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增长质量研究_一个文献述评

经济增长质量研究_一个文献述评

经济增长质量研究_一个文献述评
经济增长质量研究_一个文献述评

2010/2

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个文献述评

惠 康 钞小静

摘 要:经济增长一直都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通过要素分析来阐释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源泉,探讨如何实现经济数量上的增长,但却忽视了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研究。本文全面梳理了国内外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研究文献,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相关文献入手,在此基础上对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以及增长质量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内涵;测度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10)2-005-04

作 者:惠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钞小静,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博士;陕西,西安,710118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D003);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项目、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类项目(07YY B09)

在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200多年历史里,一直把经济增长的数量问题当作是经济增长的全部内容,但是却很少讨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20世纪末,随着各种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不断凸显,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才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经过30多年的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的阶段,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和侧重点开始发生变化,经济增长质量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经济失衡、短期波动等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准确把握这一问题当前的研究状态与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近年来国内外增长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总体来看,对经济增长质量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

一 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

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研究建立在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基础之上,如何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进行界定直接决定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视角、研究范围以及研究内容。经济增长质量属于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而且由于人类社会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使得这一范畴成为一个动态概念。因此,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非常难以准确界定。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对经济增长质量概念的界定主要存在两类观点:一种观点从狭义上来定义经济增长质量,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经济增长的效率(如卡马耶夫,1983;王积业,2000;刘亚建,2002;康梅,2006)。另一种观点从广义上来界定经济增长质量,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属于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具有丰富的内涵(如R obert J.Barro, 2002;Pat ha Dasgupta,2002;彭德芬,2002;刘树成,2007)。

从狭义的经济增长质量来看,它是指资源要素投入比例、经济增长效果或经济增长的效率,也就是进行经济活动时所消耗和使用的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总成果之间的比较。对于一定时期的全部经济活动或一项经济活动而言,如果给定投入下的产出越多,或达到一定产出目标所使用的投入越少,就表明经济增长效率越高,经济增长质量越高。狭义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体现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卡马耶夫(1983)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下讨论了经济增长的实质,认为只从增加经济增长数量的观点来分析经济增长问题是不够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我们是以什么样的代价来取得这一增长的,要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互相联系中考察经济增长问题。他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在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在社会总产品的扩大再生产中,所使用资源的规模及其利用效率的变化。经济增长不只包含着对统一完整的国民经济综合体有代表性的经济过程,而且还取决于全部生产资源和非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王积业(2000)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由生产要素积累和资源利用效率改进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要素积累是指资本和劳动力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构成经济增长实现数量扩张的主要源泉,而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是指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更加有效的使用,构成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主要源泉。决定经济增长的这两种因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生于经济增长的过程之中。在一定时期中由于这两种因素的作用力度不同,使得经济增长或是以数量扩张为主,或是以质量提高为主,从而相应形成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形态。刘亚建(2002)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总量变动,而经济增长质量可以理解为效率的同义语,是指单位经济增长率所含有的剩余产品量,在单位经济增长率中投入的资金物资越少,就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越高。在他看来,质量高的经济增长率即使只以中速增长,也能使国民财富明显增长;而质量低的经济增长率即使以很高的速度增长,其能满足的社会需要也不如高质量下的中速增长。

从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来看,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存在不同看法。温诺 托马斯等(2001)认为经济增长质量作为发展速度的补充,是指构成经济增长进程的关键性内容,比如机会的分配、环境的可持续性、全球性风险的管理以及治理结构,并从福利、教育机会、自然环境、资本市场抵御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以及腐败等角度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即

使水平相近的经济增长率也会给人民的福利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这说明过去的经济政策往往偏重于考虑增加实物资本的投资规模,而忽略了这仅仅是构成高质量增长的众多重要因素中的一项,其实同样重要的因素还包括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以及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本的投资。R obert J. Barro(2002)将经济增长质量看作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也给予增长质量一种很宽泛的概念,认为经济发展是与经济增长数量紧密相关的经济方面的因素,而经济增长质量则是与经济增长数量紧密相关的社会、政治及宗教等方面的因素。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反映了人均GDP的增长,其基本测度指标为人均GDP的对数、教育年限以及城市化率。而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的社会、政治及宗教等方面的因素,具体包括受教育水平、预期寿命、健康状况、法律和秩序发展的程度以及收入不平等等。刘树成(2007)从广义上界定经济增长质量,认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态势的稳定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结构的协调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和谐性。他指出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的持续性紧密相关。从广义来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文献,由于只是从经济增长数量视角出发,把除增长数量以外的各种因素都纳入到经济增长质量的范围之中,这就造成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无法得以确定。

二 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

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建立在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与现有研究中两种内涵观点相对应形成两种测度思路:全要素生产率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狭义效率视角来理解经济增长质量的学者大多都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来度量经济增长质量,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常常被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沈坤荣(1998)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从三次产业、非国有经济和乡镇企业效率等视角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考察,认为全要素生产率表示的是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其值较高就意味着同样单位的生产要素投入会带来较多的产出,从而经济增长质量就会比较高。郭庆旺、贾俊雪(2005)在分析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对我国1979-200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在1993年以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且波动较为剧烈频繁,而1993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直到2000年这一状态才得以缓解,此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势头。俞安军、韩士专、张顺超(2007)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并利用C-D生产函数对中国1981 -2004年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代数指数法、索洛残差法、隐性变量法以及潜在产出法,其中潜在产出法可分为两类即随机前沿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M a l m quist指数法)。现有各种方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基本表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曾经存在着一个基本上升的状态,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G ary Jefferson等,2000;胡鞍钢、郑京海,2004)。郑玉歆(2007)认为用全要素生产率来测度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用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时,由于没有考虑要素的长期影响,以及数据的局限性,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康梅(2006)也认为将体现在生产资料中的技术进步隐含地放在全要素生产率中度量的方法不能很好地对经济增长质量做出评价,对于以引进技术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所引进的技术直接体现在其生产资料中,这就导致技术进步的部分作用被当作投入要素从产出增长率中扣除,从而难以真实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将经济增长的三因素划分为规模增长、硬技术进步和软技术进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投资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方法。

如果从广义视角来理解经济增长质量,则相应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是通过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实现。杨长友(2000)从广义经济增长质量视角提出了对其进行评价的基本思路,把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归结为经济福利、激励机制、技术创新、供求结构、增长率利润率生产效率、稳定性六大具体形象的向度,但是他的研究主要是对经济增长质的规定性进行论述,并没有对经济增长量的规定性做出精确的分析。李周为、钟文余(1999)在广义经济增长质量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具体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估体系,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测度指标和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源泉与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两个层面构建了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钟学义等(2001)把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概括为三个方面:反映经济增长效率的指标(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资本生产率、物耗指标、能耗指标等),反映经济增长是否稳定、健康的指标(包括经济波动情况、通货膨胀率、就业状况、环境污染指标等),以及反映经济结构及其变动的指标(包括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劳动力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等)。樊元、杨立勋(2002)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包括要素质量、结果质量、效果质量和条件质量四方面内容,所以用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应该分为反映经济增长要素质量的指标体系、反映经济增长结果质量的指标体系、反映经济增长效果质量的指标体系以及反映经济增长条件质量的指标体系四大类。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在建立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状态进行度量,一般而言这样的评价体系往往会更具有可操作性。李岳平(2001)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能够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高效率的增长,他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技术进步的贡献、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居民生活和经济增长的代价六个方面构建出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9781999年间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彭德芬(2002)将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经济运行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生存环境质量三个层次,共计70个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978-1999年间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肖红叶、李腊生(1998)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和增长潜能四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统计测度,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状态总体上来看是趋于好转的,其中增长质量的提高突出表现在稳定性与持续性方面,但这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

的水平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单薇(2003)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和潜力四个方面建立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的评价理论对1995-200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发现199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较高,资源配置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质量的水平。徐辉、杨志辉(2005)也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和增长潜力四个方面来建立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但他们采用了密切值法得出我国1995-2003年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结果。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2006)从三个层次界定了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内涵,即它体现了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环境和生存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产出效率、产出消耗、产品质量、经济运行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五个不同方面17个指标构造了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相对指数法对我国转轨以来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刘海英、张纯洪(2006)认为经济增长不仅表现为经济规模的数量扩张,还表现为增长质量的提高,是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统一,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体现了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经济增长成本、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他们设定了反映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14个指标变量,构造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定量分析。马建新、申世军(2007)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体现了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增长潜能、稳定性、环境质量成本、竞争能力、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15个指标变量构成的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1990-200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进行测度。李延军、金浩(2007)在分析经济增长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技术,从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三个方面对河北省1978 -2004年的经济增长质量状况进行了定量考察。申世军、邬凯生(2007)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一个经济体在经济效益、经济潜力、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效益、环境等诸多品质方面表现出的与经济数量扩张路径的一致性、协调性,在此基础上他们从经济运行质量、经济运行结构、经济运行效益、经济增长的潜力、经济竞争能力、人民生活状况和社会保障七个方面构建了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广东省和山东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进行了测度。!质量?属于一种价值判断,而效率只是评判标准的一个方面。因此,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应当从更广义的角度进行,由此相应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也应当采用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对广义经济增长质量外延与内涵清晰界定的基础上,由于现有文献只是从经济增长数量视角出发,把除增长数量以外的各种因素都纳入到经济增长质量的范围之中,这就造成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无法得以确定,由此相应的度量也就无法进一步展开。如何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度量的真正困难也就在于我们无法区分什么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内容,而什么不是。由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无法得以确定导致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因此现有文献中对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指标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使得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测度结果也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

三 经济增长数量与经济增长质量

对于经济增长数量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增长质量的某一个维度出发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一些学者从结构优化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问题(如Chenery,1960;L.L.P asinett,i1981;Beason and W e i n ste i n,1996),一些学者从经济波动的视角来考察经济增长的过程(如A ghi on and How it,t1992;R a m ey and R a m ey,1995;Bar ro,1996;Turnovsky and Chatt opadhyay,2003),一些学者从收入分配入手来探讨经济增长的结果问题(如M urphy,Sh l e if er and V is hny,1989;Ga l or and Z eira,1993;P erss on and Tabe llin,i1994;

A lesi na and P erott,i1996;Barro,2000),一些学者从资源环境方面来研究经济增长的代价(如Donella H.M eado w s,1972; Done ll a H.M eado w s,2004;Scho l z and Z i e m es,1996;Schou, 2000;G rm i aud and Rouge,2003)。Barro(2002)利用跨国数据对经济增长数量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经验验证得出:经济增长总会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往往伴随着民主政治的扩大、法律规则维护的增加以及官员腐败的减少。虽然有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但是收入不公平略微的改善可以被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所解释。用谋杀率来代替的犯罪率与发展水平相关性不大,但是其与收入不公平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明显伴随着去教堂人数的减少和宗教信仰程度的降低,但是在经济增长其他指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宗教信仰一定与教育有关。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范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尽管许多学者已经从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水平变动、资源环境代价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相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但这仅是从某一个单一视角研究了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一个侧面,而且所有分析的落脚点仍然是经济增长的数量,遵循的分析范式仍然是经济增长数量框架,对于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

四 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

戴武堂(2003)认为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就业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收入差距的合理程度。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加快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与经济增长质量按相同方向变化。从经济效益来看,提高经济效益可以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引起产业结构优化,引起产品质量的提高,即经济效益越高导致经济增长质量越高。从就业状况来看,就业率决定劳动者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影响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稳定,影响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质量按相同方向变化。从居民消费来看,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从收入分配来看,收入差距的合理程度影响经济效率和社会稳定,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刘亚建(2002)论述了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生产力因素,认为科技竞争力对于经济增长质量至关重要,而促使科技竞争力增长的基础则在教育,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太低,导致我国教育困难重重,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李依凭(2004)对中国1978年2003年间农民实际

收入增长率变动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动态分析,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整体在资源配置和满足社会需要时的优劣程度,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可以视为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尤其是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影响和制约GDP在数量上的增长变动水平,更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洪英芳(2002)从理论上考察了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认为人力资源开发能不断开发人的创造力与活力,是使经济持续高效益增长的基本动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形成一种促进经济质量与效益提高的内在驱动力;人力资源开发能使一切物的要素都可在有效形态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企业素质的根本因素。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2004)分析了中国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认为以技术进步为依托的经济增长不仅是高质量的,而且是可持续的,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高质量经济增长循环的基点。人力资本由知识、技能的累积构成,知识、技能在经济系统内的分配状态体现了人力资本的!均化?水平。他们在借鉴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差距的经典理论基础上,量化了人力资本!均化?指标,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刘海英、张纯洪(2007)从宏观角度采用动态计量检验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相对低水平的创新能力导致了其对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不高,而且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多数是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扩散效应不明显,并且加工贸易中的转移定价所导致的税收流失日趋严重。因此,非国有经济抑制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

五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通过对现有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于一些基础性问题的讨论,且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是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研究的起点,现有研究文献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界定主要存在两类观点:从狭义上来定义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经济增长的效率,从广义上来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则赋予经济增长质量非常丰富的内涵。经济增长质量属于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仅从效率视角进行理解显然不够全面,因此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界定应当从更广义的视角来进行。现有从广义上来定义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把除经济增长数量以外的各种因素都纳入到经济增长质量的范围之中,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缺乏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外延,这会导致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什么属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容,而什么不是。基于如上分析,可以得出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将是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研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是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关键,建立在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与外延清晰界定的基础之上,由于现有研究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没有准确界定,造成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指标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同一研究对象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测度结果往往存在较大的偏差。现有度量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研究是在一个没有明确外延的经济增长质量定义基础上展开的,而且只是从全国总量层面上或者是单独以某一省区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评价与判断,缺少对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状态的测度与差异的比较。由此可以发现,在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与内涵清晰界定的基础上对中国以及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进行准确测度是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现有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是从经济增长质量的某一个单一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尽管许多学者已经从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分配和资源环境代价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相应理论与实证的研究,但却并没有把这些问题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目前仍缺乏系统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分析框架。由于系统的理论框架没有构建出来,导致现在还没有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实证分析,我国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仅限于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这样的统计意义上的评估。构建一个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应的经验分析,这是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中需要填补的空白。

因此,未来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进行研究的努力方向就在于:第一,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结合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明确的界定。第二,在主流经济学范式下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第三,在经济增长质量内涵清晰界定基础上构造一个完整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来测度中国及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第四,依据中国的相关数据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各维度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B D 卡马耶夫著,陈华山、等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2]刘亚建:#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分析?,#思想战线?,2002年第4期。

[3]刘树成:#论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4]沈坤荣:#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年第1期。

[5]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6]俞安军、韩士专、张顺超:#利用C-D函数测算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及方式?,#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4期。

[7]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再认识用TFP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8]康梅:#投资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与经济增长质量?,#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9]杨长友:#测评经济增长质量的六大向度?,#福建论坛?, 2000年第1期。

[10]李周为、钟文余:#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6期。

[11]钟学义等:#增长方式转变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出版。

[12]李岳平:#经济增长质量评估体系及实证分析?,#江苏统计?,2001年第5期。

[13]肖红叶、李腊生:#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1998年第4期。

[14]单薇:#基于熵的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下转23页)

198497199491200469

198595199587200567

198683199680200668

198787199783200765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世界经济年鉴?、#1995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等收集、整理得到。

三 对策建议

鉴于高外贸依存度对中国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走出高外贸依存陷阱,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防止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也是我国出口集中地和贸易摩擦多发地,为此,我国要努力构建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出口格局,抵消贸易摩擦的不良影响,在巩固发展现有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潜在市场和新兴市场,尤其要重点开发拉美、俄罗斯以及中东欧地区等新兴市场,以适当降低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依存度,减轻对这些国家日益增加的依赖性给我国经济安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找出根源,充分运用WTO规则,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范贸易摩擦,以合理的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经贸权益和经济安全,减少甚至消除贸易摩擦给我国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加快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尽管我国的贸易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三,但是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方式占据了将近半壁江山,而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低,加工链条短,只是承担了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我国出口企业应采取!以质取胜?战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促使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条,释放其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而不是!世界工厂?。

(三)培育对外贸易新增长极。积极培育外贸新的增长极,包括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并符合新型工业化方向的重点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领域,我国已经是全世界名列第三的货物贸易大国,货物贸易顺差巨大,服务贸易则发展相对滞后,服务贸易收支逆差庞大,从而严重损害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效益。我国外贸发展的规模与效益严重不对称,许多传统的出口商品规模大但效益不高。例如,2004年我国出口了59亿双鞋,中国鞋在贸易比例中占60%以上,但是平均单价只有2.5美元一双,是意大利鞋的平均价位的1/10。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重点服务部门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如,鼓励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出口、大力促进文化产品出口、发展服务外包、促进技术出口及进一步开拓服务贸易市场等。

(四)保持总体贸易动态平衡。从中长期看,为适当调低外贸依存度,实行扩大内需,出口、进口和内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十分重要。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保持强劲的国内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解决生产能力过剩、安排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积累国民财富和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之策。应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努力扩大内需,减少我国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增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避免国内产业空洞化。尤其要加强对战略物资的实物储备,如石油、铁矿石、铜等稀缺资源的战略储备体系,必须要像对待出口那样高度重视进口和进口安全。我国有一定的外汇积余,有一定的进口能力,可以通过增大进口来增强买方地位,加大外汇购买国内短缺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力度,把外汇储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国内消费市场的供给能力;要积极探讨境外资源开发新模式,把境外资源开发与对外承包工程、对外援助、进出口贸易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以工程换资源?、!债权转股权?、!以债抵租?等新型合作投资方式,开发境外油气、固体矿产等战略资源,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尹翔硕:#贸易结构更为重要中国外贸依存度及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与不对称?,#国际贸易?,2004年第3期,第10 -13页。

[2]谭祖谊:#外贸依存度、相互依存度、经济开放度的比较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1期,第12-16页。

[3]曾杰:#我国高外贸依存度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北方经贸?,2008年第9期,第35-37页。

[4]崔玮:#从外贸依存度看我国经济的外部潜在风险?,#对外经贸实务?,2006年第4期,第8-11页。

[5]徐晓玲、吴玲:#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及存在问题分析?,#价格月刊?,2008年,第89-91页。

(责任编辑:余小平)

(上接8页)

价?,#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年第10期。

[15]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6]刘海英、张纯洪:#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张的非一致性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6年第2期。

[17]马建新、申世军:#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初步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3期。

[18]李延军、金浩:#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评价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2期。

[19]申世军、邬凯生:#广东省山东省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

[20]戴武堂:#论经济增长质量及其改善?,#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1]洪英芳:#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人口学刊?,2002年第6期。

[22]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23]刘海英、张纯洪:#非国有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影响机理研究?,#经济学家?,2007年第6期。

(责任编辑:余小平)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浅谈汽车维修质量及评价

浅谈汽车维修质量及评价 摘要:随着现代化技术不断发展,汽车维修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在汽车日常维修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和不足,这也直接影响了汽车维修维修的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维修质量和维修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汽车维修;维修质量;质量评价 Brief Discussion Into Automobile Maintenance Technology And Evaluation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automobile maintenance technology is also in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obvious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daily maintenance work, which affects the quality of automobile maintenance directly. So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lated content of automobile maintenance quality and maintenance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to give you some reference. Keywords:Automobile Maintenance Technology; The Quality Of Maintenance;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1.引言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逐渐建成,人们的收入逐年提高,使得汽车已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因此,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这给汽车的维护保养、修理等售后服务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然而汽车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的不断更新,对汽车维修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汽车维修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汽车维修业将面临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信息、质量管理、品牌服务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汽车的维修质量以及维修质量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2.汽车维修质量概念 汽车维修质量是指汽车经过维护和修理作业后,汽车的实际技术状况或实际工作能力、寿命等满足客户要求的程度,包括维修技术水平、维修及时性、经济性、方便性的要求和服务制度等。 3.维修质量影响因素 汽车的维修质量决定于维修工艺质量,而影响维修工艺质量无外乎人、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等五个方面主要因素。 (1)人指维修操作者。其要求技术熟练、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较强的服务、质量意识和较高的职业道德准则。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曹秋菊苏艳 [内容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申。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悬殊。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金融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影响紧密相关的。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① 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 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国际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景玉琴(2005)研究认为,

应用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迄今为止,学术界缺乏对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原因在 增长和经济 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很少将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作为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方面,缺乏对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与家庭收入、贫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反贫困 中,缺乏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反贫困或非物质扶贫措施(如思想反贫困或思想扶贫)的 。探索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非物质原因,既是重大的学术关怀,又是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原因 (一)思想 人的经济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受其思想观念支配,受其思想 驱使。思想是中性的,先进思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反。发展经济学家的论述已经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转变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研究项目把‘发展’和‘不发达’的现实与思想观念结合起来”。佩雷菲特指出:“贫穷国家赶上富裕国家是可能的。追赶,首先是思想上的追赶。日本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转变,还会是一个被贪婪的西方蹂躏的封建 ”,尤其是“竞争信念的思想主导着日本的发展。”而“满清的墨守成规、固守传统、敌视创新,无政府主义,内战使中国在3/4的世纪里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之交臂。但在10年或20年之后,随着国民思想的解放,轮到把中国奇迹列入经济发展的历史不是不可能的。”刘易斯也认为,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物质的力量并指出:“人是由他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思想所激励的,这些思想能影响社会经济变化,并且是社会经济变化的首要力量。”“在不发达国家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通常是,这些国家如同缺乏资本和自然资源一样,在社会领域里缺乏各种思想以及实现这些思想的人。”赫希曼指出,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经济变革的障碍,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吴碧英指出:“扶贫要先扶思想,改变观念,在制定扶贫方针政策时重在唤起贫困者脱贫意识”。叶普万认为思想观念贫困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内学者揭示了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国民从“左”的、姓“社”姓“资”的、姓“公”姓“私”等思想困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 (二)新思想 刘易斯认为,新思想是人们对创新、冒险等新事物的认可、接受的态度。具有某种新思想的人即为“新人”,新人善于抓住经济机会,在影响经济增长变化方面起最主要作用。第一,经济增长源于经济机会,“一旦人们抓住经济机会是可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或者“新机会引起了新的富裕”,“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基本问题是抓住机会。因此,经济增长的加速可能是由于新机会的出现,也可能是由于制度的变化允许抓住业已存在的机会,或者也可能是由于两者兼有。第二,经济机会又源于冒险、创新等新思想。“经济增长要求人们有冒险思想,要求有适量的创新者”。因为,冒险、创新等新思想一旦转变为人的行动,将永远激励人去奋斗,是人们抓住经济机会的根本前提,“经济机会和新思想的这种积累性作用是相互

【精品】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

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 2002-07—18 内容提要: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变化,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寻求规模经济的同时,也在考虑通过实现范围经济来获得竞争优势,这类思考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简介范围经济的概念;然后从内在和外部表现两个方面来分析范围经济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生产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市场营销优势、技术创新优势、抵御风险优势;最后阐述实现范围经济的几种途径,包括相关多元化、价值链整合、学习与经验交流、合作创新、发展企业集群等。 一、范围经济的涵义及其延伸 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企业面临的需求是决定组织生产的关键因素,这种需求决定了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何种服务)、生产产品的数量以及以何种价格将产品投放市场。企业面临的需求趋同时,依靠大批量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发挥了显著的效应,如福特汽车大批量生产模式的成功;而当这种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时候,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生产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应向市场提供具有更高让渡价值的产品,包括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品质更高、更具差异化、更便利的服务等。因此,随着市场需求多样性的发展,范围经济使企业显现竞争力的现象越来越受到重视。 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

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这与企业通过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而使生产成本降低所获得的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

是有区别的.前者强调生产不同种类产品获得的经济性,后者强调的是产量规模带来的经济性。因此,要获得范围经济,一是企业必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包括品种与规格)。二是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或得到节约。 范围经济具有可度量性,计量这种成本节约带来的经济性可以用范围经济程度(SC)表示: 其中:C(Qi)表示单一生产Qi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C(Qi)代表各自生产Qi的成本之和;C(Q1,…,Qn)是生产Q1到Qn种产出所耗费的联合生产成本。如果SC>0,说明联合生产成本C(Q1,…,Qn)小于各自生产Qi的成本之和,这时企业取得范围经济;如果SC

浅谈如何提高设备维修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设备维修质量 l 概述 设备维修是查找影响设备正常使用的故障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排除,进而恢复或改进设备原有性能的工作。维修工作包括对设备的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两个阶段的内容。故障诊断是观察、分析、思考、确诊的过程,是动脑的工作,而排除就是在分析确诊的基础上动手排除故障的过程。维修工作的目的是恢复或改进设备的原有性能。而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配件的质量、维修过程管理都直接决定了维修质量的高低,所以提高维修质量就要从以上几方面人手。 2 维修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 维修人员对故障分析的合理性、诊断的准确性、维修操作过程的细致程度及规范性都对维修质量有直接影响。这就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2.1 具有机械、液压、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现代设备越来越多地溶进了液压、电气、电子技术,这就要求从业者从单一的机械专业领域,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要不断地更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要做到能够通过设备的各种技术文件、结合掌握的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读懂设备的构造、原理,找到解决故障的突破口。 2.2 能够及时地获取设备的故障信息 设备故障分析与诊断是建立在综合故障信息的基础上的。对

于简单的故障可以通过看、听、摸、闻、问等方法,从其外观、异响、气味、温度升高等现象获得故障信息,直接对故障进行诊断,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对于复杂问题,就要在简单方法的基础上借助各种仪器、仪表或专家诊断系统等先进方法获取故障信息进行诊断。 2.3 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能够对已掌握的设备故障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逻辑推理。在分析过程中,应从简入繁逐一确认,对于机电液一体化设备进行处理时,一般先检查电气系统、再查液压系统、最后检查机械传动系统;检查液压系统时,应按辅助油路、控制油路、主油路和关键元件的顺序逐步检查,切忌乱拆乱卸,这样能很大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准确的故障诊断体现了维修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准确的诊断可以使维修工作少走弯路,节省费用,提高维修质量。 2.4 要有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作风 维修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技术工作。故障排除工序更是一项以动手为主的艰苦细致劳动,须要维修人员不怕脏、不怕累、一丝不苟的工作。 2.5 优秀维修人员的培养 首先维修人员自身应积极进取,努力钻研业务,其次单位要多提供培训、交流及操作的机会,第三建立对革新、技改的奖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

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请大家查阅2014年《经济研究》中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写一份有关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字数在1000内,格式为“主题+主要结论+主要研究方法”。 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 本文基于哈罗德-多玛模型,主要谈论的是一个长期增长模型,在模型中接受除不变要素比例之外的所有哈罗德-多玛假定。与哈罗德-多玛模型相反的是,我认为在新古典中比较标准的条件下,单个复合商品由劳动和资本生产的。其中将比较详实地考察体系如何去拟合一个作为外生变量的既定的劳动增长率,从而看一看哈罗德所谓的不稳定是否出现。除此之外,还要分析价格-工资-利息之间重要作用的反应,然后,我会稍微将一些假定予以放松,看看会有什么变化。最后考虑更加“凯恩斯化”的关系和刚性后果。这些分析首先建立一个长期增长的基本模型K=sF(K,L0ent)上,该方程决定了在所有劳动力都就业下资本积累的时间轨迹。它的解给我们一个关于共同体的资本存量的唯一时间轮廓,资本存量将使全部可供劳动都实现就业。在可变化要素比率和不可变规模收益时,自然的增长率和有保证的自然增长率之间就有可能不发生简单对立,或许根本没有。然后提出要素固定比例不变、柯布道格拉斯以及规模报酬不变等三种情况来分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确定价格工资利率行为,并利用中兴技术变化、劳动供给、可变储蓄率、税收及人口的视角对理论进行一些拓展,和对工资刚性、灵活偏好、政策含义和不确定性进行修正。通过上述的分析,说明储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其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增长。 2014年1月-10月《经济研究》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每一期都有1-2篇关于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我根据学者们在经济增长中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科技经济市场 1引言 500年至1500年,经济的年增长只有0.1%,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产出只增长了3倍,而18世纪的英国却取得了10倍于过去的增长率。这一现象第一次让人兴奋不已,古典经济学家们首先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工作,他们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斯密强调劳动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李嘉图则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马尔萨斯则强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视野都被局限在识别影响增长的因素和说明决定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上。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二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既是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而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开始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2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 1870年以后,经济学主流关注的重点从供给转向了需求,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远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哈罗德-多马则开创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复兴。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模型是建立在Harrod(1939)和Domar (1946)的基础上,按照Harrod-Domar模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由于假设前提的局限,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即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呈现出“刀刃”特征。但Harrod-Domar模型标志了经济学界运用数理经济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就业的研究,对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将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所必须依赖的两大要素,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一模型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也是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起点,同时,它也是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进程的出发点。 Harrod-Domar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的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这是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起点,模型中四个外生的参数:资本-产出比、储蓄率、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将这四个外生变量内生化而进行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 索罗在Harrod-Domar模型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三个假设:(1)总 量生产函数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样具有新古典性质;(2)劳动和资本这二种生产要素在任何时刻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3)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基础上索罗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成了近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的基准点:(1)自索罗模型开始,新古典生产函数就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标准的总量生产函数;(2)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整个经济时刻都处于动态一般均衡状态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通则;(3)索罗模型将给定人们掌握的技术下的劳动生产率内生化,于是在其模型中引入了那个著名的代表技术水平的变量A;(4)索罗模型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确立了一个思想传统:它使经济增长理论变成了完全从供给方面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源;(5)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增长模型都以自己的长期增长稳态来解释形成“卡尔多稳态”的原因。 罗索模型通过假设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解决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刀刃”问题,但它却不能解决没有外生给定技术进步时产生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此外模型中的储蓄率也不是通过个人动态最优化行为内生决定的,更为紧要是的它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问题却不能解决经济增长本身!索罗模型的缺陷激发了经济学家们构造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的冲动。其中,拉姆齐模型通过变分法解决了消费都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折中,解决了最优化的储蓄、生产和消费的时间路径,沿着这条思路的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卡斯和库普曼斯在1965年作出的贡献:他们将拉姆齐的消费都最优化理论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使新古典模型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4将储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最优化决策行为,而是假设储蓄是产出的固定比例,并且是外生给定的,从而使这个模型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于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将资本内生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将储蓄率内生化。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第二步内生化不仅导致了拉齐姆-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无限斯界模型)的产生,而且也导致了戴蒙德的世代交替模型的诞生。 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储蓄内生化,首要条件是建立附有对时间的主观帖现率的新古典的效用函数,在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分析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决策的时间范围,即决策的个人是将未来无限长时间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是仅仅将自己有限的一生的时间内进行效用的最大化,以前一种时间假定为条件建立的经济模型被称为“无限期界模型”(Infinite Horizon M odel)以后一种时间假设为条件建立的模型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 odel)。 拉姆齐以数学模型论证了最优消费行为下,一国储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Ramsey,1928),但由于当时经济数学工具的限制,拉姆齐推导出的其实是每个时点上的最优储蓄,而没有依据基本的效用函数指出整个未来时期中最优消费和最优储蓄的动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摘要:在哈罗德-多马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基础上,索罗将资本进行了内生化,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和戴蒙德则将储蓄进行了内生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此后沿着内生化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内生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发展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内生增长 经济研究 趦趻 2009年第8期

分享经济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5990038.html, 分享经济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栗飞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分享经济也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更好认识这一新兴概念,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分享经济的定义、理解及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学者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分享经济共享经济协同消费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效提高了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分享经济的发展。目前,美国“分享经济”产值已达1100亿美元,房屋租赁网站Airbnb和打车O2O应用鼻祖Uber就是分享经济在房屋短租和打车行业中的两个典型应用案例。本文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分别对分享经济的研究进行梳理。 二、国外文献研究 关于分享经济的由来:1978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Joe L. Spaeth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合作式消费”的概念[1]。2010年,英国作家Rachel Botsman认为“合作式消费”将给人们的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共享首先表现在代码的共享(如Linux),其次是生活的共享(如Facebook)和内容的共享(如YouTube),再次是现阶段的现实世界各种离线资产的共享。同时指出信息技术和开放数据、网络的普及是推动合作式消费的一个驱动力[2]。2011年12月,Sara Horowitz发表了《The Sharing Economy's Quiet Revolution》一文,使得“分享型经济”成为西方媒体的热点话题[3]。 对分享经济的认识、理解:Russell Belk认为,分享经济和合作式消费改变了我们过去“我们所拥有的才是我们的”观念,而是一种“你能使用的就是你的”观念;同时指出互联网,尤其是Web2.0的发展促进了分享经济和合作式消费的成长。Christopher Koopman等人认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接触到了更大范围的商品和服务,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以让消费者搜索到更多更好的商品,也降低了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促进了网上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对市场经济中传统规章制度的依赖,而我们的公共政策也应该随之改变,适应现实的需要。 对分享经济的案例分析:Katie Finley认为分享经济有社会、经济和技术三大驱动力量。 通过对Airbnb使用者进行访谈,了解人们使用Airbnb的原因,使用过程中的担忧及最让你信任的几点理由,最后给出了Airbnb是一个让人信任的市场中介者的结论。Georgios Zervas等人

设备维修规范

设备维修规范 1.0目的 规范公司设备维修人员的行为,保证设备维修质量。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设备维修人员。 3.0职责 设备部 4.0流程图 略 5.0流程说明 5.1报修响应 5.1.1设备部维修人员,在接待报修人员时要热情,并仔细听取报修人员的故障汇报。 5.1.2设备部维修人员接到报修单后,应在五分钟内赶到现场.(如有脱不开身的事或 维修任务,应向部门经理汇报,并耐心向报修人员说明原因)。 5.1.3设备维修人员在维修次序安排原则上按报修时间的先后顺序,应急优先,如急 需处理的事,应由设备部经理认可,方可停下手中的维修任务,进行抢修。5.2进行维修 5.2.1设备维修人员接到报修单后按报修单上所描述的故障现象,认真分析故障原因 找出故障点。如不能确诊应及时向设备部经理汇报,由设备部经理组织会诊, 制定具体的维修方案进行维修。 5.2.2设备维修人员有权拒收未经过保养的设备,维修前,应认真地和操作人员做 好设备交接手续(操作人员一旦和维修人员办好交接手续,设备的保养工作由 接收者负责)。并在维修员一栏上签字。 5.2.3维修中设备维修人员要保持设备及环境的清洁、整齐;工具,附件摆放整齐有 序,严禁将工具附件等物放置在设备上,拆卸下的附件要管理好,防止丢失。 5.2.4需更换零件时,应由设备使用部门会同维修人员一起领取,.并且由设备使用 部门开具领料单。 5.2.5设备维修需更换配件时而无库存件,维修员应迅速通知设备部负责人紧急采 购。 5.2.6设备维修前必须切断电源,有车间安全员负责安全监控。方可进行维修作业, 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5.2.7维修人员必须穿戴有效的劳动防护用品,带好维修工具箱,备足维修工具, 并在现场张挂维修标志。 5.3修复交付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效率的文献综述研究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随着1998年住房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提出将住宅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加速时期,房地产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房地产投资增速高于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使得房地产市场存在很大的泡沫风险。此外由于我国房地产业收益过高,这必然会引起社会上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涌入房地产市场,掀起国内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热潮,这也可能使得房地产投资资本积累过度,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对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效率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回顾经济增长与投资效率的研究及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做好准备工作。 1经济增长与投资效率的文献回顾 在整个研究经济增长的发展史上,投资形成资本, 结合劳动力的投入,共同构成了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在经典增长理论中,投资(尤其是物质资本投资)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实现高速增长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仅仅依靠大量投资还不足以保证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宏观投资效率才是关键。通过对已有的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对宏观投资效率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从投资总量的角度分析是否存在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的问题;从投资结构的角度分析资本在不同行业、地区的配置是否合理。 分析宏观投资总量效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根据新古典增长的动态效率理论,运用AMSZ 准则进行测算。宏观经济中动态效率的概念最早来自菲尔普斯(Phelps , 1961),后来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索洛增长模型中有了精 确的数学表达。在索洛增长模型中,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就是“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时的资本存量(记为k * gold ),可证f ′(k * gold )=n+g+δ①。如果经济达到稳态时k * >k * gold ,则存在过度资本积累问题,这时经济处于动态无效 状态,其资源配置不再是帕累托最优的。从动态效率的定义来看,最直接判断经济中是否存在投资过度的标准,就是比较资本边际收益率与黄金律的水平。但在实际应用中准确估算边际资本收益率很难,幸运的是Abel 等(1989)提出了一个简便易行的AMSZ 准则:如果一个国家每年的总资本收益始终大于当年的总投资(D>I ),那么这个国家的宏观投资就是动态有效的,否则就是动态无效的。根据“黄金律”和AMSZ 准则,史永东、齐鹰飞(2002)和袁志刚、何彰勇(2003)研究了我国宏观投资的动态效率问题,认为中国经济是动态无效的,且存在资本的过度积累问题。在此基础上,刘宪(2004)认为史永东和袁志刚等不应当将生产税净额从总收益中去掉,从而低估了我国经济总的总资本收益。刘宪修正后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从总体来看,近年来一直处于动态有效状态,并未发生资本的过度积累问题。项本武(2008)遵循AMSZ 准则,但运用更新后的总资本收益计算方式,对我国1994-2003的经济动态效率进行重新测算,得到在样本期内,我国经济的动态效率是波动的,投资率较高时,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状态,投资率较低时,经济处于动态有效状态,这与我国经济的投资驱动型特征相吻合。 对宏观投资结构效率的评判方法主要是,资本边际收益率均一化准则。即通过测算资本边际收益率差异的变化趋势,来判断资本配置效率是否提高,如龚六堂、谢丹阳(2004)的表述“一般来讲,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差异变小就表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得到改善② 。在一般均衡理论 中, 当且仅当要素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率的时候,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的, 经济整体也达到帕累托最优,我们也可以据此判断资本配置效率。然而在实际中我们看不到资本的—————————————————————— —作者简介:李文华(1982-),女,山东栖霞人,硕士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李文龙(1985-),男,山东栖霞人,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计量与风险管理。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效率的文献综述研究 A Survey of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d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 李文华①LI Wen-hua ;李文龙②LI Wen-long (①山东协和学院,济南250107;②宁波大学,宁波315200) (①Shandong Xiehe Institute ,Ji'nan 250107,China ;②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00,China ) 摘要: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出现不少关于房地产投 资过度以及存在泡沫的言论,如何从我国目前投资体制以及政策引导角度分析房地产投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整理和介绍了经 济增长与投资效率的文献及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尽量准确地介绍这些研究方法并相应作出分析和评述,为后面进一步深入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帮助。 Abstract:The real estate industry,as the basic and dominant industry,has promoted the growth of national economy.Has real estate over -invested?Is there a bump in real estate market?So the study of the efficiency of real estate investment has great mean in the background of our own investment system.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about economic growth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about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经济增长;投资效率Key words:real estate investment ;economic growth ;investment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195-03 ·195· DOI:10.14018/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5990038.html,13-1085/n.2013.14.154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范围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围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围经济是由产品的多样化引起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经济现象。范围经济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范围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范围越来越广。 标签:范围经济;经济增长;综述 1 关于范围经济的基本观点 (1)国外对范围经济研究起步较早,对于范围经济下的定义有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和威利格最早定义了范围经济,指出范围经济就是当一个企业从专攻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产品,即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扩大时,其平均成本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2009)指出:“当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各生产一种产品的两个企业所能达到的总产量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相等的投入要素),存在范围经济。” (2)国内学者对于范围经济下的定义有平新乔(2001):“当一个企业以同一种资源(或同样的资源量)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出品时,由于生产活动纬度的增加(即生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所带来的效益增进(或利润上升,或成本节省),叫做范围经济。” 周天勇(2005):提出需要对范围经济进行重新定义。他认为对范围经济的定义要引入时空因素,同时还要区分厂商范围经济与区域范围经济。他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同时有多个产业的成本收益,从长期看,比本区域单一产业成本小收益高,这种现象也应当称之为区域产业的范围经济。 叶华光(2008)认为周天勇对厂商范围经济的定义还值得进一步讨论,他指出厂商的范围经济对厂商而言应该是一种现实经济,至少能够从联合生产的成本与单独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比较中获得实际成本的节约。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上述这些定义提出置疑,认为范围经济还要引入时空因素,区分厂商范围经济与区域范围经济等。 2 范围经济成因研究 关于范围经济的来源研究,列举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蒂斯(1980)认为范围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用”,这里的诀窍包括技术上的诀窍和管理上的诀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