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是把科学探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向导,通过亲历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学习的理解。由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设计探究方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预先制定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体会。

一、诱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苏藿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文字说明,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现象,通过谚语、小故事、歇后语,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实验,放一段录音录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

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如果让他的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身上受到的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夹三角尺的感觉,进入探究课题的过程。

二、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带着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对

话,直接与教师对话,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同一问题有不同的问法,不同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问题间有密切联系;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能摘到果子”。

三、指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及时地引导和指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加问号的问题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通过讨论,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对比、控制变量、实验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要事先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还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器材,阅读相关说明书,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实验方案,正确使用器材进行实验),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现象及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

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例如:陈述性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可采用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或指导阅读课文——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的探究方式。如学会使用天平这一节,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天平使用的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课堂电阻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实验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实验多为接受式(再现式)实验,即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目的的确立,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等都由教材和教师来决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操作兴趣、研究和探究欲望却受到了压抑。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多为探究实验,亦即探索式(发现式)实验,笔者发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实验的课堂教学将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为此,在《电阻》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案例过程:(第一课时介绍电阻,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设疑引入 师:(出示图片, 粗铜线 甲 创设情景) 细铜线 乙 细铜线 丙 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提出问题,激励学生) 二、猜想与假设 生1:可能与导体的粗细有关 生2: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生3: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累死了 好难走啊… 跑得好舒 服…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师:以前的实验多数是由老师来演示的,今天,老师想改变一下,你们想不想自己来亲身体验一下探究的过程?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先来看一下,要验证大家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继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导线若干、电源、开关、电阻器(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所需器材,气氛非常活跃) 师:还需要什么器材? 生1:一根长导线,一根短导线 生2:一根粗导线,一根细导线 …… 师:如果一根是锰铜线长些,一根是镍络线短些,行吗? 生:不行,导线不同,长度不同,不好进行比较 师:那,我们该怎样验证它呢?(启发,引导) 生:(思考、回忆后)运用控制变量法(表扬:很好) 师:不错,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曾经讲过,当有多个变量时,我们就需要采用控制变量(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方法来研究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新伙伴——电阻示教板(出示电阻示教板,老师介绍,学生观察) 三、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实验搞探究 师: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 还可以多个人)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设计 四、根据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 师:哪组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的验证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动手实验,其余的仔细观察,并做

物理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汪集中学魏德宝作为一名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够上好这门课程,使师生都能够在教与学中得到快乐,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这次参加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我深深领悟到:物理是一门既抽象又贴近生活的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难学难懂。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改变这种状况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物理与学生生活实际融合一体。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以下是我反思到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物理学科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学科与生活的科学联系,选择学生生活中相应的事例、现象和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有利于增强物理学科的亲和力和现实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认识生活的欲望和热情,调动学生兴趣,促使物理走向学生。从学生生活层面切入教学,设置情境,关键是把握学生生活与知识点的融合点,找准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而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知识的理解 与教材中事实材料显现的理想化实际相比,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贴近性,现实性强的特点。在物理科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实际来阐明物理概念、观点,并用物理学科的

观点、理论去说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实现教学通俗化,加深学生理解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疑惑为信服,从而大大增强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三、重视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定律和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开采和利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将物理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求知欲,实现物理教学的通俗化,强化物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进而开拓物理教学的新境界,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重庆市七十九中学汤嘉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本节重、难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学生课前预习 1、击鼓时的“咚咚”声是怎样产生的? 2、自制土电话,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一个“土电话”。 四、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师:请同学们展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预习所获成果,小组交流5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第一组:看教材12页图1-1-1,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第二组:向同学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说出他们是怎样发声的? 第三组: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远处的? 第四组:什么是声波?能向同学作出形象的说明吗? 第五组:介绍声速,声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六组:什么是回声?知道哪些利用回声的实例?怎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二)知识学习 师:经过同学们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就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如:直尺、橡皮筋、气球、玻璃杯、纸、笔、音叉等,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 第一组:用直尺打桌子,再把尺放在桌边用手拨动 第二组:把橡皮筋架在两手上拨动 第三组:吹气球,弹动、放气听声 第四组:用笔敲打玻璃杯等 第五组:弹打纸或桌面 第六组:敲打音叉 师:请大家思考刚才发出的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答:尺子、橡皮筋、气球、玻璃杯、音叉等,他们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请大家观察实验一:敲打音叉,看到听到什么?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有看到什么?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会怎样呢? 声答: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四溅;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师:请观察实验二: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体会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 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 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 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 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 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 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 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 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 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 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 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 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尔后重新开始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显”是显明 易见,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2 “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 通过亲自实践, 验证物理规律、加深 对教材理解的教学手段。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 是对知识的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 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

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

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十二种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记录总结数据和思索得来的。例如: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观察几匹马拉不开半球,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例如: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 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 得出欧姆定律I=U/R。

三、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熟知的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通过观察花粉证明水分子的热运动) 例如:1.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阿基米德原理) 2.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二力平衡原理) 3.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托里拆利实验) 4.在研究物体吸热能力(比热容)时,我们通过温度计示数判断热量的多少。 5.通过铁钉数量来判断磁性的强弱(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等, 四、累积法 积累法是指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常常将微小的量, 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 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 五、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抓住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理过程, 寻求其共同效果。如用合力替代物体所受几个力时, 合力与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 用总电阻大小代替分电阻大小;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 所以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像的大小, 从而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六、归纳法 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即多次实验使实验具有普遍性

浅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新一轮素质教育理念影响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育观念为我们整个教育改革增添了勃勃生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却不乏效率很低的教学行为存在,有时教学中没少费力气,可就是没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物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的使用能减少教学精力、时间的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教学过程训练和学生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体现;理论实践化是最终的教学理想,这些都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途径方式。 一、教学设计是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有可能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游戏法、调查法、类比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某些知识重点,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口头表达练习,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学习关于影响浮

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识时,可以在讲之前将学生分成几个组,给他们提供实验器材,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和讨论,得出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展示,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方案。此过程中老师要认真地分析学生设计方案,为精讲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法应,这不仅能让学生在相同中发现不同,也能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还可以加入一些游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对平面镜成像规律进行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做平面镜成像的游戏,使学生在玩中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体验知识要点,形象生动的展现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这比通过做练习题,口述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课堂上即充满了活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作为物理教师,只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就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活化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时期是学生思维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初中物理中涉及大量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概念学习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水平的高低。要想很好的理解物理概念和知识,完整、正确地解答计算题,学生需要具备系统的、严密的思维能力。有一些学生在面对习题时无从下手,就是因为在思维上有所欠缺。而思维能力又体

初三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范文

初三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范文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那么怎么写教学反思?从近两年我担任九年级物理的教学任务的反思中,归纳了几点: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 如我在讲授九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一章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理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因此,有益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

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 三、对人的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活的活动,是师生通过课堂对活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 在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问题做到猜想,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等,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的特点确定了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长期有效地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及时有效地教学反思。反思可以是课后,还可以是课前。如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效率是否高,学生会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师生交流是否会顺畅,授课的进度,内容与时间分配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不协调。同时,学生的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LL 同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归纳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归纳 发表时间:2016-09-07T09:55:56.38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6期(上)作者:唐波 [导读] 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转换法。 (平昌县第二中学平昌 636400) 若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抽象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时注意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尝试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习惯,提高科学素质会大有裨益,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下面,笔者介绍研究物理现象常用的几种科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转换法。它是帮助我们认识抽象物理现象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是微观的,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能直接观察或感觉到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和理解它;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在存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小磁针指向或偏转以及与其它一些磁场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同理,在研究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物体是否带电,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上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在研究空气的存在和大气压强时,我们可以通过感觉空气的流动及现实生活中对大气压强的各种应用来证明空气和大气压强的存在。 随便说一下,很多仪器的制造也利用了转换法。如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温度转换成液柱的升降制成了温度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液体压强转换成两液面的高度差制成了压强计等。 二、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灵活、合理的类比,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认识电流、电压的概念、研究电源的作用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规律时,与水流水压模拟实验、抽水机的作用和水渠对水流的影响等物理现象进行类比,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产生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理想化法 理想化法是指根据所研究问题(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因素)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无关干扰,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想化法是一种科学抽象,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 1、理想实验。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实验,是逻辑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际中并不能进行。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伽里略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实验——在无磨擦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再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显然上述实验是人们在思维中进行的理想过程,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实验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实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 2、理想模型。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 对象模型—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叫做对象模型。如视为点光源较小发光体,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光线,描述磁场的磁感线,描述力的图示、示意图等都属于对象模型。另外,推导液体压强公式时选取的“液柱”、分析连通器原理和托里拆利实验原理使取的“液片”也属于对象模型。 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叫做条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都属于条件模型。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也属于条件模型。 过程模型—实际的物理过程都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只考虑主要因素引起的变化过程叫做过程模型. 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空气阻力的作用与重力相比较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也属于过程模型。 四、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等效替代法.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串联、并联的部分电阻,用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方向的压力等。 五、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很多物理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导体的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 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六、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 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规律的获得都是借助了归纳法的力量,由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归纳获得的。因而归纳法的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上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长此以往不但加深对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培养学生了科学思维习惯,提高了科学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终身受益。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反思心得体会范文

一、基于“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任务分析是介于“确定教学目标”和“确定学习者达成其教学目标的原有水平”这两个环节间的一个重要教学设计环节。任务分析的结果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任务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学生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目标,需要逐步习得的使能目标。据此,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的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结果状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对教学活动能够起到切实的统领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任务分析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从课标、教材、学情、目标四个方面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进行了研究(详见教学设计),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建构了基本的教学框架。主要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对比研究了现行的五套教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起点能力,对教材进行了重构,将本课的终点目标确定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实现了教学设计的创新。 2.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加涅的学习结构分类理论和“九大教学事件”,设计了四个模块的教学。第一模块:模拟投篮,引入课题;第二模块:模拟小船过河,建构概念;第三模块:理论分析,探究方法;第四模块:实例研究,反馈评价。 3.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情景分析、问题教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逻辑性,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师生互动融入科学态度的教育。力求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有所涉及。 二、课堂教学的准备与实施 按照学校“健康课堂”的总体设计,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着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备课组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了四次试讲和三次专题讨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打磨: 1.教学设计的创新点:从突出核心素养和教师教学特长两个方面考虑,形成了重构教材的主要方向; 2.教学难点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究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在研究了大量教学案例和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形成了学生小组活动形成基本印象、抓住物理本质层层诱导的策略; 3.学生活动的组织:结合“健康课堂”的界定,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堂”,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设备、电子课件等),开发简便易行的学生活动(如改进教材小实验),此外,还在学生活动的指导方面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体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精选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初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精选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物理是初二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学习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从,下面是我写的一些自己的教学经验,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对上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到位。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对新课标的这两点要求认识不够,弱化了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培养。如学生在试卷第2小题“对温度的估计”与第6小题“对半导体材料的认识”两题答对率只有58%。 2、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

3、透镜的应用、热学知识理解难度较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是而非。如第35小题是对“凝华、液化、熔化”现象的分析。该题在练习时曾重点讲过,特别是第一、第三小问还是原题讲析,但该两问答对率仍只有60%。而第二小问“液化现象”分析,由于变换了事件,答对率却只有23%。由此可见,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缺失。 4、实验探究训练不够。由于学校实验配备的欠缺,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展示实验。没有尽力开创有限条件提供学生实验,对学生课外小实验利用不好,以致学生对实验观察、动手、分析、归纳、概括、探究能力比较缺失。如第33小题“沸腾实验”。对于该实验,本应进行学生实验,教学中由于条件缺乏,只进行了演示实验。教学中我对实验中相关现象、规律、问题都进行了引导分析、详细讲解,而且也进行了与考题类似的练习。可是考试结果看来答对率仍不高,只有50%。由此反映,教师“填鸭式”教学远不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现象中归纳、概括规律的探究式学习效果,而且单纯的演示、填鸭式讲解、机械化训练也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5、对学生认知过程认识不够。对一些知识的讲授时,总自以为很容易,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而一笔带过。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的,对于一些重点特别是难点的知识点,不但要讲透而且要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加强运用。没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

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

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17-01-13T10:48:37.8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6期作者:孙晓菊[导读] 你将如何实验,请画出电路图。”这样,学生在一系列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有梯度的问题诱导下,很容易完成了实验。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店子镇昌里中学266753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物理实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能力还不高,因此对实验的设计、记录、分析一定会存在很多漏洞。教师应提前设计好教学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实验,体验实验的乐趣。下面就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特别是独生子女、留守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制约,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动机不明朗,学生的“注意”学习时间持续较短,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习惯有待于养成。因而,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来源于兴趣,兴趣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而,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应着力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有效地完成实验教学。 1.注重课堂情境的现实熟悉性。课堂情境的现实熟悉性是指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应是学生所熟悉的现实存在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既符合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不是对生活现象的原样照搬,而是对生活现象的抽象和加工。如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在学生弄清了什么是杠杆后,我展示了小敏和小虎玩翘翘板的图片(小虎在空,小敏在地),并提出问题:杠杆这时平衡了么?如果小虎想将小敏翘上去,你能帮他想个办法么?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改变杠杆的什么要素来改变杠杆的平衡的?你能猜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么?玩跷跷板是我校学生的一大乐趣,这样,将现实抽象成图片,直观地显示出来,于抽象中有直观,学生再联系生活,就踊跃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从而顺利进入了实验。 2.注重课堂情境的可操作性和显象性。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显象性,是指教师设计的课堂情境操作起来简单,而所发生的现象明显可观。如在《探究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时,我曾进行过两次情境设计。第一次,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杯、一个纸板,让学生将纸杯灌满水,用纸板盖住,倒置后观察现象。很多同学的纸板掉了下来,水流了一地。情境创设基本失败,第二次试验,我给两个学生发一个皮碗,让他们使劲按在平滑的桌面上,再用力拉一拉,观察现象。这次同学们很容易地做了出来,并且现象很明显:使很大的劲才能将皮碗拉掉。接着,让学生将皮碗轻放在平滑桌面上,再挤压皮碗,会发现什么现象?(有气流声,皮碗里的空气被排出。)这样就很容易地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上述两个情境,第一个失败的原因是可操作性较差;第二个成功的原因是器材少,便于操作,现象明显。 3.注重课堂情境的激励性。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把,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在设计实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遵循课堂教学激励性原则,设计激励性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的情绪下互动,以优化实验教学。如在探究《怎样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时,我出示了如下激励题:“你能使实验台上的灯泡亮起来么?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好。” 在学生试验后,让学生展示,有的同学无法使灯亮起来(短路),有的同学连掉了开关(长明)。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激励;“虽然有的同学没有使灯亮起来,但他给我们探究出了电路的错误状态——短路,他为我们以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也是很不简单的。”接着提出:“你能将你的实验方法说给大家听听么?试试看。”这些话语,看似平常,但它激励着学生产生想试一试的欲望(这就成功了一半),抚平了学生受挫的心灵。 二、转换教学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服务者。要完成这一角色的使命,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换位思考。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充分考虑以往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设计课堂诱导题。如在进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我设计了如下诱导题:“导体有材料、粗细、长度、温度的区分么?”诱导学生从导体自身因素考虑,来进行猜想。“你猜想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几个?要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是怎样影响电阻的,你准备怎么办?要探究长度如何影响电阻,你准备选择什么器材?应选择什么样的导线?你将如何实验,请画出电路图。”这样,学生在一系列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有梯度的问题诱导下,很容易完成了实验。 2.全员参与,做好服务。教师要扮演服务角色,就必须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学生实验时,根据不同实验小组所犯的错误,及时启发,及时纠正,及时反馈。这样,在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就能使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3.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试验评估能力。物理实验教学过程,是学生全员参与实验的过程,而不同学生的试验方法、实验所获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在组织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小组内、班级内的合作交流引导,并让学生对自己的试验过程进行自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也评一评他人的实验设计。这样,学生在自评和他评中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借鉴他人的经验,既完善了实验过程,又为以后的实验设计奠定了基础。在评价中,切忌教师大包大揽,要知道,教师的评价是教师的感受,和学生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 三、注重知识应用,拓展实验天地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实验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实验能力,而最终目的是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实践之中。因而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自制实验教具,完成实验,并应将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付诸学生的行动,做好检查、评比、展示,切不可忽视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而放任自流。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心得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心得 事物理教学几年,发现有好多同学不会学物理,怕学物理。他们老是感觉到物理难,我也常常感觉力不从心,觉得累。我常想,面对这样的生源,怎样尽可能的教好物理,教会学生呢?下面我就物理学科谈谈自己的体会。 1、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学生刚拿到教材后有一种新奇感,但这种新奇感是短暂的,如不即时深化,“热”会马上消失。所以第一节的教学十分重要,我们要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节课。比如通过演示“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又重新沸腾”、“倒置漏斗中的乒乓球不会掉下来”、“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热情 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重新安排切合学生实际;课题的引入与生活联系紧密,处处设疑,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资源优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学生生活奥秘欲望的目的。 物理有很多的基本概念、规律、定律、定理,每一个都很重要,我们是在做题的过程中慢慢掌握并加以应用的。靠死记硬背,学习好的同学能够,但绝大部分同学就不行。针对这个情况,我就利用学科的特点,解题时尽可能多的画图来讲解,并不时穿插一些俗语。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助于学生对题意、规律、定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也要求学生学会画图。经过几年的探索,学生对此反响很好,称此大大提升了解题的准确率,也有利于基本概念、规律、定律、定理的掌握。 3、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热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创设一种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如何来创设这种愉悦的氛围呢? 首先,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有用的人。对因学习差而抬不起头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同情,给予热情而诚恳的协助。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勤奋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