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姓名:刘东兴学号:201121010156

专业: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梁启超先生乃戊戌变法的政治领袖、国学大师和中国史学大家。读起书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还有透过书籍传达出的大师的风范。梁先生讲坛之上熠熠的身影,娓娓道来的漫谈,仿佛真实的出现在我的面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成书于1922年—1927年,是梁启超学术演讲的汇编。包括中国历史研究法,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三个部分。书中梁先生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史的意义和范围,旧史学和新史学,史料的搜集和鉴别专题史如何做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真正的感觉到,似乎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梁启超先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为我上课。我是在和梁先生对话。

其实我在看之前是有很多疑问的,历史是什么?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怎样研究历史?

开篇梁先生提出:“史者何?记录人类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随后在补编中进一步说:“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可见历史是在求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意义,以供现代人借鉴。

历史是否存在因果律呢?梁先生随后说到:“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P126)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著著向上进行。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只有从这两点观察,我们说历史是进化,其余只好编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圈内了。但只须这两点站得住脚,那么历史进化说也尽够成立了。(P128)梁先生认为历史是进化的,是基于进化论看历史现象和历史的发展的。

我进一步要问历史发展到底是什么推动的?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英雄史观,则认为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罗素曾言:一部世界史,试将其中十余人抽出,恐局面或将全变。P106。如果历史发展缺乏那些闪烁的明星真的会有很大的不同,而马克思说即使没有拿破仑也会有另一个拿破仑出现其中有历史的必然。历史没有如果,所以这些都是无法证实的。我觉得这始终是个迷。梁先生的揭秘似乎是有道理的:历史的大势,可谓为由首出者的“人格者”以递趋于群众的“人格者”。愈演进,愈成为凡庸化,而英雄之权威愈减杀。故“历史即英雄传”之观念,愈古代则愈适用,愈近代则愈不适用也。P107梁先生是站

在历史的角度来谈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问题,是从人类历史发展变化中总结得出的断言,我觉得是比较科学的,我回答了我的疑问。

前面说到历史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那么何以求得真实?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取决于它对史实的忠实度。梁先生说:“史实、史料、史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递减的。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不真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信。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也。

那么如何获得真实的史料呢?

思想行事留痕迹者本已不多,所留之痕迹又未必皆有史料价值。中国虽有大量的史书记载,但是官方史、帝王史并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抽离真实的史料实在太难,不禁佩服乾嘉学派和校勘者的良苦用心。梁先生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历史的纵横,纵为因果,横为背景。历史就是要处理好纵横的关系,远与近的关系,客观与主观的关系,真与假的关系。我觉得归根到底就是如何处理史料的问题。包括史料的来源,史料的收集,史料的判别,史料的处理和史料的呈现几个方面。

史料的基本来源有两种:一曰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一曰在文字记录者。文字记录之外的史料略分为三类:曰现存之实迹;曰传述之口碑;曰遗下之古物。就文字记录的史料来说,梁启超认为新史学和旧史学不同,新史学不是写“一人一家之谱牒”而“必探索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把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一人一家之谱牒”必然忽略很多有用的史料,也常常会导致误用和伪造,有失客观。

搜集史料的方法。搜集史料是一件麻烦的事。有人形容搜集史料如抽丝一般,因为正如梁先生所言:“大底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则一时代状况可以跳活表现。”P62搜集时,第一步需将脑筋操练纯熟,使常有敏锐的感觉。第二步,须耐烦。从事于彻底精密的研究,搜集同类或相似之事项综析比较,非得得其真相不止。史料中断案区区十数字,而研究者动用一年数月之精力,毋乃太劳?殊不知凡学问之用科学的研究法者,皆须如是,便非科学的,便不能在今世而称为学问。P64

尤有一种消极性质的史料,亦甚为重要。某时代无某种现象谓之消极的史料。往往有一人之言行、一事之始末,在正史上觉得其史料缺乏已极,乃用力搜剔,而所获或意外甚丰。P66

史料的处理

总结一下史料的处理包括: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组织两个方面。史料以求真为尚,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正误辨伪,是为鉴别。P69鉴别史料错误或虚假最有效的方法是举出一个反例。然历史上事实非皆能如此其简单而易决,往往有明知其事极不可信而苦无明确之反证

以折之者。对此等史料,第一步,只宜消极的发表怀疑的态度,以免为真相之敝;第二步,遇有旁生的触发,则不妨换一方向从事研究,立假说以待后来之再审定。P71

对于同一史迹而史料矛盾,当何所适从?论原则,自当以最先、最近者最可信。先者以时代言,亦以人的关系而言,距史迹发生地越近,且其记述之人与本史迹关系越深者,则其言越可信。P74年代愈远,则史料流传愈稀,苟有一焉,则史家宜视为瑰宝。P74但是由于盖局中人为剧烈之感情所敝,极易失其真相。P74所以,最先、最近之史料则最可信,此固原则也。然若过信此原则,有时亦可以陷于大误p75善治学者不应以问题之大小而起差别观,问题有大小,研究一问题之精神无大小,学以求真而已,大固当真,小亦当真。p77

这些对我们初学来说非常的有效,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鉴别史料。先生的淳淳教诲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可见一斑,我觉得学习历史是训练人严谨的思维、批判思维和怀疑精神的良好方法,我们学习了历史,学会鉴别史料就不会再轻信,不再受蒙蔽。

我向来认为史料的呈现一定要尊重史实,但是史书的写作仅仅罗列史实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史家进行加工,但是加工不是随意进行的,幻念一起则误生。我觉得可供史家发挥之处在于史论。宜将史与论结合,史乃记录过往之事实;论乃对史之评判。这种评判是允许的,而且也能成为史书精彩之处。太史公曰长曰短的,使《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先生史家的四长: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前后有序)史德乃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

梁启超认为史家第一件道德莫过于忠实。所谓忠实即对于所叙述的史迹纯采客观的态度,不丝毫参以自己意见。先生将其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史才:做史的技术。先生将其放在最后。可见作史之精要不在巧,贵在真!

总之,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历史研究的初学者,入门的一把钥匙。对于我们理解史之目的、史之意义、史料搜集、史料鉴别和史料组织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从书中先生人格的魅力和治学的态度时刻感染着读者,不知不觉你就会和先生对话。

以上内容摘抄部分均来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近代人物传记读后感

近代人物传记读后感 导读: 近代人物传记读后感(一) 邓小平,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今天的我们,因邓小平而放光发亮!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邓小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父亲在家里严格而又谦和,邓小平就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邓小平曾到法兰西求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1927年2月,邓小平接受中央分配,到西安的中山军事学校工作。在白色恐怖时期,邓小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

的地下工作经验,也形成了他严谨认真、守纪的工作作风。他在战争中支持毛泽东的战略主张,从此与他形成了一条牢固的政治纽带。邓小平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邓小平曾三起三落,从没被打倒过。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读了《邓小平》后我深有体会,以前我们一直说邓小平是一个伟人,但他究竟伟大在何处,我们则只是说些赞美的套话,只能反复的引用别人的话来说,自己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今,我不再幼稚地看待这个问题了,我必须更多地去了解他,我不但要知道他为我们所作的巨大贡献,我们还要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思想与经验等等。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以郑重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自己的失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做出科学判断,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历史书上,我已经知道了那个伟人;邓小平,在这本书上,我更读懂了那个乐于奉献,英勇,智慧的邓小平! 近代人物传记读后感(二) 当我阅读《宋庆龄传》时,我的手仿佛被宋庆龄奶奶牵去了,宋庆龄奶奶每每有空的时候就教我:爱祖国高于一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以耕读为本,以勤俭为德……宋庆龄奶奶的话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人物传记读后感1 这次,我选择的人物传记是《拿破仑传》,它的前言是歌德的‘我们潜心数个世纪;在恢宏的精神之光下遍览无疑;渺小之物尽离去;唯海与洲凝重伫立。’《拿破仑传》是埃米尔路德维希的作品,这是拿破仑传汜中的经典之作,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的拿破仑生平传记。路德维希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依循时间为线索,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拿破仑从1779年10岁入军校,以少尉军衔毕业;到1799年发动政变,而后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再到1815年退位,被放逐圣赫勒拿岛,直至去世的传奇经历和心路历程。这本书描述了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一生中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及其辉煌的军事成就。拿破仑代表一个时代,被称为一代“军事巨人”,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天才。 拿破仑沉默寡言、勤奋好学。他对于抽象的科学他能够运用自如,其数学和地理知识扎实。他安静而孤独,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傲慢自大、雄心勃勃和抱负不凡。拿破仑一生体现出了人类的超越性,他是个愤怒的理想主义者。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改变整个欧洲的丰功伟绩,还有他的勤奋与荣誉。拿破仑自己这样形容:“事业和前程的大门是向有才华的人敞开的,而不论其出身或财产如何。”对于我来说,如果可以归类的话,自己的永不满足和大胆的欲望可以归类到野心。野

心是拿破仑心智的原动力和他意志的永恒实质,它是如此紧密,以至不能同他本身区别开来,甚至有时还达到了不知不觉的程度。 拿破仑的一生,都在书写着“磅礴”、“恢弘”和“大气”,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比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的总和还要多,其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仍被作为教材在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广为传播。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最后的一幕往往令人忘却第一幕呀。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们的通讯…… 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我所设立的学校,我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在培育着新一代的人才,在我执政期间,犯罪率减少;而英国的犯罪却很猖獗……”另外一点是我很看中的,书中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对他不屈不挠,不具失败的品质进行描写,但通读整本书我总觉得被这种气氛环绕。为解放科西嘉进行3次努力,3次失败,在同一件事上失败3次谁会对自己仍然充满信心呢?第一次被反法联军赶下台,流放时的他仍然没有一点绝望,在岛上一刻不停地建设,并且能够有勇气面对失败,更有勇气东山再起。用书中一句话——他,屡试屡败!难道每一个奋进者的青春都是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读书报告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书报告 书之开章,梁启超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客观求实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梁启超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着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作者并没有将当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而是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梁启超在文中客观地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所困,而不能自拔。…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 综观李鸿章,得益于淮军失意于淮军。咸丰、同治间,受曾国藩之托,回乡建立有别于八旗而效仿湘军的淮军,作为李鸿章得意的淮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由此

为李鸿章奠定了其飞黄腾达的官宦生涯。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在朝鲜的失败,在东北的望风披靡,以及所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亦属淮系)在黄海大黄沟的战败,在威海的全军覆没,使得李鸿章的声誉扫地,四十年所经营的淮军、二十年所倾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就此溃崩瓦解,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开始走向末路。 其二,滥觞于外交亦身败于外交。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进行传教,而两种文化的冲突,以及固有保守守旧的思维,使得这些冲突变得尖锐复杂,由于满清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官僚保守自大无知,对西方的文化以及政体了解甚少。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外交事物的处理上,满清政府官僚自以为是的处理方式,往往引发了许多冲突,综观从鸦片战争的外交事物的处理,清朝庭官僚多不熟谙外交为何物。 同治九年(1871年),天津教案爆发。身为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接案处理此事。然而,处理的结果让法方和国人皆不满意,李鸿章奉旨接任曾文正的直隶总督。梁启超评述道:“是为李鸿章当外交冲要之滥觞,使同治九年八月也。”因为有在上海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李鸿章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上有了个双方满意的结果,从此李鸿章善于外交的解决纠纷的声誉大起,从此以后三十年大清国的重要外交国事基本受其操纵。 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利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清政府都任命当时最善外交的李鸿章出面解决,虽然签署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

励志人物传记读后感

励志人物传记读后感 励志人物传记读后感(一) 咚咚,咚咚,生命之乐敲响了。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最动听的声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聆听生命跳动的声音…… 翻开贝多芬的生命之乐,这是他用自己的一生普及成的一首曲子,你能从中感受到他的不甘,他的愤怒,他的悲伤,和他用痛苦换取来的欢乐。全场欢乐的音乐,正如他的人生一样在不停的跳动。 在他知道自己有一天将会失去这世界上唯一能永远陪伴自己的音乐时,他绝望了,可是他很快便再次振作了起来。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情况之热烈,几乎含有暴动的性质。他的心在这一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膨胀,音乐将他的血管燃烧至沸腾。 但是世界永远不会根据人的意志来运转。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在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 贝多芬的一生,是苦难的,但却也是最幸福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的奋斗了,虽然最后天不遂人愿,但是他那激昂的斗志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弦之上。

轻轻的将书合上,静静的思考着。贝多芬在生命将要终结时那不甘的眼神,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想他这样一个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的人尚能如此,我们这些幸福的人们却每天都在抱怨着,总是觉得上天对我们不公,要不就是在祈祷着,希望能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机会。可是谁又为那些残疾人想过,他们每一天都在努力着,都在奋斗着,从不肯放弃自己。 在看完这一本书的那一刻,我决定了,我一定要像贝多芬一样,努力的去奋斗,为的不是别的,只为我们心中同样的不甘,同样的不愿这样放弃,我一定要勇敢努力的创造出一片属于我自己的天地,不管在成功路上我将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我都不会放弃,因为我相信“凡是不懈努力的人,不怕困难的人,便一定能才成功”。 励志人物传记读后感(二) 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给我们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人的骄傲! 钱学森从小就出身在名望很高的钱氏家族里。他的爸爸钱均夫小时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去过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大家要投身民主革命。他的妈妈章兰娟是杭州一位富商的女儿,她聪明过人,计算能力和记忆力非常强,擅长数学,在家里一心辅导钱学森背诵唐诗、画画、写毛笔字。钱学森出生在这样幸福的家庭里,为他将来的成才打下了很好的的基础。 钱学森从小就非常好学,学习成绩超常,是班里的优等生。他还有很充分的观察力:他自己做的飞镖飞得又远又稳,谁的飞镖都赶不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一) 前两天从图书馆借了本《梁启超传》,我看梁启超的东西,是因为较之他老师康有为,他的成就和气质要高些,再是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成就,很欣赏他的才华,文笔,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书看到一半,他正是我心中的形象,家教好,资质好,勤奋,有激情,并有一腔爱国热情。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喜所,元青着的《梁启超传》很棒。600多页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物传记,人物生活状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尽量引用原着或书信或文章,让那个时代的文字来讲述历史,阐述梁的观点,并努力分析形成这些观点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虽然书中许多部分为文言文,但这对得到梁真实的观点很重要,还可以顺便熟悉文言文。

今天看到梁彻底和康有为的保皇派决裂了,有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改良派的领袖人物。我在回到宿舍后,突然感觉梁阐述的实施路线不无道理:其一,它不同于保皇派,比保皇派的激进不言而喻;再和革命派相比,在我们文人(我姑且算做文人)眼中,确实是不理智,让文人看到举国生灵前仆后继去用生命推翻一个专制政府是他们所不忍的,并且在中国当时社会开发民智而后演其它,似乎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在未开发民智前,不说发动革命难上加难,即使真的发动了广大愚昧民众,也极易被别有心机的人或集团利用,历史证明我的推测是正确的。 以我不算广博的知识,清末民初的高级知识分子多主张改良,后来的胡适就是一例,而那些学生以及渐渐觉醒的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则多偏重用武力推翻旧政府,搞革命。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思路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革命不是他们所说的太不理

智,太草率,效率太低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说愚民起义搞革命注定被利用,就谈那些无辜生命的毫无价值的陨灭,社会财富的破坏,社会治安的动荡,以及不知能否获胜的迷茫,远不如梁的主张来得快,做的好,我想,中国只有一个梁启超,如果成百上千的文人,官员都是梁启超,民众会成为“新民”,君主立宪会和平实现,不会是这么大的代价后,换来社会主义。 梁启超和胡适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思想却惊人一致,我们不能不想这是为什么。 再看通过革命改造中国的历程及现状,革命中无论有一定头脑的学生还是工人农民,被军阀,被帝国主义利用的还少吗?这中间的大部分原因是民智未开。再有通过革命,大部分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又是什么,死得又有多大价值?用我们经济学的观点看,能用一条生命换来这个东西,尽量不用五条生命。真的通过革命胜利了——以百倍的代价,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有感 最早听闻梁启超先生便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戊戌变法”、“有为青年”、“改革创新”、这十二个字便是我对梁启超先生最初的印象。 在初读《梁启超家书》后,虽是现代印刷装订成册的书信,却似乎也能感觉到先生执笔相诉的真情。虽是家书,却在倾诉相思挂念之间多了份知己般的心交。 书信有长有短,有的是特意执笔相告,有的则是随意提笔慰问;有的是写于家中书桌,有的则是写于医院病榻。可无论篇幅之长短,出处何方,都在字里行间中饱含了一个父亲对于子女极致的关爱。众所周知,梁启超先生是个爱国之人,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忧国、救国的事业上。爱国之人必定爱家,这是源于他们身上强烈的责任感和血脉之中的深深的牵系。先生亦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但由于先生常年各处奔波,加上后期他的子女们各处求学,书信成为他们彼此之间挂念交流的渠道。而从书信之多,日期之相近,可知先生对于子女无时无刻的思念与关怀,情意绻绻,父爱如山。我常在信中读到“我想你了,我很想你”这般简明真挚的语言,而每每读到这些文字我都会忘记这写信人是梁启超,或者是我内心刻画的那个梁启超。在林父遇难之时,他予思成的信中不仅表达了一个父亲对于思成与徽因的担心和宽慰,更如一个坚强的后盾般冷静的站在孩子的身后。

天底下的父亲是一样的,天底下的父亲又各不相同。从书信中,我看到了先生以父亲以朋友亦或是知己的身份与他的孩子相谈甚欢,推心臵腹。 书中第一封信写于1912年12月5日,彼时的梁启超已39岁,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当年那个满腔热血力推改革的青年在十余年的奔波中不仅发表了大量西方政治学说,更接受了许多西方新文化,这使得他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偏向西方的民主化,他们的关系是父子更是友人。先生是个爱读书之人,也十分爱引导子女们看书,甚至时常与子女分享其读书心得,尤其是和大女儿思顺,父女间分享一首新作的小诗也是件快乐至极的事。对于子女的学业,先生也从不逼迫,常以兴趣作为最好的培养。除此之外,先生常常通过信件给子女们学业上、事业上的建议,同时也征求子女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想法。用爱代替苛责、偶尔纵容孩子的顽皮、甚至有时自己也如孩童般玩笑,先生与他的孩子以这种方式相处着,使得他们虽然常身处各处,心却紧紧相连,彼此牵挂,互助互携。 1928年10月17日,应该是先生写给他孩子的最后一封家书。此时的他已病魔缠身,但信中并没有倾诉他的病痛之苦,显得十分乐观,只是简单陈述了他近几日的状况,反之表达他对思顺等人的思念,特别的思念,还在信末提及对于思成事业上的担心和建议。我常在想,先生为国家事业奔走

近代人物传记读后感

近代人物传记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近代人物传记读后感(一) 邓小平,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今天的我们,因邓小平而放光发亮!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邓小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父亲在家里严格而又谦和,邓小平就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邓小平曾到法兰西求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1927年2月,邓小平接受中央分配,到西安的中山军事学校工作。在白色

恐怖时期,邓小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也形成了他严谨认真、守纪的工作作风。他在战争中支持毛泽东的战略主张,从此与他形成了一条牢固的政治纽带。邓小平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邓小平曾三起三落,从没被打倒过。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读了《邓小平》后我深有体会,以前我们一直说邓小平是一个伟人,但他究竟伟大在何处,我们则只是说些赞美的套话,只能反复的引用别人的话来说,自己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今,我不再幼稚地看待这个问题了,我必须更多地去了解他,我不但要知道他为我们所作的巨大贡献,我们还要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思想与经验等等。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以郑重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自己的失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做出科学判断,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历史书上,我已经知道了那个伟人;邓小平,在这本书上,我更读懂了那个乐于奉献,英勇,智慧的邓小平! 近代人物传记读后感(二) 当我阅读《宋庆龄传》时,我的手仿佛被宋庆龄奶奶牵去了,宋庆龄奶奶每每有空的时候就教我:爱祖国高于一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以耕读为本,以勤俭为德……宋庆龄奶奶的话时时刻刻激励

八年级语文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 八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词与文学常识填空。(10分) (1)▲,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2)海内存知己,▲。(作者▲《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僵卧孤村不自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5)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过零丁洋》 (6)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陆定一《老山界》) (7)老王年老退休了,但他并不认为自己从此就一无用处,他仍想做些对社会有益的工作,他的这种品德可用“▲,▲”诗来赞美!(龚自珍《己亥杂诗》)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pān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quán( )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疾展开来,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pān ▲谈quán ▲缩 (2)给加点的字注音。颤.▲抖教诲.▲ 3.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①踏着柔嫩的茵茵绿草,宛若走在软绵绵的碧绿地毯上。 ②遮天蔽日的枝叶把竹林荫得格外深幽,在湿漉漉的空气中感受着竹的馥郁、芬芳。 ③望着丛丛簇簇的碧竹新篁,你会感受到屈原“余处幽篁兮,经不见天”的幽深意境。 ④漫步绿涛涌动的竹海,那湿润的,带着泥土与竹香的空气直往鼻子里钻,使你的精神为之一振。 ⑤那一簇簇篁竹直指蓝天,如剪的竹叶欲把碧空剪碎。 A. ④①③⑤② B. ④②①③⑤ C. ②①④⑤③ D.①③⑤②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丰经济发展快,社会治安好,人民安居乐业 ....,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B.新丰“荷兰花海”景区设计新颖,匠心独运 ....,国庆期间引来无数的游客。 C.人们听了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经典曲目——《天堂》,不由得触目伤怀 ....。 D.日本一再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存在,对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 ....。 八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6页

【名篇】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全文及演讲赏析

【名篇】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全文及演讲赏析 原文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处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

人物传记读后感

篇一:人物传记读后感居里夫人,一个感动了全世界的名字。她朴实的身影,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铭记;她激人奋进的故事,也被人们一遍又一遍地传颂。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她,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天堂,更是一个塑造人的殿堂。后来,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失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一个人,透析一个人。这六年的磨难也教会了她如何面对挫折,使她在后来的实验中败而不馁,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见到了缤纷的彩虹。而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但在这两名学者,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在他们心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并把世界上第一颗纯镭捐献给了国家,捐献给了世界。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不仅仅是对于科学而言,对于世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而在等待收获的这条漫漫长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二字。许多人因为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也有人在失败了几次后,就拍拍蹭在衣服上的灰后,摇摇头,退回去了。殊不知或许成功就仅仅离你是一步之遥,而你不愿再走了;或许成功就在你身旁,而你不愿侧身寻找;或许成功就在你头上,而你不愿抬头望望。殊不知一切的或许就在你回头返回的那一刻,灰飞烟灭了。朋友,不要灰心,不要放弃,成功其实离你只有一步之遥。篇二:人物传记读后感他短小臃肿,外表解释,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候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的反应出它们的真正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可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古怪地不对称。他,预言了一个民族的复兴——德意志联邦,他,象征着一世纪中人类活动的基调——力!他,就是在十八世纪这个最混乱最秽浊的时候闪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启超传读后感(一) 前两天从图书馆借了本《梁启超传》,我看梁启超的东西,是因为较之他老师康有为,他的成就和气质要高些,再是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成就,很欣赏他的才华,文笔,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书看到一半,他正是我心中的形象,家教好,资质好,勤奋,有激情,并有一腔爱国热情。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喜所,元青着的《梁启超传》很棒。600多页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物传记,人物生活状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尽量引用原着或书信或文章,让那个时代的文字来讲述历史,阐述梁的观点,并努力分析形成这些观点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虽然书中许多部分为文言文,但这对得到梁真实的观点很重要,还可以顺便熟悉文言文。 今天看到梁彻底和康有为的保皇派决裂了,有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改良派的领袖人物。我在回到宿舍后,突然感觉梁阐述的实施路线不无道理:其一,它不同于保皇派,比保皇派的激进不言而喻;再和革命派相比,在我们文人(我姑且算做文人)眼中,确实是不理智,让文人看到举国生灵前仆后继去用生命推翻一个专制政府是他们所不忍的,并且在中国当时社会开发民智而后演其它,似乎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在未开发民智前,不说发动革命难上加难,即使真的发动了

广大愚昧民众,也极易被别有心机的人或集团利用,历史证明我的推测是正确的。 以我不算广博的知识,清末民初的高级知识分子多主张改良,后来的胡适就是一例,而那些学生以及渐渐觉醒的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则多偏重用武力推翻旧政府,搞革命。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思路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革命不是他们所说的太不理智,太草率,效率太低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说愚民起义搞革命注定被利用,就谈那些无辜生命的毫无价值的陨灭,社会财富的破坏,社会治安的动荡,以及不知能否获胜的迷茫,远不如梁的主张来得快,做的好,我想,中国只有一个梁启超,如果成百上千的文人,官员都是梁启超,民众会成为“新民”,君主立宪会和平实现,不会是这么大的代价后,换来社会主义。 梁启超和胡适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思想却惊人一致,我们不能不想这是为什么。 再看通过革命改造中国的历程及现状,革命中无论有一定头脑的学生还是工人农民,被军阀,被帝国主义利用的还少吗?这中间的大部分原因是民智未开。再有通过革命,大部分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又是什么,死得又有多大价值?用我们经济学的观点看,能用一条生命换来这个东西,尽量不用五条生命。真的通过革命胜利了——以百倍的代价,我们的工人农民又留下多少知识分子来治理这个国家?总不能举着枪杆共商民生,指挥建铁路,搞文明吧!?事实上中国真的这样做了,让不懂经济的人去计划物品流通,让中国母亲狠命生孩子,让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 拼音版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gùjīn rìzhīzérèn,bùzài tārén?r quán zài wǒshào nián.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shào nián zhìzéguózhì,shào nián fùzéguófù;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shào nián qiáng zéguóqiáng,shào nián dúlìzéguódúlì;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shào nián zìyóu zéguózìyóu.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shào nián jìn bùzéguójìn bù. 少年胜于欧洲, shào nián shèng yúōu zhōu, 则国胜于欧洲; zéguóshèng yúōu zhōu。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shào nián xióng yúdìqiú,zéguóxióng yúdìqiú。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hóng rìchūshēng,qídào dàguāng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héchūfúliú,yīxièwāng yáng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qián lóng téng yuān,lín zhǎo fēi yáng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rǔhǔxiào gǔ,b?i shòu zhèn huáng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yīng sǔn shìyì,fēng chén xīzhāng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qíhuāchūtāi,yùyùhuáng huáng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ɡān jiāng fāxíng,yǒu zuòqímáng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tiān dài qícāng,dìlǚqíhuáng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zòng yǒu qiān gǔ,héng yǒu bāhuāng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qián túsìhǎi,lái rìfāng cháng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měi zāi wǒshào nián zhōng guó,yǔtiān bùl?o!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zhuàng zāi wǒzhōng guóshào nián,yǔguówújiāng!

人物传记读后感四篇

人物传记读后感四篇 我们读书不光只看纯文学作品,还应看看人物传记之类的,看看别人是怎样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地奋斗至成功的。下面是瑞文的人物传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咚咚,咚咚,生命之乐敲响了。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最动听的声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聆听生命跳动的声音…… 翻开贝多芬的生命之乐,这是他用自己的一生普及成的一首曲子,你能从中感受到他的不甘,他的愤怒,他的悲伤,和他用痛苦换取来的欢乐。全场欢乐的音乐,正如他的人生一样在不停的跳动。 在他知道自己有一天将会失去这世界上唯一能永远陪伴自己的音乐时,他绝望了,可是他很快便再次振作了起来。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情况之热烈,几乎含有暴躁的性质。他的心在这一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膨胀,音乐将他的血管燃烧至沸腾。 但是世界永远不会根据人的意志来运转。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在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 贝多芬的一生,是苦难的,但却也是最幸福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的奋斗了,虽然最后天不遂人愿,但是他那激昂的斗志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弦之上。

轻轻的将书合上,静静的思考着。贝多芬在生命将要终结时那不甘的眼神,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想他这样一个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的人尚能如此,我们这些幸福的人们却每天都在抱怨着,总是觉得上天对我们不公,要不就是在祈祷着,希望能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机会。可是谁又为那些残疾人想过,他们每一天都在努力着,都在奋斗着,从不肯放弃自己。 在看完这一本书的那一刻,我决定了,我一定要像贝多芬一样,努力的去奋斗,为的不是别的,只为我们心中同样的不甘,同样的不愿这样放弃,我一定要勇敢努力的创造出一片属于我自己的天地,不管在成功路上我将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我都不会放弃,因为我相信“凡是不懈努力的人,不怕困难的人,便一定能才成功” 这段时间,我读了一本让我百感交集的书,名叫《海伦·凯勒传》。 在海伦凯勒她出生几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病,让她失去了宝贵的听力和那双将要探索世界的眼睛,从此他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重废残疾的人。 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学习,可谁也没料到她能凭着自己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向可怕的疾病挑战,在病魔面前,她没有屈服过、没有认输过。而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和难以做到的困难。 海伦。凯勒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女孩,她凭着顽强的、惊人的意志学会了读书和说话,脾气不再暴躁,甚至开始和亲人以外的人沟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了

梁启超读后感(总结类)

读《梁启超传》有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之所以想了解一些有关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少年中国说》里的这段话。身为梁启超口中的少年的我们,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又该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到真正的中国少年呢?或许通过对《梁启超传》的阅读,了解他的身处的特殊环境,感受他屹立时代前沿的想法,能让我收获不少吧。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如公车上书、立宪行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等紧密相联。他一生多变,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古今中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其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都极其复杂,且时常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是争议颇多的人物之一。他的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通过他既可以从一些侧面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又可以从一些层面了解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化的轨迹。 《梁启超传》是李喜所和元青所著,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传记。一方面对其思想文化建树分析评价;另一方面对他的家庭生活、个人性格、业余爱好、人际关系,以及后人情况等进行介绍。 读书之前,就曾听说读梁启超,如果能读出忧患,便是读懂了他所处的时代,甚至也会读懂他身后即今天的中国和世界。确实如此,梁启超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而事业多艰,这也是跟近代国家之忧患坎坷相合。他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地求新求变,其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言的:“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以明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战。”但其思想的一个核心,还是爱国,强国之梦,忧国,忧民之心。 梁启超所生于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然而最可悲的还不在此,而在于当时道德的堕落、思想的颠倒和民智的固陋,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哀莫大于心死”!梁氏师从康有为,率先睁开了眼睛,为挽狂澜于既倒,发动戊戌变法,创学会,办报纸,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然而,诚如梁氏后来所言,“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戊戌变法是次很不彻底的改革,依靠的是绝无寸柄的光绪帝,方行百日,即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如何不叫人感到无奈与惋惜呢?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吧。 读《梁启超传》给我新的认识是:一是不能用“维新志士”这样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梁启超复杂的一生,二是不能把康梁混为一谈,梁启超是常求新求变的,其后来之发展,远远走在了康有为的前面。如果说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则梁启超便是民主思想的先行者。他为民主共和冒死冲锋,其功绝不在武人之下。他自己承认“陈胜、吴广”之功,但天下后世的公评,他的勤劳、他的气魄、精神、声威,实在比陈胜、吴广高出万倍。 梁启超处国家危亡之时势,奋而欲变法救国。其维新运动之时,思想为学日本明治维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读后感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读后感 五四青年节。有朋友问我。你有偶像吗?这个,不好回答。人家又追问。那非得说一个呢?我想了想说:梁启超。梁先生这个人值得钦佩的地方有两个。第一。梁先生的九个子女个个成名成家都有出息。其中三院士、六专家,真真的满门俊彦也。这不仅说明他治家有方。而且说明所有跟他接触的人。心灵都能被点亮了。第二呢,就是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永远不固执己见。见错就改。想明白就行动。一生不受什么师门派系既得利益的绑架。今天,借此机会,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梁先生的生平事迹。 梁先生,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是驰骋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生于虎啸风生、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大时代。自甲午败绩,改良派取代洋务派走上政治舞台起。梁先生便作为维新派领袖及启蒙思想家,在长达20余年的政治生涯中,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从保皇派到革命派,从君主立宪到民主立宪,梁先生一直都走在时代的前列。直到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一命呜呼之后,梁先生才打算退出政界,效孔丘。一门心思地去从事教育事业。没想到时局突变,张勋拥废帝溥仪复辟,先生便又毫不犹豫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在反对复辟的通电中说:我,一介书生,手无寸铁,我今天所能做的,就是把的观点堂堂地亮出来。我相信,凡是有一点人气的人,都会像我一样做。至今读来,仍为之激动,令人荡气回肠。我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梁文那种激情奔涌、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凌厉气势了吧。1894年,梁启超提倡变法,并于上海主撰《时务报》,著《变法通议》,刊布报端,启发国人之革新思想。与谭嗣同等6人同参新政,因保守派所反对,变法失败,谭嗣同等被杀,梁启超逃亡日本。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返回中国,并参与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晚年远离政治,专以著述讲学为务,又深研佛学。1929年1月19日病逝。综其一生,真可谓是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中国古代的史官为了给后代留下信史而不惜杀头:梁启超毅然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而写出了揭露窃国大盗恢复封建帝制的《异哉国体问题》。何其壮哉,何其勇哉,何其威哉。真乃大丈夫也。 至于教育子女,梁先生亦有自己独到之处。他虽然疲于政治、忙于学术,但仍时时关爱着自己的9个儿女。长女梁思顺(令娴)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三子梁思忠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是著名经济学研究。三女梁思懿,从事社会活动。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女梁思宁,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五子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三院士、六专家,真真的满门俊彦也。 他关心孩子的身体,关注他们的思想,留意他们的职业,更为他们筹划未来,奠定立身

人物传记读后感

读《徐志摩全集》有感 第一次认识徐志摩这个人是在高中中国近代历史课上,课本上寥寥的几句话只让我知道他是一位爱国志士并且才华横溢,还听说当年有好多女人迷恋过他。读<<徐志摩全集>>这本书当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作业,它是一次我在图书馆闲逛的时候无意看到,翻开第一页读了这本书后,我徐志摩的身世、思想与品质有所了解,对他的文学成就和他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也有了一些不同既往的看法。 徐志摩出生在、、、、、、、、徐志摩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不局限于文学创作,还有社会批评与思想建设上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个优秀的社会学者。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上的是历史系本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选的是经济学,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的是著名政治家赖斯基,在剑桥大学王家学院主修的是政治经济学,他在北京大学和北洋大学上的是法科。当了解到这些的时候我不免吃了一惊,而且在那个年代里,有这样全面的政治经济学训练者的学者实在是不多的,这更让我增加了对徐志摩先生的敬仰。 第一次触及徐志摩的文学是有名的《再别康桥》,然而写诗只是他的一个副业,他真正关心的是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国民素质的提高,这一情结,在他的散文中有相当充分的表现。 譬如在《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一文中,他觉得“乃者欧化东渐,人心西顾,新学者流,知旧时之小说贻害于社会也,提倡改良。”他发现“如今只所谓言情小说、艳情小说者,假以自由名义,遂淫乱目

的,窃文明虚声,忘廉耻大义。行之者坦然,笔之者岸然。”所以他提出了“侦探爱情而外,若科学、社会、警示、探险、航海、滑稽等诸小说,概有裨益于社会。” 在高涨的新文化狂流中,一个关于女权的声音高亢而响亮,他们呼唤着女性的解放。他们认为妇女的问题几乎是一个至关重要、无所不包的问题。它不但是一个社会、文化、思想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和道德的问题。因为在考虑妇女问题的时候,就是在考虑着整个人口的一半。在当时社会,中国妇女的悲惨生活成了欧洲人和美国人描述中国黑暗的最合适话题。而且即使是现在,说到旧社会,再涉及一下女性,她们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拖着一双伤残的脚,几乎连走路都不会的可怜无助的女人。她们是男人的玩物和奴隶,总是被关在家里,在社会上完全没有地位。 然而,徐志摩在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论文——《论中国妇女的地位》中还原了历史的真象。追溯到裹脚的源头,据说是唐朝末期的一位放荡的君主的妾为了满足他变态的嗜好而发明的。至那以后,这一做法在上层妇女中普及开来。本来是要阻止脚的生长,把它们塑造成可爱的“金莲”的样子,是高贵的象征。可结果总是把脚变的畸形,并且削弱了人行走的能力。在当时,裹脚一直是西方嘲讽中国封建的对象,他们认为女人为了满足男人的趣味而忍受肉体上的痛苦是一件可怕的是。而徐志摩却尖锐反击,到:“难道中国人裹脚比西方流行的束腰、裹胸会更可怕吗” 徐志摩告诉我们,其实在两百多年前,康熙皇帝试图禁止它。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