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凯纷对血小板的影响

凯纷对血小板的影响

凯纷对血小板的影响
凯纷对血小板的影响

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超前镇痛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The Effects of Flurbiprofen Axetil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for Perioperative Preemptive Analgesia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作者】姚志文;

【导师】古妙宁;

【作者基本信息】南方医科大学,麻醉学,2012,硕士

【摘要】疼痛作为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受,可以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包括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环磷酸腺苷等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造成人体在应激状态下代谢、免疫和器官功能的改变。而术后疼痛作为一种急性伤害性刺激,会引起许多不良后果,如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病人的术后恢复。据统计有超过半数的病人术后经历了中度及以上的疼痛。除手术因素和病人病情等原因外,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因而积极有效的术后疼痛治疗可降低机体的不良反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围术期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康复。针对围术期疼痛,尤其是术后疼痛,既往的做法是手术后立即给予止痛药物,但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疼痛分子机理的研究,超前镇痛的概念被提出并应用于临床,作为多模式镇痛的一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义的超前镇痛是指在脊髓发生痛觉敏化之前给予镇痛措施,以期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传递,使之降低到产生中枢敏化阈值以下,而不局限于给药时间,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持续抑制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和炎症反应,将刺激的伤害性降至阈值以下。目前用于超前镇痛的药物有很多,非甾体类抗炎药就是其中之一。NSAIDs类药物被用于镇痛、抗炎、退热至少有3500年的历史了,而且至今世界上每天仍有数百万的病人正在使用。同时也因为NSAIDs类药物的副作用而限制了其更广泛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功能而导致的出血风险增加就是影响NSAIDs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由此诱发的手术失血增加以及伤口渗血等不良反应不仅影响NSAIDs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关NSAIDs类药物对凝血功能方面的影响一直是临床医师们关注的焦点。氟比洛芬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中作用较强,不良反应较少的一种药物,在短小手术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经询证医学验证,其超前镇痛的效果确切,术后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但氟比洛芬酯为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减少TXA2的生成,可能会影响到血小板的活化、聚集,进而有可能导致术后出血等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氟比洛芬酯的超前镇痛常用剂量为100mg和50mg,许多研究表明二者均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但关于两者之间镇痛效果的比较及两者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的比较鲜见报道。花生四烯酸在环加氧酶(COX)的作用下生成前列素G2和H2(PGG2和PGH2),并进一步在血小板的血栓烷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血栓烷

A2(TXA2),TXA2可以降低血小板内cAMP的浓度,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正反馈促进作用,是常用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的诱导剂。本实验拟以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采用血小板聚集分析仪测量不同剂量的氟比洛芬酯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的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效果、术中术后出血情况及随访术后相关并发症,判断其围术期超前镇痛的安全性,以期待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方法3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年龄:18岁-45岁,体重指数:20-25kg/m2, ASA:Ⅰ-Ⅱ级,均符合纳入标准,没有失访或试验中断病例。所有病人麻醉前肌注安定1Omg、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仪监测血压(blood pressure, BP)、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 trate, HR)、脉搏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end-tid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etCO2)。充分吸氧后,采用经静脉快速诱导,诱导时丙泊酚(靶控血浆浓度3.0-6.0μg·ml-1)、瑞芬太尼(靶控血浆浓度

3.0-6.0ng-ml-1)、舒芬太尼0.25ug·kg-1和罗库溴铵0.9mg·kg-1,气管插管后连接呼吸机,全凭静脉靶控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深度,并按需追加罗库溴铵。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待病人清醒后返回病房。所有入选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对照C组、超前镇痛F1组、超前镇痛F2组)。于手术开始前10分钟时C组静脉注射生

理盐水10ml,F1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F2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所有静脉注射过程不少于1分钟。分别于诱导后给予试验药物前(T1)、术后即刻(T2)、术后6h(T3)采静脉血2ml,抗凝后2小时内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同时观察术中失血量、术后2h、6h、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所有的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13.O统计软件或excel完成。P<0.05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同时我们也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超前镇痛效果。结果1、三组患者之间年龄、体重、性别、身高和AS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2、术中情况比较:三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3、术后VAS评分比较: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6h、24hVAS评分相比,F1组6hVAS评分平均从4.9分降至3.9分、24hVAS评分平均从5.8分降至3.2分;F2组6hVAS 评分平均从4.9分降至3.8分、24hVAS评分平均从5.8分降至2.7分。F1组与F2组各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5、三组各时间点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2与T1比较平均增加了1.7Q,F2

组T3与T2比较平均增加了3.1Ω;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的T2比较,F1组T2平均下降了2.3Ω,F2组T2平均下降了3.1Ω。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超前镇痛效果明确,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论1.氟比洛芬酯行超前镇痛,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2.氟比洛芬酯术前静注50mg、100mg用于围术期超前镇痛效果在24小时之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大3.氟比洛芬酯

50mg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无明显影响、100mg术前静推使术后即刻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受损,术后6h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种剂量对术中及术后失血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小板聚集;非甾体类抗炎药;Meta 分析;

血小板减少数量与出血的关系

血小板减少数量与出血的关系 目前病人出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等,所以北总三院血液科专家提醒患者如果出现了出血,应该先明确病因,一般来说常见的出血原因多是血小板减少所导致的,尤其是血小板的数量与出血的关系较为密切。 首先大家应该熟知出血的原因都有什么?血管因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增多;血小板功能缺陷;凝血因子质量异常等。因此,引起出血的原因不单单是血小板减少的问题,虽然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但还有许多因素,如前所述可以造成出血。 单从血小板方面来看,由于血小板数量发生异常或血小板功能发生障碍都可引起出血。如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等。在这些疾病中,血小板的数量是正常的,但由于血小板功能缺陷,使初级止血功能发生障碍,引起出血。 血小板减少不一定会出血。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二是个体差异。正常人血小板数量为(10~300)×109/L。一般来说,血小板轻度减少大多不表现出自发性出血。血小板中度减少可有轻度自发性出血,如皮肤粘膜出血点创伤后出血不易止住、女性月经量增多等。重度血小板减少(50×109/L以下),则大多数会出现较明显的自发性出血,最常见的是皮肤紫癜。 更严重者血小板减少(20×109/L以下),甚至可以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个体差异是指:由于不同的人在身体结构(如血管通透性)及出血耐受性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以对血小板减少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有的病人血小板降至50×109/L左右即可出现广泛皮肤的皮下瘀血,而有的病人即使血小板只有20×109/L也无任何出血表现。当然,后一种情况下即使没有自发性出血,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要提高警惕,做好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总之对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有的时候是非常严重的,比如说内脏出血或者颅内出血,一旦发生这种后果,应该及时的采取治疗的措施,避免威胁到生命,希望患者能够提高警惕。

血小板聚集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原因分析

血小板聚集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原因分析 由于血细胞分析仪的推广和使用,检测各种血细胞参数快速、准确,给临床提供了有诊断价值的数据。血小板计数在临床上作为有无出血倾向的一项指标,在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血小板计数0.05),而血小板数因放置时间不同,其数量有所变化,说明2种放置标本时间对测定血小板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EDTA-K3标本2种放置时间测试结果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 3.3 同时观察未稍血血片和EDTA-K3抗凝管涂片有无血小板聚集现象,98例中有75例抗凝血涂片有血小板聚集而未稍血涂片则少见聚集现象。 3.4 有18例血小板结果与标本放置时间不同差异不大,经过骨髓穿刺等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 讨论 4.1 使用预稀释法作全血细胞分析时,当血标本加入稀释液中混匀后,全血外环境及温度发生了改变,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这时血小板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或因肌动蛋白纤维丝向中心方向延长时遇到阻力而产生向膜外方向的反作用力,从而在血小板周围形成丝状伪足,数个血小板的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2]。在阻抗法作血小板计数时,如果立即进行测试,由于血小板可逆聚集体不易被溶血剂溶解,而聚集体所产生的脉冲大于仪器预设的血小板脉冲值,就不会将其计数在血小板结果内,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随着预稀释血样本放置时间的延长,溶液分子的布朗运动冲撞血小板可逆聚集体,使之解聚形成分布均匀的单个血小板,经与手工计数复检结果观察,标本放置10分钟测试结果较为稳定可靠。 4.2 EDTA-K3的抗凝原理是与血液中凝血因子Ⅳ(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而使其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因对血细胞形态影响很小,适用于全血细胞分析,但它偶尔可导致血小板聚集,有文献报道EDTA-K3抗凝剂可导致血小板活化,使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由圆盘状变成球状,从而使可逆聚集血小板的回缩到血小板胞质内[3]。由于血小板具有可逆聚集性,当新鲜静脉血加入到EDTA-K3抗凝剂混匀后,血小板即发生聚集反应,若立即计数,因可逆聚集体血小板还未解聚可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当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偏低时,血细胞分析仪作血小板计数简便、快速、可靠、当血小板计数<50×109/L 时,仪器显示血小板报警,血小板直方图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此时仪器计数可信度差,标本应放置10分钟后复检,另外观察血涂片染色后显微镜检查,是否有

血小板聚集率地的综述

血小板聚集率 1、血小板聚集率的意义 血小板聚集率是血小板功能的一个检测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升高时,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其数值越高,形成血栓的可能越大。在形成血栓的同时,TXA2(血栓素2)↑,还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使心机微循环发生障碍。 在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梗、高血压、糖尿病等血栓性疾病中,血小板聚集率往往会升高。通过治疗,血小板聚集率↓时,不但可抑制血栓形成,还会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因此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可以有观察疗效、筛查药物的作用。而对于目前没有这类疾病的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者(血栓前状态)来说,这一指标可作为预测这些疾病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如果根据指标的提示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则有预防这类疾病发生的可能。 2、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的原因 ①体内体积大的血小板↑,其功能活跃、致密小体含量高,大量释放ADP、肾上腺素、 血栓素等因子促使血小板聚集率↑ ②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产生血小板活化因子,减少生成PGI2 (前列环素);同时其表面ADP酶生成减少,引起ADP灭活减少,致使血小板聚集率↑ ③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NO减少 ④血管内膜损伤、血流受阻、局部血管壁切应力增高。 3、治疗对策 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目前常用有效药物。

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能减少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过氧化物(PGG2\PGH2)和血栓烷A2(TXA2),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氯吡格雷是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其活性代谢产物可选择性、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P2Y12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服用剂量:75—325mg,最佳剂量75—150mg;氯吡格雷服用剂量:负荷剂量300—600mg,维持剂量75mg。由于上述两种药物作用机制的互补性两者合用增强疗效。实验认为,临床上夜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疗效优于日间服用。 目前存在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大约4—30% 这两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应遵照医嘱。 ②有研究表明,中医血淤症病人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能降低血小板 聚集率。体外实验表明人参皂苷(人参主要成分)抑制血小板聚集率作用最强。有文献报告:复方丹参滴丸、熟西红柿、大白菜汁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也有文献报告,有氧运动能降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体的表达,促使血小板聚集率↓,其机制不明,可能与促进人体NO合成释放,提高血浆NO浓度有关。

影响血小板计数因素分析

影响血小板计数因素分析 PLT计数是临床诊断和治疗各种原因PLT减少症的重要指标,现各大医院多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其计数,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在某些条件影响下,计数PLT会出现较大偏差,本文在翻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现将有关影响PLT计数综述如下: 1 导致PLT计数升高的因素 1.1 标本放置时间PLT是体积较小的血细胞,易于黏附聚集和破坏,王新花等[1]认为标本放置时间越长,破坏越多;同时,红细胞也不例外,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时,误将红细胞碎片以为是PLT而计入,造成测定结果假性增高,即时测定和1 h测定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建议取标本后一定要在30 min内测定。 1.2 样品溶血不完全文献[2]报道溶血不完全不但影响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准确性,而且影响下一例样品的PLT计数,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造成PLT假性升高;残留于测定杯壁的溶血素可将红细胞破坏成 2.0fl左右的碎屑,导致PLT计数结果偏高。 1.3 试剂质量根据有关会议精神,强调使用与仪器相匹配的原装或高质量的试剂,尤其是PLT的结果,直接反映试剂的质量,进口试剂价格过于昂贵,目前,国产试剂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如过滤不彻底、细菌污染等因素而使基础值偏高,与仪器不匹配;试剂厂家应继续努力,争取生产出高质量的国产化试剂。 1.4 地线和电源血细胞分析仪要求良好的接地效果,如地线未接或接地不良,均可形成静电脉冲信号而影响PLT计数;其主要表现在PLT直方图的起点偏左,并形成许多小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排除地线和电源的因素,再寻找其他原因。 1.5 药物影响有些药物可以影响PLT的计数,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影响PLT 计数,认为脂肪乳剂中的脂肪乳颗粒直径和患者PLT相近,导致输入脂肪乳的患者PLT会假性增高,并建议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如需检测PLT最好在5~6 h以后,如出现PLT过高时应随时和临床联系,最后经血片观察方可报出结果。 2 导致PLT减少的因素 2.1 采血是否规范和顺利采血是否顺利是造成PLT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后,组织凝血因子易于混入血液标本,从而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偏低的常见原因,建议这种标本必须重新采血测定;吸取标本量不足也是造成PLT 减少的一个原因,同时会造成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计数减少;另外,标本未经混匀即上机测定是造成PLT结果偏低的又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所以操作时一定要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 实验目的 掌握血小板的显微镜目视计数方法 实验原理 血液经稀释按一定的比例稀释和破坏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在一定的范围内计数血小板的数量,经过换算求出每一升血液中的血小板的数量。 实验器材 1.试管试管架 2.吸管洗耳球 3.微量吸管胶吸头干脱脂棉 4.玻棒 5.改良牛泡板盖玻片绸布

实验试剂 10g/L草酸安稀释液;草酸铵10g EDTA~Na0.12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混匀 实验操作 1.吸取稀释溶液准确吸取10g/l草酸铵多的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里 2.采血加血常规消毒无名指,穿刺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准确采取20ul置于含有草 酸铵的稀释液中,充分的混匀。 3.稀释待完全溶血后混匀1min 4.冲液静置去混匀的血小板混匀液充入计数池,静置10~15min,使血小板充分的下沉。 保持计数池的湿润, 5.计数用高倍镜计数中央大方格的五个角以及中央的共五个中方格内的血小板的数 量 6.计算血小板数量/L=N*5*10*20*1000000=N*100000000000 参考值 注意事项

1.稀释液的要求定期检查稀释液的质量,检测前要用稀释液空白计数,计数值为零时 方可以充液计数。草酸安要洁净,无细菌,没有尘埃污染 2.制备悬浮液时一定要混匀,不可有气泡,要摇动试管至少200次,不可以剧烈摇动 3.计数时光线要求计数时光线不可太强,注意微有折光性的血小板与尘埃的鉴别,附 着在细胞旁的血小板也要计数在内。 4.器材要求器材要标准化。草酸安质量要达到AR或是GR的级别如使用CP级别溶血 的效果是差的 5.药物影响检测前患者要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及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粘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止血中较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子的形成,要经过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两个过程。 血管损伤后,流经此血管的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于损伤处暴露的胶原纤维上。参与血小板粘附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I(GPI)、vonWillebrand因子(vW因子)和内皮下组织中的胶原。当血小板缺乏GPI或胶原纤维变性时,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功能便受损。发生血小板粘附过程的可能机制是vW因子再与血小板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此外,血小板膜上的糖苷移换酶活性和胶原蛋白分子的构型与粘附也有着密切关系。 粘附主要是一种表面现象,粘附一旦发生了,血小板的聚集过程(thrombocyte aggregation)也随即发生。聚集是指一些血小板相互粘连在一起的过程。聚集开始时,血小板由圆盘形变成球形,并伸出一些貌似小刺的伪足;同时血小板脱粒,即原来贮存于致密颗粒内的ADP、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被释放。ADP释放和某些前列腺素的生成,对聚集的引起十分重要。 1.ADP的作用在体外实验中看到,ADP是使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物质,特别是从血小板释放出来的这种内源性ADP尤其重要。在血小板悬液中加入小量ADP(浓度在0.9μmol/L以下),能迅速引起血小板聚集,但很快又解聚;若加入中等剂量的ADP(1.0μmol/L左右),则在第一聚集时相结束和解聚后不久,又出现第二个不可逆的聚集时相,这是由于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所引起的;若是加入大量ADP,则迅速引起不可逆的聚集,即直接进入聚集的第二时相.以不同剂量的凝血酶加入血小板悬液,也可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而且与ADP相似,随着加入剂量的逐渐增加,可看到从只有第一时相可逆性聚集,到出现两个时相的聚集,再到直接进入第二时相的聚集.因为,用腺苷阻断内源性ADP的释放或用腺苷三磷酸双磷酸酶(apyrase)以破坏ADP,均可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聚集,说明凝血酶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凝血酶与血小板细胞膜上的凝血酶受体结合后,引起内源性ADP释放所引起的。加入胶原也可引进悬液中的血小板聚集,然而只有第二时相的不可逆聚集,一般认为这也是由于胶原引起内源性的ADP释放所致。 一般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均可使血小板内cAMP减少,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则使cAMP增多。因而目前认为,可能是cAMP减少引起血小板内Ca2+增加,促使内源性ADP释放。 ADP引起血小板聚集,还必须有Ca2+ 和纤维蛋白原存在,而且要消耗能量。将血小板悬浮于缺乏葡萄糖的溶液中数小时,或用药物阻断或减弱血小板产生ATP的代谢过程,均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ADP也不能使洗净了的血小板聚集,除非加入纤维蛋白原;但凝血酶和胶原可使洗净了的血小板聚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使血小板a 颗粒内的纤维蛋白原释放。 ADP是通过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引起聚集的。目前认为,血小板膜上有表面ATP酶,这是防止血小板相互粘聚所必需的,而ADP可抑制表面ATP酶的活性;ADP还可使血小板暴露出磷脂表面,因而可以通过Ca2+“搭桥”而互相粘聚。 2.血小板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作用血小板质膜的磷脂中含有花生四烯酸,血小板细胞内有磷脂酸A2。在血小板被表面激活时,磷脂酶A2也被激活。在磷脂酶A2的催化作用下,花生四烯酸从质膜的磷脂中分离出来。花生四烯酸在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作用下,产生前列腺素G2和H2 (PGG2、PGH2)。PGG2和PGH2都是环内过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实验目的: 验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熟悉血栓的形成因素 研究背景: 血栓形成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中风、肺栓塞等心、脑、肺循环疾病,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介入性血管形成术后再闭塞的重要因素血小板活化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血小板聚集药已作为常规治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1,在正常的循环血液中, 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而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下, 血小板可以被激活。2,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诱导剂) 作用下发生的各种改变, 如变形、粘附和聚集等, 其中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是血小板的重要改变形式。 实验原理: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当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在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粘附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TXA2)、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板聚集,并和凝血终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关键作用,TXA2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通过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匹林减少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血栓用

实验动物: 36只健康家兔1.5~2.5Kg,雌雄不拘。 主要试剂、药品和仪器: 仪器: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固定台,动脉插管,细丝线,婴儿称,注射器(5ml,10ml各4支),离心管,离心机,兔灌胃器,722分光光度计。试剂和药品:阿司匹林结晶(临用前以50mmol· L NaCO 溶解后再用0.1mol· HCl 调节pH 7.0),花生L 四烯酸(arachidonie acid,AA),25%乌拉坦溶液,10mg/L肝素,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与步骤 1:Asp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家兔12只,禁食12 小时,随机分成对照、Asp二组,每组6只。Asp 以300mg/kg每隔30分钟连续灌胃给药3次,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等体积灌胃。第3次灌胃半小时后以AA 75 mg/kg 静脉注射,立即观察家兔的呼吸,活动状态并记录15分钟内家兔死亡数。 2:Asp对AA 激活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1)健康家兔24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6只。A 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 B-D组:10、50和300mg/kgASP组。(2)给药前于颈总动脉取血1ml/1次, 然后按上述分组分别沿兔耳缘静脉给药后, 分别于30,60,120和180min取血。各时间点所取血液用3.5mg/ml肝素抗凝(血与抗凝剂的体积比是9:1),收集与塑料离心管中,以900r.min离心9min,取上层液即为富血小板血浆(PRP),剩余血液再以25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液的贫血小板血浆(PPP)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2?6%,输注血小板为 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 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 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 TRALI):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 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 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 发生死亡率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UK SHOT 1996-20031995 - 20021999 - 20021994 -19982000 -2003 例数139********

发生率% 7370-150-5 死亡率% 9NR NR209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 收费: 1 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HLA- I类抗原(HLA-A、HLA-B 抗原和少量HLA-C 抗原)的HLA- I类抗体 (50-80% )。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6 ;项目名称—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 价格—90 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无限定支付范围;甲乙分类—甲。 2 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 抗原)的HPA 抗体(17-25%)。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7 ;项目名称—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价格—90 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限列入支付范围的器官移植;甲乙分类—甲。(输血就是器官移 植的一种) 收费参考文件: 《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名称》,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5 年版,第65 页。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概念: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征。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这种现象。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 参考范围: 1.ADP0.5μm时最大聚集率(MAR)0.627±0.143,ADP1.0μm时MAR0.678±0.178(比浊法)。 2.肾上腺素0.4μg/mlMAR0.678±0.178(比浊法)。 3.胶原0.2mg/mlMAR0.717±0.193(比浊法)。 4.瑞斯托霉素1.5mg/mlMAR0.875±0.114(比浊法);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 5.玻片法30s不出现凝集为异常。 影响因素: 1.最好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玻璃试管等须涂硅处理或使用塑料制品。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凝血反应。 2.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最好不超过5min,强调采血顺利,以防激活凝血反应。 3.必须在采血后3h内检测完毕。 4.必须避免用EDTA作抗凝剂,防止血浆中Ca2+的过度被螯合。首选枸橼酸钠抗凝。

5.由于是比浊法,故避免溶血、红细胞混杂及牛奶、豆浆等脂类物质对检测的干扰。 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检测前1周内不能应用。 7.血小板聚集试验受当日的环境和试剂影响颇大,最好每次以正常人血小板作对照。 8.血小板聚集作用随血浆中枸橼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在贫血患者中应加入较正常者为多的抗凝剂。 9.采血后的标本以放在15~25℃的室温下为宜,低温会使血小板激活,聚集能力增加。 临床意义: 1)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2)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低如:尿毒症、肝硬化、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还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不同的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小板无力症: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和不聚集;巨大血小板综合征: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但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不凝

浅谈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及其质量控制

浅谈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及其质量控制 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使用使临床检验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不仅能检测更多的实验参数而且大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在计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计数血小板时影响因素比较多,现将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出现血小板假性减少和假性升高的原因及质量控制总结如下: 1 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因素 1.1 地线和电源:血细胞分析仪要求良好的接地效果,如果地线未接或接地不良,均可形成静电脉冲信号而影响血小板计数,其主要表现在血小板直方图的起点偏左,并形成小峰,这种情况一定要排除地线和电源的因素,再寻找其他原因。 1.2 试剂质量原因:血细胞分析仪在做血常规分析时,由于稀释液或溶血素过滤不严或被污染导致本底偏高时会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增多,故在每天开机做本底检测时发现本底偏高,应进行清洗使本底降至规定范围。 1.3 标本溶血:溶血对红细胞和血小板影响最大,因为红细胞破坏,其计数值减少,而破坏的红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碎片,分析仪将其识别为血小板,使血小板升高,故血细胞分析前应避免溶血。 1.4 小细胞对血小板计数影响:赵勇等[1]报道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时,其结果易受红细胞体积的影响,小细胞数量越多,红细胞体积越大,影响越大,即血小板直方图降波向右延伸范围越大,这与血小板间接计数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学及其量的改变一致。避免方法是注意观察红细胞直方图的起点及血小板降波是否达到基底,否则,应及时做血涂片观察或用显微镜进行直接计数。 1.5 药物影响:有些药物可以影响血小板的计数。钱敏等[2]报道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影响血小板计数,认为脂肪乳剂中的脂肪乳颗粒直径和患者血小板相近,导致输入脂肪乳的患者血小板会假性增高,并建议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如需检测血小板最好在5~6h以后,如出现血小板过高时应随时和临床联系,最后经血片观察方可报出结果。 1.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仪器法与手工法结果有很大差异,仪器法计数明显高于手工法,这是由于病人血管内溶血产生的红细胞碎片对仪器法计数血小板所造成的正向干扰引起的。血小板直方图显示血小板低鉴别线相对度数超过规定值(PL),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超过正常值。DIC

血小板数目偏高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血小板数目偏高是怎么回事 导语:很多人在做体检时发现自己的体检结果血小板数目偏高,很担心自己是不是白血病,十分担心惶恐,因为大家都知道白血病的治疗费用很高而且治愈 很多人在做体检时发现自己的体检结果血小板数目偏高,很担心自己是不是白血病,十分担心惶恐,因为大家都知道白血病的治疗费用很高而且治愈几率较低。但是专家指出出现血小板数目偏高,并不一定就是患了白血病,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血小板数目偏高的原因都有哪些: 原发性引起的比如贫血、慢性炎症、心肺疾病、恶性肿瘤、术后等等都可引起血小板增多但是一般计数不超过1000×10^9/L。原发病(对您的孩子来说就是肺炎)好了以后一般可以自行降下来您孩子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肺炎引起的目前还是考虑继发性多一些出院距此次复查有10天时间血小板仍没有降下来也是有可能的目前血小板计数没超过1000 可注意观查至少一周复查一次血常规但是目前也不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可能性 下面说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它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说得白一点,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出现了障碍,病症出现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血小板明显增多,计数常常超过1000×10^9/L。如果你孩子的是原发性的,那么接下来血小板还会持续增多或居高不下。本来血小板增多本身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但问题在于这类患者因为骨髓功能性问题,产生的血小板常常存在一些本身的缺陷,如: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能力降低,不能正常释放第3因子等,这些缺陷导致血小板无法发挥它在血液中的正常功能,从而可以导致出血倾向。而血小板还有一个特性是容易聚集和成堆分布,那么问题就来了,血小板数量增多且功能不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一.血小板聚集仪:属于临床检验仪器。 (一)应用领域:临床医学.药物研究.科研教学 (二)测定方法:比浊法 (三)测定仪器分类:● 血小板聚集仪● 全血(血浆)血小板聚集仪● 多通道(单/双/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 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 二.分析血小板聚集仪: (一)全血(血浆)血小板聚集仪:A.产品功能:采用微量全血直接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B.临床应用:它广泛应用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的诊断,并在伴有高凝状态的疾病:如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和低凝状态的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临床防治,以及在评价各种血栓病药物治疗作用和中医活血化癌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和解聚的研究等方面也是一个重要指标。C.产品特点:D.主要零配件及耗材:一次性测试杯.测试株。G.代表机型:QX-200全血血小板聚集仪H.主要技术参数:测量范围测量速度温度控制测量误差电源外形尺寸重量△R=20.0Ω5分/次 37±0.5℃不大于±0.3ΩAC220V,50Hz,135W500×330×130mm11kg (二)多通道(双/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a)

产品功能:根据 BORN 方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曲线显示;参数设置;最大聚集;最大斜率;解聚时间;面积计算等;统计功能.回归与偏差比较;直方图等;可使用多种诱导剂。 ●可测量参数:最大聚集;斜率(Slope);双相聚集(Biphasic aggregarion);解聚(Desaggregation);解聚斜率(Slope (Desaggregation));形状变化(Shape change);延迟相(Lagphase);面积(Arca);角度(Angle)。 ●测量体积:200ulRRP+20ul诱导剂;最小测量体积 180~200ul。 ●统计:可进行Student-t和Wilconxon检验;回归与偏差比较;直方图;曲线放大.平滑等。 ● 诱导剂:可用多种诱导剂。b) 测定方法及原理:流式密度测定法(可用各种澄清或混浊试剂)。据 BORN 方法而发展的专利测量技术-涡流式密度测量法,自动校零和磁力搅拌棒组成光学-机械结合系统,保证反应系统的均一性和提高灵敏度。c) 应用范围:可用ADP.COL.RIS.ADR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由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可检测出因聚集功能低下,所造成出血倾向疾病,或因聚集功能过高所形成血栓,诊断血栓栓塞并发症,如中风,心梗等疾病源监测,并可提早预防避免发生。e) 产品特点:● BORN方法和电流法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对血小板含量较低的样本可以进行富积处理后再测量,而用全血作样

浅析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浅析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发表时间:2012-07-16T15:39:47.5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吴守义 [导读] 消除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对结果的质疑,而达到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科室健康发展。 吴守义 (甘肃省会宁县中医院检验科甘肃会宁 7307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9-0166-02 【摘要】寻找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各种原因,提高实验室对血小板计数检测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和疾病的治疗依据,确保用药的安全,需加强对标本的验收,仪器影响,治疗等过程中引导起变化进行分析,从主观和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尽而减少分析异常,而得到准确结果,就必须对分析仪器进行监测、纠正系统误差、严把标本接收关,对治疗前后标本做好时间与用药的备注,及时与临床进行联系,确保结果真实可靠。 【关键词】血小板异常原因 随着现代检验医疗设备的飞速发展,血球分析仪已成为各医院进行血细胞计数的主要工具,已基本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手工做法,具有快速、方便、准确、重复性好的优点。因此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也得到相应提高。但是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血小板计数的结果出现较大的异常,仪器却无法直接体现。由于检验工作量大,实验室呈流水线形式报告,而个别标本的抽查和手工复查也未能完全防止异常结果的产生。因此,检验人员对仪器各种性能掌握,对血小板影响因素的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掌握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对结果做出准确判断,查找原因,及时进行纠正,避免异常报告发出,确保临床诊断和治疗。多年来,笔者对住院及门诊病人就血小板结果出现较大异常进行原因查找,从中对患者的准备、标本质量、仪器本身、药物作物四方面进行了探讨,现做如下分析: 1 患者的准备 采血前患者应尽量减少运动保持平静。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卧床时取血,冬天门诊患者从室外进入室内,应等其暖和后采血。患者的精神状态、样本采集时间、吸烟、季节等因素,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均有一定影响。 2 加强对标本的验收查对,是确保血小板计数准确的主要因素 2.1 抗凝剂的使用要求标本是否用EDTA-K2进行抗凝且抽取的血量是否符合抗凝剂比例要求,不适宜的抗凝剂以及血量过多直接影响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接收标本时要仔细查对。 2.2 正确的采血方法抽血时避免反复穿刺将组织液抽出或将气泡混入,抽血时要求流畅,避免在淤血、伤口、溃疡等附近采血,使用压脉带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血小板总数结果不降,坚决杜绝输液侧进行抽血。对于预稀释血进行测定时,采血针刺应稍深,使血自然流流出,避免因挤压而产生结果异常。 2.3 标本的转运对于采集的标本要在半小时内送检,避免血小板因聚集、黏附破坏等因素而造成结果偏低,红细胞大量破坏,细细胞碎片增加,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升高,因此应避免不正确的抽血和标本时间过长导致红细胞破坏的主观因素。 3 由仪器因素引起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异常 3.1 试剂要求对于使用的溶血素必须在有效期内,避免使用过期、失效、变质的溶血剂,对溶血素的加样必须准确。否则因红细胞的破坏不全,使红细胞碎片及小红细胞计入血小板总数而引起血小板假性增高,在血小板直方图20fl处出现上扬不与横坐标重合,而红细胞直方图左侧出现一小峰。此时应对仪器进行清洗维护并校标溶血素加样器,再进行标本测定,避免出现成批异常结果。 3.2 计数仪的安装及工作环境 血小板的测定是通过电压变化形成脉冲信号或光散射进行检测计数,因此,必须要求有稳压器并有良好的接地线,否则产生静电脉冲信号而使血小板的起点左偏,并有许多小峰形成。计数仪必须安装在干净清洁,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远离电滋波及噪音对仪器的干扰,确保计数准确可靠。 3.3 加强仪器维护保养,定期进行液路管道系统检查 科室要有专人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避免堵孔半堵孔现象。定期检查液路管道系统,对老化变形的管道及时清洗或更换,避免血小板因黏附和聚集而导致计数结果异常变化,影响计数准确性。 4 疾病在治疗中引起计数结果的异常变化 4.1 输血因素对于输血后的患者,其血小板出现大小不一,计数后结果常常现出错误提示(R)。表现为血小板直方图血小板宽度增大,重复测定时会出现很大差距,从而使结果极不可靠。对于多次输血的患者体内产生外源性抗原的同种免疫,再次输入后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输入的血小板及自身血小板受到破坏,而使计数结果不够稳定。 4.2 脂肪乳的影响对于输入脂肪乳的患者,由于脂肪乳的颗粒很小,直径约为2-4微米,而血小板的测试范围为2-20微米,因此测定结果计入了脂肪乳颗料而使总数假性增高。过于输入脂肪乳患者如需进行血常规检测,建议在5—6小时后再进行采血检查,确保计数准确。 4.3 药物因素对于长期使用青霉素、地高辛、双氢克尿塞、甲基多巴等药物的患者,这些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血小板抗体,有的药物还可引导起血小板卫星现象,从而使血小板总数减少。 综上所述,做为一名检验人员不权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应该有丰富的实验经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日常工作中随时观察和分析处理问题,不能盲目的进行操作测试和签发报告。只有对合格标本进行正确的测定,科学合理的检测结果,才能为病人提供真实可信的实验数据,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业务学习,随时结合临床实际,及时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解决。消除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对结果的质疑,而达到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科室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BC-5380血液细胞计数仪操作.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3]钱敏,张杰、童明庆.病人输脂肪乳后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2011,19(4):252-253.

血小板计数

编写:伍海波 制定日期:2011.01.01 审核:周可成 核准:伍海波 修订日期:2012.06.01 1.项目名称: 血小板计数 2.测定原理: 用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红细胞及白细胞在稀释液作用下破裂或溶解,剩下血小板。混匀后充入计数池中,计数一定体积内血小板,即可算得每升血液血小板数。 3.标本要求: 用含EDTA.K 2抗凝剂塑料管抽取静脉血1.5ml ,混匀,镜下无PLT 聚集 4.试剂: 4.1 1%草酸铵稀释液:草酸铵 1g 福尔马林(40%甲醛液)0.1ml 枸橼酸钠 0.5g 蒸馏水加至100ml 溶解后过滤即可 4.2 保存条件:2-8℃。放冰箱可保存稍长。 5.仪器和材料: 显微镜、计数板、试管、吸管 6.操作程序: 6.1 在试管中加血小板稀释液0.38ml ; 6.2 CBC 管充分混匀,取血标本20ul ,轻轻加入已盛稀释液试管底部,吸上清液洗吸管三次,轻轻混匀,置10-30分钟待红细胞溶解; 6.3 取干净计数板,试管轻轻振摇,用吸管吸悬液充池,避免产生气泡或溢出,充好液计数板放置10-15分钟; 6.4 低倍找到计数池中央大格,换高倍镜计数全部大方格(400小格)内血小板 6.5 注意事项: a. 全部用具和稀释液要特别清洁; b. 血小板易聚集,充池前要充分混匀,但又不宜用力过猛; c. 一定要等血小板完全下沉后计数; d. 仪器计数高于300×103/ul 或低于60×103/ul 须做直接计数(排除试管内血小板聚集)。 7.计算和参考值 计算:1个大方格内所数血小板数×200=血小板数/ul 。 正常参考值:100×109~300×109/L 警示值:〈10×109/L 8. 参考文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手册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1、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范围:11.0~16.0S PT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血浆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 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Ⅶ、Ⅹ缺乏症,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 FDP增多,恶性贫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实质性损伤时损害凝血因子与凝血酶原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 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备注:一般受检者的测定值较参考值延长超过3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2、凝血酶时间(TT)参考范围:12.0~18.0S TT在凝血酶作用下,血浆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常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DIC,FDP增多,SLE,肝病, 肾病,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 缩短:标本可能有微小凝块或有钙离子存在。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范围:27.0~42.0S 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的作用,能加速因子X的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使血液凝固的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 延长: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 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Ⅴ、Ⅷ、血小板增多,幼儿,DIC高凝期, 标本离心不足,标本混有血小板等。 (备注:一般受检者的测定值较参考值延长超过10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参考范围:2.00~4.00g/L 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FIB作为底物,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增高:可见于糖尿病、糖尿病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 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轻度肝炎等。

血小板聚集临床意义-最新版本new

血小板聚集临床意义 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呈圆盘状存在于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特性是其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是一种功能性测定,是血小板活化及其释放反应,膜糖蛋白受体等综合因素的共同表现,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基础。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小板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成团的特征,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试验可用于鉴定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及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测量血小板的反应能力和监测药物治疗后血小板功能抑制程度。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对于临床上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一直是血小板体外功能评价的金标准。 检测原理: 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可以在体外进行模拟,即在富血小板血浆分别加入花生四稀酸、ADP、胶原和肾上腺素等不同诱导剂。透光度增加程度代表血小板聚集的强度。吸光度(OD)的变化被测量记录代表着聚集度,加入诱导剂后连续搅拌能诱发血小板聚集。 使用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聚集反应有两相:I相:血管壁损伤部位血小板黏附,通过损伤的组织或红细胞释放出ADP所致。特点是聚集发生迅速、可逆即聚集后的血小板又自行分离(称解聚);Ⅱ相:聚集是由血小板本身释放的ADP诱导发生的,特点是聚集过程缓慢、不可逆。 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液受损伤流血时,发生止血和凝血效应的机制有多种,但大都与血小板的作用有关系,

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9-09-09T16:33:30.5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8期作者:张婉婧 [导读] 若2次计数误差小于10%,取其均值报告;若计数误差大于10%,应做第3次计数,取2次相近结果的均值报告。黑龙江省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150010 摘要:目的:临床检验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对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手工计数法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放置10分钟血小板数明显高于立刻检测血小板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1、2、4小时血小板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置8小时后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放置10分钟血小板数(P<0.05)。应用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血小板数在立刻检测和放置 10分钟、1、2、4小时时血小板数差异不明显(P>0.05),放置8小时后血小板数明显降低,低于其它时间的血小板数(P<0.05)。MCV大于70fl时,两种检测方法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V小于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手工法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同标本放置时间、红细胞体积相关,必要需要重新采血,或者是采取手工计数。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影响因素; 血小板来自骨髓的巨核细胞,体积较小,直径2~4微米,寿命约~11天。正常人血小板约有2/3在外周血循环,1/3滞留在脾脏;衰老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脏清除,也有少量在肝脏清除。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如血小板磷脂参与多种凝血因子的活化等。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1]。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反应迅速,首先粘附于损伤之处,继而聚集,形成凝块并释放多种促凝或血管活性物质使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另外,血小板还具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血小板的量和质发生改变时,可以导致出血,如血小板<50X109/L时即容易有出血倾向,<20X109/L则易发生严重出血。血小板检查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也和操作技术熟练有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78岁,平均年龄50.5± 2.5岁。 1.2 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应用血小板稀释液配制,清洗液,EDTA-K2抗凝剂,瑞氏染液。抽静脉血2ml加入抗凝剂抗凝管中混匀,严格按仪器说明进行检测,检测在1小时内完进行。手工法:采静脉血2ml,手工计数3次取平均值[2]。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时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血小板计数结果于不同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对比,仪器法检测,立即检测血小板计数(12 3.15±45.98)X109/L,10分钟(166.32±45.35)X109/L,1h时(168.45±46.72)X109/L,2小时(168.22±46.92)X109/L,4小时(167.13±47.23)X109/L,8小时(13 4.55±51.36)X109/L;手工法检测,立即检测血小板计数(164.20±44.30)X109/L,10分钟(16 5.26±45.08)X109/L,1h 时(164.49±45.68)X109/L,2小时(164.96±4 6.65)X109/L,4小时(162.84±46.95)X109/L,8小时(148.80±45.92)X109/L。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放置10分钟血小板数明显高于立刻检测血小板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1、2、4小时血小板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置8小时后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放置10分钟血小板数(P<0.05)。应用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血小板数在立刻检测和放置 10分钟、1、2、4小时时血小板数差异不明显(P>0.05),放置8小时后血小板数明显降低,低于其它时间的血小板数(P<0.05)。 2.2对平均红细胞体积与计数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大于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88.92±90.42)X109/L,手工法(83.22±48.93)X109/L;MCV小于70fl 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92.33±108.86)X109/L,手工法(102.44±86.98)X109/L;MCV大于70fl时,两种检测方法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V小于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手工法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由于血小板计数的误差较大,计数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量减少误差。特别是血细胞分析仪法,由于其影响因素多,要密切注意观察直方图的变化。如果直方图出现异常,提示此结果不可信,必须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重新计数后报告结果。稀释液必须符合要求稀释液必须新鲜、洁净,无杂物和细菌污染。定期检查稀释液的质量,检测前应先做稀释液空白计数,如果计数值为零时方可使用。优质的血小板稀释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能有效抑制凝血。迅速固定血小板,防止血小板聚集和形态变化。溶血性稀释液要能完全破坏红细胞。组成简单并易于保存,不利于细菌生长[3]。 所用器材必须校准、洁净、干燥。采血、计数均应规范,避免血小板激活或破坏。血小板悬液充入计数室后必须静置15min再计数,并在采血后1h内完成计数。时间过短或过长则可导致血小板未完全下沉或失去光泽,使计数结果偏低。显微镜下观察时的光线要适中,并注意与细胞碎片、灰尘、微生物等鉴别[4]。计数前必须轻轻摇动血小板悬液2min或200次以上,但用力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血小板破坏或产生气泡,引起计数误差。 及时核准血小板计数结果,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及时核准血小板计数结果。用同1份血标本制备良好的血涂片,观察血小板数量、形态和分布情况,进行核准。用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核准计数结果。每份标本最好做2次计数,若2次计数误差小于10%,取其均值报告;若计数误差大于10%,应做第3次计数,取2次相近结果的均值报告。 参考文献: [1]岳喜艾,贾春生.影响血小板计数质控的因素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1997(3):54-54. [2]钟红梅.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5):637-63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