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体会文中蕴涵的悲壮情感。

2.学习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3.学习主人公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感悟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学习重点】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学习难点】1.对小说主题复杂性的认识。

2.运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

【学习方法】启发、发现、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让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与“死”,行动、精神、成就超乎常人的——“英雄”等,这些可以说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今天大家要接触的是一个英雄的故事,我们前面学过的《桥边的老人》的作者海明威就在《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塑造过圣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位英雄——丹柯。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高尔基是俄国著名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1901年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代表作有《母亲》,自转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2)识记高尔基名言: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青春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练。

2、明确本单元话题内容

小说的灵魂是主题。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主题要能突出的展现出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对于分析小说有很大的帮助。往往体现在小说中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小说主题的形成依赖于两种方式,即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3、请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丹柯的事迹

明确:一群号称快乐、强壮、勇敢的人被外族赶到阴森恐怖的林子深处。外敌的强大,自然环境的艰险让他们进退两难。当他们准备献出自由投降时,美少年丹柯挺身而出,带领大家在森林里艰难而勇敢的寻找出路,当人们对出路产生疑虑,开始抱怨责备丹柯,并要弄死丹柯时,丹柯抓开自己的胸膛,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大家前进的路,丹柯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丹柯的心被胆小的族人踏碎。

三、交流展示

浏览课文,思考。

1、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填充:丹柯是一个的人。

(提示:小说中对丹柯这位人物的称呼有哪些?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明确:年轻的美男子、骄傲的勇士(最重要)(齐读此段)

2、讨论:为什么要称他为骄傲的勇士?

明确:a出色完成了使命,把族人带出了黑暗的森林,为他们找到了自由;

b完成使命的过程中,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四、精讲释疑

(一)阅读序幕部分(课文前三段),讨论下列问题

1、丹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场的?

明确:①外族入侵。②险恶的环境。③族人胆小怕事、自私自利、毫无责任感。可谓困难重重。

2、文章一开头并没有马上写丹柯,而是先写一群生活在草原上的人被赶到不宜生存的林子深处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为丹柯的出场拉开序幕,用族人的懦弱与恐惧衬托出丹柯的勇敢与坚强。这种抑彼扬此的手法成功地烘托出丹柯的精神面貌。

3、“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一句在文中有何深意?

明确:一是衬托出森林给族人带来的恐惧和压迫感以及穿越森林的威胁之大;二是写出族人貌似勇敢,实际懦弱的本质,在关键时刻缺乏挑战困难、拯救族群的勇气;三是反衬丹柯的坚定、执着、勇敢与坚强。

(二)、阅读小说主体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4、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可以说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英雄丹柯遭遇了哪几个方面的困难?

明确:在丹柯面前有两重困难,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为因素。(前面是阴森恐怖、看不到光

明的森林,后面是强大的敌人。前面是一条自由之路,但是却令人畏惧,后面是一条坦途,但等待他们的是奴隶的命运。他们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丹柯不但有与族人一样的困境,更有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的威胁。)

5、丹柯带领族人走出密林奔向草原的过程,既遭受恶劣自然环境的威胁,更遭遇了族人的巨大的阻力。丹柯想带领族人走出密林,但族人对待丹柯的态度是怎样的,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从文中找出体现族人态度变化的词语,并思考丹柯有怎样的态度举止?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个性特征?

明确:情节提示:

族人—信任、推举—抱怨、怨恨—审问、生气—咒骂、包围—弄死—跟着冲——践踏丹心(和谐相信)

丹柯——领导——快乐安详——申辩、质问——怒火怜悯——苦恼—掏心明志——倒下死了一是当族人们在森林阴森恐惧的压迫下,开始犹豫、退缩甚至想回去当奴隶的时候,丹柯站出来启发他们,呼吁“林子是有尽头的”,并勇敢地挺身而出。族人相信了他,他成了全族的领路人。

二是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他“快乐而安详”。在族人们怯懦的对比下,更表现了丹柯的自信、坚毅。

三是大雷雨来临时,族人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迁怒于丹柯,怨恨、审问。他为自己申辩,并指出他们的不是。

四是族人要咒骂弄死他的时候,丹柯却还是心怀怜悯,“愿意搭救他们”,并“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最后,树林分开了,广大的草原出现在族人的面前,而英雄丹柯的心却遭到了族人的践踏。以此表现了他无私博大的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丹柯是以德报怨,族人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族人——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毫无责任感可言、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丹柯——乐观勇敢、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无私奉献。

在这里高尔基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在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中,人物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他们的性格特征得到了鲜明的呈现。

6、如何看待丹柯把心掏出来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这一情节?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作者通过想象与虚构,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丹柯这个勇士用自己的心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把人们带出了危险,从中读者可以体味到只要有伟大的心灵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三)、总结:作为逃难的一员,丹柯有着与族人一样的困境,作为逃难的领导者,更有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亡的威胁。可是在困难面前,丹柯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勇敢,甚至不惜用生命换取别人的自由,他无愧于骄傲勇士的称号。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学会借助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找出文中有关丹柯的语言描写,根据丹柯的话概括其性格特征(在括号内用1–3个词语或成语)

(1)“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勇敢与坚强,乐观与勇于实践;整句话的意思是困难与挫折都是有限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走出困境,取得胜利。)

(2)“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来领导的!”“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体现了人物果敢、有承担的勇气,有实干的精神;)

(3)“我还能为这些人做什么呢?(体现了人物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永不言败的精神。)

二、精讲释疑——归纳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1、请大家探寻主要人物丹柯的不寻常之处,看看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深意?(可在旁边点评。注意,环境、人物描写、人物关系等等都不要放过。)

例:(1)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有尽头的!

——勇于实践,永不言败的性格。在阴森和恐惧的压迫下,族人们的“强壮”“勇敢”已经荡然无存,丹柯勇敢地站出来,坚信“林子是有尽头的”,表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敢。

(2)可是他还在他们面前走着,他快乐而安详。

——在族人们怯弱的对比下,凸现了他的热情、自信、坚毅。

(3)不过又因为怜悯人们的缘故灭了。他爱那些人,……所以,他的心又发出了愿望的火: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

——这是一种无私博大的爱,是一种解救族人于水火的崇高责任感。

(4)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他那儿拿出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自我牺牲,一心为公的高贵品质。他掏出的是自己一颗真诚的燃烧着的心,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有着强烈的悲剧感,产生了伟大的力量,振奋了族人们的精神,引领他们走出困境。在这里高尔基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尽想象和夸张,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相信读了这篇小说后,这一幕将会久久地留在大家的心中。

明确:文章主题在于塑造丹柯作为开创者领路人的形象,歌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

(5)“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

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如何理解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意义和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丹柯的英雄壮举所产生的强烈的震撼效果及其胜利带领族人抵达草原后的那种安宁、自由、和平与美好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及其英雄精神、英雄业绩的热情讴歌和真诚赞美。

人物形象的象征义表达丹柯及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本延伸:丹柯这一个形象不禁使我们想起了鲁迅笔下的一个人物——夏瑜(《药》)。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政府杀害,愚昧的百姓竟然拿烈士的鲜血当人血馒头来治疗疾病,两篇小说在揭示英雄人物的悲剧性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2.高尔基借丹柯的形象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英雄形象显示主题)本篇小说的主题如何展现?

明确:歌颂了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永不言败,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表达了俄国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批判了一般民众对英雄的不理解,不尊重,不爱护。表现主题的方法:(1)抑彼扬此,对比映衬(2)一波三折的情节结构。(3)浪漫主义手法,(强烈的美丑对比;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

3.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话直接说出来,而要呈现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花费这么多时间来解读?

明确:形象大于思想,寓思想于故事,一方面增加了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更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得小说模糊多义,充满了各种解释的可能性。

三、探究——主题的多元解读

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的人生体验、阅读视角丰富与补充了小说的主题。从个性化、多元的角度来解读小说主题。

明确:①有人说,丹柯在处理自己和族人的关系上也有问题,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他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理解自己,齐心协力走出森林。从中我们也会发现英雄自身的不足与遗憾,应深入地对族人开展启蒙运动,唤醒他们,以求得他们的支持。领导者对群众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②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爱护。

③无论境遇怎样恶劣,都要保持人的尊严,不能甘当奴隶。

④批判了革命以前长期处于黑暗中人们的麻木无情

四、总结

一部好的小说给予我们的往往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有的甚至能让我们受益终身。难怪有人会这样说:“读伟大作家的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让我们用一首诗来表达对勇士的崇高敬意,齐读诗歌。

我是一个骄傲的勇士/曾经的家园变成了谁的属地?/那巨人似的大树哼着愤怒的歌子,/血腥的残忍卷裹着森林,/阴郁的歌声又在响起。/我是一个骄傲的勇士,血液沸腾而成英雄。/让我那高擎着的燃烧的心,指引你们前进!/不要害怕,让我离去,保全

你的躯体。/抬起你们的脚,别再迟疑,/让思想化为行动,把恐惧凝成力量,/自由广阔的草原就在前方。/那高擎着的燃烧的心,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导学案1苏教版必修5(含参考答案)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 遇。 (2) 积累1—3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前三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前三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前三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

【精品】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 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 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 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 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 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 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 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 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 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 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 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 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 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 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 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 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 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 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30 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学案w

《报任安书》学案 主备人:王璐 学习目标 1、了解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著有《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全书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50余万字。在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 二、写作背景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三、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四、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缧绁 ..()说.难()不可胜.计() 放失.旧闻()偿前辱之责.()鄙陋没.世()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含答案)

诗三首《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1、感受田园风光构成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归田园前的心境,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 学习难点: 1、感受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他幼年时,家道已衰落,家境贫寒。青年时期,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而且,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

李白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李白诗四首 . 学习目标: 1、通过介绍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学习要点: 一、李白的生平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病卒当涂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

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 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 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五岳 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 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他曾当过道士,一 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得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 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 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 政治斗争,被关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 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 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 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这里埋葬着李白(当涂李白墓),埋葬着中国的诗魂,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 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终于在安徽当涂这里陨落了。而据传说,他是从采 石矶这里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入长江而死的。我们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他乘着 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站在这捉月台上,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 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 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二、李白的思想和性格 思想:李白的思想是杂家(儒家、道家、纵横家),以道家为主。 性格:热爱自由,向往自然,傲岸不羁 三、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蔑视权要富贵,宣泄愤懑抗争 “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 思考领悟 1.司马迁强调,“士节不可不勉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读了《报任安书》,你怎样评价古人“刑不上大夫”的观点? 2.古人一直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张史书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唐代刘知几《史通》)。但司马迁却列举大量史实,说明“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种“愤而著书”的思想是否有违“良史”精神?应该怎样看待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 3.司马迁以非凡的毅力,忍辱负重,“就极刑而无愠色”,完成了巨著《史记》,为人类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但《三国演义》中,竟出现了“武帝不杀司马迁,致使谤书流传于世”的语句。从历史的另一个侧面看,我们该怎样评价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反而任命他为中书令这件事? 鉴赏评价 万般情怀言辞中 ——浅析《报任安书》的抒情艺术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年级:高2013级班科目:语文主备人:张白杨审稿:备课组 课题:《诗三首》课型:研读鉴赏课课时:3课时姓名 《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

三十 诗四首 导学案

三十诗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

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报任安书》研学案及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 19、《报任安书》研学案 班级姓名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重难点:2、3 三、背景材料及体裁 1.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者()阙.然()怯懦 ..()沉溺.() 缧绁 ..()厄()..()臧.获()倜傥 厥()膑.脚()放失.()稽.()愠.色() 被戮.()垢弥 ..()闺閤.()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用)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自学 一、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述志令》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他的诗风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3、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

诗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班级组名姓名日期 《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学常识,理解意象及其表达作用。 2.掌握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语言变形和感觉变形,并尝试运用,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3.感受诗人的语言魅力,理解作者做表达的情感。 【课前预习】 一、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 有诗歌《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诗集》《西郊集》 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 中篇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论文集《诗与遗产》等。 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余光中,(1928-)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中国台湾著名诗人。因文字精练被称为“语言的魔术师”,诗作如《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 洛夫(1928—),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县人。1948年入湖南大学外文系。1949年去台,毕业于台湾淡江文理学院。1954年起任《创世纪》诗刊总编辑,现已退休当专业作家。主要作品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亡》、《无岸之河》、《因为风的缘故》、《酿酒的石头》等。 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马林?索雷斯库,罗马尼亚著名诗人。1994年至1995年,任罗马尼亚文化部长。196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孤独的诗人》。之后又出版了《时钟之死》、《堂吉诃德的青年时代》、《咳嗽》、《云》、《万能的灵魂》、《利里耶齐公墓》(3卷)等十几部诗集。除诗歌外,还写剧本、小说、评论和随笔。 他善于以自由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来叙述某些人们熟悉的人物或某些普通的事情。然而,他的不拘一格的简单叙述不知不觉中就会引出一个深刻的象征。表面上的通俗简单时常隐藏着对重大主题的冷峻思索。表面上的漫不经心时常包容着内心的种种微妙情感。 罗马尼亚评论界公认他为“二次大战后罗马尼亚文坛上最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 2.意象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客观艺术形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

《报任安书》挖空练习(教师版)

《报任安书》挖空练习 太史公牛马走 ..(对...(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人的敬称):曩.(从前)者辱.(犹言降低了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 赐书,教以慎.(谨慎地)于接物 ..(与他人交往),推(推举)贤进士 为务(责任)(句式:省略句),意气 ....(诚挚恳 ..(情意)勤勤恳恳 切)。若.(如果)望.(责备、埋怨)仆不相师 ..(效法),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请允许我)略(简略地)陈.(陈述) 固陋 ..(时间过了很久)久不报,幸.(希望)..(固塞鄙陋的意见)。阙然 勿为过.(责备)。 夫.(句首发语词)人情莫不 ..(没有不)贪生恶.(怕)死,念.(顾 念)父母,顾.(顾念)妻子,至激于义理者(句式:被动句)不然 ..(不 这样),乃有所不得已也 .......(是因为他们有不得不这样的缘故啊)。今仆不 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况且)勇者不必 ..()死.(为……而死)节,怯夫慕.(仰慕)义,何处不勉.(勉励) 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 ..(舍生取义)之分.(区别,界限)矣,何至 自沉溺缧绁 ..(奴婢)婢妾,犹.(尚..(泛指束缚囚犯的刑具)之辱哉!且夫臧获 且)能引决 ..(自杀),况.(何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 ..(……的原 因)隐忍苟活,幽.(被幽禁)于粪土之中 ....(监狱之中)而不辞.(推辞) 者,恨.(遗憾)私心有所不尽,鄙陋 ..(平平庸庸)没.(埋没、隐没) 世,而文采不表.(显露)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磨灭),不可胜.(尽、全部)记,唯.(只有) 倜傥非常 ....(卓异超群、洒脱不拘,非同寻常)之人称.(被称道)焉。盖.(句首发 语词)文王拘.(被拘禁)而演.(推演)《周易》;仲尼厄.(困窘)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被放逐),乃赋.(创作)《离骚》;左丘失明,厥.(才) 有《国语》;孙子膑脚 ..(著述、编著);不韦迁蜀,..(被膑脚),《兵法》修列 世传《吕览》;韩非囚.(被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 ..(大抵) 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内心抑郁不舒畅),不得通.(实现) 其道.(主张),故.(所以)述.(追述)往事、思.(期望)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终究)不可用.(被任用),退.(退隐) 而.(表承接)论书策 ...(著书立说),以.(来)舒.(抒发)其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学案1

《古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2.认识本课生字。 rónɡ yàn yuān yānɡ 融燕鸳鸯 3.解释下列词语。 迟日: 泥融: 鸳鸯: 二、合作探究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说关于这首诗的题目“绝句”,你有哪些了解? 2.朗读《绝句》,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三、拓展练习 1.课下搜集杜甫所写的绝句,然后拿到班上来,与大家分享! 2.自选作业。 (1)画:画一幅画,画出春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2.认识本课生字。 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 惠崇豚芦芽 3. 解释下列词语。 三两枝:指两三枝桃花。 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二、合作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里什么?然后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 第三课时

《诗词四首》学案(答案)

《诗词四首》学案(答案)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这两联必须用对偶。 2、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_______________ 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 长调(91字以上)。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______ 李煜、晏殊、晏几道、周邦彦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陆游等。 二、作者介绍: 3、李白 字—太白_,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与杜甫并称“李杜”。 4、柳永 北宋时期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屯田,又称柳七。作为专力填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他是婉约派词人,他的词流传甚广,其时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之美誉。 时人如是评价苏轼、柳永词风差异:“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 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5、辛弃疾 南宋时期词人,字幼安—,号一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他是豪放派词人。 6、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_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书法自 成一派,与当时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文化常识: 7、“金陵”、“建康”即指“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南京,该城市还有江宁、建业等别称。 &长安,位于现陕西西安(城市名)附近,先后有十七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此,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列四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南京)之首。 9、《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中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典,“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一句与张翰有关,“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一句中的主人公指的是许汜,“树犹如此”一句与东晋名将桓温有关。 10、《登快阁》中“朱弦已为佳人绝”讲的是钟子期、俞伯牙两位知音之间的故事;

《诗四首》导学案

《诗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3.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一、课前自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荷.()锄草长.()属.()国 征蓬.()候骑.()汉塞.()燕.()然 2、作家作品 ①陶渊明,字,名,东晋时著名的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②王维,字,代诗人,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诗,北宋苏轼称他的诗“,”。 3、熟读两首诗 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一)读《归园田居》探究下列问题: ①你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几层意思? ②你认为“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③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读《使至塞上》,探究下列问题: ①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②你有首联中的“单”字读出了什么? ③你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读出了什么修辞方法?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④颈联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⑤读了全诗你认为作者所描之景如何与所处心情紧密结合起来的。 三、拓展延伸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归纳小结】: 1.《归园田居》: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2.《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在“落日”中,边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