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简便计算法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简便计算法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简便计算法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简便计算法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商务及广告服务电话 013328196150 电子邮件 support@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1601663.html,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1601663.html,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卓越网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百万篇博硕本科论文-世纪论文网★★

网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1601663.html,/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09-10-7 9:47:42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您的朋友传递及介绍!

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公式

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 差公式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标准偏差 数学表达式: S-标准偏差(%) n-试样总数或测量次数,一般n值不应少于20- 30个 i-物料中某成分的各次测量值,1~n; 标准偏差的使用方法 六个计算标准偏差的公式 标准偏差的理论计算公式 设对真值为X的某量进行一组等精度测量, 其测得值为l1、l2、……l n。令测得值l与该量真值X之差为真差占σ, 则有σ = l i X 1 σ = l2X 2 …… σn = l n X 我们定义标准偏差(也称)σ为 (1)

由于真值X都是不可知的, 因此真差σ占也就无法求得, 故式只有理论意义而无实用价值。 标准偏差σ的常用估计—贝塞尔公式 由于真值是不可知的, 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常用n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来代表真值。理论上也证明, 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多, 算术平均值最接近真值, 当时, 算术平均值就是真值。 于是我们用测得值l i与算术平均值之差——剩余误差(也叫残差)V i来代替真差σ , 即 设一组等精度测量值为l1、l2、……l n 则 …… 通过数学推导可得真差σ与剩余误差V的关系为 将上式代入式(1)有 (2) 式(2)就是着名的贝塞尔公式(Bessel)。

它用于有限次测量次数时标准偏差的计算。由于当时, ,可见贝塞尔公式与σ的定义式(1)是完全一致的。 应该指出, 在n有限时, 用贝塞尔公式所得到的是标准偏差σ的一个估计值。它不是总体标准偏差σ。因此, 我们称式(2)为标准偏差σ的常用估计。为了强调这一点, 我们将σ的估计值用“S ” 表示。于是, 将式(2)改写为 (2') 在求S时, 为免去求算术平均值的麻烦, 经数学推导(过程从略)有 于是, 式(2')可写为 (2") 按式(2")求S时, 只需求出各测得值的平方和和各测得值之和的平方艺 , 即可。 标准偏差σ的无偏估计 中定义S2为 数学上已经证明S2是σ2的无偏估计。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 S2围绕σ2散布, 它们之间没有。而式(2')在n有限时,S并不是总体标准偏差σ的无偏估计, 也

齿轮公法线偏差计算

偏差和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有关,也就是说,同一精度级别的齿轮,由于它的齿数不同,公法线长度是不一样的,同理它的公法线长度的偏差范围也不是一样的。 公法线平均长度上偏差Ews=Ess*scosа-2e*sinа, Ess =-4fpt fpt齿距极限偏差(查表) 公法线平均长度下偏差Ews=Esi*cosа+2e*sinа, Esi=-16 fpt 公法线平均长度公差:Tw=Ts*cosа-4esinа, Ts=12 fpt 1、式中2e为齿轮一转内最大的几何偏心量,为ΔFr 2e=ΔFr=KFr,根据国标取K=0.72,式中Fr齿圈径向跳动公差有精度等级(查表)和分度圆直径决定 2、式中α为压力角,标准渐开线圆柱齿轮α=20° 3、式中Ess和Esi为齿轮齿厚上偏差和下偏差,通常齿轮副,两齿轮的Ess相同, Ess=fa*tagа+(jn min+J)/2cosа=-4Fpt ①式中fa为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 ②式中jn min为齿轮副公法线方向极限侧隙,叫作法向极限侧隙, jn min=jn1+jn2 jn1=a(α1Δt1+α2Δt2)*2sinа(单位mm) a---齿轮副中心距 α1,α2---线膨胀系数(45#钢齿:11.5*10^-6,铸铁箱体:10.5*10^-6) Δt---工作温升(相对于20℃) 脚注1为齿轮,脚注2为壳体 jn2=K*mn (单位um) mn---法向模数 系数K---5~10(油池润滑) 10(V<10m/s)齿轮线速度(喷油润滑) 20(1060)

Esi=Ess+Ts Ts=(F r^2+br^2)^1/2*2tagα Fr---齿圈径向跳动(查表) br---切齿径向进刀公差(查表) 4、小结 要得到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必须根据应用环境来确定精度等级,有三组公差精度分别为:运动精度、平稳性精度、接触精度,示例一、7-6-6GM、示例二、7FL 第一个示例表示运动精度7,平稳性精度和接触精度6,G和M代表齿厚上下偏差分别为-6fpt和-20fpt(买本书或下载齿轮手册上面有标准),fpt查表得,它属平稳性精度参数,第二个示例表示三组公差精度都为7,其他同上,只是齿厚公差带偏上一点了,F=-4fpt,L=-16fpt。汽车变速箱齿轮采用的是6级精度,一般7级精度差不多足够,有的地方要求低的可取更低精度,还有一般高速级齿轮副侧隙(公法线上偏差绝对值)应该留大一点,速度快齿轮副温升高,相对热膨胀大(齿轮副和壳体),同时高速级在前端,对回差影响不大。 invα公式 invα在手册中有表可查当手头没有手册, 则可按下式计算: invα=tgα-α等号右边第一项的α是角度值, 而第二项, α是弧度值, 计算时很不方便。为此, 将此式改为invα=tgα- απ/180则可直接利用计算器来计算, 很为方便

相对标准方差的计算公式

相对标准方差的计算公式 相对标准方差的计算公式 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 绝对误差:测量值(或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用δ表示。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常用百分数表示。 绝对误差可正可负,可以表明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但不能反映误差在测量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误差反映测量误差在测量结果中所占的比例,衡量相对误差更有意义。 例:用刻度0.5cm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0.1cm,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0.1cm;用刻度1mm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0.1mm,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0.1mm。 例:分析天平称量误差为0.1mg, 减重法需称2次,可能的最大误差为0.2mg, 为使称量相对误差小于0.1%,至少应称量多少样品? 答:称量样品量应不小于0.2g。 真值(μ):真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故真值只能逼近而不可测知,实际工作中,往往用“标准值”代替“真值”。标准值:采用多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分析人员经过反复多次测定得出的结果平均值。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各次测定结果越接近,精密度越高,用偏差衡量精密度。 偏差:单次测量值与样本平均值之差: 平均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标准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的平方和平均值再开方,比平均偏差更灵敏的反映较大偏差的存在,在统计学上更有意义。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 例:分析铁矿石中铁的质量分数,得到如下数据:37.45,37.20,37.50,37.30,37.25(%),计算测结果的平均值、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变异系数。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1)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不符合要求,表示所测结果不可靠,失去衡量准确度的前提。 2)精密度高不能保证准确度高。 换言之,准确的实验一定是精密的,精密的实验不一定是准确的 标准偏差在Excel里面的函数是STDEV 相对标准偏差在Excel里面的函数是STDEV()/AVERAGE()。

斜齿轮公法线计算总结

渐开线圆柱斜齿轮公法线计算: 公法线长度计算公式: ()[]n n n n mX Z W αααsin 2inv 0.5-k m cos t nk +?+??=π β cos m m t ?=n 0.5cos 180k 3 n +?=β αZ (k 为跨测齿数) k=? βααcos tan tan n t = (t α为端面压力角,n α为法向压力角,即齿形角) t α=? 用渐开线函数表查出t inv α=? 将计算出的尺寸带入公式得出nk W =? 公法线长度偏差计算公式: 1.根据参数表的数据查出相应的单个齿距偏差pt f =? 2.根据参数表中相应的公差等级,查出相应的齿厚极限上偏差ss E =?、齿厚极限下偏差si E =? 3.根据设计手册查出相应的齿圈径向跳动公差Fr 4.根据公式公法线上偏差n r n ss wms sin 72.0cos αα??-?=F E E 计算出上偏差(注意:计算时将齿厚极限上偏差的正负号带入计算) 5.根据公式公法线下偏差n r n si wmi sin 72.0cos αα??+?=F E E 计算出下偏差 表中都为法向模数) 为端面模数,一般参数为法向模数,(t m m n

例1:现有圆柱斜齿轮n M =3,Z=21,n α=20°,β=15°,公差等级为7FL ,求此圆柱斜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偏差: 解:一、求公法线长度 1.计算出跨测齿数0.5cos 180k 3n +?=βαZ =3.312(取整为k=3) 2.计算βααcos tan tan n t =≈ 0.3768 t α=20.6468°=20°38′48″ 3.查渐开线函数表得出t inv α=0.01645 4.通过公法线计算公式得出n4W =23.1148 二、求公法线长度偏差 1.根据参数表的数据查出相应的单个齿距偏差pt f =0.014 2.根据参数表中相应的公差等级,查出相应的齿厚极限上偏差 ss E =-4pt f =-0.056、齿厚极限下偏差si E =-16pt f =-0.224 3.根据设计手册查出相应的齿圈径向跳动公差Fr=0.036 4.根据公式公法线上偏差n r n ss wms sin 72.0cos αα??-?=F E E =-0.061 5.根据公式公法线下偏差n r n si wmi sin 72.0cos αα??+?=F E E =-0.202 综上所得该齿轮的公法线为061 .0201.0n4115.23--=W

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公式

标准偏差 数学表达式: S-标准偏差(%) n-试样总数或测量次数,一般n值不应少于20-30个 i-物料中某成分的各次测量值,1~n; 标准偏差的使用方法 六个计算标准偏差的公式[1] 标准偏差的理论计算公式 设对真值为X的某量进行一组等精度测量, 其测得值为l1、l2、……l n。令测得值l与该量真值X之差为真差占σ, 则有σ1 = l i?X σ2 = l2?X …… σn = l n?X 我们定义标准偏差(也称标准差)σ为

(1) 由于真值X都是不可知的, 因此真差σ占也就无法求得, 故式只有理论意义而无实用价值。标准偏差σ的常用估计—贝塞尔公式 由于真值是不可知的, 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常用n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来代表真值。理论上也证明, 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多, 算术平均值最接近真值, 当时, 算术平均值就是真值。 于是我们用测得值l i与算术平均值之差——剩余误差(也叫残差)V i来代替真差σ , 即 设一组等精度测量值为l1、l2、……l n 则 …… 通过数学推导可得真差σ与剩余误差V的关系为 将上式代入式(1)有

(2) 式(2)就是著名的贝塞尔公式(Bessel)。 它用于有限次测量次数时标准偏差的计算。由于当时, ,可见贝塞尔公式与σ的定义式(1)是完全一致的。 应该指出, 在n有限时, 用贝塞尔公式所得到的是标准偏差σ的一个估计值。它不是总体标准偏差σ。因此, 我们称式(2)为标准偏差σ的常用估计。为了强调这一点, 我们将σ的估计值用“S ” 表示。于是, 将式(2)改写为 (2') 在求S时, 为免去求算术平均值的麻烦, 经数学推导(过程从略)有 于是, 式(2')可写为 (2") 按式(2")求S时, 只需求出各测得值的平方和和各测得值之和的平方艺 , 即可。 标准偏差σ的无偏估计 数理统计中定义S2为样本方差

齿轮公法线上下偏差计算公式

齿轮公法线上下偏差计算公式 公法线平均长度上偏差Ews=Es*scosа-2e*sinа, 公法线平均长度下偏差Ews=Esi*cosа+2e*sinа, 公法线平均长度公差:Tw=Ts*cosа-4esinа, 1、式中2e为齿轮一转内最大的几何偏心量,为ΔFr 2e=ΔFr=KFr,根据国标取K=0.72,式中Fr齿圈径向跳动公差有精度等级和分度圆直径决定(你未给出分度圆直径及应用,所以我没办法给你准确数,你自己查表)。 2、式中α为压力角,标准渐开线圆柱齿轮α=20° 3、式中Ess和Esi为齿轮齿厚上偏差和下偏差,通常齿轮副,两齿轮的Ess相同, Ess=fa*tagа+(jn min+J)/2cosа ①式中fa为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 ②式中jn min为齿轮副公法线方向极限侧隙,叫作法向极限侧隙, jn min=jn1+jn2 jn1=a(α1Δt1+α2Δt2)*2sinа(单位mm) a---齿轮副中心距 α1,α2---线膨胀系数(45#钢齿:11.5*10^-6,铸铁箱体:10.5*10^-6) Δt---工作温升(相对于20℃) 脚注1为齿轮,脚注2为壳体 jn2=K*mn (单位um) mn---法向模数 系数K---5~10(油池润滑) 10(V<10m/s)齿轮线速度(喷油润滑) 20(1060) Esi=Ess+Ts Ts=(Fr^2+br^2)^1/2*2tagα

Fr---齿圈径向跳动(查表) br---切齿径向进刀公差(查表) 4、小结 要得到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必须根据应用环境来确定精度等级,有三组公差精度分别为:运动精度、平稳性精度、接触精度,示例一、7-6-6GM、示例二、7FL 第一个示例表示运动精度7,平稳性精度和接触精度6,G和M代表齿厚上下偏差分别为-6fpt和-20fpt(买本书或下载齿轮手册上面有标准),fpt查表得,它属平稳性精度参数,第二个示例表示三组公差精度都为7,其他同上,只是齿厚公差带偏上一点了,F=-4fpt,L=-16fpt。汽车变速箱齿轮一般采用的是6级精度,有的地方要求低的可取更低精度,这样节省成本,还有一般高速级齿轮副侧隙(公法线上偏差绝对值)应该留大一点,速度快齿轮副温升高,相对热膨胀大(齿轮副和壳体),同时高速级在前端,对回差影响不大。 5、附图

计算斜齿轮公法线长度和公差

% 计算斜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偏差 % 输入齿轮基本参数 Mn=4;z=60;an=20;bat=12.92; disp ' ' disp ' ========== 斜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 fprintf(' 模数Mn = %3.2f mm \n',Mn) fprintf(' 齿数z = %3.0f \n',z) fprintf(' 压力角an = %3.3f 度\n',an) fprintf(' 螺旋角bat = %3.3f 度\n',bat) % 角度转换为弧度 hd=pi/180; anh=an*hd; bath=bat*hd; invan=tan(anh)-anh; % 计算跨齿数和公法线长度 ath=atan(tan(anh)/cos(bath)); invan=tan(anh)-anh; invat=tan(ath)-ath; zp=z*invat/invan; k=round(zp/9+0.5); Wkn=Mn*cos(anh)*(pi*(k-0.5)+zp*invan); disp ' ' disp ' ========== 计算斜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偏差==========' fprintf(' 端面压力角at = %3.3f 度\n',ath/hd) fprintf(' 相当齿数zp = %3.3f \n',zp) fprintf(' 跨齿数k = %2.0f \n',k) fprintf(' 公法线长度Wkn = %3.3f mm \n',Wkn) % 输入齿距极限偏差和齿圈径向跳动公差 fpt=0.028;Fr=0.071; % 输入齿厚极限偏差代号 H=-8;L=-16; % 计算齿厚极限偏差 Es=H*fpt;Ei=L*fpt; fprintf(' 齿厚上偏差Es = %3.3f mm \n',Es) fprintf(' 齿厚下偏差Ei = %3.3f mm \n',Ei) % 计算公法线长度极限偏差 Ews=Es*cos(anh)-0.72*Fr*sin(anh); Ewi=Ei*cos(anh)+0.72*Fr*sin(anh); fprintf(' 公法线长度上偏差Ews = %3.3f mm \n',Ews) fprintf(' 公法线长度下偏差Ewi = %3.3f mm \n',Ewi) 计算结果: ========== 斜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 模数Mn = 4.00 mm

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

标准偏差 标准偏差(也称标准离差或均方根差)是反映一组测量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指标。是指统计结果在某一个时段内误差上下波动的幅度。是正态分布的重要参数之一。是测量变动的统计测算法。它通常不用作独立的指标而与其它指标配合使用。 标准偏差在误差理论、质量管理、计量型抽样检验等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 标准偏差的计算十分重要, 它的准确与否对器具的不确定度、测量的不确定度以及所接收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然而在对标准偏差的计算中, 不少人不论测量次数多少, 均按贝塞尔公式计算。 样本标准差的表示公式 数学表达式: S-标准偏差(%) n-试样总数或测量次数,一般n值不应少于20-30个 i-物料中某成分的各次测量值,1~n; 标准偏差的使用方法 z 在价格变化剧烈时,该指标值通常很高。 如果价格保持平稳,这个指标值不高。 在价格发生剧烈的上涨/下降之前,该指标值总是很 低。 标准偏差的计算步骤

标准偏差的计算步骤是: 步骤一、(每个样本数据-样本全部数据之平均值)2。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得的各个数值相加。 步骤三、把步骤二的结果除以 (n - 1)(“n”指样本数目)。 步骤四、从步骤三所得的数值之平方根就是抽样的标准偏差。 六个计算标准偏差的公式[1] 标准偏差的理论计算公式 设对真值为X的某量进行一组等精度测量, 其测得值为l1、l2、……l n。令测得值l与该量真值X之差为真差占σ, 则有σ1 = l i?X σ2 = l2?X …… σn = l n?X 我们定义标准偏差(也称标准差)σ为 (1) 由于真值X都是不可知的, 因此真差σ占也就无法求得, 故式只有理论意义而无实用价值。标准偏差σ的常用估计—贝塞尔公式

齿轮公法线测量

齿轮公法线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变动的测量方法; 2.熟悉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测量方法; 3.练习齿轮公差表格的查阅。 二、测量原理与器具 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就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的最大值Wmax与最小值Wmin之差。测量ΔFw可以得到齿距累积误差ΔFp中的切向误差部分,这一误差主要就是由于齿轮加工机床传动中分度蜗轮的回转中心与机床主轴(或工作台)的旋转中心不重合而产生的(通常称作运动偏心)。它使得同一齿轮上的基节或基圆齿厚不均匀,从而影响齿轮在传动中传动比变化的准确性。ΔFw主要反映由于运动偏心而造成的齿轮切向长周期误差。 图1 用公法线指示卡规测量公法线长度图2 用公法线百分尺测量公法线长度公法线平均长度Δwm则就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因公法线长度就是由若干个基节Pb与一个基圆齿厚Ss组成,而基节偏差比齿厚偏差小得多,故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wm主要反映被测齿轮的齿侧间隙。 公法线长度可用公法线千分尺(如图1)、公法线指示卡规(图2)或万能测齿仪等测量。本实验采用公法线百分尺测量。 公法线千分尺就是在普通千分尺上安装两个大平面测头,其读数方法与普通千分尺相同。 三、测量步骤 1、确定被测齿轮的跨齿数K,并计算公法线公称长度W。 当测量一压力角为20°的非变位直齿圆柱齿轮时: W= m·[ 1、4761×(2K – 1) + 0、014Z] 式中: m——模数Z——齿数K——跨齿数 齿数Z 10~18 19~27 28~36 37~45 …… 跨齿数K 2 3 4 5 …… 2、根据公法线公称长度W选取适当规格的分法线千分尺并校对零位。 3、测量公法线长度:根据选定的跨齿数K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沿被测齿轮圆周均布的5条公法线长度。 4、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wm:取所测5个实际公法线长度的平均值W后减去公称公法线长度,即为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wm。 5、计算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取5个实际公法线长度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公法线平均长度变动ΔFw。

齿轮公法线长度 计算

公法线长度计算 以此次320改造为例,Ⅰ齿 Step1. 跨测齿数k 《机修手册》第一卷(下册)P11-152 表11-6-3 公法线长度跨测齿数k 的计算公式 0.111110.5=0.11111360.55k Z =+?+≈(四舍五入) Step2. 公法线长度W 《机修手册》第一卷(下册)P11-156 表11-6-5 直齿轮公法线长度 根据跨测齿数k=5和齿轮齿数Z=36,查上表,得到模数m=1,压力角=20α的公法线长度5=13.7888W ; 那么模数m=7的公法线长度5=7W =96.5216W ?。 Step3. 最终公法线长度W 及公法线长度公差 0min =()s W n SS T W W F j E ----最终公法线①. 《机修手册》第一卷(下册)P11-264 表11-9-25 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W F 值

根据精度等级:6级精度;分度圆直径区间:125252400 <≤mm。

查得:0.025W F mm =。 ②. 《机修手册》第一卷(下册)P11-265 表11-9-27 最小法向极限侧隙min n j 根据侧隙种类:d 类;中心距231a =,180231250<≤mm 。 查得:min 0.072n j mm =。 ③. 《机修手册》第一卷(下册)P11-267 表11-9-29 齿厚上偏差ss E 根据侧隙种类:d 类;法向模数m=7,1710≤≤;分度圆直径区间:250252315<≤mm ;精度等级:6级精度。 查得:0.063ss E mm =。 ④. 《机修手册》第一卷(下册)P11-269 根据精度等级:6级精度;法向模数m=7,1710≤≤;分度圆直径区间:250252315<≤mm 。 查得:0.080S T mm =。 那么: 0min =()s W n SS T W W F j E ----最终公法线00.080 0.08=(96.520.0250.0720.063)96.36W -----=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测量

实验三 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方法。 (2)熟悉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和公法线长度变动的计算方法,并理解两者的含义和区别。 (二) 实验内容 (1)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的公法线长度。 (2)根据测得值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和公法线长度变动。 (三) 计量器具说明 公法线长度可用公法线千分尺、公法线指示卡规和万能测齿仪等测量。 公法线千分尺应用最多。如图3-1所示,它与普通外径千分尺相似,只是改用了一对直径为30mm 的盘形平面测头,其读数方法与普通千分尺相同。 图3-1 公法线长度测量 (四) 测量原理 公法线长度变动ΔF W 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F W 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 测量时,要求测头的测量平面在齿轮分度圆附近与左、右齿廓相切,因此跨齿数k 不是任取得。当齿形角α=20°,齿数为z 时,取5.09 +=z k 的整数(四舍五入)。 对于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W 可按下式计算: ααπαsin 2])5.0([cos xm zinv k m W ++?= 式中: m ————被测齿轮模数; α————齿形角; z—————齿数; k—————跨齿数; x—————变位系数。 当α=20°,变位系数x = 0时, ]014.0)12(476.1[z k m W +?= W 和k 值也可从表3-1中查出。

表3-1 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α=20°,m=1,x=0) (五)测量步骤 (1)根据被测齿轮的α,m,z值,按上述公式计算或查表3-1确定被测齿轮的跨齿数k和公法线公称长度。 (2)用标准校对棒或量块校对所用千分尺的零位。 (3)用左手捏住公法线千分尺,将两测头伸入齿槽,夹住齿侧测量公法线长度,齿轮不动,左右摆动千分尺,同时用右手旋动千分尺套筒,使两测头合拢,直到手感到测头夹紧齿侧后,从千分尺的标尺上读数,此数即为公法线长度。 (4)依次测量齿轮上均布的六处公法线长度,记下各读数。 (5)计算公法线长度变动ΔF W。取六个测得值中的最大值(W max)与最小值(W min)之差,即 ΔF W = W max —W min (6)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F W。取六个测得值的平均值W与公称值W之差,即 ΔE W = W— W

公法线尺寸测量

测量公法线长度是渐开线圆柱齿轮控制齿厚的常用方法 齿轮实际使用中有哪些4个性能要求 1)传递运动的准确性 (2)运转的平稳性 (3)载荷分布的均匀性 (4)传动侧隙 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公式如下: W=cos(a)*m*[pi*(k-0.5)+z*inv(a)]+2*x*m*sin(a) inv(a)是渐开线函数,k是跨齿数。 由于变位后模数、齿数、压力角均不变,而跨齿数K值也因总齿数已确定,剩下的能影响W值的只有变位系数。由此可知变位系数与公法线长度是有确关系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如果你有一个已知变位系数的齿轮,那么便可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公法线长度进行测量。相反如果已知公法线长度就能计算出变位系数。 其它更多参数的计算可以参考《机械设计手册》。 本人正在开发这方面换算的软件,公法线长度、变位系数和跨棒距之间可以互相换算。需要的话可以联系我,为你定制一个。 1、选择测帽: 测量时被测物体与测帽间的接触面必须最小,即近于点或线接触。因此在测量平面时,须使用球面测帽,测量柱面时宜采用刀刃形或平面测帽,对球形物体则应采用平面测帽。 2、工作台的选择与校正: 工作台分平面工作台和槽面工作台,其选择原则与测帽的要求相同。 对于可调整工作台,为保证测杆与工作台面垂直,测量前必须进行校正。先选择一与被测工件尺寸相同的量块大致放在工作台的中央,光学计管换上最大直径的平面测帽,使测帽平面的1/4与量块接触。调整仪器至目镜中看到分划板刻度为止。然后旋动工作台调节螺丝,使其前后移动,并从目镜中观看分划板示值的变化,若在测帽平面的四个位置的读数变化小于1/5格分度值,则表示工作台的校正已完成。 3、调整反射镜,并缓慢地拨动测帽提升杠杆,从目镜中能看到标尺影象,若此影象不清楚可调整目镜视度环。 4、松开横臂紧固螺钉,调整手柄,使光管上升至最高位置后固紧螺钉。 5、按被测零件的基本尺寸组合所需量块尺寸。一般是从所需尺寸的未位数开始选择,将选好的量块用汽油棉花擦去表面防锈油,并用绒布擦净.用少许压力将两量块工作面相互研合。

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公式(汇编版)

标准偏差 相对标准方差的计算公式 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 绝对误差:测量值(或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用δ表示。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常用百分数表示。 绝对误差可正可负,可以表明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但不能反映误差在测量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误差反映测量误差在测量结果中所占的比例,衡量相对误差更有意义。 例:用刻度0.5cm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0.1cm,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0.1cm;用刻度1mm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0.1mm,

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0.1mm。 例:分析天平称量误差为0.1mg, 减重法需称2次,可能的最大误差为0.2mg, 为使称量相对误差小于0.1%,至少应称量多少样品? 答:称量样品量应不小于0.2g。 真值(μ):真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故真值只能逼近而不可测知,实际工作中,往往用“标准值”代替“真值”。标准值:采用多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分析人员经过反复多次测定得出的结果平均值。 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各次测定结果越接近,精密度越高,用偏差衡量精密度。 偏差:单次测量值与样本平均值之差: 平均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标准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的平方和平均值再开方,比平均偏差更灵敏的反映较大偏差的存在,在统计学上更有意义。 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 例:分析铁矿石中铁的质量分数,得到如下数据:37.45,37.20,37.50,37.30,37.25(%),计算测结果的平均值、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变异系数。

相对标准方差的计算公式

标准偏差 标准偏差(Std Dev,Standard Deviation) -统计学名词。一种量度数据分布的分散程度之标准,用以衡量数据值偏离算术平均值的程度。标准偏差越小,这些值偏离平均值就越少,反之亦然。标准偏差的大小可通过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的倍率关系来衡量。 目录 编辑本段公式 标准偏差公式:S = Sqrt[(∑(xi-x拨)^2) /(N-1)]公式中∑代表总和,x拨代表x的均值,^2代表二次方,Sqrt代表平方根。 例:有一组数字分别是200、50、100、200,求它们的标准偏差。 x拨= (200+50+100+200)/4 = 550/4 = 137.5 S^2 = [(200-137.5)^2+(50-137.5)^2+(100-137.5)^2+(200-137.5)^2]/(4-1) 标准偏差 S = Sqrt(S^2) STDEV基于样本估算标准偏差。标准偏差反映数值相对于平均值(mean) 的离散程度。 编辑本段语法 STDEV(number1,number2,...)

编辑本段标准差 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离均差)的平均数,它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因此,标准差也是一种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例如,A、B两组各有6位学生参加同一次语文测验,A 组的分数为95、85、75、65、55、45,B组的分数为73、72、71、69、68、67。这两组的平均数都是70,但A组的标准差为17.08分,B组的标准差为2.16分,说明A组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比B组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得多。 编辑本段标准偏差与标准差的区别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离均差)的平均数,它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因此,标准差也是一种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

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方法。 (2)熟悉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和公法线长度变动的计算方法,并理解两者的含义和区别。 (二) 实验内容 (1)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的公法线长度。 (2)根据测得值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和公法线长度变动。 (三) 计量器具说明 公法线长度可用公法线千分尺、公法线指示卡规和万能测齿仪等测量。 公法线千分尺应用最多。如图3-1所示,它与普通外径千分尺相似,只是改用了一对直径为30mm 的盘形平面测头,其读数方法与普通千分尺相同。 图3-1 公法线长度测量 (四) 测量原理 公法线长度变动ΔF W 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F W 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 测量时,要求测头的测量平面在齿轮分度圆附近与左、右齿廓相切,因此跨齿数k 不是任取得。当齿形角α=20°,齿数为z 时,取5.09 +=z k 的整数(四舍五入)。 对于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W 可按下式计算: ααπαsin 2])5.0([cos xm zinv k m W ++-= 式中: m ————被测齿轮模数; α————齿形角; z —————齿数; k —————跨齿数; x —————变位系数。 当α=20°,变位系数x = 0时, ]014.0)12(476.1[z k m W +-= W 和k 值也可从表3-1中查出。 表3-1 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α=20°,m=1,x=0)

(五)测量步骤 (1)根据被测齿轮的α,m,z值,按上述公式计算或查表3-1确定被测齿轮的跨齿数k和公法线公称长度。 (2)用标准校对棒或量块校对所用千分尺的零位。 (3)用左手捏住公法线千分尺,将两测头伸入齿槽,夹住齿侧测量公法线长度,齿轮不动,左右摆动千分尺,同时用右手旋动千分尺套筒,使两测头合拢,直到手感到测头夹紧齿侧后,从千分尺的标尺上读数,此数即为公法线长度。 (4)依次测量齿轮上均布的六处公法线长度,记下各读数。 (5)计算公法线长度变动ΔF W。取六个测得值中的最大值(W max)与最小值(W min)之差,即 ΔF W = W max —W min (6)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F W。取六个测得值的平均值W与公称值W之差,即 ΔE W = W—W

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公式

标准偏差 数学表达式: ?S-标准偏差(%) ?n-试样总数或测量次数,一般n值不应少于20-30个 ?i-物料中某成分的各次测量值,1~n; 标准偏差的使用方法 六个计算标准偏差的公式[1] 标准偏差的理论计算公式 设对真值为X的某量进行一组等精度测量, 其测得值为l 1、l 2、……l n。令测得值l与该量真 值X之差为真差占σ, 则有σ 1 = l i? X σ 2 = l2? X …… σ n = l n? X 我们定义标准偏差(也称标准差)σ为 (1) 由于真值X都就是不可知的, 因此真差σ占也就无法求得, 故式只有理论意义而无实用价值。

标准偏差σ的常用估计—贝塞尔公式 由于真值就是不可知的, 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常用n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来代表真值。理论上也证明, 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多, 算术平均值最接近真值, 当时, 算术平均值就就是真值。 于就是我们用测得值l i与算术平均值之差——剩余误差(也叫残差)V i来代替真差σ , 即 设一组等精度测量值为l 1、l 2、……l n 则 …… 通过数学推导可得真差σ与剩余误差V的关系为 将上式代入式(1)有 (2) 式(2)就就是著名的贝塞尔公式(Bessel)。

它用于有限次测量次数时标准偏差的计算。由于当 时,,可见贝塞尔公式与σ的定义式(1)就是完全一致的。 应该指出, 在n有限时, 用贝塞尔公式所得到的就是标准偏差σ的一个估计值。它不就是总体标准偏差σ。因此, 我们称式(2)为标准偏差σ的常用估计。为了强调这一点, 我们将σ的估计值用“S ” 表示。于就是, 将式(2)改写为 (2') 在求S时, 为免去求算术平均值的麻烦, 经数学推导(过程从略)有 于就是, 式(2')可写为 (2") 按式(2")求S时, 只需求出各测得值的平方与与各测得值之与的平方艺, 即可。 标准偏差σ的无偏估计 数理统计中定义S2为样本方差 数学上已经证明S2就是总体方差σ2的无偏估计。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 S2围绕σ2散布, 它们之间没有系统误差。而式(2')在n有限时,S并不就是总体标准偏差σ的无偏估计, 也就就是说S 与σ之间存在系统误差。概率统计告诉我们, 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正态总体, 总体标准偏差σ的无偏估计值为

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方法。 (2)熟悉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和公法线长度变动的计算方法,并理解两者的含义和区别。 (二) 实验内容 (1)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的公法线长度。 (2)根据测得值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和公法线长度变动。 (三) 计量器具说明 公法线长度可用公法线千分尺、公法线指示卡规和万能测齿仪等测量。 公法线千分尺应用最多。如图3-1所示,它与普通外径千分尺相似,只是改用了一对直径为30mm 的盘形平面测头,其读数方法与普通千分尺相同。 图3-1 公法线长度测量 (四) 测量原理 公法线长度变动ΔF W 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F W 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 测量时,要求测头的测量平面在齿轮分度圆附近与左、右齿廓相切,因此跨齿数k 不是任取得。当齿形角α=20°,齿数为z 时,取5.09 +=z k 的整数(四舍五入)。 对于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W 可按下式计算: ααπαsin 2])5.0([cos xm zinv k m W ++-= 式中: m ————被测齿轮模数; α————齿形角; z —————齿数; k —————跨齿数; x —————变位系数。 当α=20°,变位系数x = 0时, ]014.0)12(476.1[z k m W +-= W 和k 值也可从表3-1中查出。 表3-1 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α=20°,m=1,x=0)

(五)测量步骤 (1)根据被测齿轮的α,m,z值,按上述公式计算或查表3-1确定被测齿轮的跨齿数k和公法线公称长度。 (2)用标准校对棒或量块校对所用千分尺的零位。 (3)用左手捏住公法线千分尺,将两测头伸入齿槽,夹住齿侧测量公法线长度,齿轮不动,左右摆动千分尺,同时用右手旋动千分尺套筒,使两测头合拢,直到手感到测头夹紧齿侧后,从千分尺的标尺上读数,此数即为公法线长度。 (4)依次测量齿轮上均布的六处公法线长度,记下各读数。 (5)计算公法线长度变动ΔF W。取六个测得值中的最大值(W max)与最小值(W min)之差,即 ΔF W = W max —W min (6)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F W。取六个测得值的平均值W与公称值W之差,即 ΔE W = W—W

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公式

标准偏差数学表达式: ?S-标准偏差(%) ?n-试样总数或测量次数,一般n值不应少于20-30个 ?i-物料中某成分的各次测量值,1~n; 标准偏差的使用方法 六个计算标准偏差的公式[1] 标准偏差的理论计算公式 设对真值为X的某量进行一组等精度测量, 其测得值为l 1、l 2、……l n。令测得值l与该量真值X之差为 真差占σ, 则有σ 1 = l i ? X σ 2 = l2 ? X …… σ n = l n ? X 我们定义标准偏差(也称标准差)σ为 (1) 由于真值X都是不可知的, 因此真差σ占也就无法求得, 故式只有理论意义而无实用价值。 标准偏差σ的常用估计—贝塞尔公式 由于真值是不可知的, 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常用n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来代表真值。理论上也证明, 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多, 算术平均值最接近真值, 当时, 算术平均值就是真值。

于是我们用测得值l i与算术平均值之差——剩余误差(也叫残差)V i来代替真差σ , 即 设一组等精度测量值为l 1、l 2、……l n 则 …… 通过数学推导可得真差σ与剩余误差V的关系为 将上式代入式(1)有 (2) 式(2)就是着名的贝塞尔公式(Bessel)。 它用于有限次测量次数时标准偏差的计算。由于当时,,可见贝塞尔公式与σ的定义式(1)是完全一致的。 应该指出, 在n有限时, 用贝塞尔公式所得到的是标准偏差σ的一个估计值。它不是总体标准偏差σ。因此, 我们称式(2)为标准偏差σ的常用估计。为了强调这一点, 我们将σ的估计值用“S ” 表示。于是, 将式(2)改写为 (2') 在求S时, 为免去求算术平均值的麻烦, 经数学推导(过程从略)有 于是, 式(2')可写为 (2") 按式(2")求S时, 只需求出各测得值的平方和和各测得值之和的平方艺, 即可。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及中误差计算公式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 一.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accident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点: (1) 具有一定的范围。 (2)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3)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 数学期限望等于零。即: ——某量的真误差,[]——求和符号。 规律:标准差估值(中误差m)绝对值愈小,观测精度愈高。 在测量中,n为有限值,计算中误差m的方法,有: 1.用真误差(true error)来确定中误差——适用于观测量真值已知时。 真误差Δ——观测值与其真值之差,有: 中误差(标准差估值) , V——最或是值与观测值之差。一般为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即有:

2.往返测较差率K= 三.极限误差(容许误差) 常以两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值。即:。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观测量,有函数 ,则 二.权(weight)的概念 1.定义:设非等精度观测值的中误差分别为m1、m2、…m n,则有: 权为任意大小的常数。 当权等于1时,称为单位权,其对应的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unit weight mean square error) m0,故有:。 2.规律: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故观测值精度愈高,其权愈大。

齿轮公法线长度公差怎么确定

齿轮公法线长度公差怎么确定?听说是要查什么《齿轮精度》手册,请问有电子版的下载吗?图纸上标有精度要求及公差,但是与公法线长度公差并不一致,请问是什么意思? 1、齿轮精度主要是控制齿轮在运转时齿轮之间传递的精度,比如:传动的平稳性、瞬时速度的波动性、若有交变的反向运行,其齿侧隙是否达到最小,如果有冲击载荷,应该稍微提高精度,从而减少冲击载荷带给齿轮的破坏。 2、如果以上这些设计要求比较高,则齿轮精度也就要定得稍高一点,反之可以定得底一点 3、但是,齿轮精度定得过高,会上升加工成本,需要综合平衡 4、你上面的参数基本上属于比较常用的齿轮,其精度可以定为:7FL,或者7-6-6GM 精度标注的解释: 7FL:齿轮的三个公差组精度同为7级,齿厚的上偏差为F级,齿厚的下偏差为L级 7-6-6GM:齿轮的第一组公差带精度为7级,齿轮的第二组公差带精度为6级,齿轮的第三组公差带精度为6级,齿厚的上偏差为G级,齿厚的下偏差为M级 5、对于齿轮精度是没有什么计算公式的,因为不需要计算,是查手册得来的。 6、精度等级的确定是工程师综合分析的结果,传动要求精密、或者是高负载、交变负载……就将精度等级定高一点 7、精度等级有5、6、7、8、9、10级,数值越小精度越高 8、(齿厚)偏差等级也是设计者综合具体工况给出的等级,精密传动给高一点,一般机械给低一点,闭式传动给高一点,开式传动给低一点。 9、(齿厚)偏差等级有C、D、E、F、G、H、J、K、L、M、N、P、R、S级,C级间隙最大,S级间隙最小。 10、不管是精度等级,还是偏差等级,定得越高,加工成本也越高,需要综合分析之后再具体的给出一个恰当的精度等级和偏差等级。 1、齿轮精度主要是控制齿轮在运转时齿轮之间传递的精度,比如:传动的平稳性、瞬时速度的波动性、若有交变的反向运行,其齿侧隙是否达到最小,如果有冲击载荷,应该稍微提高精度,从而减少冲击载荷带给齿轮的破坏。 2、如果以上这些设计要求比较高,则齿轮精度也就要定得稍高一点,反之可以定得底一点 3、但是,齿轮精度定得过高,会上升加工成本,需要综合平衡 4、你上面的参数基本上属于比较常用的齿轮,其精度可以定为:7FL,或者7-6-6GM 精度标注的解释: 7FL:齿轮的三个公差组精度同为7级,齿厚的上偏差为F级,齿厚的下偏差为L级 7-6-6GM:齿轮的第一组公差带精度为7级,齿轮的第二组公差带精度为6级,齿轮的第三组公差带精度为6级,齿厚的上偏差为G级,齿厚的下偏差为M级 5、对于齿轮精度是没有什么计算公式的,因为不需要计算,是查手册得来的。 6、精度等级的确定是工程师综合分析的结果,传动要求精密、或者是高负载、交变负载……就将精度等级定高一点 7、精度等级有5、6、7、8、9、10级,数值越小精度越高 8、(齿厚)偏差等级也是设计者综合具体工况给出的等级,精密传动给高一点,一般机械给低一点,闭式传动给高一点,开式传动给低一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