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运用海水的盐度和温度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考查学生的应用变通能力。

(2)从海洋水热交换对大气环流影响的角度,考查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关系。

(3)地貌作为区域背景是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

2. 知识结构:

二.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洋流

3. 地质作用与地貌

4. 水循环原理及其应用

5. 生物、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6.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二)难点:

1. 海水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特点及成因

2. 厄尔尼诺现象

3. 背斜、向斜的识别

4. 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

5.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三. 具体内容

(一)海洋

1. 海水温度:海水热量收支的对比关系,即取决于海水的热平衡。海水热量的主要收入来自太阳辐射,而支出是海水蒸发。

(1)海洋表层海水温度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

同一季节,不同纬度––––海洋表层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高,冬季低(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同一纬度––––寒流低,暖流高。

(2)水温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在1000米的深度范围内,水温随深度递减得稍快些,大于1000米深度的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很缓慢,3000米以下,水温都在2℃左右。

海水吸热和放热均较陆地慢,所以沿海地区一般具有海洋性气候。

2. 海水盐度(

3.5%):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是盐度曲线呈“马鞍状”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规律是由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亦即气候因素决定的。除此之外,还受洋流和河水注入以及地形影响。

(1)气候――外海: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面的海水盐度最高;赤道附近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自回归线向高纬度,随着蒸发量的减少,盐度逐渐降低。

(2)河流(注意季节变化)――近岸海区:受到河川径流的影响,会冲淡海水,降低盐度。

(3)洋流也会影响盐度:同一纬度,暖流——会增加沿途的盐度;而寒流——会降低沿途的盐度。

(4)地形的影响:在一些内海区域,由于远离大洋,因而个性比较强,其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个性特征也迥然不同。

红海——最咸(4%):地处副热带高压控制,且气候炎热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少河流注入、封闭海区。

波罗的海——最淡(1%):所处位置气候温凉,虽然降水量不大,但蒸发量较小、多河流注入、封闭海区。

3. 洋流:

(1)类型、成因

风海流——在大气运动和近地面带的盛行风(动力)长期吹拂海面形成的,在洋流的形成运动过程中,还受到陆地形状以及地偏力的影响,改变了方向。

密度流——温度、盐度(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等)

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上升流和下降流)

(2)分布规律: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②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东暖西寒

③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寒

④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二)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1. 组成岩石的矿物

(1)组成元素:氧、硅、铝、钠等。

(2)常见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 岩石分类及其成因

①岩浆岩。由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常见的有花岗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地壳裸露的各种岩石经风化形成碎屑物质,被风、流水搬运后沉积、固结而形成的。常见的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③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成份、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常见的有大理岩(石灰岩高温作用)、板岩(页岩高压作用)。

3. 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三)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1.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 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它们是:

①太平洋板块②印度洋板块

③亚欧板块④美洲板块

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中只有太平洋板块为海洋板块,其他都为海陆兼备。

(2)板块与地壳运动:

①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②板块之间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

(3)板块与海陆形成:

①板块张裂地区为生长边界常形成海岭、断层(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板地碰撞挤压地区为消亡边界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1>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岸的海沟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2> 两个大陆板地碰撞形成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的印度板块碰撞形成的。

3.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

①概念: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

②基本形态:背斜、向斜。

背斜:岩层上拱隆起、地貌上常成山岭、但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貌上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成为山岭。

(2)断层

①概念:岩体断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②基本形态

<1> 断层一侧岩块上升成块状的高地。如:庐山、华山

<2> 断层一侧岩块下沉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实际应用意义

①开采地下水资源应选在向斜部位。

②开采油、气资源应选在背斜部位。

③大型工程、水库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4. 外力作用与地貌: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流水作用:

①侵蚀作用:坡面水冲刷地面下切形成沟谷、瀑布。

②堆积作用: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碎石、泥沙堆积形成山麓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3)风力作用。

①侵蚀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和裸岩荒漠。

②堆积作用:风沙堆积形成风积地貌。如:沙丘、沙垄等。

(四)陆地环境组成——陆地水:

1. 陆地水体:

(1)类型

①按空间分布分:

<1> 地表水。江、河、湖水、冰川、沼泽水。

<2>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②按更新循环周期分为:

<1> 静态水。更新缓慢、循环周期长。如:冰川、深层地下水。

<2> 动态水。更新快、循环周期短。如:江、河水,浅层地下水。

(2)目前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河流补给

①大气降水。河流流量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我国大多数河流。

②冰雪融水。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我国西北一些河流。

③地下水、湖泊水与河水,具有互补关系、河流流量稳定。

3. 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主要环节: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类型:①海陆间大循环②海上内循环③内陆循环

(3)意义:促进水体的更新、促使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流动、塑造地表状态、影响气候

(五)陆地环境组成——生物

1. 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①光照:

<1> 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2> 喜光植物在林中上层或阳坡。

<3> 喜阴植物在林中底层或阴坡。

②热量——重要条件:

<1> 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形成不同植被带。

<2>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形成不同植被带。

③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形成不同植被带;迎风坡与背风坡植被带不同。也影响植物个体形态——水生、旱生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如:

①不同自然带——气候类型

②个体形态

骆驼刺——干旱环境;莲———水生环境;旗形树冠指示风向;

③污染:

矮牵牛花完好叶片伤害——SO2污染。

④年轮:水热丰富,则年轮宽

⑤地质:断层处两侧植物不一样

⑥矿物:铜草说明有铜矿

2.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①根源:光合作用。

②途径:生物循环。

③光合作用的意义:

<1> 促使化学元素迁移。CO2转化成O2

<2> 促使物质转化。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

<3> 促使能量转化、流动、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

④光合作用对环境作用:

<1> 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份,使二氧化碳等转变为氧、氮。

<2> 对水圈:改变陆地水化学成份和陆地水分布状况。

<3> 对岩石圈: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参与沉积岩的形成。

(2)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

①保护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②改善生态: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业稳产、高产。

(六)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1.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

①为植物生长提供肥力及扎根立足条件。

②是活跃场所、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 肥力的概念: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 土壤的物质组成:

①矿物质。是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是土壤的物质基础。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②有机质。集中在表层,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③水分。④空气。上松下紧的土壤透水通气,蓄水保肥。

4. 理想土壤成份的体积比例

①固相。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0%。

②液相。水分占20%—30%。

③气相。空气占20—30%。

5. 土壤的形成

(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岩石(风化)→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着生)→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翻土耕作)→耕作土壤→粮食

(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

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3)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合理耕作经营可以保持不断改良、提高土壤肥力。黑土的保护,红壤的改造。

②耕作经营不合理引起土壤肥力减退、土壤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

(七)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 整体性

2. 地域差异

(1)形成:

地带性:

①纬度位置不同——热量水分不同。

②海陆位置不同——水分不同。

③高度不同——水热不同。

非地带性:

(2)表现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 原因:以热量为基础,水热共同作用形成的。

<2> 特征: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差异:

<1> 原因:以水分为基础。

<2> 表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有规律变化。

③山地垂直分异

<1> 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不同。

<2> 特征:自然景观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垂直分布的规律。

④非地带性分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影响。如沙漠中的绿洲,山地的迎风、背风坡。

三. 疑难突破

1.

(1)褶皱

依据:①

道变为水道;

(因为油气轻在上面,水重在下面)。

(2)断层——工程要避开

2. 陆地水以河流补给及水量变化

【典型例题】

[例1] 读下图“世界年降水量与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蒸发量、盐度按纬度分布图”。回答:

(1)图中表示海洋表层盐度按纬度分布的曲线数码代号是:_______。

(2)图中A处附近,线①、②呈峰值的主要原因分别是:_______。

(3)图中B处附近,线③、④呈峰值的主要原因分别是:_______。

解析:该题综合考核气候、海水温度、盐度分布规律及成因,考核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根据图中图例、坐标分析每条曲线的弯曲变化、极值分布,判断该曲线代表的地理现象。图中横坐标表示纬度变化,纵坐标表示降水量、水温、蒸发量。

(1)从全球水量分布看,赤道附近为全球多雨带,南北纬40o一60o的大陆西岸,为常年湿润区,因此降水分布曲线应有一个最高值在赤道附近,两个次高峰值在40o一60o。图中曲线④反应了这种分布规律,所以曲线④表示全球降水分布规律。

(2)从蒸发量看,南北纬20o一30o之间;同时蒸发曲线的低值在南北极地且比较对称分布。据以上推测,曲线③表示全球蒸发量分布规律。

(3)从海水温度讲,受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只在赤道附近形成一个峰值且南北半球基本对称,故③曲线表示海水温度曲线。

(4)从海水盐度看,在南北副热带海区,受副高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度高;而赤道海区,地处多雨带,降水丰富,海水盐度低;北纬60o附近,陆地面积大并有大量径流入海,海水盐度较60oS附近低,所以,盐度曲线有两个峰值出现在南北纬30o副热带海区。并由副热带向两侧低纬、高纬方向递减,图中曲线①反映了盐度的这种分布规律。

答案:

(1)①

(2)①曲线在A处呈峰值是因为地处副热带海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水盐度高;

②曲线表示海洋平均蒸发量分布,在A处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烈,且受副高控制,云量少,所以蒸发最为旺盛

(3)③曲线表示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分布,B处靠近赤道是全球一年内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方;④曲线表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在B处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故降水量最丰富。

[例2] 读下面“某区域与气温分布图”

(1)该区域位于____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理由是_____。

(2)该图为___月份的气温分布图,判断理由是________。

(3)此时,浙江省吹___季风。我国大部分河流进入____期(丰水或枯水期)。

(4)a与b相比较,盐度较高的是____点。

解析:根据等温线判读方法,此图应为南半球,陆地的等温线向北(低纬)凸出,说明陆地比海洋温度低,是南半球的冬季,(或根据口诀陆北点北,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所以,为7月。那么中国大陆受夏季风影响。a海区为副热带,蒸发量大,盐度高。

答案:(1)南气温由北向南递减(2)7 陆地的等温线向北(低纬)凸出(3)东南丰水(4)a

[例3] 下图字母代表的是海上航运咽喉要道,读图回答问题:

(1)填出海上航运要道的名称

A_______海峡 B_______海峡 C_______海峡 D_______海峡 E_______海峡

F_____运河 G______运河 H_______海 I______角

(2)由A经B至C处的航线是石油污染很严重的海域,为什么? _____________。洋流对石油污染的作用?海湾战争时,波斯湾海域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41年12月,日本突然袭击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其舰队航线没有选用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用冬季自然条件恶劣的北航线,用你学过的知识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泰坦尼克号首航没有进入北极海区,使该船沉没的冰山是怎样进入纽芬兰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G附近海域有_______渔场,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航线上的油污染主要与所运输货物有关。A是朝鲜海峡,B是马六甲海峡,C是霍尔木兹海峡,很显然这是中东运往日本的石油航线。

日本袭击珍珠港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行动,选择航线必定考虑军事行动的保密性,海上航行保密靠天气做掩护,还要考虑洋流、风向对航速的影响。

答案:(1)A. 朝鲜 B. 马六甲 C. 霍尔木兹 D. 曼德 E. 直布罗陀 F. 苏伊士G.巴拿马 H. 麦哲伦 I. 好望

(2)该航线是中东石油运往东南亚和东亚韩国、日本的海上航线,意外事故造成石油泄漏污染海洋。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净化速度。①毁坏油井、导致油膜覆盖海面、海水中缺氧使鱼类窒息②使鱼类中毒死亡

(3)北航线是沿北太平洋暖流经过的海区,冬季暖流上空的海域大雾弥漫,给舰队航行增加了困难,但军事保密性强,该海域又是盛行西风带,舰队顺风顺水,提高了舰队的航速。

(4)拉布拉多寒流将高纬海区的冰山漂流南下。

(5)秘鲁渔场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

[例4] 下图中a、b两条河流的补给来源都以地下水为主。读图问答:

(1)a、b两河中,水位季节变化较大的是______河,水源较易受污染的是____河。

(2)补给b河的地下水是____水,要使b河的水源不受污染,在图中①、②、③三处中,首先应保护____处的水源。

(3)a、b两河中,_______河比较可能出现与地下水互补的情况。

(4)a、b两河中,水体更新速度较快的是_____河。

答案:(1)a a (2)承压①(3)a (4)a

解析:解题的着眼点是区分潜水与承压水。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为潜水,以降水补给为主,埋藏浅,潜水位受季节变化而升降明显,因距地表近,水体易受到污染。承压水是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埋藏深,不易受污染,承压水位无明显季节变化,以潜水补给为主。在此基础上,确定a河河位床于潜水层,b河河床位居承压水层。答案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5] 读图回答:

(1)图中地质构造是____,其中A为____斜,B为____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____(流水、风力)的____(侵蚀、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和____。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③处?____处; ___处为玄武岩。

(4)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的河流泥沙含量____,水旱灾增加,甚至可能造成____等地质灾害。

(5)A B两处:_______是良好的储油构造,_______是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答案:(1)褶皱背向(2)流水侵蚀(3)①②③④(4)增加滑坡和泥石流(5) A B

解析:这是一道观察分析读图题,要把握读图的基本原理,地质构造主要观察地层的弯曲变化情况,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而地貌特点则应分析地表的形态变化;它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背斜部位受张力易侵蚀,而向斜部位多沉积。沉积岩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与岩浆活动无关,它的坚硬程度取决于岩层是受挤压力还是张力,受挤压力的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的结果,常在地表以上,森林有保持水土的环境效应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4题。

1. 船只出发时,A处是冬季。经过三个月后到达C处,此时C处为()

A. 冬季

B. 春季

C. 夏季

D. 秋季

2. 图中①和②处相比()

A. ①处盐度高、温度高

B. ②处盐度高、温度高

C. ①处温度高,②处盐度高

D. ①处盐度高,②处温度高

3. 航行途中记载的下列现象,不可信的是()

A. 水温和气温越来越高

B. 接近目的地时遇上热带气旋

C. 有时正午阳光照射时没有影子

D. 过日界线时日期将增加一天

4. B处为加拉帕戈斯群岛,岛上栖息着企鹅和海豹,原因是()

A. 赤道暖流影响

B. 秘鲁寒流影响

C. 南极冰山的影响

D. 南半球“咆哮西风”影响

读某海域示意图,回答5~7题。

5. 图中海域油污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 油轮排放和油轮泄漏

B. 海底石油开采排放原油

C. 海风从产油区将油污吹来

D. 洋流从产油区将油污带来

6. 若某油轮发生泄油事故,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其死亡原因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

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

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7. 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的是()

A. 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B. 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

C. 直接用燃烧法清除

D. 利用麦秆、泥炭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8. 日本斥巨资200亿日元加固在琉球群岛以东,太平洋上的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该岛露出水面不足2米,且即将被海水淹没。日本这样做的原因是()

A. 斥巨资以显示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B. 想在小岛上建一座海上城市

C. 保持小岛作为日本领土的法律地位,占有小岛及其专属经济区的海洋权益

D. 作为海运中转站

读下图,回答9—10题

9. 与图中A、B、C、D四个海域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 墨西哥湾、南海、孟加拉湾、北海

B. 加勒比海、南海、阿拉伯海、北海

C. 加勒比海、日本海、波斯湾、波罗的海

D. 墨西哥湾、日本海、阿拉伯海、波罗的海

10. 对甲、乙、丙三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个国家石油资源都较丰富

B. 三个国家的人口都超过1亿

C. 三个国家的河流季节变化都很小

D. 三个国家的首都都是该国最大城市

读下图回答11~13题。

11. 造成该地河口附近著名古迹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A. 海水及海浪的侵蚀作用

B. 河流水的冲蚀作用

C. 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

D. 人类的活动

12. 图中B、C两地面积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壳的水平运动

B. 人类的围海造田

C. 气候变迁,河水减少

D. 沙漠侵吞水面缩小

13. 图中A地农业特色,与我国下列哪一地区相似()

A. 新疆的绿洲农业

B. 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C. 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农业

D. 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农业

读阿尔卑斯山垂直自然带及其某日气温垂直变化图,据此回答14~17题。

14. 若山麓耕地牧场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甲地属另一自然带,则其名称应为()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15. 某日,暖湿气流按a、b、c、d、e的顺序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空气中水汽在b处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可能形成丰富地形雨的范围是()

A. a~b

B. b~c

C. c~d

D. d~e

16. 若由a到b,气温以每升高100米下降0.6℃的比率下降,而b到c气温下降,比率会减小,原因最可能是()

A. 随海拔增高,植被越来越少

B. a~b高度范围内的气温高于b~c

C. 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

D. 过饱和水汽上升冷凝过程中释放热量

17. 由图可见,e地气温明显高于a地,说明e受()

A. 气旋影响

B. 锋面影响

C. 高气压影响

D. 焚风影响

2003年7月21日,我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大姚县又发生降雨,造成多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给地震救援带来困难。据此回答18—20题。

18. 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无关

B. 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是5级地震释放能量的60倍

C. 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D. 由于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是无法作出预报的

19. 有关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破坏力极强

B. 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C.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滑坡日趋频繁的原因

D. 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滑坡现象的主要原因

20. 在我国,火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是()

A. 东部沿海地区

B. 东北地区

C. 西北地区

D. 川、滇、黔地区

二. 综合题

21. 读“中国近海主要海域污染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近海海洋污染物来源主要是_____ __。

(2)为什么海口湾、珠江口油类污染标准指数很高?。(3)无机氮、无机磷的化合物随江水大量排入杭州湾、珠江口,会引起哪些后果?(4)保护近海海洋环境,应采取的对策是()

A. 加强宣传、加强立法、严格管理

B. 控制水产养殖,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C. 控制人口,改革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投入

D. 禁止过度捕捞,实现“伏期休渔”管理

22. 下图为某大陆西侧海面年平均水温(℃)分布示意图,判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此海区位于南、北哪一半球?。

(2)用实或虛线箭头在图上画出该海区洋流的分布。

(3)图中A处以北的沿海地带为气候。

(4)地球上具有此种分布模式的海区是(填字母)。

A. 欧洲西侧中纬海区

B. 北美西侧中纬海区

C. 非洲西侧中纬海区

D. 南美西侧中纬海区

23. 下图是沿20°经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

(1)从A到D,该大陆地表自然景观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现象,且南北对称分布,这种

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形成的;而形成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则与该大陆所处的位置有关。

(2)A、D、E三水域中,盐度最低的是,其原因是。

(3)D海区处在板块的(生长、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

(4)飞机以1100千米的平均时速从B地飞往C地,至少要飞小时;若B、C 两地的图上水平距离为4.4厘米,则该地形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约为。

(5)当B、C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时,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 南极臭氧空洞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B. 东北平原正值播种小麦季节

C. 广东沿海受到台风袭击

D. 密西西比河水位暴涨

(6)某人在A海区投下一漂流瓶,结果顺水漂到悉尼的海滩上。请说出该漂流瓶依次是顺哪些洋流票流的?。

24. 读下图回答:

(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A处地质构造为,它是良好的储构造。从地形上看,A处为,其成因是:a ;b 。

(2)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为,在其参与下,①处的岩石可转化为③处的岩石。

(3)从图中看,B处地质构造为,此处容易形成的地质灾害是,这种地质灾害又有可能促使、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②处地层中常含有丰富的等矿产资源,其上覆水域往往是资源集中分布区。

(5)图中所示的M、N两个专属经济区的范围是正确的。在专属经济区,该国享有的主权。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D

2. D

3. A

4. B

5. A

6. B

7. D

8. C

9. B 10. A 11. C 12. A 13. A 14. A 15. B 16. D 17. D 18. C 19. B 20. D

二. 综合题

21.

(1)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2)沿海工业生产发达,海运繁忙,工业生产与航线上的船舶排放的油污

(3)近海无机盐类增加,会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强,海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并汇集在一起,形成赤潮现象

(4)AC

22.(1)北半球(2)绘图略(3)温带海洋性(4)A、B

23.(1)热量纬度(2)E 气温低,蒸发量小;周围有大量淡水汇入(3)消亡缩小(4)4 1:10000万(5)BC (6)西风漂流、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24.(1)向斜水山岭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断块相对上升

(2)海陆间水循环岩浆岩沉积岩

(3)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

(4)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海洋生物

(5)M 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精选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精选 在人教版高一地理的课本中,涉及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内容也比较多,我们的学生要认真熟悉好地理的内容,尤其是文科的学生。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地理知识汇总-海洋部分

第一章海洋水体 一、海水温度: 1. 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影响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洋流、深度 (1)水平方向: a(纬度)低纬度>高纬度(NS方向);全球海水最高温度出现在:西太平洋280 N。 b(洋流)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水温低。 (2)垂直方向:1千米内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千米以下水温差别不大 (3)时间:同一海区,夏季>冬季 二、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总量 世界海洋平均盐度约为3.5%,盐度值最高的是红海4%,最低是波罗的海1% 2.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1)水平方向 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④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 ⑤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2)垂直方向: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 (3)时间:夏半年盐度值低;冬半年盐度值高

海洋地理知识整理教学提纲

海洋地理 考点一:海岸与海岸带 一、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海盆海岭 水深200米以 内200—4000 米 海平面以 上 6000米以 上 3000—6000 米 顶部在 2000—3000 米之间 特征坡度平缓坡度较陡, 表面崎岖 不平地势起伏 较大 深海洼地底部平坦, 微有起伏 海底山系, 相对高度 大 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依次是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海盆、海岭 海底地形用海底扩张学说解释其成因 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 的结果 洋中脊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 洋壳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 洋盆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 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部分内容地球岩石圏由六大板块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熔为岩浆。 海沟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 二、海水温度与盐度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时空条件分布规律分布简图 表层太阳辐射的 季节变化 同一海域,不 同季节 夏季>冬季 同一季节,不 同纬度 低纬>高纬 洋流同一纬度暖流>寒流 垂直海水导热率 低,太阳辐射 集中在表层 1000米以内随着深度增 加而降低 1000米以下变化很小,保 持低温 影响因素时空分布分布规律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 关系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小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域向 两侧低纬、高纬递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大 洋流同纬度暖流>寒流 河川径流 河口 盐度小 海陆轮廓封闭 受陆地影响大,盐度特别高或特别低 开放 受陆地影响小 融、结冰 高纬 融冰 盐度低 盐度高

2020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 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 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理基础知识大全

地理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宇宙:宇是空间(经度、纬度、海拔);宙是时间——四维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带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月球中的3He)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西部最大;四川盆地最小纬度:高弱或低强(正午太阳高度)海拔:高强或低弱(大气的削弱)天气状况:晴多阴少日照时间:长多短少太阳活动类型大气层结构标志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光球强弱气候耀斑色球最激烈电离层(无线电)太阳风日冕磁场(指南针)注:白天看日食;夜上看月食 (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半径大于极半径,平均6371Km 地轴:北端空间指向北极星附近——观察仰角=北半球地理纬度(举例) 两极:所有经线都交于极点;纬度为90;北极点只

有南;南极点只有北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点的半圆——等长;指示南北方向;180;20000 Km;一度111 Km 本初子午线:0 度经线穿过英国的伦敦 经度:划分原则;东西经与东西半球;地方时纬线:东西方向的整圆,并与经线相互垂直——平行;从赤道(特殊纬线)向两极对称递减;指示东西方向(相对的,以劣弧定向);360;40000 Km 纬度:划分原则;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定向;最近航线;距离计算时区的划分;日界线(0 时与180);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线速度与角速度)和周期(恒星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太阳高度:日变化:夜小于0;日出、日落等于0;白天大于0;物体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相反正午(地方时12 时)太阳高度:H=90°-│A±B│其中:H 为正午太阳高度; A 为所求点纬度; B 为直射点纬度;A 与B 同半球用减号,异半球用加号0 时与12 时所在经线上,太阳高度所差的度数与纬度所差度数相等日出、日落、正午太阳方向与物体的影子方向:(3.21-9.23)

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人教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纬线的特点: ?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最全面人教版高一地理精选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精选知识点汇总 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 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 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 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 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 万人口小城市——20 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 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 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 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 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 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七下地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世界第一大洲 1、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7、中国北邻北亚,西邻西亚和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二、地形和河流 1、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海拔大于3000米,部分地区高于5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海拔0~200米,是亚洲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分布在亚洲东部,海拔0~200米;印度河平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0~200米;德干高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200~1000米;伊郎高原~~分布在亚洲西部,海拔1000~3000米;中西伯利亚山地~~分布在亚洲北部。 3、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4、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5、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三、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因素~~亚洲跨热带、温带、寒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陆因素~~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海洋,降水东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因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4、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5、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6、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第二节人文环境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1、2000年,世界总人口共60.55亿,亚洲人口约36.8亿,占总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 地球与宇宙 (七年级上第3章) (一)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 “浑天说”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印度人:大地是个圆盾 巴比伦人:大地是个空心山 2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 (2)登高望远 (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 (4)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6) 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 (7)相同长度的杆子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 3 .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 地壳 、地幔 、 地核 (二)、地球仪和地图 本初子午线(00经线)(东、西经1800 “一轴两点”:地轴和两极经纬网 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200W 、1600E ) 赤道(00纬线) 纬线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地球仪: 就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 作用:可直观地表现地球面貌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能演示地球运动等自然现象。 经纬线的特点: (1)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为2万千米。 (2)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3)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3.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 (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以西(左)为西经。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以西经20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 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 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 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 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 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 动力。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 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 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

(完整版)世界地理知识大全(整理)

世界地理知识大全(整理) 早些天,我转载了茶香飘万里的《世界地理知识大全》,将其复制到word文档,竟有72页之多。再去细看就有了重大发现:先不说其正确与否、根据何在及矛盾之处如何取舍,单就重复之处就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 我一边读一边觉得不是滋味,读者的时间就那么不值钱啊!这网上文章还让不让人读啊!于是我就想,算了吧,别烦,花点时间,做点好事,把它整理一下吧,也为其他读者节约一些宝贵的时间。 重点是做了去重整理,将近去掉了所有重复;其次,对条目或称小段的位置作了调整;第三是对版式进行了统一处理,最终,在确保无损知识内容的前提下将文章的篇幅压缩到了22页(比原来减少了55页)。 整理后的文稿如下: 世界地理知识大全最大的海:珊瑚海(太平洋西南) 479.1万Km2)、其次阿拉伯海和南海 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亚、欧两洲之间,11350 Km2),其次亚速海和渤海 最咸的海:红海(北部盐度有42‰,比起世界海水准均盐度35‰高得多)

最年轻的海:红海(4000万年) 最温暖的海:红海 最淡的海:波罗的海(海水盐度只有7~8‰,各个海湾盐度更低,只有2%) 唯一没有海岸线的海:马尾藻海 最清澈的海:马尾藻海(目视可达72m) 岛屿最多的海:波罗的海(约有6500多个大小岛屿)(爱琴海?) 最著名的涌潮:钱塘江潮 最大的洋:太平洋(面积17968.7万Km2,南北长度约15900Km,东西最大长约19900Km) ,也是最深的,水温最高的,锰结核最多的 最小的洋:北冰洋(面积1405.6万Km2) 最深的洋:太平洋(平均深度4028m,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m) 最浅的洋:北冰洋(平均深度1200m,最深点南森海盆5449m) 海运最繁忙的洋:大西洋 最大的洋流:西风漂流,也是最大的寒流 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暖流 最大群岛:马来群岛(亚洲)243万Km2,含印尼13000多个岛和菲律宾约7000个岛

海洋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海洋地理 专题一海洋和海岸带一、海底地形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p16-17)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架: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为止,平均75千米。③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大陆坡:①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②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③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岛弧: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太平洋西部海域最为典型。 海沟:岛弧的外围伴生的狭长而深凹的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洋盆: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地形平坦;地壳活动稳定;水深:4000---6000米 洋中脊:最长的海底山系;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分布:太平洋—大洋东部、大西洋---大洋中部、印度洋----人字型分布大洋中部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 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 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 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 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 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基础地理知识大全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1)——辽阔的疆域 一中国的陆地面积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与欧洲面积接近,居世界第三 (世界陆地面积前三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二我国领土四至点: 我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我国领土的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的相交处。 我国领土的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我国领土的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初春季节,北方是冰天雪地,南国的海南已春暖花开(我国领土的纬度差异,导致气温上的差异) 当最东部的渔民迎着朝阳到江上捕鱼时,最西部帕米尔高原上的牧民还在深夜里酣睡 (我国领土的经度差异导致时间上的差异) 三中国的陆海邻国 1 陆上邻国14个,按逆时针方向排列,分别为:朝鲜(东亚)、俄罗斯(北亚)、蒙古(东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中亚)阿富汗、(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南亚)缅甸、老挝、越南(东南亚) 2 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由北到南依次为: 韩国、日本、(东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东南亚) 注意: 陆上邻国中,有不连续疆界的国家有印度(3)和俄罗斯(2); 四我国有辽阔的海域 濒临的海洋由北到南依次为:渤海(内海)、黄海、东海、南海 五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比一比:从海陆疆域方面看,中国同英国、蒙古有什么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之处?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 蒙古为亚欧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 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其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这与我国 东临海洋、西靠大陆有所不同。 六中国海陆位置的优势 1 我国地理(海陆)位置的特点

海洋地理知识体系梳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一、世界大洋 1.陆半球的极点为① ,水半球的极点为② ,两者关于③ 对称,称为对跖点。不论如何划分,任一半球的海洋都比陆地面积④ 。 2.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⑤ 。 .第一岛链由○ 12 等组成,第二岛链由○ 13 等组成。 5.南大洋是指○ 14 的水域。 二、复杂的海底地形 三、海底地形的成因 (1)海底扩张学说认为,炽热熔岩不断地从○25 涌升,当熔岩冷却 后,便形成○26 ;○27 把先期形成的较老的洋底逐渐向两侧推挤,导致 ○ 28 不断扩张。 (2)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29 ,由图1-1-10可知:○30 对应于地幔对流的涌升区,○31 对应于对流水平运动区,○ 32 对应于对流的下降汇聚区。 (3)海底扩张是海底岩石圈自○ 33 向两侧的扩张运动。由图1-1-11可知:洋底岩石的年龄,以○ 34 为中轴对称分布,○35 处最新,离它越远年龄越老,最老不超过○ 36 。 (4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可分为○ 37 等而板块边界为○39 。 【答案】①0°,38°N ②180°,38°S ③地心 ④大 ⑤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冰洋 ⑥陆间海 ⑦地中海、加勒比海 ⑧内海 ⑨渤海、红海、波罗的海、黑海 ⑩边 缘海 ○ 11东海、黄海、南海、日本海、孟加拉湾 ○12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 ○ 13小笠原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 ○14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 ○ 15大陆架 ○16200米以内 ○17大陆坡 ○18大于200米 ○19海沟 ○206000米以

地理海洋知识竞赛

1) 珊瑚虫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拥挤固着在岩礁上。新生的珊瑚就在死去的珊瑚(A)上生长,有的生成树枝状,枝条纤美柔韧。珊瑚的形状美丽多姿:有像鹿角的鹿角珊瑚;有似喇叭的筒状珊瑚;有像蘑菇的石芝珊瑚等等,真是五花八门。 A. 骨骼 B. 枝条 C. 岛 D. 虫 2) 陆地上的菊花,秋季开放,而在烟波浩渺的海洋中,却有一年四季盛开不败的"海菊花",它就是(C)。 A. 柳珊瑚 B. 马尾藻 C. 海葵 D. 海星 3) 有一种海洋生物往往会借助海螺壳当自己的居所。在它长成后,会找一个适合当作自己房子的海螺发起进攻,把海螺弄死、撕碎。然后,钻进去,用尾巴钩住螺壳的顶端,几条短腿撑住螺壳内壁,长腿伸到壳外爬行,用大螯守住壳口。这样,它就搬进了一个新家。沿海渔民俗称这种海洋生物为"白住房"。请问,这种海洋生物是什么?A A. 寄居蟹 B. 海星 C. 比目鱼 D. 海参 4) 著名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根据发生在20世纪初英国泰坦尼克号邮轮与冰山相撞的真实海难改编,这反映出,冰山对(C)行业的威胁巨大: A. 海水淡化 B. 海洋渔业 C. 海洋运输 D. 海洋经济 5) 下列哪些物质不会造成对海洋的污染?C A. 石油及其产品 B. 重金属 C. 冰川融化水 D. 农药等化学产品 6) 潮汐一天涨落(B)次。 A、 1 B、 2 C、 3 D、 4 7) 鲨鱼一直以海上霸王的姿态稳坐海洋生物食物链的顶端。鱼翅是指鲨鱼的背鳍、胸鳍和尾鳍。如今由于人类贪婪地猎捕鲨鱼获取鱼翅,使鲨鱼的数量日益减少。下列关于鱼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鱼翅该吃就吃,不用管别人说什么 B.由于鲨鱼是软骨鱼,使得鱼翅的口感很特殊 C.国际保护动物组织号召大家不吃鱼翅,保护鲨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