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单式折线统计图兴化市安丰实验小学程剑

单式折线统计图兴化市安丰实验小学程剑

单式折线统计图兴化市安丰实验小学程剑
单式折线统计图兴化市安丰实验小学程剑

单式折线统计图

兴化市安丰实验小学程剑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了解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网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00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

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第64页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生:条形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

生:能够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多少。(板书:表示出数量多少)它用直条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

二、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1:都有横轴和纵轴。

生2: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而折线统计图是用点表示数量。

生3:折线统计图很容易从的折线上升、下降判断出雨量的增减。

2、揭示课题

这幅统计图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学生自学P64的内容)

(1)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学生继续完成折线统计图

①描点(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学生说,教师同步多媒体演示)

②连线(出示错误的例子,突出连线要“顺次”,教师用多媒体同步演示连线过程)

③制好后检查(补上统计图名称和制图日期)

2、指导学生看图

问:从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各个月份的降水量

生2:七月份的降水量最多,二月份的降水量最少

生3:从二月份到七月份,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从七月份到十二月份呈下降趋势(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请你说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生(异口同声):折线统计图。(追问为什么?)

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尝试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

想不想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独立完成P65的练一练。

1、生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

2、实物展示学生画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评讲,突出制图注意点。

五、巩固练习

1、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6月8日8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2、(1)某厂长想了解今年每个月生产增减变化情况,那生产科长该制作()。(2)某数学教导主任想了解期中测试各班每个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分

析,每班数学老师会制作()。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五、课外延伸

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请你根据图帮我预测一下十月份我该进多少支钢笔比较合适?

(1)学生先独立分析。分析完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指出:这要用到更为复杂的统计,比如市场调查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开展讨论研究,组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次数学课外活动

迟来的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最后一个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布局敏感并尝试进行合理的布局。同时能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整节课我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看到课堂中出现“沉默”现象的,特别是在讨论交流式教法的课堂中,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这样的“沉默”似乎更令人担心。师生共同制作图后,问:从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各个月份的降水量

生2:七月份的降水量最多,二月份的降水量最少

生3:从二月份到七月份,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从七月份到十二月份呈下降趋势

……

师:除此以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什么信息呢?

大家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能够再从中获取什么信息了,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的沉默。其实,从题目来看,学生从中还是能够获取一些信息的。比如说:估计今年也可能从2月份降雨量要逐月增多,每年7月份我们要做好防洪排涝工作……但学生为什么却跳不出书本,思维不够开阔,想不到其它的呢?

这给我带来了思考,学生有时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一方面除了我们教师本身的提出的问题有所欠缺,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有些问题时,感到很茫然,所以陷入了“沉默”。这样的场面恐怕是我们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不愿看到的。

以下是这节课点滴思考:

1、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不太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走进生活的实践活动。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如果这节课的降水量统计表是学生课前亲身统计的本周或本月的降水量,我相信学生上课会更投入,更专心。我们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而这些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有所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和关注自我的意识。

2、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关键处给予及时点拨。

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全过程有易于帮助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但一定要注意不可放任撒手,学生扎实掌握各种统计方法也需要经过尝试--领会--巩固的过程,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教师给予适当及时的点拨很重要。本节课在学生明白画折线统计图的折线部分要描点(注明数据)、连线、分析数据后,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尝试制图,但往往完成后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错误,师生共同评讲,这些错误及时给予了点拨,利于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一次性掌握正确的制图方法。

3、即时多元评价,打破学生的沉默。

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辩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这也是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在以后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之,在本节课的统计教学中,从初步感知——深入认识——尝试制作——分析应用,从半成品到独立操作,由扶到放,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又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统计方法,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一目标,在统计教学中也渗透着新理念,使学生真正学会用统计的思想去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