸鱼属于哺乳纲。

8、鲤鱼的肝脏和胰脏混合在一起,合称为肝胰脏。

9、青蛙对周围一切物体都非常敏锐。(×)

11、鱼和青蛙的皮肤都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13、两栖动物(首次登陆)是指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

15、龟(陆栖性)鳖(水陆两栖爬行类)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

16、凡是用爬行方式运动的动物都是爬行动物。(×)

17、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都是变温动物。

18、家鸽无膀胱,尿液是同粪便由泄殖腔经肛门一起排出体外的。

19、鸟类的直肠短,不能储存粪便,所以其粪便随时排出体外。

20、鸟类的孵卵通常只有雌鸟来担任。

21、一个鸡蛋实际上就是一个卵细胞。(×)

22、袋鼠的生殖方式为胎生,但是没有胎盘。

23、家兔的肺是由无数的肺泡组成的,每个肺泡壁就是一层很薄的细胞壁。(×)

24、马、骡和骆驼都是奇蹄目动物。(×)

25、猫、虎和大熊猫都属于食肉目猫科动物。(×)

●26、猪和牛都属于偶蹄目动物,但猪的胃是单室,不反刍。()

27、袋鼠和刺猬斗属于有胎盘类。(×)

28、扬子鳄和白鹤在呼吸时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29、家鸽排频繁时因为直肠短,不能贮藏粪便

31、扬子鳄、乌龟和丹顶鹤都是恒温动物。(×)

32、青蛙、蟒蛇和蜥蜴都无胸廓。(×)

33、盲肠是从爬行类动物开始出现的。(×)

34、非洲鸵是现存最大的鸟类,且具二趾。

36、企鹅的龙骨突不发达。(×)

37、长颈鹿属于偶蹄目动物。

38、七腮鳗为没有脊椎骨的脊椎动物。(×)

39、蛙的输尿管既能输尿又能输精。

40、硬骨鱼具有动脉圆锥,软骨鱼具有动脉球。(×)

42、两栖类五胸廓。

43、七腮鳗属于原口动物。

44、鱼螈不是羊膜卵动物。

46、着名的“蛤士蟆油”来源于中国林蛙秋季的脂肪。

48、蛙蟾冬眠时不吃不喝也不呼吸。(×)

49、企鹅的龙骨突发达。

51、文昌鱼是没有明显的头部。体左右侧扁,两端较尖的鱼,又有双尖鱼之称。

四、问答题

1、脊索动物门都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指出脊索动物与无脊索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答:主要的特征:1,具脊索2,具中空的背神经管3具咽鳃裂(次要)4脊索动物的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5极大多数脊椎动物于肛门后方有肛后尾6大多数具有红细胞7大多有起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8胚胎发育早期有三个胚层9两侧对称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具有全部或部分分节现象

区别:1无脊椎动物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表面被有几丁质等外骨骼2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腹面3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气管等。4无脊椎动物的心脏及主动脉在消化道的背面,循环系统大多为开管式5无脊椎动物的肛孔常开在躯干部的末端。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化学成分上,脊椎动物具有肌酸不具精氨酸

联系:脊索动物有一些性状也见于高等无脊椎动物,例如三胚层,后口,存在次级体腔,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和某些器官的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

2、脊索动物分为几个亚门,各亚门的代表动物?及其主要特征。

答:尾索动物亚门,代表动物:海鞘,住囊虫。主要特征: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头索动物亚门,代表动物:文昌鱼。主要特征: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脊椎动物亚门,分为圆口纲(七鳃鳗,盲鳗),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主要特征: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3、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神经系统发达,神经管前端分化为脑,有明显的头部.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有力支柱并保护脊髓3水生脊椎动物用鳃呼吸,次生的水生种类及陆生种类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4具有能动的上下颌(除圆口纲)又称有颌类5具有成对的附肢(除圆口纲外)作为运动器官6出现结构复杂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7完善的循环系统出现了能收缩的心脏

5、圆口纲的原始特征是什么?

答:1. 缺乏能动的上、下颌。2. 无成对的偶鳍,;尾鳍为原尾型。3. 终生保留脊索,外围脊索鞘,用于支持体轴。4. 脑颅不完整;支持鳃囊的鳃笼紧贴皮下,包在鳃囊外侧,不分节;鳃笼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心软骨。5.肌肉原始,肌节是w形6. 胃未分化7. 开始出

现有静脉窦、一心房和一心室组成的心脏。8. 脑的各部分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无任何脑曲。

9. 雌雄异体,内耳两个(七鳃鳗)或同体,内耳一个(盲鳗),生殖腺单个(发育初期成对),无生殖导管;排泄系统与生殖系统无任何联系。

6、试述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答:1体形,鱼类由于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的不同,分化为各种不同的体型,如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鳗形。2皮肤主要用于保护身体,但有些尚有辅助呼吸的功能等等,其上的单细胞腺分泌的粘液能润滑鱼的体表,减少游泳时与水的摩擦。3拥有侧线,感知水压。4鳃是鱼类能在水中生活的重要呼吸器官。4有鳔,能控制鱼在水中的沉浮。

7、鱼鳔的分类和功能。

答:鳔位于体腔背侧,呈囊状,囊内充满气体。它是在胚胎期由消化管突起分离出来的辅助呼吸器官。

在多鳍鱼、肺鱼,鳔起肺的作用。对大多数鱼类而言,鳔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还有辅助听觉呼吸的作用。

8、鱼类侧线器官的功能是什么?

答:感觉器官(低等水生脊椎动物特有),对于鱼类取食、避敌和求偶具重要的作用。能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侧线神经与内耳来的听神经一起进入延脑的听觉侧线区。

11、举例说明软骨鱼系的特征

答:1:内骨骼完全由软骨构成,有些部分钙化后也有一定的硬度,但不同于经过骨化形成

的硬骨组织。

2:体表被盾鳞,在发生上是由外胚层(表皮)和中胚层(真皮)共同形成,盾鳞和牙齿是同源结构。

3:口的位置不在吻端而位于腹面(口下位),口开在吻的下部,上颌长于下颌,如密鲴。4:胃的分不明显,有独立的胰脏和发达的肝脏。

5:脑发达,比硬骨鱼类还要发达,大脑体积大,大脑顶部出现神经物质。

6:鳃隔发达,鳃裂一般五对,无鳔。

7:体内受精,雄体有鳍角(腹鳍特化为指状分叉的结构,称之为交换器如食蚊鱼),卵生或卵胎生,或假胎生。体外发育或体内发育。产卵量小,但成活率高。

软骨鱼类包括两个亚纲: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板鳃亚纲包括鲨目和鳐目。

8:心脏具动脉圆锥。

12、举例说明硬骨鱼系的特征

1:成体的骨骼大多是硬骨2:大多数硬骨鱼类的体表被圆鳞(鲤形目)或栉鳞(鲈)二者皆是中胚层形成的骨质鳞,少数被硬鳞。3:口端位,偶鳍呈垂直位,尾鳍大多为正尾。4:胃的分化不明显,无独立的胰脏,肝和胰合在一起,称肝胰脏。5:大多数种类具鳔。6:不具动脉圆锥。而有动脉球。7:雄鱼一般无交接器,卵生,大多数是体外受精,少数种类发育有变态。8:生殖管道不借用中肾管,而是生殖腺壁本身延续成管,这在脊椎动物中是唯一的情况,泄殖孔与肛门分别开口于体表。9:脑比软骨鱼原始,大脑体积小,大脑两半

球尚未完全分开,大脑顶部只是上皮组织,还没有神经物质。

13、举例说明鱼鳞有哪些类型,其在排列上有何不同

答:鳞片分为骨鳞(圆鳞和滞鳞),盾鳞和硬鳞。骨鳞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的边缘因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及栉鳞;。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5、鱼纲和圆口纲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都是脊椎动物,都有明显的头部,都具有都具有肌质的心脏和日益发达的肾脏。不同点:鱼纲具有上下颌又称有颌类,圆口纲没有。鱼纲具有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16动物登陆要解决哪些矛盾

1支撑身体在陆地上行走、2呼吸问题、3繁殖过程中对水的依赖。

18、试述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20、简述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出现的意义

答:特点: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大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陆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三种胚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膜

意义:爬行动物获得产羊膜卵的特性后,就不需到水中繁殖,适于在陆地上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21、为什么说爬行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从水栖过度到陆栖生活,在生存斗争中必须要解决陆上存活和种族延续这两个基本问题,两栖纲初步解决了一些与路上存活有关的矛盾,但是还必须回到水中繁殖。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水的束缚。因而自此以后,能不能在陆上繁殖就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动物在与环境的长期斗争中,到了古代石炭纪末期,终于从古两栖类中演化出一支具有羊膜卵的动物,从而获得了在陆地繁殖的能力,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在陆地运动等方面,均达到并超出了两栖类的水平。

22、简述鸟类双重呼吸的全过程。

答:双重呼吸:鸟类无论是在吸气还是在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A.吸气时,大部分空气经中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未经气体交换)还有一部分空气进入次级支气管,再进入副支气管,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B.吸气时,前气囊也扩张,但不接受吸进来的气体,而是接受从肺来的气体。C.呼气时,后气囊中的气体(含氧丰富)排入肺内,经次级支气管入副支气管,在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交换后的气体人前气囊。D.呼气时,前气囊中的气体排出,经次级支气管人中

支气管排出体外。

23、鸟类气囊的种类及功能。

答:气囊9个颈气囊(1对)

锁骨间气囊(1个)

前胸气囊(1对)后胸气囊(1对)

腹气囊(1对)减小身体比重;减少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保证在飞翔时供给足够的氧气;靠呼出的大量的气体散发热量

24、鸟类进步性特征表现为那些方面?

答: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助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器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的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4、具有完善的繁殖方式,保证了后代成活率。

27、鸟类对飞行生活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后肢适于弹跳及握枝体形为纺锤型,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发达的气囊系

统与肺气管相通, 具特殊的“双重呼吸”骨骼轻而多愈合,为气质骨,并有特殊的运动装置

28鸟类的主要特征:

答:身体流线型,颈长;具角质喙,无齿;体表被羽,皮肤薄而干,缺少腺体;前肢变为

翼;气质骨,有发达的龙骨突和胸肌;肺呼吸,具气囊,为双重呼吸;血液完全双循环;左体动脉弓和肾门静脉退化;恒温;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大脑纹状体发达,有复杂的生殖行为;尿酸为主要排泄产物。

28、举例说明鸟类的生态类型。

答:走禽类:鸵形目、几维目、共鸟形目、美洲鸵目和鹤鸵目;游禽类:潜鸟目、鸊鷉目、鸌形目、企鹅目、鹈形目、雁形目、鸥形目;涉禽类:鹳形目、鹤形目、鸻形目;鸠鸽类:鸽形目;鹑鸡类:鸡形目;猛禽类:隼形目、鸮形目;攀禽类:鹃形目、夜鹰目、雨燕目、鹦形目、咬鹃目、佛法僧目、鴷形目、鼠鸟目;鸣禽类:雀形目

29、哺乳纲有哪些进步性特征?

答:(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30、哺乳动物皮肤结构特点及有哪些皮肤衍生物?

答:哺乳类皮肤的特点:1. 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表皮:角质层发达(硬皮动物)。真皮、黑色素细胞、蜂窝组织2. 被毛。毛为表皮角质化的产物:与爬行类的鳞片和鸟类的羽毛同源;毛干、毛根(末端膨大部分为毛球)、毛囊、毛乳突(真皮,供应毛生长所需营养物质)、

皮脂腺、竖毛肌;皮肤的少毛区域。3. 皮肤腺特别发达。皮肤腺的类型:a. 皮脂腺b. 汗腺c. 乳腺d. 味腺(臭腺)4. 鳞片5. 爪6. 角

32、恒温和胎生哺乳对于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答:恒温是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使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越于其他动物类群。以乳汁哺育幼兽,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完善陆上繁殖能力,加上哺乳类对幼子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它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的成活率。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胎生和哺乳是动物与环境长期斗争的产物。40、为什么说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答:(一)古生物学方面:古生物学:研究化石生物的科学称为古生物学。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二)形态学方面:现有动物有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单细胞动物中有群体,推测团藻是中间类群。(三)胚胎学方面:胚胎学:研究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幼体长成的科学称为胚胎学。

41、简述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

答:1、受精与受精卵;2、卵裂(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3、囊胚的形成;4、原肠胚的形成(内陷、内移、分层、内转、外包)5、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端细胞法、体腔囊法);

6、胚层的分化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内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F1代动物:两个无关近交系杂交形成的第一代动物。 特点:虽然基因杂合,但个体之间基因杂合的一致,个体差异小。除具有近交系的优点,还具有生命力强耐受性强,可长期进行观察,具有杂交优势,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封闭群动物(远交系):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新血缘或至少繁殖四代以上,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保持了一定杂合性和群体遗传特征。每代近交系数增加量<1%。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毒物实验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等。 突变系动物: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动物具有一种或多种遗传缺陷。例如:无胸腺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SCID小鼠。为肿瘤、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动物学下学期总结大题

1.鱼类上下颌出现的意义 上下颌的出现带来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a.变被动取食为主动取食,增加获得食物的机会 b.上下颌着生齿,可充分研磨食物,扩大捕食范围 c.利于进攻和防御 d.利于营巢,钻洞,求偶,育雏等活动 e.带动运动器官,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发展 2.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使胚胎的发育脱离水环境,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a.羊膜卵外包有硬壳,可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病原体 的侵入 b.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 c.卵内储存有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发育得到充足的营养 d.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够在液体环境中发育,避免机械损伤防止干燥 e.尿囊的形成可以排出胚胎发育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3.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 a.体型:成流线型,前肢特化为翼,减少飞翔阻力 b.皮肤:薄,松。表皮衍生为羽毛,飞羽和尾羽辅助飞翔 c.骨骼:轻而坚固,愈合程度高,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肢骨 的骨块有愈合的现象;肢骨和带骨有较大的变形,具龙骨突,愈合荐椎,幵放式骨盘

d.肌肉:胸肌发达,后肢演化出适于栖树的肌肉(贯趾屈肌,腓骨中肌,栖肌)

e.消化:无齿,直肠短,无膀胱;不贮存粪便和尿液,减轻体重 f .呼吸:双重呼吸,具发达的气囊和肺气管 g.循环:完全双循环,提咼了运输氧的能力;心脏大,心跳快,血压咼,血流 快,代谢旺盛 h.排泄:排泄物为尿酸,无膀胱 i .生殖:非生殖季节,生殖系统萎缩;雌性右侧卵巢退化,利于减轻体重 j .神经:中脑视叶发达,小脑发达 k.感觉:视觉发达,具有大眼和前后巩膜角膜肌,具双重调节 4.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a.体型:身体大多呈纺锤型,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无颈 b.皮肤:体表被有鳞片和大量粘液腺 c.骨骼:具有鳍,上下颌 d.呼吸:用鳃呼吸,各个器官也能辅助呼吸 e.循环:心脏1心房1心室,单循环 f .神经:大脑分区,脊髓分节,具有植物性神经系统 g.感官:具侧线系统,韦伯器连接内耳与鳔 h.其他:具有鱼鳔调节身体密度 5.鸟类与爬行类相比的进步特征 a.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b.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可通过主动迁徙适应多变的环境 c.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种复杂行为,可以更好的

最新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才聪学习网/考研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典型题详解,巩固重点难点。该部分选取并解答各章节相关知识的常见典型题,可以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点。 3.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本书挑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目录

第1章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篇细胞 第2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细胞代谢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第6章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营养与消化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血液与循环 8.1 复习笔记 8.2 典型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气体交换与呼吸 9.1 复习笔记 9.2 典型题详解 第10章内环境的控制 10.1 复习笔记 10.2 典型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1.1 复习笔记

《普通动物学》总结

普通动物学总结 第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大熊猫壹号书店帮大家整理的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1 记得陆游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野外实习正是将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动物生态学野外实习,不仅验证了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充分发挥我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让我们更加了解昆虫和鸟类的种类和形态特征。 通过动物生态学的实习,我认识了清西陵的特有鸟类和普遍鸟类,了解到鸟类的生活习性及其形态特征,因此培养了对鸟类的观察兴趣和提高了对鸟类的保护认识。也认识了昆虫共有的目和各目的代表动物,从而初步了解了各目的特征和各自的区别。但由于观察的时间太短,对少数的鸟类特征并未弄清楚。 环境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植物的分布反映了相应的环境,动物的活动同样影响着环境,因此动植物的生存与环境紧密相连,在本次野外实习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算是顺利,在整个动物生态学的实习中,我学习到如何采集动物标本,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的联系,如何结合实际去加深理论的认识。并且体验了集体分工合作好处,还有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我对动物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2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动物的生态分布和规律,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野外实习中,锻炼了自己独立的工作能力也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期4天半的动物学实习就这么结束了,总结这4天半的生活,是冒险,是收获。 在实习之前就听过师兄师姐们跟我们分享过他们之前动物学实习的一些趣事和感受,所以一直对动物学实习充满期待,同时也有点惶恐,因为自己对于毛毛虫、蜥蜴、蛇等动物都很害怕。 实习前晚,小组开了个短暂的会议,选出了组长和副组长,而我也自荐成为了副组长,这样子自己也会多了份责任,责任二字让我在面临恐惧时不会轻易退缩。我们组是个特别的小组,因为我们组没有男生,全部都是女生,我说我们组是“女子十一钗”小组,十一个看似柔弱的女生就此开始了充满冒险和未知的动物学实习之旅。 实习第一天,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位于白云区的帽峰山,老师交代好一些该注意的事后,我们就开始拿着工具去捕动物了,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遇到什么动物,很害怕没什么收获,所以在树上的一些小蚂蚁和毛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5、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是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中的命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提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2、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门 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心肌除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外还能够自动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是不随意肌

3、类器官:由细胞质分化出类似高等动物的器官 4、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可能出简答题p24﹚;生殖方式多样性﹙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可能出简答题p24﹚;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栖息地 5、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纲,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6、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 4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即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 2、肠体腔法:后口动物有此法形成中胚层。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大成为中胚层。其中的空腔即为体腔。 5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成体制;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水螅型个体出芽或横裂无性生殖,水母型个体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2、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水螅型和水母型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多细胞藻类;植物界;动物界。 3.四界分类:由美国人科帕兰(Copeland)提出。 原核生物界: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单细胞的藻类。动物界。植物界。 4.五界分类:195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Whi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 原核生物界: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特点:环状DNA位于细胞质中,不具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无膜,为原核生物。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藻类。特点:细胞核具核膜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普通动物学重点题库

绪论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五界系统 Ⅰ.原核阶段 ⒈原核生物界 Ⅱ.真核单细胞阶段 ⒉原生生物界 Ⅲ.真核多细胞阶段 ⒊植物界 ⒋真菌界 ⒌动物界 六界系统 Ⅰ.非细胞生物 ⒈病毒界 Ⅱ.原核生物 ⒉细菌界 ⒊蓝藻界 Ⅲ.真核生物 ⒋植物界 ⒌真菌界 ⒍动物界 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种。 种或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方式。 分类的阶元即动物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由林奈创定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的命名方法,是指每一动物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字母小写。拉丁文斜体排版。属名+种名+人名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1、原生动物的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这个细胞具一般细胞具有的基本构造。 2、原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但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这些机能不是由器官系统来完成,而是由细胞器完成的。 3、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个体外,也有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一般无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 类器官:原生动物细胞质分化出来的,能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应器官相当的结构部分为类器官。 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但所有的淡水原生动物都具调节体内水平衡的胞器——伸缩胞。 生殖: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1二分法2出芽法3裂体生殖即多分裂法、复分裂。有性生殖:1配子生殖2接合生殖。) 鞭毛纲---------眼虫(体成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不良环境中形成包囊,出囊前作一次或多次分裂。伸缩泡除调节水中的平衡外,有一定的排泄作用,把水及溶于水的代谢物收集后排入储蓄泡→胞口→体外。主要 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排泄。)【鞭毛纲鞭毛作用:1运动2感觉3捕食】肉足纲---------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凝胶质和溶胶质。吞噬作用: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将食物裹进细胞内部,叫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食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为胞饮作用。【肉足纲伪足的类型:1叶状伪足2丝状伪足3根状伪足4轴伪足。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世代交替现象:动物体以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在人体进行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人为中间寄主。

普通动物学总结各门动物特点

一、原生动物门 包含种类:鞭毛虫、变形虫、纤毛虫 主要特征: 1、真核单细胞动物(绝大部分为单细胞个体,少数为单细胞群体) 2、运动和摄食器官:鞭毛(鞭毛虫)、纤毛(纤毛虫)、伪足(变形虫) 3、消化:通过食物泡 4、呼吸、代:体表 5、生殖方式:主要无性生殖(纤毛虫接合生殖(有性)) 6、适应性:包囊 (一)鞭毛纲 1、三分质膜(表膜条纹) 2、绿色鞭毛虫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形成副淀粉粒 3、水分调节:伸缩泡吸收过多水分(溶有代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胞口排出体外 4、纵二分裂 5、动鞭亚纲中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1/5),主要靠白蛉子传播,病症是肝脏肿大、发高烧、贫血以至死亡。 6、动鞭亚纲中的锥虫又叫睡病虫 (二)肉足纲 1、外质与质 2、伪足,变形运动,形成食物泡(胞饮) 3、水分调节:伸缩泡吸收过多水分 4、二分裂 5、有孔虫帮助勘探矿物、石油;确定地质年代 6、痢疾变形虫(溶组织阿米巴)寄生在人肠道,能溶解肠壁组织引起痢疾 (三)孢子纲 1、间日疟原虫 (四)纤毛纲(草履虫) 1、三层表膜中间一层+最一层形成表膜泡:缓冲带 2、大小两核 3、外质之间有两个伸缩泡,一个在体前部、一个在体后部 4、横二分裂/ 接合生殖 二、海绵动物门 主要特征: 1、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细胞有相对独立性 2、没有组织和器官的分化 3、侧生动物 4、体壁:两层细胞(扁细胞,领细胞)疏松结合,之间为中胶层

5、水沟系 6、生殖方式:无性/ 有性 无性:出芽/芽球有性:精子由领细胞吞食后失去鞭毛和领成为变形虫状被带入卵 7、两囊幼虫、逆转现象 8、分类: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硅质)、寻常(硅质/海绵质纤维) 9、原始性(与原生动物相似):领细胞(领鞭毛虫)、细胞消化、细胞疏松而独立 进步性:发育中有胚层分化、具有几种不同功能的细胞且细胞之间有联系、与多细胞动物大致相同的核酸和氨基酸 三、腔肠动物门 主要特征: 1、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 2、浮浪幼虫 3、辐射对称 4、两胚层:腔肠动物第一次出现了胚层分化——胚层、中胶层、外胚层 5、皮肌细胞 6、神经细胞:神经网,扩散神经系统 7、消化循环腔 8、世代交替:有性和无性生殖的方式往往在同一种生活史的不同阶段 9、发育到囊胚就孵化出来 (一)水螅纲【最低等,由此向其他两纲分化】 1、结构简单 2、水母型一般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 3、生活史大部分有世代交替现象 (1)水螅型 群体多态现象:同一生活型上存在不同的功能个体 水螅体/生殖体 (2)水母型 (二)钵水母纲 1、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 2、个体较水螅水母大,无缘膜 3、消化循环腔较复杂 4、生殖腺来源于胚层(水螅水母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三)珊瑚纲 1、没有水母型,只有水螅型 2、螅体构造复杂 5、生殖腺来源于胚层(水螅纲水螅型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完整版)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重点整理(原创)

第一、二、三章 1生物的特征:①特定的组构②新陈代谢③稳态和应激④生殖和遗传⑤生长和发育 ⑥进化和适应 2、生物界的分界以及阶元: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生物界的结构层次特点: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在细胞这一层次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科学观察、假说和实验、模型实验。 5、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统一的特点。 6、同位素示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显示某种原子在生物体内的来去踪迹。 7、多聚体: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 8、单糖的结构和功能:①有许多羟基,所以单糖属于醇类②有羰基 细胞中用作燃料的分子主要是葡萄糖,葡糖糖和其他单糖也是细胞合成别的有机分子的的原料。 9、脂肪的功能:①脂质中主要的贮能分子②构成一些重要的生理物质③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④提供必需的脂肪酸⑤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⑥增加饱腹感。 10、磷脂的结构:结构与脂肪内似,分子中只有两个脂肪酸,另一个酸是磷酸。 1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通过酸、碱或者蛋白酶的彻底水解。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12、生物体离不开水的七个特征:①水是极性分子②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③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④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能缓和温度的变化⑤冰比水轻⑥水是极好的溶剂 ⑦水能够电离。 13、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两个由磷酸基团和糖形成的主链缠绕在一起,含氮碱基主动伸出,夹在双螺旋之间。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识别③两条DNA链依靠彼此之间形成的碱基结合在一起 ④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14、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趋势:①“一切生物学的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遗传与发育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是,遗传在发育过程中实现,发育又以遗传为基础。③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用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与发育的关系、细胞衰老、死亡及癌变的机理等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为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④两个基本点:一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外信号是如何传递的;二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如何构建和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使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⑤蛋白质组学: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一大批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的阐明,研究的重心将回归到在细胞的水平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时对糖类的研究将提升到新的高度。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异: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形成的细胞核,而真核就有;另外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16、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核被膜是包在核外的双层膜,外膜可延伸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相连;染色质是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含有大量的基因片段,是生命的遗传物质;核仁是核中颗粒状结构,富含蛋白质和RNA,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染色质和核仁都被液态的核基质所包围。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共13页文档

浮游动物学重点 ——静影藤绒 绪论 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 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μm 病毒,细菌 Picoplankton超微型0.2-2μm 细菌,金藻 Nanoplankton微型2-20μ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 Microplankton小型20μ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 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 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 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 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 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 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 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 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但是,由于海洋生物研究人员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实际研究中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上面讲的那两个方面。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6.赤潮Red tide 定义: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值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一﹑课堂学习 大学《普通动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越来越厚,而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学时却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必需要有所改变。 由于生物学本身的规律,在教材中不少内容不可避免是重复的,如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部分内容与人体解剖学是重复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部分内容与动物生理学是重复的;大学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许多与中学生物教学是重复的;不同纲动物身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不少也是重复的。这些内容又恰恰在《普通动物学》教材中占的篇幅较大。 这些在中学和大学的不同课程以及在同一教材中不同纲的重复内容,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了解的。这一部分内容,要突出重点、特点,对最先讲述的代表动物,可以作较细致的讲解;对以后出现的代表动物,应主要讲述其特点。而常规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可以不讲或少讲。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要应用比较解剖学和比较生理学的方法。通过比较,不但可以了解不同类群的共同特征,还便于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既知道了一个新类群的特征,又复习了已讲过的类群特征。 在动物学教材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动物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讲门、纲、目及重要科的鉴别特征,而种的鉴别最好放在实验课中对照实物标本学习,如果在理论课中讲解,不但花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 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跟着老师转,主要内容一般是能听懂的,但要将老师讲的全部内容在大脑中记下来,是比较困难的。帮助记忆的主要方法是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主要记录老师的板书内容,老师的板书是文字非常简捷的各级标题以及重要的图表和示意图。学生还可以记下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所以课堂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提纲,它能给学生在课后复习阅读教材时提供重要的线索,便于抓住重点,节约时间。记笔记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组织思维,避免思想开小差。在笔记中还能记下未搞清楚的问题,留待课后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学生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模仿老师在板书中概括问题的方式,提高在阅读中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效果。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和做笔记应该有正确的看法,老师讲课时不能只顾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写满了就擦,擦完了又写,学生难以跟上,没有时间思考;学生不能只是埋头做笔记,而对所记的内容不求甚解。老师应该注意板书的质量,学生应该把做笔记当作学习的一种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断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做好课堂笔记应注意以下几点:大学老师课堂讲授内容多,板书也多,学生要提高记笔记的速度,记笔记的速度要跟上老师板书的速度。要培养边看边写、边听边思考的课堂学习能力;课堂笔记不同于会议记录,不必记录过多的细节,更不必将老师讲的话都记录下来,要是这样,学生就仅是记录员,没有思考的时间。除了记下老师的板书以外,再记下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或弄不清楚的内容;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许多是自己补充进来的,特别是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新发现,可以多记;而教材上有的内容可以少记;老师讲授的内容容易为自己接受的可以少记,而较难懂的内容,可适当多记,有助于课后复习时突破难点;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记好笔记外,在课后复习中还补充进许多内容,将笔记重新整理抄写,使自己的笔记成为一份很漂亮的听课和读书的综述资料,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课堂笔记应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因为动物学老师在这一专业领域中,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经验丰富,所讲授的许多专业术语、定义和内容可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学生不可能随意改变。但学生并不见得就一定要机械地照抄板书,他们可适当地对板书加以改变,搞出特色;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信息量大而课时少,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不可能很详细、很连贯的讲解。即使是教学时间够,也不能像对待中、小学生那样进行讲

实验动物学考试题总结[1]

1.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特指的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动物三大特点: 人为遗传限定、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得到控制、应用于科学实验 5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包括哪些内容它有什么意义 实验动物学的核心内容: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它包括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标准、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设施环境控制标准、饲料营养控制标准。 意义: 在符合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及其环境条件下,所做的动物实验无论在时间的先后上,还是在世界的不同实验室里,其实验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 8、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9.针对动物保护主义,科技界的对策是: 1.为动物福利立法,号召“善待动物”。 2.坚持原则、坚持科学、坚持动物实验。 3.进行动物实验伦理审查 提倡动物实验的“3R”原则。Replacement 替代Reduction 减少Refinement 优化10.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有哪些要求 1.动物居住空间应符合标准,注意日常饲养管理,不使动物陷入饥饿、缺水和患病。 2.尽可能的采用替代法最少地使用和牺牲动物。 3.在必须使用犬、猫和猴时,在实验前应进行训练,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恐惧和不安。 4.实验结束和动物不可能恢复时,应采取安乐死。 5.要爱护动物和对由于试验死亡的动物应持有怜悯和感激之情。 动物实验的“3R原则”: 1替代(Replacement)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2. 减少(Reduction)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3 优化(Refinement)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遗传控制 1. 请说出实验动物种、品种、品系的概念。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由自然选择形成。 品种(stock):是种以下的非自然分类单位,由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出来的,具有某些生物学特性,能稳定遗传。

动物学复习总结(全部)

绪论实验动物科学 1、实验动物科学包含的内容 分为两个领域1、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 2、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包括1个研究(通过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等研究)3个控制(对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及其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实行控制;使实现动物的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为科学研究、教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生产及其质量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提供专用的标准化实验动物。) 内容包括:1、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2、实验动物医学3、比较医学4、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5、动物实验技术 2、实验用动物的分类 ①经济动物②野生动物③观赏动物④实验动物 3、实验动物的定义 指经过人工培育和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遗传及营养、环境因子实行控制,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为满足科学研究,教学,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及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需要而驯养,繁殖,育成的动物。 4、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法规,1988年《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卫生部2项法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医学实验动物标准》 第二章遗传学质量控制 1.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 ①原生动物门②海绵动物门③腔肠动物门④扁形动物门⑤线性动物门⑥环节动物门⑦软体动物门⑧节肢动物门⑨ 棘皮动物门⑩原索动物门 11 脊椎动物门 2.近交系动物 (1)近交系动物的定义(3点) 经连续20代以上的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培育而成,同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20代或以后的一对共同祖先的遗传群体,近交系数达98.6%,该品系称为近交系。 (2)近交系动物的命名 一般以大写英文字母命名,亦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命名,阿拉伯数字与英文字母等高,符号应尽量简短。C3H BALB/c (3)近交系动物的遗传学特性 ①基因纯和性②同基因性③表现型的均一性④遗传稳定性⑤个体性⑥分布广泛性 ⑦背景资料和数据比较完整⑧可分辨性 (4)近亲交配的弊端 意义:①实验动物获得遗传均一性的典型方法。②使用较少的近交系动物,即可达到统计学要求的精密度③同一近交系的全部动物,在遗传上相同,从而减少了表现型的变异④在个体之间能相互接受皮肤和肿瘤移植弊端:①在固定基因时,有害的隐性基因也会纯合,出现不利的性状而造成育种失败②近交还可能导致多基因之间丧失平衡,从而使高度纯化的动物对不良环境的调节适应能力降低③近交使动物失去为保持足够生物适合度所必需的最低水平的基因杂合性,从而影响动物生长率,寿命,对疾病的感受性,生活力,体力及繁殖能力。 (5)近交系数Fn=1-(1-△F)n n:d代数△F 每一代近交系数的上升率,连续合同胞的兄弟妹交配,每代△F=19% (举例:近交系数F20=1-(1-0.19)20=0.986 3.封闭群动物 1.封闭群动物的定义 以非近交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2.封闭群动物的命名 封闭群由2~4个大写英文字母命名,种群名称前标明保持者的英文缩写名称,第一个字母须大写,后面的字母小写,一般不超过4个字母。保持者与种群名字之间用冒号分开。 Ssmu:KM 3.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学特性 ①基因库大,杂合率高②群体基因频率基本保持稳定③在封闭群体内,个体间差异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祖代起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